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出版時間:2005/12  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劉紹銘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全書由“屯門雜思錄”、“心中的長城”、“我記得”及“傳香火”四個單元組成,共有49篇散文,大部分為作者於近年報章專欄的「雜思」。
從《吃馬鈴薯的日子》到《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我們不難看出,「身兼文學(xué)教授、散文家、翻譯家多重角色,出入於中外古今及方言國語之間,含英咀華數(shù)十年」(見黃子平〈序〉)的劉紹銘一生之理念和追求。孜孜不倦,甚至苦口波心,難得的是這些畢生的堅持,這些人生的智慧,這些深刻的心得,卻用最「敏感,敏銳,敏捷」的文字表達出來,揉合了現(xiàn)實生活和思想深度,充滿了個性和情趣,讀來輕鬆舒適,好比「仲夏之夜,手執(zhí)一卷,等雨來」,身心得到愉快的滋潤。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印象深刻:
      這一段:
      開張愛玲座談會,有人說:為何不把張愛玲請來呢?
      誤把古人當(dāng)今人.
      另一段:
      如果某天人家問你:為何不把魯迅請來一起吃飯,你就說:"這家伙,橫眉冷對,想來一起吃飯也不痛快"....
  •     聽到這個題目,著實有了小小的震撼-----和這個充滿了泡沫一般網(wǎng)絡(luò)文學(xué)和天馬行空的無厘頭所謂巨作的時代相比,那個時候的文學(xué)是怎么樣的呢?
      很久都沒看書了,更別說讀后感。之前以龜速來閱讀的盜墓筆記讓我突然給仍了,因為某一時刻,我突然覺得里面精彩的故事只能成為故事,而無法有感動。所以我猜測著他們被路過的直升飛機從魔鬼城接出來了,從此主角投身茶葉生意,他的三叔去浙大當(dāng)了歷史老師,而其他的一些人也開始了各自光輝的生活。我就這么小心的騙過了自己------當(dāng)然如若堅持看完,肯定也能吹上好多。而要說到感動。。。。。。真是許久未見了。
      可不是,在這個連紙質(zhì)書的銷量都慘不忍睹的時代,真的越來越難能體會到書香中能夠給你一身雞皮疙瘩和眼淚趴撒的感動了。雖說文藝青年一直有著這方面讓人羨慕的優(yōu)勢,不過,在我國,普通青年和2B青年還是在數(shù)量少有了更大的優(yōu)勢。
      接觸到了劉紹銘先生好多的看法,一直對“文學(xué)”,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也很難去記下他的關(guān)于生活的瑣碎和事物的看法了。只是書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張愛玲先生,奇怪啊不得。
      我對張愛玲很是不了解啊,小時候在朱陽天騷客上得知是個偉大的作家,寫了很多悲情小說和優(yōu)美散文,連劉紹銘先生都有崇拜的情感流露,大概,他很是被張阿姨的文字所感動了吧。
      那個文字能感動人的時代,人們都還有時間去用成語和寫詩,當(dāng)然不止用在追女孩子這方面,而是生活的交流,情感的表達和文化的傳承,最后一貌似不是很恰當(dāng)。那個文字還能感動人的時代,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除了各種電影,飲食,品牌等等的交流外,還有文學(xué)方面的,他們能夠感受到我們的詩詞的魅力,我們的作家的情感,和國外詩詞流露的心里的微妙的體會。那個文字還能感動人的時代,坐在一起討論文學(xué)不會被說成是馬呵和日農(nóng)包,而是裝著虔誠的心去瞻仰這門文化,去大膽描述心里的美麗世界。
      那個文字能感動人的時代,一篇閱讀,無論是外語還是中文,現(xiàn)代還是古代,讀懂他的思想是不值什么分的,他們有的只是可憐的叫做感動的東西,同樣,寫出了《金鎖記》或是《半生緣》這樣文章,下載量是會讓作者欲哭無淚的。
      
  •      張愛玲《馀韻》一書書名,在大陸被“簡化”為《余韻》。劉紹銘大為不解,以為完全失去了本來的韻味:那么“余年四十”是說“剩下四十年”還是“我四十歲”呢?
       語言變得粗暴,思想就容易變得簡單。譬如《1984》里老大哥就恨不能讓所有人都用一種極其精簡的語言,久而久之,人的思想就會萎縮。
       劉紹銘雖然說起來是淡淡的,但字里行間總掩不住那絲絲的憂郁和悲傷。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聽起來像是某種墓志銘。寫給已經(jīng)長眠地下的文字。
       我只能算對文字有略微的敏感,幸而父母青年時代都對文學(xué)頗有興趣,祖輩居然還能寫幾筆詩,雖然粗陋,但畢竟對文字有一分尊敬在。幾度搬家,最多最重的就是幾柜子的書,那種舊式的發(fā)黃封面在搬家時分就散放在地板上,搬家工人進進出出,對我們的碗碟都好奇不已,卻完全沒想過揩這些書的油水。
       中學(xué)時代在念到韓愈《祭十二郎文》,忍不住流淚,自己覺得不可思議,然后覺得羞愧不已。
       在這個粗糙的時代,被文字感動,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不可告人的,充滿愧疚感的體驗。越麻木,越粗俗,就越“不裝”。我們用石頭磨呀磨,把心磨堅硬。
      
