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私語錄

出版時間:2010年07月19日  出版社:皇冠  作者: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  頁數(shù):33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一封封往返的書信中、在最親密好友的記憶裡,探尋張愛玲最私密的心靈角落……一般讀者只知道張愛玲和姑姑、炎櫻關係親密,卻多半忽略了她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宋淇和鄺文美夫婦。他們三人交往數(shù)十年,宋淇夫婦也記錄下張愛玲聊天時所講的「名言」,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傳奇才女不為人知的一面。譬如說她家徒四壁,最妙的是連作家必備的書桌也沒有!還有,她不喜歡買書、覺得美人不需要學問、最羨慕佈置櫥窗這項職業(yè)、只要喜歡一個人就永遠覺得他是好的……而翻開三人往返的信件,更驚訝地發(fā)現(xiàn)冷眼看世情的張愛玲原來內心火熱澎湃,只是目送宋淇夫婦上船,一回身眼淚就流個不停!事實上,她以友情為生活的核心,不只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切磋、作品版權的處理會和宋淇夫婦討論;還畫出旗袍草圖,請宋淇夫婦幫她做新衣;甚至連看到選新教宗放黑煙白煙,都會想到宋淇夫婦相處的傳統(tǒng)美德。到暮年時,三人更是在不斷的大小「病史」中互相慰問,諸般體貼、扶持對方的心意讓人讀來深受感動!張愛玲曾說:真正互相瞭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鏡子,把對方天性中最優(yōu)美的部份反映出來!而無疑地,宋淇夫婦正是張愛玲的明鏡。因此,想要了解張愛玲最真實的個性以及心靈深處的點點滴滴,這本「私語錄」絕對是最珍貴的起點。

作者簡介

  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近年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宋淇生於1919年,逝世於1996年,原名宋奇,又名宋悌芬 (Stephen Soong),筆名林以亮,浙江吳興人,戲劇家宋春舫之子。1940年,畢業(yè)於燕京大學西語系。1949年,移居香港,專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曾經(jīng)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助理,並與電影界也有很深的淵源。宋淇與夏志清、張愛玲、錢鍾書、傅雷等人均有深交,夏志清最初讀張愛玲、錢鍾書的作品便是出自宋淇的推薦。宋鄺文美生於1919年,逝世於2007年。曾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譯文學作品。張愛玲1952年從大陸到香港後,在1955年轉赴美國之前的這段期間,曾在美國新聞處擔任翻譯,受到當時的同事宋淇與宋鄺文美夫婦諸多照顧,彼此也成為下半生最要好的朋友。1995年,張愛玲在洛杉磯去世,所有遺產均贈予宋淇夫婦所有,也由此可見三人交情之深、信任之篤。宋以朗宋淇夫婦的長子,1949年生於上海,目前是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zhí)行人。1978年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班畢業(yè),曾任全球第二大統(tǒng)計公司KMR的顧問。2003年回到香港,創(chuàng)立「東南西北」部落格,引述及翻譯世界各地的時事新聞,備受重視。

書籍目錄

前言/宋以朗 一.我所認識的張愛玲/鄺文美二.私語張愛玲/宋淇三.張愛玲語錄(增訂本) 四.書信選錄

章節(jié)摘錄

  我所認識的張愛玲        鄺文美  最近張愛玲所編的一齣電影「情場如戰(zhàn)場」在香港上映,一連三週,盛況空前,突破了年來國語片的最高賣座紀錄,使人不得不承認:「名家的作品,到底不同凡響!」 這樣一來,這位早已擁有大量讀者的女作家,又引起了各方面濃厚的興趣?!笍垚哿岬降资窃鯓拥囊粋€人?」許多人好奇地問?! ∈迥陙?,我一直是她的忠實讀者。她的作品我都細細讀過,直到現(xiàn)在,還擺滿案頭,不時翻閱。但是老實說,在認識她以前,儘管我萬分傾倒於她的才華,我也曾經(jīng)同一般讀者一樣,從報紙和雜誌上得到一個錯誤的印象,以為她是個性情怪僻的女子,所以不免存著「見面不如聞名」之心。直到幾年前我們在一個偶然的場合中相識,一見如故,後來時常往來,終於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我才知道她是多麼的風趣可愛,韻味無窮。照我猜想,外間傳說她「孤芳自賞」,「行止隱秘」,「拒人於千里之外」……很可能是由於誤解。例如,她患近視頗深,又不喜歡戴眼鏡,有時在馬路上與相識的人迎面而過,她沒有看出是誰,別人卻怪她故作矜持,不理睬人。再者,她有輕性敏感癥,飲食要特別小心,所以不能隨便出外赴宴。不明白這一點的人,往往以為她「架子很大」。再加上她常在夜間寫作,日間睡覺,與一般人的生活習慣迥異,根本沒法參加各種社交活動,這也是事實。我相信「話不投機半句多」這種感覺是任何人都有過的。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不擅辭令;可是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時,她就恍如變成另一個人,談笑風生,妙語如珠,不時說出令人難忘的警句來。她認為「真正互相瞭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鏡子,把對方天性中最優(yōu)美的部份反映出來。」  張愛玲的人生經(jīng)驗不能算豐富,可是她有驚人的觀察力和悟性,並且懂得怎樣直接或間接地在日常生活中抓取寫作的材料,因此她的作品永遠多姿多采,一寸一寸都是活的。舉一個實例:我記得她離港赴美的前夕,曾叫我陪她到皇后大道去買些零星什物。當她揀好一隻鬧鐘叫店員包裝時,我無意中說了一句,「倘使等一會我們坐電車回去的時候,這鬧鐘忽然響起來,吵得滿車的人都朝我們看,豈不滑稽?」她笑起來,說這倒是極好的戲劇資料。幾個月後,我讀到她從美國寄來的《人財兩得》電影劇本,看見劇中男主角的鬧鐘竟在不應該響的時候響起來,鬧出許多笑話,再想起這些噱頭是怎樣產生的,不禁拍案叫絕?! ≡陬}材方面,她喜歡寫男女間的小事情,因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戰(zhàn)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她覺得人在戀愛中最能流露真性,「這就是為什麼愛情故事永遠受人歡迎──不論古今中外都如此?!?她的寫作態(tài)度非常謹嚴,在動筆以前,總要再三思考,把每個角色都想得清清楚楚,連面貌體型都有了明確的輪廓紋,才著手描寫。否則她說,「自覺心虛,寫出來就不會有真實感。」 怪不得她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活龍活現(xiàn),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在行文運字上,她是極其用心的,寫完後仍不惜一改再改,務必達到自己完全滿意的地步。有時我看見她的原稿上塗改的地方比不塗改的地方還要多,一大行一大行藍墨水,構成很有趣的圖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張愛玲私語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3條)

 
 

  •     在與同時做到同等分量銳度的批判,關懷和審美。目光永遠在傳統(tǒng)中國。
      
      在張腔一長串的梯隊中,評論和仿效是出不來品味的。無意識做些詮釋性工作,為淺薄的現(xiàn)代人提供精神消費,為空虛的人生塗抹些色彩。
      
      一直想,張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把王國的領域擴大一些,如果受西方那一套敍述影響再大一點,在歷史,精神和理性上,而不僅是修辭(雖然很準),讓中國古典和西方古典的趣味結合點不要只是那麼一個小而密的區(qū)域,會不會就不會“有口難言”“他生未卜今世休”了。
      
      可是亂世又怎麼破?
      
  •     有人問我在讀什么書?
      我說,張愛玲。
      人說,張愛玲挺悲的哦。
      我嗯了聲,繼續(xù)讀。
      
      人生的底色本是荒涼,張愛玲顯然是過早的知曉這一點。盡管如此,我并不認為她是悲情人物。
      從前讀到她說自己在書攤前假裝讀者,問老板這書的銷路如何,我就體會到她其實是個頗為有趣的人,但也不由悵惘斯人已逝。
      
      此書由三部分構成,一為宋淇鄺文美夫婦寫的評論張愛玲的文章,二為張愛玲的點滴語錄,三為張愛玲與宋氏夫婦之間的部分往來通信。
      宋氏夫婦評論張愛玲,也不過是為了造勢,文人的口碑關乎銷路。張愛玲的零星碎語中英文夾雜,但也難掩她的靈氣,就如胡蘭成所說,近乎巫。往來書信呢,則顯得私人化了。
      
      “大多數(shù)人都拿自己看得太重要(例如怕別人看他們的信……)——別人可能根本沒空,或沒有這份好奇心,如果不是這樣,活著更沒有意思了?!皬垚哿徇@么說。信箋沒有化為灰燼,昔日的私密交談公布于世。
      我讀書信部分的時候,已經(jīng)凌晨,有些恍惚,對信中內容都為逐字去讀,只覺越往后他們談論的竟是某某病某某病,的確,時光飛逝,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煩惱的問題都會變。
      
      很多人都說晚年的張愛玲是孤獨的,可是,我卻認為,她或者一生都是孤獨的,或者,從不孤獨,因為她還有眾多的屬于自己的小樂趣。
      正如這本書的裝幀,破碎的信箋,我們每個人注定看到的都只是不同的一部分。
  •     整本書幾乎都是微博式的書信往來。有時跳脫讓人跟不上,但仍舊是一本了解張愛玲的好書。摘一段張愛玲1979年3月19日寫給鄺文美和宋淇的信中說到她姑姑的:“我姑姑不要我還錢,要我回去一趟,當然我不予考慮,她以為我是美國公民就不要緊。她以前為了愛一個有婦之夫沒出來,后來他太太死了,但是他有問題,文革時更甚,連我姑姑也扣退休金。兩人互相支持,現(xiàn)在他cleared(平反了),他們想結婚不怕人笑。他倒健康,她眼睛有白內障。我非常感動,覺得除了你們的事,是我親眼見的偉大的愛情故事?!焙孟袷峭蝗幻靼讖垚哿釣榱藢θ诵赃@么不存留希望,幾乎不相信任何人和感情。張愛玲父母不完整的婚姻,以及胡蘭成的無恥背叛,都讓她原本敏感的心一寸一寸的碎裂。
      她能信任的不過幾人,以致依賴。像她寫給宋淇的信里就這樣說:“我在這里沒辦法,要常到學院去陪這些女太太們吃飯,越是跟人接觸,越是想起Mae的好處,實在是中外只有她這一個人,我也一直知道的?!?br />   但是了解了又能怎樣呢。一切不過都只是過眼云煙。斯人已矣。她所承受到的那些苦楚與內心的哀婉,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文中處處張腔讓人覺得身處貧病她也還是細密敏感,能苦中作樂的張愛玲?!扒皟商煸诟浇菞l街上走,地下又有紫色落花了,大樹梢頭偶然飄來一絲淡香,夏意很濃.每年夏天我都想起1939年剛到香港山上的時候,這天簡直就是那時候在炎陽下山道上走著,中間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過,一片空白,十分輕快……” ;“上次到圖書館去,早上還沒開門,在門外等著,見門口種的熱帶蘭花有個紅白紫黃四色花苞,疑心是假花,輕輕地摸摸很涼,也像蠟制的,但是摸出植物纖維的絲縷。”諸如此類中,甚至是連她寫自己得皮膚病那一段都很張腔的生動。
      我對于宋淇夫婦的惡感是來自于宋以朗?!缎F圓》出版時,宋以朗跳出來做的各種噱頭,幾乎令人作嘔。當然事實是怎么樣,我不太清楚,只是從一個外人的角度來看,是很令人反感的。
      雖然我很反感,但還是買了那書,看了之后,覺得不舒服。不過沒想到,沒有最……,只有更……。張愛玲的作品除了《六月新娘》和《一曲難忘》之外都收了。這個是最不忍卒讀的。就算老年寫的那三本,也都是追憶年輕往事。沒有這微博式的書信體現(xiàn)出來的這么不堪的現(xiàn)實,老年時代簡直貧病交加。
      讀完全書也是我更加堅定放棄文學之路的決心,做點什么不比做純文人好。此前看過一個人說,不能只要小清新,還要想想養(yǎng)老金。多誠摯。
      至于評價,根本是無法述說的。
  •     很明顯比跟莊信正那本書信集《張愛玲來信箋註》中揭示的友情緊密不知多少倍。兩本書結合在一起,能夠加深對張愛玲晚年生活的全方位了解。
      
      書信是選編,越到晚年張愛玲宋淇鄺文美三人談到病痛的內容越多,看了簡直比讀莊信正的那本書還要心痛不知多少倍,因為三個人都是那么可憐。宋淇被各種疾病纏身數(shù)十年,經(jīng)常住院一病數(shù)月,鄺文美照顧臥病多年的百歲老母,自己也得過胃癌,切除后又經(jīng)常骨折骨碎。
      
      幸而張愛玲后半生有宋淇夫婦這樣的知心朋友,尤其是鄺文美,別后幾十年,張愛玲還是常常會想象對她傾訴生活中一切的一切細節(jié)。她在信中說過,炎櫻、桑狐(《小團圓》中揭示的戀愛對象)都不完全了解自己,宋氏夫婦則完全了解。
      
      張愛玲生前寫給宋淇鄺文美夫婦的最后一封信前半部分細數(shù)自己受皮膚病困擾,要找tanning salon,以及牙病、眼疾,走路都無法看清紅路燈等等,后面卻不動聲色頗有見地地分析了美國國內及國際政治形勢、為什么要買日元等等。而那時距她去世僅有一個多月,可見身體雖然衰竭,思想?yún)s仍然敏銳,關心時事。
      
      頗具商業(yè)頭腦的宋淇找準時機幫助張愛玲出《余韻》、《續(xù)集》,序都是宋執(zhí)筆,聯(lián)系不便是個原因?!队囗崱返拇蚴鹈盎使诰庉嫴俊?,甚是妥當?!独m(xù)集》的序,宋寫好了,張只改了幾個小地方的用詞,根本就是捉刀人。
      
      張愛玲晚年因跳蚤之擾數(shù)次搬家,丟了身份證,宋淇寄關于出版她作品集的信,結果,“平信會遺失,掛號信不能收,到手后忘了看,看到了又不入腦。想不到一代才女會落到這地步,不禁憮然?!痹跻粋€凄涼了得!
      
