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出版時間:1997  出版社:志文  作者:沙特  譯者:桂裕芳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嘔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8條)

 
 

  •      “存在突然露出真面目,它那屬于抽象范疇的無害姿態(tài)消失了。”這句話表明存在不是抽象的超驗的,而是一個具體存在的存在,這樣說是因為我也撞見過它。
       這的確能夠解釋一些事情,令我非常震驚而又困惑,一個我原以為只是概念性的事物居然是具體實在的!想一下這十多年我一直在無視它我就覺得害怕,而當年這個龐然大物就像出現(xiàn)在洛根丁面前一樣突兀地跳出來在我面前,非常突兀,比憑空出現(xiàn)更突兀,以為它本來就在那里只是我沒看見,其實那時我看見了也沒有明白,因為當時不具備成人的智慧,這也或多或少對我產生了一些陰影,比如對巨大事物的恐懼。但我覺得這算是好的,它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也或許不是這么明顯,因為我不明白它,我在這種無知無畏的狀態(tài)下過了十幾年幸福時光,直到剛剛薩特在快結尾的時候對我闡述當年我遇到的東西究竟是一個什么玩意兒,薩特說的再明白不過了,我搞不懂對這個東西有過實際體驗而又能洞悉它的本質的人怎么能夠不崩潰,所以我覺得我的好日子到頭了,你在見過克蘇魯之后還能指望幸福生活五十年嗎?它和克蘇魯不同之處在于你搞明白它之后你就完了,你搞懂了它,它就自由了,它擺脫了你的“不明白”對它的束縛,隨時隨地可以出現(xiàn)來向你展示突兀和荒誕。還真是荒誕,我撕開了面紗,看見了真相,卻發(fā)現(xiàn)了一堵巨大的墻,我再也無法前進,我受限于這堵偶然的,突兀的,無原因無動機的墻。不能說是絕望,因為從我的角度來說這件事也是無從探究的,沒有原因,沒有聯(lián)系,沒有“有可能”的希望和“沒有可能”的絕望,只有偶然,只有突兀,只有荒誕,無邊的沙漠之中有一個從來不動卻會突然出現(xiàn)的抽水馬桶,這就是存在。如果你明白,你就會像洛根丁和現(xiàn)在的我一樣,感到惡心。
       存在是可以體驗到的,也就是說它有一個實際形象(我想說天神下凡),而這個形象也只能用“存在”描述,因為如果你妄圖用任何一種屬性來附加到它身上,你就不是在描述它。一個事物,脫離它所有的屬性,拋棄它的內在外在聯(lián)系,它就是存在,而你也只能說“它存在”,它也可以不存在,在它存在之前它就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潛伏起來,用其他東西作為偽裝,這些東西都有其屬性(或者就是某種屬性),最常見的就是名字,當你看到一個物體時,你只是看到它的名字,也就是它的屬性和聯(lián)系,有沒有這樣一種時刻,你看見一樣熟悉的物體卻死活認不出來,你看見一張凳子,你知道它是凳子,但你覺得它也可以不是凳子,但是它不能什么都不是,它在那里,就必須是某種東西,而這種東西需要出現(xiàn)在那里,但是它卻沒有出現(xiàn)在那里的原因,甚至不能強加原因(我在想如果薩特是個16世紀的意大利人那么),這時這個物體和它的名字就剝離開來了,它不被外部,或者從自己內部解釋,與任何包括自己在內都無關,但是它存在,一個物體存在的原因是它本身就存在,薩特說這是“自在的存在”,也就是“物”。這體現(xiàn)了一種近乎于無限強大的獨立性,當洛根丁意識到這種“毫不相關”的性質之后,我認為他感到了擁擠,試想一下,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無關他物的存在,爭相顯現(xiàn)自己不可撼動的存在的事實,無關他物,不可撼動的存在,無窮無盡吸引著洛根丁的注意力,何其擁擠。但是有一點,我認為一個“自在的存在”可以是其他任何“自在的存在”,一個水杯可以是煙灰缸,一只貓也可以是煙灰缸(當你往貓身上滅煙灰時),但是存在不具備功能性,它沒有原因也不作為原因,這樣就陷入了一種矛盾,一個存在可以是其他存在,卻不關乎其他存在。我不能理解,正如我不理解存在的偶然性和荒誕性,我只是遇見過它,認識了它,想了解它為什么是這樣,但是它說:“沒有為什么”,然后橫亙在我的雙眼之間,自大而又高高在上。我感到很憤怒,但隨即我又意識到它也是一種存在,產生于我卻和我無關,只是顯現(xiàn),我想把它們都看成一類,或許這樣我能感到輕松,但是它們太多了,它們無窮無盡,它們都是一樣,它們互相創(chuàng)造彼此而又無關彼此,它們?yōu)樽约捍笮?,為不知道有什么可笑而笑,不停的笑,存在,笑。。?!?br />    我看著我的手,我明白了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因為在這目光下,我的手變形了,它變成了一個淡黃色的,有五根分支的扁扁的軟體,這個東西套在我的胳膊上,我可以旋轉它,彎曲它,但我不知道我為什么可以這樣做,我知道它是手,但我現(xiàn)在連手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懂了,如同兒時我看著那個電線桿子,卻認不出它,但是它立即占據(jù)了我的腦袋,我反復問自己:“這個東西為什么叫電桿子?”不停得問,直到我從高臺上筆直摔下來。我現(xiàn)在不能從任何一個地方摔下來,所以我一直在問自己:“這個東西怎么就他媽是我的手?”,我知道它不是手,它不是我的手,我使勁抖動它,想把這個粘在我胳膊上的可怕東西甩開,然后它就從我的手上甩開了,它突然消失了,我的手回復原狀。這個東西等了我十多年,為了再次抓住我,以此來解放它的自由,我想它做到了。我不禁打了一個寒戰(zhàn),為這件事感到不自在,就像從嘴里吐出一直蒼蠅一樣。是的,這就是洛根丁看世界的眼睛,無關,不想接觸,惡心。惡心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恐怖的,有壓迫感的,卻容易遺忘的體驗。 洛根丁可以忘記它然后離開布維爾,離開存在,去追尋意義,我是否也可以。
  •     
      
      
      薩特描述了主角身邊一群惡心的人,他們生活沒有什么特別,沿著既定的軌道反復運行,即使是有大的變故也麻木不仁,他們是理所當然活著的人,是沒有意識到存在的人,也就意識不到自己生活的無聊和惡心。
      
      主角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也意味著那些本來波瀾不驚的東西他現(xiàn)在需要一一審視,需要作出自己獨立的思考,這一切都讓他感到惡心,因為他突然看的清楚,也就突然察覺到了那些丑惡的方面。
      
