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傳(2009新版)

出版時間:2009年03月30日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yè)股份  作者:陶涵  譯者:林添貴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蔣經國是誰?這個問題充滿了弔詭。這個名字在臺灣絕對是家喻戶曉,以致於這個問題顯得十分愚蠢。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對這個熟悉名字的背後,卻又是如此陌生。
他是遠赴俄國、經過 13 年共產主義洗禮的熱血青年,也是嫉惡如仇、在上海打老虎的蔣專員;他掌控了臺灣的情治系統(tǒng),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中,可見他的身影,但他也是親民愛民的蔣院長,晚年又推動民主改革、開放大陸探親的蔣總統(tǒng)。
在這麼多互相矛盾的形象中,到底哪一個比較接近的真實的蔣經國?經過李登輝主政 12 年,新臺灣人又要如何重新評價蔣經國對臺灣的貢獻?
陶涵(Jay Taylor)這本《蔣經國傳》(The Generalissimo”s Son)是目前最新、最完整的蔣經國傳記,由時報出版與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同步出版中、英文版。陶涵先後任職美國駐華大使館、國務院情報處副處長,現(xiàn)在是「費正清中心」研究員。
照理來說,這麼一本評傳實在不應由美國人來撰寫。但是陶涵的美國人身分,卻使他比較能跳脫臺灣島內政治情緒、立場、意識形態(tài)的糾葛,來評價蔣經國,而陶涵也的確做的相當出色,他在敘述蔣經國大陸時期的經歷,對於蔣經國性格的剖析,有相當精到的看法。
而且由於陶涵本身的職務與美國對臺政策相當熟習,加上近年來解密的外交文件,使得陶涵在敘述蔣經國在臺灣的歲月,能挑筋剔肉,勾勒出蔣經國與臺灣的命運之間的關連。書中所爆的中、臺、美三角關係在冷戰(zhàn)時期的內幕,其精彩程度遠遠超過前一陣喧騰一時的「密使案」。
以上因素都使得這本《蔣經國傳》成為一本有見地、有深度的傳記,在十年之內,恐怕任何一本類似的著作都不可能出現(xiàn)超越它。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陶涵(Jay Taylor)
國務院資深官員,通曉中國語文及事務。曾任職臺北美國大使館,負責政情報告與分析;美國與中共建交後,任北京美國大使館政治參事,後任職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現(xiàn)為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臺灣大學畢業(yè),歷任企業(yè)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極豐,有《買通白宮》、《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新皇朝》等,現(xiàn)客居美國,主持天林媒體投資集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蔣經國傳(2009新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4條)

 
 

  •     《蔣經國傳》用了一周多時間看完,不過這開學以來上課上到吐的一周堪比以前的一個月,之間這本書還隨著我和室友在山西轉了一圈,在高鐵上看的部分最有收獲,下午在圖書館沒耐心地翻完最后一百頁,略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政治家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不過這話也是借口,我這類中樞Cpu版本比較低又不喜政治的人沒法長時間處理太復雜的信息,臺灣人(至少是國民黨)時刻有一種被拋棄的恐懼感,他們頭上的這頂保護傘常常是一邊向對岸妥協(xié),一邊對島內的呼吁無法忽視。在讀這本書時最大的誘惑是把蔣氏父子及國民黨潰退到臺灣,想象成帕斯卡爾“失了位的國王”,這種同情的意識一直在閱讀中努力克制。不過這并不妨礙蔣經國是一個“大寫的人”,一個遙遙領先于其他領導者的最優(yōu)領導人。這本書讓我討厭了“屁股決定腦袋”一說,國共立場不同,小蔣倒是在很多方面,提供了大陸典范。讀史明智,小蔣并不完美卻十分堅毅的一生,常常讓我在書中想起“寄意寒星筌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一句,莫名其妙。
      
      
      小蔣可教。十幾歲時前往冰天雪地的俄國求學,不以貴胄之子拒絕吃苦,天生一條好漢。烏拉爾山中像當地的工人挨餓做工,因為身份問題被發(fā)配到車間做苦活,居然還是個大學霸,到哪里都掩藏不住他天生的領袖氣質。此處我是羨慕的,天資好又是一顆蒸不熟煮不爛的銅豌豆,果然和老爹前嫌盡棄之后就成了國民黨的救命稻草。
      
      小蔣治國安民的能力讓絕大多數國民黨汗顏。贛南模式多推廣幾下多好,以及小島在八十年代也是個亞洲四小龍之一吧~雖然我老腦補小島開會時漫天飛舞的文件和打著僵尸大戰(zhàn)的皮鞋,各位政客先生破口大罵的背后折射出來的依然是言論與出版自由。這類政治詬罵風潮是小蔣推動民主化,甚至是去掉一黨專政局面的復雜產品,威權是否過時……李敖罵他辣手摧花,沒經歷過二二九事變美麗島事變以及更多謎一樣的政治事變的我,依然對小蔣的認識停留在一個單純的維度上。我們對他可以肆無忌憚地評論,對于大陸局勢則不能暢所欲言,我的憤青本質又要暴露了,媽媽叫我乖一點,好吧~~不讓老人家擔心了。
      
      
      小蔣建設的臺灣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鄧小平和蔣經國,一同在開往俄羅斯的汽船思索國家前途的同學,一同為中共效勞的戰(zhàn)友,一個變成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一個是國民黨的中流砥柱,中間的因緣際會如此浪漫,兩位偉人再一次相遇,怕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吧。期待大陸擁有寶島一樣的青山綠水和深厚的文化氛圍。臺灣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兒儒家文化熏陶出來的環(huán)境了,大陸在很多重要的方面,禮儀、習俗、美德,幾近空心,在臺灣保存的非常鮮活。繁體字都不會認的我深感罪惡。我們很多在大陸完成卻看不到的書籍,卻要從臺灣買來,用來研究我們自己,真的諷刺。我倒認為鄧和蔣兩人有相互制肘的感覺,臺灣讓我們慚愧了,我們必須開放民主起來。鄉(xiāng)愁是一條淺淺的海峽,兩岸始終在等待在磨合。那一天真的到來的時候,不知小蔣是否也是悲欣交集。
      
      蔣氏父子讓我略奇怪的一點是他們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信心。大陸都丟掉了,蔣介石還三年準備兩年反攻,晚年都到了念經一般。小蔣務實清醒,他把臺灣變成了一種模式,“臺灣化”,了不起。他們拆東墻補西墻,老兵新兵蛋子到處調遣,中蘇中美正常的波動都能引起島內一片光復大陸的叫囂聲,除了讓人覺得眼前蒼蠅嗡嗡,還是眼前蒼蠅嗡嗡。
      
      寫到這里已經不知怎么接下去,草草收尾。最近對人物傳記著迷,宋美齡傳也非常想讀。不過下星期我決定讀戴季陶的《日本論》。跟阿瑪說好的《歷史研究》三月底盡量完工。fighting.
      
