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性的追求

出版社:麥田  作者:李歐梵,王德威 編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80年代以來,歐美漢學界對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及文化史的研究蔚為風潮,中堅一輩學者中,李歐梵成就最受矚目。70年代初期,他即以重估五四一代浪漫作家廣博好評,之後以魯迅研究馳名學界,近年則關注華人社會文化現(xiàn)象,涉獵既廣,感懷亦深。李歐梵重要著作泰半以英文發(fā)表,本書選集其過去多年論文重予翻譯校訂,其能引起更多注意與討論。
八O年代以來,歐美漢學界對現(xiàn)國文學及文化史的研究,蔚為風潮。在中堅一輩的學者中,李歐梵教授的成就,堪稱最受矚目。早在七O年代初,他即以重估五四一代浪漫作家,廣博好評;之後編、著不輟,而尤以魯迅研宄,馳名學界。最近數(shù)年,他更專注臺港、大陸、海外華人社會的文化現(xiàn)象,涉獵既廣,關懷亦深。
李歐梵教授畢業(yè)於臺大外文系,赴美後先攻政治,後轉(zhuǎn)歷史,終以文學文化研究,為其依歸。此一背景,促使他在方法學上遊走文史之間,絕不囿於門戶之見,而他個人的「浪漫」情懷,亦不時流露其中。
李歐梵的重要著作,泰半以英文發(fā)表,有緣一睹的讀者,畢竟太少。這本選集精選李過去多年論文,重予翻譯校訂,期能引起更多注意與討論。
本書共分為五輯。輯一「真的惡聲」討論現(xiàn)代中國文化史中,數(shù)次多聲複調(diào)的契機。輯二「浪漫與頹廢的」縱覽清末以迄當代,浪漫及頹廢美學的起落,兼及內(nèi)蘊的意識形態(tài)因緣。輯三「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化之路」針對二十世紀前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流變,重作解析,特重其歷史意義。輯四「電影談片」抽樣觀察中國映象工業(yè)的興起,以及近年香港電影的貢獻。輯五「文化批評的實踐」則反思知識分子面對文化、政治現(xiàn)況的種種抉擇。對大陸以外華人自處的邊緣地位與策略,著墨尤多。

作者簡介

李歐梵
一九三九年生於河南。
新竹中學、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yè)。
一九六一年赴美,先在芝加哥大學唸國際關係,後轉(zhuǎn)至哈佛大學專攻中國近代思想史,兼及文學,一九六四年得碩士,一九七0年得博士學位。
曾先後任教於達特茅斯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現(xiàn)返回母校哈佛,任東亞語文學系中國文學教授。
中文著作包括:《西潮的彼岸》、《浪漫之餘》、《中國文學的徊想》及《狐貍洞話語》及《范柳原懺情錄》等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不算評論。只是大概記錄一下要點和自己覺得有趣的地方。(前一段時間寫的。最后也沒寫完,就先貼在這里。)
      
      第一篇文章談民國早期報紙中是否有“公共空間”的問題,先講《申報》“自由談”中的游戲文章,以一篇《助娠會》為例。這篇東西有趣的是雖然它是篇科幻小說,而且想象非常無厘頭,內(nèi)容卻是反新派思想的,諷刺的矛頭直指嚴復引進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中的“強種”思想。里面描寫的那對青年男女為完成任務“熱心過度,終夜勤勞”,很快成了“一對象牙活猻”,最后“雙雙到西方極樂國去游歷去了”。以我看,這結(jié)局分明又延續(xù)了中國許多舊小說中情欲喪生的主題。
      
      其后文中討論了幾篇大膽針砭時政的游戲文章。如一篇名為“議員贊”的文章全用四字排比,極盡挖苦之能事,用 “物雖無知,誠亦能格,桌椅翻身,墨盒生翼”此類詞句描繪議員們的群毆。我感覺這篇雖然還比不上英國諷刺大師Pope, Swift等人的文采,但已有些他們的mock-heroic風格了。還有文章用相聲的形式譏諷議員的選舉“若市儈之交易貨物,奸人之販賣豬仔”。有的政評則干脆放棄游戲筆墨,不再轉(zhuǎn)彎抹角,直接了當疾呼國民(而不是政府)把改革議會作為己任。想做皇帝沒做成的袁世凱死的那年,還有文章揶揄他是合“拿破侖”與“曹阿瞞”“而一爐冶之”的野心家。正如李所評論的,看這些文章至少有兩個啟示:一,臺灣大打出手,不時飛鞋的議政過程有歷史淵源;二,“軍閥時期的言論尺度,反而較后來國共兩黨執(zhí)政時寬松得多!”(13)以李的意見,此時的《申報》中呈現(xiàn)出一個中國 “史無前例的公開政治論壇”。但隨著北伐成功,國民黨采取言論檢查制度,百家爭鳴又成了大一統(tǒng)。
      
