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經(jīng)濟新潮社 作者:Rothbard, Murray N. 頁數(shù):240 譯者:陳正芬,高翠霜
前言
前言 極少經(jīng)濟主題比「貨幣」更糾纏不清、更令人摸不著頭緒。舉凡「緊縮貨幣政策」相對「寬鬆貨幣政策」、聯(lián)邦準備體系相對於財政部的角色,以及各個不同版本的黃金本位等,辯論之聲不絕於耳。政府究竟該把銀根注入經(jīng)濟體系,還是抽銀根?由政府的哪個機構(gòu)來做?政府該鼓勵貸款,還是加以約制?該回歸黃金本位嗎?如果是,以什麼比率?無數(shù)的問題愈滾愈大、沒完沒了。 貨幣問題的各種歧見,或許是源自人類的「務實」傾向——只想研究跟自己切身相關的政治經(jīng)濟問題。但是,如果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日?,嵤?,不再探究根本的差別,也不再問些真正基礎的問題,久而久之,基本問題就會被遺忘,而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將取代了對原則的堅持。人們往往有必要取得某些觀點,跳脫日常事務,以便獲得更完整的理解,對於經(jīng)濟體制尤為如此,體制中的交互關係是如此錯綜複雜,以致必須將幾個重要因素孤立出來並加以分析,而後追蹤它們在複雜世界中的運作情形。以上是「魯濱遜經(jīng)濟學」的重點,也是最受古典經(jīng)濟理論喜愛的情節(jié),儘管許多評論家認為,分析孤島上的魯濱遜和星期五的經(jīng)濟行為,實在與現(xiàn)實世界脫節(jié),但它其實有個極有用的功能:突顯出人類行為的基本原理?! ≡谒薪?jīng)濟問題中,貨幣可能是最糾纏不清,也是最需要採取某種觀點的。此外,貨幣這個經(jīng)濟領域,覆蓋交織著數(shù)百年來最多的政府干預,許多致力研究自由市場的經(jīng)濟學家,卻刻意略過貨幣,堅稱貨幣不一樣,一定要由政府供給、受政府約束。他們從不認為國家管制貨幣形同干預自由市場,貨幣的自由市場是他們無從想像的,政府必須鑄幣、發(fā)行紙鈔、界定何謂「法定貨幣」(legal tender,譯註:法律賦予在一國境內(nèi)有強制流通能力的貨幣)、創(chuàng)造中央銀行、調(diào)控貨幣供給、「穩(wěn)定物價」等?! ∮蓺v史觀之,貨幣是政府最先控制的事物之一,十八、十九世紀的自由市場「革命」,對於貨幣少有著墨。因此,現(xiàn)在是回歸基本面,來到「貨幣」這個經(jīng)濟體系命脈的時候了?! ∽屛覀兿葐栕约海贺泿拍茉谧杂傻脑瓌t下被組織或安排嗎?我們能夠擁有如財貨、勞務一般的貨幣自由市場嗎?這麼一個市場會是什麼樣子?各式各樣的政府控制會造成哪些效果?如果我們偏好其他方向的自由市場,希望消除政府對個人和財產(chǎn)的侵犯行為,當務之急就是:去探索貨幣的自由市場有哪些做法與手段。
內(nèi)容概要
貨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也最錯綜複雜:不僅各國有各國的貨幣,有時貨幣還會貶值,讓我們覺得「錢變薄了」。為什麼錢會貶值?為什麼會有通貨膨脹?本書1963年首次出版,歷經(jīng)多次改版,如今已是第五版。四十多年來,它發(fā)揮巨大的影響力,啟發(fā)了兩個世代的經(jīng)濟學者,以及許多投資人和企業(yè)人士。讀過這本書之後,你不僅會更懂得世界經(jīng)濟,面對景氣的變化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不再人云亦云。本書清楚介紹貨幣發(fā)展的歷史,對通貨膨脹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說。作者深入剖析中央銀行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通貨膨脹的關係,揭開通貨膨脹的真相,以及它讓少數(shù)人得利的事實。書中認為,我們的貨幣體系存在著根本缺陷,如果不能從制度面來改善國際貨幣體系,未來的通貨膨脹速度將越來越快,甚至無法收拾。例如一碰到金融危機,政府就灑錢救市,更會造成通貨膨脹。作者也帶領我們思考,如果貨幣跟其他財貨一樣,完全自由化,價格由市場決定,將可減少政府侵犯個人權利及其財產(chǎn)的種種行為。當前,通貨膨脹似乎變成全球性的壓力。如何才能恢復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國際性的貨幣體系?那是什麼樣的貨幣體系?從這本書中,您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發(fā)。書中提到一些重要觀念:1. 社會上的錢越多越好嗎?錯。貨幣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貨幣增加對人們沒有好處,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或勞務,才會帶給人們幸福,過更好的生活。中央銀行如果任意增加貨幣供給量,後果就是:通貨膨脹。2. 「貨幣政策」是除了戰(zhàn)爭之外,國家擴張權力的主要工具。貨幣政策常被用以確保政府財政無虞、融通赤字、圖利特殊利益團體並鞏固選票。貨幣制度不僅容易遭到政客濫用,也會造成通貨膨脹和景氣循環(huán)。3. 在政策方面,作者主張,自由市場有能力、也應該主導貨幣的供給與分配,兩者並無必要由中央銀行所獨佔?!铩锎藭鵀椤稙槭颤N我們的錢變薄了》新增訂版,新增有第五版序,以及本書作者羅斯巴德教授的一篇論文〈一個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案例〉。
作者簡介
