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影像

出版時間:2007  出版社: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聶華苓  
Tag標(biāo)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三生影像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6條)

 
 

  •     本書可謂聶華苓本人的回憶文集,夾雜影像,橫穿大陸、臺灣和美國三個時代。
      
      本書的歷史背景同齊邦媛的《巨流河》十分類似,甚至聶文中還提到齊的父親齊世英,但兩者有很大區(qū)別。巨流河更多的是反映時代,齊本人并未過多卷入歷史事件中,因此其文章以敘述自身經(jīng)歷為經(jīng),時代感油然而生?!度跋瘛穭t更注重對人的描寫,人在歷史中的境遇,具有更加永恒的價值。聶本人介入歷史事件更多,同許多大人物直接往來,眼界也更開闊。聶雖自言有政治冷感癥,但參與《自由中國》并支持雷震,其立場十分明顯,這點也強于齊。
      
      聶文中的母親、雷震、胡適、殷海光等均描寫極其深刻,既具有歷史價值,亦有永恒意義。殷海光可謂知識分子的典范。從這些人口中聽到的沈從文等等事跡,對比其遭遇,不僅催人淚下。
      
      令人驚羨的是聶經(jīng)歷的豐富,其三生的每一生都夠成為著名人物了。在大陸經(jīng)歷的歷史,在臺灣的知識分子風(fēng)骨,最終在美國同世界文學(xué)相往來。特別是第三階段,其中的人不僅是人,更代表了其背后的文化、政治、社會環(huán)境,其中折射了二十世紀(jì)的大歷史。安格爾以及諸多世界頂尖人物竟都讓她遇到了,不僅是遇到,更是交流,這也是源于她本人也是個精彩人物吧。
      
      
  •     讀書:《三生影像》聶華苓 三聯(lián)書店 2008年6月
      年齡相差17歲,成長自東西兩端,55歲,38歲時遇見。結(jié)束各自曾經(jīng)的婚姻,8年后舉辦婚禮。
      共同主持愛荷華世界作家寫作計劃,至1988年退休。生活在鹿園,游歷世界,廣交寫作者朋友。真是好姻緣!
      
      打動我的話摘在下面,天堂就是圖書館!
      
      陳映真說:一個思想家,不一定是文藝家。然而,一個文藝家,尤其是偉大的文藝家,一定是個思想家。而且,千萬注意:這思想,一定不是那種天馬行空不知道所云的玄學(xué),而是具有人底體溫的,對人生、社會抱著一定的愛情、憂愁、同情等等思索的人思索者,然后他才可能是一個擁抱一切的良善與罪惡的文藝家。
      
      沈從文說,他能夠在一件事上發(fā)生50種聯(lián)想。這大概不是夸大的話。
      沈從文的文字似乎是平鋪直敘,但那是經(jīng)過藝術(shù)家選擇安排后,和具體意象組織而成的文字--詩的文字,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叫人五官一起來欣賞它。沈從文說“文字在一種組織上才會有光和色?!彼炎约旱奈恼陆凶觥扒榫w的體操”。又說:“一個習(xí)慣于情緒體操的作者,服侍文字必覺得比服侍女人還容易?!?br />   沈從文是相信生命自然力的。他小說里的人物多半是那種和自然相融合的人。元氣淋漓、生機活潑的自然,和文明、理念都有沒關(guān)系的自然。“從容的各在那里盡其生命之理”-- 那就是維持中國人在戰(zhàn)爭、殺戮、死亡中活下去的自然生命力。
      自然也可變成毀滅的力量。沈從文在某些作品里也寫出與自然相悖逆的人-- 在戰(zhàn)爭、現(xiàn)代文明、機器、不幸的命運(好像什么地方有毛病、不合理的那種不幸)各種大力下壓抑的人。在那些人物身上,“自然”就有毀滅性了。
      中國人是順應(yīng)自然的民族。中國人的性格中有山明水秀的平和,也有狂風(fēng)暴雨的野性。沈從文筆下的人物就是那樣的。那些鄉(xiāng)下人的愛、憎、欲望、死亡、青春、殘暴,全是赤裸裸的自然,是文明人所不認(rèn)識的自然?,F(xiàn)代文明社會的一切規(guī)范和他們沒有關(guān)系。因此,他們在文明人眼中是荒謬的。鄉(xiāng)下人認(rèn)命,安于命,安于死亡。他們沒有未來,沒有希望,沒有幻覺,絕不退卻。他們都要活下去,因為活著是很好的。他們都有些荒謬。
      
      她(戈艾姬 Agnes Gergely 匈牙利小說家)說:我到今天,驅(qū)使我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命中的喪失感。了解如何哀痛的人,直到如何活下去。
      她那幾乎話,正中我的心坎。那也就是我的三生。
      
      伯赫(Jorge Luis Borges)說過:天堂就是圖書館。
      
      尤昂娜(Joanna Salamon 波蘭)嘴唇顫抖:我的朋友們都進了集中營!我卻在這兒自由自在!見了人還得裝笑臉問好:我很好,謝謝,你好嗎?我現(xiàn)在的情緒非常簡單,非常極端:愛,恨,恐懼,感激,焦慮。
      
      哈維爾(Vaclav Havel 捷克)說:我是捷克人。這不是我的選擇,而是命定的。我在這個國家活了一輩子。這兒是我的語言,我的家。我和其他人一樣在這兒生活。我并不覺得我是愛國,因為我并不覺得做捷克人比做法國人、英國人、歐洲人、任何人,就多點兒什么。上帝(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我成為一個捷克人,那不是我的選擇。但我接受了,就盡力為我的國家做點兒事,因為我在這兒生活。
      
      Paul Engle 自畫像中的兩句詩:I can't move mountains. But I can make light. I我不能移山,但我能發(fā)光。
      
      里爾克說得很好:愛情的意義是兩份孤獨,相互,相撫,喜相逢。
      
      Pual,你談到你的第一次婚姻,你說Mary對你說:我恨你,因為我不能恨自己。
      
      
  •     沒幾個作家能像聶華苓那樣,把自己的故事寫得那么精彩而有韻味。她的這份回憶錄里,既有憂國憂民的蕩氣回腸,亦有小女子的閑情雅致。
      她是出生于1925年的女子,掐指算,如今已是年過八旬的老太太。多數(shù)同齡的女子,早已伴著歷史的洪流,平平淡淡的嫁人生子??伤瑢⒆约旱娜松鷷鴮懗梢粋€傳奇。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回憶,是一個女人的史詩,更是中國近代歷史的縮影。
      她寫自己的母親。二十出頭時也有夢想,戴上眼鏡,做成女學(xué)生,女詩人的樣子??墒?,女人命運不由自己擺布,嫁到聶家之后,這些曾經(jīng)的憧憬和追求,慢慢煙消云散。更可悲的是,她結(jié)婚生了3個孩子之后才發(fā)現(xiàn)丈夫早有妻室。隱忍女子,到頭來只能將往事訴與長女聽,末了加上一句:哎,做女人真沒意思。一個舊社會女子的如煙過往,緩緩從筆端流出,流到了我們的眼中,心里。
      她寫自己的爺爺:爺爺喜歡做官,可一輩子沒做過官;有過幾個相好的女人,卻始終只有我奶奶。他的生活離不開氤氳的鴉片,離不開作詩喝酒。從小聽著這位喜怒形于色的長者吟詩作對,聶華苓自然有了對詩文敏銳的捕捉能力,也無怪能寫出那溫柔而有力量的文字。
      她寫友情:憶當(dāng)年學(xué)生時代,7個女生組成了“竹林七賢”,一起談天說地,舞文弄墨,一派女俠風(fēng)范。等到時光荏苒,七賢再也聚不齊,留下的只有回憶……
      她寫自己和Paul的愛情:Paul 叫著我,我叫著他,我們永遠(yuǎn)尋尋覓覓的叫著。我們永遠(yuǎn)在談著——舊事,心事,人事,國事,家事,公事,閑事,我們無所不談。和他談話,是一種享受;和他斗嘴,也是一種享受。Paul和我各自經(jīng)歷了人世滄桑,浮沉得失,對失去的有深情地回憶,對眼前無限好的夕陽有說不盡的留戀。雖然Paul已經(jīng)離開人間,但仔細(xì)想想,人生苦短,但有如此一知己相扶相伴,又何憾之有呢?
      聶華苓這輩子三生三世——大陸、臺灣、愛荷華,都走在水邊——長江、嘉陵江、愛荷華河。我始終堅信,能寫出那樣美麗恢弘,令人眷戀的文字的女子,是真正的水做的骨肉。
      現(xiàn)在的她,是位老者,更是個柔情似水的女人。在她位于愛荷華河畔的居所有一個很大的書房,書房里的電腦始終開著。她幾乎天天都在那兒工作。也是在二樓, Paul的書房始終按他生前的樣子布置著……
      
