死的型錄

出版時間:2010/02/25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寄藤文平  譯者:梁桂慈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我的父母,說不定是外星人。
念小學的某段期間,我曾經(jīng)認真地這樣懷疑過。
老爸老媽有人在看的時候,是人類的模樣,
但沒人注意的時刻,就會回復成外星人的形態(tài)。
所以要是突然回過頭,老爸老媽還是外星人樣子的話,那該如何是好?
我只要一想到這件事,就感到不寒而慄,
因此總是在望向爸媽之前,先出個聲「喂」警告他們。
「你這傢伙腦筋有問題!」
最後甚至還被最好的朋友投以白眼。
我曾試著不發(fā)出聲音,以最快的速度啪地轉(zhuǎn)頭,當然老爸老媽還是人類。
也曾突然打開房門一探,老爸老媽仍舊是人類。
可是這樣仍然不足以說服我,誰曉得搞不好外星人的動作是很快的呢?
又不一定他們能讀取人類的想法呢?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加深了我的疑惑。
思考死亡,不知為何讓我回憶起當時的心情。
我從未目睹過人類死亡的瞬間。
老爸老媽仍健在,頂多只有見過祖父母的遺體。
我從過去到現(xiàn)在身體也還算健康,從未因意外或生病住過院。
「我,根本不懂什麼是死亡?!?br />熟人的葬禮、死去倉鼠的冰冷觸感,我有我自己對於死亡的想法,
同時,卻也有著不願和朋友們用「就是說啊~」這種語氣來討論死亡的堅持。
結(jié)果,在還來不及調(diào)整面對死亡的心情前,就長大成人了,
因此,直到現(xiàn)在,死亡對於我還是個模糊不清的存在。
死亡,到底是什麼?思考這個問題時,
彷彿回到了當年懷疑老爸老媽是外星人的感覺。
猛然回過頭時、突然打開門時、抬頭尋找幽浮時的感覺。
這本書的出現(xiàn),是為了能讓這樣的我能多了解死亡一些,
即使一點點也好,或許答案根本不存在,
但如果本書的繪畫和字句,能夠讓人開始思考死亡這個課題,我將感到十分喜悅。

作者簡介

寄藤文平(Bunpei Yorifuji)
1973年生於長野縣。武蔵野美術(shù)大學肄業(yè)。
插圖藝術(shù)家、美術(shù)指導,活躍於書籍裝幀及廣告業(yè)界,知名作品有JT廣告「成人香菸養(yǎng)成講座」、東京地下鐵禮儀宣導海報「回家做吧」「去海邊做吧」等多數(shù)。
著有:《死的型錄:鬼才插畫家筆下的生命終點》《地震日常筆記》《元素生活 Wonderful Life With The ELEMENTS》《塗鴉大師:快樂繪畫的基礎(chǔ)》等。
共同著作有:《成人香菸養(yǎng)成講座》《大便書:邁向優(yōu)質(zhì)便便的幸福生活》等。

書籍目錄

序言 001
死的路口 008
死的型態(tài) 020
死的時機 056
死的地點 070
死的理由 086
死的傳說 102
死的終結(jié) 138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死的型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這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死亡小冊子。死亡,這個話題對某些人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但作者卻通過手中筆,以輕松幽默卻又不失嚴謹?shù)姆绞矫枥L了死亡眾生相。書中涉及了世界各國對死亡的看法、死亡的方式、死亡的故事等。
       面對死亡,特別是死亡恐懼,作者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坦誠的指出:“如果自己的人生海嘯冷不防來襲的話,我應該會被擠成肉醬??墒羌幢隳軌蝾A料,我還是不知道該做什么才好。雖然讀了書和資料,卻都沒有寫到這部分?!保≒148)確實,怕死的心理,克服起來并不容易??墒牵劳霎吘购苷媲泻墁F(xiàn)實,不容回避,總是要作出應答。人生的盡頭就是死亡,那么,當如何活著呢,如何書寫自己的人生呢?那就是“就是把今天的咖喱煮的美味,或是反省這件事成功是因為有那件事的失敗,像這樣子咀嚼、連結(jié)生命中發(fā)生的事,用自己的步調(diào),將人生先折起來整理。每天一點一點地折起來?!保≒148)“從死亡的方向回頭看看自己。盡可能筆直地朝向死亡,將每一天慢慢折疊起”。(P148)這是作者的態(tài)度,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雖然曖昧,但對當下的生活卻不含糊。那就是 Here&Now,活在當下。
       另外,注意到還有個中信版本,將書名翻譯成《找死手冊》,我的看法就是:呵呵。
      