      李對北伐后的分析集中在大名鼎鼎的魯迅身上。因為,如他所言,“言論的壓制政策也會造成另一種對抗的方式,這種壓制和反抗的模式,反而成了中國知識分子最津津樂道的傳統(tǒng),而這個新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就是魯迅?!保?3)魯迅1933年1月到5月間為“自由談”撰寫的文章后來結(jié)集為《偽自由書》,書名中帶著極具魯迅特色的自嘲,也反映了他在高壓下繞圈子說話的現(xiàn)實。正如他在回應王平陵的質(zhì)疑時所說:“植物被壓在石頭下,只好彎曲的生長,這時儼然自傲的是石頭?!保?9)據(jù)李分析,這種“彎曲”的狀態(tài)卻也造就了魯迅獨具一格的文字,如他用剪報,雜聲,或任意留白(如將專有名字變?yōu)閄XX)種種方式達到一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狀態(tài)。這看后不禁讓人感慨:莫非文字上的智慧只能生長在不能正常說話的時代?又想起聽過的一句阿城和朱天文說過的話,大概意思是一個作家在找到秩序的極限時,才找到創(chuàng)作的自由。這句話自然可以有多解。但就魯迅《偽自由書》的狀態(tài)而言,這是一種建立在承認“彎曲”,并完全放棄直立可能上的自由:如他在此書的前言中所說“自由更當然不過是一句反話,我決不想在這上面去馳騁的”。 而即使是這種放棄前提下的文字的自由,也要以魯迅身處租界的特殊環(huán)境為條件,否則他可能很難逃過國民黨的政治迫害。魯迅對此也清醒得很,并以他一貫的自嘲狀態(tài)將另一本雜文集命名為“且介亭”,即“租界”的一半。據(jù)李比較“苛酷”的說法,魯迅終因為惜命,沒能放開去說,反而花了很多筆墨在個人恩怨上,最終沒能為中國后來的文壇建立一個“公共空間”性的評論模式。
      
      第二篇文章“來自鐵屋子的聲音”還是講魯迅,但專注于他的小說作品。里面重點討論了這些作品中“獨異個人”與“庸眾”并置的結(jié)構(gòu)。魯迅對“獨異個人”的向往可以從《摩羅詩力說》和《文化偏執(zhí)論》等文章中看出,我想應該也與尼采對他的影響有關。在他的小說里“獨異個人”這一形象表現(xiàn)得最直接的就是《狂人日記》。在《藥》中這一形象還存在,但退居到背景中了。這種結(jié)構(gòu)極具張力地表現(xiàn)了“庸眾”與孤獨的烈士之間的疏離。魯迅思想中與“庸眾”緊密相連的一個意象就是“看客”,如他在《娜拉走后怎樣》中描寫“北京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但“事后走不了幾步”“并這一點愉快”也忘卻了。(27)魯迅還有一篇小說《示眾》是專為這種看客做的白描。魯迅著名的《吶喊》自序更是由這種意象激發(fā)的。在魯迅筆下,“庸眾”是嗜血而麻木的--因嗜血而麻木,也因麻木而嗜血。由此,“庸眾”之中也產(chǎn)生不少被看的犧牲者:如孔乙己,《明天》中的單四嫂子,和《祝?!分械南榱稚?,還有阿Q (“周作人說,Q字像是一個無特點的臉后面加一根小辮”31)。最終,“庸眾”的問題就是“缺少自我意識”,如《肥皂》中的四銘不明白自己突然想買一塊肥皂的動機。(魯迅筆下的“庸眾”是不是就是中國人的“國民性”是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我對此問題涉獵不深,但總覺得這類似一種在西方價值觀影響下的自我種族歧視。) 與“庸眾”相對,魯迅對“獨異個人”這種形象有強烈的認同感,并注入很多抒情成分。但在他的小說中,這些斗士最后往往成為厭世者,從“吶喊”到“彷徨”。這些例子包括《頭發(fā)的故事》中的N先生,《故鄉(xiāng)》中的敘述者,《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和《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最后這一例中,主人公的孤獨“與其說是外界強加的,毋寧說是他自己制造的。正如小說中敘述者說的,"你實在親手造了獨頭繭,將自己裹在里面了。”(38)
      