      
      
      
  •     某日,一哥們問我:“你最崇拜哪個偉人?”我傻了,我了解哪個偉人?近二十年的填鴨式應試教育讓我一直忙于拼湊老師想要的標準答案,絲毫沒有分心去觀察社會,了解生活。我發(fā)現(xiàn),我該睜開眼觀察生活,靜下心多點教材之外的書了。
      《蔣經國傳》是我讀的第一本偉人傳記,不是有意從他的傳記讀起去了解“偉人”,純粹是因為在公司的圖書館只找到了這一本偉人傳記。隨手拿來,想搞清楚兩個問題: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那段歷史到底是怎么樣的?臺灣的“民主化進程”又是如何展開的?
      年少赴俄,心懷救國大志,不料想滯留十二年才回到祖國。為掩飾回國之情,還要表現(xiàn)出“樂不思蜀”的態(tài)度。此等隱忍,非一般人可為。
      得益于有個好爸爸,有機會在贛南、新疆、東北和上海等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領導才能。在實踐中成長和成熟,為日后統(tǒng)領臺灣積蓄能量。
      退居臺灣,常念“光復大陸”。五十年代末,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是反攻大陸的一大時機,文革動亂可謂是第二大時機,最終未能如愿。蔣氏父子的“一個中國”信念足矣令賣國者汗顏。
      “后蔣介石”時代,小蔣力促臺灣民主化。挺過金融危機,臺灣的農業(yè)取得長足發(fā)展,基礎設施得意完善,本省人的政治地位得以提高。反對黨的出現(xiàn),終使國民黨在2000年結束了長達55年的執(zhí)政地位。
      政客的傳記就是一部政治史,商人的傳記就是一部經濟史。有時間多讀傳記,常思己過,完善自我。
      
  •     竊以為臺灣存在的最大意義,對大陸而言,就是提供了一個參考,看,中國人也可以搞民主。
      小蔣留蘇十幾年,又搞地下工作幾十年,似乎應該是康生似的陰險猥瑣的小人,而在后期主政之后,卻堅持開放政策,相比對岸的朋友,高端上檔次。
      當然臺灣的民主過程,并不是小蔣的功勞,我認為本書的價值之一就是史料的客觀呈現(xiàn)。本省人的奮爭,民主潮流的涌動,外省人對趨勢的理解和認識,是民主化進行的主要動力,可以說小蔣是看到了洶涌的潮流之后,采取了的被動避讓和開放,從而造就了今天的臺灣。然而作為掌舵人,順流而行還是逆流而動,不只是見識和勇氣之分,還有良心之別,畢竟船上載著千萬民眾,而非孑孓一人。
      小船已經掉頭,大船還在漩渦里打轉。
  •     作為一個懶人很久沒寫過書評,不過這次還是忍不住摘一些文字來分享。
      讀了這本書才知道,臺灣的民主并不是我原來以為的那樣,在蔣經國撒手人寰之前,開黨禁,開報禁那么簡單的。民主著實是一個緩慢的進程,需要滲透血液,深入文化的。
      
      摘自 陶涵 著《蔣經國傳》
      
      
      P223
      據高玉樹自述,1954年他第一次競選“臺北市長”時,國名黨由于輕敵,不認為他夠分量,因此允許自由選舉、誠實機票。讓國民黨大吃一驚的是,他竟然干凈利落地贏得多數票。國民黨中央黨部及警備總部本來想宣布選舉無效,可使美國“大使館”已經宣布高玉樹贏了。他獲悉蔣介石曾調閱他的背景資料。而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出于蔣經國的建議,老蔣決定批準選舉的結果。
      
      
      P243
      1964年臺北“市長”選舉,在蔣經國授意下,選務機關準許高玉樹可以舉薦監(jiān)票員——他對全市三百六十個投、開票所派出五百名監(jiān)票員。雖然國民黨對“市長”選舉投下極大資源,還秘密支持另外一名“無黨無派”候選人分散高玉樹的票源,但高玉樹還是險勝;另外,無黨無派候選人在臺南市和基隆市也當選市長。
      
      P258
      1967年
      華盛頓與一般西方國家越來越透露跡象,想跟毛澤東修好,也不管他的革命行徑有多么極端,也因為他已經不再是蘇聯(lián)的盟友。
      
      P259
      蔣經國批準一項“強化敵后作戰(zhàn)方案”,明白摒棄反攻,原因是國際局勢不利于反攻,也因為“反攻大陸”反而會讓共產黨人團結。這個方案要求以政治戰(zhàn)、心理戰(zhàn)優(yōu)先,期待以臺灣的經濟、文化及其他成績影響中國大陸的政治事務。當時,這套構想聽起來相當遙不可及,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可就實現(xiàn)了。
      
      P265
      1967年12月,臺灣舉行三年前就答應的中央民意機關增額選舉。蔣經國允許各候選人史無前例地抨擊政府,選舉受到種種限制、國民黨花下巨額競選經費、國民黨掌控媒體等議題,第一次受到傾向黨外的媒體之公開批評。
      
      郭國基和黃信介都當選“立法委員”,這代表“立法院”里首次出現(xiàn)兩位真正的反對黨人士。
      
      
      P281
      1972年
      蔣經國昭示內閣閣員,中國人幾千年來都受到做官的傲慢對峙,簡化官僚作風唯一的方法就是一切公開化。他決定除了國防經費、外交經費之外,國家預算一律公開。國民黨政府史上第一次,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人民可以看到至少一部分稅款花在什么項目上。
      
      P316
      1979年1月,當年在中壢事件中當選桃園縣長的黨外人士許信良等知名異議人士未經許可,在桃園與高雄縣橋頭鄉(xiāng)及鳳山市集會游行。
      
      蔣經國在事前就接到報告,他的指示是:只要守秩序,照規(guī)矩來,警方不應干預。
      
      P318
      1979年 美麗島事件
      蔣經國重申他的指示:在民眾騷亂時,警察必須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派到現(xiàn)場的憲兵也不許攜帶武器。
      