  •     最早知道聶華苓,是因為“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這樣的一個跨文化的國際交流,竟然是一個柔弱女子發(fā)起支撐的。
      厚厚的一本書,圖文并茂,滄桑的照片,細(xì)膩的文字,道出了一段段俱往矣的故事。
      北伐,軍閥混戰(zhàn),抗日,國共戰(zhàn)爭,綠島,《自由中國》,臺灣的一群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中間充滿了逃難、抗?fàn)幒皖B強。
      和安格爾,和很多很多來自世界各地因政治原因聚在一起的作家,又充滿了柔情和溫馨,脫俗和又飄逸。
      “今生之前我是誰?今生之后誰是我?”一生足矣。
  •     老武漢
       后花樓、兩儀街、輔義里……這些老武漢的地名,從書中一個個跳出來,撩撥著我的思維。在武漢生活了二十多年,這些個地名既陌生又帶著點熟悉,后花樓就是花樓街嗎?是啊,是啊,從小在六渡橋長大的爸爸說。輔義里,似乎在哪兒看見過這個牌子。英租界的蘭陵街?這個我知道,就是蘭陵路嘛,一位高中同學(xué)的家就在那兒,我還去過好幾次呢。那么,漢口市立六小是哪所學(xué)校?湖北省立一女中又今何在?太多的歷史謎題。我想起過世已近十年的奶奶,奶奶是老武漢,日據(jù)時期在日本醫(yī)院工作過,嫁過國民黨高官和共產(chǎn)黨高官,一生經(jīng)歷定比小說還精彩,對民國時期的武漢,想必也能如數(shù)家珍??上谑罆r,我沒意識到這是一座歷史的寶藏,只覺得她是一位啰嗦又執(zhí)拗的老人。
      
      15歲的夏天
       14歲的聶華苓,在母親的催促下,獨自去恩施求學(xué),從此踏上了獨立之路。15歲的夏天,1940年,聶華苓和兩個同窗好友自己拿主意——去重慶求學(xué)。到了黔江,交通中斷,去重慶的火車全被政府征去運軍火,不知何日才能啟程。
       三個女孩困在黔江,每天只吃兩個饅頭加幾顆花生米。十天過去了,饅頭也快吃不起了。偶遇中年軍官搭訕,熱心的軍官愿意幫她們想辦法,約她們喝茶談?wù)?。女孩們自然有些膽怯,但三個女孩中最勇敢的嚴(yán)群強挺身而出,單刀赴會,談至深夜,凱旋而歸:“絕路遇貴人!我明天搭軍官的車回恩施借錢。聶華苓,你不是有個親戚在恩施開書店嗎?我去找他借錢!”
       嚴(yán)群強走后,留守的聶華苓病倒了。屋外還有群狼環(huán)伺,夜晚醒來時,聶華苓看見陰森森的眼睛從甘蔗板頂上盯著她。隔壁房間里住著幾個男學(xué)生,晚上鬧著要沖進來,驚恐萬分的兩個女孩將桌子和板凳架起來抵著門。單薄的防御是否能保住單薄的軀體,只有聽天由命了。
       又是十天過去了,嚴(yán)群強回來了:“錢借到了!車子也有了!而且不要車票!”神通廣大的女孩!車子是軍官找到的軍車。三個女孩隨軍車前行,軍車的領(lǐng)隊是陳誠司令。途中,陳誠召見三個女孩,在座的還有一位黃姓參謀長。三個女孩自報家門后,黃參謀長問聶華苓:“聶怒夫你認(rèn)識嗎?”“是我父親?!薄鞍。覀兪顷戃姶髮W(xué)同學(xué)。”這下好了,女孩們不僅順利到達(dá)重慶,連盤纏都有了。
       15歲的夏天,我中考畢業(yè),險險考上了市六中。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個夏天。悠長的假期里,一邊讀《牛虻》、《基督山伯爵》、《張愛玲文集》,看唐詩宋詞,一邊策劃著日后考復(fù)旦,學(xué)法語。在那個夏天里,未來充滿著各種美好的可能,連窗外的似火驕陽,都燦爛得迷人。
       15歲的青春,總是迷人的。不知道日后在美國過著美滿生活的聶華苓,還會不會時時憶起那個15歲的夏天。
      
      女生們
       重慶,長壽,國立十二中,七個驕傲的女孩自封“竹林七賢”。“清湯掛面的短發(fā),往上一摔,眼睛朝天,說話也不看你一眼。”
       姜德珍是個從鄉(xiāng)下來的姑娘,她腦子中只有一根弦:學(xué)好數(shù)理化,考上好大學(xué)。學(xué)校飯食簡陋,女孩們都挖空心思弄好吃的,姜德珍不管,有嘛吃嘛,邊吃邊解數(shù)學(xué)題。
       宗志文特別好強。明明喜歡文科,但偏要在理科上爭輸贏,因為理科好就高人一等嘛。其實宗志文很感性,和人鬧了別扭,偷偷傳個紙條,上面寫著一些動情的話。寫起抒情作文來,也是一流高手,被人稱作“小冰心”。
       談鳳英是核心人物。她比其他女孩成熟穩(wěn)重,說話很有分量。學(xué)校演話劇,她女扮男裝,居然英俊瀟灑,連女生都被她吸引。
       不知為何,我覺得這幾個女孩都很熟悉,甚至能想象得出她們的言行舉止,她們的小心思,可若說她們像我生活中認(rèn)識的誰誰,我又說不出。
       L初到重慶工作時,在長壽的工廠實習(xí)了三個月。那時他給我寄信,信封的右下角總是:重慶長壽晏家集貿(mào)市場?!澳阒篱L壽梔子灣嗎?”看到書中提到長壽,我興奮不已地問他?!安恢?。”梔子灣啊,書中的舊照片,竹林七賢每人在頭上插朵梔子花,45°角仰望天空,雖然土氣十足,但某種東西散發(fā)出的動人光彩,不可磨滅。那是什么呢?那是一個美好的名字,就叫青春。
       若干年后,海外華人聶華苓歸國,重訪故舊。姜德珍、宗志文、談鳳英在抗戰(zhàn)期間都去了西南聯(lián)大。姜德珍在革命與愛情中選擇了革命,一生為黨工作,忠心耿耿,退休后還發(fā)揮余熱,熱衷于老年心理研究。宗志文專研中國近代史,對蔣介石頗有研究。談鳳英參加革命更早,影響了身邊的同學(xué),建國前夕已是領(lǐng)導(dǎo),進入天津參加接管。
      我喜歡看這些鮮活飽滿的生命如何交匯,也喜歡看這些朝氣蓬勃的風(fēng)流人物日后如何各各書寫自己的命運,這其中,有一切復(fù)雜的歷史和人生。
      