      自學者是其中很有趣的一個角色,他在猶太戰(zhàn)俘營呆過,受到過很多非人的虐待,這種極端情況本來應該激發(fā)一個人的存在感,但是他卻害怕面對,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做一個清醒的人意味著承受更多的痛苦,最后他把自己的痛苦扭曲了,產生了一種似是而非的對眾生的愛,但是又為了滿足自己這種扭曲的愛的存在感需求,他侵犯了別人,以這種暴力來求諸精神上的認同感。當然了,最后還是被逮到了。簡直就是一個悲劇,這是全書最出彩的角色。
  •     薩特的這部《噁心》最開始的命名是《陳述偶然》,很明顯,這部小說的最大目的是去揭示生命存在的偶然性。噁心的意義就是存在的揭示。
      就如《噁心》的男主人公安多萬?羅岡丹所領悟到的那樣,存在是沒有奇遇的。它並不美麗,只不過是把一個人赤裸裸地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純屬偶然。只有不再用幻想製造幻覺去一廂情願地粉飾存在,直面存在的虛無,才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存在。而存在本身雖然沒有意義,但還是需要一個寄託的。所以羅岡丹在最後去酒館聽了一遍《這些日子裏》,又感到了喜悅,發(fā)覺自己又被重新注入了精神,於是又有了寫作的動力——這象徵著他又找回了存在的意義。他和每一個人一樣,不敢去斷言今後會是美滿的,但是,活下去今後還會有美滿的可能,我們不能排除這個可能。
      但是,這個“可能性”,或多或少也同樣帶有著一廂情願幻想的色彩。也許這個一廂情願的幻想,還是必須的,至少是很有用的。
      薩特認為人是可以絕對自由地選擇的??墒沁@種“自由選擇”,只有在一個絕對理想的狀態(tài)之下才能夠實現(xiàn)。比如《蒼蠅》,故事取材自古希臘神話,主人公俄瑞斯特斯是被放逐的王子,他對這個國家沒有絕對的責任,才可以那樣自由地選擇。而這個自由選擇的最終結果,薩特並沒有給出?;蛟S是他自己也很難給這個故事強加一個大團圓結局吧。在《死無葬身之地》和《牆》這樣比較現(xiàn)實的情況之下,薩特讓他的主角們同樣自由選擇,卻給他們安排了極其悲慘的後果。我甚至猜想,薩特對於自己“自由選擇”的論斷本身也並不那麼確定。自由選擇只能存在於意志裏,而實踐起來,會遇著各種各樣的磕絆。學者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裏說,“叔本華認為自由是不可能的——意志是自由的,人不自由,可是悲觀主義不實用。薩特的存在主義,說穿了,是實用的悲觀主義,悲觀主義的實用主義”,我很認同。雖然我在經過思考後堅定地認為所謂“樂觀主義”基本上都是騙小孩子的,但是,確實,悲觀主義不實用,會讓人陷入巨大的虛無感之中。所以需要調和,就是跟這個世界和解,跟心中的悲劇色彩和解。人可以悲觀,但不可以絕望。
      看起來十分自由的學者羅岡丹,日子過得並不是很開心。在《文學回憶錄》中,木心也說,“薩特……明白,自由選擇的那個人是沒有支撐點的。我存在,別人也存在,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和意志,都有‘主觀性’,所謂社會,就是‘主觀性’的森林,人人都是其中的孤獨者。”羅岡丹很孤獨,這並不是因為他沒有人陪伴,而是因為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抽離態(tài)度。這種抽離,在薩特的筆下顯得有一點刻意,卻也很真實。縱觀整部《噁心》,我們會發(fā)現(xiàn)羅岡丹對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自始至終都處於一個不太穩(wěn)定的狀態(tài),既被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所吸引,又對現(xiàn)實很反感和排斥。他不願意落入俗套的生活中,盡可能與他者的生活保持著距離,卻又由於身處在這個社會中、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動物而避免不了生活俗務,躲不開的?!秶f心》中寫道:“你看見突然出現(xiàn)了一些人,他們說話、走動,於是你沉入無頭無尾的故事之中,你會是一個蹩腳的見證人?!睆倪@一段可以看出,對於這個世界,安東莞?羅岡丹是一個“局外人”。他若即若離,或者不如說,他是一直在保持一種抽離的狀態(tài),對他所生活的世界持“冷眼旁觀”態(tài)度。他是一個觀察者,或者自以為是一個觀察者。
      事實上他也無法把自己排除在外,因為這個世界讓他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噁心”。噁心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荒誕感。加繆在《西緒福斯神話》裏也提到,“僅僅有一天。產生了‘為什麼’的疑問,於是,在這種帶有驚訝色彩的厭倦中一切就開始了?!薄秶f心》有另一個翻譯叫做“厭惡”,“厭惡”和“厭倦”,在我看來意思是差不多的。羅岡丹摸到石頭,會覺得噁心;去找老闆娘偷情,也覺得厭倦。他遇到他所渴望的東西的時候,卻會感到“噁心”。一開始,他還會寄希望于女友安妮的安慰,覺得當再見安妮的時候這一切就會得到解決。但是當他見到安妮的時候,安妮已經變得俗氣和臃腫了。我認為安妮在這裏是一個象徵,象徵著羅岡丹對現(xiàn)實生活抱有的最後一個美好的幻想。
      然後羅岡丹徹底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總是不可靠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謬的。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一大主題就是“世界荒謬,人生痛苦”——存在的困難意味著存在的必然,回避是徒勞的。存在是偶然的,也是必須的——一旦存在,就很難擺脫它。
      當然,也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自我了結。加繆在《西緒福斯神話》中開篇頭一句就是“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自殺?!钡嵛囊灿刑岬剑嬖跁騻€體的軟弱而繼續(xù)。選擇是自由的,但需要足夠的勇氣。
      羅岡丹已經發(fā)現(xiàn)了“存在”,在《噁心》中,他完美地詮釋了“世界荒誕,人生痛苦”。他已經知道這個世界是荒誕的了,他與這個世界相處不來。薩特說過,“我們站在一片各種價值的王國中,身後沒有、身前也沒有,那些可以讓我們恐慌時依靠的原則們。我們只剩下我們自己,赤身裸體,沒有任何幫助和藉口”。 但是很無奈他只能跟它相處,因為它無處不在,並且在他之外,除了它別無一物。所以人生必定是痛苦的。
      而羅岡丹無疑是會延續(xù)自己這荒誕而痛苦的存在的。如果想要讓存在更好地延續(xù)下去,我們就都需要一個類似於寄託的東西。存在主義哲學是給本無意義的生活找一個意義,或許這個意義,就是活下去的最終寄託。雖然我還是認為,“意義”這個詞太大,太虛幻,而且被用得太濫了。
      在《噁心》的最後一章,有一句話很扎眼:“世界本身的存在是那麼醜陋,以致我感到無拘無束,和他們是一家人。”我認為這一句有點黑色幽默的話,就是薩特借安東莞?羅岡丹之口對這個世界發(fā)出的“和解”信號。
      人,比世間萬物高明多少呢?羅岡丹發(fā)現(xiàn),很多人的腦袋裏邊裝得是“螃蟹和龍蝦的思想”,這令他感到滑稽和害怕。他摸到石頭,感覺到自己和石頭是同樣的物體,存在於世間。石頭冷硬、骯髒、毫無溫情、毫無意義,人的存在也是一樣——而這是個可怕的念頭,更可怕的是這個念頭也許就是事實。
      一部《噁心》,基調一直都是灰色的,連飯裏的肉丸都是灰色的。一切都像薩特的敍事那樣沉悶、拖泥帶水,一切都在重複。存在沒有奇遇,沒有驚喜,一切像骯髒的玻璃窗外布維爾的天空一樣渾濁。但是你要在這個灰色的世間延續(xù)你的存在,所以你也要嘗試著跟它和解,至少要表面上過得去的相處下去,才不至於走入極端。對於堅信“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的薩特來說,這似乎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這種無可奈何也出於人對生活的留戀。對生活的留戀和個體的軟弱,使人想要選擇繼續(xù)存在在這個世界。存在需要理由,那就為它找一個理由,或者說,意義。這個意義不可能來自任何一個與自己有關或無關的他者,只能從作為獨立個體的自己身上來找。每個獨立的個體之間都存在著天生的隔閡,為了別人而活下去的說法,經不起太多推敲。木心說,“人類是合群的、社會性的動物?!畟€人’是孤獨的、不合群的、不可能溝通的高級動物。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類’不是‘個人’”。每一個被拋到世界上的人都是“百年孤獨”,一生再輝煌,也終有一天像颶風後的馬孔多一樣消失。也總有一天,你留下的任何痕跡都被抹掉,什麼也不剩下。我們?yōu)榱肆粝率颤N去供後人尊崇而生活下去的說法,更是虛妄了?;氐健秶f心》,羅岡丹可以因為一首歌而重新振作起來,重新開始生活——我想這並不一定代表他突然得道,更多的也許是他心中的某一個點被觸動了。也許僅僅是他發(fā)現(xiàn),生活還是有很多美好的。
      生活荒誕不假,生活也有許多美好,這也是真。
      
      
      
     ?。ㄎ也挪粫嬖V你這是我上學期選修課的論文作業(yè)。)
  •     今天跑去曼哈頓下面的一個小島曬太陽,往返的地鐵上把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好幾個月的《惡心》讀完了。真的很好。
      我回憶起中學的時候給同學寫留念冊,我寫的句子大概是:祝你成為更好的存在。就是“存在”這兩個字。我的同學當時一副“好吧,雖然知道你成績好,但真的有必要用這種莫名其妙的詞語嗎”的表情。我是結結實實的覺得只能落筆寫下“存在”,而不是“更好的人”,或者“成功的人”,或是別的什么。沒有任何一個詞語能比“存在”更貼切。
      作為存在主義哲學派代表人物的薩特,一定懂我。他是個通曉所有孤獨的人。我所經歷過和困惑質疑過的種種都被他提前寫盡了。那些從童年就開始感受到的無邊無際又無助的孤獨的存在感以及隨之而來的得不到解答的疑問,讓薩特感到惡心,而我的生理反應則是極度的惆悵,像是肚子被挨了一記悶棍的那種隱隱作痛:每次洗澡時產生的水蒸氣使得整個衛(wèi)生間濕漉漉的,低氣壓會讓我反復聯(lián)想到奶奶的去世以及神秘的宇宙星系。還有小學兩三年級的時候,當時剛搬家,坐公車到站后還要走二十分鐘回家,一路上就反復地唱課上教的英文再見歌,唱得覺得自己很鄭重地就要去自殺了。還有來紐約之后,有一次對著超級市場的大冰柜,里面擺滿了不同口味的披薩冰激凌和各種奶制品,我卻好像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什么也不缺,物質的富足讓人震驚,他們的存在被活生生地需求和消費,同時也很殘酷地被閑置和拋棄。我替他們難過。轉而又驚覺自己還不如這些商品,它們能被部分回收處理得到新生,成為下一批產品,作為人的末日卻是決絕的。
      和我這些瑣碎日常里的敏感不同,薩特從他的事件里體會到了孤獨,他坦然地描繪它,并且因了這種描繪他暫且得到了排解?!稅盒摹伏c醒了我這種深刻的孤獨的存在感,跨越時間和空間,孤獨和孤獨之間遙相呼應,并沒有多少變化。這孤獨有時被社會粉飾成了“獨立和自由”,但正如薩特所寫“這種自由有點像死亡”。人的存在被有邊際的條件所限定,衰老、貧窮、才疏學淺...每一樣都能挑戰(zhàn)自己反觀自身的價值。在搖搖晃晃中,除了存在其他都顯得虛妄和幻滅。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這個世上沒有什么事值得費力去爭取。如果所得之物并不順理成章,而是耗費精力絞盡腦汁,那不要也罷。扯遠了,總之謝謝薩特。他說:“我很清楚我什么也不想干,干事就是創(chuàng)造存在,而存在已經夠多了。”這確實解釋了我的無所適從和無所作為。
  •     感謝在我覺得惡心的一天讀到了這本可以表達我的惡心的書。
      
      早上起來一陣惡心的狀態(tài)下看起了薩特的《惡心》。
      
      有種奇異的感覺, 慢慢的連自己厭惡的情緒都被釋放出來, 喝著溫溫的椰奶, 這氣味也讓人反胃, 但我就這樣咬著吸管一點一點滴將乳白色的液體導入體內,任它在體內串動。
      
      節(jié)制的陽光打在我的手上, 身邊的盆栽上有一顆含苞待放的花朵,但昨晚深情的眼神沒有了, 我覺得這花朵似乎已經死亡了,那種還沒綻放美麗就已經老去的萎靡。
      
      礦泉水沒有了, 只能繼續(xù)引用這白色液體,其實是灰白色的, 藏在花哨的紙包裝里,頭沉的要命,昨晚失眠了嗎?睡眠對人保持清醒時如此重要, 尤其是你的身體已經不再年輕時。女人確實是限制于生理周期的, 你不能異想天開的超越。
      
      昨晚的音樂很美, 但早上我不想打開音樂, 于是在這沒有音樂的清晨,我的身體在滲出冷汗, 雙手垂著, 看著別人表述他的惡心去體驗自己的惡心。
      
      吃下的面食像軟體動物一樣在我的喉部蠕動, 我像吞藥一樣, 一狠勁將不加咀嚼地把他們飲到體內, 我的身體需要它們。 額頭繼續(xù)在滲出冷汗。 繼續(xù)感到一陣暈眩的惡心感。
      
      母親過來吃藥, 我本能地想關心一下她,問一下她昨天阿姨家的事, 但她立即開始了對第三人的攻擊, 表情沒有一點溫柔的跡象, 我知道她是有愛的, 但, 我現(xiàn)在沒有辦法用心去體會, 我只是本能地感到想逃離。。。我不喜歡刻薄的任何人。
      
      下樓, 我想仰望一下天空,在抬頭的那一刻,似乎是供血不足,我像個脫線的木偶,關節(jié)處全部松垮,往前踉蹌了一步, 幸好意志在倒地那一刻, 移動身體到墻邊,我不想讓任何人看到我的虛弱,我決定結束自己的“惡心” 不能放任這種情緒。
      
