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故事

出版時間:2008/12/20  出版社:遠景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  作者:彭怡平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為什麼歷史是His Story?而不是Her Story?懷抱著困惑,我從臺大歷史系畢業(yè),懷抱著有昭一日撰寫《她的故事》(Her Story)的渴望,來到「自由、革命與藝術」的國度──法國,留學期間,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聽聞她們的故事,使我對於女性世界裡種種不可思議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渴求瞭解女人世界的慾望,隨著我到日本遊學的這段期間而日趨強烈,這不僅因為我親身經(jīng)歷日本社會裡對於女性種種莫名其妙的歧見與制約,也因為我開始理解到,身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場無望的抗爭,她們的言語被封殺、她們的渴求被禁止,她們的身體也被束縛在各式各樣的社會符號裡,這些使得大多數(shù)的女性時刻處於在“精神分裂”的狀態(tài)裡,並習慣與自己多重的幻影為伍。
不過,拍攝世界女性圖像的願望卻因為種種現(xiàn)實問題而不能不暫且擱置一旁,直到三年前,母親因憂鬱癥自殺未遂,成了植物人,這個意外促使我放下一切,排除萬難、加緊腳步完成這個計畫!這不僅是源於對母親的想念,也因為從母親不快樂的一生裡,我瞭解到母親從來沒有機會實踐自己!而世界上有多少女性像母親一樣強顏歡笑,為了子女、丈夫與家人而犧牲了自己?尤其在一個視“無條件的犧牲”為美德的社會裡,女人的沉默是否換得社會表面和諧?
或許是冥冥之中有神助,或許是沉睡的母親與我心有靈犀,我竟然獲得了第一筆短絀的經(jīng)費,為《她的故事》系列起了頭。然而,世界之大,我要如何拍出佔據(jù)了世界一半人口的女性的心聲呢?我不希望這一系列的女性故事流於無血無肉的學術術語的堆砌!為了擁有第一手的資料,也為了如實地傳達出當代女性內(nèi)心的世界,我選擇了「旅遊文學」與「旅遊攝影」的形式。
一方面因為在旅遊文學與旅遊攝影這兩個領域裡,以女性為主題的報導付之闕如;另一方面也因為女性的研究與論述多數(shù)限於性別議題,對於其它主題的研究與報導,卻相對顯得不足,這也是為什麼,我期望藉由攝影與文學的角度,來介紹世界各地的女性,並且期望藉由旅遊,實地見聞與接觸不同國家的女性,好與自己多年來經(jīng)由書本、影像、新聞以及藝術等不同媒介所瞭解到的女性形像,交叉比對,期望能夠去除歷史加諸於女性的種種偏見,找出形成這些女性形像背後的諸多原因,還原這些女性真實的面貌。
為了在世界數(shù)百個國度中篩選出各形各色的女性文化,我先以“洲”為單位,再從我遊歷的四十多個國家裡,從中篩選出種族、宗教、性別文化、地理位置、歷史人文風貌與經(jīng)濟政治條件皆異的十二個國度,期望透過這些女性的故事,不僅能夠如實地呈現(xiàn)出當代女性的生活面貌,也說出她們共同的希望與夢想。
無論是荷蘭養(yǎng)老院中的獨居老婦,紅燈區(qū)裡捍衛(wèi)妓女人權的瑪麗斯卡?馬鳩,視婚姻是獲得幸福的不二法則的俄羅斯女性,在女人隱身國度裡渴求與外面的世界對話的埃及女子,或是看不到龍的娘惹文化,黑手黨的女人,塞內(nèi)加爾的鹽田女子,終生飽受懷孕夢魘的猶太女子等等,在在使我理解到,我筆下所寫的,眼中所看到,鏡頭中所紀錄的一個又一個「她」的故事,不僅是女人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也是全世界女性歷史與情感的縮影;而透過這些女性的圖像,更讓我得以瞭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政治、歷史、美學、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所孕育出來的獨特女性文化,是多麼的多采多姿!
期待《她的故事》不僅打開你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心靈,更進而讓全天下女性從此書中得到面對人生的勇氣與智慧,願女人都能不放棄夢想,擁有一個璀璨而豐富的人生。

作者簡介

彭怡平
學經(jīng)歷:
臺大歷史系畢業(yè),巴黎索爾本第一大學電影電視系博士候選人。
通曉法、日、英、德、拉丁文,是個熱愛電影、欣賞藝術、崇尚旅行、喜愛美食與音樂的「生活藝術者」、專業(yè)影評人、旅遊文學作家與文化評論者。
專攻劇本、紀錄片拍攝與電影藝術的研究,對日本文化與法國文化做過深入的探索,發(fā)表專書數(shù)本與專文數(shù)篇,探討日法文化,並應邀至日本京都現(xiàn)代藝術Gallery Sowaka以日文舉辦專題演講。
得獎紀錄:
結合電影與美食的法文短篇創(chuàng)作劇本《Marianne的櫥櫃》在300多名候選的激烈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得到法國Esec電影學院1995年度最佳短片劇本獎。
《名廚的畫像》榮獲1998.12誠品選書。
《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一書榮獲法國2002年度藝術家獎金。
《她的故事》獲法國版《Marie Claire》讚譽為2006~2007年度最佳報導。書內(nèi)攝影作品,榮獲2008年「第四屆TIVAC365傳統(tǒng)攝影獎」入圍,書中的六幅作品將於2008年12月20日至2009年1月18日,在「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B1展出
相關文字著作及攝影作品:
文章及攝影作品散見臺港中三地:《聯(lián)合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法文報紙《OVNI》以及《Marie Claire》、《聯(lián)合文學》等雜誌;並曾為臺灣的《Bazaar》、《ELLE》、《Cosmopolitain》、《LOOK》、臺新銀行的《玫瑰人生》、臺灣的《法國食品協(xié)會》、《中國飲食文化》學術專刊,以及大陸版《嘉人》(Marie Claire)、《Wine & Food》、《萬象》等雜誌專欄作者,亦為《電影欣賞雙月刊》、《影響》、香港的《電影雙週刊》、大陸的《時尚先生》、《名牌》、《時尚旅遊》特約撰述,臺灣的《世界地理雜誌》、《經(jīng)典》、《TO'GO》撰述兼攝影。目前在大陸版雜誌《看電影》(Movie View)、《VLIFE》等雜誌開闢專欄。
已出版的個人著作:
博士論文:《電影中的美食場景》(2005)
《巴黎電影院》(2004,米娜貝爾/2005,北京三聯(lián))
《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2002,米娜貝爾, 2005,上海辭書)
《紅色列車》(2001,商智文化/2005,中國青年)
《法國 C'est la vie!》【品味篇】之「遊走新電影原鄉(xiāng)」(2001年7月,行遍天下出版)
《我愛拉麵》(2000,TO'GO生活叢書)
《開麥拉美味幻想曲》(1999,時報出版/2004,河北教育)
《名廚的畫像》(1998,商周出版/2007,河北教育)
《隱藏的美味》(1998,商周出版/2004,河北教育)
《美食之都──法國菜與巴黎餐廳行家導覽》部分著述與攝影(1998年11月,TO'GO生活叢書系列)
今年即將出版:《她的故事》(2008.12.20,遠景)
2009年出版計畫:《女人的房間》(世界女性群像之二)、《法國菜的故事》。
法文劇本創(chuàng)作:
《太極》(法文長篇)
《巴黎的中國新年》(法文紀錄片)
《約會》描述同性戀情(法文)
《北平烤鴉》探討美食與政治(法文)
《Marianne的櫃子》探討美食與異國婚姻(法文)
《法國CROISSANT與中國山東大饅頭》關注美食與異國文化(法文)
《婚宴》探討美食與性(法文)
影像作品:
「巴黎?夜?爵士」攝影作品於《1920爵士餐廳》做為全店壁畫攝影展出。
「巴黎?夜?爵士」攝影作品於2003年起於衣蝶百貨新館內(nèi)咖啡館與戶外做永久壁畫攝影展出
因迷戀Jazz,以此為主題製作《巴黎夜爵士》系列幻燈片
以Jazz音樂創(chuàng)作者George Baba為主角,拍攝video《Music Box》
《巴黎的中國新年》法文紀錄片拍攝
個人攝影展:
2002/4/20~2002/5/2 法國在臺協(xié)會藝廊
2002/5/3~2002/5/31 國際Fnac攝影藝廊
2002/6/3~2002/6/30 來來大飯店藝廊
2003/3/26~2003/5/14 德霖技術學院人文藝術中心
2009年〈她的故事〉攝影作品巡迴個展:
2009年2月1日~2009年2月28日於新光三越信義店A9館B1「法雅客攝影走廊」
2009年3月1日~2009年3月31日於新光三越環(huán)亞店B1「法雅客攝影走廊」
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30日於新光三越臺中店9F「法雅客攝影走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她的故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5條)

 
 

