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論集

出版時間:1998  出版社:幼獅文化  作者:Carr, Edward Hallett  譯者:王任光譯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歷史論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我們關于過去的概念構成我們未來的概念。我們對于未來的看法影響我們對過去的洞察。 P78
      歷史學家所研究的過去不是死氣沉沉的過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舊活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過去。P105
      格羅特《希臘史》—雅典民主政治:興起中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的愿望。蒙森《羅馬史》—凱撒:拯救德國的政治強人。P124
      像阿克頓的自由主義一樣,納米爾的保守主義由于扎根于歐洲大陸背景而獲得了力量與深度。P126
      當你拿起一本歷史著作的時候,只看扉頁上作者的名字是不夠的,還要看出版日期或?qū)懽魅掌凇袝r這更能說明問題。P131
      
      柯林伍德歷史觀嚴重錯誤之一是,假定要求歷史學家去研究行動背后的思想,也就是要研究個人行動者的思想。(可能實際上其有意動機與實質(zhì)無關)P143
      盧克萊修從人對于過去的冷漠中推論人對于未來的冷漠。P213
      進步并不意味著也不能意味著對所有人都是同樣的、同時的進步。P220
      教育在促進個人能力、機會拓展方面,因此在增加個體化方面是一個必要的、有力的工具,但同時也是為某些利益集團控制的促進社會一致性的有力工具。P252
      
      
  •     今天的新聞便是明天的歷史。歷史與新聞之間不過隔了一天的距離。
      
      卡爾在《歷史是什么》一書中談及了歷史的幾方面問題,包括歷史學家,歷史事實,以及歷史的主客觀性等內(nèi)容。在批判前人的基礎上,卡爾告訴了未來的歷史學家要如何把握歷史,也告誡讀者要怎么看待歷史。在我看來,這些關于歷史的討論,同樣適用于新聞報道。
      
      雖然記者無法被稱為歷史學家,但兩者所做的事情卻相差不大。卡爾在書中,通過和科學家工作方式的對比揭示了歷史學家工作的方法。他認為,盡管科學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分別從事著不同領域的研究,但這些領域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和人對環(huán)境的影響。其次,歷史學者也采用同科學家類似的方法從事研究:提出假設,通過解釋分離出事實,再通過事實檢驗假設。再次,歷史學者不僅關心特殊,更關心普遍性。最后,他們從大量歷史事實中抽象出的一般,也可以用于預言未來。只不過這種預言會受到社會條件的限制,因此不會特別精確。
      
      歷史學家和科學家之間有相似之處,不過在我看來,他們同記者的相似之處似乎更多。歷史學家擁有一顆科學理性的大腦,但要真正體察到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作用,他們無可避免地要擁有人文情懷。這也就意味著,中立對于一位歷史學家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記者也是如此,新聞報道的字里行間永遠都暗含著記者的態(tài)度,不論它們被多么巧妙地用專業(yè)的手法所掩蓋。并且,新聞報道也和歷史類似,都關注人,關注蕓蕓眾生,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一切事情。
      
      歷史學家和記者最大的相似之處則來自于,他們常常為各種勢力所左右。卡爾在本書開篇即探討了歷史事實的選擇以及歷史學家及其所處的社會??柗裾J所有發(fā)生在歷史上的事情都是歷史事實,也否認歷史僅僅記錄歷史事實而不做任何解釋。他給歷史下的定義突出了歷史運動的特性,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的互動,是現(xiàn)在與過去的對話。他在描述歷史的運動特性時突出了歷史學家的主觀性。這和新聞報道如出一轍。記者在一篇報道中不可能全面地涉及到所有問題,他必須在有限的空間中突出重點。而重點的標準是什么,卡爾在下一章做出了回答。
      
      在“個人與社會”這一章中,卡爾的論述是對于讀者的一種提醒,也是對于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忠告。在拜讀某位學者的歷史著作前,讀者有必要了解該作者所持有的價值立場;而要了解該作者的價值立場,則需要對作者所處的社會和時代有所涉獵。不過,立場與社會是處于變化之中的,人們有必要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這樣的一番描述暗含著歷史學者在選擇歷史事實中采用的標準是個人的價值觀,不過此種個人價值觀實則是被洗腦過的。同理,在新聞報道中,記者的選擇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念。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標準來自于記者所處的組織?!赌戏街苣泛汀度嗣袢請蟆肥菆蠹埖膬蓸O,前者專注于揭露社會的弊端,后者則側(cè)重描繪美好的愿景。兩份報紙在近年來都很少講假話,但也無法說他們都講了真話。兩份報紙的記者都習慣于采用同報紙主題相一致的內(nèi)容,而忽略相左的事實。他們說的都是事實,但單獨看任何一份報紙,都無法正確了解整個中國。
      