      原來賴雅去世的細節(jié),張愛玲只對宋氏夫婦說以后再講,卻再也沒有提起。想起《小團圓》中揭示的,懷賴雅的小孩,又打胎的情節(jié)。記不清哪本書中寫的,賴雅晚年臥床不起,全靠張愛玲照顧,甚至羞于見客。
      
      94年1月加州地震,宋氏夫婦焦急等待張愛玲寫信報平安,因為他們甚至沒有她家的電話。莊信正、林式同是有的。
      
      關于鄺文美供職的香港美國新聞處的辦公室政治,貌似還有一些內容沒有收錄。
      
      有封信中提到,宋淇之子、張愛玲文學遺產執(zhí)行人宋以朗曾經(jīng)在國外11年沒有回過香港、沒見過父母。而且這么多年來兩人頻頻病重,也沒提到過兒女回來照顧。宋氏夫婦與子女的關系,似乎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比較新鮮的揭示:(張愛玲完全沒聽說過的)王家衛(wèi)曾寄作品希望買《半生緣》電影版權未果(因為沒有設備更不會播放錄像帶)。
      
      還有,因97大限張愛玲95年夏天(也就是去世那年)曾想取消香港的銀行賬戶搬到新加坡。
  •     “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很可能錯過認識的機會——太危險了,命運的安排多好。”
      張愛玲對摯友鄺文美如是說。
      
      宋淇與其妻鄺文美,張愛玲終生最可信賴的友人,在她的生命中,超越了幾乎一切。她向來是淡漠的人,對親人不會靠的太近,對愛情,經(jīng)歷之后亦可淡然。然而,對于在她心目中堪稱完美的鄺文美,她卻一下子傾了情,四十多年的書信來往,從未斷絕。
      《張愛玲私語錄》除了收錄鄺文美和宋淇各自寫的張愛玲的紀念文章外,還整理了一部分張愛玲語錄,并且收錄了從1955年1995年間,張愛玲35歲到75歲,她在盛年時分離開香港,到去世于中秋之前,四十年間和宋氏夫婦的通信,這些文字必須要一口氣讀完,方才能在局促的短暫時段中,徹骨的感受到四十年間的時光洪荒,已經(jīng)不是那華美的袍,而只是綴補的滿目瘡痍的凄愴的一堆碎片,置身于其中的每個人都被苦難和壓力浸潤,侵襲,擊打,又相互深愛。
      五十年代張愛玲含淚離開香港,途中在島國兜轉,又在美國繼續(xù)寫字,為俗世紛擾憤然過,又反復將它們看低。對外人,她誰也不依托,除卻文美。上帝給了這個孤獨的靈魂一個堪稱完美的知己,助她度過生命的干涸和洪荒。他們三人從壯年同時趨于老年,身體破敗如漏網(wǎng),疼痛此消彼長,互相安慰。
      想象她獨自一個人站在異鄉(xiāng)空曠的孤獨之中,與世隔絕一般,只固執(zhí)的寫自己認為真實的文字,沒有人在她身邊愛她,陪伴她,萊雅也只不過陪她十余年而已。她終年一個人。注定終身孤獨的人,總是比常人要剔透簡單的多,愛便是愛,不愛便是不愛。想念便是想念,這在她的豎行書寫的書信中均能找尋到。
      晚年她有皮膚病,心臟病,牙病,以及不經(jīng)意間摔跤留下的骨痛,還有蟻類和跳蚤及蟲卵之擾。據(jù)說孤獨至極的人會有對細密的小蟲的臆想癥,我相信的是她患上了自己不知的孤獨臆想癥狀。然并不重要,她是受過生之傷痛的女子,如何看不淡那死死生生,只是她凄涼的死境曾令我淚如雨下,太凄涼。而對她來說,她只是完成了自己。
      總覺得她太像她的姑姑張茂淵,無論從外貌還是脾氣,以及從她散文中的零星片段,都覺得這兩個女人骨子里有對方。而她姑姑那種癡狂一生的愛情,自當被她看重。只是張愛玲的狷狂和柔韌,才氣與愛戀,終究換不到任何一個陪伴眾生的人,愛情靠不得,倒不如那一生知己的安穩(wěn)讓人可依賴,這終成為她一世僅可依托的水之岸。
      看當代女作家寫作,總是充斥了過多煙塵氣,不光小說中充滿煙塵,自己也裹在煙霧中兜不開,太張揚,太浮華,沉溺于俗世的追捧之中無力自拔。即便是她們立意寫的清瘦的作品,又顯刻意。唯覺得安妮無論從處事到文字,其精神更接近張愛玲,進的去煙塵,滲的出孤傲,對世沉默不語,然而一眼便看的山窮水盡,直入肌理。安曾說她一位讀者對其這樣勸,寫字的女人辛苦且沒好下場。想來是說寫字入心,玩文字就要看穿人心,而將世事看的太透,就失去了被迷在俗世中的樂趣,人也失了憨真的可愛。她們永不停止,生命本就是蘸著痛苦才漸漸能磨礪出思想的清明之境,若是日夜安逸,哪有心思懷疑這世間,哪會洞悉世事的溝渠,人性的涼薄。
      時光已逝,月亮緩緩從東邊的天空向西邊劃去,一輪金黃的帶著月暈的月,已不是當年她寫過的三十年前的月了……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大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br />   
      一樣在上海,一樣有月,一樣的涼薄俗世,一樣的清寂的人。
      撫著時光的涼滑質地,看凌晨時分亮起的燭火,照亮了多少默默的女子,落成這華麗凄愴的一地落寞涼花。
      這落寞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2012-7-5 凌晨 讀完《張愛玲私語錄》
      
  •     
       “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很可能錯過認識的機會——太危險了,命運的安排多好。”
      張愛玲對摯友鄺文美如是說。
      
       宋淇與其妻鄺文美,張愛玲終生最可信賴的友人,在她的生命中,超越了幾乎一切。她向來是淡漠的人,對親人不會靠的太近,對愛情,經(jīng)歷之后亦可淡然。然而,對于在她心目中堪稱完美的鄺文美,她卻一下子傾了情,四十多年的書信來往,從未斷絕。
       《張愛玲私語錄》除了收錄鄺文美和宋淇各自寫的張愛玲的紀念文章外,還整理了一部分張愛玲語錄,并且收錄了從1955年1995年間,張愛玲35歲到75歲,她在盛年時分離開香港,到去世于中秋之前,四十年間和宋氏夫婦的通信,這些文字必須要一口氣讀完,方才能在局促的短暫時段中,徹骨的感受到四十年間的時光洪荒,已經(jīng)不是那華美的袍,而只是綴補的滿目瘡痍的凄愴的一堆碎片,置身于其中的每個人都被苦難和壓力浸潤,侵襲,擊打,又相互深愛。
       五十年代張愛玲含淚離開香港,途中在島國兜轉,又在美國繼續(xù)寫字,為俗世紛擾憤然過,又反復將它們看低。對外人,她誰也不依托,除卻文美。上帝給了這個孤獨的靈魂一個堪稱完美的知己,助她度過生命的干涸和洪荒。他們三人從壯年同時趨于老年,身體破敗如漏網(wǎng),疼痛此消彼長,互相安慰。
       想象她獨自一個人站在異鄉(xiāng)空曠的孤獨之中,與世隔絕一般,只固執(zhí)的寫自己認為真實的文字,沒有人在她身邊愛她,陪伴她,萊雅也只不過陪她十余年而已。她終年一個人。注定終身孤獨的人,總是比常人要剔透簡單的多,愛便是愛,不愛便是不愛。想念便是想念,這在她的豎行書寫的書信中均能找尋到。
       晚年她有皮膚病,心臟病,牙病,以及不經(jīng)意間摔跤留下的骨痛,還有蟻類和跳蚤及蟲卵之擾。據(jù)說孤獨至極的人會有對細密的小蟲的臆想癥,我相信的是她患上了自己不知的孤獨臆想癥狀。然并不重要,她是受過生之傷痛的女子,如何看不淡那死死生生,只是她凄涼的死境曾令我淚如雨下,太凄涼。而對她來說,她只是完成了自己。
       總覺得她太像她的姑姑張茂淵,無論從外貌還是脾氣,以及從她散文中的零星片段,都覺得這兩個女人骨子里有對方。而她姑姑那種癡狂一生的愛情,自當被她看重。只是張愛玲的狷狂和柔韌,才氣與愛戀,終究換不到任何一個陪伴眾生的人,愛情靠不得,倒不如那一生知己的安穩(wěn)讓人可依賴,這終成為她一世僅可依托的水之岸。
       看當代女作家寫作,總是充斥了過多煙塵氣,不光小說中充滿煙塵,自己也裹在煙霧中兜不開,太張揚,太浮華,沉溺于俗世的追捧之中無力自拔。即便是她們立意寫的清瘦的作品,又顯刻意。唯覺得安妮無論從處事到文字,其精神更接近張愛玲,進的去煙塵,滲的出孤傲,對世沉默不語,然而一眼便看的山窮水盡,直入肌理。安曾說她一位讀者對其這樣勸,寫字的女人辛苦且沒好下場。想來是說寫字入心,玩文字就要看穿人心,而將世事看的太透,就失去了被迷在俗世中的樂趣,人也失了憨真的可愛。她們永不停止,生命本就是蘸著痛苦才漸漸能磨礪出思想的清明之境,若是日夜安逸,哪有心思懷疑這世間,哪會洞悉世事的溝渠,人性的涼薄。
       時光已逝,月亮緩緩從東邊的天空向西邊劃去,一輪金黃的帶著月暈的月,已不是當年她寫過的三十年前的月了……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大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br />   
       一樣在上海,一樣有月,一樣的涼薄俗世,一樣的清寂的人。
       撫著時光的涼滑質地,看凌晨時分亮起的燭火,照亮了多少默默的女子,落成這華麗凄愴的一地落寞涼花。
       這落寞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2012-7-5 凌晨 讀完《張愛玲私語錄》
      
  •      如今網(wǎng)絡時代,也不知道宋以朗是使了個什么法,鄺文美寫張愛玲的那篇是遍尋不著,三人書信反反復復的也只讀得兩三篇。這才下定決心買《張愛玲私語錄》,像《雷峰塔》,像《易經(jīng)》,終究沒忍住,一本本的買來。不是不值,是不必,知道左右不過那些東西??v是再喜考據(jù),也考據(jù)不出什么東西了。當初看《小團圓》時的昏天暗地,斗轉星移,滿紙都是趕著出場招呼的故人,隔三差五抖落個驚天爆料,那般驚心動魄如今是再難求得。
      
       書買的多,讀的少,目之所見,不時也自會心頭一驚。打兩三年前就生出了生之年怕是不能盡讀之感,知道惟克制二字是王道。至于張愛的書,更是慎之又慎。除了上面說的緣由外,還有是知道張愛也不會贊成。張愛素不喜買書,我若早知道這點,平生情形會有很大變化。不幸我知道的晚了,還是胡蘭成說的“我從來不見愛玲買書,她房里亦不堆書?!碑敵跷易x到這里的時候,真真是羞憤難當,卻又不得不多佩服一重。書非借不能讀只是其一,張愛是每每借到好書,讀完了卻著急著還。買書和讀書真的是兩回事,只是我到今天還是不能完全跳脫出來,但心態(tài)起碼平和一些,能更多些朝樂趣方向去讀書。而不是把自己當作一只冰箱,塞得慢慢的,然而并不輸出,靜靜的散發(fā)出腐朽的味道。
      
       若說是為樂趣,我想最大的趣味就是從中看見自己,遇見自己一直有的,揪出內部深藏,自己都不知的那部分。所以蘇軾當年讀《莊子》時會慨嘆:“吾先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也?!币蚨b想讀《莊子》,對蘇軾一定是大快之事?!端秸Z錄》讀了小半,最快慰的當屬讀到第92頁,張愛說情愿中年,人漸漸成熟,內心有一種平靜,是以前所不知道的。大概是我二十歲左右,不記得是什么緣由,好像是沒有任何來由,一日,老爸忽然自己感嘆道:“人要一直都是三十來歲多好?。 碑斒菚r,老爸語帶悲涼,我聽了很受觸動。即便如此,那時的我也沒覺得三十幾歲有多好,倒是很奇怪他為什么不說二十歲。近來常常想起爸爸的這聲嘆息,說實話,我很感激這聲嘆息。感激爸爸當年說的是三十歲,而不是二十歲。隨著時間的游歷,我自己越來越能感覺到通過歲月?lián)Q取的一些特質,加之到一個人的身上,那種從容美好,讓人低回不已。爸爸的話仿佛是這種信念最好的注腳,讓我在愛當下的時候信心十足。
      
       所以當我在看到張愛私下也是這樣想的時候,自然是很驚喜。當然,她說的言簡意賅,這種話本來就勿需贅敘,枝枝葉葉的說了一大堆,倒像是吃不到葡萄的酸話。
      
      
      
  •     當然都是生活瑣事,張到底是個內心溫暖的人。
      
      刪節(jié)太多,宋以朗說還要出全部的。還要買一本。
      
      看到最后一封,鄺文美寄給張,1995.8.9,張于1995.9.8去世,身體狀況已經(jīng)很差。想來沒有力氣回信。
      
      宋淇逝于1996年,鄺文美逝于2007年。
      
      一段曠世的友情。
  •     顧名思義,《張愛玲私語錄》中不乏曼妙的語錄,有的睿智可愛,有的深切實在,足以令“張迷”心醉,引讀者共鳴。僅舉一例:“所愛之人每顯得比實際有深度,看對方如水面添陽光閃閃,增加了深度——也許別人真有深度。但不愛時,則一切都以心理學簡化方式看待。而文學者對世界所有事物皆以愛人觀點出之。”
      