      亂世中的傳奇
       1948年,建國前夕。聶華苓從南京飛往北平,投奔家在北平的男友。匆匆忙忙結(jié)了婚,落在家門附近的炮彈權(quán)當(dāng)婚禮鞭炮。解放軍進城了,北平成了解放區(qū)。然而,聶華苓并不歡喜解放區(qū)的氛圍,她要逃往國統(tǒng)區(qū)。
       解放區(qū)和國統(tǒng)區(qū)是隔斷的,聶華苓買了兩張去沈陽的火車票,自己將沈陽改成漢陽(漢陽是武漢三鎮(zhèn)之一)。聶華苓和丈夫開始了逃亡之路。路上關(guān)卡重重,首先不能說自己是學(xué)生。眼鏡摘掉,文憑藏在鏡子里,喬辦成商人帶著不識字的老婆回老家。到了山東濰縣(大約就是現(xiàn)在的濰坊吧),解放區(qū)與國統(tǒng)區(qū)的邊界。最后一道關(guān)卡,聶華苓卻被攔下來了。眼看著丈夫過了邊界,她的心陷入深淵。“你過來?!睓z查的人對她說。聶華苓走過去,對方拿著她的路條琢磨?!白屗甙??!闭驹谝慌缘囊粋€解放軍說。這句話改變了她的一生。
       許多年后,聶華苓才知道,在她逃亡的時候,她的中學(xué)好友們也在逃亡,只不過和她路線相反:從國統(tǒng)區(qū)往解放區(qū)逃亡。兩批人選擇不同,經(jīng)歷卻出奇地相似:隱藏學(xué)生身份,摘掉眼鏡,假裝文盲,在某個關(guān)卡被攔下,又被放行,命運在某個瞬間左右搖擺,懸而不決。
       這些亂世的奇詭風(fēng)云,已成塵封歷史。其實,它們并不悠久,幾十年而已,卻又顯得如此遙遠(yuǎn)。在公交車上,在街道上,常能看見垂垂老矣的老者,他們看上去如此庸常,但他們都是經(jīng)過亂世的人,十有八九都有過不尋常的遭際,那定不是我等生長在平庸的安寧環(huán)境中的人,所能經(jīng)歷,甚或想象的。
      
  •      本書寫到1991年為止。這一年,聶華苓的丈夫Paul倏然去世。
       那之后的10來年,生活似乎是老樣子,很生動,很豐富。但于她,似乎沒有了太多關(guān)聯(lián),“沒有Paul的日子,回想起來,一片空白。不寫也罷。”書末的跋中,聶華苓說。
       此書前2/3部分,看得我內(nèi)心嘆服。生于舊家族,混亂的時代帶來苦難,同時造就了她的風(fēng)格氣度:傷痛不可避免,卻不顯得倉皇凄愴,照片中的聶華苓,最常有的姿態(tài),便是那扭頭時的爽朗大笑,傲然、達(dá)觀。
       這樣的東方女子,在美利堅的詩人面前,魅力完全不可抵擋。在后1/3的情節(jié)里,她和她的Paul,上演了王子公主童話般的愛情結(jié)局。數(shù)百張幸福滿溢的照片,歡笑在文字里蕩漾開來,卻再難在心頭留下痕跡。
       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傳奇女性林徽因。
       新時代的中國,林徽因擁有所有女性羨慕、男性仰慕的資本:不僅氣質(zhì)、美貌、才華令人難以企及,那些民間流傳的愛情傳說,又增添了無數(shù)的浪漫神秘。那時的梁家客廳,永遠(yuǎn)是高朋滿座,詩人與科學(xué)家同時為她傾倒,哲學(xué)家與她比鄰而居,甘愿誤掉終生。就連外國女性朋友費慰梅,也曾描述生活中的林徽因,羨慕她永遠(yuǎn)都神采飛揚,活潑而充滿智慧。
       現(xiàn)實里的林徽因,風(fēng)采如流星般璀璨;林徽因留下的少量文字,卻沒有她的人生那般耀眼??v觀其詩作,美也好,精致也罷,真正能稱一流的,又有多少?——或許,擁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愛,完成那么非凡而傳奇的人生,已經(jīng)消耗了她的大部分能量。而文字,只是無謂的附庸。
       相反的是張愛玲。在文字的世界里,她是顛倒眾生的女王,營造了一座座華美的宮殿,卻只能自己孤苦棲身——《小團圓》一出,引發(fā)無數(shù)感慨:女人的人生,沒有了愛,果然就是一襲長滿虱子的袍。
       如此看來,聶華苓的“三生”,可堪幸運。流離顛沛的故園青春,和充滿憂傷的寶島生涯,贈與她思想者的睿智心性,以及作家的筆底風(fēng)華;而漂流到愛荷華后,那些點滴的幸福與舒暢,給予的才是一個女人的終極夢想。
       永恒的不完美。飛揚的人生,與絕世的靈思和文字,也許就是一對天生宿敵。要么,現(xiàn)世的豐富各自體驗,就莫論身后是否平淡;要么,孤影青燈熬成珠淚,把絢爛留給世人。
      
      
  •     八十年代聶華苓一本《千山外,水長流》傳遍中國,二十年后心中還有愛荷華的記憶。
      大陸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的求學(xué),五、六十年代在白色恐怖下的臺灣,與雷震先生先生共事,殷海光交誼的經(jīng)歷;六十年代中隨美國詩人Paul Engle赴美創(chuàng)作、生活、為華人文學(xué)交流鋪路搭橋。聶女士的今世歷經(jīng)三生錘煉,譜寫出難忘的傳奇。
      這個嬌小、一度憂郁愁苦的女子,散發(fā)出巨大的能量和魅力。歷史浮沉中人雖微不足道而人性的力量卻令人嘆服,中國文化星火相傳遠(yuǎn)在美利堅閃出耀眼的火花。
      愛荷華是個多美麗的地方。
      聶女士的文字輕輕松松,經(jīng)歷卻好不簡單。
  •     聶華苓的《三生影像》在其此前傳記《三生三世》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許多珍貴圖片、重新編排而成。從戰(zhàn)時的大陸,到五六十年代的臺灣,再到愛荷華,聶的三生正是二十世界歷史劇烈變革之際,這樣的經(jīng)歷自然也充滿了偶然與變數(shù),也精彩無限。有意思的是,聶自稱不喜政治,卻總是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卷入歷史的洪流中,這大概也是這段歷史不可抗拒的迷人之處。聶華苓因為與《自由中國》的聯(lián)系,其作品在臺灣被禁,因此也很容易將她標(biāo)記為異議作家??墒亲x過《三生》就知道,聶華苓只管《自由中國》的文藝部,不喜國民黨的黨八股,培植了一些八股之外的所謂純文藝。對于雷震、殷海光等人熱衷的政治批評,聶華苓極少參與。這大概是雷震等人被捕她卻相安無事的原因吧。聶華苓為我們提供了雷震、殷海光等人的生動肖像,雷震的大嗓門及其對胡適的完全信任,殷海光被描述為一個憧憬著美與夢的天真孩子。她對胡適頗有微詞,在她看來,胡適對《自由中國》事件的袖手旁觀,與他總是掛在嘴角的微笑一樣,總是將自己安全地置身于事外,同時不失自己學(xué)者領(lǐng)袖的地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她與其第二任丈夫在愛荷華舉辦的國際寫作工作坊。文革剛結(jié)束,一批港臺兩岸的作家相繼被要到愛荷華,其中包括陳映真、吳祖光、蕭乾等人。丁玲也在訪客之列。經(jīng)歷了文革磨難之后,丁玲依舊樂觀而健碩,一如莎菲和延安時期的丁玲,充滿了勇氣和孩子般的熱情,聶和她的美國丈夫Paul Engle都不能理解丁玲為何還對黨和共產(chǎn)主義信仰不移。丁玲總是緊緊地拉著陳明的手,和聶夫婦在樹林里漫步。當(dāng)時只有二十來歲的王安憶,扎著兩個辮子,充滿了羞澀與好奇,敏感地捕捉新事物。聶華苓稱她是最忙碌、參加活動(不光是中國作家活動,還有校園進行的各種活動,為此,聶還專門安排了自己的女兒藍(lán)藍(lán)做向?qū)В┳疃嗟淖骷?。剛剛讀畢她的《月色撩人》,一部奇特的作品,無法說是杰作,卻不同于王以往細(xì)膩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她對社會生活的敏銳觸覺,雖然表現(xiàn)形式似乎還未成型,卻有某種新鮮的生命力。聶說王安憶總是不屑于聽她們這些老人們嘮叨,堅持自己的主見。
       在我看來,書中最有意思的是,四十年后,聶與中央大學(xué)的同學(xué)再聚首,各自講述當(dāng)時的經(jīng)歷。她的同學(xué)大部分都走上了左傾的道路,用她的話來說,當(dāng)時知識分子向左轉(zhuǎn)真是如墻倒??墒撬齾s在北平被圍的解放前夕、飛去北平在一個舊式家族完成婚禮。這大概也可以看出她對政治和時局的冷漠吧。或者也可以說天真。在北平解放后,夫妻倆又略施小計,喬裝改辦,從解放區(qū)潛回國統(tǒng)區(qū),至廣州而臺灣。而與此同時,她的同學(xué)們正喬裝從國統(tǒng)區(qū)秘密投奔解放區(qū),其中一位男生還秘密護送了一位民主人士的妻子。聶的父親作為國民黨在貴州地區(qū)的專員早在30年代在與紅軍的遭遇中身亡。由此大約不難理解聶的選擇。
      