      以上我所說的幾個問題基本是圍繞著“主觀與客觀”兩方面說的,這也是貫穿整本書的一條線索。在了解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后,那應當如何處理兩者間的關系呢?卡爾既反對機械化地記錄歷史,把歷史當做死物;也反對主觀地隨心所欲地解釋歷史事實。于是他采用了介于主觀性與客觀性之間的折中路線。歷史學家不是事實的奴隸,他們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其串聯(lián)起來,組成有意義的內(nèi)容;但歷史也不是主觀印象的產(chǎn)物,它依舊是有特定形狀的,只不過由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各有側(cè)重。在新聞報道領域,要想獲得受眾的認可,采用折中主義也是比較快捷的一種方法。
      
      這本書不僅為人們了解歷史著作提供了指南,其中暗含著的批判思想也適用于包括新聞在內(nèi)的許多其他領域。
      
  •     
          原載《文景》雜志2011年1、2月號合刊
        
          “這是一個天真的年代,沒有一絲哲學蔽體的歷史學家們行走于伊甸園中,在歷史的上帝面前赤裸著,毫無羞澀”。這是卡爾(E. H. Carr)的辛辣嘲諷,對象是19世紀那些對歷史缺乏哲學思考的歷史學家們。
          19世紀的歷史伊甸園內(nèi)陽光燦爛,洋溢著空前的樂觀與自信。被譽為近代史學之父的德國歷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曾虔誠地相信,他只需要打理好歷史事實,至于歷史的意義則會由神圣的上天來安排。之后是禁忌的設立與違背。辨別善惡樹上的果實成熟了,被偷食了,人們被逐出了歷史的伊甸園。再后來是熟悉的墮落??栔赋觯瑥哪且院?,人們了解了罪惡,經(jīng)歷了墮落,而今天想要拋棄歷史哲學的想法,都不過是一些歷史學家的癡心妄想——企圖在郊外的花園中為自己和其他的裸體者重建一座伊甸園??柕谋扔髯屓讼肫稹妒ソ?jīng)·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對亞當?shù)母嬲]:“但是那辨別善惡樹上的果實,你不可吃,因為一旦有一天你吃了它,則必死無疑?!比欢R的果實終究為人所食,在對于歷史自身性質(zhì)的反思上,今天的歷史學家不可能保持19世紀的漠然,那種天真無邪的樂觀與自信已經(jīng)死去,重返伊甸園,已是再無可能。
          由自身啟蒙萌動而生的快感在墮落中不斷被放大,飛速的下滑使歷史自身的存在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強烈關注與真切體驗,同時也帶來了本體論上揮之不去的困惑:歷史究竟是什么?對此,不同的歷史學家有著各自不同的答案,卡爾的答案是:歷史是歷史學家與他的事實之間持續(xù)互動的一個過程,是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一場對話。要理解這一定義,就必須嚴肅審視其中凸現(xiàn)的兩種主要關系:歷史學家與事實以及現(xiàn)在與過去,而這兩種關系又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歷史學家屬于現(xiàn)在,而他的事實則屬于過去。
          在《歷史是什么?》一書中,卡爾對歷史自身的觀照立足于對既往有關認知的理性批判之上,首當其沖的是19世紀歷史學研究實踐中對事實的絕對尊崇與信心。對于蘭克而言,歷史的核心問題是“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依賴客觀事實,徹底排除歷史學家自身以及其它主觀因素的干擾。而這種對過去事實客觀性的絕對化造成了主、客體之間的斷裂,歷史事實成為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存在。于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誕生了:這邊是屬于過去的歷史事實,在早已沉寂的歷史長夜中巍然不動,靜靜地等待被發(fā)現(xiàn);那邊則是屬于現(xiàn)在的歷史學家,在一片嚴肅的喧囂中,將手中的火炬盡力地伸向?qū)Π?,試圖驅(qū)散一小片黑暗,重新照亮事實久違的面孔。然而在無邊無盡的歷史長夜中,火炬的光芒,連同不辭辛勞將其高舉手中的歷史學家,都是有限的。因此,蘭克曾經(jīng)喟然長嘆:在無限資料面前,人顯得分外渺小?!拔嵘灿醒?,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早已敏感地覺察了個體與外在的沖突以及這種沖突下潛伏的個體危機與困境。