       所以,我們這些人對“余韻”“馀韻”之類毫不敏感。追捧老一代的文人,不過就是讓自己多點談資,不致面目可憎而已。對于文字本身,往往草草而過。至于“僧敲月下門”(其實我認(rèn)為“僧推月下門”更好,推門的聲響更為靜謐清幽)和“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之類的典故,是真的已經(jīng)“死絕”了。
       這幾天去西湖。在這個蕭瑟的時代和這個蕭瑟的季節(jié),西湖居然還是美不勝收。這種美簡直讓人覺得可怕,不知道此身何處。仿佛蘇東坡的小舟撞上對岸樓房的燈火闌珊,白居易的馬蹄踏上柏油路。
       可是不會有人再寫出“白蘋紅蓼西風(fēng)里,一色湖光萬頃秋;不會有人寫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不會有人寫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能夠?qū)懗鲞@些詩句的人,已經(jīng)死絕了。
       我們今天只能拍下蒼白的照片和影像。無論回味多少次,心中所想都再也無法化為文字。
      
       我們不特讀不懂,我們也說不出。
       都說“文章憎命達”,但今天你就是給我們十倍于過去的哀怨惆悵,百倍于過去的離亂痛苦,我們也寫不出魏晉文章,寫不出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
       遠的不說,單指文革以后的“傷痕小說”和“尋根小說”等等,空有一腔情感和一身體驗,文字卻往往顯得粗糙。
       情感和體驗永遠不會死絕,但文字死絕了。這是個文字死絕的時代。
      
       劉紹銘的文章好比一曲曲挽歌,是遺老遺少突然發(fā)現(xiàn)往日賴以為生的莎士比亞和古詩詞已然死去,于是慢慢刻下優(yōu)雅的墓志銘。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一尊還酹江月。
      
      
      
  •     刊于2010年2-3月《書聲》(總第六期)電子雜志
      
      
      文字不能感人的時代
      
      
      文 | 江北土著
      
      
      劉紹銘老師寫過一個千字文,名曰《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在港臺一班良莠不齊的寫手隊伍中,文字始終能夠保持一定的水準(zhǔn),且不隨頭童齒豁而江河日下的,劉老師算一個。劉老師的這篇文章看似懷舊,其實悲傷,為漢語的逐漸沒落而人們并不自知悲傷。
      
      在人類的所有文字中,漢字是唯一從誕生以來,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斷氣的文字。這是所有使用漢語的人值得驕傲的,不過在我看來,她的元氣正在減弱,她本身應(yīng)該承載的文化意義被卸下了,她在變得輕浮、油滑,乃至無聊。其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為造詞,而且造得狗屁不通,一不留神竟然也能流行起來。近幾年,若干自詡有寫作才華的人動不動就會寫一個詞:“因了”。一點也不撒謊,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詞,以為是尼姑的法號。文章讀到最后也沒尼姑什么事,這個無中生有的詞就像釘子一樣戳在那里。后來我發(fā)現(xiàn)男男女女都愛用這個詞,因了長因了短,用得特別歡。與這個詞有親戚關(guān)系的是“耽美”。這也是一種匪夷所思的組合,據(jù)說它來自日本,本意唯美。外來詞匯當(dāng)然不是不能用,我們現(xiàn)在整天掛在嘴上的“自由”一詞就是外來詞,嚴(yán)復(fù)當(dāng)年翻譯穆勒的名著《論自由》為這個詞傷透了腦筋,開始將該詞翻譯為“在宥”,“在宥”一詞當(dāng)然其來有自,典出《莊子》。后來參照日本人翻譯的名詞“自由”,不過嚴(yán)復(fù)始終不認(rèn)可這個詞,最后也沒有照日本人的譯法,可見他有多慎重。外界時尚趣味上的哈韓哈日畢竟短暫,所謂時尚就是一種丑,丑得我們無法忍受,以至每不到六個月就必須換一次。這是王爾德的名言,他說的沒錯。而文字是更注重內(nèi)在的,她要是突然變得流行,甚至以講某個詞為時尚,而且還可能是舶來品,那她基本是輕浮的。
      