  •     彭怡平這本《她的故事》是一本關于世界女性群像的圖文書。一直以來對于“歷史”的英文“History”很有意見,認為為什么歷史就是“His Story“,而不是“Her Story”,因此以女性角度書寫歷史、陳述女性觀點出發(fā)的故事,一直令她感到興趣,而《她的故事》是屬于后者的。
      《她的故事》,是一部專深入、專探討女性的作品,世界各地女性的面貌、身段,與她們迥異于你我的生活及人生,讓這本書為讀者開辟的遼闊眼界,就如同萬花筒般的綺麗與多元。讀著,不但讓自己嘖嘖稱奇,心里也有酸有苦,而那些對于女性地位為何如此禁忌、卑下的疑問,更是數(shù)也數(shù)不盡。
      如同作者彭怡平在序中所言,許多女性從出生開始,就注定生活在以父權為主流價值觀的社會。本書介紹了十二個國家的女性,普遍的是,女性的地位與生活無不受到家庭的限制,顧全家庭、孩子,依然是女性先天被賦予的義務責任,一旦被扣上這樣的牌子,女性的生活終究逃不過父權社會的壓制,以及家庭內(nèi)部的束縛。
      而不同的是,每個國家、民族與文化壓制女性的模式,真是千變?nèi)f化,讓人目不暇給,讀著讀著,總是不自覺張開小嘴、大大驚嘆──世上,怎會有這種事?!父權社會的問題,融合了當?shù)仫L俗、美學、宗教、歷史、政治種種因素,因此延伸出的問題多如繁星,每個國家民族的女人,所面對的問題面向截然不同,而她們能夠選擇走出的方向,也受制于社會、宗教對她們的態(tài)度,這使得有些女性的人生即使再艱困、未來也可能是一片光明,有些卻是如暮景一般,死氣沉沉的、毫無翻身的希望。
      因此,當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福,做什么都屢屢遭到限制與禁止,或是極羨慕著西方女性的大膽、自主、獨立的時候,不妨翻翻彭怡平小姐的《她的故事》,看一下各地女性是怎么活的──世上真的只有自己是最不幸的嗎?而你覺得那些應該很幸福的大女人,她們的生活真的如你所以為的,是這樣的一帆風順、自由自在的?那個時候,你的焦聚就不再只定位于你自己本身的困境。
      這部作品的呈現(xiàn),是以各國分篇章,而各章、各國中,又以各個女子不同的人生境遇,陸續(xù)拼貼出該國女性的整體輪廓樣貌。讀來的感覺,像在讀一般的旅游圖文書一樣平易近人,形式方面,少了學術報導似的嚴正枯燥,使讀者得以跟隨著作者腳步,用更親切、貼身而深入的方式,去體會不同文化的女子之生活和人生,而非只是繞著一堆數(shù)據(jù)、一堆研究報告,隔空看戲──不關自己的事似的。
      作者所做的,的確是一場旅行,卻不是普通的旅行,是一場焦點在“女人”的旅行。因此在平易近人的外表里面,卻又有不平凡的強烈意圖,使得本書具有非常鮮明的個人意識,如作者在序言這么說:“摒棄當下旅游圖文書的作法,不甘于在書籍內(nèi)擺放美而無用的風景或者資料圖片,而以顏色區(qū)隔國度,并以深具文化涵意與攝影質(zhì)量的女性圖像為主,引領讀者深入不同的國度、種族、宗教與文化,探索鮮為人知的女性世界?!?br />   由于這樣的企圖與原則,讓本書的照片構成得極有意境,與文字互相搭配,將各國女性的身影更加明確、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使讀者得以意識到:她們,確實與我同活在這個世上,而她們現(xiàn)在也的確是在經(jīng)歷著這些不幸與困境──一切都是真實的。
      本書介紹的十二國女子,各有特色,也有共同的相似點。而即使介紹我們所熟悉的韓國,也不馬虎,深入地探討了連我們自己都不知曉的多元性文化,顛倒了我們的刻板印象。本書的豐實與嚴謹態(tài)度,由此可窺見一斑。
      如韓國,我們總被老一輩口耳相傳的說法影響,或是被現(xiàn)在大行其道的韓劇給洗腦,作者便在本書中專辟一章,來揭開韓國女性的真實面貌,女性的獨立自主或許不像韓劇中的那般夸大,但秉持強韌原則的女性,也陸續(xù)在男權中出頭了。
      說到其他國度,首先,我將印度、埃及、以色列的女性歸為一類,因為她們都是受到嚴格的宗教所束縛,而我覺得“殘害”這個詞,更適合用在這里。宗教這個議題,常常發(fā)人省思,宗教存在于世人心中與生活里的原因,不就是勸人向善、撫慰人心,讓人在困境中有所依靠嗎?那為何這些宗教在當?shù)?,卻反而會成為讓女性陷入困境的罪魁禍首呢?
      印度,同時崇拜復仇女神卡里與豐滿妖媚的女明星,卻又無法讓女性解脫于傳統(tǒng)教義與風俗的殘害──焚燒寡婦以明志的“莎迪”儀式,以及穿著美麗卻緊束女性行動的“紗麗”。他們對女性有一種虛幻、浪漫得不切實際的崇仰,但在現(xiàn)實中,卻又矛盾的將女性視為一種所有物,拿取、割舍、拋棄。更可悲的是,在當?shù)氐呐砸灿写蟛糠终J為這樣犧牲的待遇是應該的,是虔誠的印度教徒應當做的。
      生活在埃及回教下的女性,與印度女性相似,都是用宗教、文化習俗來限制女性的行動與發(fā)展。不同的是,印度的紗麗是美而顯的,將女性當成裝飾品一般,而埃及的長袍則是極盡能事地將女性的特征與美麗隱藏起來,讓男人對她們的存在視而不見,好像她們是罪惡的根源,會引發(fā)男人犯罪一樣?至于埃及女性所采取的態(tài)度也是一樣,逆來順受。而在這樣壓抑的社會下,總會非常矛盾的,會出現(xiàn)無可自拔的女性崇拜,如愛國歌手烏嫚˙卡蘇,與兩位傳奇皇后。
      接著,來到了以色列,信奉猶太教的國度。以色列這個國家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只不過一條巷子的區(qū)隔,女性的待遇與禁忌就天壤之別。沉浸在同樣的歷史悲痛中的她們,可以選擇逃避,可以選擇面對挑戰(zhàn),可以選擇起來捍衛(wèi),卻也有些是必須陷溺于教義的拘束,活得像一瓦墻壁般的沒有生命,人生意義僅為襯托用的背景而已。同個國家、同個城市,只是不同社區(qū),女人的境遇卻如赤道與北極一樣,教人適應不及。
      同樣的,以色列也有一個矛盾問題,目前女性不能閱讀的《猶太律法書》,竟充滿女性的智慧,起初女性不用閱讀的原因,就是因為自身本來就是智慧與溫柔的融合,要男性閱讀,便是要削去他們的殺氣與沖動。何以千年過境,就全部變樣了,如今女子想閱讀《猶太律法書》已屬禁忌,好像女性碰一下,就是褻瀆它的神圣?
      很多國家、很多社會,都處于這樣的矛盾,到底起因為何?是不是以前,曾經(jīng)是女性當?shù)赖?,卻發(fā)生了種種不可解決的危機,使得男性接掌之后,有更大的權力與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壓抑女性的存在?或是像《猶太律法書》的原意,本是善意的,卻曾經(jīng)被有心人士去蹂躪扭曲它的本意,千年歷史的流動,根本追溯不回原初的善意,千年歷史的積累,加深了人們對它的誤會,所以導致如今困苦的局面?
      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解釋這樣的矛盾。老實說,有時候我寧可自己浪漫一點,相信曾經(jīng)有一段歷史,是女性當?shù)赖氖澜?,因為女性太過疲累了,體力與精神都負荷不了,男人出于愛與憐惜,而將所有的權力、義務都扛在自己身上,只讓女性用她那溫婉、細心的本能,擔起照顧家庭的工作,其實本意是一種體貼。如果可以追溯根本,不知道會不會追溯出這樣的可能呢?
      談談法國與荷蘭吧!法國的篇章,接續(xù)在埃及篇的后面,兩國女子的人生抉擇,差別之大,讓人產(chǎn)生一種無法適應的昏眩。西方的女子自由大膽,勇于做自己,是我對她們的刻版觀念,不過在法國,她們同樣有自己的問題,女人也有婚姻、家庭的哀愁,這個女性地位遭到壓制的根本問題,和埃及、印度等國家并無不同。
      慶幸的是,她們生在一個容許給予她們空間,去反抗、去申辯、去展現(xiàn)的社會,使她們的身體、思想并非被這些壓迫所禁錮,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選擇人生的出路。如那位普羅旺斯的母親料理人海娜˙撒慕的丈夫,為妻子與女性所做的辯論:“一直以來,女性們就在地中海地區(qū)的社會里扮演‘主角’,因為,無論在智慧上、敏感度以及感情上,女性皆凌駕男性,如今,女性的才干、智慧與貢獻,卻被男性為主的社會所刻意忽略,并且,我們刻意避免觸及兩性不平等的問題?!狈▏阅苡袡C會做自己,也因為有這樣懂得欣賞她們價值的男性存在。
      所以在法國,也就出現(xiàn)了這些女子。在婚姻上受挫的她們,不坐以待斃,而是選擇出游的方式讓自己的生命更加開闊;為舞蹈犧牲了婚姻的英格,擁有想做什么就勇往直前的勇氣。她們是幸運的,與其他國度的女性比起,她們生于一個愿意讓她們主動去解決人生問題與困境的社會。而與法國相似的荷蘭,女性也是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是作者切入的角度,是先以女子的自由、無束、開放為題,再加上我們自身對荷蘭的印象,所以無法避免的,就將荷蘭視為女性的天堂所在??上乱欢我暯菂s轉(zhuǎn)變了,作者說:
      “女性為了愛情而走入家庭,為了家庭卻喪失自我,代價之高,未必是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個性率真,自視甚高的荷蘭女性樂于承受,這不但是阿樂絲的兩位女兒選擇離婚的主要原因,也造成今日的荷蘭社會里,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單身或者離婚,看來,獨立時代的荷蘭女性若想實現(xiàn)幸福人生的夢想,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整體社會的配合,以及伴侶的體諒與分擔才行。”
      是啊,要到什么時候,女性可以如男人一樣,選擇做自我的同時,卻又可以得到幸福的家庭與婚姻?而幸福和諧的家庭與婚姻,何時才能與女子的不求回報的付出與犧牲作出切割?這在西方國家里,同樣是個超級大難題。
      不過,本書的封面,仍選取了荷蘭篇的瑪麗斯卡為主角。她創(chuàng)辦了“妓女信息中心”,為各界人士作這方面問題的專業(yè)咨詢,雖然不被官方當局所認可,但這種機構的存在不也等于間接地承認了女性的價值與尊嚴?穿著中性的她,和那只艷麗如廚窗女郎的人偶一塊往窗外看,這是否也算是對全體女性的一種期許──
      希望大家開放自己,勇敢地向外、向前看。
      《她的故事》,是《世界女性群像》之一,還會有之二《她的房間》的出版。嗯,我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一窺世界各地女性們的房間了。
  •     沒有看完,看到泰國了快遞就來取書,怪我貪多,快看完就在青番茄提交還書,高估了讀書的速度。當看到西西里的時候,才意識到這本書能帶給我些什么,不同國家,女性不同的地位,反抗或妥協(xié),有唏噓過幸好不在某個國家,也羨慕著美麗的國度,而不論哪里的人兒(女人)都不曾對自己的社會地位非常滿意。二在西西里,看著很酷的黑手黨的女人,獨特的強悍與悲傷表達,也并非她們所愿,只是在特殊環(huán)境里特別的處世之道。那么,我自己又要的是什么?要為什么而爭???書里也不是每句都能當真,荷蘭女人單身的原因一文以蔽之,我惶恐是不敢全信的,但是從托兒所缺少推到離婚率高,再到大量的女性養(yǎng)老所,這個邏輯暢通無比,用來解釋一個群體的處境,都是女人是知道的,這樣做不乏浪漫。
      然而,我想知道的日本卻沒有提到。書里的女性萬萬不可一概而論的,畢竟人有種種,但她作為一個旅人的觀點,也許比深處其中的人們更明晰,有句話不是叫,不識廬山真面目么。
      那么,如果加上一個地方,那就是中國大陸,作者會怎么下筆?大家心中呢
  •     偶然發(fā)現(xiàn)此書,在大象去旅行1館,讀了一個多小時。
      期間還給mum發(fā)了條有關阿美族的短信。
      
      mum問:在看書?
      我答,在咖啡館看書。順便報了書名。
      
      mum說:吃飯了!
      我答,等會兒吧……順便說了未果等待的事情。
      
      抬頭看窗外,27層,只有親自坐在這窗邊,才能真正體會27層所帶來的豁朗感。那是照片無法給予的。
      
      剛下過雨的天氣,霧蒙蒙的,猶如自己的心情。
      車燈形成兩條寬寬的彩帶,左邊是黃色的帶子,右邊的帶子猶如石榴籽般紅紅的。向北,向北,若隱若現(xiàn)看不到的地方,好似那條彩帶爬上了與天相連的路。
      
      想著要學會在黑暗中點燃篝火,不知道這是否是我要找尋的光?
      