  •     其實壽命的硬性延長,延長的也只是衰老的那一部分,人老了,吃不好,喝不下,動彈不暢快,也沒什么意思嘛,所以還是活在當下,珍惜現(xiàn)在,誰老了都一樣,所以我勸勸自己,就不為還未發(fā)生的事情擔憂糾結(jié)了。
      ---------------------------------------------------------
      嫌我說的太短了,暈,再來一遍。
      
      其實壽命的硬性延長,延長的也只是衰老的那一部分,人老了,吃不好,喝不下,動彈不暢快,也沒什么意思嘛,所以還是活在當下,珍惜現(xiàn)在,誰老了都一樣,所以我勸勸自己,就不為還未發(fā)生的事情擔憂糾結(jié)了。
  •     對,就是和《大便書》是一個作者。也只有他,才會有這偏好。然后用拙劣的畫搭配簡單的詞句。
      每個人,可能他不會結(jié)婚,不會成功,甚至可能生活都不會自理。但是卻會死亡。雖然,我經(jīng)常看著別人離去,卻也不敢想象自己離開時的場景。我怕死,我承認。我更怕痛,離別的痛。
      他沒有絮絮叨叨的嘮叨些生死的大理論。卻把死亡化成數(shù)字。給出了直觀的數(shù)據(jù)。因為死亡,實在是個大話題。怎么說,都說不完。
      言語上看似輕松,而又有誰能真正輕松的看待死亡呢?
      說死,其實就是在說生。如何更好的生,就全靠個人了。
  •     我不知道死亡還離我有多近,
      死亡就好像生活的兄弟
      他們難捨難離
      
      如果人不會面臨死亡的一天,
      那人應該是為了什麼而生活呢?
      今天不做的話,明天做的話也是一樣,
      今天不思考,不進取, 還有千千萬萬的時間
      日復一日相同的日子,
      人生活得就好像地獄一樣
      
      我們就是因為擁有有限的生命,
      才會希望在有生之年做得完滿
      不令自己在臨死的那一刻才深感悔恨,
      沒有去愛 愛你的人
      沒有去想 值得你深思的問題
      
      我相信人生不存在一種根本上的意義
      我們的人生本來就不會有生而的目的性
      只是我們後天地給予了人生特定的意義
      雖然沒有一個終極要完成的目標
      但生而為人, 一出生便生在尋道的道路上
      就是因為沒有一個既定的標準答案
      所以我們才需要去尋找,去了解生命
      或我們生存的意義
      或許在尋道的最終點我會印證了自己的想法
      但尋找的過程永遠比結(jié)果更為重要
      
      
      
      
      
      
      