      結(jié)語中李提起魯迅著名的“鐵屋子”的比喻,并提到這一意象在魯迅思想中的悲觀性。錢玄同說“既然已經(jīng)有幾個人醒來了,就不能說沒有毀壞這黑屋子的希望”,而魯迅“雖然自有他的確信”,卻仍不愿“抹煞希望”。正因這“不愿”,魯迅很多作品都留一條光明的尾巴,如《藥》中的花環(huán),《狂人日記》中的“救救孩子”,《故鄉(xiāng)》結(jié)語中那句“路是人走出來的”。但或許,如李所說,魯迅心中的路更象《傷逝》結(jié)尾處涓生所看到的,“一條灰白的長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來,我等著,等著,看著臨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41)
      
      第二部分“浪漫的與頹廢的”的主題是個人主義。第一篇文章討論了這一主題在胡適介紹的易卜生(以《人民公敵》和《娜拉》為主),以及郭沫若,徐志摩,周作人,魯迅,和郁達夫等人作品中的不同表現(xiàn)。以我的理解,其中的中心問題是個人的意象是否要有道德性和社會性,還是完全主觀的。這不禁讓人想起Jameson那篇備受爭議的文章“第三世界文學”中對所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文藝做的區(qū)分:以他的觀點,這區(qū)別主要在于前者中個人與社會,私與公,或者說弗洛伊德與馬克思元素,完全隔絕,而在后者中兩者是密不可分的。Jameson的觀點是為他對“第一世界”的批判服務的,但他所建立起來的簡單對立模式恰恰重蹈了一些西方中心思想的覆轍。李對魯迅的看法就與Jameson非常不同,認為魯迅其實是借著社會的題目抒發(fā)個人的焦慮(56),而不是反而行之。至于周作人這樣的作家,更有一種理論化的對文學主觀性的提倡。以周看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真正開端在于明末的竟陵學派與公安學派的“性靈”作品,而非在引入西方文學后(51)。李在文中也討論到這種主觀的,與政治相對立的個人性在《儒林外史》和《紅樓夢》這些“傳統(tǒng)”作品中就很鮮明了(63)。中國文學尤其是小說中的主體性發(fā)展脈絡如何是我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但不是在這里可以說清的了。李的結(jié)論說五四作家的作品大多是內(nèi)在性的,以主觀投入為主導,但始終歸根于歷史現(xiàn)實,并未達到“存在主義式的絕望”,或魏晉新道家的超越境界。他們的作品具有一種持續(xù)的社會批判性,最終與毛的文藝理論抵觸,在“延安座談”后“個人主義”也完全成為一個負面名詞了。
      
      第二篇文章“孤獨的旅行者”談及《老殘游記》,郁達夫《感傷的行旅》,沈從文《湘行散記》,艾蕪《南行記》,浩然《金光大道》,和王蒙的作品??傮w描繪“自我”開始覺醒,之后顯明突出,與社會現(xiàn)實撞擊,最后融于集體的歷史轉(zhuǎn)變。
      
      第三篇“情感的歷程”討論了蘇曼殊,林紓,徐志摩,郁達夫等著名人物。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里面說到當時赫赫有名,現(xiàn)在卻少有人知的“性學”專家張資平和章衣萍。另提到新文學前十年中其實有諸多描寫男女同性戀,性虐,戀母戀父,及性夢等題材的作品,作者包括現(xiàn)在普遍被認為很正統(tǒng)或單純的田漢和冰心等人。最讓人驚奇的則是一位自冠名“性博士”的張競生,寫過一本奇書《性史》,還在《新文化》上刊登各種性“科學”文章,以一種近法西斯的態(tài)度宣揚構(gòu)建他的性理想國。張的構(gòu)想帶著典型的自我種族歧視的色彩,認為“中國人生來丑陋”,歐洲男女的樣子才是真正的性感。張還另撰文鼓吹中國人同白種人和日本人通婚,并幻想了一個“國勢部”和一系列優(yōu)民的措施,其中包括建立男女共浴的浴池以普及公共衛(wèi)生學。李的看法是張的種種怪談其實是將梁啟超,嚴復,徐志摩,林紓的一些不失合理性的觀點推向“荒謬的極端”。夸張的性幻想在中國的《肉蒲團》,《繡榻野史》這類作品中已十分登峰造極,但張競生性學的種族論顯然是新時代的產(chǎn)物。這由情而性的利比多泛濫來勢很猛,但很快到了盡頭。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轉(zhuǎn)化,浪漫的激情被革命的激情替代,而愛情(更莫說性)也與“個人”二字一樣成為文藝中的禁區(qū)了。
      