      
  •     自傳體書籍,最好看的其實并不是作者對自身的描述,因為一般來說,再客觀的人反觀自我也會不由自主涂脂抹粉地進行美化。所以我最喜歡看他們在書中提到別人的樣子——或刻薄或?qū)捜?,或調(diào)侃或肅謹(jǐn),都各有風(fēng)味。
      
      聶華苓一生看傳記也談得上大起大落,富貴過,得意過,驕矜過,落魄過。軍閥的女兒,落魄到和狗搶一塊肉吃;轟炸機飛過頭頂?shù)臅r候被母親護在身子底下;丈夫攜手一起由南向北逃亡臺灣;安穩(wěn)了之后卻慘然說過了好幾年有名無實的婚姻之癌。
      
      我喜歡看她念書那一段,青蔥鮮嫩,其實她說得如何美艷的同學(xué)們,從照片上看來不過平平,但是就是相貌平平的女孩子們也有羅曼史才讓人覺得青春美得好像朝霞。清高的、傲氣的、溫柔的、寬厚的人一個個從生命之河里跋涉而過,留下足印清晰。
      
      后來她嫁給美國丈夫,做了文學(xué)重鎮(zhèn)掌門人的妻子,翻譯書籍,對沈從文先生崇拜又憧憬,也拜其所賜,我能看到另外一個試點和角度的,那個時代的“文青”們的所作所為。
      
      她寫她不去接胡適——因為清高!“不是站在機場捧花的那種人?!比缓笾肛?zé)胡適的圓滑“甩手掌柜,關(guān)鍵時候請辭。撇清了自己又能夠高明地抗議”。我一貫不喜歡胡適的“圓滑”,看她作為一個后輩如此不顧忌地擺事實出論據(jù)說來,心中真是覺得格外痛快。
      
      她寫丁玲到她家,見識美國人的好處,和臺灣來的人互相辯駁,很為自己曾被毛澤東另眼相看而自豪?!八?,三流小明星,那點勾男人的本事都使出來,唱《打漁殺家》的時候滿臺跑。”我看著這些捧著書一個人咯咯地笑出聲來。
      
      聶華苓還說,王安憶母女去她家的時候,當(dāng)媽媽的很淡定,當(dāng)女兒的卻很騷動。因為好奇因為一切都是新的,因為開始了反思。王安憶的《長恨歌》我大學(xué)的時候看完了,小哥對那種細(xì)碎的描寫深惡痛絕,但是我還能忍受,女人對細(xì)節(jié)和繁復(fù)的熱愛大概是天性。只是書中的野心過于宏大,選擇的人物和筆力,稍微顯得駕控不住。茹志娟的書我應(yīng)該小時候看過,卻印象不深了。
      
      最后王安憶抱著重重憂思回了國,很長一段時間以后給她寫信,說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一時都無法寫字。不過好像沖破瓶頸了“在距離之外將陌生的又重新熟悉起來。于是,又能寫了……”
      
      這些細(xì)細(xì)碎碎的描寫,因為帶著寬容平緩的調(diào)子,偶有調(diào)侃,偶有怨尤,卻在大處保持著和厚寬容。其實這本書從可讀性來說,并不是特別對我雞血辛辣的胃口。但是細(xì)節(jié)永遠(yuǎn)是閃著光芒的鉆,而時代就是厚重的天鵝氅。這本自傳里的人物,勾起的是我這些年對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史、歷史閱讀記憶的體味,是私人化閱讀中來不及記錄下的點滴被撼動后的酥癢。
      
      
  •     
      
      聽說聶華苓很久,但未讀過其文,這本自傳性質(zhì)的書,卻可以領(lǐng)略作者的某一種人生。
      
      那些照片切切打動了我,她命運悲慘卻倔強的母親,她高大又善解人意的丈夫,她的一對女兒……宛若每一個家庭,在歷史的長河當(dāng)中,有悲歡,有流離,有挫折,有溫情,作家所展示的,是一部個人史。
      
      闊大復(fù)雜的背景下,人如螞蟻般渺小,卻展示了頑強的生命力,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都還必須向下走。這是人生的真諦所在。收獲什么似無重要,重要的,你曾經(jīng)認(rèn)真走過一回。
      
      她也是喜歡熱鬧的人,愛荷華寫作計劃是明證。與兩岸三地的中國人一起,建筑一個世外的童話。他們是群可愛的有理想的人,妄圖留下點什么給人類,看起來雖然那么徒勞。
      
      假如斷定,這個世界本來是無意義的。那么,推翻這個結(jié)論看起來是一種意義。
      
      
      
  •     她這一輩子真的很長,劃分成三生一點也不夸張
      最幸福的是能夠找到Paul這樣的soulmate
      猶記得她對“愛”的定義——愛是兩份孤獨,相護,相撫,喜相逢。
      如此貼切而深刻。
  •      摘1:
      印象深刻的是Paul寫的“當(dāng)我死的時候”
      不要帶紙巾,
      不要帶手絹,
      不要哭泣。
      在那一視同仁一塵不染的日子,
      放一把沖天炮,
      沖向俯視的藍(lán)天,
      大叫:Paul Engle上路啦。
      邀請銅鈴叮當(dāng)?shù)纳窖颍?br />   那谷倉上的山羊,
      搖著銅鈴翹著一把胡子的山羊
      捏著鼻子
      咩咩的地叫:
      Paul,你真臭呀。
      蒼蠅在暖和的空氣中,
      閃閃地,聚攏了,
      聽見Engle死了… …
      
      他沒有寫完就去世了(1991年)
      
      摘2:
      東湖的水依然那樣的藍(lán)。天上的云依然那樣子飄。
      
      以前在宿舍里推開窗就是一片東湖,我一直覺得東湖不比西湖差,只是意境不同。
      冬天呼呼的風(fēng)聲從湖面刮向窗戶,搜搜的響,大氣、過癮。
      
      “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干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聶華苓女士一生的概括。
      
      
      
  •     近日在讀的書是聶華苓的《三生影像》,聶華苓中年的時候像叢珊,年輕的時候又比牧馬人時的叢珊清秀。Paul長得像《保鏢》的男主角 Kevin Costner。
      