蘭克的感嘆體現(xiàn)了相似的感觸,但遺憾的是,這種個體困境并沒有有效地激發(fā)對歷史自身性質(zhì)的普遍反思與檢討,19世紀的陽光強力壓抑著尚未形成氣候的“陰霾”,用一種頗具時代眉目的自信將處于這一困境的歷史學家們解脫出來。甚至在19世紀已經(jīng)接近尾聲的1896年,英國史學家阿克頓 (Lord Acton)的胸中依舊澎湃著創(chuàng)作“終極歷史”(ultimate history)的雄心壯志:“我們這一代還無法擁有終極歷史,但是我們可以廢棄陳陳相襲的歷史。既然一切信息觸手可及,每一個問題都能有解決的方案,我們便能夠展現(xiàn)出由一條道路至另一條道路的過渡中我們所到達的位置?!币粭l道路是前終極歷史,另一條道路是終極歷史,行走于其間的阿克頓雖然有幾分惆悵和遺憾,但是對未來新歷史的念想使他能夠堅定不移地叩石墾壤,做愚公移山式的努力,“子子孫孫無窮匱”,蘭克關于個人有限性的哀嘆被一種薪盡火傳的樂觀所替代,終有一代歷史學家能夠擁抱那終極歷史,那時人類與過去再無隔斷。然而,此種信心背后的假設與蘭克并無二致:歷史依舊是由客觀事實構成的龐然大物。
          卡爾在書中批判了這一假設以及與其相關的主客觀絕對隔離:不是所有的事實都是歷史事實,歷史事實實際上是一種滲透了歷史學家主觀色彩的選擇,1850年的小販之死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個小販在小小的爭吵后被一幫暴徒蓄意踢死,卡爾當時認為在一年前這僅僅是一個發(fā)生于過去的事件,并非歷史事實,鮮有歷史學家提及此事。即便有了克拉克博士對它的引用,卡爾依然認為這一事件僅僅獲得了向歷史事實俱樂部的推薦,其本身的歷史事實地位還有待于進一步的主觀選擇,取決于今后幾十年內(nèi)能否繼續(xù)出現(xiàn)于有關19世紀英格蘭的書籍或文章中,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闡釋,即克拉克博士對這一事件所作的闡釋(或者以此來支撐的論題)能否為其他歷史學家所接受和認可。在卡爾的心目中,歷史事實不再是一個僵硬的存在,它的形成被過程化,而歷史學家的闡釋便是牽動和引發(fā)這一過程的重要動力。在澄清歷史事實屬性的同時,卡爾也駁斥了長期存在于眾人心中所謂“歷史研究兩步法”的錯誤觀念——先收集事實材料,再進行寫作。因為收集事實的行為本身也是一個闡釋、評估與篩選的過程,卡爾強調(diào)了歷史學家在其間的雙重職責:發(fā)現(xiàn)一些重要的事實并將它們帶入歷史,同時拋棄諸多不具備歷史意義的細枝末節(jié)。試圖建構處于闡釋真空的客觀事實之基,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做法罷了,盡管它看起來可以非常的嚴肅和正義凜然。
          事實上,對歷史自身屬性的反思與對歷史事實闡釋構建因素的強調(diào),在卡爾以前的西方并非完全缺位,即便是在對歷史書寫客觀性頂禮膜拜的19世紀,我們也能聽到來自黑格爾、德羅伊森、尼采和克羅齊等人所發(fā)出的不同的聲音。海登·懷特(Hayden White)曾指出,上述四位19世紀著名的理論家都將闡釋視為歷史書寫之魂。在《歷史中的闡釋》一文中懷特對此進行了簡要概括分析:黑格爾等人都反對存在作為成品提供給歷史學家的事實,一致強調(diào)事實的主體建構屬性,突出了歷史學家對 “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的想象性探究。其中尼采對客觀性的主張頗具顛覆力度,對他而言,闡釋是客觀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種客觀性本身具有藝術性,歷史學家應該以劇作家的姿態(tài)游走其間,將各種因素編織成為一個整體。因此,尼采坦承自己能夠想象一種歷史寫作,其中并無絲毫的基本事實然而卻能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客觀。這些19世紀的“叛逆”并沒有在卡爾的書中受到關注,在對客觀性崇拜的理論批判上,卡爾更多地借助的資源來自與其時代相近的另一位歷史學家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枌⒖铝治涞伦u為唯一的一位在20世紀英國對歷史哲學做出重要貢獻的思想家,并扼要總結(jié)了柯林武德在此問題上的主要觀點??铝治涞抡J為如果歷史學家不能理解過去某個行為背后隱藏的思想,那么這一行為對他而言就會毫無意義。對過去的重建有賴于事實,但是重建本身并非事實的簡單復述,對事實的篩選與闡釋是這一過程的應有之義,也是使事實成為歷史事實的必經(jīng)之途??栒J為這有效澄清了三點:第一,到達我們手中的永遠不會是“純粹”的歷史事實,它們都經(jīng)歷了記錄者心靈的折射;第二,對于歷史人物的心靈,歷史學家需要具備一種想象性的理解;第三,對過去的洞察與理解只能經(jīng)由現(xiàn)在的視野方能到達。