      《私語錄》更是研究張愛玲后半生難得的史料,但最令我動容的,是此書展示了兩種最令人低回不已的生之風景。最美的,那是友情,最唏噓的,此為疾病。
      
      張愛玲也會有真正的友情嗎?那個冷眼看透一切,永遠能洞穿人性弱點的女子,那個和母親都保持距離,深諳分析人心之道的女子也相信友情嗎?也許如果不是遇見宋淇、宋鄺文美夫婦,張是不會相信的,但就是遇見了,何其幸運!張愛玲自己也感嘆:“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很可能錯過認識的機會——太危險了。命運的安排多好?!?br />   
      人不是天生就滄桑的,“蒼涼”背后也有熱情,它們需要被喚醒,張深知其味。她早就明白人在戀愛時最天真放恣,而人到中年的友情更讓她體會到:“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yōu)美的部分來?!庇亚樽屗凉M足,讓她快樂,她不吝惜地贊美宋鄺文美,不僅與她分享瑣事與心情,甚至深深受到她的影響。遇見麻煩的、不順的事,想想文美一定會怎樣對待,怨氣就沒了。張說:“狂妄的人,我還能想象得出他們的心理;你們這種謙遜得過分的人,我簡直沒法了解!”張愛玲很多小說中的人物都有點兒“不正常”,但在現(xiàn)實中,她卻遇到了“最正常的人”,并為之折服,變得心平氣和,體貼可人。
      
      就像《我們仨》中錢鐘書與楊絳相濡以沫的愛情讓人感動一樣,《私語錄》中這種相知相慰友情著實令人驚嘆,因為世間最美的風景永遠是人,那些美好的,讓你因之也變得美好的人們。
      
      本書的第四部分是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通信,時間為1955年張愛玲赴美到1995年去世,這些時間足夠見證友誼是怎樣煉成的??墒窃降胶髞?,書信就越不忍淬讀,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三人的病越得越多,越往后,快樂的事就越少,用編者的話說,簡直可當一部“病史”來看。而他們的通信就是交換“病史”,有時也不是互相勉慰,就是想知道對方的近況,擔心再放心,循環(huán)往復。
      
      也許這要歸功于編者宋以朗,他讓我們瞥見人生最美的風景之后,又讓我們一窺它最令人唏噓的一面。但為衰老與病痛所折磨的人生并沒有使友誼中斷,他們都那么堅強地活著,相互支撐,把病情與治療過程講給對方,不管多么痛苦,他們都沒有輕生之念。宋淇在日夜離不開氧氣設施的時候,讀了張愛玲的信,他說:“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別人像張愛玲那么了解我們!”
      
      而我只想用張愛玲的一封信作結尾,這是一個溫婉動人,我們都想與之相交的不一樣的張愛玲:“近來我因為胃口不好,常常自己做些中國菜,例如青椒炒蘑菇……希望有一天能夠做給你吃,同時聽你講點煩惱的事給我聽?!?br />   
  •     宋以朗在說明中感嘆上一代的書信簡直是一部病史。的確如此,不過他父母在對老友苦水中倒也忠實描摹出有兒有女的無奈來。兒女都早早留洋,偶然回來一次,都擾亂了二老的生活步調。和病史一樣頻繁出現(xiàn)的便是宋氏夫婦講述接待兒女及其他親友過境的煩愁。
      
      張的后半生委實沒閑著,讀起她寫的信,多得每人都可以出本書信集,起碼可以寫篇引述不斷的長文發(fā)在《萬象》上。想來寫這些信已夠她忙的了,原來去了美國方筆耕不輟。
      
      從張頻繁聯(lián)絡的關系網(wǎng)看來,她也并不寂寞,留到最后都是至交。和宋氏夫婦一別若許年,竟然將過去在港居留的往事不斷回溯,互相映證,表示平生得一知己足矣。
      
      書信集最該寄給王家衛(wèi) 亦舒,前者寄去的作品錄像帶張曾查收,后者寫的罵胡文章被張評為“也真痛快”,據(jù)宋以朗介紹,這位作者“寧波人,心中有話即說”。張最后也不是沒想過回去亞洲,以為宋氏九七后要移民新加坡,跟著覺得喜歡新加坡法制嚴謹,不妨移居那里。以前看到《同學少年都不賤》里寫六十年代加州大學生杏解放,就已經(jīng)在大驚小怪原來那個旗袍女,后來還繼續(xù)奉陪這個世界運行了那么多年。
      
      關于作品,我們知道了紅玫瑰有炎櫻的面影。這個故事是振保講給她母親聽,在創(chuàng)造那個誰也沒見過的紅玫瑰時,她想到炎櫻,誰也不知道炎櫻和她如何起了嫌隙,炎櫻后來也一直問,沒有答案。
      
      《海上花譯序》里有一句科學化的感情定義一直記得“愛情的定義之一是夸張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也不曾細想是不是確實如此。這里張愛玲八十年代末寫的信中翻了案,寫到宋氏夫婦互相扶持的特別,(贊頌宋氏夫婦的恩愛是多年書信主題之一),說一直想改寫這句話,“寫的時候也就有點覺得不妥。其實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分別太大了,心理學不過是個最大公約數(shù)”,似乎這句話是援引通俗自心理學報告,Psychology一類的民用雜志。另一對她稱頌的愛侶是姑姑和她等待多年的丈夫:“她以前為了愛一個有婦之夫沒出來,后來他太太死了,但是他有問題,文革時更甚,連我姑姑也扣退休金。兩人互相支持,現(xiàn)在他cleared了,他們想結婚不怕人笑。他倒健康,她眼睛有白內障。我非常感動,覺得除了你們的事,是我唯一親眼見的偉大的愛情故事?!?br />   
      這段有如小說情節(jié)該書的話,讀到“我非常感動”之前都決想不到她原來非常感動。這是張,值得感動的不是感恩節(jié)的火雞和全家圍爐,張的感動是我有白內障我等你很多年挨過苦都不年輕了別人還要笑我們但我們互相了解。
      
      張晚年“紀實”成癖,本來也一直宣稱最不是個傷春悲秋的人,寫給宋氏的最后一封信(當然她不知道是最后一封,但這封信離開遺囑那封已有幾年,應該也知道是最后幾封),前一半冷靜描述她皮膚病的治療過程。盡管宋以朗已算得對病痛直言不諱,久病成醫(yī),說起癥狀病因來毫不避諱,但張那無微不至的描摹實在只有伊藤潤二能為之插圖:
      
      “頭發(fā)長了更成了窠巢,直下額、鼻,一個毛孔里一個膿包,外加長條血痕......以為是蟲,‘其實是膚屑,我不是拿到顯微鏡下看也不相信?!緛硪餐馕业那嘟畈皇乔嘟?,有些疤痣皺紋時來時去,也同樣是濕疹的保護色。當然膚屑也有真有假。真膚屑會像沙蠅一樣叮人,直插眼內造成一陣刺痛,眼睛輕性流血已經(jīng)一年多了......驗出肩膀上潰瘍發(fā)作”
      
      病成這樣,該信后半段轉而大談世界政經(jīng)走向,援引實事分析,說得頭頭是道,這也是張,寫遙遠的人和寫親近的人用的是一樣的筆墨距離:
      
      “Clinton算是不擅外交,民意測驗上他倒是外交一項獨拿高分......這樣花法,汽車工業(yè)再興旺也經(jīng)不起。援俄只科技援助居多,最近卻也出兵BOSNIA。只有日本全無國外負擔。WWII賠款到底有限......新型high-definition TV原是日本領先,政府干涉過甚反而落后美國。Computers則是日本自己認輸——過不了英文這一關。美日貿易妥協(xié)了,但是沒硬性規(guī)定數(shù)目,也許還是敷衍過關,避免決裂。而美方只圖報捷,為Clinton連任造勢。根據(jù)我的相術(從一本有歷代美國總統(tǒng)肖像的書上看來的)Sen.Phil Gramm是下一任總統(tǒng)......九六年后如果不輕易用兵,省點錢,美元也許長期跌而不倒”。最后得出購入日圓的決定。
      
      張的相術書雖然沒預測準下任總統(tǒng),但老布什肖像上不難看出小布什,而美國九六年后也真的未省軍費。
      
      不知當年兩個同樣纏綿病榻的收件人作何感想,不過最該學張腔的可能是時事記者,這樣頭版大約會好看很多。不至于大家只能到幾十年前的報章里找這種遺失的趣味。這派民國時政分析風格讓人想起張自己說的,“在我看來都是“五四”那時代的痕跡,‘不勝低回’”。
      
  •     那天在一家面包店,看到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年人蹲在地上揀面包,肩上鼓鼓囊囊的袋子、臂彎搭著的外套全拖在地上,另一只手里的托盤傾斜著,里面的面包不知是已經(jīng)揀起來的,還是沒掉出去的,也岌岌可危。揀完,他端著托盤繞店繼續(xù)選購,至少看起來是這樣。老人衣著非常簡樸,加上剛才那一幕,我能明顯感覺到他的尷尬。如果他托盤找個角落一放走人,店家也不會發(fā)現(xiàn),客人多店員少,而且上海是不大會發(fā)生某位正義市民挺身而出這種事的。付款時瞄了幾眼衣服,回來正好碰上他在結帳,真是掉地上那些!因為一只叫“斷背山”的,山脊的香腸不見了,有只奶油塌掉了,有只酥皮不完整了。他用購物券結帳,我想可能是晚輩孝敬的,這么貴的面包買下來,肯定舍不得扔。這一幕放在心里老過不去,有一次突然找到癥結似的,鄭重自我告誡:等你老了,一定要老得利利索索清清爽爽,萬萬不可丟三落四顧此失彼糊里糊涂……可一下子宋淇描述張愛玲晚境的那段話涌上心頭,立時灰心無比悲從中來——人老了會是什么狀況,看來不是靠意識儲備可以控制或者避免的。如果行,才女如她如何不為?
      
      回家翻書,找出那段話來——“平信會遺失,掛號信不能收,到手后忘了看,看到了又不入腦。想不到一代才女會落到這地步,不禁憮然?!保ㄋ武恐掠讶?,1987年11月19日)掛號信不能收是因為她頻繁搬家弄丟了身份證。郁郁地再翻一遍書,初看時即覺分外驚心和分外動人,但沒來及寫的那些內容,想寫一寫。(《當情誼成為生命的一部分》http://book.douban.com/review/5116671/)
      
      1994年5月27日,鄺文美把《明報》副刊(內有《張愛玲影集》一文)及其它一些報刊寄給她,言“讓你領略一下香港目前的文化動態(tài),不知你收閱后會有什么感想?我覺得一九九七的陰影越來越濃,我們滯留于此的‘邊緣人’心態(tài)都不大正常似的,開始對自己的判斷力失去信心……這是很不好的現(xiàn)象,但活在這時代,大家可憐又無奈,除了啞忍之外,還有什么辦法?”張愛玲回信道:“九七前你們離開香港,我也要結束香港的銀行戶頭,改在新加坡開個戶頭,無法再請你代理,非得自己在當?shù)?。既然明年夏天要搬家,不如就搬到新加坡,早點把錢移去,也免得到臨時的混亂中又給你們添一樁煩事。”還說因為新加坡的法治精神,她對他們一直有好感。進而還說到去新加坡后想住什么樣的房子、介紹醫(yī)生什么的。(張愛玲致鄺文美,1994年10月3日)
      
      天??!她那時已經(jīng)七十四歲高齡了,怎么一下子要大動干戈移民去新加坡?再是駭恐,也得量力呀,這也是老年糊涂綜合癥吧。事實是她沒能撐到一九九七年,這封信后不到一年她就去世了?!拔倚r候因為我母親老是說老、死,我總是在黃昏一個人在花園里跳自由式的舞,唱:‘一天又過去了,離墳墓又近一天了。’”她說在港大時,一個很活潑的女同學某一天突然悟出人世無常來,立時難受得天地變色,她笑著表示理解“是這樣的,我早已經(jīng)過了?!钡终f:“其實過早induced [ 歸納出來] 的是第二手,遠不及到時候自己發(fā)現(xiàn)的強烈深刻,所以我對老死比較麻木,像打過疫防針?!保◤垚哿嶂锣椢拿溃?976年1月25日)
      
      其實未必,“我想起那次聽見Stephen病得很危險,我在一條特別寬闊的馬路上走,滿地小方格式的斜陽樹影,想著香港不知是幾點鐘,你們那里怎樣,中間相隔一天半天,恍如隔世,從來沒有那樣尖銳的感到時間空間的關系,寒凜凜的,連我都永遠不能忘記?!保◤垚哿嶂锣椢拿?,1969年6月24日)
      
      要說老境,宋淇夫婦為照顧鄺文美老邁多病的母親,長年不堪重負的勞累和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導致的怨郁,初讀時就令我驚心不已。自身已是中老年人的宋淇夫婦(特別是鄺文美)行動上盡心盡力對母親盡著孝,但心里的怨苦和無奈無助呀,談起這個事,他們數(shù)度用到“焦頭爛額”一詞。他們仨的友情真是到了不必裝的程度,所以可以推心置腹,可以一訴心中苦悶與憂愁。
      
