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 作者:徐逸鴻 頁數(shù):136
Tag標簽:無
前言
推薦序1 圖說是一種平易近人的語言 艋舺龍山寺聞名全臺,甚至日本觀光客將它視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廟宇,它的信仰融合儒、釋、道文化,它的建築集結了閩南與臺灣古建築藝術之精華,特別是在一九一九年的大改築工程中,聘請泉州溪底派木匠大師王益順主持,另有惠安石匠與廈門交趾陶匠師共襄盛舉,造就了無比輝煌的傳統(tǒng)建築藝術?! ∥以谝痪啪哦晔芘_北市政府民政局之委託,對龍山寺建築進行過仔細的調查研究,後來龍山寺的後殿、大殿與鐘鼓樓也陸續(xù)整修,基本上保存了古蹟?shù)膫鹘y(tǒng)形貌。這是一座集宗教信仰與傳統(tǒng)建築工藝於一身的寺廟,它猶如一座寶庫,值得人們細加觀摩欣賞?! ∥以谥袊幕髮W建築系三十多年所教的學生中,大多成為開業(yè)建築師,只有少數(shù)成為傳統(tǒng)建築研究者,逸鴻屬於後者,並且是能靜下心來鑽研古蹟學術的傑出學生。近年來他投下工夫研究艋舺龍山寺,並且運用圖解技巧來分析介紹,相信必能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我為他感到高興?! ∫蔌欉@本《圖說艋舺龍山寺》,以豐富的史料作參考,將漢人在艋舺的開發(fā)史,包含建設聚落、頂下郊拚以及各地龍山寺廟宇之類型比較,皆以生動的圖樣表現(xiàn)出來。特別值得肯定的是一九一九年王益順來臺北改築龍山寺的各種施工過程推理想像圖,兼具藝術性與知識性,使很艱難的斗栱及藻井技術,化成平易近人的美術語言,讀者從成人到兒童皆可接受,對引導人們從欣賞到理解臺灣古建築,這本書成為良好的橋樑。我長期提倡臺灣古建築保護與古文化之復興,特別讚賞逸鴻這本有創(chuàng)意的新書,樂為之序?! ≈袊幕髮W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教授 李乾朗 推薦序2 龍山寺的故事 遇見龍山寺,是人生的學習歷程,更是殊勝的因緣?! ≡诘睦韺W院(淡江大學前身)服務期間,有五年跟著林衡道老師跑各地田野。一次老師講起臺灣神社(圓山飯店前身)的種種,滿州國當年送來的兩座銅牛被移至今天國立臺灣博物館門口,兩隻□犬散落在山坡下,後來被移往劍潭公園門口。表參道上的石燈龍因材質極好,則被三峽祖師廟買去,成為日後李梅樹教授發(fā)揮臺灣精緻寺廟雕刻藝術殿堂的上上材。接著,還有個「鼓」之類的。 二○○二年參與文建會「國立臺灣博物館民俗文物小組」清查工作時,得知館藏文物臺灣神社大鼓為龍山寺所借。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後學在臺博館蕭宗煌館長帶領下,終於會勘到這具被借走近四十餘年的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蜻@份緣分,日後只要行經龍山寺,就一一探索、欣賞。二○○六年初申請到當時龍山寺文教基金會執(zhí)行長的允許,開始了傳統(tǒng)藝術與文獻這門課的田野調查。在此學期中,因建築出身的逸鴻加入,師生們皆獲益良多。記得一次獲得在大殿搭乘高梯、拍攝各處細部的許可,當時逸鴻的專心與專業(yè)讓大家印象深刻,他也不吝大方分享所知?! 《稹鹌吣暧袡C會帶逸鴻到陝北、晉北、冀北太行山內作田野。在陝西韓城的普照寺時,他對元代建築的投入與攝製更令我佩服不已。因為他在當下拿起簿子,一一描繪古建築的各面結構!是田野調查真正的「第一手」?! 秷D說艋舺龍山寺》讓我發(fā)現(xiàn)逸鴻對古建築的特有智慧。看了他的書,可以「從無到有」知道這座古建築的歷史、身世、文化和藝術。期待讀者一起來分享,明白龍山寺的內蘊與真實!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tǒng)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林保堯 自序 大約在三年半前,貓頭鷹出版社與我接洽,希望能夠製作一套以臺灣建築為主題的手繪書。當時我鑽研臺灣建築史已有些心得,加上平日喜愛畫建築透視圖,因此便著手嘗試將文字與繪畫結合,製作一本內容既親切、又稍具深度的建築史繪本書?! ◆慌{龍山寺是臺北市、甚至全臺灣都相當聞名的寺廟,歷史悠久、建築莊嚴,是日治時期泉州派建築的代表作,在建築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了解龍山寺,也就能夠相當程度了解日治時期的寺廟建築。