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

出版時間:民81  出版社:光啟  作者:弗蘭克(Frankl)著,沈錦惠 合譯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作者是猶太藉精神學(xué)家,曾住過納粹期間的集中營,本書詳述他如何在慘絕人寰的遭遇中,找出人生的意義來。這是一部當代聞名的作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活出意義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一直以為想要追求的自由就是做“風一樣的女子”,不必討人喜歡,也不取悅別人,更不care別人眼中的我是什么造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br />   
      這些年竟也就這么固執(zhí)的活著,且很得意是個“自由”的人。
      
      年初回學(xué)校生活了兩個月,在不斷被老板虐的情景下,心情又開始非常暴躁,容易生氣,各種生氣,很多小事都會惹得我生氣。
      
      然后,突然覺得,我要的自由是“不去生氣。”
      于是開始控制自己的脾氣。
      不得不說,最近沒有再長痘痘讓我開心,輕松多了。
      
      《活出意義來》
      心理醫(yī)生的親身經(jīng)歷和觀察總結(jié)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人的最后一件自由:“在既定的境遇中采取個人態(tài)度的能力”
      
      ‘入營第一天’
      原文:就在那一刻,我認清了眼前的現(xiàn)實,并且抵達了我第一階段的心理反應(yīng)的最高潮:我揮手斬斷過去的一切。
      原文:當事人由第一階段轉(zhuǎn)入第二階段——也就是冷漠、無動于衷的階段。當其時,他達到了一種情緒死亡的境界。
      
      哈,很高興我想到的自由其實是心理學(xué)家說的自由的一個subset。
      
      《活出意義來》
      原文:突然間,一個思潮使我呆住了。我生平首遭領(lǐng)悟到偌多詩人所歌頌過,偌多思想家所宣揚過的一個大真理:愛,是人類一切渴望的終極。我又體悟到人間一切詩歌、思想、信念所揭露的一大奧秘:"人類的救贖,是經(jīng)由愛而成于愛。"我更領(lǐng)會到:一個孑然一身.別無余物的人只要沉醉在想念心上人的思維里,仍可享受到無上的喜悅--即使只是倏忽的一瞬間。人在陷身絕境、無計可施時,唯一能做的,也許就只是以正當?shù)姆绞?即光榮的方式)忍受痛苦了。當其時,他可以借著凝視愛侶留在他心版上的影像,來度過凄苦的難關(guān)。生平首遭,我總算了解到下列這句話的真義:“天使睇視那無限的榮耀,竟至于渾然忘我。
      
      有一段描寫心理學(xué)家想起了他的妻子,與妻子對話,表達思念之情,讓他在集中營里頓時覺得很幸福。這段非常的感人,這正好和《一日重生》中作者思念她的母親一般,強大的思念竟讓死去的人復(fù)活,曾經(jīng)熟悉的味道和感覺又再次鮮活起來,“死去的人從不曾離開我們?!?br />   
      這輩子應(yīng)該不會有進集中營的機會,最大的痛苦希望已經(jīng)在讀書期間經(jīng)過了。
      但還是想追求自由,做一個自由的人。
  •     當生活趨于安逸,僅剩下平淡,生活中沒有了以往的熱情與動力,時常感到困惑和無力,想要解救自己,卻找不到途徑和答案。
      我時常一遍又一遍的問自己“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感覺到?jīng)]有人在乎你,而自己的確是那么的無足輕重與渺小。
      讀了這本書,使我似乎有了答案:
      不要問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而是要問自己能為這一生編織什么,填充什么內(nèi)容。給自己一個目標,不管是大是小,知道有人需要自己,打開思維,找到自己的重要性,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這本書沒有講大道理,講述真實,淺顯易懂,非常受益。
      
  •     人生就好似一部電影,每個鏡頭都蘊含著自己的意義,而不到電影結(jié)束的那一刻,你永遠無法透徹的了解電影完整的故事。By Frankl
      
      追尋生命的意義 是我計劃中看的第一本書,一本廣受推崇的心裡讀物。作者Frankl是一位經(jīng)歷納粹集中營的醫(yī)生,在集中營裏,F(xiàn)rankl目睹一個個受到非人摧殘的同胞們面對絕境時不同的表現(xiàn),繼而發(fā)明了logotherapy(意義療法)。整本書先描述了集中營中的現(xiàn)象,繼而介紹了什麼是意義療法,以及作者自己對於人生意義的感悟。
      