      1979年1月22日宋淇在給張愛玲的信中說,他病剛好,岳母又住院了,“老人家今年九十七歲,所謂歲月不饒人,血管硬化,大小便難以控制,轉兇為吉的可能不大,但拖延日子久長,也足令人傷腦筋。她(鄺文美)真是左右為難,焦頭爛額?!钡诙炅?,鄺文美也終于一吐為快,她對張愛玲說:“或許你約略知道,我的煩惱主要源自高齡(今年九十八歲)老母的多災多難。最近這四年,她進過七次醫(yī)院,每一次都是痛苦而可怕的經(jīng)驗,弄得別人焦頭爛額,我首當其沖,遭殃自不待言。平時她性情日漸乖張,行徑希奇古怪,總之,越來越難侍候,遂使我們的家蒙上重重陰影……一切你想像得出。你一向認為Stephen和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我們的確情投意合,四十余年如一日——可是美滿姻緣偏偏會生出這些莫明其妙的枝節(jié),命歟?!”鄺文美因此也深覺對不起宋淇,因為一再連累到宋淇,經(jīng)常是母親和丈夫各住一家醫(yī)院,已上六十歲的鄺文美天天兩頭跑,其勞頓疲乏可想而知。1982年4月2日,宋淇又對張愛玲道:“Mae的母親眼看要到100整壽,我們兩人給她弄得焦頭爛額,(尤其是Mae)”醫(yī)療費的沉重負擔竟然令鄺文美地鐵都舍不得乘, “可是省下來的錢完全無濟于事。”這也極其超乎我的想像。“我們供養(yǎng)了她這么多年,想不到在這時候還要背上這一重擔?!?br />   
      又一年過去了,鄺文美在1983年2月19日給張愛玲的長信中,詳述母親身體及精神狀況的糟糕情形,然后長嘆道:“這幾年來眼看她浮浮沉沉,明知萬分無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jīng)的過程,可是活得這樣拖泥帶水,長命百歲有什么意思呢?一念及此,擲筆三嘆,寫不下去了?!睆垚哿峤K究是張愛玲,她復信道:“想起Mae的處境總覺得是《曾文正公家書》里說的,就是個‘挺’字——撐著??戳诵乓舱媸钦饎樱松筋^來這樣——!這還是福壽到頂峰了!”1983年5月23日鄺文美母親去世,宋淇在給張愛玲的信中一語作結:“二人都忙而倦”。張愛玲長舒一口氣,“Auntie去世,真是了了一樁大事,你們一定累極了?!?br />   
      說不清究竟是什么,或許就是感慨萬端無從言說,反正心里堵得慌。還是趕緊面朝陽光,看看孩子。張愛玲自己沒有孩子,但她的育兒經(jīng)極其通透,尤其是如何對待女兒。我想這應該是緣自她為女兒時的感悟。
      
      她在電影雜志上看到宋淇夫婦和一雙兒女的照片,寫信給鄺文美說:“一般人每次看見小孩子總是詫異‘又大了許多,’我卻恰巧相反,大概因為總覺得‘后生可畏’,他們咄咄逼人地往上長,日漲夜大,” (張愛玲致鄺文美,1957年9月30日)
      
      書信錄中1966年以前宋淇夫婦寫給張愛玲的信沒能保存下來,所以鄺文美對女兒琳琳究竟有些什么擔憂不得而知,但張愛玲對琳琳卻有著最寬闊的理解、信任和欣賞。“琳琳的志向我覺得完全是因為一切小孩子都喜歡做人們注意的集中點。如果太早對一門學問發(fā)生興趣,反而是不健康的束縛,你說是嗎?我覺得她不但美,而且五官位置勻稱,線條有力,眼睛有神,不浮不戚,有一種堂堂的氣概,將來不可限量,而且有福氣。我承認我迷信到相信這一套,雖然并不是‘麻衣相法’,只是憑我對人的興趣,倒是你的擔憂使我擔憂,來日方長,她一天比一天美麗,誘惑當然特別多。但是我相信等她大起來的時候你一定會信賴她的判斷力。(張愛玲致宋淇夫婦,1957年10月24日)“倒是你的擔憂使我擔憂”!漫長人生中,有個把智慧的閨密,實乃大幸。
      
      張愛玲對長得美麗的女孩有著格外的開明,她在1961年2月21日致宋淇夫婦的信中說:“我對于琳琳的‘小姐脾氣’只有最現(xiàn)實的看法,現(xiàn)代不論哪一種社會里還是有不同的階級,聰明美麗的女孩子照樣做名演員藝人或鐵托夫人。即使遇到厄運,聰明人自會能屈能伸。做父母的想她預防受打擊,未來的情形無法逆料,防不勝防,還是讓她盡可能享點福好?!薄斑€是讓她盡可能享點福好”,還有比這更通達的育兒經(jīng)嗎?兩年多以后再講:“玲玲大兩歲后一定更美更動人。女孩子們的“大志”does not mean much [不太重要],Mae當然知道,沒有也照樣可以出人頭地。男孩子向來長得慢?!?(張愛玲致宋淇夫婦,1963年7月21日)五年以后又說:“琳琳太漂亮,無論如何也是extension of self-identification [自我認同的外延] ,最使人滿意的一種,也只好先享受著再說。不漂亮也不見就sensible [有見識],這樣想著也許看開些。他們書又念得這樣好。” (張愛玲致宋淇,1968年5月5日)
      
      “我越來越相信寵慣的孩子(如果‘經(jīng)得起慣’的話)長大了有自信心,有個性,會成功?!纛^上出孝子’,是因為父母乖戾或太疙瘩,兒女活到老也總還想取悅父母,博得一聲贊美?!保◤垚哿嶂滤武糠驄D,1984年8月26日)這句話里陷含著太多自我,甚至包括“兒女活到老也總還想取悅父母,博得一聲贊美?!编椢拿罏樾麄鲝垚哿峋巹?、宋淇制片的《情場如戰(zhàn)場》,在1957年7月《國際電影》上撰文《我所認識的張愛玲》。張愛玲對此文非常喜愛,說她看了“通體舒泰”,“忍不住又要說你是任何大人物也請不到的official spokesman [官方代言人] ?!?她把這篇文章寄給了在英國的母親,并對鄺文美說:“希望她看了或者得到一星星安慰。后來她有個朋友來信說她看了很快樂?!?
      
      “我永遠記得Mae跟琳琳坐在沙發(fā)上同看畫報的一個鏡頭,從來沒看見任何兩個女性在一起有那樣姊妹似的婉孌的情調,真姊妹也沒有。” (張愛玲致宋淇夫婦,1984年8月26日)我想她是羨慕的,但不是羨慕Mae,她從來沒打算過做媽,她羨慕的應該是琳琳,有一個姐姐似的母親。有一封跟鄺文美的信,談及宋以朗學業(yè)的優(yōu)異,她說:“你說做父母的惟有遙遠的佩服,這盡管帶點惆悵,更永遠有余不盡。我覺得含蓄是你跟Stephen與子女的關系中最難得的一點?!保◤垚哿嶂锣椢拿?,1972年5月13日)
      
     ?。ㄕ埼疝D載)
      
  •     的確如宋以朗所說,不了解張愛玲和宋淇、鄺文美夫婦間的友誼,很難理解她將遺產留給這對夫婦的舉動?!稄垚哿崴秸Z錄》娓娓呈現(xiàn)了他們仨至死方休的——我想說“友誼”,又覺得不對。因為“休”的,不過是他們在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罷了。友誼,彌漫在他們存世的那個時空,在那兒,永遠都在;宋淇、鄺文美夫婦是虔誠的基督徒,張愛玲雖然不信宗教,但她1994年5月5日給鄺文美的信中,談到“禱告病愈的比不禱告的多許多”的TV新聞時,說“我覺得祈禱可能有效”。我是想說,他們的在天之靈,會否仍延續(xù)著頻切的交流?如果是,那流淌其中的一定仍是彼此深刻的理解與信任。友誼于他們已經(jīng)成為習慣,是彼此生命曾經(jīng)的一部分,成為靈魂的一部分,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他們相識于1952年末,自此成為“最好的朋友”?!白詮恼J識你以來,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保◤垚哿?955年10月25日致鄺文美)閱讀他們四十年間的往來書信,雖然只是些涉及三人友誼內容的節(jié)錄,也已經(jīng)一再一再感動得一塌糊涂了,而且非常祈盼張愛玲書信全集的出版。張愛玲說他們的下一代,同他們比較起來,“損失的比獲得的多”,她例舉的是:“他們不能欣賞《紅樓夢》?!保ā稄垚哿崴秸Z錄?談藝》)真正既嘆且笑!難怪李麗華的弟弟聽了宋淇轉述張愛玲對李麗華“好像一朵花,簡直活色生香”的評價后,說張“究竟是書呆子!”(宋淇《私語張愛玲》)是呀,識漢字的十幾億人有吧,有多少人會把一生不讀《紅樓夢》——更別說欣賞了——當作人生損失?可我就是愛這“書呆子”看世界看人生的角度,因為相信人之為人,我之為我,最大的區(qū)別便在于性靈的差異。
      
      說到她與《紅樓夢》,多說幾句。從十二三歲第一次讀到《紅樓夢》起,她便成為徹頭徹尾的《紅樓夢》迷,隔幾年就要重讀一次。當然啦,每每讀到八十一回,“忽然天日無光,百樣無味起來,此后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保ā稇浐m之》)等到大了,知道那是另一個人續(xù)寫的時,咬牙切齒道:“高鄂妄改——死有余辜”(《張愛玲私語錄?人生》)鄺文美說她“甚至為了不能與曹雪芹生在同一時代——因此不能一睹他的豐采或一聽他的高論——而出過‘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感慨?!编椢拿滥??她說:“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比張愛玲幸運,因為‘在千千萬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我能夠不遲不早的遇見了她。雖然現(xiàn)在我們遠隔重洋,再也不能促膝談心,但是每過一陣我能夠收到她的長信,讀到她的新著,看到她編的電影……無論如何,這總是值得感謝的事?!保ㄠ椢拿馈段宜J識的張愛玲》)這是何其高度的敬意?真正令我感深肺腑。
      
      一代損失更甚一代的,除了不能欣賞《紅樓夢》,不再寫信,一定算是其一。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書信往來四十年不絕——書中第一封信是張愛玲1955年10月25日寫的;最后一封信是鄺文美1995年8月9日寫的,距張愛玲去世不足一個月——保存下來的就有600多封,40多萬字?,嵥榈纳?,纖細的感觸,綿密的心情,牽掛和思念,信賴與理解……鋪開信紙,一筆一劃地書寫。想一想,都覺得奢侈。再想一想,寫下的每一句話,對方都懂,只怕是心里的每一個褶子,都可以攤開放平了吧。
      
      不知是否因為張愛玲的書信保存得更為完整的緣故,總覺得他們仨之間的友誼,張愛玲對宋淇、鄺文美更多依戀、更多深情。“我想到你們的時候,毫無意見,僅只是你們的影子在眼前掠過,每天總有一兩次?!保◤垚哿?956年11月16日致鄺文美)“我這朋友極少的人,在我這方面是不拿你們只當朋友看待的。”(張愛玲1961年2月21日致宋淇、鄺文美)“反正你們永遠在我思想背后,”(張愛玲1965年2月6日致宋淇、鄺文美)習慣上“深情厚意”總連一塊兒,“厚意”的部分,則是宋淇、鄺文美給予張愛玲的更多。他們與她,不僅是摯友,更是事業(yè)上的貴人。宋淇儼然將張愛玲當成自己事業(yè)的重要部分,且是以犧牲自己著述立說的時間和精力,常常還是抱病而為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自己的正經(jīng)事都不做,老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似乎也有憂怨,但他馬上又說,“可是如果我不做,不會有另一個人做,只好義不容辭,當仁不讓的做了。”這種緣自情誼的責任感,非常感人。說到依戀、依賴,也十分好理解。張愛玲是一個人,且身處異國;宋淇、鄺文美夫婦雖是多病多難,一生勞累不堪,但兩人不僅情投意合,大家庭也是滿足多于困擾,諸種能力也遠強于張愛玲。能者多勞,被依戀被依賴,也再正常不過了?!澳憧梢詫ξ彝耆湃巍彼武繉垚哿嵴f。
      
      對于宋淇、鄺文美美滿的婚姻,張愛玲永遠是贊嘆與理解,卻從不嫉妒,那怕羨慕都不見,這一點我認為至關重要。她對鄺文美說:“你們的因緣是世上少有的,因為兩人都這樣敏感,中間沒有一點呆鈍與庸俗作為shock absorbent [緩沖],竟能相處得這樣好。當然這是因為你是太理想的賢妻,但是有賢妻也不一定是好姻緣?!保?956年3月19日致鄺文美)“沒人知道你們關系之深。兩人剛巧都是真獨一無二的,each in your own way, & complement each other [性格各異而又互相補足] ,所以像連體嬰一樣。我旁觀都心悸?!保?993年10月17日致鄺文美)又說:“你們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打造也沒有那么巧。他稍微有點鋒芒太露,你卻那么敦厚溫婉,正好互相陪襯,互相平衡?!彼武空f:“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別人像愛玲那么了解我們!”(鄺文美1993年11月15日致張愛玲)
      
      宋以朗在《書信選錄》的《引言》中說,父母和張愛玲的書信雖然所涉內容極廣,但“又以健康狀況至關重要。事實上,這里輯錄的書信簡直可當一部‘病史’來看?!钡拇_如此,宋淇是“凡是希奇古怪的病”差不多都生過,用鄺文美的話說是“他病了幾十年(屈指算來,已逾半個世紀,信不信由你?。编椢拿雷约簞t患胃癌,張愛玲則膚疾、眼疾、牙疾頻頻,傷風感冒更是家常便飯,還極易傷筋動骨。幾十年來,他們總是在信中細述病情和求醫(yī)問藥的過程,個中自然不乏對愛情、生命、命運這些大話題的感悟。比如宋淇在1988年9月10日給張愛玲的信中說:“總希望能再抱病延年,和文美再廝守一時期,于愿已足,”張愛玲讀及此,稱“心脾凄動”,并聯(lián)想到《海上花》譯序上的一句話:“愛情的定義之一是夸張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她糾正道,“寫的時候也就有點覺得不妥。其實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分別太大了,心理學不過是個最大公約數(shù)?!?
      