      一杯抹茶奶茶。就這樣,開始了《她的故事》。
      若干個國家的女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觀念。比較著閱讀,有時會忍不住嘆氣……
      
      對于妓女,作者的走訪讓我有了新的認識。
      法國男人較多暴力,未婚同居較多。
      荷蘭有單身女性養(yǎng)老院,以及仍舊相對貧困的大多數(shù)。
      新加坡的女子多對政治不敢興趣。
      在開羅,單身女子只能乘坐地鐵的第一節(jié)車廂。
      緬甸許多佛教寺院禁止女性入內(nèi)。佛法對女性太苛刻。
      …………
      
      
      讀到這里便覺得,能自在地看書、喝咖啡,如此修身養(yǎng)性地休閑著,已經(jīng)很幸福了。。。雖然只是忙碌中的片刻寧靜,只是暫時不理會煩惱的靜心。
      
      
      如同書后語,雖然世界各地女子不同,但她們都追求獨立自由。
      
      ——————————————————————
      “只有最強悍的女人,才能做娼妓這行。你想想看,既要從壓榨自己的男人身上拿到錢,又要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這得多么堅強才行!”
      “請給我們更多的尊重,我們也是人?!?br />   
       ——《她的故事》
      
      
      
      
      
      
      
  •     要有多么大的勇氣和毅力,用十年的時間來寫一本書,自己收集第一手資料,描述全球女子的形象。而女子,總是更容易動容,更感性,更浪漫。在社會中,也更難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我多么希望,我也能寫出類似的“她的故事”。女子的風采總是讓我如此動容。可是,里面卻沒有關于中國大陸女子的描述。
  •      讀完這本書,用書中最后一個詞語來形容作者,一點也不為過,“非比尋?!?!
       讀完這本書,還是用書中的一段話“這些女人的影像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彼此交錯、重疊、混雜,直到我再也難以分辨誰是誰?”來形容此刻的感受。
      
       以前讀過《讀史做女人》、《美人何處》之類的講述各種女子的書籍,多從中國女子的角度來看。此時這本《她的故事》是將我們放在一個全球的視野來看待女性,把這12個國家的女性作為一個個群體來看,關鍵這還是女性視覺下的,也就是女人看女人。
       女人看女人,卻完全沒有嫉妒之類的成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藉此深入調(diào)查、思考,為我們展示出來的是不同的,但卻各個鮮活、生動的群體。
      
       12個國家,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多角度的溝通,讓我們看到不同國家的女人,這是一趟文化之旅,沒有美麗的風景,但卻有魅力的女人們。
      
       每個國家的女性有每個國家女性的特點,但相同的是,在歷史的進步中,女性都在追求著自己的獨立與自由,這不關乎貧窮還是富裕,也不關乎學歷的高低。
      
  •     書和展覽的名字都是《她的故事》(Her Story),而不是“他的”(His Story),她希望強調(diào)這里的女性身份,不是男人的打量,不是世俗的眼光,是一個女人與一群女人的交談,是一群女人向一個女人的傾訴。
      
      游歷40多個國家,采訪并拍攝無數(shù)普通女性,來自臺灣的作家、攝影師彭怡平把她的旅途寫成了書,并在北京開了一場攝影展。書和展覽的名字都是《她的故事》(Her Story),而不是“他的”(His Story),她希望強調(diào)這里的女性身份,不是男人的打量,不是世俗的眼光,是一個女人與一群女人的交談,是一群女人向一個女人的傾訴。不像她當年在臺大歷史系念書的時候,班上99%都是女生,學習的卻是男性史學家寫成的教科書。
      
      在這兩年半的旅途中,彭怡平“撬開”了許多女人的嘴巴,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她們也在她的鏡頭下卸掉了妝、摘下面紗、把心情敞開。一位在火車餐廳里獨飲伏特加的俄羅斯少婦告訴她自己要去開羅找心愛的男人結婚的計劃;一位55歲的巴黎祖母在爵士舞俱樂部里熱舞,她說跳舞讓她忘掉一切人生煩惱;土巴主教的妻子們提醒她千萬不要嫁給塞內(nèi)加爾的男人,因為他們很“爛”;荷蘭妓女信息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也向她坦承,自己進入這個行當是因為16歲時想買一條狗但不想向家人要錢;馬來西亞的一位回教女子宣稱“戴不戴頭巾自己說了算”;泰國的大齡女白領堅持要試婚,直到找到Mr. Right為止;在新加坡定居的印度婦女高興地炫耀自己的老公是個家庭煮夫;而以色列的女軍人要等到當兵結束后再去戀愛、上學、工作和結婚,她們說:“我們擁有土地,是自己的主人,而非政權的受害者?!?br />   
      彭怡平很有辦法和別人推心置腹。當年她剛赴法國留學時住在國際女生宿舍,女孩們之間毫無交流,結果她端出功夫茶、擺出小點心,招呼大家來聊天,女孩們便開始抱怨自己是如何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到海外讀書,而各大洲的父母們又是如何千里催婚、不依不饒。她說這是女性的本能,但很少有人千山萬水去給世界各地的女孩當閨蜜。
      
      她坐輪渡、轉(zhuǎn)乘出租車去一戶埃及人家做客,女主人告訴她,沒有男人的陪伴不可能離開家鄉(xiāng),更不可能四處旅行。她在荷蘭街頭搭訕少女,問她們?yōu)槭裁丛谏眢w上打洞穿孔,并自作主張去拜訪了當?shù)仞B(yǎng)老院里最高齡的婦人。她也聽到,在西西里島的教堂,剛剛失去獨子的母親在禱告,懇求圣母撫平世間母親的苦痛。
      
      在泰國,她拍下了酒吧老板娘;在意大利,她拍下一場黑道的婚禮;在濟州島,她拍下了象征韓國精神的海女;在印度,她拍下在恒河邊洗臉凈身的女信徒;在巴黎,她拍下女招待穿著妖嬈的裙裝去買菜。彭怡平說自己按快門總是特別慢,因為要專注于情感,而且“照片里每個人都有名字,不是someone,不是nobody,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記錄世界女性群像的念頭由來已久,但直到母親因憂郁癥自殺未遂,彭怡平才放下工作正式上路。她的母親是位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女性,曾經(jīng)不顧家庭反對毅然嫁給長她十幾歲的男人,過了一段清貧日子,但之后便衣食無憂。老公愛她,兒女有成,擁有一切公認的幸福女人的條件。誰知道,她最后竟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當彭怡平輾轉(zhuǎn)回到臺灣,母親已經(jīng)不能動亦不能言語,喉頭插著管子,經(jīng)過了醫(yī)生的電擊。即便這樣,當父親試圖抓住母親的手,母親竟還能用力甩開。
      
      彭怡平認為,很多像母親一樣的生活富足的女性之所以患上憂郁癥,就是因為沒有夢想、沒有實現(xiàn)獨立的價值。她曾邀母親去巴黎小住,教她怎么坐車怎么去市場買菜,每天晚上安排一場戲劇、歌劇或電影。不久,母親便會自己一個人坐車去城市另一邊借小說,看完了再拉著女兒聊故事里面的情節(jié),她還讓女兒教她法語,記住了單詞就主動跟鄰居打招呼。彭怡平說,那時的母親好像又回到了老照片里那個燦爛的文藝女青年的模樣。“我母親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沒有自己,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倍礅街詥螛屍ヱR扛著相機走世界,就是要“用盡生命的力量、用盡所有的智慧和情感去追逐自己”。
      
      她自認為活出了女性主義的理想,但從未讀完一本女性主義的著作,她愿意用女性主義的狀態(tài)去生存,但不愿舉起這面旗幟。她說:“我不認為我是成功女性,我也不思考什么是成功女性,我也不以成為一個成功女性為目標?!?她拿起自己的相機和筆,溫柔地批判世界,不只針對男性,同時也針對女性,提醒她們不要以為女性的無力就是天命。她要的是自由自在,同時樂于以自己的自由和能力去幫助別人。
      
      她即將發(fā)起一個運動,要在臺灣社會倡議“家庭主婦給薪制”,因為她認為家庭主婦沒有成就感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報酬,因此要通過立法給予薪水、規(guī)定工作時間,并開放報稅?!白鲆粋€媽媽多累啊,20小時stand by,每天晚上累個半死,老公、兒女一句話就要起來,誰讓你是媽呢?!?br />   
      彭怡平的父親從小就給她看手相,握著她的手說:“你不太適合結婚”,她的母親也告誡她,就算結婚也一定要工作,而高中畢業(yè)就跟男友私奔的同學才讓她感到了真正的浪漫。她相信,“有多少女人得到自由,就有多少男人得到自由”,男人們應該學會放手,而中國社會的問題就在于讓所有自己所愛的人都得不到自由,并且美其名曰,“忠誠”。
      