      奔放的拉丁音樂讓又變成了浪漫活潑可愛瞬間。。。我的惡心消失了
      
      身邊的人一個個在向我講訴了他們的故事。。。 我成為他們生命的憋足的見證者。
      
      XF
      
      
  •      洛根丁的冒險:惡心是顯露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看來不是很舒適的。生活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人們不斷地做出存在所要求的舉動,而做這些舉動的原因之一就是:習慣。洛根丁實際上跳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習慣,跳出了人們日常對事物的思考習慣。當他脫離慣常的文化思想開始觀察周圍的事物時,這個過程是他正在慢慢失去自己的過去,而又像突然陷入一個陌生的可疑的現(xiàn)在之中。他覺得:他的生命在沒有任何意義;他認為自己之前的冒險活動都只是故事,但現(xiàn)在沒有了,因此,惡心出現(xiàn)了。
       惡心的來源是一種荒謬感:“其實任何必然的存在都無法解釋存在。偶然性不是偽裝,不是可以排除的表象,它是絕對,因此就是完美的無動機。一切都無動機,這個公園,這個城市,我自己。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你感到惡心,于是一切都漂浮起來??????一切存在物都是毫無道理的出生,因軟弱而延續(xù),因偶然而死亡??????對這個巨大而荒謬的存在,我憤怒的喘不過氣來。你甚至無法想象這一切是從哪里來的,怎么會存在一個世界,而不是虛無。這毫無道理。“惡心的來源在于洛根丁認為他現(xiàn)在所面臨的一切都是偶然的,而存在著的人只是畏懼死亡而存在著,他們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因此,荒誕產生了,惡心出現(xiàn)了。
       對于一個人來說,理解他面對的世界,就是把世界歸結為人,打上他的印記?!耙磺兴枷攵际侨烁窕摹?,洛根丁正是否認思想的人格化,否認思想本身,因為一切都是偶然間發(fā)生的,因此現(xiàn)在的一切只是無數(shù)的偶然串聯(lián)起來后的一個結果,因此,人及人多面對的這個世界的荒誕性呼之欲出。一切本是荒誕,惡心也就是正常了。
      荒誕本質上是一種分裂。它不存在于對立的兩種因素的任何一方。它產生于它們之間的對立。當“自在的存在”與“自為的存在”產生,并對立,洛根丁來源于荒誕的惡心就產生于他們的對立之中了?;恼Q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兩者的共存。洛根丁的惡心是一種荒誕,暫時是聯(lián)結兩個存在的唯一紐帶。失去了日常生活的習慣及自身已經開始對這種習慣產生荒誕感之后,惡心成為了洛根丁能夠感知這個世界的唯一紐帶。
       一個人的思想首先是他的懷念。洛根丁把自己過去的英雄事跡已經當做一種故事。既然是故事,那么,很顯然洛根丁已經將自己與過去剝離開來,自己的過去如同自己所讀過的故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沒有過去,也即沒有了未來,也就沒有了希望。一切使人工作或騷動的東西都利用希望。因此,唯一不說謊的結果是一種沒有結果的思想。惡心即使這種不說謊的結果的產物。這個世界就成為了充滿偶然性與惡心的世界。因此,荒誕在其推理的終結是能夠尋找的不是倫理的準則,而是形象的說明是人類生活的氣息。洛根丁即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種惡心的感覺和偶然是是絕對的氣息中。當認識到這一點,人是絕望的。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而反抗可以賦予人生的價值。洛根丁只能窮盡一切,并且窮盡自己?;恼Q成為他最極端的張力,是他以一種孤獨的努力不斷保持著張力,這種張力與現(xiàn)實世界的碰觸之中產生了一種惡心,因為,這種努力顯得微不足道又毫無意義
      
  •      上學期讀完了薩特全集的前5本,那段時間就是一本接一本地從圖書館借薩特,略顯艱深的語言卻蘊藏著迷人的魅力,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仿佛完全被他的文字牽引著前進。下面的文字盡管和《惡心》聯(lián)系不大,但確是在這幾本書的影響下寫出來的。
       我無意以悲觀主義的態(tài)度指點大學生活,也難以將自己的主觀體驗延展到每個人身上,但其中的某些細節(jié)還是普遍存在于我們這一個群體身上的。仿佛瘟疫,揮之不去,無法逃避,存在成為負擔,可是為什么每個人都掛著微笑,走得那么輕盈,甚至沒有時間看看自己的腳下。
       ——————————————————————————————
      
       黃昏之于仲夏。
       就像略帶慵懶的公交車緩慢地帶走一天中僅存的一捧陽光,那個時候我并非手端咖啡,站在落地窗前遙望飛鳥歸巢。
       坐在車窗旁,夕陽透過明亮的玻璃灑在面前每個陌生人的臉上,于是清澈中帶上了屬于夜晚燈光之下的暖色調。耳機里的音樂永遠也壓不過車上播放的音樂,右手邊的海岸線在每一個路口的遠方出現(xiàn),淺淡的飄渺的藍,復被每一片建筑遮掩,正如一條漫長而舒緩的曲線。
       而它永遠也無法繞成完整的圓。這是不是在提醒我們,年輕時總是要留下許多遺憾,十字街頭洶涌的人流,那一年我不曾在人群中盲目,紅綠燈反復變換的色彩就像張揚而渺小的休止符,涂成天藍色的出租車走走停停,看的見的遠方有一個家,看不見的遠方有一個夢想。
       超市里的琳瑯滿目似乎總有種讓人迷失其中的錯覺,三年前的午后,那張熟悉而陌生的臉,熟練地從面前的柜臺機里存取零錢撕下小票,流水般嫻熟的動作如天成,那是一個何其微妙的時刻,我穿著校服帶著姓名牌背著大大的書包,而曾經的同桌卻穿著綠色的工作服,站在那里對著每一位顧客微笑,對著電腦皺眉,對著無數(shù)商品打碼掃描。
       我該怎樣不怨恨這成長的乖戾和殘酷,而在校內上注定找不到他們的頭像,甚至僅僅是一個名字,只言片語沉入時光的汪洋之中,無法打撈,無法泅渡。光怪陸離的城市中每一個角落,從臟兮兮的汽修店到金碧輝煌的酒樓,這里沒有彼此?;蛘撸谎圆话l(fā)地回到你的村莊,重復父輩一生的軌跡,把未來和熱血都交給永不背叛的土地,也許,算得上是值得驕傲的歸宿。
       早晚我也要死在這里,死在北方,死在理想和現(xiàn)實的決斗中,你會代表哪一方,金鐵交擊,沉悶而堅實的盾牌碎裂如記憶,別傻了孩子,我們在祈禱,而我們所能做的不僅僅是祈禱。
       這是獻給你寫的最后一首情詩。那個時候,村莊是我們的,城市是大人的;而今,城市永不屬于任何人,而村莊,將埋葬我們橫陳于地的秋之尸骸。讓我們在豐收后空寂的土壤中暗暗成長吧,大雪紛紛揚揚,我們所無法拋卻的北方。
       而今你我都放下了張揚,懷抱枯萎的麥穗。原來平原是種一望無際的哀傷。
       當蘆葦叢生的河谷遭遇過街天橋,當冰冷而孤寂的鐵軌遭遇有軌電車,你與你,無法調和,今夜火車只能繞開德令哈,雨水中荒涼的城。今夜我不關心人類,卻抓不住你。
      
       2008。
       在炎熱與抑郁的夏天,距離市中心有半個小時車程,可是海岸線卻不離不棄地繞到了城市的最北緣,年輕而驕傲的太平洋。我們無法停止近乎麻木的奮斗,無法停止對于苦難的飛蛾撲火,甚至,無法停止卑微而純粹的愛情。
       在炎熱與抑郁的夏天,我們生存,我們死亡,我們在看不見風景的北方如斷翼的蒼鷹一般戰(zhàn)斗,我們在炎熱與抑郁的夏天,空有一身疲憊和熱愛。
       2010。
       在炎熱與抑郁的夏天,距離市中心有一個小時車程,蔚藍早已淪陷成為嗅不到的腥咸,古老而羞澀的渤海灣。你無法停止機械式的單調懷念,無法停止對于未來的憂心忡忡,甚至,無法說服自己蝸居在冷漠而空洞的人群。
       在炎熱與抑郁的夏天,你微笑,你哭泣,你在看得見未來的北方如背負巨石的西西弗斯一般前進,你在炎熱與抑郁的夏天,白白地揮霍猶如芒刺在背的陽光與無法飄落的,十二月的雪。
      
       只有它的寒冷依然儲藏在我們身體中
       我們頭頂?shù)难┗?br />    曾經是黑色的
       它曾經是一個夜晚
       它曾經是
       一團即將撒下叢叢白發(fā)的烏云
      
       黑夜降臨,天上降下那么多雨水,普蘭塔尼亞旅館的窗子有沒有點亮,濕木頭的氣味彌漫開來。
       明天,看不見風景的布維爾。我在布維爾,寒冷而清醒,卻看不見未來的風景。
      
      
      
  •     最能表現(xiàn)世俗狀態(tài)的書。
      當你自己感覺不適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到惡心?
      我會。我很會。
      
      同這本書一齊的還有是米蘭昆德拉的玩笑。
      當人們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總是樂意去玩笑。去幽默或者去低俗生活。
      不是每個人都樂意開玩笑 更不要說是低級趣味的玩笑。
      以及其玩笑內容總是那么下里巴人。
      
      惡心啊,那就惡心吧。
      存在就惡心。
      惡心有時候就是一種正直。
      不去笑哪些低俗之事,也不去敷衍任何。
      現(xiàn)實的搞笑與玩命都很赤裸與無奈,或許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無奈。
      至少我們感到惡心表情。
      
      有時候說自己不夠圓滑。
      一個正直的人永遠不能不去惡心如此玩笑的世界與世事。
      有時候說那正直的人又不能改變這種惡心的世界。
      那誰來改變呢?
      正直的人沒有存活于世界的位置。他只屬于圓滑中立者。
      
      難道正直的人除了能夠惡心就不能做其他么?
      或者這也是此書表現(xiàn)的一種狀態(tài)。但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damn it!
  •     存在與虛無,似乎看人賦予什么意義,“意義”本身卻又不存在,只是人提出來的概念。突然意識到自己作為一種“存在”存在這個存在許許多多物體的世界中時,感到惡心。
      在某些場合之中,我正在做著的某些事正在進行中,但我突然覺得一切都沒什么意義了,沒有做下去的價值了,原本正在說話的停止說話了,原本正在寫字的停止寫字,原本正在吃飯的停止吃飯了,什么都是虛無的了。這時我感到惡心。
      半夜讀《惡心》的時候經常會看看我身處的黑暗世界里隱隱若現(xiàn)的周圍物體,我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像人一樣的存在。這些不同的物體們,桌子、燈、杯子、門、電腦,在成為桌子、燈、杯子、門、電腦之前是什么?原本本赤裸裸的東西是什么?人原本本的東西就是一堆會活動的肉而已么。
      從虛無中誕生,從存在中消亡。存在的不一定存在,比如“意義”,它看不到摸不著。虛無的不一定虛無,比如“音樂”,它摸不著卻聽得著。我寫這些想表達的意思也并不存在,這只是一堆黑乎乎的字體而已。
      我經常感到虛無,我們的“存在”太多是我們自己定義,像生活,像理想。揭開那層表現(xiàn)之后,是赤裸裸臟兮兮、滿目瘡痍就像成為人之前的那個胚胎那堆肉體,讓人感到惡心。
      