      “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之中我們很可能錯過認識的機會——太危險了。命運安排得多好!”(《張愛玲私語錄?友誼》)張愛玲對鄺文美的欣賞、依賴、愛、贊美,簡直超出想像——以為她不擅、不喜表達情感嘛,以為她惜語如金嘛。“我絕對沒有那樣的妄想,以為還會結交到像你這樣的朋友,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沒有這樣的人?!保?955年10月25日致鄺文美)類似這樣的話,一說就是幾十年?!霸绞歉私佑|,越是想起Mae的好處,實在是中外只有她這一個人,”(1967年11月1日致宋淇)我止不住好奇地一再以俗人之心揣度鄺文美的感受:不安、歡喜、陶醉、驕傲?哈哈!因為這樣的贊美出自曠世才女張愛玲呀!“我對女人有偏見,事實是如果沒遇見你,在書上看到一定以為是理想化的畫像?!保?976年1月25日致鄺文美)“我向來見到有才德的女(子),總拿Mae比一比,沒一個有點及得上她的。”(1983年2月19日致鄺文美、宋淇)張愛玲數(shù)十年間,習慣性地在腦子里事無巨細地跟鄺文美聊天,正在發(fā)生的事都不例外。“如果能夠天天和你談一個鐘頭,可以勝過心理治療?!保?959年8月9日致鄺文美)直到1992年9月29日,她在給鄺文美的信中仍然說:“我至今仍舊事無大小,一發(fā)生就在腦子里不嫌啰嗦——對你訴說,睽別幾十年還這樣,很難使人相信,那是因為我跟人接觸少,(just enough to know how different you are [可知你如何與眾不同] )?!辈蛔x《張愛玲私語錄》,會一直認為她的閨中密友是炎櫻。炎櫻當然是,但炎櫻做不到“她的作品我都細細讀過,直到現(xiàn)在,還擺滿案頭,不時翻閱?!保ㄠ椢拿馈段宜J識的張愛玲》)文化、性格以及命運的巨大差異,使她和炎櫻絕對不可能像和鄺文美這般情投意忺、惺惺相惜?!跋衲氵@樣的朋友,不要說像自己人,簡直就是我自己的一部份?!辈⑶?,“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yōu)美的部份來?!保ā稄垚哿崴秸Z錄?友誼》)
      
      水晶1985年9月21日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fā)文《張愛玲病了》,向外界披露張愛玲染上恐蚤癥居無定所,依據(jù)是宋淇提供的張愛玲私人信件的影印本。病中的宋淇自知闖下大禍,夫婦倆趕緊致信張愛玲,詳述過程認錯致歉,自責之深令人唏噓。鄺文美說:“我想起來就氣得索索抖,你盡管寫信來罵他(他自知該罵,甚至挨打),但千萬別因此不再理睬我們。你是我倆共同的知已,我們異常珍視這份真摯悠久的友情,這一點你自然明白。Stephen只是凡人,難免有愚昧的時刻,現(xiàn)在我虔誠地代他求情,請你予以曲宥,你不會拒絕吧?”宋淇說自己“罪莫大焉”,自問“如何對得起你”,擔心“此文一出難免影響到我們幾十年建筑起來的good will [友好],思之黯然…… ”我以為張愛玲會回以長信,不管是受驚、是氣惱、是寬宥,都應該有許多話要說,萬沒想到,她簡短說了宋淇大病令她怕再也見不到他的“震動悲哀”,然后舊話重述,說再怎么才德風韻俱全的女人也難和鄺文美比,緊接著道:“其實Stephen也一樣獨一無二,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兼完人與多方面的Renaissance man [文藝復興時代的博雅之士]。”別說宋淇、鄺文美,連我都感動得有些不知如何是好?!叭舴歉文懴嗾眨煜履挠羞@樣的朋友?”鄺文美復信說。
      
      “任何深的關系都使人vulnerable [容易受傷],在命運之前感到自己完全渺小無助。我覺得沒有宗教或其他system [思想體系] 的憑借而能夠禁受這個,才是人的偉大?!保◤垚哿?959年3月16日致鄺文美)
      全書分為四部分:鄺文美文《我所認識的張愛玲》、宋淇文《私語張愛玲》、《張愛玲語錄?寫作?談藝?友誼?女人?人生?雜錄》、《書信選錄》。每一部分宋以朗都認真寫下《引言》,雖略有重復之感(往后讀總會讀到他所引的部分),但其學者的認真可見一斑。除去彌漫其中的三人的情誼,整本書可謂信息龐龐。我想就算是孰悉張愛玲的讀者,也會從中讀到數(shù)不勝數(shù)的驚訝,甚至大可以其為索引,去梳理、擴展一些內容。比如她與炎櫻的友誼(頗有些微妙之語);比如她和賴雅的婚姻;比如她雖然沒有子女,但對下一代(宋淇鄺文美的兒子宋以朗、女兒宋元琳)卻有著諸多極其精妙的見解;比如她對那些人極犀利的一言兩語:蘇青——決不嫉妒、從來不使我嫉妒;潘柳黛——蛇蝎似的人;桑弧——你一得意便又慘又幼稚,永遠是那十三歲的孤兒;胡蘭成——“從不向人呼彼名,即使聽別人提及亦覺刺耳,as if it’s used only in love and passion and died with it[仿佛它只在熱戀時管用,沒有愛就不復存在]……孤獨時試呼其名,答復只有‘空虛’,知道人已不在?!薄@需要時間,也遠不是一篇小文可以容納的。301則語錄,雋妙之語更是俯拾皆是。
      
      意猶未盡,是張愛玲作品給我永遠的感受。這一次,還多了鄺文美和宋淇。他們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友誼與友誼的對接,理解與理解的默契,他們對彼此高度的尊重與信任,等等,令我抬眼看世界,竟覺得世界干凈了一些,澄明了一些,美好了一些。
      
      之二:人生難問為什么http://book.douban.com/review/5133083/
      
     ?。ㄕ埼疝D載)
      
      張愛玲相冊: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4165574/
      我讀《小團圓》——《從前的男人是沒有負心的必要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02388/
      我讀《雷鋒塔》——《往事難成煙》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50789/
      我讀《易經(jīng)》——《一寸一寸都是活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92139/
      我讀《對照記》——《通透細膩自畫像》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71651/
  •     我再也不能定義張愛玲——沙龍《張學的領路人和守護者》后記暨《張愛玲私語錄》讀書筆記
      
       早知道16號晚北京會有雨。如果我現(xiàn)在要寫高考作文,也許我會寫“大雨澆不滅我的熱情”。而實際是,我對著我自認為全世界最舒服的床猶豫了很久,然后磨磨蹭蹭地出了門。
       藍色港灣的單向街離我的學校很遠。11點就出門,吃了飯,路癡A在麥子街、亮馬橋街、朝陽公園街兜兜轉轉,甚至到了藍色港灣內部,問了兩三趟路,還一如既往地維持著LOST的狀態(tài)(┬_┬)↘ ……
       3:10分才進入單向街圖書館,二樓的咖啡廳座無虛席,甚至有很多朋友站著聽。我有點暈乎,視力不太好看不到PPT,說著抱歉在走道里小心翼翼地往前。已經(jīng)打算站著聽了。
       大概是我瞇著眼的樣子實在太傻氣,止庵老師突然伸手示意我再往前,我懵懵地看著老師好半天才懂——第一排有一個空著的座位,他讓我過去坐下。繞開照相機,我弓著身子做到位置上。比起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感動和感謝比長途奔走的疲憊先一步,灌滿了我的身體。
       (TT^TT止庵老師真的很溫暖!謝謝您!因為在第一排,所以才有這么清晰的圖,所以才能那么舒服地聽完這個精彩的沙龍!><后來才知道做我身邊的還是第一屆張愛玲五年計劃的獲選人之一,十分榮幸。)
      
      圖:陳老師、宋老師和止庵老師,三個人扭頭在嘗試著讀鄺文美女士的一張記錄張愛玲語錄的紙條(字跡實在是太潦草了,讀到后來我們都笑了。^^)
       宋以朗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個可愛的性情中人。統(tǒng)計學出身的宋老師是在繼承了張愛玲的文稿和一點積蓄之后才開始研究張愛玲的。比起我們,他有更多機會通過那些書信、語錄和親人的記憶去感知一個真實的、生活的張愛玲。老師非常健談,也非常和藹,然后……(看下圖)非常隨性。
      
      圖:剛坐下,習慣性觀察沙龍嘉賓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宋以朗老師做得很隨性,認定這不會是個刻板的沙龍。
       桌上擺著五本書。每一本的出版都伴隨著外界對宋以朗老師的或褒或貶的評說——兩個封面的《張愛玲私語錄》、張愛玲自傳體英文小說三部曲的《雷峰塔》、《易經(jīng)》和《小團圓》。
       關于演講,幻燈片里有大量的手稿原圖,邏輯性和趣味性都非常強。而宋老師因為不常使用普通話,說得時候有一點勉強,有時朗讀部分需要陳老師來做。但宋老師真的很努力地向在做的讀者去闡明每一點關于張愛玲的細節(jié),也不吝于分享自己的感觸。
       宋老師在講述中提到了有關張愛玲生平的電視劇《我從海上來》,鄺文美女士沒有出現(xiàn),宋淇先生只出現(xiàn)了三秒鐘,沒有臺詞。而張愛玲和丈夫六封信公之于眾的事,更是帶來了對宋淇夫婦的種種負面評價(甚至在我去沙龍之前,聽朋友說起這些,還討論著“以已故朋友的私事作為賣點是否恰當”。
       是的,這些誤解,正式促使宋老師出版這部《張愛玲私語錄》的根源。我們聽說、聽說,逐漸用耳朵去淘汰大腦,用假想去更替證實。而對于統(tǒng)計學出身的宋老師而言,證據(jù)才是見證歷史的一切。
       我們因為六封信懷疑宋淇先生幫助張愛玲的目的性,但宋以朗老師的書信展現(xiàn)出來的事實是——1976年之后,宋淇老師絕口不提與張愛玲的交情,以至于之后張愛玲將遺產交于宋淇夫婦處理,宋淇老師的一位好友感嘆“我與你相交多年,竟不知你與張愛玲情誼”。甚至因為宋淇先生的原因,出版社的稿費透支了五年之后張愛玲仍未交出作品,也沒有絲毫怨言。我們因為財產的分屬去揣測鄺文美女士的用意,但我們自己又是否有一位朋友,40年相交可以通信40萬字,同為作家卻愿意十幾年如一日去記錄另一位作家的言語片段?
       有人在魯迅晚年時勸許廣平記錄魯迅語錄,許廣平女士只做了一日,便因之繁瑣而棄之。事上有比夫婦更親近的關系嗎?夫婦做不到,密友卻做到了。這是怎樣一種由心而發(fā)的認同和崇拜?
      
      圖:宋以朗先生展示自己家里關于張愛玲傳記的藏書。
       在《小團圓》等多部張愛玲遺稿出版后,很多人質疑宋以朗先生的出發(fā)點。在這次沙龍上我并沒有聽到先生對此做很鋒利地回擊和反駁。我看到的,是宋老師拍攝下來的自己家關于張愛玲傳記的各種藏書,我聽到的是老師在回答“您如何卡看待在對《小團圓》表示失望后,《雷峰塔》、《易經(jīng)》銷量不是太理想?”這樣的問題是,強調了他作為繼承人,想為歷史做的一些事。
       以及最令我動容的,他對張愛玲的尊重。這種尊重,體現(xiàn)在不隨意用符號定義了張愛玲這樣一個復雜的出色作家。被問到“怎樣看待張愛玲”,先生說“我讀了大量資料,覺得一旦用一個語言去形容,有很多資料可以佐證,也有更多資料可以反駁”。這種尊重,也體現(xiàn)在他對張學研究的一種尊重。讀者問他“為何不自己出版張愛玲傳記?”的時候,宋先生是這樣回答的:我作為繼承者,只想把我有的資料提供出來,而傳記,留給其他的研究者去寫。因為我不希望人們認為我這一本是繼承者傳記,一定是正確的。
       所以宋以朗先生所做的,是把這些資料公開給大家。然后——他在香港大學捐出100萬建立獎學金,用以獎勵和張愛玲相似經(jīng)歷的大陸學生;他成立張愛玲五年計劃,在經(jīng)濟上扶持張學研究;他把母親寫下的張愛玲的語錄進行篩選,把10%的出版(撇開對于同時代其他人的批評和作為朋友對宋淇夫婦的夸贊)。
       宋先生堅持:“把張愛玲的錢,花在張愛玲身上?!?br />    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對宋以朗先生的尊重,在整個沙龍過程里,一步一步漲高,淹沒了我淺淺的眼底。
      
      圖:書店里《張愛玲私語錄》售罄,宋以朗先生給我的簽名簽在了《異鄉(xiāng)記》他所作的序上。
       宋以朗先生沒有拒絕To簽,他讓讀者寫下自己名字之后,很用心地謄上(因為多年沒有試用簡體中文,宋先生其實是有一點難為的)。很多人把張愛玲全集都拿來給宋先生簽,甚至要求宋先生在筆記本上題詞,宋先生也一一滿足了。
       輪到我的時候,基于我的第二專業(yè)英語,和我對張學冷門(張愛玲的英文作品)的興趣,我問了宋先生關于張愛玲英文寫作的一些看法。先生很努力很努力地用國語夾雜著英文單詞和我交流——和我說外界對于張愛玲用詞的一些看法(比如張愛玲把虎頭蛇尾直接寫做tiger head and snake tail),張愛玲描寫人物依然用的是中文方式,以及內容上不那么專的一些敏感部分。
       這樣的相談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是學術上還是精神上。
      
      圖:宋淇先生為張愛玲寫的代序原文
       宋淇邀請張愛玲為一些作品作序,而張愛玲迷糊地寫錯了書序。因為深知催張愛玲是無用的,時間趕緊,宋淇先生保留了可以用的第一段張愛玲親筆的序之后為其代寫。宋淇先生的代序間空一行,是為了“如果你有不滿意,可以修改”。兩個月后張愛玲看到此代序,表示滿意的同時甚至說“我不需要看”。
       這是朋友間的尊重和信任。就像止庵老師所說的那樣,張愛玲就像一座緊閉的房子,一段時間內她不允許人進入,(甚至會因為你的打探而搬走——宋以朗老師補充)。但她一旦打開門放一個人進來,她就會給予他100%的信賴。
       這篇序歷來是被當作張愛玲作品研究的。如今,這個真相揭開的同時也自動回答了“為何要出版張愛玲私語錄”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看到的是負面的假想,那我們就需要真實的證據(jù)去修改它?!彼我岳世蠋熓沁@么說的。
      
      附:現(xiàn)場交流的一些張愛玲故事和宋以朗老師、止庵老師、陳蕙慧老師的答讀者問。
       故事1:張愛玲是骨灰級宅女?
       曾經(jīng)有一個和張愛玲并不相識但研究張學的學者因公前往美國數(shù)日,與張愛玲居住地很近,他便寫了信求見。沒有抱多大希望也得到回音的學者返回祖國一年后才接到房東的消息,說一個老太太打電話來詢問見面事項。
       ——原來當時住在公寓里的張愛玲很“宅”,不常出門,有時候一年都不開郵箱。
       故事2:張愛玲在蘭心照相館拍了很多張照片,最喜歡的是哪一張?
       張愛玲在蘭心照相館拍了好幾組照片,你知道她最喜歡哪一張嗎?
       在張愛玲的語錄中,她說她喜歡圓臉。并說如果來生不要太漂亮,希望能長一張圓臉。因此最喜歡的是抬著頭,因而顯得自己臉很圓的這一張。你猜對了嗎?
      