      P322
      1979年
      北京和臺北一樣,一方面希望有更開放的政治制度,一方面認定需要維護黨的統(tǒng)治,兩股力量之間的緊張關系主導了領導階層的動態(tài)關系。
  •     早在1950年代,臺灣的省轄市市長就是選舉產生的,黨外人士高玉樹分別在1954、1964兩度當選臺北市長。首府一把手居然不是自己同志,國民黨大佬們覺得很沒面子(可見選舉過程應該還算公正),于是力促將臺北升級為直轄市,這樣就可以不用選了??偨y(tǒng)蔣介石同意了,旋即任命高玉樹為首任直轄市市長。
      1967年7月1日,高玉樹在臺北開始了自己第三個市長任期,而此時的北京,前市長彭真已經被打倒一年了,十幾天后,曾經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將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定性為反黨集團的劉少奇被抄家,又過了幾天,毛澤東南巡途中自武漢乘飛機到上海,下飛機后,他高興地對身邊工作人員說:“坐飛機不是很快嗎,今后你們還讓不讓我坐呀?”兩年后,劉少奇孤獨地死在開封一間地下室里。
      在政治文明上,我們和對岸的差距可能超過五十年。
      作者認為,早在1960年代,臺灣執(zhí)政者和幕僚們就向著民主化努力了,此言不虛。1980年代蔣經國身體每況愈下,不得不加快改革進程,臺灣的民主化,不全是那十年被逼出來的。
  •      這是一段初中、高中六年來反復背誦的歷史,但印在腦子的記憶是被人閹割整容過的,此書雖不盡深入,但展現(xiàn)了歷史的另一面。歷史、世界從來都不是只有一面,而且也并非一定有正邪,也許看似敵對的兩邊只是選擇的路線不同。讀《臺灣那些年》時,驚奇于那一岸的生活里有自己小時候經歷過的,比如應試會考。
       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由幾個詞語所概括,但總是有一些突出的特性,若讓我用幾個詞來概括此公,應是“有遠見、親民、堅定而又變通”。
       英文書名是 The generalissimo's son,他擺脫不掉父親的蔭庇,但他在“孤立”的海島上的所做所成,堪稱典范。當然他不是一貫的民主親善,初期也是鐵血獨裁,那是因為發(fā)展是在穩(wěn)定的基礎上,就像高樓要建在扎實的地基之上,這點是政治強人們的基本技能。政權穩(wěn)固之后的走向是考驗。“把臺灣轉化為繁榮的民主楷模,才是xx大陸的不二法門?!蔽医邮荜P于另一岸政壇的信息是電視中會場隨意打斗扔鞋的混亂視頻,被理解為那邊一片狼藉,這里風景獨好。而這些會隨著臺灣自由行隨著接觸被改變,至少出入境門前排著長長隊伍等著辦通行證的人們會在領略臺灣風景的同時了解當地人的生活和感受到文化——同根卻長成不同果的文化。
       讀本書的一點遺憾是本書的記載不夠詳盡深入,有史料無深剖,也許這就是局外人寫書的特點,他會相對客觀,卻因其不處于任一方而無法深刻生動展現(xiàn)那些人那些事。所以自己的歷史要由自己人去寫,可以是各方人都寫,即使其中有偏頗,在眾多的文本前歷史才能逐漸清晰。
  •     一直對兩個政治人物頗感興趣 一個是鄧小平 一個是蔣經國 ,二位是東方政治社會開天辟地式的人物 現(xiàn)在對戈爾巴喬夫也很好奇 有空看看他的傳記 。從小接受的教育是我黨一言堂式的灌輸教育 對勝利者撰寫的歷史和評判在長大懂點事之后不免疑竇叢生 好奇心驅使下 讓我對廓清面目不詳的歷史有了興致。
      鄧之前有寫過,現(xiàn)在希望將之和蔣經國做一番對照 。 首先 就情感方面 我對兩位政治大師都懷有至高的崇敬 不會夾帶任何私憤之類的 然后就事論事。
      之前的許多相似的歷練 一開始的同黨同志同學 以及之后的蟄伏 厚積就不說了 真正能體現(xiàn)二位治國思路以及政治思想應該說體現(xiàn)在具體掌握了大權后。鄧真正控制住局勢拿穩(wěn)政權是在78年 而蔣則是位不是最高卻握有實際的大權 。從二位的工作作風上看 兩位都是務實的實干家 有理想 有藍圖 有政策。 國共內戰(zhàn)結束以后 鄧和蔣在兩岸各自開始了自己的治國之路 鄧此時是有具體方法但思想意識隨毛 缺乏創(chuàng)見 直到大躍進失敗及至仕途坎坷 這段時間里 相信鄧才轉而思考計劃體制的諸多弊端 為后來的經濟改革鋪了墊。蔣此時正殫精竭慮地做情報相關工作 為維護國民黨在臺地扎根和穩(wěn)固實行著大規(guī)模的戒嚴。私以為當時的兩個人對民主理念都沒什么概念和想法 這跟他們年輕時跟蘇俄接觸較多有莫大關系 。而且兩黨本身的組織形態(tài)就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他們都下意識地認為黨的地位是高于政府的 甚至是高于國家概念的。 到此 這兩個人的思想還是趨于保守 沒有察覺到大時代潮流的暗涌。 后來 各自主政后 對國際環(huán)境的認知大幅度提高 以及國際社會和輿論的施壓 這才對民主等概念有了意識??梢哉f 兩人在經濟發(fā)展發(fā)面不謀而合的傾向性 所以成果也均告卓著 可以不用說。但政治改革方面 兩人也都不約而同地變現(xiàn)出對民主社會的期待和向往 只是后來鄧沒有蔣走得那么快 那么深 。當然這是諸多因素決定的 但起碼意識層面上都有了改觀。蔣覺得政治改革是大勢所趨 即便黨的地位遭到撼動 也在所不惜 , 為什么呢? 首先因為臺灣的國際環(huán)境不容樂觀 成了真正的亞細亞孤兒 要求自立 必須自強 這是時代所迫 另外來自美國的輿論壓力也要求國民黨為了人民福祉放下獨裁的架子 否則就真的孤立且無援了 這是環(huán)境所逼。 但是 就當時島內的情形看 其實這項激進的改革可為可不為 因為各方阻力的對峙中 并沒有一面倒的現(xiàn)象 所以還是蠻危險的 極容易造成分裂 崩潰 歷史開倒車。比較而言 鄧則顯得審慎的多 但有點反應過度激烈 改革過程中社會遇到動蕩也實屬稀松 但這壓迫了鄧的神經 于是政治改革多年來像一條銹跡斑駁的鏈條 完全跟不上經濟齒輪的飛速運轉。 但不可否認 雖然造成了不少知識分子的心灰意冷 但其維護了經濟發(fā)展必要的社會穩(wěn)定基礎。 也許 他本意就是如此 讓經濟發(fā)展到讓人無可指摘的時候在引向民主 就聽說鄧曾笑戈爾巴喬夫太傻 居然全方位一起改革 導致了東歐的大崩潰 實際想法 不得而知。 蔣在生命尾聲處 頂住各方阻力 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 如今看來 真是具有大魄力啊。大陸近年也民主不少 但如此緩慢的步子顯然跟鄧當年大力打壓改革呼聲有關 一下子打消了積極性 而今 大陸現(xiàn)在似乎更視新加坡式民主為改革標桿。
      總而言之 這兩個人絕對是在上世紀最杰出的政治家行列里 我們不光正視他們的歷史功績 更感激他們?yōu)閮砂度嗣駧淼母l怼?br />   不早了 該洗洗睡了 愚見發(fā)表完畢 !
  •     全書看完了,前面的經過生平經歷寫的很詳細也很客觀,但是到了臺灣,在中正逝世后接班,大刀闊斧的進行經濟改革后,所發(fā)生的政治改革并沒有說的明白,我也看的不太明白。雖然由于黨派發(fā)展、國際環(huán)境改變、經濟發(fā)展等多個因素的促進,政治改革迫在眉睫,但我覺得應該單列一章詳細描述政改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更好,能夠讓我們了解蔣家王朝改朝換代的經過,這其實我讀這本書最想看到的。
      經國是個多重主義的領導者,既有共產主義的萌芽心態(tài),也有中國傳統(tǒng)王朝思想,也有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覺悟,這是縱貫他一生的心路歷程,而且在時代的發(fā)展中,往往在他身上出現(xiàn)反復和交叉的部分。但是他畢竟能夠放棄家族榮譽和利益,不做無意義的掙扎,也是對后人的一種榜樣和效仿。
  •     關于蔣經國的歷史,大概都是從他兒子蔣孝嚴的那本蔣家門外的孩子里面了解的。在贛南的那段歷史,在后來遠去臺灣后的歷史。斷斷續(xù)續(xù)地,又從鳳凰網的紀錄片里面看見了蔣經國臺灣的改革,當然宋楚瑜、馬英九都是蔣經國的英文秘書,而馬英九兩人對蔣經國的推崇不能說不重,所以,一位看似名正言順的太子黨,確實是與眾不同。
      一起讀了蔣介石與現(xiàn)代中國,更加發(fā)現(xiàn)了蔣經國先生被送去蘇聯(lián)的歷史背景。到底是他接受了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還是一種明哲保身的策略呢?也許二者兼而有之。
      