          當然,卡爾對柯林武德的“青睞”尚有其特定的意圖,因為在將純粹的客觀性驅(qū)逐下神壇之后,歷史學家又會面臨另一個困境,即歷史有可能淪為主觀闡釋肆意漂流的場域,變成弗勞德所言兒童玩具盒里的字母,可以被人隨意拼成任何的字。
          而在卡爾眼中,柯林武德的歷史觀便是深陷于相對主義泥沼的代表??栆昧丝铝治涞碌脑挘骸笆ァW古斯丁從早期基督徒的視角來看待歷史;提拉蒙特則采取了一個17世紀法國人的視角;吉本采取的是一個18世紀英國人的視角;蒙森采取的則是一個19世紀德國人的視角。沒有必要去詢問哪一個是正確的視角。對采取它的人而言,每一個視角都是唯一的可能?!睂Υ丝柕姆瘩g是,看山的人固然會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體驗,但這并不意味著山本身就沒有形狀或者具有無數(shù)形狀??柍姓J主觀闡釋在建構歷史事實的必要性,但堅決反對將各種闡釋不加甄別,認為每一種闡釋都和另一種闡釋同樣好的錯誤想法。而要跳出歷史相對主義或懷疑論的泥沼就必然要求卡爾完成一個思維運動的悖論,在歷史的觀念上重新導入先前批駁的客觀性來對抗與控制主觀闡釋的泛濫,同時這種客觀性必須經(jīng)過改造,具備能夠容納主觀闡釋的理論彈性。相對于此前緊緊匍匐于客觀性大地上的蘭克等人,卡爾顯然是挺身而起,高揚了作為歷史學家主體的頭顱,然而他的雙腳卻依然牢牢地站立于大地之上,如同古希臘神話中的安泰,藉此獲得一種力量的源泉與安全的許諾。周旋于歷史的主觀與客觀兩個極端的卡爾,試圖在兩個極端中尋覓到一個不偏不倚的平衡點,既不為地面上的塵土弄得蓬頭垢面,又不會脫離安全的地面,展現(xiàn)了一種與歷史事實客觀性的重力既抗衡又妥協(xié)的復雜姿態(tài)。這一精神姿態(tài)在卡爾下面的話中得到了反面的印證:“缺乏事實的歷史學家輕浮而無根基,缺乏歷史學家的事實僵死而無意義?!?br />       然而細讀上述柯林武德的話,雖然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但單就這段話而言,并不能于其間發(fā)現(xiàn)卡爾批判的客觀闡釋的缺位。首先,圣·奧古斯丁等人的主觀視角均被歷史化,不同時代與社會賦予其闡釋本身一定的客觀性,而所謂“每一個視角都是唯一的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回溯式的反思與判斷,在這一過程中歷史闡釋主體的獨特性進一步被客觀化,不同的闡釋也得到了一定的區(qū)別。其次,對闡釋多元性的肯定與擁抱并不必然排斥“客觀闡釋”或“客觀真相”的存在。需要澄清的是,承認多元化并不意味著每個闡釋都是同樣的好,“好”本身也是一個價值判斷,屬于變動的歷史范疇??铝治涞滤浴皼]有必要去詢問哪一個是正確的視角”,更多的是強調(diào)在此情境下有關正確性的質(zhì)問可能會導致的遮蔽。這也不妨視作對某些作為后來者的歷史學家的提醒,他們往往沉溺于自己在歷史序列中的后置優(yōu)勢,以超越前人的視野窺探過去,自信地行使“客觀性”的權力,忙于仲裁,然而卻容易忘卻對自身的視野進行反思與批判。對卡爾來講,正確性和客觀性是維系歷史重力之所在,一旦斷裂,就會出現(xiàn)歷史場域的失重。漂浮的感覺卡爾顯然不適應也不會喜歡,于是他必須強調(diào)客觀性的絕對,并對這一衡量的標準予以重新的界定??枌v史的客觀性安放在永遠的未來,認為只有將目光投向未來的歷史學家方才具有客觀的洞見,歷史是前進的,這一方向感使我們能夠?qū)^去的闡釋進行客觀的判斷,而通往未來之路是一個漸進和動態(tài)的過程,其間既有的闡釋也會不斷得到修正。在談到對卑斯麥成就的客觀評價上,卡爾形象說明了他的客觀性標準:“20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學家將會比19世紀八十年代的歷史學家更接近客觀的判斷,而今天的歷史學家則比19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學家更客觀;2000年的歷史學家將會更客觀?!笨栮P于歷史客觀性的標準兼具了延展性和方向性,擺脫了僵硬不變的存在,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演進。不過這種前進式延展的客觀性主要憑借時間的跨越,在相同或相近的時間內(nèi)情況又會如何?卡爾并沒有明確回答,其中的緣故大概可以從他自己的話中推出:“它(歷史中的絕對)并非是存在于當下的某種東西,因為一切當下的思考都必然是相對的。