另一方面,寺廟建築是臺灣傳統(tǒng)建築的菁華,了解寺廟建築,也就能對傳統(tǒng)建築的基本有所掌握?! ”緯鴱臍v史文化方面著手,並用大量輔以手繪圖的方式,逐步說明有關設計思想、美學以及材料構造等建築學問題。希望能完整呈現(xiàn)龍山寺各個不同的面向,帶領讀者輕鬆進入建築史的世界,也期待讀者在讀過之後,能對建築史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甚或引起進一步研究的興趣。那將是給我最大的安慰?! 械氖掷L圖是經過仔細考證畫出來的,少數(shù)圖面由於史料不足,便以推測的方式繪圖,在圖說中都會標註出來。圖面的類型,有較寫意的素描畫法,也有剖析建築內外的透視圖,還運用了古建築研究用的測繪描圖法,使得這本書的圖樣不僅賞心悅目,也具有很高的精確性與說明性,讓讀者在翻閱文章時,也能仔細揣摩許多建築細節(jié)?! ∵@本書由於和我的碩士論文同時進行,因此歷時數(shù)年才完成。寫作期間幫助過我的人很多,包括臺北三重剪花匠師陳世仁先生、萬華佛雕師陳燕興先生與臺南石匠師施弘毅先生,熱心解答我心中的疑惑,為本書的完成,提供專業(yè)基礎。恩師李乾朗教授早年對龍山寺的調查,以及對臺灣寺廟建築各方面所作的大量深入研究,亦是撰寫本書的基石?! ”緯渤忻赏蹑?zhèn)華教授對內容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張立慶女士指導我寫作技巧,並幫忙潤飾了內文。感謝戴吾明教授、林保堯教授、邱博舜教授一路上的鼓勵,而我的父親、母親在寫作過程中提供無條件的支持,更是本書完成最重要的推力?! ∽钺嵛乙兄x本書的編輯陳詠瑜小姐和美編謝宜欣小姐,在最後緊鑼密鼓的完稿階段,她們依然很有耐心的接受我提出的許多修正意見,終於將這本書打造成我當初理想的樣子,是完成本書的大功臣。 徐逸鴻
內容概要
艋舺龍山寺──你去過、卻從未細細品味的二級活古蹟你知道艋舺龍山寺是臺灣最早的觀音信仰中心之一嗎?你知道艋舺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觀光客必訪的三大景點嗎?艋舺龍山寺是泉州派廟宇的典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臺灣古廟之一,其華麗的剪黏和交趾陶等裝飾手法,堪稱臺灣廟宇之首。已有二百七十餘年歷史的艋舺龍山寺曾經歷翻修改建,亦曾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遭受戰(zhàn)火波及,卻也因此成為各界大師的聯(lián)手之作。王益順的建築格局之巧、黃龜理的木雕之精、陳天乞和張?zhí)戆l(fā)的剪花之細、惠安蔣氏家族的石雕之妙,在艋舺龍山寺統(tǒng)統(tǒng)都可以看到。本書作者研究艋舺龍山寺多年,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結合歷史資料考證及相關匠師採訪,搭配大量精細的手繪圖,將龍山寺的製造過程、無法用肉眼見到的工法細節(jié)與內部結構,如地基、屋簷、裝飾、雕刻等,一一詳加剖析,精彩重現(xiàn)。翻開書,一起來欣賞艋舺龍山寺最隱密、卻也最關鍵的建築之美。
作者簡介
1977年生,桃園縣觀音鄉(xiāng)人?! ∵M入古建築領域已有十五年,曾任職李乾朗工作室助理。擅長攝影、繪畫、並從事許多建築測繪與插圖繪製工作?! ≈袊幕髮W建築暨都市設計系、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 ‖F(xiàn)就讀北京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博士班?! mail: yukusku@hotmail.com
書籍目錄
