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2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作者:朱慶之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內(nèi)容提要:
本文宗旨在于利用漢文佛典語料研究中古漢語詞匯史的若干問題。
所謂“中古”本是一個比較含混的時段概念,我們用來指東漢魏晉南北朝。由此上溯,秦代以前是上古時期,當中的西漢是上古至中古的過渡;由此向下,晚唐五代以后是近代時期,當中的隋唐是中古至近代的過渡。
以往的有關研究主要是通過傳世的中土(世俗)文獻來了解中古時期的漢語狀況,看不出它與同樣反映在文獻中的上古漢語有太大的不同。因此,學術界對中古時期漢語尤其是漢語詞匯的研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然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僅僅就作為漢語基本要素之一的漢語詞匯而論,其發(fā)展演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期,而中古是當中一個變化劇烈、十分關鍵的重要時期。這時明顯可見的是,新詞大量出現(xiàn);大多數(shù)舊詞的意義發(fā)生了類型各異的演變,產(chǎn)生出了許多新義項和新用法;同義詞顯著增加,提高了漢語的表達精度和修辭能力。與此同時,詞匯雙音化真正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并迅速得以實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舊有的過去由單音節(jié)詞表示的概念大都有了雙音節(jié)形式,而新概念則基本上都由雙音節(jié)形式表示;各種構(gòu)詞方法亦已基本完善。
不過即使是上述這些初步的認識單靠中土文獻也是無法獲得的。雖然人們對漢語在唐代已然的巨大變化感到驚嘆之馀曾經(jīng)推想其過程應當開始于唐代以前,但由于證據(jù)的缺乏僅僅能做出一些推測與懸想。這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長期忽視了漢文佛典語料的特殊價值和利用。
漢文佛典,包括翻譯佛典與本土佛教撰述,對于漢語詞匯史的研究來說甚至具有比同期中土(世俗)文獻更高的史料價值,特別是在中古時期。這些數(shù)量巨大的極為珍貴的語料為什么竟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實在是一個難解之謎。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我們能早一點重視佛典材料的利用,漢語詞匯史的研究就可能少走許多彎路,而取得更多的有價值的成果,也許就會對東漢以后漢語的發(fā)展演變得出一些與現(xiàn)在不盡相同的認識。道理又是如此的簡單:東西漢之交,古代印度佛教經(jīng)由西域傳入中原,這個屬于另一文化圈的大眾宗教很快就對中土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致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季羨林教授(1987)年指出:“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就無法寫出真正的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甚至中國歷史?!蔽覀兺瑯涌梢哉f:不研究漢文佛典,就無法寫出真正的中古漢語史,特別是中古漢語詞匯史。語言是一切觀念形態(tài)的載體,任何一種外來的思想文化的影響無不以語言作為媒介,而語言無疑又是最先感受這種影響并接受這種影響的,閱讀佛典語料,我們不但親身體會到這種影響的存在,而且感嘆這種影響又是那樣的巨大??墒俏覀円淹鶎@種必然的影響并沒有認真加以重視和研究,尤其是對這種影響缺乏具體的感知。因此,一切的存在都是從老祖宗那里來的。試想如果我們一旦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不少是外來的,豈不會導致觀念上的變化?
本文是在通讀了中古全部佛典的基礎上寫成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作者從漢語詞匯史的角度在佛典中的所見比較系統(tǒng)地、僅管只是部分地介紹出來,同時也盡可能地探討一下那些語料的本質(zhì)及其在漢語詞匯發(fā)展史上的價值。這樣,本文的主要工作就在于,第一,揭示漢文佛典對中古漢語詞匯史研究的重要意義;第二,探討翻譯佛典對中古漢語詞匯發(fā)展的巨大影響。
如同任何研究工作一樣,本文的研究也是受到前哲及時賢的有關研究的啟迪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這里我們尤其要向季羨林和周一良兩位教授表示敬意,作為非漢語專業(yè)的專家,他們早在四十年代就分別著文指出了漢文佛典對于漢語史特別是詞匯史研究的特殊價值,并提示印度語文對漢語的一些影響。他們的有關論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價值。近十年來,一批中青年學者在利用佛典語料從事漢語詞匯史某些課題的研究上開始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他們的工作對筆者也有很大的啟發(fā)。
本文的討論完全依據(jù)漢文佛典材料,只是在個別地方涉及少量的中土(世俗)文獻,這樣做一方面與論題的范圍有關,另一方面與筆者對佛典材料的價值的認識有關,在筆者看來,中古時期的漢文佛典以其數(shù)量的質(zhì)量而言應當用來作為中古詞匯史研究的主體語料。
全文18萬字。
作者簡介
朱慶之,男,1956年11月生,江蘇省宜興市人。
1982年1月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1986年6月在華中師范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90年在四川大學中文系師從張永言教授,獲博士學位。畢業(yè)論文“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經(jīng)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等二十多所院校和科研單位的38位專家評審 ,并由蔣禮鴻教授和劉堅教授主持答辯,獲得好評。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91年研究課題“佛典詞匯研究”獲國家青年社和基金資助,與張永言教授合作申請的四川省“八五”社科重點 項目“佛典翻譯對漢語詞匯發(fā)展的影響”也獲得批準。1992年6月聘為副教授。
1992年7月-93年6月公派赴印度德里大學梵文系、佛教學系地修,學習梵文、巴利文和佛教 文獻學,期間曾受尼赫魯大學中文系之聘為研究生上課一學期。1993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94年1月-95年5月以“漢語詞匯中的印度借詞研究”課題獲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 學術發(fā)展中國研究基金”資助,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亞洲與中東學系學習研究,該校是國 際著名的印度學研究重鎮(zhèn),在中世漢語研究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在美期間曾出席“中古漢語 口語國際研討會”,并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就早期(佛教正式傳入中國之前)中印文化交 流中的語言交流問題作了一次學術演講。在美時還有機會訪問了普林斯頓大學和康乃爾大學 。
二、主要著述
199年聘為正教授,同年獲國家教委人事司“優(yōu)秀青年教師基金”,《試論佛典翻譯對漢語詞匯發(fā)展的若干影響》一文獲團中央和社科院主持的首屆全國青年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1995年擔任漢語史研 究所所長,同年《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一書獲首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1996年任漢語史專業(yè)博士生導師,獲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四川省青年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997年1月至5月作為客座研究教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合作研究,期間曾接受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的短期資助赴哈佛大學一星期,作了兩次演講,還訪問了伯克萊加大。目前指導四位博士生的學習,并主持學術刊《漢語史研究集刊》的編輯工作。?
近十年來共撰寫學術論文40余篇,最近兩年全力進行中古漢語詞典的編寫,力圖反映中古漢 語詞匯研究最新成果的《實用中古漢語詞典》(200余萬字)中文版(本人獨立完成)已經(jīng)脫稿,將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與美國學者合作的英文版的編寫正在進行,預計年內(nèi)可以完成,將在美國和荷蘭出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古漢語詞匯、佛教漢語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佛教漢語的研究,已發(fā)表的成果獲得了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好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