它是一種仍不完全的東西,處于形成的過程之中——是一種我們向之移動的未來之物,它只有在我們朝著它移動的時候才會開始形成,并且隨著我們向前移動,我們能夠憑借它來逐漸塑造對過去的闡釋?!笨柕目陀^性著眼于一種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間的關系,處于現(xiàn)在的闡釋的客觀性都將在未來得到審判和再審判,終點永遠在前方,盡管作為個體的歷史學家永遠無法到達,但是回報這些跋涉者的是一種安全的承諾——他們當下的行走正是沿著具有歷史客觀性的道路前進。這里我們不妨駐足回首,對比一下卡爾與他先前嘲弄的19世紀歷史學家們。在面對向未來無限延展的客觀性上,我們似乎可以聽到蘭克式的個體哀嘆;而在一代比一代勝出的客觀性上,我們似乎又可以看到阿克頓般的解脫與信心。然而,對歷史中絕對的質(zhì)疑并不必然導致衡量標準的缺失,也不必然會淪入相對主義。在這一點上,懷特的觀點值得借鑒,他在《歷史的重負》一文中認為歷史學家應當經(jīng)由一定的視角來展開對世界的探詢,并將自己的分析與描述作為多元中的一元來對待,充分意識到對研究對象而言并不存在一個單一的、正確的觀點,而是有多種正確的觀點,每一個都有各自的呈現(xiàn)形式。懷特進一步指出,這種形式相當于一種符號體系,當我們觀看藝術家(或者科學家)的作品時,我們并不去詢問他是否看到了我們在同樣的現(xiàn)象界中所看到的,而是他的呈現(xiàn)中是否導入了在任何具備理解該符號體系能力的人看來是錯誤的信息。
          此外,卡爾此書在19世紀事實客觀性的價值上沒有給予足夠的肯定,一味的批評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在19世紀歷史學科構建中的基本作用,模糊了當時歷史周旋于藝術與哲學之間的生存境況,即沒有歷史化、過程化作為歷史事實的“歷史事實”。而且今天看來,卡爾對歷史學家的想象過于理想和抽象,或多或少忽略了歷史學家存在的現(xiàn)實空間。書中卡爾在討論歷史事實時指出,“精確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一種美德”,“贊揚歷史學家在基本事實上的精確如同贊揚一位建筑師在建筑物中使用了經(jīng)過良好干燥的木料和適度攪拌的混凝土一樣,這只是其工作的必要條件而非其主要職能”??柎搜杂幸欢ǖ牡览恚欢鴼v史中這種作為責任的必要條件與作為主要職能的美德并非總無交涉。沒有存活在真空中的歷史學家,在歷史上總是有責任嚴重匱乏的時代,有顛倒黑白的歷史書寫,這對于向來以歷史傳統(tǒng)悠久著稱的民族想必絕不會陌生,當然前提是沒有遺忘,不管是有心的還是無心的。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或是“曲解”)盧奇安(Lucian)在《論修史》中對歷史學家的期望與要求,歷史學家最重要的品質(zhì)就是自由的精神,無所畏懼,亦無所求,他的唯一責任就是要講述所發(fā)生的事實。盧奇安還引用了有關亞歷山大的一段插曲,據(jù)說亞歷山大曾經(jīng)有言,他希望死后能夠重生一段時間來聽聽看那時人們的評價,因為在他生前,人們的歡呼擁戴只不過是想贏取他的青睞罷了。我想,亞歷山大面前那涌動的人潮中一定夾雜著不少歷史學家的歡呼吧,當權者雖然并沒有因此昏聵,然而對這種歡呼竟也無可奈何。在權力特別是極權的擠壓下,責任未必不能成為一種美德,責任自身也要歷史化,當然這也有賴于歷史學家的主觀選擇。這里想順便提及數(shù)量與歷史的關系,卡爾強調(diào)歷史的社會性,認為數(shù)量優(yōu)勢很重要,因為較多的數(shù)量意味著較強的普遍性和社會性,值得歷史學家的關注。然而數(shù)量上的劣勢,并不表明重要性的缺失,譬如夾雜于一片歡呼聲中的少數(shù)異調(diào),這同樣是一個選擇并帶入歷史的問題。
          總的說來,卡爾在書中對歷史客觀性思考的努力值得肯定,而且他對語言文字有著良好的駕馭,使讀者閱讀時不僅可以在思想上觸摸卡爾理性批判的鋒芒,而且能夠保持較高的閱讀興趣。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英國歷史學者凱斯·詹金斯(Keith Jenkins)曾經(jīng)寫過一本《論“歷史是什么?”》的著作(此書亦有中文譯本),視卡爾為確定論者,認為他的相關討論在后現(xiàn)代主義的語境下已經(jīng)不合時宜,不應該在理解“歷史是什么”的問題上繼續(xù)占有一席之地。遺憾的是,詹金斯的批評雖然有合理之處,但是似乎對后現(xiàn)代主義自身的歷史反思不夠充分,而且在批判卡爾的時候也并沒有將所謂的后現(xiàn)代主義解釋清楚,在語言和思維的表達上也不如卡爾此書。因此今天在對“歷史是什么”的問題上,卡爾此書仍不失為一本有意義的介紹性讀物,盡管其間存在著一些問題,至少這些問題依然能夠激發(fā)我們?nèi)ミM一步思考失去樂園以后的歷史。
      