      在讀第一部分,對於集中營的描述時,我非常驚訝作者既沒有過多的描述集中營中殘忍、滅絕人性的行為,也沒有花費筆墨痛罵納粹軍官以及獄長,而是以一種平靜,緩慢的語調(diào)敘述,敘述中更多的是對每個受害人的心裡剖析,對每天日程中自己心得感悟的解讀。字裡行間,我感受不到作者對他受的苦難,抓他的人,他被關(guān)的地方產(chǎn)生的恨意。也許這種恨意一開始是有的,但作者已經(jīng)成功的把他轉(zhuǎn)換、化解掉了。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愛永遠是值得歌頌的,哪怕是姦情;恨永遠是被唾棄的,哪怕是國仇。但當我們被丟進 人間地獄,就像千千萬萬的猶太人一樣,沒有希望,沒有食物,沒有尊重,身邊的一切都是骯髒的,用來詆毀、傷害我們的。在這無邊的苦難的中,我們該用什麼,替代對這環(huán)境的恨呢?要記住,無論環(huán)境怎樣,無論我們的肢體是怎樣被迫害的,我們的心靈,我們的思想永遠是自由的。誠然,當身體與周圍環(huán)境都是另人厭惡時,大多數(shù)人也從心裡變得冷漠,變得自私,變得絕望,這就磨滅了他們對生活的渴望,使他們自殺。正如 書中 所描述的,當有些人,在有一天早上,突然不起來做活了,無論鞭子怎麼抽他,隊長怎麼威脅他,罵他,他就那樣躺著,一動不動,就是不起來,這時大家就知道,這個人完了,在今後的48小時中,他將慢慢的死去。這就是絕望的人生,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能救得了我們,除了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面對問題,敞開自己的心,我們便成功的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苦難,這時,無論多麼嚴峻的形式也都將無法擊垮我們了。
      
      誠然,在極端惡劣,極端痛苦的情況下,沒有人能做到完全放下,對生命充滿希望,這便需要人們尋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就像俄國哲學(xué)家所說:If people find a WHY to live, the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這個WHY難找嗎?很難,也易。 這個WHY可以是一件非你做不可的,對你極重要的事情,譬如你遠方等待你的親人,你房間未完成的書稿,等等。這個WHY也可以是你為你的現(xiàn)狀,你的苦難找到的理由,當我們在受苦時,我們?yōu)楹我芸啵靠嚯y,就和快樂一樣,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鞓肥刮覀冮_懷,苦難使我們成長,這就是人生的規(guī)則,是上帝定的條律。如果你曾經(jīng)歷過快樂,那你就必承受的住苦難。當這個苦難是你無法避免的,例如集中營中的受害者,經(jīng)歷喪親之痛的人們。無論你多難受,多悲傷,你都有必要生活在其中,因為這是你人生中該經(jīng)歷的一段過程。換句話說,在這段過程裡,想明白你受苦的原因,無論是為了他人,還是為了自己,也許是替愛的人忍受,也許是全當提高自己的必經(jīng)之路。接著,努力的受苦,全全的接受他,就像當初享受快樂一般。如果做到這點,你會發(fā)現(xiàn),即使環(huán)境仍是一樣的惡劣,你的心卻悄悄的轉(zhuǎn)變了。
      
      放棄,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生命的褻瀆。如果有人問我 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如同問一位國際棋手 世界上走哪步棋最好 一樣可笑。我們生命的意義每分鐘,每小時,每天都在變,我們的意義便是全然的做好每一件事,把每一次經(jīng)歷,都當做對人生的一次提升,到生命結(jié)束的那天,回望全程,便會發(fā)現(xiàn)這些讓人無法忍受、卻被我們一次次跨越的苦難,使人生充滿了意義。
  •      維克多·弗蘭克(1905-1997),猶太人,維也納醫(yī)科大學(xué)心理精神病學(xué)終身教授,二戰(zhàn)期間曾遭內(nèi)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
      