  •      薩特的這本書很牛逼,當年在法國誕生的時候也很轟動。它的牛逼之處首先在于難讀。薩特在這里幾乎展開了他所有哲學思想的藍圖,當人們后來看到他的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的時候就心領神會了。
       薩特寫這本書的時候身在德國,追隨胡塞爾、海德格爾一流的現(xiàn)象學。當時正在寫一篇關于偶然性的論文,那就是“惡心”的前身。
       《惡心》中的議題是多重疊加的,偶然性當然是一個大的背景,與此相關的是荒謬,其實“惡心”本身就是一種荒謬感;這里的荒謬性以一種哲學式的夢囈和卡夫卡式的具象(比如螃蟹的形象和卡夫卡的甲蟲有異曲同工之妙)形式展現(xiàn)出來。
       而更為深刻的是薩特對“存在先于本質”的篤定:咒罵上帝或者否認上帝的存在。另外還有一些關于現(xiàn)象學的理論,這個就帶有點實驗小說的風味了;關于自欺理論的涉及不多,還有薩特的美學觀,這個主題隱藏在主人公常聽的那首 Some of these days里......
  •     洛根丁在布城一群冷酷的正人君子中間定居下來。他住在車站附近一家旅店里,著手撰寫一篇介紹18世紀冒險家洛勒奇的論文。他常到圖書館去,他的朋友“自學者”也在那里。這位朋友是按字母的順序來讀書的。晚上,洛根丁到酒吧略坐片刻,為的是聽一張唱片,永遠是同一張“在這些日子里”。有時,他與女店主一起到二樓的一間房里去。他喜歡的女人叫安妮,可她四年來一直下落不明。安妮希望會有“美滿的時刻”,時刻想重建她周圍的世界,可她的良苦用心最終還是枉然。后來他們就分離了。
      
      現(xiàn)在洛根丁漸漸忘了他的過去,陷入一種古怪的、難以言說的現(xiàn)實之中。生活喪失了意義,他原以為自己是經歷過奇遇的,可現(xiàn)在卻再也沒有奇遇了,有的只是“故事”。
      
      于是他便對洛勒奇糾纏不清:“死人應該證實活人。”他真正的奇遇就這樣開場了:他的所有感覺中都產生了一種隱隱約約、又略帶恐怖的變化,這就是惡心。是洛根丁變了?還是世界變了?墻壁、花園、咖啡館一下子都沉浸在惡心之中??諝庵?,陽光下,還有人們的舉止中好像有什么東西腐爛了。洛勒奇第二次死了,因為死人是永遠不能證實活人的。洛根丁拖著沉重的身軀閑逛,他是無法證實的。在春天開始的第一天,他明白了他的奇遇的意義:惡心就是顯露出來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是不那么好看的。
      
      安妮給他寫信了,他將去找她,所以他仍存有一絲希望。但安妮變成了一個臃腫的胖女人,她也變得絕望了,放棄了對“美滿的時刻”的追求,就像洛根丁放棄尋求奇遇一樣,她也以自己的方式發(fā)現(xiàn)了存在,他們再也無話可說了。洛根丁重又回到孤獨之中,沉到了這個籠罩在城市上空的巨大的自然物的底部,并預見了它未來的災難。怎么辦?趕快呼救,去拯救別人嗎?可他們都是些正人君子;他們正相互脫帽致敬,并不知道他們正存在著。
      
      他決定離開布城,他又走進酒吧,想最后聽一次“在這些日子里”。就在唱片旋轉的時候,他又隱約看到了一絲希望,一絲容忍自己的微薄的希望。
      
  •     沖著存在主義去的,看的斷斷續(xù)續(xù),堅持看下來了卻沒記得多少。
      后來從某個地方看到了薩特寫這部書的靈感倒是記憶猶新。
      兩個用人造生殖器的表演的女人在那一刻死也不會想到薩特開始了這部著作
  •      一個不會發(fā)生的奇遇
       ——從存在主義解讀薩特的《惡心》
       作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薩特彰顯了其對于現(xiàn)實的強烈關注和其自身的哲學思考。但我讀了很久,沒有在桂裕芳翻譯的這本被評價甚高的小說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東西。
       薩特是有自己的一套系統(tǒng)的哲學體系的,長期以來,薩特在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間搖擺。在這種搖擺中,薩特強烈地關注現(xiàn)實,他建立了自己的完整的存在主義哲學體系,并在不同的階段創(chuàng)作了不同的小說來闡釋自己對于現(xiàn)實的干預性的意見,他的這些努力為他贏得了國際性的聲譽。但也正由于薩特的強烈的戰(zhàn)斗性,他為自己樹立了眾多的論敵,很多曾經的密友,如阿隆和加繆,都與薩特反目。當把理論變成政治立場,薩特在政治立場上也表現(xiàn)出了不堅定性,這讓很多政治派別一方面借重薩特的影響力,另外一方面,對薩特并沒有給予足夠的信任。
       1938年4月,《惡心》單行版發(fā)行,33歲的薩特一鳴驚人。為了理解《惡心》,我們有必要了解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當時的政治背景:薩特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獲得哲學博
      士學位后,在小城做中學教員期間的失意使薩特產生對孤獨的思考,陸續(xù)寫作了《對偶發(fā)性的論述》、《論心靈的孤獨》、《憂郁癥》以及《安東納?洛根丁的奇特冒險》,最后一篇就是后來改編為小說《惡心》。
      《惡心》的另一獨特之處在于他不滿足于揭示事物,而是去揭示事物本質的存在。淋漓盡致地通過文學語言表達了其存在哲學的核心部分。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薩特的存在哲學:薩特的存在理論的邏輯出發(fā)點是現(xiàn)象,區(qū)分了“存在的現(xiàn)象”和“現(xiàn)象的存在”,“存在的現(xiàn)象”只有在顯現(xiàn)時才存在,而“現(xiàn)象的存在”則是未被揭示的存在;從“顯現(xiàn)”出發(fā),薩特提出了兩種類型的存在:“自為的存在”與“自在存在”。在意識揭示它之前業(yè)已存在的就是“自在的存在”,“自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相反,它是指人的意識的存在,它是以對“自在的存在”的內在否定來規(guī)定自身的;為了有提問,必須有否定的可能性。為了在世界上有否定,為了能對存在提問題,就應該以某種方式規(guī)定虛無,這是薩特所揭示的虛無的存在的根源,在《惡心》中他寫到:“虛無只是我腦中的一個概念”,“并非在存在之前來的,它也是一種存在,出現(xiàn)在其他許多存在之后”。這與康德的純粹理性一脈相承,與波普爾的證偽說亦有共通之處;人的實在是一個能實現(xiàn)與世界以及自身的虛無化脫離的存在。這種脫離的永恒可能性和自由是一回事。“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并使人的本質成為可能”。他人和我發(fā)生關系是通過“注視”,我在他人的“注視”下,我會感到自身的異化,如果拘于他人的注視,過于注重別人的評論,那就會成為別人的受害者,他人就是地獄。
       將近200頁的篇幅里,薩特描繪了一個學者安東納?洛根丁的生活,他在兩年前與女友分手,居住在小城布維爾里,出沒于馬布里咖啡館和馬扎林圖書館,有時候出于禮貌會和老板娘做愛,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寫作關于十八世紀的羅爾邦侯爵的故事。對于過去的現(xiàn)象的存在,洛根丁無法把握,他經常煩惱道羅爾邦是否參與了暗殺保羅一世的陰謀之類的事情。所有的這些顯然這種生活是薩特所熟悉并且有深切感受的。
       在小說一開始,薩特就以悲觀的筆調寫到:“我現(xiàn)在無法寫清楚星期六和前天的事,因為我離它們已經太遠了?!薄斑@便是表象,而我身上發(fā)生的事未留下清楚的印跡。我看
      到了什么東西,它使我惡心,但我不知道自己注視的是海還是石子?!边@為全書奠定了惡心的基調。我現(xiàn)在無法理解美學對于情緒的界定,更不知道重視精神分析的薩特如何界定惡心。我把薩特所描繪的種種表象,歸結為存在的現(xiàn)象,它們或者曾經顯現(xiàn)過,但現(xiàn)在已經難以把握,于是面對過去,“我”就成了一個健忘者;或者它們現(xiàn)在正在顯現(xiàn),但“我”已經感覺到它們遲早會被我所遺忘。對于這些存在現(xiàn)象的存在,“我”無能為力,它們似乎成為虛無,在情感上便表現(xiàn)為惡心。正因為無法把握羅爾邦的存在,“我”放棄了關于羅爾邦的寫作,“我只是使他(羅爾邦)存在的手段,他是我存在的目的。他使我擺脫了自己?!薄八枰沂菫榱怂拇嬖?,我需要他是為了不感覺我的存在?!庇谑钱敗拔摇睂懴隆八麆倓偭⑾逻z囑”時,羅爾邦先生第二次死去了?!爸牧_爾邦事件結束了,就像熱烈的戀情一樣。”“我應該找尋別的東西”了。
       現(xiàn)實和想象開始融合,“我”已經無法辨別,這使《惡心》具備了卡夫卡的風格。報紙上小呂西安娜被強奸并殺死的事情和“我”糾結在一起,“我”甚至感到是自己殺死小呂西安娜,“存在緊靠著存在,事物相互緊靠著存在?!薄拔以趬η懊娲嬖?,走一步,墻在我面前存在?!?br />    除了惱人的咖啡館和圖書館里的人之外,給洛根丁帶來更多困惑的是自學者——一個社會主義者,他非常嚴謹并且認真地生活,在小說之中和“我”的討論,讓這個人物更加的豐滿起來。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經歷了一戰(zhàn),被德國俘虜,他在覺悟到人們勇敢地承擔命運后,認為自己應該愛他人,應該相信他人。他參加其他人活動,做彌撒,雖然他不信教。在群體之中,他認為自己不再孤獨。其他人就成了他生活的目的。爭議正在于這里,“我”認為既不該愛人,也不該恨人;而自學者認為應該愛人。因此當我說自己不是為了某個階層而寫作的時候,自學者認為這使不能容忍的憤世嫉俗?!拔摇睜庌q說我們不愛那些我們不認識的人,使自學者動情不是那些人本身,而是他們的青春和愛情等,而這些在“我”的眼里都是不存在的?!叭说膶嵲诜置诔鲆环N使自己獨立出來的虛無?!碧摕o把人和他的本質隔開,所以人并不是絕對的虛無,他還是變成存在的虛無。自學者的博愛,引發(fā)了“我”的強烈的惡心。“我”無法容忍自學者對于身邊的看似成熟實則是一個混蛋的老人的愛。“存在這個東西不是由你在遠處想的,它必需猛然侵入你,在你身上扎下來,像靜止的大動物一樣沉甸甸地壓在你心頭——要不就設呢也不再有?!?br />   在這個中篇里面除了自學者外,另外一個主角是我曾經的女友安妮,《惡心》是題獻給海貍,也就是其終身伴侶波伏娃的,在巴黎一師畢業(yè)的時候,薩特是第一名,而波伏娃是第二名。顯然《惡心》里的女主角安妮在現(xiàn)實中的原型就是波伏娃。在記述了“我”對于存在的所知道的一切理解之后,我決定去巴黎,去找安妮。對于安妮,“我”顯然寄托了太多的東西,她是一個戲劇演員,對于在硬紙做成的布景里的表演她并不投入,她害怕自己和“我”的想法一樣,當我來到巴黎之后,兩個人開始了一個短暫的談話,她被人包養(yǎng)了,她把“我”當成一個路碑和米尺,一個自己經常會想到的對象,但她卻并不需要“我”在她的身邊,而僅僅是把“我”看成是抽象的道德或者界限。她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對于早逝的父親留下的書籍的記憶,談到了為了挽留那些書籍與母親反目并從四樓跳下,她總是在談過去,她把這些過去的場景編織起來構成一個個特殊情景,在這些特殊情景中發(fā)現(xiàn)完美時刻,但是事實卻是沒有奇遇,沒有完美時刻,在這一點上“我”和安妮是一致的,但她卻恐懼和我一致,她把“我”看作路碑,一個用來標識自己已經遠離“我”的存在。安妮說:“我幸存下來了。”她從遠處回憶過去,并且稍稍改變一下,使它們成為了一連串完美的時刻。我當然不希望離開她,但她卻漠然地選擇跟隨一個膚色黝黑的人繼續(xù)她的旅行。在這本書中提到的三個重要的作家分別是《歐也妮?葛朗臺》的作者巴爾扎克,《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法國史》的作者米什萊,《法國史》成為了安妮編織回憶的線索。
      有些傷感的“我”回到小城,還了圖書館里的書,并再次見到了自學者,他被兩個小孩戲弄,被一個胖胖的女人指認為雞奸者,被一個粗魯?shù)膱D書館管理員——一個個子不高的科西嘉人痛打,“我”走上前阻止了科西嘉人,自學者離開了?!拔摇闭f:我知道他和我一樣孤獨。到這里,自學者對于他人的無原則的愛徹底終結了。自學者說:“我來這里幾年了?!彼f:“我再也不會來了?!被蛟S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點薩特所謂的“他人即地獄”的影子,對于群體,薩特保持著天然的恐懼。這不免讓我想到薩特所說過的另一段話:一個城市的人共同參與了一件罪惡的事情,之后他們都說我有罪,我有罪,但都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我”也無心在小城繼續(xù)待下去,“我”來到鐵路之家的咖啡館和老板娘告別。聽那首流行的唱片:Some of these days/you will miss me honey。
      “我”決定開始新的有意義的生活,去巴黎,寫書。當然不是寫像關于羅爾邦這樣的歷史書,因為歷史講的是已存在過的事,而任何一個存在物都永遠不能證明另一個存在物存在的價值。而我要寫的是一個不會發(fā)生的故事,一個奇遇?!八匦杳利?,像鋼一樣堅硬,使人們?yōu)樽约旱拇嬖诟械叫呃??!?br />   又全文來看,將小說命名為《安東納?洛根丁的奇特冒險》是十分貼切的,它敘述了安東納?洛根丁在寫作歷史小說、遭遇自學者——更確切的說是一個博愛的人道主義者、再次見到曾經的愛人安妮的過程中,從存在中所遭遇的奇遇。
      但顯然,薩特不滿足于僅僅做到這一點,他將小說的名字更改為《惡心》,用一種生理的感受來貫穿整個小說。這卻使我讀不懂了,有點故弄玄虛。面對他認為不美麗的東西,他就會感到惡心,這讓我們覺察到薩特靈魂里閃耀的高貴的光彩,但也讓我們找不到理性討論的空間。
      易黠 于2008/10/8凌晨1:10
      