      
      
  •     《歷史是什么》是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卡爾的經(jīng)典之作,卡爾并不能稱之為一位歷史學家,但是去他卻從歷史事實、歷史學家、歷史與科學、道德的關系、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等角度探討了歷史的定義,書中沒有晦澀難懂的文字,作者用他的智慧將什么是歷史?這個問題的答案娓娓道來。
      
      對于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卡爾提出了三點看法:第一、我們所接觸到的歷史事實,從來都不是“純粹的歷史事實,因為歷史事實并不能以純粹的形式存在,歷史事實總是通過記錄者的頭腦折射出來??枌?9世紀歷史學界的實證主義引導下的為苛求歷史事實的絕對客觀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歷史學家和歷史著作以及對歷史事實大英百科全書式的記敘方法給予否定,最擅長記錄歷史事實的便是新聞記者,那么記者的記述就是客觀的嗎?做過記者的人都懂,在一篇文章中,盡管不能明確寫出作者和他所代表的某些群體或組織的觀點,但是,通過對事實的選擇和羅列順序,記者無法完全客觀的記述事實,記者的記敘,是有意識的行為。在這里,卡爾引用自由主義新聞記者斯科特的名言:事實是神圣的,解釋是自由的。當然,卡爾在這里所說的“非客觀”的歷史事實的記述并非指時間地點這些因素,而是對此歷史事件的記敘方法、解讀、歷史地位。同樣,讀歷史學家的著作,作為讀者首要應該研究的并非歷史事實,而是應該研究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這是卡爾在本書中所介紹的讀書方法。第二、歷史學家需要一種富于想象的理解力。在這里,卡爾強調(diào)理解力,他舉例,英語國家和蘇聯(lián)之間的歷史事實的記述中,彼此的言行總是表現(xiàn)出詆毀、愚蠢、虛偽的樣子。如果歷史學家不能以適當?shù)姆绞?,接近其正在研究的人物的?nèi)心世界,也就不能撰寫出適當?shù)臍v史。(P109)。第三、我們只有以當下的眼光去看待過去,才會理解過去。卡爾認為,歷史不屬于過去,而是屬于現(xiàn)在,歷史學家的作用既不是熱愛過去,也不是使自己從過去中解脫出來,而是作為理解現(xiàn)在的關鍵來把握過去,體驗過去。在這里卡爾走了一條中間路線來解釋歷史學家和歷史事實之間的關系,歷史事實并不是客觀的,而且也不是歷史學家編造的,它只是不同的歷史學家對歷史事實的解釋不同。歷史學家站在現(xiàn)在的角度,也就是說,對過去歷史事實的陳述,即不能做到完全客觀,也不是完全主觀的。在這里卡爾強調(diào)寫作的方法應該是讀寫同時進行,這樣才能避免歷史事實成為歷史學家主觀構文的“修飾”這一后果。歷史學家和研究主題的關系,應該是人和環(huán)境的關系,歷史學家在事實面前,即不是奴隸(指19世紀對歷史的完全客觀記述的風潮)也不是暴君,應該是一種平等的互動的關系。歷史學家的解釋,應該是逐漸適合事實,而不斷的讓事實適合解釋的過程。最后,卡爾對歷史是什么?這一問題的答案便是:歷史是歷史學家對歷史事實之間連續(xù)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歷史學家歷史事實
      
      歷史學家是個人,同是是社會中的個人,歷史事實是關于個人的事實,也是關于社會的事實。那么,歷史學家和歷史事實中,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所占的比重各是多少呢?
      卡爾首先說明了兩點,第一、假如你沒有首先掌握歷史學家本人從事歷史研究的立場,你就不能完全理解或鑒賞歷史學家的著作。第二,歷史學家的立場,其本身是根植于一個社會與歷史背景之中的,也就是說,洗腦筋的人,自己的腦筋也被洗過了。而且,歷史學家的立場也是會隨著時間和當時歷史境地而改變的。所以,在研究歷史之前,要研究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學家之前,要研究歷史學家的歷史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P133)
      
      而歷史事實是關于社會之中個人之間彼此關系的事實,是關于個人活動結(jié)果所產(chǎn)生的那些社會力量的事實,這些結(jié)果跟那些個人自己所打算的結(jié)果時常不一致,有時恰恰相反(P143)。也就是說,歷史事實盡管是有關個人的歷史事件,但是它終歸是但是社會的產(chǎn)物。在這里卡爾提出了何科林伍德歷史觀相悖的觀點,即研究歷史人物行動背后的思想,并不是要研究個人行動者的思想,而是要研究行動背后的實質(zhì)所在,否定了個人行動者的個人意識的重要性。那么,偉人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如果把偉人比作改變世界的任務,那么無疑又是將個人與社會對立開來,作者反對這一觀點,卡爾人為,偉人不是現(xiàn)存力量的代表(比如拿破侖、俾斯麥)就是以向現(xiàn)存權威挑戰(zhàn),并協(xié)同創(chuàng)造那股力量的代表(比如列寧)。卡爾認為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偉人是一個杰出的個人,他既是歷史進程的產(chǎn)物,也是歷史進程的推動者,他既是社會力量的代表,也是社會力量的創(chuàng)造者,這些力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改變了人類的思想。
      