      所以,彭怡平出發(fā)了,而她的母親沒有,提名牌包、吃考究食物的貴婦人沒有,因為80平米的房子就嫁人的姑娘沒有,留學期間頻頻自殺的日本女孩沒有,每天穿著裙子梳著18世紀宮廷蛋卷頭像花蝴蝶一樣飄然而至的臺大?;▊儧]有。
      
      
      文/吳琦
      《外灘畫報》2011年04月14日 第433期
      http://www.bundpic.com/2011/04/14098.shtml
      
  •     “愛情有什么好寫的,我要寫大愛。”臺灣作家、攝影師彭怡平對愛情題材不屑一顧,她扛起相機,在游歷40多個國家之后,將12個國度的女性故事寫進《她的故事——世界女性群像之一》一書。該書日前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同名攝影展正在雨楓書館崇文店舉行。彭怡平在接受采訪時說,女性想要獲得幸福生活,就得活出真正的自己。
      
       在《她的故事》一書中,彭怡平采用旅游文學與旅游攝影相結合的方式,記述了12個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國度的女性故事。這是她創(chuàng)作的世界女性群像系列圖書之一,該系列第二部《女人的房間》也已經(jīng)開始創(chuàng)作。
      
       緣何如此關注女性命運?彭怡平說,她曾留學法國、游學日本,頻繁接觸世界各地女性,“我從她們那里聽到的故事讓我意識到,女性被束縛在各式各樣的社會符號里,她們往往成為社會期待的人,而沒有活出真正的自己?!?005年,彭怡平的母親因憂郁癥自殺未遂,成了植物人。母親不快樂的一生也讓彭怡平了解到,母親從來沒有機會實踐自己,“世界上有多少女性像我母親一樣強顏歡笑,為了子女、丈夫與家人而犧牲了自己?”母親的自殺促使彭怡平開始實施為世界女性塑像計劃,“我期待如實傳達出當代女性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還原這些女性真實的面貌,避免更多悲劇的發(fā)生?!?
      
       彭怡平書中提及的女子多是她在旅途中邂逅的,她善于抓住細節(jié)刻畫她們。但是,在寫臺灣女子時,彭怡平多是去原住民部落尋找,并與她們進行對話,這一點與其他章節(jié)截然不同。對此,彭怡平解釋,臺灣是她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她最陌生的地方。她之所以沒寫臺灣都市女性,是因為這一群體很難誠實地袒露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她們很難敞開心扉談自己,她們緊繃繃地生活著,不敢放松?!辈贿^,彭怡平表示,臺灣都市女性會是她未來的創(chuàng)作主題。
      
       彭怡平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她說:“成功的人生是活出人生的幸福滋味,而且要和他人分享,光想著自己就永遠不會幸福?!弊鳛榕?,更要敢于改變自己,也要勇敢說不,“有見識的女人會讓男人也變得有見識,女人海闊天空了,男人也會變得海闊天空。”
      
      《京華時報》 袁洪娟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4/08/content_647872.htm
  •     《圣經(jīng)》說:亞當用他的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于是,世上有了女人。女人是為男人而造,應當依附男人;女人是上帝的背叛者,是罪的始誘者;女人誘惑了男人,導致男人的墮落。
      《古蘭經(jīng)》說:告訴女信徒,低垂她們的目光,保有她們的貞潔,并將面紗拉倒胸口。
      儒家說:女人要遵循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是中國一直延續(xù)幾千年來合格女性的標準。
      孔子說:惟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叔本華說:女性的美只存在于男人的性欲沖動之中。
      女權主義的鼻祖波伏娃說:我們不是生而為女人的,我們是變成女人的。
      ... ...
      攝影師彭怡平是這樣一個強悍的臺灣女人,帶著對男權社會的反思,帶著“為什么歷史是His Story?而不是Her Story?”的困惑,單槍匹馬游歷世界,一部相機一支筆,描摹出了《她的故事》,這本世界女性群像。
      從穿著紗麗投身社會運動的印度女星,到荷蘭養(yǎng)老院中的獨居老婦、紅燈區(qū)里的妓女人權捍衛(wèi)者,到視婚姻是獲得幸福的不二法則的俄羅斯女性,到在女人隱身的國度里渴求與外面世界對話的埃及女子,再到終生飽受懷孕夢魘的猶太女子等等,彭怡平用鏡頭中記錄下一個又一個“她”的故事。這些鏡頭不矯揉、不粉飾,只是真實地記錄著。“她們”的故事,也就是“我們”的故事。記錄是最好的表達,記錄是最好的致敬。
      看人,與看書、看世界一樣,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也喜歡觀察不同年齡、不同容貌、不同社會角色、不同人生階段的女性。很大程度上,她們的感性形象比男人更立體、更飽滿、更豐盈。
      這個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里,有著這樣那樣的女性,她們有著微妙的社會地位,有的言語被封殺,有的渴求被禁止,有的甚至身體也被束縛在各式各樣的社會符號里,她們仿佛習慣了與自己多重的幻影為伍。可以肯定的是,女人和男人都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有多少的女人不自由,就有多少的男人得不到自由。
      這世間每一種美麗、鮮活、嬌羞與輕盈,都叫做女人。她行過許多地方的橋,她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她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她錯過一個正當好的人。她們都在尋覓著Mr. Right,而在這尋覓中注定要先與若干個Mr. Wrong相遇。
      此時,我想到了那部讓人相信真愛與自我的美劇,《欲望都市》。即使它膚淺或者奢華,我不介意。其實,真正陪我們變老的,只能是女朋友們。能陪著我們探討真愛、數(shù)落牢騷,50歲依然可以碰杯期待下一個50歲的,只能是女朋友們。很大程度上,這是一個與男人無關的欲望都市。
      活著不一定要鮮艷,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也許我是一個天然的女性主義者。我想說的女性主義,并不是憤然要求與男人的完全平等。我希望女性,或者說我希望自己可以做一名優(yōu)雅的、微笑的女性主義者,可以認清自己在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中的角色與權力,可以享受人生的不同階段,保有秀外慧中的女性氣質(zhì),從容地去做一名好女兒、好同事、好戀人、好妻子、好母親、好女人。
      新歷史主義的觀點認為,歷史不是由重大人物主導的,真正的歷史是民眾的歷史。她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歷史。
  •     作者:楊新美 來源:科學時報 發(fā)布時間:2011-3-24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3/242738.html
      
      以《玫瑰人生》一舉登上法國香頌天后地位的愛迪·琵雅芙,曾用自己的人生向世人證明:“如果不能夠隨心所欲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無怨無悔地做自己,當‘愛迪·琵雅芙’還有什么意思?”那女人們,你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80平米的房子就能讓你幸福一生一世,還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生命的意義?
      
      -----------------------------------------
      為什么撰寫歷史著作大多都是男性?為什么歷史課上坐在講臺下的多半是女生,可站在講臺上的多是老頭教授?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女人們都在干嗎?這些疑問,讓一個弱女子背起行囊開始走訪各國,這一走便是10年,足跡更是遍及歐洲、亞洲、非洲。用影像和文字捕捉回12個國家女子的身影,講述了一個個“她”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她的故事》。這位女中豪杰,就是彭怡平。
      
      展示獨特的女性文化
      
      為了在世界數(shù)百個國度中篩選出形形色色的女性文化,彭怡平先以“洲”為單位,再從游歷的40多個國家里,尋找出12個不同國度做代表。在《她的故事》中,彭怡平以極細微的觀察力,從文化背景入手,以相逢女子的言行舉止、人生過往,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世界不同民族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臺灣著名女作家蔡素芬評價說,彭怡平是毫不浪費行程地完成自己觀看世界的雄心,也開啟個人與世界對話的窗口。而或許作為讀者的我們,手捧著這本書,就能足不出戶的聽世界其他女性暢所欲言。
      
      這本看似像旅行游記的書,并非僅僅只是地理民情的介紹,看似討論女權問題,可在其中沒有大肆探論女權主義的慷慨激昂或是激進的語言,但視覺沖擊力強的畫面、生動的故事,卻震撼著你我。
      
      為何選取這種模式來寫書?彭怡平說,在旅游攝影與旅游文學這兩個領域里,以女性為主題的報道付之闕如;另一方面也因為女性的研究與論述多數(shù)限于性別議題,對于其他主題的研究與報道,卻相對顯得不足。所以彭怡平期望藉由攝影與文學的角度,來介紹世界各地的女性,并且期望藉由旅游,實地見聞與接觸不同國家的女性,與自己多年來經(jīng)由書本、影像、新聞以及藝術等不同媒介所了解到的女性形象,交叉比對,期望能夠去除歷史加諸于女性的種種偏見,找出形成這些女性形象背后的諸多原因,還原這些女性真實的面貌。
      
      彭怡平表示,希望這些女性的故事,不僅能夠傳達這個國家不同的種族、階級、職業(yè)、年齡的女性們的生活、希望與夢想,看到的不僅是女人的故事,也得以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政治、歷史、美學、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所孕育出來的獨特女性文化,期待《她的故事》世界女性圖像這一主題的系列報道,不僅多彩多姿、打開了我們的眼界,更豐富了我們的心靈?!?br />   
      美麗面孔下的她
      
      “身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場無望的抗爭,她們的言語被封殺、她們的渴求被禁止,她們的身體也被束縛在各式各樣的社會符號里,這些使得大多數(shù)的女性時刻處于‘精神分裂’的狀態(tài),并習慣與自己多重的幻影為伍?!迸礅秸f。
      
      在《她的故事》這本游記里,就有著這樣一幅幅畫面: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一對新人接吻的pose;在開羅的一家咖啡廳里,一位取下了頭巾、穿著西式細肩帶裸肩上衣和緊身牛仔褲的的年輕女孩穿梭其中;墻上掛著三張耶路撒冷的百門村里、不同年齡孕婦的模樣,奇怪的是這三張照片都只有肚子,這是三種不同心情……殊不知,這一張張照片背后,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番表情,無奈、心酸甚至是麻木。
      
      “現(xiàn)在,新郎親吻新娘!”攝影師一聲令下,新郎僵硬地湊到新娘身旁,擺出了接吻的pose。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彭怡平也同時拍下了這個鏡頭,但不是因為這個場景祥和、平靜、美麗,一切恰好相反。
      
