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4 出版社:香港 : 蓬瀛仙館道敎文化資料庫 : 利文出版社 作者:游子安 主編
內容概要
《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ISBN 9629880954)是首部全面記錄香港道教歷史發(fā)展的圖文專集,由游子安主編,李宏之、梁德華副主編,2002年蓬瀛仙館道教文化數(shù)據(jù)庫和利文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書名“道風百年”取“道門玄風”“弘傳于香港之百年”之意。本書入選2002香港書展“名家推介”三十本好書之一。
文化評論人梁文道:
又是一部圖文并茂的書,也同時有助于認識的社會生活百年來演變,但它的范圍放在香港,主題則是最地道的中國宗教-----道教。這部書可說是香港道教的大百科,上篇除了簡介道教的源流、祭祀科儀和藝術文化之外,還扼要地把香港道教的發(fā)展和社會服務(如辦學、善堂、診所)作了一番掃描,構成了相當完整的參考資料。數(shù)個月前,育我成人的外祖父仙游。老人家病重期間,親友們在病房外聚談,為他拼湊出一幅大家都未曾完整掌握的傳奇生平。原來抗戰(zhàn)期間,外祖父是道教“世界紅卍字會”西安方面的領導人物之一,救護災民無數(shù)。難怪我對這個名號有一番熟悉感,大概是兒時在老人偶爾的懷舊談話中記下了片段。近日翻看這本《道風百年》,意外地看到“世界紅卍字會”在香港的道院,而且是總會所在。我想這是一種妙緣,必將擇日往訪,權作隔世追思。其實香港這個地方不知有多少人都和道教有自己也未必知道的緣份,看看這本書,或許可以理出頭緒。
(以上內容引自 http://www.daoinfo.org/wiki/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cite_ref-0 最後登錄日期:2012年10月27日)
作者簡介
游子安 B.A., M.Phil., Ph.D. (CUHK)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yè)(1985),1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哲學博士(中國歷史)。現(xiàn)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2005)、《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1999);編著有《香江顯?——嗇色園歷史與?大仙信仰》(2006)與《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2002)等書。研究範圍為明清時代善書與教化、香港與廣東道教史、近代宗教團體與慈善事業(yè)。
書籍目錄
序言
上篇 香海流云 ── 香港道教的源、流、變
第一章 承先啟后薪火相傳 ── 粵港澳道脈源流
中國近世道教的發(fā)展
香港道堂的脈源
百年香港道堂素描
澳門道教脈絡
香港宮觀對中國文化的特殊作用
第二章 多神崇拜入民間 ── 香港道教信仰實態(tài)
普遍崇祀的神祇
道教與民間信仰
道教節(jié)日與民間習俗
齋醮科儀
扶乩傳承
第三章 博施濟眾興學育才 ── 道堂善業(yè)與香港社會
從個人潛修到向社會開放
道堂善業(yè)
社會服務分類
服務多元及植根社會
生活道教
第四章 弘道闡教文藝薈萃 ── 香港道教文化和藝術
百世勸人以書
大道網(wǎng)中尋
道教學術化
藝與道的交匯
咫尺山林
第五章道風流播百載增輝──香港道教發(fā)展的里程碑
香港道教聯(lián)合會的成立
中港道教界互訪交流及協(xié)助內地興建、重修宮觀
香港道教節(jié)
道堂興香港大事回顧
香海留痕的道教團體
下篇 仙蹤道跡 ── 香港道教宮觀巡禮
萬佛堂(一九一二年)
天真堂(一九一四年)
桃源洞(一九一八年)
藏霞精舍(一九二○年)
嗇色園(一九二一年)
抱道堂(一九二一年)
竹隱長春洞(一九二四年)
香港道德會(福慶堂)(善慶洞)(一九二四年)
永勝堂(一九二五年)
紫霞園(尚園)(下院)(紫霞臺)(一九二六年)
蓬瀛仙館(一九二九年)
世界紅卍字會(總會駐港辦事處)(一九三○年)
九龍道德會(龍慶堂)(一九三一年)
玉壺仙洞(一九三二年)
賓霞洞(一九三五年)
省躬草堂(一九三六年)
通善壇(一九三八年)
元清閣(一九四二年)
云泉仙館(一九四四年)
玉霞閣(一九四九年)
青松觀(一九五○年)
金蘭觀(一九五○年代)
萬德至善社(萬德苑)(一九五一年)
省善真堂(一九五二年)
圓玄學院(一九五三年)
松蔭園佛道社(一九五五年)
乾元洞(一九五八年)
云鶴山房(一九五九年)
信善壇(一九六○年)
德教紫靖閣(一九六二年)
六合圣室(六合玄宮)(一九六三年)
蓬萊閬苑(六○年代中)
蓮鶴仙觀(六○年代中)
竹林仙館(一九六七年)
信善紫闕玄觀(信善玄宮)(一九七三年)
心齋研道會(一九七六年)
純陽仙洞(一九七八年)
飛雁洞佛道社(一九八○年)
圣道正壇(一九八六年)
仁楓洞佛道社(一九八六年)
明善學院(一九九○年)
紫靜瑯苑(一九九一年)
泓澄天師壇(二○○一年)
鳴謝
編后語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