      
      故事3:張愛玲給弟弟的唯一一封信
       張愛玲和弟弟關系并不親。甚至于有一日弟弟從報紙上看到“已故作家張愛玲”這樣的報道,寫信去問大使館。輾轉收到信的張愛玲給弟弟寫了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信。開頭一句是:我沒有錢。
      故事4:張愛玲的衣食。
       根據(jù)宋以朗先生家的老仆人的回憶,張愛玲并不常穿旗袍,也不常去百貨商店。她很多衣服是自己做的。
       張愛玲的胃貌似不太好。所以她常常出去買面包,但一定要等到隔夜了才吃下去。
      故事5:似看非看。
       根據(jù)宋以朗的姐姐回憶,張愛玲站在你面前時候好像看著你,其實,又沒有看著你……(A:= =+和我一樣近視眼么?)
      ==================
      答讀者問:
      1.《小團圓》外界評價不高,為什么還要出版之后的《雷峰塔》和《易經(jīng)》?
      宋:我讀這兩本英文小說的時候也覺得不怎么樣,但若我因為這樣就不出版,外界會問“你憑什么去評價張愛玲的東西不好?我們又為什么沒有看遺作的權利?!彼晕艺沓鰜?,并不是太關心銷售情況,我只希望為歷史做一點事。
      止庵:這本書。宋先生是出版也會被罵不出版也會被另一些人罵。但我是這樣看的:你不喜歡,你可以選擇不夠買,這本書對于你來說,就不存在。但對于喜歡的人來說,你不能不出版而剝奪她們看、她們理解張愛玲的權利。
      陳:作為出版社,我想說的是。如果宋先生能為歷史做一些事,為什么我們出版社不可以?而作為張迷,我想這些書促使我第二次,愛上了張愛玲。
      2.如果說大多數(shù)張愛玲的傳記需要重寫,宋先生有什么建議?
      宋:我只想提供材料,不想以“正統(tǒng)”的名義去寫。我覺得之前的誤讀,無論是對張愛玲的還是對我父母的。都是因為材料不夠。我能做的,就是把我擁有的,提供出來。
      止庵:如果你去閱讀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外國作家的傳記,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那些名作者的資料太少了。魯迅是我們能看到的材料最多的作家,但即使是這樣,這些內容還不足以寫一本傳記。像魯迅什么時候第二次去日本之類的問題我們依然無法解答。所以宋先生希望張愛玲五年計劃能讓更多的張學研究者去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見過張愛玲的人還活著,很多可以做的題材還空缺著。
      3.我從張愛玲的作品里讀出的悲哀和黑暗,宋先生你如何看待張愛玲作品中蘊藏的這種負能量?
      宋:我母親曾經(jīng)和張愛玲說,我看完你的作品很難過。張愛玲卻說,我很高興你這么說,我的作品希望傳遞出的就是我寫他們時候的想法和情感。所以,如果張愛玲現(xiàn)在能聽到你這么說,她也會很高興的。
      止庵:其實這個世界上的作家有兩種,一種是給予所有希望和美好。另一種,在文學史上比較少,就是還原世界的本來面貌。世界本來就不是這樣美好的。
      4.我覺得張愛玲是一個很好的作家,但她在生活中會不會有一點太刻薄和淡漠?
      止庵:其實你要允許張愛玲和我們不太一樣,甚至不太正常。有時候我和現(xiàn)在的作家一起吃飯,發(fā)現(xiàn)“你想到的我也想到了,我沒想到的你也沒想到”,那么這樣的作家,為什么我們會相信他/她能和別人不一樣,能帶來旁人無法比擬的優(yōu)秀作品呢?
      宋:這一點還是和我剛才說的一樣。我不想也不能去定義張愛玲。她有時是很冷漠,但也有很多資料可以反駁。我之前所說辦的那個獎學金,有一部分就是因為張愛玲。她自己就是到香港大學的時候沒有拿到獎學金,但有一個老師自己出獎學金給她。而她當時寫這些事,完全就是一個可愛的少女。這樣的張愛玲,淡漠和刻薄是不能形容的。
  •     這是一件不好做好壞評價的事?;蛟S有人看出了圖書市場的“欣欣向榮”,好書爛書一攤兒地出,泛濫成災。
      而我總覺得這一攤兒的書當中,好書并不多。這在逛書店、書市的時候,我所能感受得出的一個現(xiàn)象。那些實用型的書籍,應該無所謂好壞評判標準的?!半婏堨揖S修大全”、“iPhone使用秘笈”等等一類的書,真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最近在看的書,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6月版的《張愛玲私語錄》。從《小團圓》面世以來,“宋以朗”這三個字作為一個人的名稱符號,迅速地成為了我最不喜歡的幾個名字之一。
      《張愛玲私語錄》全書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全書前言”全是宋以朗的文字。接著的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之前,都有宋以朗寫的“引言”。正文中更是時不時地冒出來翻譯注解一番,包括最最簡單的“not myself”、“Outline”、“bedroom scene”、“natural”這一類能被我這類中文系畢業(yè)的人輕易“破譯”出來的單詞或詞組。
      宋淇、鄺文美夫婦被宋以朗強調成兩個“不愿以與張愛玲的深交而得利、想出名”的人。但是宋以朗越是在書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越多,越讓我產生相反的印象。
      這個糟老頭子。
      亂七八糟的書,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是否有一種浪費時間的感覺?選書,原來是一件看書更費時費事的事!
      
  •     另一種“張愛玲”
      
        “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很可能錯過認識的機會——太危險了。命運的安排多好?!睆垚哿岣屑ど咸熳屗c鄺文美認識的話,收在《張愛玲私語錄》的卷首。
        “但愿你的一切煩惱都是小事故?!边@樣的祈語也是張愛玲說給鄺文美的,收在該書的卷末。
        《張愛玲私語錄》首度公開了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四十載的魚雁傳書,循著這些書信、手稿以及三百余條鮮為人知的張氏語錄,我們看到的一個何其陌生而真實的張愛玲。
       印象里,她總愛站在高處,倚欄而立,冷觀著紅塵里始于沸騰歸于寂滅的男女情事。不由得,嘴角邊掠過一絲兒譏誚。張愛玲說振保的生命里有紅白兩朵玫瑰,其實在說“振保”是億萬萬男子的代言者。她悲哀地點明了生命的核,于是有了人人可參的名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虱子”。她戳穿的無非是深藏于每道人生下相似的“丑陋”,讀者還是被她散發(fā)出的冷冽怵到。
       每個張迷大概都有獨一份的“張氏印象”,愛美、聰明、傲慢、冷漠、刻薄或自私等等,不一而足。隨著張愛玲的“大揭秘時代”的到來,《小團圓》和《異鄉(xiāng)記》等遺著相繼問世,鉤沉了張愛玲的部分曖昧模糊的個人生活史,引來曾迷信“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的張迷們再度嗟嘆?!靶挛淖帧钡某鰻t并未讓人對其既定的氣質印象產生方向性的偏離。她依然是大愛過錯愛過胡某的女子,也依然是傲慢的,孤僻的,不與人語的,隔世而冷漠的張愛玲。
       大家似乎已對張愛玲熟稔有余了,對其作品也爛熟于心了,如果宋以朗先生將《張愛玲私語錄》秘而不宣,張氏的風格氣質庶幾可以蓋棺定論了。好在,此書一經(jīng)現(xiàn)世即刻顛覆了從前的張愛玲印象,恰成了張迷們重新審度張愛玲的契機。藉此良機,我們踏上倒行的時光地鐵,交會到溫柔而善良、溫暖而體貼的張愛玲,一個真實、尋常而有溫度的張愛玲。
       《張愛玲私語錄》的第三部分是“張愛玲語錄”,談及寫作、藝術、友誼,女人或人生,處處風格化的妙語連珠?!靶乃懒酥蟮挠赂也蛔阗F。真勇敢是有可能要賠上一切時,在生命與愛情正盛之極?!贝搜源蟾攀菑埡鷽Q裂多年后的張愛玲獨自的痛定思痛,足讓那些曾在愛情里閃折過腰的女性讀者頃刻盈淚。往昔,總以為張愛玲似一把尖錐子,切口很小,卻能把人心挖得深深的,直至鮮血汩汩。而看到她有關“真勇敢”的話,仿佛從骨子里生滲出別樣宏闊的悲愴,更有一種莽撞得無所懼的舍得,顯得那樣的動人心魄。
       她繼而說:“家庭太溫暖,反而使人缺少那股‘沖勁’,必須對周圍不滿,才會發(fā)憤做事?!边@仿佛交代了她發(fā)憤的緣起,生于那樣動蕩的大家庭,有那樣一個蔫味兒的父親,那樣一個充滿“女權意識”的母親,一個同樣個性獨立的姑姑,又有一個那樣無用懦弱的弟弟。如此不溫暖的暗色背景都為她日后的發(fā)憤做了鋪墊,可她未必真的感激那個親情缺失的家,也因此她說自己最不愛國的,在中國人眼里“家”與“國”向來是一體的。可作為朋友,她是真替宋淇鄺文美的美滿婚姻高興,也為兩夫婦的一雙乖兒女感到欣慰,也許她內心多么渴望也來自溫暖的家庭。我常想,她來自親緣結構破敗的家庭,就像先天不足的孩子很早就立意發(fā)憤,一圖挪開別人關注殘缺的視線。
      不久前讀《異鄉(xiāng)記》,覺得對她的喜歡大不如從前,是因其筆調總是一味的冷冽逼人。此書里,她跟鄺文美說:“《異鄉(xiāng)記》——大驚小怪,冷門,只有你完全懂?!薄按篌@小怪”大概意指在摯友面前無需此地無銀三百兩地重復“千里尋夫”的過往,而“冷門”大概是指摯友對她多年后還執(zhí)念于此,而顯得驚詫而冷門。張愛玲說只有鄺文美才完全懂,也怕是源自對彼此相知度的自信,這也一定“噎死”著眼前自以為很懂張愛玲的知音讀者。
      讀完《張愛玲私語錄》,不僅有重拾舊愛之感,更生故人今歲相知晚之慨。此書重頭戲在第四部分《書信選錄》,幾百通書信承載了張愛玲的“半生緣”,信札自古以真摯動人。宋家夫婦跟張愛玲的書信夾雜了大量的信息,多數(shù)談及張的作品的出版翻譯等事務性話題,但最讓人動容的是大篇幅談到各自的“病”。很難想象張愛玲問及宋家夫婦的病況,從來都是體貼入微。甚至宋家的保姆抱病時,張愛玲也不忘在信里在意關心一番。這樣暖意亮色的張愛玲是具有顛覆性的,掃蕩了多年來曾經(jīng)冷面孤傲的印象。
      鄺文美給張愛玲的最后一封信寫于1995年8月,信中說“想想你皮膚病、牙患、目疾再加上跳虱的威脅……日夜不停的滋擾,別人能做什么呢?思之惶愧!”無愧乎張愛玲的摯友,對張之病感同身受,如此友情早已成了真金不換的姐妹情,讀之讓人憮然。同樣,在張愛玲給宋淇鄺文美最后的信里這樣說:“我跟姑姑住,習慣‘親兄弟,明算賬?!y得想起來寄點錢來給Mae(鄺文美)做郵雜費車馬費,希望叫的士省點力,太累了又會病發(fā)。這一向可還好?Stephen(宋淇)可好些?”這樣的體恤暖心之言,來自素來“冷性情”示人的張愛玲之口。不難想象,在張愛玲的心里,姑姑不是親人,弟弟也不是親人,宋家夫婦才是真正的親人。
      跟世界作別前,張愛玲將身前的一切都留給了宋家的后代。這也是一種“緣”,正如張愛玲所言“‘緣’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逃也逃不掉的?!笨途用绹膹垚哿峄蛟S從賴雅身上曾經(jīng)受惠過某種“愛情”,可她至終的情緣則倚重于蟄居香港的宋家夫婦身上。張愛玲給宋家夫婦的信札里,完全不見她擅長的冰冷表情,能見的就是一個尋常的病婦,一個為五斗米折腰的作家,鎮(zhèn)日喋喋于自己和宋家夫婦的病,同時字里行間處處漏泄著“真情”二字,叫人完全不能相認從前心里的那個“張愛玲”。而宋家夫婦也真是世間難尋的好人,從未挾“張愛玲”以自重,一路給這個孤苦女子無比的愛憐和呵護。這兩廂間的半生緣,讓人篤信這世間真有美好傳奇的存在。設若當初命運不允,張愛玲錯過了宋家夫婦,她的下半生又是何一番景象?
       動人心扉的終是世上最簡單的感情,比如平凡不過的夫妻愛,尋常不過的手足情,或是像張愛玲與宋家夫婦之間清醇甘冽的半生情緣。她(他)們把那最瑣碎最難啟口的精神和肉體之疼痛說給彼此聽,而對方甘做長期的傾聽者,并情愿一路相扶到死。這樣的傳奇故事,默默無聲,卻是無聲處的驚雷,讓我重新而真正地喜歡上了張愛玲。
      
      
      