      “當我看到這對新人時,奇怪的發(fā)現(xiàn)他們臉上沒有絲毫喜悅,只有焦躁、疲憊、不安、戰(zhàn)戰(zhàn)兢兢。”彭怡平說。接吻這個pose的前奏是,新郎新娘分坐于中庭噴水池的兩端,看起來像互不相干的陌生人,面無表情地等待著。而他們身邊沒有一位親人,僅有兩名身穿黑色西裝禮服的男子,他們都戴著墨鏡,一只耳朵塞著無線耳機,而一只手插在褲腰帶里(揣著的都是真槍實彈),兩只眼睛機警地觀察著周遭的環(huán)境。
      
      后來彭怡平才得知他們是被迫結婚,如果兩人不結婚,新郎就會立即被女方的黑手黨殺掉并棄之荒野。她說,西西里的傳統(tǒng)教育——將家庭榮譽與為人妻母放在第一位,讓西西里女性在婚后失去人生目標與生命熱情,只知守著丈夫孩子過日子,為了保護家庭成員,甚至不惜成為罪惡組織的頑固守護者。由此,不難想象這位新娘以后的人生。
      
      在旅行過程中彭怡平漸漸發(fā)現(xiàn),在倡導女性主義的今天,還有很多女性無法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如在埃及的開羅,無論是火車站、地鐵里、街道,白天時清一色所見的都是男人的面孔。而當夕陽西下后,女人才出來到咖啡店或是逛市集。在埃及的另一個城市——盧克索,彭怡平驚訝自己一整天幾乎見不到一位女子。盧克索一戶人家的女子瑪佳告訴彭怡平,在埃及,沒有家庭里的男性成員的允許和陪伴,是不能離開家的。彭怡平惆悵不已:“萬萬沒有想到,口口聲聲說熱愛女性、尊崇女性的埃及男人,也是讓埃及的女性以仰賴他們、逆來順受來立足?!?br />   
      更糟糕的情況恐怕是耶路撒冷百門村里的女人。彭怡平說,這里每位女子一生的工作就是幫助丈夫獲得宗教學博士,養(yǎng)家糊口,此外還得生15~30個孩子,以幫助繁衍宗教教徒。
      
      的確,彭怡平用她的相機、文字讓我們也看到另一群積極樂活的女性,如活出自己的法蘭西女人、個性鮮明的韓國女人、率性的荷蘭女人、勇于追求自己生活的新加坡女人。但這些女人背后卻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困擾。如在對外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兩性平等問題從未真正解決;在今日,荷蘭社會由于沒有相對數(shù)量、質(zhì)量優(yōu)良的托兒所,導致大多數(shù)女性成為母親后被迫放棄工作而照顧孩子;新加坡婦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低,且多半經(jīng)濟獨立,卻面臨著嚴重的家暴問題。
      
      正如蔡素芬在序言中所說:“跟隨她的游蹤所至之處,也是一場歷史文化的洗禮,在特定區(qū)域的特殊時空背景下,女子形象一一現(xiàn)形。這些女子的人生抉擇與命運都與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tǒng)不可分離,取樣的女性從年輕到年老都有,可作為前后世代面對社會轉(zhuǎn)變過程中的對比,舊傳統(tǒng)與新觀念的折沖,撞擊女子的抉擇或宿命。從中也不禁令人感嘆,無論女人面對的是怎樣的文化載體,多少都受到家庭婚姻的鉗制,若要發(fā)展個人的獨立性與自由,勢必得付出相當代價。世界女子群像殊異,但想活得更獨立自主的心聲則相同,從傳統(tǒng)壓抑走向完全自主的道路,猶如進行中的千回百折的命運交響曲?!?br />   
      攝影,不是拼命地按快門
      
      《她的故事》書中一個畫面里,是一對流落街頭的母子。一個雙腿枯瘦如柴的孩子一只手倚著愁眉不展的母親,靜靜地望著鏡頭。拍攝這張照片前后,這位母親與彭怡平之間并沒有任何語言的交流。
      
      “我只是在人群里無意中看到了母親那無奈的眼神?!迸礅秸f。只是在她與這位母親對視了許久后,彼此心領神會。彭怡平舉起相機欲為這對母子拍照,而母親也拍拍躺在身邊已經(jīng)奄奄一息的孩子,示意孩子站起來與她拍照。但孩子似乎身體太虛弱,他總是站起來了就立即跌倒,如此一次又一次,最后終于倚著母親的肩膀站了起來,讓彭怡平搶到了這個鏡頭。
      
      捕捉畫面,對于彭怡平而言,并非只是一個“瞬間”?!皵z影不是一直拼命地按快門。為了能抓一個完美的鏡頭,有時候我會等幾個小時、幾天或甚至十幾年后才按下快門?!彼f:“我一直用傳統(tǒng)的膠片相機拍攝,所以更為謹慎的思考每一張照片,所希望能夠呈現(xiàn)到的狀態(tài)?!?br />   
      從《她的故事》這本書的封面、封底的兩張照片,看出彭怡平所拍的照片里都有她獨特視角。封面照片里,一個商店櫥窗里,一個身著性感內(nèi)衣的暴露假模特旁邊,一位荷蘭女性,帶著運動帽、身著休閑服和牛仔褲,坐著微笑地望著窗外。彭怡平說,這位名叫瑪麗斯卡·馬鳩的女子,曾經(jīng)在16歲那年為了自己買一只狗而走入這一行業(yè),在多年之后為了幫助荷蘭妓女從業(yè)者維護自己權益、保護好自己,而在阿姆斯特丹創(chuàng)辦了一家妓女信息中心。彭怡平希望通過瑪麗斯卡和假模特這種真女人與假女人的戲劇方法來呈現(xiàn),同時在這張照片去引申出來她的人生的過往,從而去撼動讀者。
      
      如出一轍,封底的照片也經(jīng)過一番精心“處理”。你會驚訝三張百門村孕婦照片沒有頭和腿,只有孕婦挺著的大肚子。彭怡平說,自己故意先拍了三張去頭去腳的照片,寓意在與這些女性在那個社會里只是一個的機器,沒有思想,更沒有行動的自由;而將這三張圖片沖洗出來后又放到一張照片呈現(xiàn)出來,是為了凸顯出3個不同年齡段的人懷孕時的不同心情——喜悅、無奈、麻木。
      
      “攝影本身就像一首非常簡潔的詩。”因此,彭怡平希望自己能夠通過一張照片來濃縮一個人的故事,所以她總是試圖通過一幅幅畫面?zhèn)鬟_人的心理狀態(tài)、人生故事、情感、思想等。通常都需要長期觀察、長期與對象相處,然后去了解被拍攝對象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期望或是真實的他跟他所期望的他是什么樣的,當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個最好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的時候,才就會拍下這張照片。“攝影,對我而言,是一種捕捉一個人的靈魂、一種我傳達思想的傾聽感的一種捷徑。”
      
      《科學時報》 (2011-3-24 B4 精神 生活)
  •     來源: 科學時報 發(fā)佈時間:2011-3-24 6:32:38
      以《玫瑰人生》一舉登上法國香頌天后地位的愛迪·琵雅芙,曾用自己的人生向世人證明:“如果不能夠隨心所欲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無怨無悔地做自己,當'愛迪·琵雅芙'還有什麼意思?”那女人們,你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80平米的房子就能讓你幸福一生一世,還是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生命的意義?
      
      □本報記者楊新美
      
      為什麼撰寫歷史著作大多都是男性? 為什麼歷史課上坐在講臺下的多半是女生,可站在講臺上的多是老頭教授? 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女人們都在幹嗎? 這些疑問,讓一個弱女子背起行囊開始走訪各國,這一走便是10年,足跡更是遍及歐洲、亞洲、非洲。 用影像和文字捕捉回12個國家女子的身影,講述了一個個“她”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她的故事》。 這位女中豪傑,就是彭怡平。
      
      展示獨特的女性文化
      
      為了在世界數(shù)百個國度中篩選出形形色色的女性文化,彭怡平先以“洲”為單位,再從遊歷的40多個國家裡,尋找出12個不同國度做代表。 在《她的故事》中,彭怡平以極細微的觀察力,從文化背景入手,以相逢女子的言行舉止、人生過往,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世界不同民族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 臺灣著名女作家蔡素芬評價說,彭怡平是毫不浪費行程地完成自己觀看世界的雄心,也開啟個人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而或許作為讀者的我們,手捧著這本書,就能足不出戶的聽世界其他女性暢所欲言。
      
      這本看似像旅行遊記的書,並非僅僅只是地理民情的介紹,看似討論女權問題,可在其中沒有大肆探論女權主義的慷慨激昂或是激進的語言,但視覺衝擊力強的畫面、生動的故事,卻震撼著你我。
      
      為何選取這種模式來寫書? 彭怡平說,在旅遊攝影與旅遊文學這兩個領域裡,以女性為主題的報導付之闕如;另一方面也因為女性的研究與論述多數(shù)限於性別議題,對於其他主題的研究與報導,卻相對顯得不足。 所以彭怡平期望藉由攝影與文學的角度,來介紹世界各地的女性,並且期望藉由旅遊,實地見聞與接觸不同國家的女性,與自己多年來經(jīng)由書本、影像、新聞以及藝術等不同媒介所了解到的女性形象,交叉比對,期望能夠去除歷史加諸於女性的種種偏見,找出形成這些女性形象背後的諸多原因,還原這些女性真實的面貌。
      
      彭怡平表示,希望這些女性的故事,不僅能夠傳達這個國家不同的種族、階級、職業(yè)、年齡的女性們的生活、希望與夢想,看到的不僅是女人的故事,也得以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政治、歷史、美學、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所孕育出來的獨特女性文化,期待《她的故事》世界女性圖像這一主題的系列報導,不僅多彩多姿、打開了我們的眼界,更豐富了我們的心靈。 ”
      
      美麗面孔下的她
      
      “身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場無望的抗爭,她們的言語被封殺、她們的渴求被禁止,她們的身體也被束縛在各式各樣的社會符號裡,這些使得大多數(shù)的女性時刻處於'精神分裂'的狀態(tài),並習慣與自己多重的幻影為伍?!迸礅秸f。
      
      在《她的故事》這本遊記裡,就有著這樣一幅幅畫面: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一對新人接吻的pose;在開羅的一家咖啡廳裡,一位取下了頭巾、穿著西式細肩帶裸肩上衣和緊身牛仔褲的的年輕女孩穿梭其中;牆上掛著三張耶路撒冷的百門村里、不同年齡孕婦的模樣,奇怪的是這三張照片都只有肚子,這是三種不同心情……殊不知,這一張張照片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番表情,無奈、心酸甚至是麻木。
      