       生命有何意義?這樣的問句隱含的邏輯前提是將人生看成是借著積極創(chuàng)造某種有價值的東西而實現(xiàn)的某個目標。重要的是,我們不應(yīng)該繼續(xù)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應(yīng)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這一事實。面對這個追問,不能簡單以說話和沉思來作為答復(fù),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行為作為答復(fù)。每個人只有通過承擔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并且只有通過成為負責任的人,才能對生活做出反應(yīng)。意義,是生活的副產(chǎn)品。
      
       為什么要付出?自殺的人普遍心理都是:我對生活沒有任何期待了,我再也不能從生活中得到什么了。然而,我們能夠從生活中得到什么,這并不真正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給予生活什么。如若在自殺之前能反過來想:生活還期待從我們那里得到些什么,可能就會阻止自殺的實現(xiàn),例如,一個父親想到還有年幼的孩子或者年邁的父母等。這并非牽絆,而是作為每一個個體所獨有的不可替代性,它得以彰顯一個人的存在感。真正領(lǐng)悟到擔負職責的人,永遠不會拋棄生命。要擔負、要付出、要給予。
      
       人與物品的區(qū)別在于:物品是相互決定的,而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這就是說,人不僅僅是一種存在,而且還將自己決定怎樣存在。弗蘭克試圖向人們說明,即使在集中營這樣的極端環(huán)境中,所有的生活目標都被剝奪,人也還保有最后一種自由——“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的自由”。這使人聯(lián)想到《西西弗的神話》,推石上山的西西弗,在永無止境的苦難中成就了自得與幸福,并正是在這種日復(fù)一日、周而復(fù)始的苦難中閃耀出了人性的莊嚴和崇高。
      
      
      
      《活出意義來》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
      
      《追尋生命的意義》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新華出版社的版本翻譯不太流暢,三聯(lián)這版的比較好。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介紹了弗蘭克爾博士的經(jīng)歷和觀點,引起一讀的興趣。
      
       這本小書已經(jīng)是第二次讀了,《追尋生命的意義》,在這樣宏達的主題下,沒有簡單的說教和繁雜的名詞,作者以簡約的文字,講述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親身經(jīng)歷,不經(jīng)意間讓我們窺到“生命的意義”。
      
       自由選擇的權(quán)力,這是人類與其他生物最根本的區(qū)別。無論在何種境遇之下,任何人都憑借著個人的意志和精神,決定了自己將成為什么樣的人,詮釋著自己人生的意義。
       每個人生命都有其獨特性,不可復(fù)制不可替代,當追問生命的意義時,實際上最應(yīng)該被追問的正是自己,你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真諦,不在人身上也不在內(nèi)在精神中,必須通過自身,在世界中去尋找去踐行。這種無限的人生意義,涵蓋了痛苦和瀕死、困頓和死亡,每一個細微的生命體驗,都因其存在而有意義。
      