  •     ——謹以此文紀念讓-保爾·薩特103歲冥誕
      
      上周買了本英文版的薩特《惡心》。想到像薩特那樣的知識分子,再看看中國的現(xiàn)狀,就覺得中國的學者雖得其時,未得其主,甚為感慨。
      
      最近中國發(fā)生了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都吸引了太多來自國內外的目光與口水。互聯(lián)網絡的發(fā)展,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資訊的迅速傳播,以及稍為寬松的言禁,這一切都為這個熱鬧的百家爭鳴提供了條件??墒牵庥写綐屔鄤Φ募ち医讳h,看起來是個民主的“百家講壇”,但如果沒有一個聲音可以從這紛雜里道出真理,從十字路口中看出最光明的前路,從各種價值觀里梳理出普世價值之所在,這片聲音就依然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后變成雞同鴨講的“百家菜場”。這個時候,中國的知識分子確實站出來了,而且可以說是十分熱情,十分激動地在網絡上、報紙上,以及其他的媒介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共和國建立60年,知識分子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聲音可以傳播得那么廣:他們找到了一個肯定自身的絕好機會。
      
      可是,在現(xiàn)實面前,知識分子們被從頭到腳潑上了冷水。小文學先鋒韓寒,就因為給莎朗斯通辯白幾句,被扣上腦殘的高帽;粉絲無數(shù)的余秋雨,如今已經成了網監(jiān)們的重點保護對象,凡有關他的話題,刪無赦;山東文聯(lián)的王兆山,寫了兩首詞,馬上成為另一個眾矢之的;昵稱“跑跑”的范美忠,好歹也是北大畢業(yè),在小縣城任教無怨無悔,地震中做出了一些行為,說了一些話,馬上也被推到眾人的利口舌尖。在這個時代里,仿佛誰都比知識分子有文化,誰都比知識分子有責任感,在一場眾口鑠金的強大“公審”面前,無數(shù)想當出頭鳥的知識分子,不論是有名無名的,不管官大官小,年老年少,一只只應聲而落。他們沒有成為薩特那樣“民族的良心”,而是成了民族的笑柄,供人嘲諷;民族的便桶,供人便溺;民族的爛尾樓,眾人皆欲推而倒之后快。正如在《La Nausée》這本書里所說:清醒的知識分子,要么逃向藝術尋求虛空的慰藉,要么面對現(xiàn)實并感受枉自為人的惡心。中國的知識分子們,與薩特一樣,感到了這種跨越無數(shù)世紀的、有節(jié)奏的疼痛。
      
      回首諸事,不論是地震中樓房的質量問題,莎朗斯通的言論,還是范美忠在大難中的抉擇,都不是簡單的一個聲音可以說清楚的,其實眾口一詞中的每一方似乎都掌握了部分真理。豆腐渣工程確實增加了大災的創(chuàng)痛,可是工程的不合格率到底有多少,解決方法是什么,需要問責于誰,是否真的應該助長甚至借用國際上的反華聲浪向中國政府施壓,這個后果誰也無法預言。范美忠的逃跑,又到底應該視為對自己人權的保護,還是對教師職責的丟棄?他的言行也許應該受到譴責,然而《一虎一席談》里的大聲辱罵,國家部門取消從教資格的批文,是不是又太過蠻橫?在前一件事里,政府部門對豆腐渣工程的有意隱瞞、對報道真相的壓制,使得把握一個適當?shù)呐u程度十分困難。后一件事里,人們對道德底線、職業(yè)操守認識的普遍分歧,國家權力大棒和道德大棒與個人自我保護力量的巨大分歧,也使得不論支持哪一邊都很難自圓其說。就這樣,知識分子心中的天平,在各種聲浪和思想的夾擊中,在惡心與良心之間左右失衡。
      
      另一方面,官方力量,以及他們引導下的網站,也開始暗中占據(jù)知識分子的對立面:“草根”成了中國式民主、民意的最好標簽,而此種所謂的“民意”成了權威的代名詞。每次知識分子出來發(fā)表與官方有出入的意見,門戶網站上便出現(xiàn)“網友批駁某某言論”;每次知識分子出來講道理,說理由,網站上便出現(xiàn)“網友表示不肯原諒”?!熬W友”這個語匯,從坐在電腦前的人的集合,變成了官方或者某個門戶網站的行為面具,進而升級為整個人道力量的化身,至高無上的存在。“網友”大人們的一言一語,可令風云變色。這些不知從哪塊天生靈石中蹦出的符號“網民”,立志取代每個肉身網民的顱中大腦,矢志證偽知識分子和精英的存在合理性;很多時候,他們沒有道理,也沒有耐心,但是他們不會與任何人妥協(xié),因為“網民”早就被暗中偷換為“人民”,為“人民”服務壓倒一切。作為“個人”出現(xiàn)的知識分子,永遠都是和“網友”大人相對的存在,永遠都要為他讓道,向他低頭。就這樣,知識分子心中的天平,在各種面具和代言的愚弄中,在沖鋒與畏縮之間進退失據(jù)。
      
      其實,官方的這種做法,并不能說明他們可以真正壓制知識分子話語的力量,而正說明他們對這種崇高的話語權感到忌憚??墒?,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人情味的缺少才華,有才華的缺少對現(xiàn)實的關注,關注現(xiàn)實的缺少威信,有威信的缺少對國家和人民的悲憫情懷。回望薩特,可以看見他在電力不足的巴黎咖啡館里,用乙炔照明苦苦地寫作《存在與虛無》;可以看見他在五十年代學生運動的大潮中,一直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可以看見他在與許多美女才女交往之后,仍深情地在《惡心》的扉頁寫上 "to the beaver“;可以看見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聲明拒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可以看見他在認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猛烈抨擊蘇聯(lián)對東歐國家的侵略;也可以看見80年4月19日那天,50000人護送靈柩的盛景……這個時候才發(fā)現(xiàn),薩特畢竟不是《惡心》之中Antoine Roquentin那樣孤獨、頹喪、屈服于生之渺小的人物,而是像西緒福斯那樣,以時代的重負為己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先驅。像薩特那樣集人情味、才華、熱情、威信和民族責任感于一身的知識分子,在今天的中國一個都沒有。
      
      我們的時代呼喚這樣的知識分子出現(xiàn),可是在今天的中國,也許還沒到他們粉墨登場的時候。第一次在網絡的環(huán)境里感受到“自由”的中國知識分子,如今開始慢慢舔嘗他們的痛苦了;這也許正是薩特在這本書里所表達的:“我們是痛苦的,因為我們自由?!?/li>
  •     即使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基本理論有所了解,讀起他的成名作《惡心》來多少還是有些懷疑與費解。初讀此書,馬上想到了《法蘭西之無鹽》中關于薩特是“杰出的話癆”的評論。果不其然,這個極注重邏輯性的著名作家用他車載斗量的詞匯堆成了一本毫無實際內容可言的日記。記載了一個絮絮叨叨且神經質的青年羅岡丹對日常生活以及內心想法的大段記載,并不斷刻畫著所有有可能產生惡心感覺的種種意象。當然,較高層次的讀者可以從他的字里行間找出種種自己需要的或者傾向于相信的信息,更何況這種并不浮于表面的解讀可以給讀者帶來自我中心的滿足感。畢竟讀不讀得懂薩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個人知識或內涵的一個評判標準。那么我作為一個極基礎的讀者,實在不敢張狂地去分析什么論述什么,但是這本書的確讓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無可掙脫的絕望感,并且它給了我一度在情緒低落期產生的疑問某種方式的解答。這也是為什么本文取了一個文縐縐并且拗口的名字——無可救贖的拯救。
      