  •     張愛玲去世已十余年,被公認為代表作的《傾城之戀》、《半生緣》等作品也都完成于上世紀40年代,她筆下的故事看似已經(jīng)消逝于歷史的迷霧之中。但是近年來張愛玲卻不斷有“新作”問世——從《小團圓》到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和《易經(jīng)》,再到最近剛剛出版的簡體版《張愛玲私語錄》,張愛玲的文學遺產執(zhí)行人宋以朗從他繼承的14個箱子中,不斷抖出張氏的各種遺物。
      這些事或許是張愛玲和宋以朗的父母未曾想到的。宋淇、鄺文美夫婦在生前對于與張愛玲的這段友誼著實低調,鄺文美曾對張愛玲明確表示,不愿“挾你以自重”。而對于宋以朗來說,這段友誼是值得被紀念的?!霸谝郧俺霭娴膹垚哿醾饔浿?,沒有提到我父母和張愛玲的友誼的。在電視劇《她從海上來》中,我爸爸只出現(xiàn)了3秒鐘”,宋以朗回憶說,“在第24集。但我不怪編劇王蕙玲,因為他們沒有素材?!?br />   宋以朗整理了300余封往來于他父母和張愛玲的書信——“事實是自從認識你以來,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絕對沒有那樣的妄想,以為還會結交到像你這樣的朋友,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沒有這樣的人?!边@是張愛玲寫給鄺文美的句子,書中多的是這種脈脈溫情的交流。讀者在書中可以邂逅到一個更隱秘與日常的張愛玲,而不是做出蒼涼手勢的剪影。
      《張愛玲私語錄》一書共分為四部分,前兩部分是鄺文美與宋淇描寫張愛玲的兩篇文章,都曾發(fā)表在當時的媒體上。第四部分則是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的書信選錄,宋以朗希望以此能紀念三人之間的友誼。最耗費宋以朗時間和精力的是第三部分,張愛玲語錄——“我本來以為只需要2個月,結果差不多要了我的命?!?br />   書中收錄了張愛玲300余條語錄,宋以朗花了將近18個月的時間尋找相關材料,來嘗試解釋這些語句?!皬垚哿岱浅V畯碗s,很多事你不可以根據(jù)她信上面寫的東西去理解,你要非常之小心。而且有些句子毫無頭緒”,以“人在幕后戲中戲,有口難言,無奇不有”一句為例,宋以朗寫下的注釋是“《有口難言》,宋淇署名‘林以亮’的劇本”,“《無奇不有》(今日世界,1953)則是鄺文美署名‘方馨’的譯作,原名是Anything Can Happen,作者為George and Helen Papashvily?!嗽谀缓髴蛑袘颉粗肝业母改附杂霉P名寫作,仿佛躲在幕后操控?!睆垚哿徇@則“語錄”從字面看似不難明白,但讀了這段注釋才會弄懂這句話實有所指,才能領會張愛玲的機智、俏皮。
      “這個工作可不可以給別人做呢?里面有很多事只有我才可以回答。因為說的是我家里的事?!钡我岳收J為,自己仍然算不上研究張愛玲文學的專家,“我只可以說是一個電腦的資料庫,你問我這一句哪里來的,強記而已?!?br />   在哈佛大學教授、現(xiàn)代文學評論家王德威看來,已經(jīng)死去的張愛玲始終以在世作家般的面貌出現(xiàn),“每一次張愛玲的出土的確是要改變我們對張愛玲的認識,而且間接地改變了我們對現(xiàn)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方式的認識。”王德威把這個現(xiàn)象歸功于宋以朗,稱之為“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合作”。
      在《張愛玲私語錄》出版之后,《張愛玲書信全集》也已經(jīng)在宋以朗的計劃之中。宋以朗的箱子里究竟有多少故事,說不完的張愛玲還要繼續(xù)說下去。
      
  •      讀到《張愛玲私語錄》張最后一封信,不免悲從中來。一個在文字國度里縱橫睥睨的舞者就要死去,看著美好一日日壯大,接著便是一片片破碎,悲劇在眼前上演,常人禁不住悲傷起來也在所難免。
      
      《張愛玲私語錄》系張愛玲和宋淇、鄺文美四十年的書信往來,其友好情誼可見一斑,張愛玲也在信中多次提及,“越是跟人接觸,越是想起Mae(鄺文美)的好處,實在是中外只有她一個人。”而出版等事宜多和宋淇探討。尤其是書信的后期部分,簡直可以說是病史錄,飛越太平洋的問候和扶持讓多病的三個人的晚年多一份溫暖的色彩。
      
      讀《張愛玲私語錄》,并非有窺私欲,只是沖著語錄來的,可讀過一些讓人拍案的語錄后,更多的是那些平淡而溫情的信箋,并無特別之處,只是從這些來往的書信中,多一份了解張愛玲的同時,不時會想起某人來,鄺文美之于張愛玲的那種。
      
      一生有這么一個人足矣了吧。
      
      這么一個人:
      
      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不善辭令。可遇到知己時,她就恍如變成另外一個人,談笑風生,妙語如珠,不時說出令人難忘的警句來。她認為“真正相互了解的朋友(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把對方天性中最優(yōu)美的部分反映出來。”
      
      沒有過去的某人,就沒有現(xiàn)在的某人。——鄺文美
      
      事實是自從認識你以來,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絕對沒有那樣的妄想,以為還能結交到像你這樣的朋友,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沒有這樣的人。
      
      隔了這些年,還定只要是大段獨白,永遠是對Mae說的。以前也從來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告訴。
      
      世事千變萬化,唯一可信任的是極少數(shù)的幾個人。
      
      你沒空千萬不要給我寫信,我永遠像在你旁邊一樣,一切都可以想象。
      
      有許多小事,一擱下來就覺得不值一說了,趁有空的時候便快寫下來。
      
      希望你一有空就寫信來,但是一年半載不寫信我也不會不放心的。惦記是反正一天到晚惦記著的。
      
      好久沒寫信,但是沒有一天不至少想起你兩三遍,總是忽然到腦子里來一會,一瞥即逝。
      
      我真怕將來到了別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一個談得來的人,以前不覺得,因為我對別人要求不多,只要大家能夠懂我一部分我已經(jīng)滿足。可是自從認識你,知道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人可以懂得我的每一個方面,我現(xiàn)在反而開始害怕。
      
      真正相互了解的朋友(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把對方天性中最優(yōu)美的部分反映出來。
      
      不要擔心我想念你——因為我總歸是想念你的。
      
      不得不信心靈感應——有時大家沉默,然后你說出的話正是我剛在想的。
      
      不知多少次,you took the words out of my mouth 。我正要開口,你就搶先說了。
      
      有時候同別人說許多話都沒用,只有把心里的話告訴知己朋友才是最痛快的事。
      
      有人可談是件快樂是事,否則成功也沒意思??朔щy是快樂的——即使做一件簡單的,別人看來容易的的事——樂趣也在于能告訴關心自己的人。
      
      一個人死了,可能還活在同他親近愛他的人心里——等到這些人也死了,就完全沒有了。
      
      
      
      張愛玲語錄精選:
      
      
      
      朋友是自己要的,母親是不由自己揀的。
      
      有種時候,安慰的話不但顯得虛浮,而且簡直冷酷,根本無從安慰起。
      
      病后的世界像水洗過似的,看事情也特別清楚,有許多必要的事務也都還是不太要緊。任何深的事情都使人vulnerable(容易受傷),在命運之前感到自己完全渺小無助。我覺得沒有宗教或其他system(思想體系)的憑借而能夠禁受這個,才是人的偉大。
      
      上一代和下一代都是不能省的,只省在中間一代身上,就因為你們in control(當家);太過于了,總該中庸一點。
      
      人的良心往往需要prod(督促)一下的。
      
      我對Stephen的病完全鴕鳥政策,那是因為我對自己一直是個over protecticve parent(過分溺愛的家長),總想給自己減輕痛苦和壓力。
      
      我們現(xiàn)在的想法是兩人病后余生,今后的日子全是撿來的,能活到一九九七看看固然值得,否則也無所謂,鏡花水月,只要有信心,天那頭有人在等我們。——鄺文美
      
      現(xiàn)在無論哪一種社會里還是有不同的階級,聰明美麗的女人照樣做名演員藝人或鐵托夫人。即使遇到厄運,聰明人自會能屈能伸。
      
      有許多小時,其實沒有什么,擱在心上難過,說出來就好了。
      
      長期獨自關在一間房里埋頭工作,使我覺得not myself,所以不愿讓你看見。
      
      “緣”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逃也逃不掉的。
      
      我自己也情愿清清楚楚看一個片段,不愿模模糊糊的知道一個大概。
      
      你說看了覺得心疼,我很高興——寫悲哀的事,總希望人家看了流淚。
      
      我從來不故意追憶過去的事,有些事老是一次次回來,所以記得。
      
      漂亮的男人往往不娶美麗的太太,就好像差囂的女人往往不嫁漂亮的丈夫,因為自己有的,就不稀罕了。
      
      最討厭是自以為是的女人和自以為生得漂亮的男人。
      
      The best cure of life is life.——你的傷疤很快結疤,因為后來你一直在live a full life。(“人生”是人生最佳的治療——你的床上很快結疤,因為后來你一直在充實地活著。)
      
      文章寫得好的人往往不會揀太太。
      
      我常常想起的,認為最悲哀的幾句話:“肉體的愉快是短暫的;心的愉快是要變?yōu)榘С?只有理智的愉快永遠與我們同在,直到最后?!保ㄎ靼嘌栏裱裕?br />   
      It is better to be a human being dissatiafied than a pig satisfied.寧為不滿足的人,勝作滿足的豬。——穆勒《功利主義》
      
      快樂不知其所以然,是徒然的,就好像貓和狗也可以快活——不過并不是真正的快樂。
      
      人生不必問為什么,活著不一定有目標。
      
      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人生的許多事情也許并不需要想得太清楚。
      
      大多數(shù)人都拿自己看得很重要(例如怕別人看他們的信……)——別人可能根本沒空,也沒有這份好奇心,可是如果不這樣,活著更沒有意思了。
      
      最可厭的人,如果你細加研究,結果總發(fā)現(xiàn)他不過是個可憐人。
      
      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借口。
      
      心死了之后的勇敢不足貴。真勇敢是has everything to lose(可能要賠上一切)時,in the midest of life and love(在生命與愛情正盛)之時。
      
      Have it out by writing about it-so others will share the burden of my memory that they will remember,that I might forget.戀愛上的never和forever同樣短促嗎?但我的never是never,我的forever是forever,my love died a natural death,but natural death can be agonizing and long drawn.(借寫作來宣泄——于是他人就會分擔我的記憶,讓他們記住,我就可以忘卻。戀愛上的永不永遠同樣短促嗎?但我的永不是永不,我的永遠是永遠,我的愛是自然死亡,但自然死亡也可以很磨人和漫長。)
      
      你有次信上說《半生緣》像寫你們,我說我沒覺得像,因為書中人力求乎凡,照張恨水的規(guī)矩,女女主角是要描寫的,我也減成一句,男主角完全不提,使別人無論高低胖瘦都可identify with(視作)自己。翠枝反正沒人跟他identify(身份掛鉤),所以大加描寫。
      
      因此聯(lián)想到《海上花》譯序上我一直想改的一句:“愛情的定義之一是夸張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睂懙臅r候也就覺得有點不妥。其實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分別太大了,心理學不過是個最大公約數(shù)。
      
      
      
      張愛玲經(jīng)典愛情語錄: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
      
      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等著你。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會有這樣一個人。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一個男人的一生中,至少會擁有兩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紅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時間長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飯粒,而紅的就成了心頭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紅的那朵,日子久了,紅的就變成了墻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卻是床前明月光。
      
      
      
      女人一旦愛上一個男人,如賜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的以一種最美的姿勢一飲而盡,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
      
       而男人若愛上一個女人,如發(fā)現(xiàn)了自己一直尋找的光環(huán)!光環(huán)的美麗讓他陶醉其中,他為他獻出了很多的溫柔,女人被男人的溫柔所感,義無返顧的把自己獻給了男人,終于這個光環(huán)緊緊的套在自己的身上,.....時光漫漫的流逝了去,光環(huán)慢慢的變的灰暗,男人的臉也漸顯些蒼老,在光環(huán)的陪伴下,男人也漸成熟了讀懂了很多世事!可是同時他也感覺到女人老了:失卻了往日的光華!
      
      好男人:他懂得女人的光華以緊緊的溶進了自己的生命!是女人的幸運!
      
      壞男人:他會厭倦,很輕易的把光環(huán)從自己身上剝離,然后拋棄!是女人的不幸!
      
      
      
      男人無論怎樣聰明能干,在他所愛的女人面前常常會像孩子一樣憊懶。
      
      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革命或戰(zhàn)爭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
      
      When faced with a men who has fallen out of love-nothing you du is right.Well dressed seems extravagant,badly dressed is ugly.Silence is depressing,talk is boring.Was going to ask if it’s raining outside,then stopped,wondering if I have already asked him that.
      