  •     《蔣經國傳》可能是我目前為止看過的最客觀公正的人物傳記了,尤其是在涉及到對國民黨、共產黨、美國、蘇聯(lián)等多方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政策的情況下,作者的觀點依然做到不偏不倚,著實讓人佩服不已。整片傳記,既沒有一般傳記常常習慣性的歌功頌德,亦沒有像《普京大傳》這種充斥這謊言與偏見的一家之言,作者對蔣經國的生平做了大量的了解與調查,既寫下了作者予以確定的事實,但是對于一些未經確定的流言作者也額外進行了標注,讓人從各個角度了解蔣經國的生平。
      全書的著重點并未完全放在講訴蔣經國的個人經歷上,而是一一種敘事的手段講訴了從民國末期到蔣經國逝世的歷史進程,在其中穿插講訴蔣經國的生平經歷,具有很好的帶入感,既了解了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蔣經國,也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之后的歷史進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走訪了多位當事人,并且對與蔣經國有各種恩怨的人都進行了采訪,所以作者對于許多歷史事件的觀點都是非常公正的。
      本書著墨的第一個重點是蔣經國在蘇聯(lián)時期的經歷。作者對于蔣經國在蘇聯(lián)時期展現(xiàn)出的領導才能與實干精神作出了肯定,也對蔣經國為了個人利益寫信怒斥蔣介石為叛徒,拋棄自己第一個妻子等人性污點也如實的記錄下來。青年時期的蔣經國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精神(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依然可以看出端倪),對于布爾什維克式的理想主義的革命崇拜不已,所以面對有去蘇聯(lián)留學的機會時,他毫不猶豫的去找蔣介石情愿。雖然在朋友的提醒下,意識到了隨著革命進程的開展可能會對他存在的危險,但還是義無返顧地去實現(xiàn)自己青年時期的理想,但是注定此行之路定會坎坷不堪。在蘇聯(lián)留學的歲月了,他經歷了蘇聯(lián)間諜對他的反復偵查;經歷了自己的第一個導師托洛斯基被打倒的時候面臨的困境;經歷了是堅持自己對于革命的見解還是與斯大林派妥協(xié)保證自己的安全;是違背自己的本意與父親決裂還是堅持己見但要被放逐在蘇聯(lián)一輩子?種種非死即生的艱難選擇讓年輕的蔣經國著實為難,但是在這些困境里蔣經國表現(xiàn)出了自己堅強、務實的一面,處理好了面臨的種種危機,面對蘇聯(lián)官方分配給他的各種任務,也都已無可指摘的表現(xiàn)得到了蘇聯(lián)農民的肯定,最終的結局還是很完美的——與父親和解回國,娶到了與自己共度余生的妻子蔣方良。
      第二個重點是抗日戰(zhàn)爭末期及國共內戰(zhàn)時期。在這一階段,蔣經國像國人展現(xiàn)了他實干的一面——對于上海金融市場的整頓、打擊四大家族、面對杜月笙的邀請不去赴宴。但是蔣經國也對當時的局勢有一個很好的認識,他意識到上海的物價飛漲僅靠他一人之力是無力回天的,歸根結底還是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內戰(zhàn)的局勢也是注定國民黨的失敗,所以與蔣介石嘴上的戰(zhàn)斗到最后一兵一卒不同,蔣經國早早就為內戰(zhàn)失利做謀劃了。這這段時期,由于條件的限制,蔣經國并未展現(xiàn)出太多的才干,但是他的務實、勤勉、低調的作風還是取得了普遍的共識。
      全書的主要重點還是蔣經國對于臺灣的治理,蔣介石來到臺灣以后,基本上屬于修身養(yǎng)性、甘心放權的一種狀態(tài),把許多重要的工作逐步交給蔣經國。而蔣經國也不負眾望,每一項工作幾乎都完成的很完美。如果沒有蔣經國,那么也沒有今日的臺灣。蔣經國事必躬親,而且保持著每周走訪平民百姓的習慣,經常出入不帶保鏢,生活低調樸實,直到去世也蔣經國夫婦也沒有一處不動產。在經濟上,當提出十大建設時面對種種非議和困難,蔣經國說:“有些事如果我們今天不做,明天我們就會后悔?!闭沁@種務實再加上特殊的局勢,促進了臺灣的經濟騰飛;在政治上,而面對中美建交、臺灣被移除聯(lián)合國大會的不利政治局面,蔣經國也很好的處理了這場危機,讓臺灣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定位;在民主自由上,雖然蔣經國在執(zhí)政前期負責特務情報工作的時候,抓了很多政治犯與思想開放的公民,但是考慮到當時是蔣介石擔任總統(tǒng),所以有些冤案可能也并非出自蔣經國本意。在執(zhí)政的后期,蔣經國開放黨禁、鼓勵媒體自由、默許黨外人士組黨、嚴禁警察軍隊對平民進行鎮(zhèn)壓等等,為臺灣的民主自由化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在接班人上,蔣經國沒有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接班,在蔣經國最后的幾年了,面對可以扶植兒子蔣孝勇接班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李登輝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雖然最后李登輝的政策嚴重違背了蔣經國的意愿),并且并未像某些黨派一樣留下所謂的治國方針,而是甘心放權;在個人生活上,雖然風流,但是他和蔣方良的婚姻一直未出現(xiàn)問題?;蛟S蔣經國的一個不足之處就是對子女的教育以及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不和吧;在兩岸關系上,蔣經國最終改變了自己的“不來往、不接觸、不談判”的三不策略,與自己的同學鄧小平通過李光耀這個第三方人士進行試探和接觸,在蔣經國的生命末期,他已經贊同鄧小平提出的臺灣自治,回歸中國的一國兩制方針,但是很遺憾,兩位偉人最終沒有抵抗住歲月的侵襲,如果上天能再給他倆十年生命,或許現(xiàn)在的兩岸已經和平統(tǒng)一了。
      不同于許多偉人那種高高在上的形象,蔣經國始終保持著親民、和善、務實的形象,沒有為自己謀取過多的利益,而將全部心血花在了臺灣的治理上。雖然有著種種流言蜚語,但是他為臺灣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的偉大,無需多言。
  •     讀這本書主要是為了解決一直以來的一些疑問。首先是蔣經國為什么會被送到蘇聯(lián)學習,二是為什么一個在蘇聯(lián)生活了16年的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青年一回到中國,就忠誠的跟隨蔣介石,并且對抗中國共產黨。這樣快速的轉變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還有一個疑問其實是關于他父親的,就是蔣介石是怎樣從支持蘇聯(lián)轉變?yōu)榧尤朊绹I導的自由世界的。
      
      民國建立之后,政局動蕩,軍閥割據,國民黨急需北伐,統(tǒng)一中國。作為當時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兩個國家,美國和蘇聯(lián),一個代表著資本主義,一個代表著社會主義,所以國民黨當時只有兩個選擇,跟著美國走還是跟著蘇聯(lián)走。
      
      俄國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思潮在國內廣泛傳播。并且人們在對英美失望后,發(fā)現(xiàn)只有蘇聯(lián)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它不僅主動廢除了沙俄時代的一些對華不平等條約,還對中國進行援助。對國民黨來說,也只有蘇聯(lián)愿意提供資金和武備,支持國民黨統(tǒng)一政局。于是孫中山與斯大林走到了一起。斯大林命令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并幫助國民黨改組成一個蘇俄式的政黨。此后,孫中山越來越親蘇,而蔣介石當時也是個左翼青年。
      
      所以,國民黨其實是一個有著資產階級外表的左翼的蘇俄式的政黨,而國民黨選擇效仿蘇聯(lián),主要是因為只有蘇聯(lián)支持它。
      
      當時,蘇聯(lián)成立了莫斯科中山大學,共產黨與國民黨內的左翼青年都在這里學習。為了表現(xiàn)對蘇聯(lián)的友好,蔣介石就讓蔣經國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學讀書。那時他才15歲。
      
      國共合作之后,國民黨越來越覺得共產黨在慢慢侵蝕進自己的組織,同時也感受到了共產黨的實力加強帶來的威脅感,蔣介石終于決定進行清黨,消滅共產黨。
      
      在蘇聯(lián)的蔣經國,不久就發(fā)表聲明,斷絕與蔣介石的父子關系。這時候,沒法確定蔣經國的聲明是真心還是為自己的人身安全考慮后的妥協(xié)。不過,那時候斯大林正進行著清黨,蔣經國身邊的老師同學很多都被清理,一夜間消失。蔣經國是支持托洛茨基的,顯然不會對斯大林的血腥屠殺有什么好感。
      
      之后的十多年間,蔣經國就是個蘇聯(lián)和國民黨間的棋子,只是誰也沒有動它。
      
      轉機出現(xiàn)在日本蠢蠢欲動準備全面外侵的時候。蘇聯(lián)需要一個統(tǒng)一團結的中國來牽制日本,這時候只有國民黨有能力維持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于是蘇聯(lián)開始向國民黨示好。終于到了西安事變,張楊扣押蔣介石后,蘇聯(lián)立即聲明,中國需要蔣介石,要求立即釋放。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蘇聯(lián)也重新與國民黨修好,并同意蔣經國回國。
      