      膽大包天的造詞是自以為是的表現(xiàn)。細究起來,自以為是這個詞也暗含玄機。同樣是劉紹銘老師的作品,《渾家 拙荊 夫人》寫得妙趣橫生,說他參加學(xué)術(shù)會議,不止一次聽到來自大陸的學(xué)者很得意地介紹身邊的女人:這是我夫人。劉教授聽得一頭霧水。我夫人?尊稱別人的妻子才叫夫人,“我夫人”該怎么講?就好比稱自己的父親叫我令尊,貌似嚴(yán)肅端莊,實質(zhì)渾然不搭界的說法。事實上這種感覺上很尊重卻笑料百出的稱呼可不止流行于大陸學(xué)術(shù)界,上到達官下至走卒,在無數(shù)正襟危坐衣冠楚楚的場合,一口一個“我夫人”的大有人在。
      
      馬原在多個場合表示過他不讀活人的書,太多了太濫了,讀不過來。不如讀讀死人的書,留下來的自然是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的。馬原小說寫得好,他有底氣說不讀活人的書。我們平頭百姓,有點閱讀小愛好,可不敢放言讀誰不讀誰。問題是漢字走到今天,要說她發(fā)展了,事實能證明她沒有。不僅沒有,更有無數(shù)的才子佳人在自以為是地糟踐她。我個人的選擇標(biāo)準(zhǔn)有這么幾條,很簡單,但驗證下來很實用。在一篇文章里,一眼就能掃到幾個“因了”這樣狗屁不通詞匯的,一定是末流文章,趕緊跳過,不用浪費時間;文章里的句子,平均長度在20個字以上的,趕緊跳過,不用浪費時間;讀過文章開頭三百字,依然不明白作者想表達什么的,趕緊跳過,不用浪費時間;在文章里見到“凱旋”與“歸來”連用,或者將“差強人意”視為“差勁”、將“燈火闌珊”當(dāng)作“燈火輝煌”的,趕緊跳過,不用浪費時間。
      
      字詞句章。不識字,甚至亂造詞。動輒意象亂疊,驢唇對不上馬嘴。這樣的神人寫出來的文章你說還能感人么?
      
      
      ————————————————————————
      《書聲》是由長沙讀書人俱樂部和長沙熬吧會所共同主辦的一份以閱讀、影評、思想評論、原創(chuàng)文學(xué)為主的,非盈利性質(zhì)的電子雜志,每期一期,月底出版。
      歡迎來稿。
      投稿、聯(lián)系郵箱:shusheng2010@tianya.cn
      ————————————————————————
      
      2010年2-3月《書聲》下載地址:
      1、新浪共享: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40172.html
      2、名師網(wǎng)《書聲》專區(qū):http://www.mingshi.com/s/2010shusheng/
  •      張愛玲說過:“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到底還能讀懂《紅樓夢》?!甭犉饋砗孟窦坠俏膶<业恼凑醋韵?。
      
       《紅樓夢》我讀了不下四遍,沒掉過一滴眼淚,第一遍讀已經(jīng)上初三,讀完還在想寶黛到底有沒有在談戀愛。但我小學(xué)三年級時讀《神雕俠侶》(在那個武俠作品被視為黃色讀物的年代,我這算早熟)卻哭得跟淚人似的:絕情谷小龍女假意不認(rèn)楊過,楊過不明就里肝腸寸斷、如癡如狂;我在心里一遍遍地替他喊:“姑姑,你為什么不要過兒啦?”當(dāng)時眼淚就順著臉頰滴在書上。十歲的孩子當(dāng)然不知情為何物,“神雕”又是金庸最浮躁的作品,因此當(dāng)年那場的淚雨算是我生命中的未解之謎。
      
       我們固然不會抱著本《新華字典》或康德的《批判性批判》唏噓落淚,就是小說散文這樣的感性文字成為催淚彈的幾率也少得可憐。既要作者的妙筆生花,更要有讀者的心有靈犀,書的價值完成離不開消費者的通力合作。作家心目中的完美讀者,應(yīng)該要具備理想的年齡、學(xué)識、感悟力、社會經(jīng)驗等等,也不能忽視閱讀時的心理和環(huán)境因素,甚至天氣季節(jié)的影響(此《幽夢影》所謂:讀經(jīng)宜冬, 其神專也; 讀史宜夏,其時久也; 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 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如此說來,人一生要為書灑上幾滴淚,也是風(fēng)云際會,可遇不可求的事,用范老師的話講:“緣分??!”
      