  •      對于我這種略有一點強迫癥的人來說,為做的每件事找個理由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可能別人都會很煩我追問“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固執(zhí),可能我自己都會很煩有時候過分追求意義超過了面對的事情本身。還有人生,我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意義,這種求而不得的困惑每天每天地使我感到煩惱和沮喪,以至于我常常會在心里悄悄有個設(shè)想是“假如我現(xiàn)在突然死了會怎么樣。?!?br />    已經(jīng)很久不看心理學(xué)方面的書了,高中在困頓無助的時候看了幾本感覺都是營銷勝過內(nèi)容,對于我的困惑一點幫助都沒有,于是再也不看。本來以為這本書也是個快消品(俗氣的封面,俗氣地印著暢銷了多少萬冊,好吧,《少有人走的路》在包裝方面還是很好的),只是剛好與我關(guān)心的問題完美契合,才找來翻翻。
       這本書對于我自己有很多啟發(fā),最大的當然與追尋生命的意義有關(guān)。一直以來,我可能都以為生命的意義是可以概括的,可以提煉出來,神圣,并且要為之踐行一生。但是就像弗蘭克爾醫(yī)生說的一樣,你沒辦法問“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是什么?”,生活也不能被重復(fù),每個人的任務(wù)與實現(xiàn)這一任務(wù)的特定機會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人不應(yīng)該尋求抽象的人生意義。我們應(yīng)該把人生意義放到實際情形中去考察,通過我們對這個世界作出回答來考察,而且,很多情況下,我們的人生意義是由我們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東西決定的。所以,感覺無法再從人生獲得什么從而感覺人生沒有意義可能就是個偽命題。如果是尋找人生的終極意義,就像一部電影沒有結(jié)束我們不好理解整部電影一樣,沒有走到人生的終極,如何完整理解人生的意義?
       其次是關(guān)于預(yù)期性焦慮和過度意向與過度反應(yīng)的。在中學(xué)時代的大考中,我自以為心理素質(zhì)很好,每次都因預(yù)防過度緊張而緊張。由于不能入睡的焦慮而真的無法入睡。而弗蘭克爾醫(yī)生提出的矛盾意向是很有用的,現(xiàn)在每天睡前看點東西,看到眼睛的困意使得無法繼續(xù)看下去停止,而不是強制時間,這種情況下我的睡眠很好。過度意向就更普遍了,關(guān)于性,關(guān)于成功,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度意向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關(guān)注的目標不對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約翰遜總統(tǒng)的夫人伯德.約翰遜說的”超脫一點看人生,你就不會心懷怨懟。“這話我挺贊同的,但就是不知該如何做到。當你身處其中的時候要超脫一點看是很難的,弗蘭克爾醫(yī)生不經(jīng)意間寫的一段話(可能不是他想放在本書的重點的東西)讓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從遙遠的科學(xué)的角度觀察和描述,所有在那一時刻壓迫我的事情,都成了客體。通過這一辦法,我成功地超越了環(huán)境,超越了痛苦,并且,我觀察著這些事情,就像它們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我和我的痛苦成了一種由我自己從事的、有趣的心理學(xué)研究。斯賓諾莎在《論道德》中說了什么?正在經(jīng)受磨難的情感,只要我們形成了一種清晰而精確的畫面,它就不再是一種苦難?!拔蚁氘斈銓⒄诮?jīng)歷轉(zhuǎn)換成畫面平靜地陳述出來并以科學(xué)的角度去審視的時候,你其實已經(jīng)一定程度上超脫了當時所處的情景。
       以上所獲主要來自于本書的第二部分。關(guān)于第一部分,我覺得弗蘭克爾醫(yī)生作為一個在集中營里經(jīng)歷九死一生的人,寫得已是相當?shù)乜酥?,沒有感情渲染,他只是陳述,說出自己的觀察和收獲。所以也因此沒有出現(xiàn)讀后感覺萬分驚恐與悲痛從而對書中其他內(nèi)容完全沒印象的情況。這種極端情況下的觀察,對我來說有兩個意義:第一,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選擇的余地,選擇的不同造就了結(jié)局的不同,至少是內(nèi)心的不同。第二,這種極端情況下的自我救贖與支持對一般情況也富有意義。
       雖然書里還有我可能暫時不太贊同或者說不太理解的地方,但終歸還是一本好書。好書當然讀完是不夠的,特別是寫到了療法的心理學(xué)書籍,把這些收獲用于生活才能產(chǎn)生意義。因此,我將通過思考與分析超脫出當下的困境,我將積極治療預(yù)期性焦慮和過度意向,我將在具體的面對中找尋具體的人生意義。生命不止,尋找不止。只是如今不再執(zhí)著于找尋唯一且皆準的答案,故焦慮要減少很多。
  •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 )是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xué)派的掌門人,也是兩位前輩(Sigmund Freud和Alfred Adler)的鐵桿粉絲、忠實傳人與強有力的挑戰(zhàn)者。弗蘭克少年得意(分別受到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賞識而在其掌控的期刊上發(fā)表文章)、中年坎坷(被關(guān)進納粹集中營)、晚年大成(全世界各處給講座,榮譽博士拿到手軟),其豐富的經(jīng)歷及其與弗洛伊德、阿德勒相愛相殺的關(guān)系,使其成為維也納心理學(xué)的集大成者。
      
      另一方面,結(jié)合其個人反思及存在主義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不僅為西方提供了全新的心理療法,也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遙相呼應(yīng)(參見林安梧:《儒釋道心性道德思想與意義治療》)。
      
      反觀國內(nèi)外對弗蘭克及意義治療的普及工作,卻不如人意。就國內(nèi)的情況來說,周國平的《苦難的精神價值》是其唯一比較有影響力的推介,卻只是《Man's Search for Meaning》小部分內(nèi)容的摘錄。就國外的情況來看,《大西洋月刊》2013年1月9日的文章《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Happy》依然充斥著對弗蘭克理論淺薄而荒謬的理解。這種情況或許與學(xué)界和業(yè)界的主流口味相關(guān),但很難說是令人滿意的。因為,希望借本篇書評對弗蘭克的理解進行簡單的梳理。
      