002 推薦序 圖說是一種平易近人的語言 / 李乾朗003 推薦序 龍山寺的故事 / 林保堯004 自序008 艋舺──清代臺灣三大商業(yè)都市012 龍山寺的創(chuàng)建015 地方信仰中心登上歷史舞臺018 龍山寺與臺灣的觀音信仰021 早期的艋舺龍山寺建築025 一九二○年福智和尚發(fā)起大改建030 泉州名匠王益順主導改建工程035 戰(zhàn)爭轟炸與中殿重建038 格局與造型──開闊的宮殿式格局044 臺基與地面──沉穩(wěn)氣派之明證049 牆體──石材、紅磚與磁磚的典雅拼組054 石雕──多樣的雕刻技法060 三川殿──臺灣廟宇門面新典範066 三川殿的大木作──臺灣寺廟藻井經典072 龍虎門──奇妙的屋頂組合076 中殿──畫時代的寺廟殿堂079 鐘鼓樓──臺灣最精巧的樓閣建築084 聖母殿──巧妙的大木設計088 屋頂與屋脊──藝術與力學的表現(xiàn)093 剪花──臺灣北部名匠齊聚一堂098 彩繪──富麗的名家對場102 小木裝修──精華薈萃的雕刻殿堂107 匾額聯(lián)對及碑刻──歷史與詩文的交會111 奉祀神祉116 祭典與廟會活動120 今日的龍山寺126 專文:日治時期臺灣廟宇建築概述134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龍山寺的創(chuàng)建〉/b 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相隔的臺灣海峽,素有「黑水溝」之稱,俗諺說「六死三留一回頭」,可見清代渡海來臺之不易。大陸移民們經過重重險阻到了臺灣,還必須面對本土原住民,與來自不同地區(qū)移民之間競爭的壓力。因此清代臺灣的移民聚落,多以同鄉(xiāng)組成,凝聚力強,具有明顯的排外性格。艋舺是由福建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與同安人移民所組成的聚落。在移民聚落中,為求心靈寄託與凝聚團結力量,往往建立起廟宇,奉祀家鄉(xiāng)神明,廟宇因此成為居民的信仰與生活中心。 龍山寺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泉州三邑人建立起來,創(chuàng)建的過程頗具有傳奇色彩。傳說在清乾隆年間,有一泉州船員(另有一說是三邑商人),要從艋舺到景尾(今天的景美)採購藤材,經過今日龍山寺附近,突然想小解,於是將身上攜帶的香袋掛在樹上,再行小解,事後卻匆匆離去,遺忘了掛在樹上的香袋。之後這個香袋在黑暗中發(fā)出亮光,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注意,才發(fā)現(xiàn)這個掛在樹上的香袋,上有金字寫著「龍山寺觀音佛祖」,據說民眾對此香袋祈願,頗為靈驗,因此便建廟祀奉,並自泉州安海龍山寺恭迎觀音佛祖來臺。建築自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興工,至乾隆五年(一七四○)完工,龍山寺自此成為艋舺地區(qū)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 牧硪唤嵌瓤矗宕慌{之繁榮,在於商業(yè)貿易。當時往來於臺灣與大陸之間進行貿易的商行,會合作成立同業(yè)組織,稱之為「郊行」,這些郊行由於財力雄厚,在社會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地方建設外,還具有建立學校、平定地方動亂、賑災等社會功能,在艋舺最早創(chuàng)立的郊行,是泉郊「金進順」,也是臺北最早的郊行。據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之《淡水廳志》〈風俗考〉記載,艋舺泉郊金進順、北郊金萬利、大稻埕廈郊金同順,合稱臺北三郊?! 〗夹薪M織的成立,也多以宗教信仰為號召,兩者關係相當緊密,在聚落及都市中,郊行經常捐獻經費建廟。比如在乾隆年間主倡創(chuàng)建龍山寺的黃典謀,即為艋舺富商,建造龍山寺大半用地,都是由他捐獻的。另外,艋舺泉郊、北郊也出力甚多。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龍山寺的第三進奉祀媽祖,與中殿的觀音佛祖並無直接關係,這是因為當時艋舺有泉郊五十餘戶,為求航海安全而奉祀媽祖,於是對貿易品課徵稅金,以這樣的收入建造了聖母殿。 由此可見,地方性的廟宇往往不僅是信仰中心,也和當?shù)亟夹杏泻苌畹年P係,如當時艋舺北郊金萬利的辦事處就設在龍山寺第三進,而在艋舺龍山寺西側門的牆壁上,至今仍可見到清代艋舺首富張秉鵬開設的「張德寶」船頭行所出資捐獻的石雕建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