      下一篇文章寫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這些海派作家。在五四的寫實與社會批判潮流中,這些作家"反其道而行之", 很有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感覺。施蟄存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并用這種心理分析的方法重新創(chuàng)造中國傳統(tǒng)故事。這樣的代表作有《鳩摩羅什》,《石秀》,《將軍的頭》,《李師師》等。施蟄存還有一類作品有愛倫坡式的哥特風格,如《梅雨之夕》,《在巴黎大劇院》,《魔道》,《夜叉》,《旅社》,《兇宅》,《宵行》。比外,施也寫過細膩地刻畫女性心理的小說, 如《善女人行品》,《獅子座流星》,《霧》和《蝴蝶夫人》。李認為最后這部分作品雖然語言功力稍遜一籌,卻可看作張愛玲的先驅(qū)。李歸納施的奇幻作品的基本模式為一個心理異常的主人公遇到女巫般的女性角色(色欲Eros化身), 之后產(chǎn)生撲朔迷離的情節(jié)。但可惜施沒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否則可能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創(chuàng)出“現(xiàn)代志怪的奇葩"(116)。
      
  •      這幾年名氣比較大,顯得很洋氣。但是看過他的《看電影》《我的觀影自傳》,覺得這個人很無聊,很賣弄。
       李歐梵的書,大家看看他的電影評論就知道有多水分,思想少。鼓吹張愛玲這類作家,鼓吹李安這類導演。寫書是不忘將他太太愛看的電影也附在后面(參見李《我的觀影自傳》)。
      
       但是他的文學研究成就本人不好評價,《上海摩登》《鐵屋中的吶喊》沒有仔細看。不過他的文學研究路徑似乎不太關注文學本身,而是城市,畫報以及《大都市》這類電影。要想從他的書里學到多少“文學”,不敢肯定。
       愛好張愛玲、李安的朋友們可以讀讀他的書。如果不愛這類人,讀李歐梵的書,也許就會有點胃不舒服。
  •   好好,終于又看到你寫的東西了。
    軍閥時期的歷史混亂不堪但很有意思,我在南京舊書店買到一套軍閥時期史話,是那時候一個跑了十多年國會的記者寫的,我以前在王朔的文章里看他推薦過,他和梁左還曾試想根據(jù)這套史話寫一部電視劇呢,當然事情沒有做成。只是我現(xiàn)在手頭要看的東西太多,不知何時能輪到這套書,看完再跟你交流。
    魯迅是個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家,我曾借過他的雜文全集,太多了,沒看完,看過的那一兩本有些篇目印象很深,是他摘抄當時報紙的社會新聞,笑得我肚子疼。
    還在舊書店買了一本郁達夫的游記,也沒看。民國軍閥時期各路神仙太多,比較系統(tǒng)讀過的好象只有魯迅沈從文丁玲林語堂這么幾位
  •   我連這幾個人都沒系統(tǒng)讀過,看魯迅的程度也基本停留在高中階段,得補補課:-)
  •   自己不行別怨人
  •   上海摩登還是不錯的,他研究的是現(xiàn)代性撒,雖然也許這本摩登書里說西方化更接近,但,當時的所謂現(xiàn)代性,也很大一部分是西方化
    不過電影的確不是他的專攻啊
  •   本人不反對讀李歐梵的書。只是說他的書未必適合不喜歡張愛玲這類作家的讀者的胃口,當然,本人對李歐梵還是尊重的
  •   現(xiàn)代的書都有可取和不可取之處…
  •   最近讀了讀書上一篇他的文章。有同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