      1 求意義的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
      
      求意義的意志是弗蘭克理論的核心概念,它和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阿德勒的權(quán)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三足鼎力,構(gòu)成人類存在的三種基本動力。后來,這三種動力被捏到一起按弗洛伊德、阿德勒、弗蘭克的順序由下至上建成了需求層次金字塔(弗洛伊德對應(yīng)生理安全、阿德勒對應(yīng)社交尊重、弗蘭克大致對應(yīng)自我實現(xiàn))。
      
      為了說明意義作為基本動力的合理性,弗蘭克通過兩個實驗說明大多數(shù)人承認需要為了某些因素而活著并可以為他們付出生命,可見意義實乃人生之必需品。同時,弗蘭克注意到意義(或者說是價值觀)作為動力,不能推動(push)人,而只能拉扯(pull)。就是說這種力量是外在的,人不會為了“獲得”意義或者滿足價值觀來做某件事情,意義不是個人的自我表現(xiàn),而只能在價值觀所涉及到的整體中彰顯?;浇掏饺绻粸榱顺墒?,那就是法利賽人,真正的教徒是要“成全”而不是“成圣”。從弗蘭克的論述來看,意義大體可以等價于對于外在的責任或者命運的安排。
      
      那么自然,在心理治療中,弗蘭克建議先通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方法來消除患者表層的紊亂,使其對自我在個體內(nèi)及在社會中的欲望有清晰的認識。經(jīng)過上面的步驟,弗蘭克所說“人的真實的一面”就展現(xiàn)了出來。此時應(yīng)該立刻停止揭穿其面具的舉動,因為我們不能貶低患者的價值觀(或者說對意義的追求),而是要讓他們繼續(xù)以生命和行動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觀、來擔起生命的責任、來服從命運的安排。而具體的做法,就要進一步的分析“求意義的意志”,看一看在其受挫的條件下,怎樣加以治療。
      
      2 存在的挫折
      
      如同弗洛伊德受叔本華影響(雖然他不承認)、阿德勒受尼采影響,弗蘭克深受克爾凱郭爾和海德格爾的影響,并把“求意義的意志”等同于存在(to be)。如此弗蘭克為他的理論找到了哲學(xué)的基礎(chǔ),而“求意義的意志”的挫折,也就成了“存在的挫折”。
      
      弗蘭克叫它“心靈性神經(jīng)官能癥”來與傳統(tǒng)的“心因性神經(jīng)官能癥”區(qū)別開來,而治療時這種區(qū)分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美國外交官不滿他的工作,來找弗蘭克咨詢。他以往的醫(yī)師建議他跟父親和解,因為潛意識中“美國”與父親的形象是重合的,他對父親的不滿導(dǎo)致了他對自己外交官工作的不滿。而弗蘭克發(fā)現(xiàn),他只是在原來工作中找不到意義,所以只是建議他換了工作,收效良好。
      
      “存在的挫折”不是源于內(nèi)在的推力與本能(或者說超我與本我、欲望與實際)之間的矛盾,而是源于不同價值觀(或意義、或道德)間的沖突。所以對“心靈性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的治療不應(yīng)該是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而必須是意義治療,因為“存在的挫折”并非一種疾病。
      
      3 意義治療
      
      與傳統(tǒng)心理分析相同,意義治療也要讓患者理會到他的內(nèi)心渴望的到底是什么,只是意義治療認為自我實現(xiàn)要比其他需求更為迫切(這也是對馬斯洛的一種反對)。這種差別在于集中營里的經(jīng)驗使弗蘭克堅信尼采所說的“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參透“為何”,迎接“任何”)。
      
      基于此,弗蘭克認為心理健康是奠基于“已經(jīng)達成”和“還未完成”間的緊張,或者說“人是什么”和“應(yīng)該是什么”之間的緊張,而人的最主要需求不是“滿足欲望”甚至也不是“平衡”(中國的中庸也一定要求一種前進的中庸)。所以不要刻意去解除這種緊張(道教),而是去做那“還未完成”的事情(人猿之分)。
      