      “現(xiàn)在,新郎親吻新娘!”攝影師一聲令下,新郎僵硬地湊到新娘身旁,擺出了接吻的pose。 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彭怡平也同時拍下了這個鏡頭,但不是因為這個場景祥和、平靜、美麗,一切恰好相反。
      
      “當我看到這對新人時,奇怪的發(fā)現(xiàn)他們臉上沒有絲毫喜悅,只有焦躁、疲憊、不安、戰(zhàn)戰(zhàn)兢兢?!迸礅秸f。 接吻這個pose的前奏是,新郎新娘分坐於中庭噴水池的兩端,看起來像互不相干的陌生人,面無表情地等待著。 而他們身邊沒有一位親人,僅有兩名身穿黑色西裝禮服的男子,他們都戴著墨鏡,一隻耳朵塞著無線耳機,而一隻手插在褲腰帶裡(揣著的都是真槍實彈),兩隻眼睛機警地觀察著周遭的環(huán)境。
      
      後來彭怡平才得知他們是被迫結婚,如果兩人不結婚,新郎就會立即被女方的黑手黨殺掉並棄之荒野。 她說,西西里的傳統(tǒng)教育——將家庭榮譽與為人妻母放在第一位,讓西西里女性在婚後失去人生目標與生命熱情,只知守著丈夫孩子過日子,為了保護家庭成員,甚至不惜成為罪惡組織的頑固守護者。 由此,不難想像這位新娘以後的人生。
      
      在旅行過程中彭怡平漸漸發(fā)現(xiàn),在倡導女性主義的今天,還有很多女性無法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 如在埃及的開羅,無論是火車站、地鐵裡、街道,白天時清一色所見的都是男人的面孔。 而當夕陽西下後,女人才出來到咖啡店或是逛市集。 在埃及的另一個城市——盧克索,彭怡平驚訝自己一整天幾乎見不到一位女子。 盧克索一戶人家的女子瑪佳告訴彭怡平,在埃及,沒有家庭裡的男性成員的允許和陪伴,是不能離開家的。 彭怡平惆悵不已:“萬萬沒有想到,口口聲聲說熱愛女性、尊崇女性的埃及男人,也是讓埃及的女性以仰賴他們、逆來順受來立足?!?br />   
      更糟糕的情況恐怕是耶路撒冷百門村里的女人。 彭怡平說,這裡每位女子一生的工作就是幫助丈夫獲得宗教學博士,養(yǎng)家糊口,此外還得生15~30個孩子,以幫助繁衍宗教教徒。
      
      的確,彭怡平用她的相機、文字讓我們也看到另一群積極樂活的女性,如活出自己的法蘭西女人、個性鮮明的韓國女人、率性的荷蘭女人、勇於追求自己生活的新加坡女人。 但這些女人背後卻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困擾。 如在對外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兩性平等問題從未真正解決;在今日,荷蘭社會由於沒有相對數(shù)量、質(zhì)量優(yōu)良的托兒所,導致大多數(shù)女性成為母親後被迫放棄工作而照顧孩子;新加坡婦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低,且多半經(jīng)濟獨立,卻面臨著嚴重的家暴問題。
      
      正如蔡素芬在序言中所說:“跟隨她的遊蹤所至之處,也是一場歷史文化的洗禮,在特定區(qū)域的特殊時空背景下,女子形像一一現(xiàn)形。這些女子的人生抉擇與命運都與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tǒng)不可分離,取樣的女性從年輕到年老都有,可作為前後世代面對社會轉(zhuǎn)變過程中的對比,舊傳統(tǒng)與新觀念的折衝,撞擊女子的抉擇或宿命。從中也不禁令人感嘆,無論女人面對的是怎樣的文化載體,多少都受到家庭婚姻的箝制,若要發(fā)展個人的獨立性與自由,勢必得付出相當代價。世界女子群像殊異,但想活得更獨立自主的心聲則相同,從傳統(tǒng)壓抑走向完全自主的道路,猶如進行中的千迴百折的命運交響曲?!?br />   
      攝影,不是拼命地按快門
      
      《她的故事》書中一個畫面裡,是一對流落街頭的母子。 一個雙腿枯瘦如柴的孩子一隻手倚著愁眉不展的母親,靜靜地望著鏡頭。 拍攝這張照片前後,這位母親與彭怡平之間並沒有任何語言的交流。
      
      “我只是在人群裡無意中看到了母親那無奈的眼神?!迸礅秸f。 只是在她與這位母親對視了許久後,彼此心領神會。 彭怡平舉起相機欲為這對母子拍照,而母親也拍拍躺在身邊已經(jīng)奄奄一息的孩子,示意孩子站起來與她拍照。 但孩子似乎身體太虛弱,他總是站起來了就立即跌倒,如此一次又一次,最後終於倚著母親的肩膀站了起來,讓彭怡平搶到了這個鏡頭。
      
      捕捉畫面,對於彭怡平而言,並非只是一個“瞬間”。 “攝影不是一直拼命地按快門。為了能抓一個完美的鏡頭,有時候我會等幾個小時、幾天或甚至十幾年後才按下快門?!彼f:“我一直用傳統(tǒng)的膠片相機拍攝,所以更為謹慎的思考每一張照片,所希望能夠呈現(xiàn)到的狀態(tài)?!?br />   
      從《她的故事》這本書的封面、封底的兩張照片,看出彭怡平所拍的照片裡都有她獨特視角。 封面照片裡,一個商店櫥窗裡,一個身著性感內(nèi)衣的暴露假模特旁邊,一位荷蘭女性,帶著運動帽、身著休閒服和牛仔褲,坐著微笑地望著窗外。 彭怡平說,這位名叫瑪麗斯卡·馬鳩的女子,曾經(jīng)在16歲那年為了自己買一隻狗而走入這一行業(yè),在多年之後為了幫助荷蘭妓女從業(yè)者維護自己權益、保護好自己,而在阿姆斯特丹創(chuàng)辦了一家妓女信息中心。 彭怡平希望通過瑪麗斯卡和假模特這種真女人與假女人的戲劇方法來呈現(xiàn),同時在這張照片去引申出來她的人生的過往,從而去撼動讀者。
      
      如出一轍,封底的照片也經(jīng)過一番精心“處理”。 你會驚訝三張百門村孕婦照片沒有頭和腿,只有孕婦挺著的大肚子。 彭怡平說,自己故意先拍了三張去頭去腳的照片,寓意在與這些女性在那個社會裡只是一個的機器,沒有思想,更沒有行動的自由;而將這三張圖片沖洗出來後又放到一張照片呈現(xiàn)出來,是為了凸顯出3個不同年齡段的人懷孕時的不同心情——喜悅、無奈、麻木。
      
      “攝影本身就像一首非常簡潔的詩。”因此,彭怡平希望自己能夠通過一張照片來濃縮一個人的故事,所以她總是試圖通過一幅幅畫面?zhèn)鬟_人的心理狀態(tài)、人生故事、情感、思想等。 通常都需要長期觀察、長期與對象相處,然後去了解被拍攝對象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tài),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期望或是真實的他跟他所期望的他是什麼樣的,當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個最好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的時候,才就會拍下這張照片。 “攝影,對我而言,是一種捕捉一個人的靈魂、一種我傳達思想的傾聽感的一種捷徑?!?br />   
      《科學時報》 (2011-3-24 B4 精神生活)
  •     明翰,您好,
      很開心能接獲您的來信
      
      關於您所提出來的這四個問題,我的回覆如下:
      。(1)您回顧在臺大四年時間,在圖書館拼命讀書,竟然將日文、英文書籍全部讀完。圖書館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因我看書看得慢,因此覺得不可思議!請問您看書有何訣竅?如何看書既快又有效率?因您講座中倡導年青人要多讀書、多學知識,我雖已退休,但我愛好讀書、學習,故提此問題。
      我在求學期間,將我喜愛的藝術史、攝影、美學思潮與歷史著作,文學、戲劇,竭盡所能地閱讀,並且自訂目標與計畫,依照作者、主題來閱讀,不夠之處,我再到臺大對面的《亞典書店》內(nèi)購買原文畫冊與書籍,為何求知慾如此旺盛,我也不知道,那時真是求知若渴,有任何一點學習的機會,都不願意放過!
      
     ?。?)《她的故事》一書中,“印度——穿紗麗的女子”一節(jié)中,談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印度寡婦自焚的情形仍時有耳聞!您于恒河河畔曾驚見虔誠的女教徒薩雅自焚的的情景,風助長了火勢,使得薩雅的死亡儀式既壯麗又悲美,但仍足足燒了五個多鐘頭才結束。如此殘忍!您在現(xiàn)場,并還驚呼著薩雅的名字,不知您當時是什么感受?當事者受此酷刑時是否要驚叫?!印度號稱民主國家,并在一八二九年明文規(guī)定廢止“莎迪”,時已二十一世紀,難道還允許其存在嗎?!
      是的,印度雖然實施民主制度已久,但是,龐大的文盲人口(採訪時為60%)以及印度教根深蒂固的「沙迪」傳說,卻在電視連續(xù)劇的推波助瀾之下,不衰反盛!再加上宗教勢力極其龐大,影響所及,往往左右選舉結果,導致政治人物反對,法律禁止,面對頑強的民意也莫可奈何!而我寫這一個故事的時候,被孤立在高塔上,不能取出相機,更不能拍攝現(xiàn)場,否則後果難以想像!我的感受是糾結。我並未聽聞薩雅的尖叫與哀嚎!但我的心悲泣與憤怒!而族人們?yōu)榱司S護榮譽,不少選擇事先餵食安眠藥以免寡婦反抗。
      