      她說自己一生都在水上度過。從松花江,到嘉陵江,到臺灣,又到美國的愛荷華河。她的一生經(jīng)過家國變故,失去自由和婚姻,又獲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幸福的婚姻。不管是地理上的跨度,還是歷史上的跨度,都令人稱羨。歲月是時空中的一般等價物,拿走了青春和數(shù)不清的來不及,也留下了一些從容和滋味。同是一筆錢,也有人花的值,有人花的不值,歲月也是。更也許,沒有值和不值,花錢買開心,靜好歲月?lián)Q一生愜意,沒有衡量標(biāo)準(zhǔn)??傊枪降模仨殗L盡苦楚,才獲得生命的密度。經(jīng)歷諸般淬煉,便擁有三生的記憶、體驗和智慧。
      
      我首先翻到她寫沈從文的那一篇(我當(dāng)然先看這一篇)。那時文革結(jié)束,80年代,她訪華第一次見到沈從文。沈從文已經(jīng)受了幾十年冷遇。她說,沈先生,你知道天涯海角總有人把你當(dāng)作理想天空中的星辰,就可以了。她有萬般替他鳴不平卻說不出。但是他還是淡月微云一般的態(tài)度,捧出自己的古代服飾研究著作。她一瞬間心平氣和,知道他的時間一直沒有虛度,有這樣的成就也值了。其實在沈從文看來,沒有“值不值”的概念,只是“很從容的各在那里盡其性命之理”。他寫作,他研究,他安靜,他內(nèi)心沸騰,那也不過是“盡其生命之理”。也許人可以活到那個境界,渾然熟成而性情率真。
      
      其他篇章也非常有動人之處。都是時光的沉淀。林語堂,殷海光,蕭乾,丁玲,胡適,柏楊……她只拋出幾幀側(cè)影造像。俱個性而富有精氣神兒。沒有寫恩怨齟齬,也沒有寫苦難怨懟,真實而保留。這是有涵養(yǎng)的人的厚道。
      
      可愛的是,書里故人故事很多已經(jīng)故去,她的環(huán)境也是滄海桑田幾易,提起筆來卻哀而不傷,話語理智而樸素。
      
      向歲月致敬。
  •     知道聶華苓,從《千山外,水長流》開始。家中一本破舊的《啄木鳥》,刊載了小說的上半部,寒暑假回家,總要翻出來讀,沉浸在母女兩代人的故事中,感慨大時代里小人物的身世飄零,然后猜測故事的結(jié)局會是什么樣。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每個假期都把這上半部故事重讀一遍,起初是因為找不到下半部,后來則害怕結(jié)局會破壞對情節(jié)發(fā)展的期待,尤其害怕故事完結(jié)后的悵然若失——當(dāng)所有的期待都有了答案,當(dāng)一切的可能都塵埃落定,也就意味著故事的高潮已經(jīng)過去,情感的寄托就此終結(jié),好比找出答案后的興奮之情瞬間被任務(wù)完結(jié)的失落感壓倒,因為,那種美好的體驗一去不復(fù)返。就這樣,一拖再拖,直至2000年的暑假,終于從圖書館借來小說,完整地讀了一遍。如今回憶小說的情節(jié),仍只記得上半部,仿佛從未讀到過結(jié)局。在我心里,這個故事永遠(yuǎn)未完待續(xù)。
      
      十幾歲時讀這個故事,被愛情線吸引,一讀再讀后,漸漸生出對生逢亂世那代人的悲憫之情。那是一段苦難史,對民族對國家而言如是,對身處其間的普通百姓而言,尤其是。我總覺得這故事寫的是真人真事,未曾經(jīng)歷過,怎會有如此切膚的痛,如此觸及心靈的哀傷。讀《三生影像》,我在字里行間尋找《千山外,水長流》的影子,一處又一處,熟悉又親切,柳風(fēng)蓮根本就是聶華苓嘛。
      
      她寫,小時候住日租界,常趴在陽臺看街對面的風(fēng)塵女。朝鮮女人見到客人,遠(yuǎn)遠(yuǎn)便深深鞠躬,把客人送出門,仍然一鞠躬。中國女人則灑脫得多,笑臉相迎,送客時,揮揮手,扭頭轉(zhuǎn)身,裹著高叉旗袍的身形格外妖嬈。——這不正是風(fēng)蓮在抗戰(zhàn)勝利之夜,在馬車上跟彼爾、金炎講述的童年往事。
      
      她寫,抗戰(zhàn)期間,日軍飛機把家里一間房的屋頂炸沒了,形成一間庭院。當(dāng)空軍的弟弟拿到假期回家,片刻不離地守在母親身邊,陪她念經(jīng),陪她吃飯,陪她聊天。弟弟飛機失事去世,做姐姐的她向母親隱瞞死訊足足六個月,直至某日母親一臉嚴(yán)肅,雙目炯炯地劈頭問她:“漢仲死了,是不是?是不是?”她才“哇”地一聲哭出來。——這不正是風(fēng)蓮收到弟弟陣亡通知書后,回家向母親隱瞞一個月后的情景。
      
      她寫,重慶沙坪壩的人間,茶館里貼著“莫談國是”,中央大學(xué)校園里那條情人散步的山坡,常??吹脚杏训幕也济捃娨骆面米哌^?!@不正是風(fēng)蓮在黑色大衣外套上桃紅圍巾,遠(yuǎn)遠(yuǎn)從情人坡走來的樣子。
      
      她寫,愛荷華山下有間名為五月花的旅社。陽臺上兩岸華人關(guān)于白色恐怖和文革的回憶。家園背后樹林里的風(fēng)吹鳥鳴。愛荷華農(nóng)業(yè)博覽會的盛況,以及Paul對她深深的愛戀?!@不正是蓮兒在愛荷華生活與回憶的場景。
      
      好多好多,都是聶華苓自己的經(jīng)歷和體驗。三十八歲前,自強自立,照顧寡母及弟妹,有一段倉促而逐漸冷卻的婚姻,因參與《自由中國》編輯,與雷震等人交往而招致當(dāng)局監(jiān)視與警告。從武漢到重慶,從大陸到臺灣,從臺灣到愛荷華,她成了流亡者,經(jīng)歷苦難、恐懼、悲傷,笑里盛滿哀傷。然后,Paul Engle出現(xiàn)了(我相信他就是彼爾的原型)。差不多是一見鐘情,之后他們就那樣相親相愛,他總是希望陪伴在她身邊,讓她每時每刻都感到幸??鞓?,擔(dān)心自己先她而去后她的日子該怎么過。然后,有一天他離開了,她開始寫《三生影像》。
      
      《三生影像》是聶華苓的人生自述,用散文的筆法來記敘她傳奇的一生。那個動蕩時代里生存與成長的經(jīng)歷,那些記憶與思念,用滿含深情的筆調(diào)娓娓道來,人生百味,盡在其中。關(guān)于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生離死別的描寫,讓人微笑也讓人傷感。為人子女者,不難體會父母對子女那份牽掛,尤其在動蕩歲月里,掙扎著生存,不得已分離,千方百計重聚。何謂家人,就是世界末日,大難臨頭,避無可避之際,你無論如何也要相依相守的人。還有愛情,那種思想交流暢行無阻的歡暢,那種被人懂得,也懂得別人,同聲共氣,呼吸相連的默契。那已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作為個體獨立存在,卻無形中緊緊相連,已然融入對方骨血的共生體。再有就是對于自由的渴望,愛自由的人,覺醒的人,往往不容于獨裁政權(quán),他們成了流亡者,在上世紀(jì)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冷戰(zhàn)時期,有多少家國之痛、流亡之苦在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身上重演。
      