      羅岡丹是個曾周游列國的歷史學者,但對自己的工作以及生活都抱有厭煩的情緒。他觀察到周圍人們例行公事、周而復始地活著,毫無寄托也毫無目的地存在于世。他開始對人生的荒謬性和存在的偶然性產生認識。在不斷加深的對“惡心”體驗中,這位獨特的主人公終于完成了表達“存在先于本質”的那套薩家理論。羅岡丹開始是有思想上的掙扎的,他總試圖找出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與價值,也就是所說的“本質”。在被這些問題困擾不清后,他也曾努力找尋其他方式的慰藉,但是過于清醒的他又看透并否認了那一切。
      
      與他朝夕相伴的文字無法救贖,閱讀和寫作本是他生活中占據(jù)軸心地位的兩件事,但是他卻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字詞在我身上流動,或快或慢,我不使它固定,而是聽之任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的思想模糊不清,因為它未被字詞拴住。思想呈現(xiàn)出含混可笑的形式,沉沒了,立即被我忘得一干二凈。”
      
      工作沒有了意義,他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咖啡館里,但是邊看著身邊的人打撲克,他卻又產生了這樣的怪念頭:“我想他們這樣做僅僅為了填滿時間。但時間太大了,無法填滿。我們往時間里投的一切都軟化了,變得松弛?!彼麩o法投入到人們的消遣娛樂中去,就連與老板娘上床也成為一項毫無快感或期待可言的任務。
      
      那么藝術呢?羅岡丹更是直接了當?shù)爻靶δ切┢髨D從藝術中獲得滿足的人。他一開始還曾沉醉于咖啡館里舊舊的音樂,但逐漸的,一切都回歸到他關于萬物都將無意義的消亡的理論中去。拿音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這個清醒得近乎病態(tài)的人對最細微的慰藉產生了怎樣的消極情緒——眼下還是爵士樂,沒有旋律,只有一些音,一大堆小震動,它們沒有間隙,一個不可變更的順序使它們誕生和死亡,它們無法從容不迫,無法為自己而生存。它們在奔跑,一個緊跟著一個,拼命地敲我一下就消失了。我很想留住它們,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攔住一個,它在我手里將只是一個曖昧和萎靡的音。我必須接受它們的死亡,我甚至應該盼望它們的死亡。
      
      如果說現(xiàn)實總是讓他失望的話,他至少可以通過思想去美化遠去的事物,在自己的腦海中創(chuàng)造出某種溫暖的情感。但是他對于自己被他人羨慕的旅行經歷無動于衷,對過去的情人一開始曾經抱有過美好的情感但也轉瞬即逝?!拔业挠洃浘拖衲Ч礤X袋里的錢:打開錢袋時,看見的只是落葉。”于是他就這樣輕易否定了最后一種讓他積極生存的方式。
      
      當所有虛幻的面具都被扯破,此時的日記雖說仍是羅岡丹在碎碎細語,卻更像薩特跳了出來對著世界宣稱著存在的背后本來便什么都沒有。仿佛在用決絕而平靜的語調宣判“本質”的死刑,他說:“……所有不在場的東西都不存在。往昔不存在,根本不存在,既不存在于物體,也不存在于我的思想中。當然,很久以來我就明白自己錯過了往昔,但是直到那時,我還以為往昔僅僅撤出了我所能及的范圍,它僅僅是退休,是另一種生存方式,是一種度假和休閑狀態(tài)。每一個事件,在完成任務以后,便乖乖地、自動地進入一個盒子,成為名譽事件,因為虛無是難以想象的。而現(xiàn)在我知道,事物完全是它顯現(xiàn)的樣子,在它后面……什么也沒有?!?br />   
      這一段話竟有著讓我毛骨悚然的效力,這徹頭徹尾的虛空感讓人極度不安,仿佛苦心經營多年的夢想和一直賴以生存的動力一瞬間都成了謊言。思緒馬上跳回了我高一那年,滿腦子充滿對生命為何存在,人生本質究竟何在的年代。那時候的我總是處于莫大的疑慮與抑郁之中,糾纏于“意義”與“本質”二詞之間不知如何自拔。而這些看似有些好笑的思考卻是無法與周圍的人溝通的,于是整整一年我都在這條死胡同中獨自掙扎。直到大一結束,了解到一個朋友因為抑郁癥退學了,而困擾她的正是當年我日思夜想的那些問題。我邊驚奇的感嘆原來自己并不孤獨,邊偷偷慶幸我當時沒有吊死在這棵樹上。再后來讀到存在主義,經過了薩特與加繆的洗禮后,依稀有種皈依了存在主義的感覺。但給我最大感觸的還是《惡心》,滿書沒有一絲亮色,作者鋪天蓋地地向讀者施加“惡心”的感受與體驗,竟到了讓人窒息的地步。但這種強烈的感受竟也成了對我某種程度的救贖。我的想法雖然沒有羅岡丹那樣極端,但是從字里行間仍可看出我們二人某些思想的相似性。我欣喜于薩特將這種思維狀態(tài)詳細地描述下來,仿佛賦予了它們合理性和公正性。我曾孤立無援并顯得可笑地試圖表達事物并無本質可言的時候,薩特早就創(chuàng)造了相關的一系列理論。當年我在周記里寫道,雖然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存活在這個世上,但是至少全世界都陪著我。這始終是個讓我底氣不足的理由,但讀完《惡心》之后關于存在究竟有什么意義的問題就可以置諸腦外了。既然存在是先于本質的,那么該思考的就是如何去創(chuàng)造和賦予意義而不是找尋它了。這種想法讓我如釋重負,多年來雖被隱藏但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有了更好的答案,這的確算是一種拯救吧。
      
      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里說:“人生最痛苦的莫過于夢醒了發(fā)現(xiàn)沒有路可以走。”羅岡丹因為他的清醒而成為了這種痛苦的遭遇者?!稅盒摹芬驳拇_是寫給“清醒者”看的,所以極大程度地把焦點放在思想的解放和一種理論的傳達上,幾乎完全忽略了感官或者情感上的變化或需要。在薩特看來,必須首先解決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對“清醒者”而言,它將是一切問題的基礎。本書適合有足夠耐心與好奇心的人閱讀,否則難免被薩特這個巨額的詞語消費者嚇跑。但鑒于它和它的作者所提倡的思想對我的巨大影響,為這本書留下只言片語也是某種使命感的達成吧。
  •     
      
       (疑似)小歷史學者在公園附近遇到了一起騷擾事件。當事的雙方在天寒地凍中僵持住了,欲望的暗涌悄悄地滾動,招,遁于無形。小歷史學者被這沉默的張力定在被動里,一時出不得手。忽然間,潛在的被害者突如其來的逃匿開解了三方的癡滯。小歷史學者驚醒似的跳將上去,用近乎咆哮的語調,對那潛在的暴徒發(fā)難,“這是怎么回事!”對方受到這審判的威嚇,戰(zhàn)栗起來。
       然后,小歷史學者,優(yōu)雅地越過他的同時,丟下這么一句:“城市受到嚴重的威脅”。
       他是個閑人,盡管他忙著寫一本書,關于法國王室的一位圖有陰謀的侯爵。酒館里的市井之徒、虛張聲勢之輩,店里和各種肉體來往交換忙個不迭的老板娘,圖書館里饕餮般啃讀、添自己大而無當葉公好龍的長進的似是而非的人道者,以及,在街上遇到的這起騷擾事件的主犯,等等這些,就是他的生活里的過往者。不相干,又必有牽連。
       小歷史學家完結他的著作,開始盼望即將遠行歸來的過去的情人,然后就準備搬去巴黎,一走了之。這些人,和小歷史學家,只在倒計時里等著成為互相的不存在。存在,糾纏于時間在現(xiàn)實中得以衡量的度數(shù),竟是虛妄。
       城市受到嚴重的威脅。
       到底威脅了些什么?
       怎么個嚴重法?
       誰干的?
       這路人是誰?
       事件的瞬間發(fā)生、了結,場景和人物,第三者的橫行插入,慌慌張張的問話,聽說關系的雙方,樣樣都同這沒頭腦的判決一般,荒謬不成體統(tǒng)。荒謬通常很有力道。合上書,頭腦嗡嗡地回響這一句。
       這是薩特的《惡心》,我讀它,也受到嚴重的威脅。
      
  •     這一次是重讀。
      重讀的感覺和第一次讀的時候是萬全不同的。
      
      確實感受的到薩特自己所說的,這是他所寫的最具文學性的一部小說。
      
      文章探討了惡心,奇遇,孤獨,愛情等話題。尤其是有關奇遇的論述,讓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
      
      怎么會呢,薩特和米蘭昆德拉有的相似?
      
      也許是思考型的作家的相似之處。
      
      
  •      安東尼在一開始就應當知道寫一個死人的歷史文著是多么無意義。他該慶幸有很多時間用來獨處或者等待,在咖啡館里聽索菲-塔克唱:“在這些日子里,你會想念我的,親愛的”——樂音的自為自律甚至是對存在的嘲弄,它不是多余的,不象我們的自身以及周圍的存在一般過剩。是的,它在我們日常的自由放任之中突然抓住了我們。
       “世上存在的萬物,生來毫無道理,皆在脆弱中延續(xù),在偶然中煙滅”,我害怕自己會因為強迫思維和他一樣患上惡心,然而只是頭疼,對于存在,或者應該理所當然、安身立命?既然源于荒誕。
       他和安妮的關系描述很有意思,說是自由渙散,勿寧說是相處(存在)必需——連同他們共同認知的惡心感和離棄。那個做作坦誠的女人把他比喻成大路邊上的界石,用他的不變來測量她的變化。顯然,他們都無法在各自的惡心之中相互拯救。
       既是無法超越存在,又是必須先存在、自由,而后才是其他,安東尼無法驅散自己的惡心感,所以只能不背負記憶,“而我會通過我的過去,僅僅通過我的過去,自我接受的”。
       我覺得海德格爾關于存在的問題有一個觀點提得比較透徹:我們都關心實際的行為世界,而忽視存在,因此我們陷入了不真實狀態(tài)。
      