      所以,歷史學家的研究行為和歷史事實都是一種社會進程,個人在這個進程中是作為社會人而從事研究的,社會與個人之間那種想象的對立,只不過是以不相干的東西轉(zhuǎn)移我們的思想。歷史學家和歷史事實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這不僅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孤立的對話,而今日社會和昨日社會的對話,用布克哈特的話來說:歷史是在另一個時代發(fā)現(xiàn)的一個時代值得紀念的東西,我們只有根據(jù)現(xiàn)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有借助過去,才能理解現(xiàn)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當今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
      歷史·科學·道德
      在歷史、科學、道德這一章節(jié)中,卡爾批判了如下五種觀點:1歷史只研究特殊,科學則研究一般2歷史不傳授教訓3歷史不能夠預言4歷史必然是主觀的,因為人在觀察自身5和科學不一樣的是,歷史涉及宗教、道德的問題。通過對這五種觀點的批判從而得出,歷史是科學的。值得一提的是,卡爾強調(diào),歷史學家不用拘泥于歷史人物的個人品德,不應該對歷史人物的私生活進行針砭的觀點。因為歷史學家不必像道德學家那樣進行道德審判,歷史學家只需要從歷史的長河中找到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從而得出歷史事件的本質(zhì)來讓這個時代的人更能理解上一個時代的事,從而得出符合時代的理解。
      
      關于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卡爾在歷史的因果關系這一章節(jié)中提到了兩個話題,一是“歷史決定論或黑格爾的邪惡”,另一個是“歷史偶然性或克列奧佩特拉的鼻子”??栍懻摿藲v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但卡爾對這兩者的討論顯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態(tài)度,卡爾的態(tài)度是,不管是歷史的決定性還是偶然性,都是合乎歷史的因果關系的,他舉例,安東尼對可列奧佩拉的眷戀無疑是世界上最正常的因果關系。
      那么歷史學家必然應該具有尋找因果關系的能力和素質(zhì)。接下來卡爾提出的問題是:當我們的因果關系在任何時候都易于被一些其他的因果關系,從我們的角度看來是一些毫無關聯(lián)的打破或歪曲時,我們?nèi)绾卧跉v史中找出連貫的因果關系又如何在歷史中發(fā)現(xiàn)意義。那么什么才算是重要的歷史事件呢,,按卡爾的邏輯,首先它必然符合因果關系,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種因果關系
      要具有合理性。但是問題在于,這種合理性也是無法做到客觀的,也是歷史學家自己的主觀判斷得出的判斷這就涉及到歷史學家的價值判斷一個問題。
      
      歷史往何處去 ?
      卡爾的四個觀點:1有關進步與進化之間的區(qū)別,所謂進化,是指生物的遺傳性,而進步,則是指社會的獲得性,進步才是歷史進步的源泉。歷史是通過一代代的生物的獲得性技巧的傳授而進步的。2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把進步想象為一種限定的開始或結(jié)束。這種提法很有意思,也就是說,在我們固有的觀念里,歷史是有分期和期限的,比如,人類是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最后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歷史這樣一個觀念在我們心里根深蒂固,雖然,讓人類認為歷史是有一個終極這樣一個觀念會讓人有一種安全感,歷史學家敘述歷史是漫無邊際永遠向前延伸沒有預言沒有預期的話,很容易讓人彷徨不安。我們也更愿意去猜測這種關于人類未來的問題。但是呢,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歷史作為一種進步的科學,它的未來呢?卡爾在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強調(diào),對于歷史學家而言,進步的終結(jié)不是什么已經(jīng)進化的了,它一直是無限遙遠的某種事物,只有當我們前進時,指向這一終結(jié)的指標才能進入我們的視野,只有當我們經(jīng)歷了歷史之后,我們才能認識到歷史的內(nèi)容,很顯然,卡爾是不相信歷史終結(jié)的,他對歷史的必然性的定位并不在未來,而是在過去。我認為這是卡爾比較矛盾的一個地方。但必須提到的是,卡爾對于歷史的未來是光明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未來怎樣,總的來說,歷史是在曲折中進步的。3關于歷史究竟是如何進步的。歷史并不是一條線無限進步的,有進步的時代,也有倒退的時代。我們都讀過黑格爾馬克思的三種文明或四種文明,湯因比的21種文明,各種文明興亡的過程循環(huán)理論,認為,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進步象征著這樣一個觀察到的事實:用來促使文明前進的那股進步的力量會在另一個地方消失,后來又會在另一個地方恢復,因為,我們在歷史之中所能觀察到的任何進步不管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肯定都不是連續(xù)的。4依據(jù)歷史活動而言,歷史的本質(zhì)是什么?歷史活動是在不斷進行的,那么,歷史的過程也是不斷前進的。怎樣能夠在歷史的不斷進步過程中得到客觀,卡爾開始解決在第二個問題上所埋下的矛盾之處,也就是說,歷史學家的價值選擇,并不應該是不變的,而應該是不斷變化的,歷史的客觀性依賴于將來積累的,隨著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標準。只有在過去和未來搭建起一個持續(xù)不斷的橋梁,歷史才有意義。
      