      “殷海光感時傷事:現(xiàn)在的人,大致可分三種:一種是糞坑里的蛆,一天到晚逐臭地活著。一種是失掉人性的軀殼,只是本能地生存著,沒有笑,沒有淚,沒有愛,也沒有恨。還有一種人生活在精神境界里,用毅力和信心保護自己。物質(zhì)世界是狹小的,充滿欺詐和各種利害沖突。只有精神世界里,才能開拓?zé)o限樂土,自由自在,與世無爭?!?br />   
      哈維爾說:“我是捷克人。這不是我的選擇,而是命定的。我在這個國家活了一輩子。這兒是我的語言,我的家。我和其他人一樣在這兒生活。我并不覺得我是愛國,因為我并不覺得做捷克人比做法國人,英國人,歐洲人,任何人,就多點兒什么。上帝(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我成為一個捷克人,那不是我的選擇。但我接受了,就盡力為我的國家做點兒事,因為我在這兒生活?!?br />   
      這本書傳達(dá)的是一位歷盡滄桑、閱盡世間悲苦喜樂的女性那顆飽含慈愛的心——對這個世界,對她的故土新居,對她所熱愛和牽掛的那些人。這不是她人生的句點,人生還在繼續(xù),本書未完待續(xù)。
      
  •      前些日子又還完一撥兒圖書館借來的精神食糧。其實也就仔細(xì)琢磨了一本而已。記得第一次聽說聶華苓還是在一本中考的參考書上。之后頗以為是又一位臺灣的美文作者。
       看完她的自傳之后,覺得稍稍有點失望。原來這位是南京大學(xué)英文系畢業(yè)的,而且二戰(zhàn)時接受大學(xué)教育的她,與我心目中那些學(xué)貫中西的英才們,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她拾筆成為中文作者,既有他人引薦之機緣,但更是因為謀生之巧合。不過仍然不妨害她自傳的史學(xué)價值,而且聶女士的眼光還是銳利的。
       擷得幾點收獲:
     ?。櫯康母赣H聶怒夫是桂系軍閥軍官,爺爺是老封建。爺爺做主,通過欺騙把聶女士的母親娶進門,事實上聶怒夫已有一門妻室(不知何故,后娶的貌似更得寵,而且住在婆家,先娶的雖然生了兒子,卻住在外面)。這是一奇,雖在民國,仍以為奇聞。
     ?。毖筌婇y倒臺后,軍閥部隊被國民政府收編。其實1927年已是中國在二十世紀(jì)的第二次改朝換代。作為非嫡系的軍部軍官,聶怒夫雖然幸免被殺,卻被派往危險的圍剿現(xiàn)場,名為貴州平越專員卻兵糧俱無,最后絕望地死于紅軍之手。聶華苓一房開始流浪。
     ?。?zhàn)逃亡,解放戰(zhàn)爭后繼續(xù)逃亡。大陸反右、文革正酣,臺灣的戡亂也很熱鬧。聶華苓供職的《自由中國》雜志被查封,主編等人受十年牢獄之災(zāi)。其中提到其他受迫害人物。最讓我吃驚的是,柏楊因為翻譯美國漫畫《大力水手》竟然也下獄十年,因為有一個片斷是,一對父子在荒島上選舉,自娛自樂,當(dāng)局以為映射蔣氏。連我都看過的大力水手Oliver,竟然也能夠扯上政治迫害。
      --聶華苓離過婚,是因為性格不和,還是丈夫王正路大男子主義?或許如果聶華苓不是覺醒的女性,封建的男人也可以維持并延續(xù)婚姻。后來她竟然在異國文人中找到眷屬伴侶,不容易。
      
      2010.3.6.
  •     不同年齡的人,回憶的心境、深度肯定是不一樣的。最近看兩本回憶錄,英若誠的《水流云在》以及聶華苓的《三生影像》,兩位傳主都是上個世紀(jì)動蕩中國的見證和親歷者,然而回首往事,總能云淡風(fēng)輕,卻讓讀者自己深味其中大時代的酸甜苦辣和作為個體的起伏沉降,人生的公義自在其中隱約閃現(xiàn),尤其動人。
      我自己并不特別喜歡讀傳記以及回憶錄之類文本,因為這類文本要么很容易淪為瑣碎,要么充滿了或“為尊者諱”或自我美化的偏頗和偏執(zhí)、其中尤以自傳更甚。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我一直覺得大多數(shù)人的個人簡歷相對于大時代的風(fēng)浪而言,都過分細(xì)微而可以忽略,只有群像才具備“史鑒”的意義。遠(yuǎn)的如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一直無緣拜讀,當(dāng)代如葉永烈的紅墻系列其實也可讀、消遣指數(shù)很高,而更近的就是英聶這兩冊了。
      回到正題,《三生影像》的推薦價值,一是已說的對大時代的體味,作者出生于一九二五年,父親為一英俊卻總是站錯隊的非黃埔系國民黨軍人,后又在派系斗爭中死于紅軍手上。而后作者與其母及兄弟被逐出大戶,后又是抗戰(zhàn)中的顛簸求學(xué)過程,這一切原是很苦痛的經(jīng)歷、被作者舉重若輕地敘述,字里行間充滿了幽默感,可看出作者的透明心性。而第二部分講《自由中國》經(jīng)歷時,如雷震、殷海光等臺灣老一代自由主義學(xué)者躍然紙上,而作者對胡適的態(tài)度也用春秋筆法從容寫出,但自有讓人深思之處??赡苁切詣e使然,文字輕盈、注重細(xì)節(jié),如聞遠(yuǎn)香,雋永悠長,但文后自然有未語待發(fā)之情大開大闔,足以讓親者痛、讀者深思之處。
      作者雖一直強調(diào)不關(guān)注政治、于黨派等理念一向糊涂,但是從作者對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諸人諸事所繪,還是可以看到其春秋筆法下的價值立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竟有一張照片中有劉賓雁,這竟然沒有被“和諧”掉,實實令人稱奇。
      