  •     暑假最后個夜晚,我寫下我的明白。
       終于明白我也只是存在,在家和寂寞討論人生的意義的存在,在學校不明白的存在,在路上揣測陌生人的存在。
       浴巾蒙上頭就會迷茫?迷茫是因為社會很正常,沒有荒唐。我的就是荒唐,社會的就是正常。社會讓我存在,存在產生迷茫。迷茫是因為我的思想已經好久沒有高潮?看癲狂的電影,看深刻的書籍,體會生活的畫面,買設計概念清楚的東西,思想的交換抵抗不了存在的迷茫。我想我要的是可以讓人閉上眼的高潮??!走上馬路一個個匆忙行人的腦袋從身旁流過的畫面都會讓我反復思量,偶爾會有讓我感興趣的腦袋,Hey!你對存在是怎么思量?別告訴我你這樣活著是為了以后可以進天堂!社會習慣使用天堂的謊言交換信仰的計量。對于這樣的計量我只是時常用圓珠筆在手上寫下“保持癲狂”。睜開眼我要的畫面又被切換,閉上眼funny的明白又出現(xiàn):小時侯活得不明白,長大了明白自己活得不明白,但已習慣向社會要的方向看。生活中老是用跳動的鏡頭交代,但只有長鏡頭才明白。埋頭,做事,吃飯,睡覺,讓人們歡快,,,,但沒人想想WHY?仔細想WHY,最后不是得到原因,得到的是一切只是存在。有思想讓人自由的存在,沒思想讓人重復的存在。哲學家是例外,他們有思想但不能說他們是自由的存在,他們的思想被牢牢捆綁于研究,探索,解釋一切存在。更不可能是重復的存在,還有誰能比他們更明白。他們讓人崇拜的以癲狂的方式存在,直白,深刻,系統(tǒng)的描述存在。不可否認他們與思想為伴,同時我懷疑他們習慣與寂寞為伴。在現(xiàn)在社會里,能讓我們找回自己所想也只有當寂寞與我們同在,想想現(xiàn)在什么與你為伴?看哪個電視臺,買哪個牌子的衣服,怎么和別人說話,選擇利弊,,,,,,你是在選擇物質還是伙伴?結尾的畫面是你拿著電視遙控吃著薯條對自我說拜拜。其實我也不明白什么讓我留戀?先看看思想中跳出生活的畫面:我以為朋友沒事時,朋友卻攤出兩只手告訴我真的沒事的畫面,在車上買票我老是要想怎么用手去接那個車票的畫面,看圖書館借來的書時,老是對別人畫過的地方仔細思量,然后揣測別人怎么想的畫面,談話時我所講不是我想時的畫面,,,,,,我想到這里我的眼神是否有交代?
       思考連續(xù)被中斷,事情總是使壞,讓人們咬咬手指,看看窗外。為什么我會認為是壞?也許因為如果我不認為壞,人們會以為我是癲狂的存在。為什么老是有標準讓我評判?標準是讓社會存在,然后是煙霧彌漫,凌晨五點,下午六點,完全能證明它很在狀態(tài),可以讓人們要么完全不在表現(xiàn)強大的存在,也可以讓人們埋頭擦肩感覺很all right,但沒人看見抬頭就可以看見的天空得意的昏暗。
       寫下這些明白,要感謝薩特先自閉然后用《惡心》隆重向我推薦存在。
      
  •     薩特的《惡心》我是近期才讀到的,小說寫的哲學意味十足,使我這個對哲學沒什么研究的門外漢也看的津津有味,因為小說里面的悲傷和頹廢氣息深深地吸引著我。有時候經典名著真的不用過多的說些什么,書本身才能說明一切,我只能說,如果你立志想要從事文藝工作,請看薩特的《惡心》。
       end
  •     另一個方向
        他曾是一個羞澀、敏感、早慧的孩子,60歲的時候,他在一本童年自傳里回憶了自己在人生初年對母親的迷戀、對死亡最初的恐懼和一次次的閱讀歷險,在這本講述自己“在一個老人和兩個婦女中間”成長的小書里,他還不厭其煩地描繪了這些資產階級家庭的日常景象:彩繪玻璃窗,雕門畫欄,贊美詩,木刻或石刻的耶穌受難像,詩文默禱或詩律學,晚餐后的交談,劇院里的燈光,福樓拜的小說,貝多芬和巴赫……這種本世紀初葉巴黎一個有產者家庭的日常生活,是他成長歲月里最初的溫床。正是這種生活幫助他確立了自己的信仰:這個世界沒有比書更重要的東西了。他早初接觸到的這個世界是書中的概念,而不是實在的物。這種接受方式使他成了一個被幻覺包圍的孩子:他渴望著給事物命名或者說創(chuàng)造事物。多年以后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說:“我的生活是在書本中開始的,無疑也將在書本中結束?!边@本1964出版的小書《詞語》(Les Mots 另譯《文字生涯》),被安德烈·莫洛亞稱為是“薩特寫得最好、最富于人情味的作品之一”。自傳只寫到10歲,那個孩子長大成青年后成了小說《惡心》里的安東納·洛根丁,一個東飄西蕩的文人。在晚年的一次談話中,薩特說:“30歲的時候我成功地露了一手,在《惡心》里描繪了我的同類多余而不快的一生,”“我當年是洛根丁,通過他表現(xiàn)了我生活的脈絡。”
        要探究這個敏感、憂郁的孩子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哲學家,成為“20世紀人類的良心”是困難的,一般都會歸結于巴黎高師的學風使然,柏格森和胡塞爾等先驅的影響,再有就是追溯到法國人文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上去。從《詞語》透露的信息來看,他更有可能成為的倒是博爾赫斯這樣泡在圖書館里的小說家。不管怎么說,一個人在30歲之前構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是不可思議的,因為20世紀已經不是需要人們貢獻哲學和思想的人類文明的濫觴時期了。
        在薩特不多的小說中,《墻》是他寫得最好的短篇之一(以這個題目冠名的短篇小說集,加上《惡心》,還有《群蠅》、《密室》、《骯臟的手》等幾個戲劇使戰(zhàn)后的一代作家在50年代初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學)。這個小說把對世界荒謬的探討放到了死亡的背景前。故事放到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主人公巴伯羅被捕入獄,被判處死刑,為了戲弄敵人,他故意說戰(zhàn)友蒙拉藏在墳地里,沒想到弄假成真,敵人果真在墳地里抓到了蒙拉。
        簡短的對話推動小說前進,保持著一種適度的緊張,生動的細節(jié)和場景的鋪排也豐滿了小說的軀體,特別是凸現(xiàn)了人在死亡面前的各種情狀。薩特是屬于那種事先把要寫的小說想得很清楚的作家。在《墻》里,他試圖通過巴伯羅的遭遇解說“自由選擇”、“世界是荒謬的”這些所謂存在哲學的核心思想,巴伯羅在死亡面前要“保持堂堂正正的態(tài)度”,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選擇“堂堂正正地死”是他的自由,這是薩特要說出的第一個層面的意思,而最主要的層面,薩特通過這個玩笑的驚人的后果揭示出來了,那就是人生的偶然和荒謬,巴伯羅得知真相后的笑聲眼淚成倍地放大了這種悲哀和荒謬。但即使撇開了這一點,《墻》依然是一篇激動人心的小說,比許多職業(yè)小說家的作品都要好得多的小說,從這個小說里透露出了哲學家薩特向著另一個方向的可能。但遺憾的是薩特在這個方向中并沒有像??思{一樣為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惡心》、三部曲《自由之路》處理的都是知識分子題材—或者說,他根本沒有考慮如何處理小說題材—他只是通過表現(xiàn)和自己有著相似經歷的知識分子從孤獨到意識到存在再到“介入”的過程,來形象地解說他的哲學。這些小說一方面保持著死人般的嚴肅,另一方面因對非理性的排斥使故事缺乏神秘性。偉大的藝術應該表現(xiàn)人性的全部,其中既有直覺、迷戀、瘋狂和幻覺,同時也有理念,但在薩特的這些小說里,人似乎僅僅是由理念組成的,他筆下人物的一切(包括情欲)都是智慧的超?,F(xiàn)象。他的智力是那樣的強大,以至—我們相信—憑著理念他就可以成功地寫出小說和戲劇,但可悲的是隨著時日的推移,我們越來越覺得這些小說的不真實。他是哲學世界的王,但正因為他把自己獻祭給了哲學(他對文學的觀念和所有的小說、戲劇都是建立在這個基點上),小說世界中沒有了他的坐標,他被留在了小說的墻外。
      