      之前我一直以為消滅中共就是反社會主義,現(xiàn)在我才知道,哪有什么意思形態(tài),有的只是爭權奪利。那時候兩蔣還都算是左派,特別是小蔣,受了十幾年正統(tǒng)的共產主義教育,觀念早就深入骨髓。
      
      國家與國家間,永遠只有利益。意識形態(tài)重要,但跟利益相比,它更像是哄人的甜言蜜語。
  •     提到的東西多,但都不詳細,都只是淺嘗則止。流水帳啦。
      不過偏向性倒是不明顯,比較中立一點。
      這是本書的優(yōu)點也是它的缺點。
      為什么說是缺點呢,因為他作為一個老外,沒有參與到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去,只是隔岸觀火,寫起小蔣傳記自然可以盡力秉持中立立場。但是也因為其老外的身份,旁觀中國近現(xiàn)代史,總是隔岸觀火,隔靴搔癢,對中國人的性格行為等缺乏了解和分析,凡事只會擺出個干巴巴的史料,再直接根據史料得出個自以為是的分析結果,導致很多地方的結論讓人好笑。比如小蔣在莫斯科的一系列反老蔣和親鵝毛的行為,居然被分析為小蔣真心親鵝毛。我則認為在蘇俄肅托大清洗的背景下,小蔣無論說怎么親鵝毛和反老蔣的話都是為了保命。
  •     臺灣民主的推手
      評《蔣經國傳》
      
      看完陶潛的《蔣介石與現(xiàn)代中國》,大部頭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以前所沒有讀到過的,或者在海峽兩岸因為意識形態(tài)、政治誤導帶來的很多對于蔣介石的誤解,在書中也比較少出現(xiàn),而且作者以一種第三只眼的客觀角度去看待蔣介石,令讀者欣賞到了大部頭中的更多智慧,也對蔣委員長有了更明晰的印象。從作者介紹中才知道,他是這本《蔣經國傳》的作者,帶著對作者的欣賞,以及對于蔣經國這個蔣委員長接班人(國內對于蔣經國的介紹甚少)的好奇,開始了這本《蔣經國傳》的閱讀之旅。
      
      他是蔣委員長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皇位”以后,卻開啟了臺灣的民主之路。他曾在父親的蔭庇下在中國的多個省份主政,最終在臺灣實現(xiàn)了他年輕時的理想。在國際上他雖然沒有赫赫戰(zhàn)功,沒有威名遠揚,他留給臺灣人民的卻是一筆豐富的政治和社會財富,他樸實的工作作風、親民的工作態(tài)度令很多臺灣人至今仍戀戀不忘。雖然在主政臺灣期間,他也曾經祭出鎮(zhèn)壓社會運動、將部分自由人士關入大牢的“劣跡”,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臺灣民主的推手,他對于臺灣的貢獻不可忽視。
      
      蔣經國曾定下四個目標,一是民主化,二是臺灣化,三是強化經濟建設,大幅度提升民眾所得和生活水準,四是“與大陸發(fā)展工作關系”。在他任內,不僅穩(wěn)妥處理了國民黨統(tǒng)治臺灣的各種問題,讓外省人和本地人更好地融合;大大推進了臺灣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準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最重大的貢獻應該是他臨終前打開的民主之門,令臺灣走上民主之路。如果他能再活5-10年,相信兩岸關系也會進入一個質的飛躍,兩岸人民的溝通交流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20多年后的今天再看看經國先生的高瞻遠矚,不得不為他的遠大智慧感到佩服?!靶交鹣鄠鳌敝钡浇裉斓呐_灣,他仍然是最偉大的臺灣領導人。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一如60、70年代的臺灣地區(qū),而如今中國經濟陷入了結構性的難題,國內需求不振,政治改革到了最關鍵的階段,能不能進行體制上的重大調整,重新煥發(fā)中國經濟的生命力,撫平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創(chuàng)傷,成為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國共兩黨在意識形態(tài)、階級斗爭中存在很多的可對比性,讀罷《蔣經國傳》,除了對政府改革的各種建議和期盼外,我們也希望十八大之后的中國民主之路,能進入平穩(wěn)的快車道。
      2012-11-21
      
  •     有一句話說,少數人的眼界決定多數人的世界,而曾國藩也說過做事見識最重要的話,意思大概是這樣,原話忘了。
      細想想,領導人的留學背景對一個社會的民主或者統(tǒng)治方式還是非常有影響的。
      可以對比晚清以來的所以政黨領袖。
  •     1、顯赫的背景,復雜的經歷,造就了中國近代的一個偉人
      2、蔣的獨子,老蔣太風流得病了
      3、也是個情種,家里紅旗不倒,外賣彩旗飄飄,一輩子沒見自己的一對雙胞胎兒子
      4、實干,樸實,開明,晚年讓臺灣走上了民族的道路
      5、也每天記筆記,勤奮,老爸讓他多學曾國藩、王陽明
      
  •     書的第二部【立足臺灣】寫得挺不錯。在談及臺灣改革方面看的出來出版社是有限制刪除了某些敏感部分的。
      總體來說對了解臺灣歷史和政治演進方面確實寫得挺詳細的,內容由于受到美國價值觀影響一些地方可能有些偏頗。不過能夠接受大部分觀點。
      現(xiàn)在當局大談改革,或許正需要借鑒蔣當年的改革方式吧。至少應該讓一切透明化運行。
      再一個感受就是中國是一個權謀社會,當政者應謹記,伴君如伴虎,宦海長沉浮。
  •     經國同志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莫斯科-臺灣,共-反共,專制-民主。412后他發(fā)表聲明譴責過老蔣是叛徒,卻在回國之后長期負責情報事務。等等等等。
      
      有人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我說,生子當如蔣經國。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霸氣、堅持、勇氣、身體力行,大多數人擁有其中一項就可以受益終身。
      想起過年回家時一位頗讓我敬佩的親戚說的話:一天到晚喊創(chuàng)新,什么叫創(chuàng)新?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創(chuàng)新的。于是接下來又有一點感受,創(chuàng)新,首先要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膽氣。
      引用一句書中曾提及的托克維爾的話,一個權威政府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它開始改革自身的時候。
      說的功利一點,或許小蔣只是看穿世事,自己百年之后的形勢反正無法掌控,又何必在乎。
      但即使如此,他能夠做出這個決定,又需要多大的勇氣。
      可惜書中更多描述的只是一些史實,沒有更多去深究他在推動開放放松民主進程中的更多思考,又或者是作者希望我們通過文字自己去思考,更或者是大陸版刪節(jié)的原因。
      
      勇氣。今天在圍脖上看到一句話:
      不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yè)而死去,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yè)而卑賤地活著。
      又看到下面的評論:秋瑾、譚嗣同、林覺民等先烈都是不成熟的人?而汪精衛(wèi)卻是成熟的人?
      世事都是如此,道理,你換哪個角度都能講得通。
      當然首先應該做到的是看事不絕對,不走極端,但同時在現(xiàn)在這種輿論暴力充斥的世界里,能忍受這些言論,本身就需要勇氣。
      