  •     事關(guān)生死,那就是大事。
      我對生與死最初的印象是,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說過類似的話: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后來,我也讀了一些關(guān)于生死學、安樂死一類的著作。在對于人的死亡的討論方面,不論是從哲學方面,或是從社會倫理方面,再或是宗教方面,類似的書都不少。這方面,在東方禪學或是佛教書中幾百年來就有論述。而在當代,德國因為較早對安樂死有政策支持,所以建設了比較完善的臨終關(guān)懷體系(這一點即便在社會福利最好的北歐諸國也不容易做到),因此德國這方面的著作比較多,品種也較為多樣,從最初哲學解析一直到藝術(shù)探究都有涉及。而臺灣地區(qū)最近幾年也重視關(guān)于生死的研究,在大學開設相關(guān)課程,或有相關(guān)學術(shù)研究,比如胡因夢也多涉及這方面的探索。但不論怎么說,將生死學以較為嚴肅的眼光去看待,是所有討論生死學領(lǐng)域著作的相同面孔。
      而這本《找死手冊》則一改生死學著作給人的印象,完全以繪本的方式呈現(xiàn)出“死亡”的面目。而這一點,無疑為這類書擴大了讀者群,同時,也方便讓更多人認識到生死學的領(lǐng)域。
      生死學在討論死亡的時候,都會從對死亡的認識講起。說到死,其實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死,因為沒人真正經(jīng)歷過死亡能再去講一講經(jīng)驗之談的。所以,對于死,沒有任何一個活人有經(jīng)驗。所以,人們避諱談死,因為不了解死;人們害怕死,也因為不了解。所以,死,就從人的生活中早早排除掉了。但其實,死,既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也是我們必將經(jīng)歷的。不論你如何看待死,都要走向死。能夠?qū)W習了解死亡,其實也是讓人重新認識死亡的過程,實則是讓人更坦然的看待死亡,面對死亡,接受死亡,而在活著的時候好好享受活著的樂趣,從而在死后沒有遺憾。所有的生死學書,都是這樣的邏輯。
      這本書,也不例外。作者將他對死亡的理解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作者也畫過《大便書》,因此對作者的畫風,這里不加評論,看著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別人說什么也不重要。在一些內(nèi)容的編排上,作者也是下了功夫的。首先,這本書給我們做了一個普及,什么是死。死,在世界不同文化中,都有著不同面目。怎么死,則更多是有科學的統(tǒng)計。據(jù)書中的數(shù)據(jù),世界上對死的形式有大約8200多種細分,誰也想不到這個,對吧?就好像是問,磚頭有多少種用途,你打破頭,可能也不會在15分鐘想到50種吧!能夠有這樣多的死法,我覺得也說明一點,大自然是奇妙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給了死亡更多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段。
      不過有幾點我印象比較深的死亡數(shù)據(jù)。當然這是針對日本人的統(tǒng)計,我們也可以借鑒一下。
      第一,交通事故死亡中,車禍中死亡率較高,而在路口則是死亡多發(fā)地帶,在便道走路竟然也是死亡較多的形式。所以,上下班一定要多注意。
      第二,其它各種事故中,醫(yī)療事故在全球死亡率也極高。
      第三,在家庭中的意外死亡中,吞咽食物誤入氣管造成窒息死亡的比例為最高。所以,在家里吃飯一定要小心,安心吃飯。尤其老人小孩,一定要小心。
      而另一組統(tǒng)計也很有意思。就是主要死亡因素的年齡分布上。意外事故死亡的統(tǒng)計中,青少年比例最高,這說明對孩子管嚴一點安全培訓多一點絕對沒錯;而自殺在成年的青壯年占比最高;惡性疾病則在老年人年齡范圍內(nèi)最高。尤其癌癥,在50歲以后成高比例爆發(fā)的狀態(tài)。所以,這就說明,人在生命的開始,應該多多進行安全教育,被保護多一些;成年后,要多多保持心境平和,多訓練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寬心的疏導;而進入老年后,則更應該側(cè)重良好健康作息和心情愉悅上。
      很有意思的章節(jié)是,作者也用繪畫形式,將許多歷史名人和文學作品中人物用生命軸的形式來演繹他們的一生,在哪里生命得到最高榮耀,而又在哪里突然死亡。這樣以數(shù)軸形式來看一個人的人生,卻有不同體驗。你可以看到他們的努力過程、人生的高峰和生命終結(jié)的軌跡。不論是自然死亡或是突然死亡,都會讓人感到世事無常,人生就是如此吧。淡然,少些得失的欲望,應該是這章給人最大感受。
      而討論到關(guān)乎生死的心理建設方面,作者寫的這段話非常好:
      
      “或許我們現(xiàn)在所能做的,就是仔細咀嚼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將生活中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看待,用自己的方式將過去的事情珍藏疊放起來。
      比如說,開心地聊聊今天的咖喱做得很好吃,或是想想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因為汲取了過去失敗的教訓,等等。
      ‘每天,只需要做一點點?!?br />   之后,我們可以回憶自己的過去。
      為了在面臨死亡時不被擊垮,我們應當盡量將度過的每一天精心收藏起來?;蛟S這種做法很微不足道,但是這么一邊思考一邊生活,是我所想出的面對死亡的處理方式?!?br />   
      接受死亡,也是要帶著信念,才能夠平靜。這一段話,其實和禪學中的“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的生活哲學是一樣的。修行也就在生活點滴中吧。所以,輕松地接受生死,將這本書看做對生死學的入門,我想也還是不錯的。
      
      
      還有一些其它討論生死的書,也不錯:
      生死學十四講
      西藏生死書
      死前活一次
      遺物整理人看見的
      入殮師
      相約星期二
      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
      換個活法: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
      讓日子多一點生命: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
  •   出版人、編輯、譯者是否真正了解原著作者的理念和原書名的含義,是
  •   臺灣版書名是什么啊
  •   《死的型錄》
  •   找死手冊感覺是找死兔的私藏。。。。
  •   寄藤文平有在他的Twitter上吐槽譯者把他的羅馬音名寫錯成'BUNPEL' 真是的??!出版社的怎麼都這麼馬虎
  •   學習對死亡的認知,也許能改變一個人對生存的認知,從而更加坦然,豁達的面對生死,面對周遭的幸或不幸,如此 方得大自在矣
  •   自己之前想過, 每天早上起來便是自己的'生', 每天晚上便是自己的'死'
    或許有點不可思議, 但過去的每天, 都是與死差不多的無法復活
    那樣子的話 自己也會對死淡然了.
    因為不努力讓白天的生有意義的話 晚上的死也會變得毫無意義了.
    如果自己的死是毫無意義的話 自己的一生也如夢一般虛幻了.
    生因死而活 死因生而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