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崧秋先生訪問記錄

出版時間:2001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訪問:呂芳上·黃克武,記錄:王景玲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受訪者的話
生長與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的我,一生勞碌,四海為家,做了一輩子公家的事。因緣時會,投身于浩瀚幻變的新聞文化洪流之中而樂此不疲,并愿以終生義工自誓。
回顧半個多世紀,我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度過的,直于它生死相依?;诼殑蘸蛡€性,曾踏遍島上每一角落,在全球五十個以上的國家留下足痕,也曾因此接觸到各種族、各階級、不同職業(yè)、不同背景的人與事??上Щ鄹邢?,力道不足,依然是一個平凡的我,最多只是一個肯以勤補拙的新聞人。
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呂所長芳上等厚愛,與兩年多前邀我綜述生平,為歷史做一點見證。初時極為猶豫,自分實在沒有什么有價值的經(jīng)驗與資料,可以提供世人參考。后歷經(jīng)交換意見,更感于呂先生等的誠意,乃愿盡心勉力以赴。
在本訪問錄中,正因前述因緣,在敘述我和影響臺灣與中國甚鉅的蔣家兩帶領導人時,著墨甚多,在此我想懇切說明一下:
(一)、我絲毫不存有攀附蔣家的意思,但我也決不因他們仿佛繁華落盡,今年遭受種種有意的貶抑與羞辱而充耳不聞。
(二)、我雖因兩位蔣先生的識拔,而多少有為國民黨、為政府與國人服務的機會,但我自始至終是中華民國的子民,而決不是、更不做他們的家臣。
(三)、在我追隨他們工作四十四年期間,確乎經(jīng)歷過不少時代的巨變,我雖不是什么核心分子,但大致有機會與管道求充分理解與體悟。
本訪問錄所述,只講實情,著重搜證,若有時地人物等舛誤,個人自應負責。答問部分不過就個人所見、所經(jīng)歷提出一己之見,倘涉主觀誤識,更愿安然承教。至于記錄撰稿的王景玲小姐,盡心潤筆的黃克武研究員,全程督促的呂所長,執(zhí)行編務的沈懷玉小姐,以及設計封面的陳來奇先生等,在此深致佩謝。
于今年逾八十,百無一就,回首前塵往事,難免感慨萬千!謹錄當年自況詩,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萬縷情懷,并為本訪問錄的問世,請益時賢。
老境催人偏好靜,臺瀛慘澹久棲遲,
難忘渡海倉皇日,長憶巾綸小醉時;
慶有花香芳草地,閑游氣爽碧云天,
澄清有志傷無濟,民主中原且告知。
楚菘秋
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一月謹志于臺北

作者簡介

楚崧秋先生,民國九年(1920)生于湖南省湘潭縣,畢業(yè)于重慶中央大學與中央干校研究部一期,美霍浦金斯大學華府研究所研究。曾任職將經(jīng)國先生秘書、蔣中正先生新聞言論秘書、《中華日報》社長、《中央日報》社長、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主任。又擔任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于民國八十年退休?,F(xiàn)為新聞學會榮譽會長、專權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中大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楚氏歷任新聞文化界重職,一生和新聞業(yè)、學術界結下不解之緣,見證了一部中國近百年史。

書籍目錄

http://www.mh.sinica.edu.tw/PGPublication_Detail.aspx?tmid=3&mid=61&pubid=396&majorTypeCode=1&minorTypeCode=3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楚崧秋先生訪問記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