      (3)《她的故事》一書中,“荷蘭——獨立時代的女性”一節(jié),介紹了一位荷蘭女子瑪麗斯卡.瑪鳩,她于1994年在艱難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了妓女信息中心,籍著這個組織,妓女從業(yè)者交流經(jīng)驗、互相幫助。我想問的問題:妓女在我們國家是被取締的!(且不談這個職業(yè)取締不了,而且不少腐敗都與此有關!)荷蘭是北歐比較民主和發(fā)達的國家,為什么妓女在那里是合法的、且可領照?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瑪鳩說:“這是一份職業(yè),一如所有其它的職業(yè),應獲得相對的尊重?!薄罢埥o我們更多的尊重,我們也是人?!边@也是一種被壓抑的呼聲吧。
      我尊重她們,儘管我不贊成女人賣身以換取金錢利益。荷蘭是個多元化發(fā)展的國度,面對性工業(yè)問題,既不能遏止,還不如合法化以有效地控制不當?shù)娜丝谪溬u、犯罪及傷害。這樣一來,既可以避免性工作者被不當?shù)貏兿?!也可以有效地遏止性病問題。此外,性職業(yè)工作者也是人,無論她是被推入火坑,出於自願,或是迫於生活,都得本著人道關懷與尊重的精神來對待她們。
      
      (4)荷蘭單身女子養(yǎng)老院,二層花園洋房,在我們國家是不敢想象的!這些洋房是國家提供的,還是私人贊助的?請告知。
      這些洋房本來是私人的,後來逐漸形成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書中有詳述,請閱讀。
      
     ?。?)您母親那樣好的條件,怎么會選擇自殺這條道路?不可思議!也說明憂郁癥這個毛病比較殘酷,如何防止此類悲劇的發(fā)生?以上問題請彭老師抽空給以解答,謝謝!
      物質(zhì)條件的優(yōu)渥並不能代表她的心靈不匱乏,人的健康不僅在於身體,也在於心靈,現(xiàn)代人如果欠缺精神文化的修養(yǎng),很容易羅患憂鬱、躁鬱以及精神衰弱與精神感官癥等現(xiàn)象,我希望正值經(jīng)濟起飛的內(nèi)地,也能正視精神的修養(yǎng)與物質(zhì)條件同樣地重要。
      
      希望回復了您的提問。
      夜已深,暫且停筆~
      敬祝 愉快
      彭怡平 敬上
      
      上海讀者殷明翰 寫信向彭怡平老師請教,原信如下:
      
      
      尊敬的著名臺灣作家彭怡平老師:您好!
       3月13日上午在上海圖書館聽了您的講座“從《她的故事》談我的人生、選擇與創(chuàng)作》,深受教益!
       解放婦女的運動自上世紀以來,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一直沒有停止過,但從來沒有得到過解決!《她的故事》不是以異域風情來吸引讀者,而是繼續(xù)高舉這面大旗,進行探索、訴求!充滿思辯和文化的氣息。您的書是十年磨一劍!曹雪芹有“看來字字皆成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您的書也適用這句話!因為您作為一個年輕的女子深入到非洲哪些偏僻的山區(qū),會遇到艱難險阻,恐怕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吧!另外聽您的講座、看您的書能學到知識、受到啟迪!
       您作為臺大的高材生、社會歷史學者,在此向您請教幾個問題。(1)您回顧在臺大四年時間,在圖書館拼命讀書,竟然將日文、英文書籍全部讀完。圖書館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因我看書看得慢,因此覺得不可思議!請問您看書有何訣竅?如何看書既快又有效率?因您講座中倡導年青人要多讀書、多學知識,我雖已退休,但我愛好讀書、學習,故提此問題。(2)《她的故事》一書中,“印度——穿紗麗的女子”一節(jié)中,談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印度寡婦自焚的情形仍時有耳聞!您于恒河河畔曾驚見虔誠的女教徒薩雅自焚的的情景,風助長了火勢,使得薩雅的死亡儀式既壯麗又悲美,但仍足足燒了五個多鐘頭才結束。如此殘忍!您在現(xiàn)場,并還驚呼著薩雅的名字,不知您當時是什么感受?當事者受此酷刑時是否要驚叫?!印度號稱民主國家,并在一八二九年明文規(guī)定廢止“莎迪”,時已二十一世紀,難道還允許其存在嗎??。?)《她的故事》一書中,“荷蘭——獨立時代的女性”一節(jié),介紹了一位荷蘭女子瑪麗斯卡.瑪鳩,她于1994年在艱難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了妓女信息中心,籍著這個組織,妓女從業(yè)者交流經(jīng)驗、互相幫助。我想問的問題:妓女在我們國家是被取締的?。ㄇ也徽勥@個職業(yè)取締不了,而且不少腐敗都與此有關!)荷蘭是北歐比較民主和發(fā)達的國家,為什么妓女在那里是合法的、且可領照?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瑪鳩說:“這是一份職業(yè),一如所有其它的職業(yè),應獲得相對的尊重?!薄罢埥o我們更多的尊重,我們也是人。”這也是一種被壓抑的呼聲吧。(4)荷蘭單身女子養(yǎng)老院,二層花園洋房,在我們國家是不敢想象的!這些洋房是國家提供的,還是私人贊助的?請告知。(5)您母親那樣好的條件,怎么會選擇自殺這條道路?不可思議!也說明憂郁癥這個毛病比較殘酷,如何防止此類悲劇的發(fā)生?以上問題請彭老師抽空給以解答,謝謝!
       致
      禮!
       學生殷明翰
       2011-03-16
      
      
      
      
  •     3月13日上午在上海圖書館聽了彭怡平老師的講座——“從《她的故事》談我的人生、選擇與創(chuàng)作”,深受教益!我也曾寫信向彭老師請教一些問題,彭老師諄諄善誘、熱心解答,令人感動!今將彭老師給我的解答貼在網(wǎng)上,以便讓更多的讀者分享這一知識。
      明翰,您好,
      很開心能接獲您的來信,
      
      關於您所提出來的這四個問題,我的回覆如下:
      。(1)您回顧在臺大四年時間,在圖書館拼命讀書,竟然將日文、英文書籍全部讀完。圖書館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因我看書看得慢,因此覺得不可思議!請問您看書有何訣竅?如何看書既快又有效率?因您講座中倡導年青人要多讀書、多學知識,我雖已退休,但我愛好讀書、學習,故提此問題。
      我在求學期間,將我喜愛的藝術史、攝影、美學思潮與歷史著作,文學、戲劇,竭盡所能地閱讀,並且自訂目標與計畫,依照作者、主題來閱讀,不夠之處,我再到臺大對面的《亞典書店》內(nèi)購買原文畫冊與書籍,為何求知慾如此旺盛,我也不知道,那時真是求知若渴,有任何一點學習的機會,都不願意放過!
      
     ?。?)《她的故事》一書中,“印度——穿紗麗的女子”一節(jié)中,談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印度寡婦自焚的情形仍時有耳聞!您于恒河河畔曾驚見虔誠的女教徒薩雅自焚的的情景,風助長了火勢,使得薩雅的死亡儀式既壯麗又悲美,但仍足足燒了五個多鐘頭才結束。如此殘忍!您在現(xiàn)場,并還驚呼著薩雅的名字,不知您當時是什么感受?當事者受此酷刑時是否要驚叫?!印度號稱民主國家,并在一八二九年明文規(guī)定廢止“莎迪”,時已二十一世紀,難道還允許其存在嗎?!
      是的,印度雖然實施民主制度已久,但是,龐大的文盲人口(採訪時為60%)以及印度教根深蒂固的「沙迪」傳說,卻在電視連續(xù)劇的推波助瀾之下,不衰反盛!再加上宗教勢力極其龐大,影響所及,往往左右選舉結果,導致政治人物反對,法律禁止,面對頑強的民意也莫可奈何!而我寫這一個故事的時候,被孤立在高塔上,不能取出相機,更不能拍攝現(xiàn)場,否則後果難以想像!我的感受是糾結。我並未聽聞薩雅的尖叫與哀嚎!但我的心悲泣與憤怒!而族人們?yōu)榱司S護榮譽,不少選擇事先餵食安眠藥以免寡婦反抗。
      
      (3)《她的故事》一書中,“荷蘭——獨立時代的女性”一節(jié),介紹了一位荷蘭女子瑪麗斯卡.瑪鳩,她于1994年在艱難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了妓女信息中心,籍著這個組織,妓女從業(yè)者交流經(jīng)驗、互相幫助。我想問的問題:妓女在我們國家是被取締的?。ㄇ也徽勥@個職業(yè)取締不了,而且不少腐敗都與此有關?。┖商m是北歐比較民主和發(fā)達的國家,為什么妓女在那里是合法的、且可領照?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瑪鳩說:“這是一份職業(yè),一如所有其它的職業(yè),應獲得相對的尊重?!薄罢埥o我們更多的尊重,我們也是人?!边@也是一種被壓抑的呼聲吧。
      我尊重她們,儘管我不贊成女人賣身以換取金錢利益。荷蘭是個多元化發(fā)展的國度,面對性工業(yè)問題,既不能遏止,還不如合法化以有效地控制不當?shù)娜丝谪溬u、犯罪及傷害。這樣一來,既可以避免性工作者被不當?shù)貏兿?!也可以有效地遏止性病問題。此外,性職業(yè)工作者也是人,無論她是被推入火坑,出於自願,或是迫於生活,都得本著人道關懷與尊重的精神來對待她們。
      
      (4)荷蘭單身女子養(yǎng)老院,二層花園洋房,在我們國家是不敢想象的!這些洋房是國家提供的,還是私人贊助的?請告知。
      這些洋房本來是私人的,後來逐漸形成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書中有詳述,請閱讀。
      
     ?。?)您母親那樣好的條件,怎么會選擇自殺這條道路?不可思議!也說明憂郁癥這個毛病比較殘酷,如何防止此類悲劇的發(fā)生?以上問題請彭老師抽空給以解答,謝謝!
      物質(zhì)條件的優(yōu)渥並不能代表她的心靈不匱乏,人的健康不僅在於身體,也在於心靈,現(xiàn)代人如果欠缺精神文化的修養(yǎng),很容易羅患憂鬱、躁鬱以及精神衰弱與精神感官癥等現(xiàn)象,我希望正值經(jīng)濟起飛的內(nèi)地,也能正視精神的修養(yǎng)與物質(zhì)條件同樣地重要。
      