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926-1995)是奧地利經(jīng)濟學派(Austrian Economics)的代表人物,生前主要擔任內(nèi)華達大學經(jīng)濟學S. J. Hall講座傑出教授。他曾擔任米塞斯研究院(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學術事務副會長,也曾任《奧地利經(jīng)濟學評論》(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的編輯。羅斯巴德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師承約瑟夫?朵夫曼(Joseph Dorfman)。他也長期參與紐約大學舉辦的米塞斯研討會達十多年。羅斯巴德教授為文上千,重要著作包括:《1819年大恐慌》(The Panic of 1819)、《人、經(jīng)濟與國家》(Man, Economy, and State)、《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權力與市場》(Power and Market)、《金融體系的祕密》(The Mystery of Banking)、《自由的道德》(The Ethics of Liberty)、《在自由中孕育》(Conceived in Liberty)共四冊等。
書籍目錄
〔評論〕誰來印鈔票? 黃春興第五版序第1章前言第2章自由社會中的貨幣一、交換的價值二、以物易物三、間接交換四、貨幣的好處五、貨幣單位六、貨幣的形狀七、私人鑄幣八、「適度」的貨幣供給九、「囤積居奇」的問題十、穩(wěn)定價位?十一、並存的各種貨幣十二、貨幣倉庫結(jié)論第3章插手管錢的政府一、政府的收入二、通貨膨脹的經(jīng)濟效應三、強行獨占鑄幣權四、降低貨幣成色五、格雷欣法則與貨幣制度六、摘要:政府與貨幣制度七、允許銀行拒絕付款八、央行制度:取消對通貨膨脹的檢驗九、央行:導演通貨膨脹十、黃金本位的消失十一、強制貨幣與黃金問題十二、強制貨幣與格雷欣法則十三、政府和貨幣第4章西方貨幣制度的崩潰階段一:古典黃金本位,1815 ~ 1914階段二: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戰(zhàn)後階段三:金匯本位(英國與美國),1926 ~ 1931階段四:波動的強制貨幣,1931 ~ 1945階段五:不列敦森林與新金匯本位(美國),1945 ~ 1968階段六:不列敦森林的崩解,1968 ~ 1971階段七:不列敦森林的結(jié)束:波動的強制貨幣,1971年8月 ~ 12月階段八:史密松寧協(xié)議,1971年12月 ~ 1973年2月階段九:波動的強制貨幣,1973年3月 ~ ?〔附錄〕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的論述前言一、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的論述二、貨幣與自由三、美元:是獨立的名稱或是重量的單位?四、從「重量」到「名稱」:獨占鑄幣權五、從「重量」到「名稱」:鼓勵銀行膨脹六、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七、反對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論點八、伊格教授與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九、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傳統(tǒng)十、未來的路關於米塞斯研究院 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第2章 自由社會中的貨幣 一、交換的價值 錢從哪裏來?魯濱遜顯然不需要錢,他可吞不下金幣。魯濱遜用魚換取「星期五」的木材時也無須為錢傷神,可是當社會上不光只有幾戶人家時,錢就派上用場了?! 榱私忉屽X的角色,我們得退一大步,問道:人究竟為何交換?交換是人類經(jīng)濟生活的基石,沒有交換,將沒有真正的經(jīng)濟制度,也不會有社會。自願交換之所以發(fā)生,是因為雙方期望從中獲益,A和B協(xié)議將各自的財貨或勞務轉(zhuǎn)給對方,如此就形成交換。雙方顯然都獲益,因為每個人對換來的財貨或勞務,評價都比所付出的更高。當魯濱遜用幾條魚換取木材時,他認為「買來」的木材,比「賣出」的魚更有價值;星期五的想法則恰好相反。從亞里斯多德乃至馬克思,人類誤以為「交換」代表某種價值均等性,換言之,如果用一籃子魚換十根木材,表示魚和木材之間存在某種均等性(equality)。其實交換之所以成立,只是因為兩種東西在兩造心中的地位不同罷了?! 楹巍附粨Q」在人類之間竟如此普遍?基本上是因為自然界的多樣性(variety),包括人類的多樣性,加上自然資源散處各地的緣故。每個人有不同的技能和性向,每塊土地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有資源,交換就從這種自然界的外部多樣性而來。堪薩斯用小麥換取明尼蘇達的鐵礦,某人提供醫(yī)藥服務來換取另一人的小提琴演奏,「各司其職」讓人人發(fā)展自己最棒的技能,並促使各地區(qū)開發(fā)其特有資源。如果不能交換,如果每個人被迫要自給自足,多數(shù)人想必只有餓死的份,活下來的也不好過?!附粨Q」是生命的活水,不僅對經(jīng)濟是如此,對文明本身也是?! 《⒁晕镆孜铩 ≡捳f回來,直接交換(direct exchange)有用的財貨和勞務,幾乎不足以使經(jīng)濟制度從原始層次開始提升。這類直接交換(或以物易物〔barter〕)比純粹的自給自足好不到哪裏去,原因何在?首先,想也知道,直接交換幾乎不足以讓生產(chǎn)持續(xù),如果瓊斯雇幾名工人蓋房子,他要付給他們什麼呢?是房子的一部分,還是他們用不上的建材?問題出在「不可分割性」和「碰不上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說,假如史密斯想用犁換幾樣不同的東西,像是雞蛋、麵包和一套衣服,那麼他該怎麼做呢?他如何把犁大卸八塊,將其中一部分交給農(nóng)夫,剩下的給裁縫?就算東西可以分割,也不太可能讓交換雙方同時找到彼此,假設A想賣一堆雞蛋,而B有一雙鞋,如果A要的是衣服,怎麼可以硬是把兩人湊合起來呢?再想想某位教經(jīng)濟的老師,要找到一位想用雞蛋換取幾堂經(jīng)濟學課程的蛋農(nóng),會是多困難的事!由此可知,直接交換是不可能造就任何經(jīng)濟文明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