      雜七雜八說了一堆,和書也沒啥大關系。讀完書正趕上xi boss在國外訪問,有一種感覺,應該送一本這書給他。
  •     去年,母親于臺灣游玩歸來,講起臺灣種種旅行見聞興高采烈,唯有講到白色恐怖時我豎耳聽得認真。說是臺灣民眾到現(xiàn)在都沒忘記當時國民黨島內實施的恐怖,臺灣總統(tǒng)府前立有一座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進而提到最后的那一段非常有名的碑文:“我們不僅要追求歷史真相,追究責任,更應記取教訓,使執(zhí)政者不再重蹈覆轍?!庇纱藬喽?,此碑并非民進黨所建,而真正是由“白色恐怖受難者”所立。不過還是要小小地敬佩一下當地政府能夠允許這塊碑留存下來供人膜拜,母親說那還不簡單,現(xiàn)在是民進黨執(zhí)政嘛,當然會大肆宣傳國民黨不好嘍,這個碑據說2008年4月才竣工。也有很多人說這是民主黨的政治策略以當年實施的白色恐怖作為攻擊國民黨政權的槍,不過時過境遷,現(xiàn)在回首看待當年的殘忍,只能感慨一聲若想維護政權,當初也只能這樣做了。據說當初國民黨上島遭到了當地人民的強烈抵制,唯有實施白色恐怖方能鞏固政權。
      提到震驚世界的白色恐怖,就必須提到它最主要的策劃和導演者之一——蔣經國。近日,天津華文天下圖書公司推出的《蔣經國傳》以最詳實的史料展現(xiàn)給我們一個最全面的蔣經國。我沒有去過臺灣,沒有親自體會過蔣經國對民眾的影響,自然也不應該對這樣一個政治人物直接評論,何況蔣經國已成為歷史我更不作贅述,自有歷史學家蓋棺定論。唯有對這本承載了厚重歷史的書說幾點看法。
      眾所周知的是市面上兩種《蔣經國傳》最為讀者認可,一個是前美國國務院資深官員陶涵教授的版本,另一個是美國作者江南的版本。讀者對于江南版《蔣經國傳》的關注恐怕更多的是源于作者的被刺殺,江南版被關注雖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于蔣經國最后兩年的貢獻和影響沒有進行有效的描述,而這兩年卻是蔣經國一生最為重要的兩年,缺少了這一部分恐怕也是讀江南版的一大遺憾吧。人物傳記總是要對歷史人物努力做到蓋棺定論的,因此要盡可能全面地陳述其一生的主要貢獻,而忽略掉其最重要的人生時段和影響不能不說是個遺憾,更不得不說這樣的書是有缺憾的。陶涵版《蔣經國傳》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口碑,在諸多版本的《蔣經國傳》中,這一版本是公認的較為權威的一版。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傳記,陶涵版首先帶給讀者的是一個全面的蔣經國,他整個人生的過程,且不論寫的如何,單只一個全面完整就足以值得購買和收藏。并且本次新推出的華文版《蔣經國傳》相比于2002年新華版,由之前的200多頁,增厚到400多頁,基本上是陶涵先生原版的翻譯。除了基本沒有刪節(jié)外,還第一次與國民黨史館合作,首次在內地刊發(fā)出版了蔣經國先生生前的40張珍貴照片。據讀過臺灣版《蔣經國傳》的讀者講,本次新推出的這本基本和臺灣版的相同,而且還多了一些資料,是非常值得研讀和收藏的。
      對比2002年版本的《蔣經國傳》和新版的《蔣經國傳》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同樣一本書,不同年代的版本,有決然不同的地方,這些曾經被刪掉而現(xiàn)今又再度出現(xiàn)的內容,正是見證了國家的整體進步,正如知名出版人楊文軒所說:“這兩個版本烙下了時代的痕跡,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我們的內地出版更加自由,兩岸文化交流日益頻繁?!?br />   
      
  •     先不說蔣經國,我們先說下作者陶涵Jay Taylor。真是個人才!有著無比宏觀的視野,一個小事件也會用當時整個世界的大局觀來看;也有著無比豐富的細節(jié)透露,我們可以從書里得到大量的歷史信息,無比豐富知識??!禁不住百度作者簡歷:陶涵(Jay Taylor)教授系美國資深外交官。上世紀60年代曾在臺北為美國提供政治分析和報告。中美建交后,他曾任職美國駐華大使館。此后任美國國務院情報處副處長,是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現(xiàn)為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蔣介石傳》、《蔣經國傳》等。這兩本書中所披露的史料,以及一些驚人話語轟動一時,引發(fā)公眾的熱議。
      
      靠,果然不出所料啊。。。
      
      我覺得老外寫的小說不咋地,因為不符合我們的語言習慣。但是寫傳記,真的都很厲害。還記得江澤民的那個傳記,也很棒。也許是因為他們有大量的史料和自由,而我們卻沒有這種客觀條件所致吧。
      
      再來說蔣經國先生。政治家!絕對的政治家!大陸落后臺灣30年,為什么?就因為蔣經國!多年以后,大陸和臺灣統(tǒng)一了,那么蔣經國先生居功至偉!
      
      蔣經國有很寬容的心胸和無比的仁心??v觀他一生好像他都沒殺過誰。比起來他的父親,還有毛主席,或者他的老同學鄧爺爺,他可太仁慈了!蔣介石殺人無數,毋庸置疑,毛主席,先不說打仗,光一個大躍進就而死2500萬!鄧爺爺,呵呵,不必說了哈。再縱觀他一生好像他都沒個像樣的敵人!沒有敵人的人太可怕了。
      
      蔣經國先生的功績太多,但是能想到的就是那句話:我當權的時候,決不允許向街頭的群眾開槍。群眾都不會挨槍,更別說大學生了。好像大學生還真沒有幾個反對他的。反對他的基本都是些沒文化,思想極端的狂熱分子,不,是群氓!
      
      蔣經國先生冒著無比巨大的危險做政治改革,讓臺灣進入了民主的時代,這個民主可比新加坡強的多!李光耀少吹牛B!蔣經國先生還有一大功績:臺灣的經濟發(fā)展很快,人民收入也提高的很快,但是,臺灣史資本主義世界當中貧富差距最小的!貧富差距小的令我們感到出現(xiàn)了烏托邦!
      
      蔣經國先生的人格永世不忘啊!太光輝燦爛了!學著點,那些政客們!政客可恥!
      
      親民愛民的蔣經國竟然被江南——劉宜良這個傻逼給看上了。江南這個所謂的知識分子真的不值得同情,一個作家固然要文學創(chuàng)作,但是請尊重自己的良心啊,沒必要選擇極端方式來揚名??!
      
      江南案不光是毀了蔣經國先生,而且間接造成了李登輝陳水扁這幫子傻逼的分裂言論!
      
      一個中國必須堅持,但是雙方哪邊來統(tǒng)一卻未必是個定論。試看日后之天下,竟是誰家之天下吧!
      
      對了,蔣經國在位時,他嚴厲不許兒子們經商,也沒讓他們撈政治!我覺得某些人,像鄧爺爺或者中信那幫子人的爹們,該好好慚愧慚愧!
      
      人格啊,你是個什么東西?竟讓有的人如此受人尊敬,讓有的人如此顏面不堪!
      
      
      
  •     15歲時,蔣經國找吳稚暉推薦其去蘇聯(lián)留學。吳稚暉說:“革命不是這么簡單的,你再去考慮一下”。兩周后,經國依然想去蘇聯(lián)。吳稚暉說:“你去試試也好,青年人多嘗試一次,都是好的?!?br />   
      16歲時,蔣經國在莫斯科和21歲的鄧小平在河邊散步,暢談鄧在巴黎的見聞,和兩個年輕人對中國的理想。
      
      17歲時,蔣經國上臺演講,說“蔣介石是我的父親和革命友人,現(xiàn)在卻是我的敵人。……打倒蔣介石!”
      