      希望回復了您的提問。
      夜已深,暫且停筆~
      敬祝 愉快
      彭怡平 敬上
      
      
  •     很有幸在南京見到了《她的故事》的作者彭怡平老師??粗砩仙l(fā)出的氣質(zhì),以及平和的說話風格。讓我深深地震驚這是一個走過43個國家,會五國語言的人。她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人的快樂是什么?從心里最單純,最純粹的想法,第一瞬間的一種觸動?!端墓适隆肥窃谀赣H自殺后所寫,彭老師希望所有的女性能夠走出自己的世界,跳脫出來。得到真正的快樂。對于人生的追求,作者不在于是金錢的,而在于對知識,文化的了解,今天懂得是不是比昨天更多了。希望大家能讀一讀彭老師的新作品,與她一起分享書中的故事。
  •      《 她的故事》是一部寫女性的書,12個國家,12個不同的女性。作為女性,既可能是美麗的,也可能是幸運或不幸的;既可能有相同的地方(比如俄羅斯女性就像今天許多中國女性一樣急于嫁個好丈夫),更有大相徑庭的地方。
       這本書是影像加上精煉的文字敘述結合而成。影像來源于作者彭怡平旅行跟蹤的拍攝(期間不乏某種挑戰(zhàn)和風險),文字則是她對這些女性的生活的真實記錄與描述。
       這是一本美麗的書,原因是描述的對象美麗多姿,也同樣因為這些女性生活的差異性及令人驚愕的故事的敘述。雖然同在一個地球,這些女性并非同樣體驗到女性的重要性,更少如這本書的作者,以一種旁觀的視角去做女性生活的刻畫。
       仔細閱讀以后,發(fā)現(xiàn)作者原本想展示的女性的豐富生活卻總是帶著一絲憂傷的感覺,也許這是因為女性世界真正的解放還有待時日?也許女性的美麗柔軟也是天然易被傷害的因素?
       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卻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她的容貌好看沒有一絲的艷俗。這是一個堅信自己的現(xiàn)代女性;堅信女性的獨立有益無害的女性。
       很難想象一個充滿女性色彩的臺灣女子竟如此頑強:此書的動因是作者對女性話題及問題的長期關注,而促使她加快寫作進程的是她在自己母親自殺未遂后的深切感悟。她從母親身上體驗到無數(shù)女性的感受:生活不是那么圓滿,作為一個女性又是那么容易迷失,在仿佛已經(jīng)滿足的生活假象的背后,失敗的感覺甚至超過了男人........
       為什么女性總是掙扎于自己的生活中難以找到自我呢?彭怡平認為女性是被塑造成這個模樣的,而不是她們自然就是這個模樣。
       但是,彭怡平想要告訴讀者的究竟是什么呢?她呈現(xiàn)了女性世界的多樣化,也呈現(xiàn)了許多女性難以解脫的宿命般的結局,而另一方面,她卻試圖暗示讀者,女性“真的能選擇嗎?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之下,「未成年女子割禮」、「莎迪」、「朱砂痣」等身體標志的習俗仍舊進行著,身體自主權一旦由他人、流行或是文化主宰,所謂的獨立思考能夠呈現(xiàn)多少,難道「陽光撒肩頭,彷佛自由人」(電影「刺激一九九五」)是隨手可得的嗎?”
       所有的讀者無論性別差異,也許閱讀以后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還是讓我們打開這本書,看看彭怡平如何通過影像與文字的精妙結合,來表現(xiàn)這個世界上女性的美麗與憂傷的吧!
  •     彭怡平是個強悍的女人!對追求知識的強悍,對開展自己與世界對話的潛能強悍,對心里堅持的理想強悍,對執(zhí)行理想的勇氣強悍。這份強悍的追求與執(zhí)行力,使她擁有超強的自信,向所有編織過的夢想叩關。
      才幾年前,她說她在做一個世界女子的系列書寫,這意味她得實地到各國度去認識該地女子的生活樣貌與思想。由于在法國留學,她取得歐洲交通網(wǎng)的便利,很早就走訪各國,為了書寫這個系列,她的足跡也跨至亞洲、非洲。整個書寫計劃的執(zhí)行,默默進行了十年,如今成果具現(xiàn),交出第一集,我不免驚心,這個女子帶著她詮釋各國女子的預謀,在旅行的途中細心觀察,主動采訪,毫不浪費行程地捕捉回其它女子的身影,完成自己觀看世界的雄心,也開啟個人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她的謀略與行動力,何嘗不是臺灣“查某人”的群像之一。
      這個由時間累積而成的成果,呈現(xiàn)十二國女子眾多殊異的面貌。世間女子何嘗易寫?《紅樓夢》一個家族十二金釵即各有個性與命運,遑論各國民風文化不同的女子面貌。彭怡平耙理出書寫的脈理,她從文化背景入手,做不同地理民情的女子抽樣,所以跟隨她的游蹤所至之處,也是一場歷史文化的洗禮,在特定區(qū)域的特殊時空背景下,女子形象一一現(xiàn)形。這些女子的人生抉擇與命運都與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tǒng)不可分離,取樣的女性從年輕到年老都有,差可做為前后世代面對社會轉(zhuǎn)變過程中的對比,舊傳統(tǒng)與新觀念的折沖,撞擊女子的抉擇或宿命。從中也不禁令人感嘆,無論女人面對的是怎樣的文化載體,多少都受到家庭婚姻的箝制,若要發(fā)展個人的獨立性與自由,勢必得付出相當代價。世界女子群像殊異,但想活得更獨立自主的心聲則相同,從傳統(tǒng)壓抑走向完全自主的道路,猶如進行中的千回百折的命運交響曲。
      彭怡平以極細微的觀察力,注意著相逢女子的言行舉止、穿著打扮,從她們的肢體語言、神態(tài)外觀,去連結文化的情感,想必她每一趟行前,都做足功課,宗教文化歷史沿革地理特色,都是她捕捉女子群像深厚的景深。
      文字作為描述媒介,影像作為見證,兩者為了詮釋做必然的交會。好的照片畫面,必含有故事性,研究電影的彭怡平對照片畫面的掌握充滿動態(tài)與意涵,她掌握人物神態(tài)十分精準,構圖比例令人贊嘆,她天生是懂得分寸拿捏的人,才能在攝影的瞬間,很快決定圖面的構成和神態(tài)的捕捉。
      初識怡平時,其實正是被她的攝影作品吸引,她在二〇〇二年出版的《巴黎?夜?爵士》一書中,收錄多幅攝自巴黎爵士俱樂部的照片,那些演奏者、參與者動人的神態(tài)和整體的氣氛,足以凝注閱讀者的視線,挑起閱讀欲望。收在《她的故事》里的,尤有精進,別有風貌,不同的國度不同的人文不同的氛圍,光看照片,即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不用說那些一一踏足而來實地采訪的口述資料與以作者之眼所詮釋的女子內(nèi)在世界了。
      怡平的每一本著作,大都企劃多年也執(zhí)行多年,其中或有重疊,也就是同時進行不同的計劃,她以驚人的耐力及熱情和她的計劃廝磨。而這些計劃不但工程浩大,主題還相去甚遠,她最初寫的是美食,深探法國各地尋訪美食文化。某次和她在臺北的五星級飯店法國餐廳用餐,餐后主廚來到桌旁接受她的現(xiàn)場指點,她告訴他應怎么調(diào)味,口感才對。一個三十幾歲非科班出身的女子指導一位五十幾歲的法國菜大廚,大廚還必恭必敬的受教,我一面懷疑她到底是不是不進廚房的理論派,一面想著她不知花了多少功夫培養(yǎng)了成為名廚名師的功夫。
      確實她做的事都是花功夫的,以八年時間完成的法國爵士樂風情的書寫與拍攝,是音樂人文主題,這本《她的故事》花了十年,以探索女性為主題,同時另一本《女人的房間》世界女性系列也在執(zhí)行中,這些需要大量數(shù)據(jù)與實地采訪的工作,若沒有極大的熱情和很好的體力,是無法持續(xù)的。
      但就有這樣的女人,非得做點挑戰(zhàn)自己的事,才能安穩(wěn)地過日子。她寫女人,但讀者觀看時,不也好奇,是怎樣的女人有這種大氣魄,出僻國入險地,長征般地群集眾多女子到一本書里?這個女人,我認識多年,是一個驚嘆號!
  •   呀,你還發(fā)到這里來了,呵呵
  •   已買
  •   最后一段,贊~\(≧▽≦)/~
  •   袁洪娟,有人經(jīng)常提到的名字
  •   她們都在尋覓著Mr. Right,而在這尋覓中注定要先與若干個Mr. Wrong相遇。
  •   Yes,:)
  •   文人之好引斷章以取義,其樓主之謂與!
  •   我男友是基督教,我是無神論者。我曾試著去接觸,看主有沒收我之意。但他送的圣經(jīng)我只看第一篇就列出一大堆的不滿:人偷吃了善惡果,被上帝責罰,為什么不可以吃善惡果?人就該明善惡。女人必須戀慕丈夫受丈夫管輯?為什么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條肋骨?在圣經(jīng)里,總覺得男人比女人高一級……
    但這只是書上的較真,生活里不比較還是沒有關系。男人總是需要女人的贊美和仰慕的目光,他卻不知道,那是我賜賞給他的……
  •   好玩。
  •   原來 LSS 你對你男友的贊美和仰慕都是欺瞞他不知道的“賞賜”啊……
  •   他很大男人主義呀!?。±鲜窍矚g人家扮弱勢
  •   就是說,他喜歡你在他面前偽裝弱勢?
    你是被迫還是情愿在他面前偽裝弱勢討好他呢?
  •   都有~~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有時候喜歡
    有時候不喜歡
    都是要我依賴他多,這感情是我很小心的保護著!
    但他對我不好的時候,我好想發(fā)火。。在此之前我是大女主義的
  •   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本《到處都是受傷的心》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整個故事情節(jié)圍繞著基層作者余宜的生路歷程展開,深刻地描寫了愛情、友情和親情。揭露了腐化;描寫了人性的卑猥、丑陋及人生的困惑與無奈。展現(xiàn)了余宜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追求。
  •   我比較佩服作者。。我有她這樣的想法 但我可能這輩子都不能像她這么勇敢堅強堅持的游歷 寫出這么好的書。。
    拜讀了。。
  •   認真讀過你的文章,產(chǎn)生閱讀本書的欲望。謝了。
  •   我覺得精神匱乏和抑郁癥沒什么聯(lián)系。就像體壯如牛的人也可能的癌癥一樣。
  •   謝謝你的來信分享。而就我母親部份,她的精神狀態(tài)與抑鬱有著根本性的關連。這電我在講座裡曾提到不藥而癒的相反例子。
  •   我正在聽她的講座,真是有滋味的一個女人
  •   收集女人的男編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