      4 存在的空虛
      
      若患者已經(jīng)深陷虛無主義、感到自己的生命全無意義且不存在任何終極關(guān)懷,就會陷入“存在的空虛”?!按嬖诘目仗摗眮碓从谖覀兂蔀楝F(xiàn)代人的“雙重失落”:喪失了使生命安穩(wěn)的“動物性本能”以及對傳統(tǒng)的信任。
      
      5 意義
      
      面對“存在的空虛”,意義治療更多的時候不僅僅是像上面例子那樣給患者其他的選擇,甚至并不是告訴患者哪種意義是對的,而是幫助他們學(xué)會怎樣找出他生命中的意義并聽從命運的安排來在意義間進行選擇。
      
      在弗蘭克對“意義”的理解中,有幾條是核心的:
      a 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的意義,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
      b 不該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要認清自己每時每刻是在接受生命的追問
      c 面對這個追問,話語和沉思無濟于事,責任、行動、作為才能回答
      d 假想現(xiàn)在已成為不可更改的過往,往往能夠激起責任感
      e 一定要讓患者自己決定對誰負責,醫(yī)師要客觀,不要承擔責任
      f 意義治療不是邏輯推理,不是倫理勸誡,要讓真相呈現(xiàn)
      g 意義必須在外界而不是在身上或內(nèi)心尋找,對自己負責無意義
      h 意義是要“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實現(xiàn)”,因為它是不可得的
      i 不能把世界視為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不要評價世界,不要瞧不起世界
      j 可以通過工作創(chuàng)造(對物)、體驗愛欲(對人)、受苦(對無法改變的命運)來發(fā)現(xiàn)意義
      k 只有絕對必然的痛苦才有意義,有意義的痛苦不在成為痛苦,因為意義是不依賴偶發(fā)事件的
      l 說到底,意義來源于盡最大的努力,生命的短暫給這種努力以意義
      m生命在不停的詢問,能答多少就看你自己的了
      n 決定論會以其最廣泛的必然性組織人來尋找意義,所以個人可以相信決定論,但不能以其為生活準則,說到底,因為非黑即白沒有美感,但又說回來人可以自我控制也是決定論的一部分吧
      
      隨后,弗蘭克用了一個絕妙的例子來說明自己怎樣幫助患者找到意義。一位患者因為摯愛妻子的死亡而無法克服沮喪,弗蘭克告訴他他承受的痛苦是在為避免其妻子受到同樣的痛苦而付出的必然代價。這個例子是愛與痛苦的完美結(jié)合,患者在其中自然能找到無限的意義,而痛苦由于發(fā)現(xiàn)了意義而不再成為痛苦。相對于其他方法,意義療法相信人關(guān)心的并不在于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的意義(虛無主義即意義發(fā)現(xiàn)不足,或者說需求不足)。
      
      6 意義治療在心因性神經(jīng)官能癥的應(yīng)用
      
      針對臨床中常見的“過分意愿”(預(yù)期的害怕會變成真的)、“過分注意”(過分想要的卻反而得不到),意義治療發(fā)展了“矛盾取向法”。這種方法使畏懼癥病人故意去要他所害怕的東西(害怕丟臉就刻意丟臉、失眠則努力保持清醒),并且利用人類的幽默自嘲來進行自我治療。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不需要確定病因,可以直接切斷疾病發(fā)展的反饋機制。
  •     人們心中都有一些精神壓力吧,花一周時間看完這本書,找到一個人的追求的東西,什么都能忍受吧,多認識,多讀書.越來越喜歡讀書,生活也越來越規(guī)律化.碰到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盡力去理解吧.書中的某些話,能告慰自己的心靈.了解些學(xué)科,了解些事情.
  •     一個人,一群人,是活著還是死去,也許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感覺。
      在納粹的集中營里,面對饑餓,面對辛苦的勞動,面對孤獨,面對隨時而來的死亡,從肉體到精神,每時每刻都在煎熬,是活下去,還是死去?也許只有經(jīng)歷過那樣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的感受到。
      作者經(jīng)歷過了集中營的生死,形成了精神治療的意義療法。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意義。但是如何有意義的活著,幸福的活著,在當下的社會,卻是每個人都在努力追尋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