      25歲時,蘇聯(lián)大肅反,曾經是托派的蔣經國謹言慎行,分到一個公寓,并有了第一個孩子。
      
      27歲時,即將回國的蔣經國拜訪駐蘇聯(lián)大使蔣廷黻,在餐桌上高談闊論他的大中國改造計劃,蔣大使不以為然,建議經國多多了解中國的弊病和原因。
      
      34歲時,蔣經國在贛南3年,借自己特殊身份,興辦項目,消滅娼妓,為一時模范。國民黨內保守人士說他的做法是共產黨那一套,他本人則是蘇聯(lián)的工具。
      
      38歲時,蔣經國在上海“打虎”,日記里寫下:“他們(富人)的財富和洋房,是建立在人民的骨骸上的。”幾個月后,轟轟烈烈的“打虎”運動失敗。
      
      40歲時,蔣經國在改組情治單位,此后臺灣陷入長時間的“白色恐怖”。
      
      從43歲到58歲,蔣經國走遍臺灣三百二十個鄉(xiāng)鎮(zhèn)。有天好心讓一個人搭便車,那人不識泰山,付他10元,作為車費。
      
      78歲時,蔣經國推行政治解嚴,社會民主,民進黨打出橫幅“老賊下臺”,一雜志則諷刺道,這些改革舉措無非是蔣經國想給自己修建一座豪華的“紀念堂”,輪椅上的蔣經國微笑以對。這一年,臺灣海外投資20多億美元,家庭平均所得近5000美元,失業(yè)率2.5%。
      
      這就是蔣經國傳奇人生中的幾個片段。他的生活經歷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一個異數,而他所接受的思想更是五花八門,既有小時候受的傳統(tǒng)中國思想的教育,又有在蘇聯(lián)時期的共產主義教育,托派和斯大林主義,回國后的三民主義,權力斗爭,晚年受幕僚們影響的自由思想。遺憾的是,此傳在蔣經國的思想,性格方面變化方面的記述和分析不夠。根據這本書中經歷,在我看,蔣經國的思想有不變與不變的兩部分。不變的部分是他的親民立場和實干作風,變的部分是他從一個理想主義青年變?yōu)橐粋€現(xiàn)實主義的政治家。
      
      蔣經國一貫不變的親民立場為他即使在海峽的這邊也贏得了廣泛的尊敬。以他的出身,當然算的上所謂的“官二代”,但從持有的觀點和立場看,他沒有絲毫權貴子弟的自覺,始終站在普通百姓這一邊。這主要由于兩點,一是傳統(tǒng)教育中,百姓為重的士大夫情懷,另一點,則是他所受的共產主義左翼思想的影響。所以他這一點與其父親蔣介石極為不同。這也促成他關注民生,重視百姓利益。如在贛南時期新建學校,發(fā)展經濟。及以后再臺灣主政時發(fā)展經濟,提升百姓收入,一掃蔣介石當政時的經濟頹勢。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貼近百姓,在臺北甚至全家人買票去電影院擠著看電影等等。
      
      在實干方面,蔣經國大抵可能收益于再蘇聯(lián)的歲月中在農場和工廠的工作,經常在一線工作,養(yǎng)成不尚虛談的作風。歸國后,在贛南也是身體力行,沖鋒在前,在臺灣更是走遍所有鄉(xiāng)鎮(zhèn)。因此在他行政管理的生涯中,非常了解基層實際情況。雖然他并不一定有能力改變弊病,但是卻做到了當年蔣廷黻對他的勸告"了解中國的弊病和原因。"而不是想一些知識分子職業(yè)批評家一樣,夸夸其談,眼高手低。
      
      從變的一方面來看,如同任何人一樣,蔣經國也曾是一個理想主義的革命青年。少年時代憧憬蘇聯(lián),幻想中國革命一番風順,結果4.12之后,父親蔣介石首先終結了革命。成為一個托派,但是托派不久被斯大林清洗?;貒?,躊躇滿志,但是回國后發(fā)現(xiàn)國民黨組織渙散,行動力低下??谷諔?zhàn)爭勝利,主持和蘇聯(lián)就東北交涉適宜,結果對蘇聯(lián)的幻想破滅,東北不久非國民黨所有。想組建三青團改革腐敗的國民黨,結果CC系強勢反彈,三青團并入國民黨。一腔熱情去上海打虎,結果打到親戚,經濟改革失敗。即使治理贛南一時號稱模范,那也是托父親大人蔭蔽,否則早當做共黨被抓起來。林林種種,盡是失敗,但在失敗中,蔣經國也有一個理想主義的青年變成了一個政治家。因此后來他在臺灣能夠忍辱負重,腳踏實地干事,最后成一番事業(yè)。
      
      所以,蔣經國不是一個只會空談的理想主義者,而是一個實干的政治家。何謂空談的理想主義者?就是從書本上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就完美主義發(fā)作,不懂現(xiàn)實,不同循序漸進的人,往往是一個批評家。何謂實干的政治家?就是心中有目標,但是懂得要妥協(xié),要按部就班,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實現(xiàn)理想的人。譬如做菜,空談者是在餐桌上吃飯的人,會批評這個菜太咸,這個菜太淡,為什么沒有鮑魚海參龍肉山珍,抱怨為什么鄰居吃雞我們沒有的吃的人,他們不關心廚房里有多少食材,烹調器皿是否齊備,時間人手是否充足。實干家是在廚房做飯的人,他會想盡辦法,用現(xiàn)有的食材合理搭配,盡量做出可口營養(yǎng)飯菜的人。譬如跑步,空談者是在路邊乘涼,看大家吭哧吭哧跑得起勁,指指點點,說這個跑得不好,那個跑得太慢的人。實干家懂得,一個領袖,不能跑地太快,一溜煙一個拐彎就不見了,他必須跑在大家中間,勸慰太快的人放慢腳步,鼓勵太慢的人加快腳步,然后大家一起先前。
      
      當然,社會絕對需要批評家,需要監(jiān)督。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能大部人都是批評家,都以辛辣言辭和幽默筆調顯示自己的智商和深度,而不去實際的做事。并不是做事就沒有錯,蔣經國在他一生也犯過很多錯誤,比如最值得詬病的,比如在臺灣的特務統(tǒng)治。但我們知道,去做事,總是會犯錯的,只有永遠不做事,動動嘴巴的人不會犯錯;去做事,總是會得罪人的,所以做事必然挨罵。蔣經國最后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彼呀浂昧俗鍪轮y,做事之累,做事之苦,但是他還是期望兒子去做事。
      
      所以,此書最大的啟示是,要有理想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去做事。做事很難,而且會被人罵,但是,還要去做事,因為這個社會,總得有人做事。
      
  •      歷史越是向前推進,或許越能彰顯出蔣經國的難能可貴。南方朔說:“在所有的民意調查里,蔣經國都是遙遙領先他人的最優(yōu)領導人,這不是臺灣人對權威時代有鄉(xiāng)愁,而是在經過二十多年的歷史淘洗,人們終于驚悟到蔣經國當然不完美,但卻是相對最好的領導人?!彼元毑瞄_始,卻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結束了權威統(tǒng)治,讓臺灣走上了民主之路。作者在最后說,“民主政治……相當粗糙,但已在臺灣軟著陸?!彪m然接下來一路上還是少不了磕磕絆絆,但臺灣這些年的成長也是有目共睹的。在2000年的選舉中喪失執(zhí)政權的國民黨,2008年也在曾任蔣經國秘書的馬英九的帶領下重奪政權。兩次政黨輪替的和平實現(xiàn),對蔣經國開啟的臺灣民主體制是重要肯定。
      
       題目“他這樣長大”或許并不準確,書中描述蔣經國青少年的篇幅不足五分之一。但細細讀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蔣經國的1975年之前的人生經歷頗值得玩味,因為他的人生似乎和一個民主推行者毫不相干,只是他一直在各種思潮交錯影響下成長著,反復曲折。
      
       他十二歲以前都不曾在父親身邊,一直在浙江溪口接受相對傳統(tǒng)的教育;之后去北京念書,受到李大釗等人的影響,開始以“進步革命黨人”自居;十五歲時登上去蘇聯(lián)的貨輪,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才得以回國,思想成長最重要的十來年都呆在斯大林陰影下的蘇聯(lián);回國后,他在贛南成績斐然,也在上海的經濟整頓中因為無力對抗四大家族而被譏笑“不打老虎,只拍蒼蠅”,內戰(zhàn)剛爆發(fā)時,他在東北問題上主張信任蘇聯(lián),并參與了和蘇聯(lián)的談判。到了臺灣后,他開始被作為父親的接班人培養(yǎng),期間他改組臺灣情報組織和秘密警察,抓緊控制,使得白色恐怖的陰影籠罩臺灣。當雷震籌組“中國民主黨”的時候,他力主鎮(zhèn)壓,以免反對黨出現(xiàn),政權被臺灣本省人掌控。從這些經歷看,他只是一個還算有能力的“太子”, 權威政權的受益者,成長期間親蘇不親美,極力維護父親的政權。
      