  •     大陸,臺灣,愛荷華,在這三個地方聶華苓經(jīng)歷了三種不同的人生。從青澀的孩提時代直至安生的晚年,生活給予這個人的際遇,絕非一本幾百頁的回憶錄所能概括的。擁有過這世界至親的親情,至愛的愛情,至性的友情,人生得此,夫復(fù)何求。
  •      三生三世,聶華苓講的其實是她從大陸到臺灣,從臺灣到美國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故事、經(jīng)歷、情感、思想。從1925年一直寫到1991年,然后安格爾倒下了,斯人已逝,她也就不愿回憶,不必回憶了。
       三個人生階段連起來又的確是生生世世的輪回,場景變換了,故事和回憶留下了,很多的人消失了,沒有再見的可能,那樣一段日子也就真的恍如隔世了。
       1925-1949年的祖國大陸生活,1949-1964年的臺灣生活。再到從1964年到美國與安格爾開始的美麗旅程,每一階段,聶華苓都經(jīng)歷了磨難、悲傷,母親與父親結(jié)婚后才發(fā)現(xiàn)他早有妻室,弟弟季陽摔了一跤后夭折,父親早早過世,從此和母親顛沛流離的日子,在那個動亂年代東躲西藏的生活,初到臺灣時的生活窘迫,弟弟漢仲飛行失事,母親肺癌去世……我以旁人的眼光看到這些不禁動容,感受著她的感受,悲傷著她的悲傷。但這個白發(fā)蒼蒼的俏皮的小女孩掩起悲傷,用一種輕快的語調(diào)講述著她的故事,讀來讓人很覺溫馨,很有煙火氣。你會忘卻那些憂傷,記住生活中更多更美的情景,對生活充滿期待。像冬日午后溫暖清亮的陽光照在身上,溫暖而不灼人,清亮而不耀眼,一切都剛剛好。
       一幅幅影像生活中,幼年的華苓睿智機靈,中年的華苓優(yōu)雅美麗,老年的華苓沉穩(wěn)智慧卻透著一種快樂俏皮。雖說科技的發(fā)展,讓影像五彩繽紛,更加清晰,讓影像中的世界越來越真實,越來越貼近現(xiàn)實,但還是覺得那一幅幅的黑白照片更能展現(xiàn)那一份悠遠(yuǎn)的記憶和情感。
       在語言的世界中,年幼的華苓會因為母親不買布給自己做好看的衣服而在樓梯上哭得暈過去,醒來后繼續(xù)哭,會千方百計得到自己喜歡的小洋傘???,“多可惡”的小女孩。
       中學(xué)的時候,和伙伴們組成“竹林七賢”;去橘園偷橘子,不是沒錢,只是喜歡偷時心跳的感覺和成功的喜悅,“就像演了一場好戲,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演技,配合得很好,雖然沒有觀眾,自我感覺良好。”
       在她的敘述中,丁玲會站在臺階上大叫“華苓,我喜歡Paul!”,然后一起大笑;沈從文說,只因年輕時愛上了個糖坊姑娘,所以愛吃糖;小外孫女打電話給Paul,大叫救急,就急,只是沒了牛奶;Paul把那只瘸腿的鹿愛憐地稱作"我的小瘸子",給她特別的優(yōu)待……
       天南海北的作家、詩人聚在一起談人生、理想、寫作,一起品嘗中國菜、美國才、中東菜,快樂地照相跳舞。
       這些日子看得人心潮澎湃,忍不住懊惱我蒼白的大學(xué)生活,艷羨“那真是一個浪漫的年代?!?br />    最羨慕的還是聶華苓和Paul的愛情。
       淡淡地說,不徐不疾地說,但那份濃濃的愛意卻蕩漾了滿天滿世界。
       他們每日在紅樓的陽臺上,品酒和咖啡,看著美麗的愛荷華河和鹿園。
       開車去捷克兄弟開的雜貨鋪買東西,每天下午去鹿園散步,喂浣熊喂小鹿,坐在橫木上聊天,從不覺得疲倦很寂寞。
       Paul和華苓在各自的書房閱讀、寫作,窗口都對著愛荷華河,那也是華苓眼中的江南,不時會長長呼喚一聲Paul——或者華苓~,只為了知道那人在那里,便有一份心安和欣喜。
       ……
       靜靜的地老天荒漫開來。
       窗外月色撩人,我也想到處走走,去感受那地老天荒,去看那花花世界。
      
  •     聶華苓的文字不急不徐,平實而耐讀。從她的視角看到許多文人的可敬處或不為人知的小事種種,很有趣。是個心存厚道的人,雖然看得出對一些人和事的不認(rèn)同,但到底下筆溫和,風(fēng)度可見。
  •     她是一潭明麗深沉的湖,透著世間的哀怨、愛恨、溫暖、理解和寬容。
      那湖有多長久,那親愛就多長久;那湖有多深,那情就有多深。
  •     聶華苓的書比楊絳的還耐讀。喜歡她。她靈氣、惠氣、感恩、惜福。
      
      大概聶華苓比楊絳還年輕,人生的邊上的邊上還不到。楊絳的幾本書,濕濕潤潤地枯枯地生出些極品的牙來,枯得優(yōu)雅又難免不滄桑。聶華苓,卻像青島產(chǎn)的一種蔬菜,老來少的豆角??纯磿镞@幾句話就知道鳥:“我們在鹿園兩個月,談舊事、算舊賬、溫舊夢——白發(fā)蒼蒼的小女孩。”(這是她與高中同學(xué)分別半個世紀(jì)后的重聚場景)。喜歡“白發(fā)蒼蒼的小女孩”這一句,竟然憧憬起老年來了。和現(xiàn)在的大大小小的女友們老了再聚,還是小女孩。美死人了。想象年輕的女友老年的樣子,很滑稽,想象不出來。
      
      以前人講的,說:“40多歲的人那,小學(xué)聚會。咚咚有人敲門,你知道那是誰,剛通過的電話??尚W(xué)畢業(yè)后,30多年那,一直未見。你腦海里就是一個小不丁點的孩子。門開了,一個人進來,你看到了誰?恩,仿佛是那個小不丁點的孩子的爺爺。哈哈~”
      
      老了,老了,一對小男孩、小女孩,這也是情侶的超然境界吧(更適合缺乏心計的藍(lán)人和綠人)。歲月慢慢熬,像熬一份自然味美的湯,脫老骨頭為小男孩和小女孩。然后,孩子一樣飛走了。
      