  •     我常常聽到有些人講述自己的愛好包括閱讀,就像回答現(xiàn)在幾點之類膚淺的問題。我一直認為那不過是“消磨時間”而已,甚至來說,在那段所謂閱讀的時間里,思維處于停滯,只是眼球在被迫接受同一大小的鉛字而已。一些消磨時光的書,外出旅行時看的書,在杜拉斯眼里“不是嵌入思想,反映生活悲哀和思維模式的書”,閱讀它們僅僅只是消磨時光,以及把自己扔進另一個理想世界。結束閱讀之后呢?薩特在他的《惡心》里這樣描述了這種閱讀之后的狀態(tài),“我讓它們自然的逝去,很多情況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詞句,我的思想始終是模模糊糊的,它們繪成一些含混但有趣的形體,馬上我就把它們忘了”,也就是說,這樣的閱讀僅僅是在表面上發(fā)生,在內心里,這些發(fā)生過的事并沒有留下清楚的痕跡。
      喜歡閱讀這樣的游戲,和走路喝水一樣是可以平復情緒的,把自己從另一個頭腦中分裂出來,考慮另一個問題??吹讲煌娜?,對于同一事件或同一觀念的不同描述,而每一種描述都具有其邏輯上的嚴密論證和思維上的可行性,對于并未思考過自己立場和想法的人來說,閱讀的時刻,并不是享受思想上的獨處和平靜,而是尋找別人思想對自己產生的沖擊,或者共鳴。真正的閱讀將會引發(fā)我們更多對于生命存在,生命意義的思考,引發(fā)我們對于歷史事件的懷舊鄉(xiāng)愁,引發(fā)我們對于理想未來的無限幻想,當然,也可能引發(fā)的是我們對于暗淡現(xiàn)實的激憤。
  •   覺得都不像你的風格了呢!好像一下子長了好多歲~
  •   噢!每天都很惡心,哈哈哈
  •   想知道你怎樣對薩特的惡心是怎樣定義的
  •   some of these days, you will miss me, honey
  •   長……
  •   分析得真好,
    原本以為全篇是圍繞“惡心”的感覺展開的
    沒想到只是個噱頭,
    并非作者真正要表達“惡心”
  •   看得好累呀
  •   沒有人吐槽他們分手不是兩年而是六年么
  •   原來您這么能寫...
  •   樓主在運用排比句方面真是讓人驚嘆........
  •   在前一件事里,政府部門對豆腐渣工程的有意隱瞞、對報道真相的壓制,使得把握一個適當?shù)呐u程度十分困難。后一件事里,人們對道德底線、職業(yè)操守認識的普遍分歧,國家權力大棒和道德大棒與個人自我保護力量的巨大分歧,也使得不論支持哪一邊都很難自圓其說。就這樣,知識分子心中的天平,在各種聲浪和思想的夾擊中,在惡心與良心之間左右失衡。
    太強了~~~~~~~
  •   知識分子?
    這個階級從來都不存在,這些“文化人”都隱藏在底層、中間層、中上層之中,為了各自不負責的話語打口水仗。時而諂媚,時而辱罵、時而語重心長。
  •   觀點好,希望以后多引用本國思想家的事例著作等等,張口說歐美,好像很有深度,其實——淺!
  •   關于范跑跑那個問題,我覺得根本沒必要把老師再擺在崇高的位置上,老師只是個平常工作而已.
  •   “我們是痛苦的,因為我們自由”。
    那確實。
  •   分歧是難免的,我相信時間長了之后情況會好轉?,F(xiàn)在這種情況可能是積蓄已久的民眾情緒的井噴式發(fā)泄,相對而言理性少些。如果以后能有規(guī)范的、有保障的民意表達渠道,問題是不是會好些?而且有爭議的問題,很多是對我們未完成的價值重構的一種反映。在很多事情上我也不大贊同主流網絡輿論。
    另外最近剛看了《烏合之眾》,這種行為也有社會心理學解釋
  •   我們是痛苦的,因為我們自由。
  •   就這樣,知識分子心中的天平,在各種聲浪和思想的夾擊中,在惡心與良心之間左右失衡。
    就這樣,知識分子心中的天平,在各種面具和代言的愚弄中,在沖鋒與畏縮之間進退失據(jù)。
  •   關于范跑跑事件,記得楊絳的某篇散文里說的很好,大致意思是說,舍己救人這種事,只可要求自己,切不可強求別人也做到。
    我認為這是我見過的對此種事件的最佳解釋。
    原文可以找楊絳記錄她的姑母楊蔭榆的文章。
  •   對于逼捐這樣的事件,是不是也可以同樣如此理解。
    你的評論原來就讀到過,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都是一個人寫的,呵呵
  •   我這篇文章登上首頁,仿佛是有點違背我自己總結的那些登上首頁的要素了……
  •   可是,在現(xiàn)實面前,知識分子們被從頭到腳潑上了冷水。小文學先鋒韓寒,就因為給莎朗斯通辯白幾句,被扣上腦殘的高帽;粉絲無數(shù)的余秋雨,如今已經成了網監(jiān)們的重點保護對象,凡有關他的話題,刪無赦;山東文聯(lián)的王兆山,寫了兩首詞,馬上成為另一個眾矢之的;昵稱“跑跑”的范美忠,好歹也是北大畢業(yè),在小縣城任教無怨無悔,地震中做出了一些行為,說了一些話,馬上也被推到眾人的利口舌尖。
    ---------------------
    這篇真是奇怪,原來他們這些人,竟可以并列出現(xiàn)的!!
    我被這種奇幻、哥特、浩瀚、天才的排比句給煞到了
  •   張口說歐美,好像很有深度,其實——淺!
    -------
    我也想說這一句
    如果道理沒有整明白
    靠引用是不行滴
  •   人的世界真可怕。。。中國人的世界可怕又可悲。。。
  •   你自己總結的要素是什么
  •   啊真是沒想到SATRE已經死了這么久了~
  •   寫得不錯,不太喜歡說別人做的事怎么樣,
    我在想我要是當時人或我是站在他們的那個社會位置,我又會怎么說怎么做,中國 他隱瞞了許多許多的真實,許多許多的悔不該。
    但如果我站在政府的立場,我想這樣做是最佳的決擇。
  •   有思想,我喜歡
  •   的確集人情味、才華、熱情、威信和民族責任感于一身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能夠真正做到指引的人或者思想知道現(xiàn)在也是沒有定論的。
  •   恩~寫的不錯~不過悲觀了點,我也覺得樓主關于分類分階級的 分法,不是很準確~整篇文章還是不嚴謹考慮成熟~
  •   不悲觀,很準確。
  •   看2句久看不下去了
    惡心的你 沒有良心的是我們 惡心我們的是你
  •   產業(yè)化的教育體制生產是干活的機器人,不是有頭腦的思想家。
  •   膚淺,取寵,也罷,都喜歡這樣大伙、、
  •   7娼8丐9儒
    自古以來讀書絕大部分時候都是臭老九
  •   lz扯這么一大篇什么也沒說~回歸虛無~
  •   佳文共欣賞。歧義相與析。豪情同仰望。深沉各自藏。
  •   好像“惡心”和“良心”說的 不太明確,有很多漏洞,你寫的只是表面上的性質,其中的性質還是沒有體現(xiàn)出來,既便你說的有一定的思想和自己一些的想法,但是時質上呢,它應該是兩方面,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片面性,你看待問題還是有些片面性,看事要看到兩方面……
  •   現(xiàn)在的網民頗有"暴民"的影子......
  •   知識分子與政治,國家從來就是對立面,以知識分子造就的政治體制的國家以其要求生存的途徑就是破除自己,并且屏棄許多自己所創(chuàng)立的~
    總的來說,看過Jean-Paul Sartre
    的書,在經年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也是一個力圖彰顯自己思想獨立個性的人,西方哲學歷來與東方思想具有大差異,再此基礎之上的結論根本就是空談~
  •   我看LZ是恨中國的知識份子沒有薩特那么清醒,那么悲憫,那么激進。
    完全被自己的羞憤壓倒了。
    寫的真亂
  •   寫的亂 觀點不鮮明
  •   還是要贊揚LZ的思考反思精神!
  •   糾正一下,現(xiàn)在網絡上上躥下跳的NC,很大一部分是網絡公關公司,是來引導輿論的,人民哪有這么傻
  •   LS的好像沒有仔細看我的文章
  •   問題是《惡心》的主題跟這些現(xiàn)狀有什么關系呢?LZ能否進一步闡明一下?
  •   說道秋雨啊跑跑什么的,我倒是覺得是整個社會價值觀出了問題,一旦哪個人成了名人,人們就會要求他們做一個圣人,不能犯任何錯誤,并且道德一定要高尚。就好像有很多人說的,杰克遜是個好人,他從來沒有過戀童癖??扇绻羞^戀童癖呢?你仍然會認為他是好人么?是否他所有的貢獻也會被這三個字所掩蓋了呢?
  •   秋雨和跑跑已經不只是”一個普通人“的問題。這么大額的捐款,如果真是假,自當被指責,與是否名人關系不大。
    也不是要求所有名人都道德高尚。但是知識分子總得文如其人吧。
    跑跑雖然是想闡述自己的自由主義理論,但明顯言行不符。
  •   跑跑也算是知識分子?恐怕這個問題要好好考慮一下。
    說到文如其人,薩特跟波伏娃兩個當年禍害那么多女中學生,是否也算是言行一致?
  •   樓主說了一大篇都沒說到《惡心》最重要的主旨,就是關于“人類存在”的惡心。
  •   呼~~LS算是終于點題了!!
  •   薩特的為文和為人確實不一致。如果他為人真的像他的文中人一樣就不會有此文了。
    你們是不是覺得每篇評論都要總結一個此書的主題思想才能繼續(xù)寫?
  •   你看過惡心沒,大爺。
  •   再后來讀到存在主義,經過了薩特與加繆的洗禮后,依稀有種皈依了存在主義的感覺。但給我最大感觸的還是《惡心》,滿書沒有一絲亮色,作者鋪天蓋地地向讀者施加“惡心”的感受與體驗,竟到了讓人窒息的地步。但這種強烈的感受竟也成了對我某種程度的救贖。我的想法雖然沒有羅岡丹那樣極端,但是從字里行間仍可看出我們二人某些思想的相似性。我欣喜于薩特將這種思維狀態(tài)詳細地描述下來,仿佛賦予了它們合理性和公正性。
    這段說的很好。
    不過我在看的時候,一直在想,薩特這樣一個喜歡音樂喜歡各種形式的藝術的人,究竟自己在沉迷于藝術的時候是如何想的。
  •   不過竊以為薩特的《惡心》還是寫得比較粗糙的,或許他寫小說時確實是把哲學而不是文學放在第一位的吧
  •   總結的蠻好,讓我想到了看書時沒想到的。
  •   更糊涂了
  •   看完這本書有很多想法
    但是都不能像書中那樣說得那么明白又不明不白
  •   這書評寫的很繞
    不過然我見識了你的內心世界
    嘿嘿~
    深刻的蝎
  •   這篇書評最后一句真好~
  •   生活中有些時候,是會感到惡心的,是大腦的惡心,而不是腸胃的。。。
  •   同一是大腦得惡心
    覺得挺有意思得
    他描寫那些人 好細致 栩栩如生
    有時再公車上看倒人聊天一邊聽 很像看戲劇
  •   小王子說好的要看
  •   我不這樣認為,二十世紀是薩特的世紀,如果沒有他,法國現(xiàn)代文學就沒有這么有力了,他是法國現(xiàn)代文學作家中一個強有力的創(chuàng)造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令之后的法國作家很難避開他不受他的影響
  •   薩特在小說的那片天空,從未久留過。
  •   小說什么的之于薩特,還是浮云為好,哲學家的小說,大都很讓人糾結~
  •   哈哈,借書說閱讀,贊成,閱讀不是單純的打發(fā)時間,應該與我們發(fā)生更多的關系。
  •   好的作者除了貢獻鉛字以外,他還能給作為讀者的我們巨大的發(fā)揮空間,即 想象力。
  •   慚愧
    現(xiàn)在讀書反而不似以前愿意思考
    樓主在第一段所說的狀態(tài)真是本人的寫照
    只不知如何擺脫現(xiàn)在自己令自己生氣的閱讀狀態(tài)
  •   擺脫功利主義,懂得思考的價值,尋求寧謐的意趣,努力嘗試表達
  •   我讓它們自然的逝去,很多情況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詞句,我的思想始終是模模糊糊的,它們繪成一些含混但有趣的形體,馬上我就把它們忘了
    我也很喜歡這句話,習慣寫日記的人在某種情況下會有這種感覺,懨懨不樂,對生活沒有什么激情。
  •   都這樣講了,哪里還有什么“真正的閱讀”呢
    不過,如果要和那種裝逼的來對比,那倒也還可以說說。。不過一般人也都不認同那是讀書吧
    現(xiàn)實難免殘酷,不管嘴上說著多高尚,讀書的確基本是無奈之舉
  •   嗯。好多書是摳著頭看完的,就像在啃鉛字一樣難受。
  •   尋找別人思想對自己的沖擊畢竟是閱讀讓自己產生思考的第一步
  •   很扯淡的說法。
    不伴有思維活動的閱讀,那是說文解字。更何況,就算字典也是能讀出萬千趣味的。除了衛(wèi)生間里的說明書外,何來樓中寡味的鉛字。
  •   閱讀的時刻,并不是享受思想上的獨處和平靜,而是尋找別人思想對自己產生的沖擊,或者共鳴。真正的閱讀將會引發(fā)我們更多對于生命存在,生命意義的思考,引發(fā)我們對于歷史事件的懷舊鄉(xiāng)愁,引發(fā)我們對于理想未來的無限幻想,當然,也可能引發(fā)的是我們對于暗淡現(xiàn)實的激憤。
    贊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