       回想我的閱讀經(jīng)歷,只有兩本半的書曾讓我淚灑衣襟。第一本就是《神雕俠侶》(獻丑?。?,第二本是余華的《活著》,如果說哭“神雕”是場陣雨,那哭《活著》就是整個雨季。很長一段時間,對于有勇氣拿起這本書的人我一律建議準(zhǔn)備一到兩包紙巾,我甚至斷言如果中國有人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那一定是寫了《活著》的余華。這股子熱情多年后才漸趨平靜,如果現(xiàn)在要我用一句話來總結(jié)這本書,我只會說它講述的是一個天煞孤星是怎么煉成的:反復(fù)上演的死亡游戲難以掩飾背后的空洞與乏味。
      
       至于那半本,是我一直沒讀完的《呼嘯山莊》,凱瑟琳·恩蕭一死我就放棄了——書的靈魂已隨她而去!那時我正陷身于一段痛苦的感情,也如希刺克厲夫一樣孤僻而且桀驁不馴,晚上身心俱疲地躲在被窩,讀到凱瑟琳與內(nèi)莉的那場對話,眼淚默默地流個不停,夢里我一會兒是凱瑟琳,一會兒是希刺克厲夫,醒來被頭濕了一片?!拔覍α侄氐膼巯袷菢淞种械娜~子:我很清楚時光會將它改變,就像冬天將改變森林一樣。我對希刺克厲夫的愛恰如腳下永恒的磐石:雖然看起來它沒有給你多少歡樂,可是這點歡樂卻是必不可少的?!毕嘈湃绻4炭藚柗蚰軌蚵牭竭@些,在沒有凱瑟琳的歲月里他或許會過得快樂些。
      
       試想當(dāng)年,孤燈只影,捧書夜讀,任由心靈最柔軟處被鋒利的文字深深觸痛……這樣的場景那么幸福又那么遙遠,多年后翻到書頁上的點點淚痕竟也是三分凄美七分滿足。
      
      
      
  •     幾乎每個星期天都看劉紹銘在蘋果的專欄,這已成了一個慣性閱讀,要比較劉紹銘在蘋果方塊專欄和這本散文集的文章,我大概會更喜愛他在蘋果的專欄了,不是說專欄文字比散文集的文章寫得更好,只是當(dāng)數(shù)千字的文章與數(shù)百字的專欄讀來同樣的不溫不火,我便會選數(shù)百字的專欄了。劉紹銘的文章象清水,清水是很難感人的,不過,誰都知道,清水是健康有益的,當(dāng)垃圾愈來愈多,清水亦成了珍貴。
  •     一些作家,因其成長、求學(xué)和治學(xué)的環(huán)境特殊性太大,使得其人其文都對內(nèi)地讀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這些人包括夏濟安夏志清兄弟、思果、李歐梵、董橋以及本書的作者劉紹銘。也正是如此,無論是他們的學(xué)術(shù)著作還是議論小品,其資訊內(nèi)容和見識都讓人眼前一亮,相信讀過《雞窗集》、《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的人都有同感。本書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劉紹銘作品系列”中的一本,大多為報刊而寫。在文字追求快感而非感人的年代,劉紹銘也實話實說:因為我為人老派,所寫文字自己看來有些地方確也食古不化。這些千字文中的確也有冷峻之筆,尤其是在閑筆之間也有“痛語”,比如“我們念前人作品,時而欲仙欲死,時而痛不欲生。這種感情用事的習(xí)慣,乃立志從事冷靜分析者大忌?!?/li>
  •   每每讀你的文字,都敬慕,很受用。
  •   於我心有戚戚焉---悲嘆!
  •   樓主蠻有趣啊~~可惜我看的是<天龍八部>,不過沒看完= =太長了
  •   看金庸的書從沒哭過,反而倒是看孫曉的英雄志有,看來讓人哭的書不一定藝術(shù)造詣就高啊。
  •   讓人哭的書不一定藝術(shù)造詣就高啊。
    是啊 ,只能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有時候只是恰巧觸動到了……
    讓我哭得是《云海玉弓緣》哎……
  •   其實不是文字本身的原因,是讀者的原因。
      《呼嘯山莊》我看的時候年紀(jì)已經(jīng)二十五了,所以怎么也不可能感動了。初中的時候看《天龍八部》喬峰誤殺阿朱一段,高中時候看《圍城》唐曉芙拒絕方鴻漸一段,那是傷心欲絕啊,呵呵。
      《紅樓夢》一直不喜,不知為何,看過4次,從未看完過,也是一件奇事。
      《活著》一般我覺得看是不會流淚的吧,會有悲愴。
      《云海玉弓緣》感到金世遺的孤獨,都是小時候的事情了。
      看《純粹理性批判》會被感動的,如果你投入的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