       然而,也是他,在父親剛去世就宣布減刑,有兩百多政治犯受益;在1976年11月臺灣中央及地方五項公職人員選舉中,面對國民黨可能會丟掉重要席位時告訴部下不要作弊,面對群眾與選務人員的沖突宣布“我們不用軍隊”。當1986年民進黨“非法”建立之時,面對黨內保守派嚴懲叛亂者的呼聲,他已經在打算推動這類反對行動合法化,并說出了那句傳世之言:“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么時候不去用它”。在此期間,他推動了國民黨向現(xiàn)代政黨轉變,不再意識形態(tài)掛帥。1987年,他宣布臺灣戒嚴結束,解除報禁,允許人民自由組黨,實行全面政治民主。
      
       馬英九曾這樣評價蔣經國:“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務實對應變局,力求開創(chuàng)新局?!逼鋵崳谑Y經國的成長經歷中,也能發(fā)掘出他反抗權威的點滴。在他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時,就曾寫信給一直不在身邊的父親蔣介石,提議浙江溪口的武山小學設立“平民”免費學校,整封信都沒有傳統(tǒng)孝道、謙卑的字句,那或許還是他親民的第一個的“證據”;他在蘇聯(lián)經歷了作為蘇聯(lián)安全部門特務的室友、迪納摩電廠繁重體力勞動和食物短缺、重病、“西伯利亞流亡”、并時不時被斯大林當做對付蔣介石的“武器”,這些或許讓他對蘇聯(lián)集權始終心存疑慮。他在贛南辦公室的門牌上只有“蔣經國先生”幾個字,而上?!按蚶匣ⅰ钡氖『蛧顸h接下來的兵敗如山倒,更讓他看清楚了沒有制衡的權力和金錢結合是如何腐蝕掉一個國家的經濟根基。
      
       蔣經國的人生和選擇都是獨特的,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咄咄逼人的改革派,卻最終邁出這一步,這讓一切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他的傳記讓我感嘆一個人成長和思想發(fā)展的奇妙,也讓我想到,當權力缺乏監(jiān)督制衡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時,我們需要做的還是推動制度的改變,而非寄望有類似蔣經國的人物出現(xiàn),畢竟,制度才是最根本的保障,也是大多數國家通往民主之路的途徑。
      
       PS:整本書在講述臺灣民主化過程中,也穿插了許多大陸當時的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的改革進程,從當年兩岸的共同努力到如今,讀著讓人無限唏噓。
      
  •     如題,網上有The Generalissimo_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Belknap Press)電子版,可是卻怎么都找不到The Generalissimo's Son。敬請慷慨分享,不勝感激??!郵箱liuhaijun8731@126.com !
  •     印象最深的不是書中的內容,反而是封面書名下的一行小字:一位集中國宮廷、俄羅斯共產主義、美國民主價值、臺灣本土經驗四種文化于一身的謎一樣的人物。這是臺灣政治評論人胡忠信的話。
      作為傳記,中規(guī)中矩。在大陸引起關注,是傳主的魅力,是對華人搞民主的關切。作者有搜集一手材料的優(yōu)勢,倒也剪裁得詳略得當,但對人物內心的變化,以及各種力量角逐推動局勢演變的內在邏輯,挖掘得并不入骨。四種文化,中國宮廷、俄羅斯共產主義與后面的美國民主價值、臺灣本土經驗,本質上是沖突的,蔣經國為何轉變,臺灣依著怎樣的脈絡走上變革不歸路,傳記沒有很好解答。只是呈現(xiàn)人生經歷,沒有透析主宰經歷的內外力量。這與偉大的傳記作品有距離。
      
  •      能夠在獨裁者的位置上看到歷史的發(fā)展方向,主動地推動進程,除了眼光,更需要的是勇氣。這一點方面經國先生那位莫斯科同學不如他,雖然他也很了不起了。
       書中也提及經國先生對于統(tǒng)一以及對于中國發(fā)展的看法,設若當年大陸的政局按他所期望地那樣發(fā)展,估計統(tǒng)一至少也在路上了。
       據說在一些敏感內容上還是有刪節(jié),但這不影響我們了解先生的偉大,也增加了我們的期盼——什么時候沒有這樣的刪節(jié),估計我們就可以談統(tǒng)一了。環(huán)顧今日高層諸公怕是沒有這樣的覺悟。
  •     蔣經國之后,臺灣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代領導,然而每次民調顯示,對臺灣民主、經濟、民生等各方面貢獻最大的領導人,都是蔣經國。這位集中國宮廷、俄羅斯共產主義、美國民主價值、臺灣本土經驗四種文化于一身的謎樣人物,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和經歷?蔣經國和鄧小平是莫斯科的同學,隔著海峽,一個力促“十大建設”,一個推行改革開放,一個成為“亞洲四小龍”,一個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是偶然還是巧合?為什么蔣經國自章亞若死后,終其一生不見兒子章孝嚴、章孝慈一眼?為什么兩位私生子卻成了蔣家第三代中最優(yōu)秀的繼承人?為什么蔣家第四代成了懸崖邊的貴族,為什么他們天生逆反政治?本書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國國家檔案局迄未公開的資料,運用“資訊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國中情局、國防部門提供涉及蔣經國而尚未解密的文件,發(fā)掘不少以前鮮為人知的有關蔣經國的史料。作者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從國際的視野和角度觀察中國現(xiàn)代歷史以及蔣經國個人的歷史,描述了蔣經國一生的政治、經歷、軍事和社會活動,以及蔣經國所處的時代的中國社會背景以及國際大背景。
      
      欲轉讓 聯(lián)系qq1550630540
  •   蔣比鄧更有遠見啊。
  •   spokesman養(yǎng)成中
  •   spokesmaning
  •   古老師又深刻了一把
  •   在竹林老師前獻丑了。。。
  •   古老師~
  •   我愛你,古老師
  •   古老師此文真是。。。令我感到無比親切熟悉,大有知音之感。在我看來,在變與不變哄取得極大成就、贏得巨大聲譽者,近代中國唯二人:梁任公與蔣經國。二者共同不變的,都是一顆拳拳赤子心和務實的精神。經國太子融合了士大夫情懷、共產的崇高理想主義、蘇共的治國理念、可能是遺傳家族(盡管他不是親生)的傳統(tǒng)官僚的政治手腕以及勞動人民務實的作風,以理想為指引,以實干的精神達到了在中國轉型過程中再難以企及的政治高度。
  •   野公子之言,實得我心
  •   做事。。。
  •   KMT最有力的領導人就是他。
  •   呵哈哈哈
  •   寫的不錯。老外寫中國近代史,總難免有隔岸觀火隔靴搔癢的感覺。就是因為他們不是中國人,沒有代入感,不會從根本上分析中國人的性格行為形成的原因。所以就寫不深刻,最后流于堆砌史料,記流水帳。
  •   有此大佬,島人幸甚!??!
  •   因為這個社會,總得有人做事。
  •   思想的珍貴之處在于實踐的程度
  •   難得遇到如此有條理的言語,謝謝你。
  •   何謂空談的理想主義者?就是從書本上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就完美主義發(fā)作,不懂現(xiàn)實,不同循序漸進的人,往往是一個批評家。何謂實干的政治家?就是心中有目標,但是懂得要妥協(xié),要按部就班,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實現(xiàn)理想的人。
    喜歡這句話!
  •   這書我也買了,正準備看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