      喜歡她和PAUL的對話?!凹t樓即景”的那章。
      聶華苓一直保持了一份真吧。無論時光恍惚或者世事變幻。
      
      
  •     《三生影像》:也是微云,過后月明光
      本書是女作家聶華苓記錄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可作自傳,可作傳奇,從溫馨動人卻又日益遙遠(yuǎn)的鄉(xiāng)土回憶,到《自由中國》雜志社工作期間與雷震共事、與殷海光毗鄰而居的崢嶸歲月,再到異國婚姻時光中與世界文人時常相聚談笑的豪華人文場面,誰人看后不會動心。
       我第一次知道聶華苓是因為雷震和他的《自由中國》,在《自由中國》的背后,浮現(xiàn)出了殷海光、夏道平、聶華苓等人的名字。《自由中國》如流星燃燒著劃過濃稠沉悶的夜空,讓暗夜中的人們看到了黎明的所在,或一絲自由的萍蹤,盡管出師未捷身先死,但這份橫遭不測的雜志和它背后的人們見證了一個時代,在黑暗的政治環(huán)境下留下了一份人的尊嚴(yán)和知識分子的高貴。
      身為《自由中國》名義發(fā)行人的胡適有詞曰“也是微云,也是微云,過后月明光,只不見去年的游伴,只沒有當(dāng)日的心情。……”倒歪打正著,以哀婉清麗的情詩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微言大義,逆境重生實不過區(qū)區(qū)微云,忽而消散無影,再現(xiàn)亙古不變的月光,只是月光下歡聚的人影增減不一,悲欣交集,有朋自遠(yuǎn)方來,或者對著已拱的墓木獨自哀傷。聶華苓從容不迫的往事追敘就如林海音《城南舊事》中的童謠在褪色的舊照片上再度回響纏繞,一種女性特有的神來之筆。
      且看一段令多少人激動欣悅、撫掌喝彩的話卻在波瀾不驚間徐徐道來:“1968年,我和Paul邀請陳映真到愛荷華來,同時受邀請的,還有捷克劇作家、后來成為總統(tǒng)的哈維爾。兩人都缺席了。陳映真被捕入獄,哈維爾在蘇聯(lián)坦克進入布拉格時,逃入地下?!碑?dāng)然,時代向前無阻擋,歷盡滄桑的人們終于圓夢,相逢、握手、一笑莞爾,世間多少事俱付平淡似水中。看聶華苓與眾多知名知識分子的艱難會面,我不由淺斟低唱起杜拉斯在小說《情人》中的攝人心魂的開卷語:“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br />   1975年,蔣介石去世百日忌的特赦,使得被判十年刑期的陳映真提前獲釋,但是1979年,陳映真戲劇性地被捉放三十六小時,直到1983年沖破重重阻礙來到愛荷華實現(xiàn)了聶華苓一家對他翹首多年的約定。那一年,在愛荷華,群英薈萃,“吳祖光詼諧,茹志娟沉毅、潘耀明寬厚,王安憶敏銳”,而穿著拖鞋,端著一鍋紅燒蹄髈上山到聶家的陳映真更是顯得與眾不同,給人深刻印象。1968年對哈維爾的邀請因布拉格之春而未能實現(xiàn),1988年,聶華苓夫婦親自到捷克拜會哈維爾,下站時卻獲知哈維爾被捕的消息,但隨后的見面中,哈維爾的弟弟和弟媳親自告訴他哈維爾剛剛被釋放,不斷被捕、被釋的信息輪替幾成喜劇,直白昭示人們:哈維爾還活著。1994年,聶華苓接到哈維爾的新書《走向文明社會》,他在簽名下面畫了一顆心。
      1978年,夏衍一見到來大陸的聶華苓便問:“雷震還好嗎?”聶華苓看著拄著拐杖、拖著被紅衛(wèi)兵打成殘疾的腳、穿著一雙奇大的特制皮鞋、身子瘦小、在北京飯店客廳里坐下的夏衍使人感到驚訝,他不忌諱地說:“1946年認(rèn)識的。1949年,我在香港托人帶信回去,要他不要離開大陸?!边@一次返鄉(xiāng)尋根,還見到了“吳作人一團渾樸元真,黃永玉色彩爛漫,連說帶笑為我們講了許多‘黑畫’的故事”;郁郁不樂的曹禺則向其大吐苦水“我覺得我們最大的苦惱是,我們和外界差了一大截!誰也不知道誰了!我們被關(guān)起來了!并不一定是被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將近七十年的歷程,在中國是一段漫——長,漫——長的歲月?!保怀聊嗄甑牟唐涑C則是作者在1978年見到的第一個詩人,“他發(fā)光的臉上仿佛有歌聲”,他帶聶華苓找到了艾青;艾青家居區(qū)區(qū)小屋,兩張小桌子、一張雙層床和一張單人床構(gòu)成了全部擺設(shè),上層床堆滿了書,艾青正在為罹難20年以來復(fù)出發(fā)表的第一首詩喜極而泣,然以前有說有笑、風(fēng)趣詼諧的艾青已經(jīng)變成一個不茍言笑的嚴(yán)肅老人,甚至在拍照時不敢將手放在夫人腿上。
      盛宴接連,1979年的愛荷華,到來了蕭乾,這是第一位來“國際寫作計劃”的中國作家,劫后重生的蕭乾在群情激動的爭邀面前“微偏頭,微笑著,鎮(zhèn)定自若”,并留下了一張抱著一條狗的照片,聶華苓開玩笑問他,你以為是只貓嗎,文革中的他正因為一張貓的照片而飽受攻擊。1981年的愛荷華,來了丁玲、陳明夫婦,嚷著“我有個愿望,就是要看看美國”的丁玲與聶華苓的丈夫因政體問題發(fā)生小小爭辯。
      1980年,聶華苓再度來到大陸,分別見到了巴金和沈從文,Paul牽起巴金“非常光潤”的手,“將自己粗糙的手按上去。兩手合一?!迸c沈從文見面的場合上還有卞之琳、馮至作陪,那天,夢回“斷章”、“南方之夜”、“鄉(xiāng)下人”的文學(xué)愿景,酒酣耳熱之際,唯有沈從文一人微笑著端坐,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吃,只聽沈從文輕嘆了一口氣,“我的書都落伍了?!庇谑?,不再有回答。
      1981年,蕭軍、吳祖湘來愛荷華,興致正高的蕭軍在密西西比河的游船上唱起戲來,引得周圍目瞪口呆。1982年,陳白塵、金玲夫婦來訪,剛脫苦海的夫婦倆說“這是他們幾十年來第一次度蜜月”。1984年,老友郭衣洞攜愛妻張香華到來,不過此時的他已改名柏楊。1986年,來了阿城和邵燕祥;1987年,汪曾祺到訪……串串珍珠,實難詳盡。
      微云過后的月明光里,笙歌已終,宴席已盡,多少熟悉的面龐就此告別了這個愛恨難言的世界,翻閱書里眾多的合影照片,也算一種附庸文雅的懷舊。
      
      成稿于08-09-23
      
      
      
      
      
  •     周末讀聶華苓的《三生影像》,是攢了好久的,仿佛好酒,不到好日子,不拿出來喝。三聯(lián)出版的,版式裝幀很合我心。
      
      差不多20年前就開始讀她的文字,她那一撥的作家的文字,幾乎都看遍了。她活得硬硬朗朗的,和陳香梅似的,嬌小的個頭,但生機無限。一樣嫁給了比自己年長許多的美國人,都被當(dāng)作珍寶一樣地愛惜著,也一樣都過早失去愛侶,很早就在回憶中緬懷愛與溫暖。也都一樣,是女兒的媽媽,女兒們都才華出眾。
      
      讀這本書,也是在讀49之后到70年代臺灣經(jīng)濟騰飛前,臺灣的那段歷史。聶華苓是親歷者,聽她細(xì)述那段凝練著許多痛楚的往事,深感臺灣今日民主政治之得來艱辛不易。
      
      她寫與安格爾的愛,那么美的日子,那么溫馨的回憶,堪比陳香梅的《一千個春天》。文筆也是一樣的哀而不傷,了不起!
      
      看到后面,寫她的兩個女兒的愛情婚姻,發(fā)現(xiàn)原來她的一個女兒藍(lán)藍(lán)的第二次婚姻,是和李歐梵結(jié)締,但這不是李歐梵的理想婚姻。但聶華苓筆下的李歐梵是個大大的厚道人,這讓我快樂,因為我喜歡李歐梵。
      
      前不久一直在看李歐梵的《我的哈佛歲月》,對比參差,感嘆:世界好大,其實又這么小。
      
      
      
      
      
  •     字字情真意切,平實中帶著感動。作者的筆下,凝注了歲月的滄桑。親人、朋友之間的悲歡離合,背后是民族的苦難、悲哀及政治的諷刺。作者在這紛繁變化的時事中,堅守著自己真實的性情,多年之后寫來,宛若親歷。許久沒有讀到這樣的文字,一時一句的感動,幾乎讓人淚下。一直以為,見功底的文字永遠(yuǎn)不是那些華麗的辭藻,而是寥寥術(shù)語中的飽含深情。關(guān)于愛情,喜愛這一句,“愛情是兩份孤獨,相護,相撫,喜相逢”。
      更多的感動,實非我的文字所能表達(dá)。
  •   我覺得她是一個幸運的人,一生也充滿傳奇
    可惜這本書文筆不大好
  •   呵,我覺得文筆不算佳品,但也還行。她的長處是人物描寫,寫中學(xué)女生的那些段落,挺生動的。
  •   這大概是雷震等人被捕她卻相安無事的原因吧。
    ——————————————————
    她也不算相安無事,被監(jiān)視,被剝奪發(fā)表文章的機會,這都是免不了的,只是沒被抓到牢里去。
    在我看來,書中最有意思的是,四十年后,聶與中央大學(xué)的同學(xué)再聚首,各自講述當(dāng)時的經(jīng)歷。
    ————————————————————————
    我也很喜歡看這段,一撥人從北往南跑,一撥人從南往北跑,不同的選擇,卻有著相同的遭遇。
  •   我也很喜歡看她寫的學(xué)生時代,她筆下的女孩子們格外生動鮮活。至于她與Paul的纏綿戀情,甚至本該最感興趣的作家八卦,反而都沒什么觸動了。
  •   擁有過這世界至親的親情,至愛的愛情,至性的友情,人生得此,夫復(fù)何求。
    +1
  •   看了你的評論很想買書來看看
    這個三生影像和 三生三世 什么關(guān)系?新版本嗎?
  •   應(yīng)該說三生影像包括了三生三世的大部分內(nèi)容,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擴充,增加了很多照片什么的吧。
    強烈建議買來看看哦,真的很不錯的。
  •   淡雅致人
  •   奉父母之命,把自己的一生莫名其妙的交付給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男人,而且那個年代的托付終生,是真的完全依附,因為那個年代的女人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所以只能依附于男人
    = =
  •   不知怎地竟讓我想起了三毛和荷西哎,我要去看看這本書,^^
  •   同感,我才讀完一半,已然數(shù)次眼眶濕潤。
  •   一直以為,見功底的文字永遠(yuǎn)不是那些華麗的辭藻,而是寥寥術(shù)語中的飽含深情。
    是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