      擴展中的視野
      
      20世紀最重要的改變是,人類不斷的創(chuàng)造了理性,在歷史進步的道路上,人類開始利用理性來創(chuàng)造規(guī)律管理自己。這是20世紀人類最大的進步,也是我們在歷史的前進中革命的第一個方面,而第二個方面則是改變了歷史的外觀。在這里卡爾提到了亞洲的國際影響,歷史的中心已經(jīng)不在歐洲,20世紀開始,曾經(jīng)不在歷史范圍內(nèi)的很多國家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歷史的外觀發(fā)生了改變。卡爾寫這一章的意義在于,提醒各位歷史學家,歷史已經(jīng)真正的變成了全球史,要開始把迄今不在歷史范圍內(nèi)的國家和地區(qū)考慮進來,這是歷史學家的首要任務。他在這里還特別提到了中國。中國已經(jīng)不應該也不可能被排斥在歷史主流之外了。在這里卡爾又一次提出了一個學習方法,首先要確定歷史學家所處的位置,其次要把他的地位與當代思想家作一比較,再次研究阿克頓思想中那些因素至今仍然是有效的。
      
      以上是卡爾這本書中比較重點的部分和我的一些想法,當然,這是我自己學習的一個過程,所以我主要是介紹和總結(jié)了卡爾對與歷史的看法和評價??栐跁械淖詈笠欢挝淖治曳浅O矚g,所以就直接原文寫在這篇讀書筆記的末尾:最近最使我感到不安的是不是英語世界知識分子和政治思想家中間理性信仰的衰落,而是丟失了世界時一種永恒運動的普遍感覺……就我本人而言,我一直是一位樂觀主義者,當劉易斯·納米爾爵士警告我避開計劃與理性時,當奧克肖特教授告訴我前進方向沒有特定目標,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人把船搖擺不定時,當波普爾教授想通過一點點的漸進工程,讓受人喜愛的老式T型車仍舊在路上行跑時;當磨里森教授呼吁以理智的保守主義觀點進行歷史寫作時,我面臨的是一個混亂的世界,一個痛苦的世界,我想借用大家熟悉的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的話來說:“然而—地球還在運轉(zhuǎn)呀”。
      
  •     老娘看的是200706第一版
      
      P95
      
      腳注1 《晚期羅馬帝國史》應為1889年完成
      
      P171
      
      歷史的完整性應為Integrity of History
      
      P192
      
      腳注2 Michael Clive Knowles后的1954應加括號
      
      P238
      
      缺尾注8、尾注9;
      尾注25、尾注26重復
      
      商務印書館在自殘砸牌子嗎?
      
      這漢譯名著系列果然還是上世紀的含金量高些...
      
      翻譯上,的確差強人意,還算過得去...
  •     E.H.Carr的名著,所謂歷史就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話,即出自本書。
      
      看著很過癮,顛覆我的很多歷史觀,沒有客觀的史實,動態(tài)的歷史觀,歷史的科學性。但也讓人陷入迷思,顛覆了的,覺得沒有新的觀念被樹立,于是陷入對歷史觀的真空期,知道什么是錯的,卻不明了什么才是對的。行文有些難,有點只見枝葉未見整體感覺,準備買來一本,將來好好研讀。下一本,The Idea of History,by Collingwood。
      
      暫且如此,再有感悟再來補上。
  •     翻譯的水平實在不敢恭維.和80年代吳柱存的譯本相比,就會發(fā)現(xiàn)不僅是翻譯功底不夠,而且在翻譯此書的態(tài)度上也不夠嚴謹.
      
      多處重要語句的翻譯,都非常容易給讀者造成嚴重的理解困難.這點,在對比兩個版本的翻譯時非常明顯.
      
      很可惜80年代版本只能下到電子版了.但對于和我一樣對歷史學有興趣的朋友,建議大家對著電腦把書讀完.
      
      新版本雖然多出了很多可以參考的資料,但如何也彌補不了翻譯上的嚴重缺陷.畢竟,這是一本初學史學時的重要書籍.多了很多初學者難以通讀的資料,卻忽略的主要內(nèi)容的質(zhì)量,無疑是本末倒置.建議商務重印老版~~
  •     新譯與舊譯相比,除了抄了很多舊譯以外,就是把舊譯很通順的地方,改得不通了。如果有機會對比英文本,不知會怎樣?
  •   寫得太好了,盛贊。
  •   牛逼大發(fā)了啊,很好
  •   簡直想全文照抄交作業(yè)TAT
  •   誓不寫第二篇~
  •   干你妹啊~~
  •   您看得真細!
  •   唉 現(xiàn)在的那些人都在搞什么東西。。。
  •   我覺得翻譯得非常之好。
    回頭找來老版看看。
  •   幸好這樣…讀完以后我已經(jīng)開始懷疑我的閱讀能力了,經(jīng)LZ樓主點播我對自己以及以后歷史著作的閱讀重拾信心…
  •   我才剛開始讀,確實不怎么容易理解??磥砦矣斜匾獙χ娔X讀了。。。
  •   有電子版的下載地址嗎,給一個
  •   應該讀原文
  •   現(xiàn)在太容易就想下判斷,雖然心知其非,然匆忙的社會生活,使人們只是忙著說話,卻不肯停下來細想之后,再做判斷。我正準備通過國家圖書館來復印此書英文版。
  •   = =唔,申請的某預科里世界歷史入門課給了兩本預習書籍,其中之一就是這本《歷史是什么》。果然是有愛的史學理論入門基礎啊。
  •   想知道你申請的是什么專業(yè)啊@Tartarus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