      面對一個不再愛你的男人,做什么都不妥當?!轮v究就顯得浮夸,衣衫襤褸就是丑陋。沉默使人郁悶,說話令人厭倦。要問外面是否還下著雨,又忍住不說,疑心已問過他了。
      
      雖然當時我很痛苦,可是我一點不懊悔……只要我喜歡一個人,我永遠覺得他是好的。
      
      從不向人呼彼名,即使聽別人提及亦覺刺耳……(但又曾)孤獨時試呼其名,答復只有‘空虛’,知道人已不在。
      
      倘使我不得不離開你,不會去尋短見,也不會愛上別人,我將只是自我萎謝了。
      
      愿使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我很想讀這本書。
      
      就像我很想讀Jane Austen所有的信函一樣。問題是,Jane Austen 可能并不希望人們讀到她每時每刻的思緒。(如果卡桑德拉是公正地按照妹妹的想法作出決定的話。)于是所有關乎Jane Austen 復雜的兩個創(chuàng)作段間的心路我們只能揣測,難有實據(jù)。出于對妹妹的尊重,信函被擦桑德拉燒毀了。無論對讀者我來說,是多么遺憾,至少Jane Austen一定安然無遺憾。
      
      張就沒有如此的幸運。張叮囑不可公開出版《小團圓》。宋鄺夫婦并沒有想到這個滿心悲涼的朋友,可能也有柔愫狹情并不想讓世人都讀都考量。
      
      如今又把私信都公開列印。張要是有靈,畢難安穩(wěn)吧。。。
  •     讀了《張愛玲私語錄》有點感觸, 看到的不但是張宋鄺三人五十多年的友誼,還間接看到香港五十多年的歷史,譬如暴動、制水、地鐵開通、中英談判、九七大限??粗粗迨嗄旰芸炀瓦^去了。
      
     ?。?/li>
  •     《摯交藍本 家風蔚然》
      
      宋以朗編撰的《張愛玲私語録》擱置案頭幾個月了。因為,閱讀這一類的書籍原本就是頗費時日的。況且,這一本書其實并非是張愛玲一個人的私語録,裏頭的一部份,讓人讀張愛玲之餘,也讀宋淇鄺文美夫婦。
      文化人乃至政治人書信日記的披露栞行,在讀者與文字人之中,往往不說轟動也有騷動,鉤沉梳理,索隱發(fā)微,拓展研究之道者有之,尋覓曲徑通幽者亦不少,趣味旁途,有時候卻本色索然。
      這一囬讀《張愛玲私語録》,感觸我的居然是我原本不太熟悉的宋淇鄺文美夫婦,以至於落筆欲寫些個,提及這兩位都不能簡略稱呼為宋淇夫婦了。
      宋淇鄺文美夫婦與張愛玲的交往,隨著對張愛玲閱讀的延伸,尤其是這一本《張愛玲私語録》的出版,時下知道的人不少了。不過,再多讀一段董橋的文字,也可多知曉一些文人交往留下的口碑相傳:
      
      「張愛玲我沒見過;宋先生是亦師亦友的前輩了,他的英文名字余先生譯作史蒂文,我記得宋先生寫信署名偶用『悌芬』,時麾洋名一下子化成江南老宅月亮門裏走出來的少爺名號了!楊老闆說他也見過宋先生,敬重宋家伉儷風裏雨裏照顧張愛玲?!涸谀菐啄曛写蟮娜兆又校瑤缀跆焯煲娒?,』余也魯說:『他從沒有提過張愛玲,他的夫人也是如此。我祇知道張居港期間,宋助她很多。關懷朋友,守口如瓶,是他為人的德行』。」-董橋:《和楊老闆聊天》
      
      然而,若要說及宋淇鄺文美夫婦對於摯交好友的關懷備至,其實,除了董橋寫的余也魯所言,以及這一本《張愛玲私語録》之外,還不能不去讀一讀《傅雷文集?書信卷》裏頭傅雷寫給宋淇的信函。
      傅雷與張愛玲,是中國舊時文化人士之中給人印象很相倣的兩位,都摯著矜持而棄世俗應酬客套虛偽於度外而不顧,讓好些個人欲近還逺,徒然嘆莫奈。然而,這些讓人突兀的個性,在宋淇鄺文美夫婦的平和相對面前,卻都化解為坦然氤氳了。
      書信往來,談論著作譯事,千字文、萬言書,在傅雷、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之間不乏見讀,一種知己之間迫切傾吐的訴求,溢流於尺素筆墨裏外:
      
      「大半年功夫,時時刻刻想寫封信給你談談翻譯。無柰這一本書上了手,簡直寢食不安。有時連打中覺也在夢中推敲字句。這種神經(jīng)質的脾氣不但對身體不好,對工作也不好。最近收到來信,正好我工作結束的當日,所以直到今天才作覆。
      ……
      大家對我的誇獎,不是因為我的成績好,而是因為一般的成績太壞。這不是謙虛的客套,對你還用這一套嗎?
      ……
      不管怎么樣,我總希望你把眼前這部書結束。凡是你真正愛好的一定譯得好。而且我相信你的成績一定比我好。因為你原來的文章比我活潑,你北方語言的認識與我更不可同日而語,祇要有人能勝過我,就表示中國還有人在,不至於『廖化當先鋒』,那就是我莫大的安慰。而假如這勝過我的人是我至好的朋友,我的喜悅更不在話下。多做,少做,全無關系,祇消你繼續(xù)不斷的幹下去。我以最大的熱忱等著看你的成績。
      ……
      希望來信,大家不能再像過去大半年這樣隔膜了,尤其是為了彼此的工作,需要經(jīng)常聯(lián)絡?!梗道祝痪盼逡荒晁脑率迦?br />   
      「也許你會想我是受恐嚇,怕許久不寫信你就會不囬信,所以趕緊寫了來。事實是有許多小事,一擱下來就覺得不值一說了,趁有空的時候就寫下來。你們一切都好?代替雙十節(jié)的放假,出去玩了沒有?別後我一路哭囬房中,和上次離開香港的快樂剛巧相反,現(xiàn)在寫到這裏也還是眼淚汪汪起來。」-張愛玲,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家常、坦白、自然的感情,在宋淇鄺文美夫婦與傅雷、張愛玲的交往之中處處可讀。有意思的是,與傅雷和張愛玲兩人同時都在交往的宋淇鄺文美夫婦,對於當年傅雷以『迅雨』筆名寫的評論-《論張愛玲的小說》和張愛玲的回應-《自己的文章》這一囬子事情當然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了。然而,他(她)們并沒有想要憑著與相互之間的深厚友情,作一囬和事佬,充一囬大好佬。平和、真摯、尊重是宋淇鄺文美夫婦的為人主旨,他(她)們待人真誠熱情,卻從來不欲闖入他人的隱私,這在《張愛玲私語録》與《傅雷文集?書信卷》兩書裏頭,是處處可以讀得到。雖然,傅雷與張愛玲自始至終的不曾謀面晤談,興許,是一樁頗為遺憾的事情。
      張愛玲的稿件、稿費、版權,想讀或則參考的書籍,以及那一件「白地黑花緞子襖料,滾三道黑白邊,盤黑白大花鈕」的旗袍等等。
      傅雷想要的巴爾扎克、莫泊桑原版著作,傅聰想要的琴譜唱片唱針以及傅敏想要的琴弦等等。
      一封封的信函、一個個的郵件包裹,經(jīng)由宋淇鄺文美夫婦的手裏,絡繹不斷地寄往了舊金山與上海。那時候,諒他(她)們的家裡頭簡直就是變成了一個私人事務所了,而且是延綿有年。難怪,傅雷有一封信裏開頭劈面就說:「悌芬:謝謝文美替我跑了一天,把幾本樂譜都買到了」,傅雷心裏頭素來是特別清楚的。
      雖然說張愛玲的《小團圓》出版似乎有異議。然而,隨著這一本《張愛玲私語録》,《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和《The Book of Change-易經(jīng)》的英文原版與中譯本,以及張愛玲的殘稿《異鄉(xiāng)記》的相繼推出,宋以朗依舊是做得有條不紊,成全了張愛玲的讀者們對張愛玲的期待與閱讀。
      張愛玲的文化遺產執(zhí)行人,這一個名頭,對於宋以朗來說,雖然是屬於世襲的,然而,我看亦當?shù)秘杼妫我岳蚀_實擔當?shù)煤馨闩?。宋淇鄺文美夫婦的摯交藍本,家風蔚然,可謂是後繼有人,讓張愛玲的讀者們亦有得企盼。
      
      ***
      
      《張愛玲私語録-張愛玲、宋淇、鄺文美》-宋以朗主編-皇冠出版社2010年版
      
      《傅雷文集?書信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璟Y.S. 2010-December-24,「平安夜」於「南石軒」
      
  •     《張愛玲的幽默》
      
      黑色幽默,說得是那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話語。如今又被呌作冷幽默了,閑談之中冷不丁地來上一句,發(fā)人深思,逗人開懷。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所云之外有所云,調侃的作為,亦日益見長了。
      其實,文學裏頭擅長幽默的,張愛玲算得上是一個高手,她從來不嘻嘻哈哈,亦不過份荒誕不經(jīng),祇是拿著記性,將聽來的鄉(xiāng)俗俚語撂下個一兩句,不由你不發(fā)愣不發(fā)笑。興許,那些個話語,就是她自小從傭婦阿媽們的腳跟頭廝混時撿來的,讀過她的《雷峰塔》與《易經(jīng)》,你就曉得了。你自然會曉得,張愛玲對於民間的伶俐是如何敏感,長大了寫文章,用將起來也了得,可謂是點到為止,恰到好處,讓人忍俊不禁之外,尚還幾多辛酸。
      男女婚嫁,對於家長與孩子來說都應該說是一件費煞心思的事兒,老的講究門當戶對,少的尋覓郎才女貌,東挑西揀的,往往會把個大好青春都耽誤了。張愛玲在《怨女》裏頭借劇中人之口如是說:
      
      「定了親還不早點過門,貓兒叫瘦,魚兒掛臭?!?br />   
      誰又能夠說不是這樣呢,這一句話語,即便在時下我看也般配世道,幽默裏頭透著現(xiàn)實。
      大凡讀書人都喜歡摘抄幾句故人所言,以發(fā)己驚醒。張愛玲也是如此,她也有這麼一個愛好,《張愛玲私語録》裏頭有她的小紙條兒可為證:
      
      「聞臺北觀櫻花盛況:
      
      紅帽哼來黑帽哈
      武陵太守看梅花
      梅花忽地開言道
      小的梅花接老爺」
      
      這四句妙語的出處,《張愛玲私語録》的編輯人-宋以朗先生倒是費心思作了考據(jù):或說出自清代獨逸窩退士所輯的《笑笑録》,或說出自清代倪鴻的《桐陰清話》。其實,這等話語究竟出於何處倒是不太打緊的,打緊的是究竟張愛玲又瞄上了哪一個,準備冷幽默一囬,借題發(fā)揮給讀者們講一個何等樣的絕妙故事呢。
      可惜可惜,老爺看梅花與梅花接老爺這一個話題,張愛玲好像是終於沒有寫呢,她走了?!讣t帽哼來黑帽哈」,讀者們就自己在週遭仔細找找看吧。這等樣的幽默,興許還是無處不在的哦。這世道,哼哼哈哈的老爺多了去了,「小的梅花接老爺」,亦不少。
      
     ?。璟Y.S. 2010-December-11,滬上「南石軒」
      
  •     我們都需要聆聽者,但溝通的方式漸漸因為媒介而改變了,繼而影響其內涵,例如每條微博的字數(shù),都不能多於140字,在資訊太多時間太少的現(xiàn)世下,誰好意思讓身邊的人聽太多嘮叨?不像老好的從前,友儕間的閒聊會被珍而重之地抄錄在筆記簿上,流傳到下一代,連同四十萬字的書信成為出版的材料。當然,有這樣的能耐也只因她是張愛玲,而她又有一對知心好友-----宋淇先生和鄺文美﹝Mae﹞女士。
      
      雖然書的封面有點醜,《張愛玲私語錄》仍然有巨大吸引力,正因為書名中的「私」字。大作家私底下是怎樣的人?除了作品建構的世界外?她活在怎樣的真實?從書的兩部分:「張愛玲語錄」和「書信選錄」,加上宋淇夫婦曾撰寫的有關張愛玲的文章,讀者瞭解到一段情誼如何靠書信維繫,更深深進入對方的生命,互相依賴,成為情感和繁瑣的日常事務的出口。
      
      張的聰明眾所周知,通通都展現(xiàn)在短而精的語錄裡,這亦是Mae的功勞,要多細心才能從無數(shù)的語句碎片中精選出有意思的?叫人意外的倒更是那些信扎,令人感受到張愛玲的「暖」。她對Mae幾乎是深情的,相對於她總超然地冷眼看待自己書中的主角,張愛玲卻對宋淇和Mae二人從不吝嗇地表達關愛,透過她最擅長的文字,她時時關心,事無鉅細地關懷。
      
      我尤其喜歡讀到她們錯過對方來信,又補多一封的浪漫,這情懷在現(xiàn)世差不多已經(jīng)消失了,包括那種情感往返都變得稀罕,它總共橫跨了四十年。
      
      信中的內容,除了出版與公務的安排,就如張愛玲所言:「我老是在腦子裡聽見自己的聲音長篇大論告訴你這樣那樣。」都是她的內心獨白,綿長而溫情的話語,隨著信扎飄洋過海,使這三位文人在充滿病痛和苦難的人生中,成為大家的支柱。我更瞭解到宋淇夫婦為了推動張愛玲作品所做的付出,不難明白張愛玲原何如此珍重這段情誼。
  •     《張愛玲:「閑話對景」》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常來說在於互惠或則禮貌,一旦熟識昇華到了友誼與感情的地步,隔三差五地會記得在心,那要求就嚴格了一點兒,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張愛玲借用《海上花列傳》裡頭上海腔十足的那一句話這麼說:
      
      「我說大家閑話對景仔,倒勿是定歸要來浪一堆,就勿來浪一堆,心裡也好像快活點?!梗稄垚哿崴秸Z録?友誼》
      
      「閑話對景」,自然心語相契,藕斷還絲連呢。於是,幾十年裡頭,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即便是見不得面,也逺隔重洋信函往來達六百多封、四十萬餘字,《張愛玲私語録》裡頭祇是先行披露了一部份而已。
      友誼與感情的維系,在於經(jīng)常的溝通。興許是由於當年越洋電話的費用不貲,才讓我們今日有幸得讀這一部份難得的資料。不過在閱讀《張愛玲私語録》的時候,蠻有意思的是,發(fā)現(xiàn)在電訊已經(jīng)算得是發(fā)達的那一個年代,張愛玲竟然是通過郵途尚需數(shù)日的信件,希望對方事先能夠告知何時大概會通一個電話,其實動一動手指頭撥一個電話豈不是更方便:
      
      「Mae如果來,最好能先寫張紙條告訴我大約什麼日期,免得不接電話錯過。」-《張愛玲私語録?致宋淇信函 1973/9/20》
      
      張愛玲倒是不諱言其中原由的:
      
      「(電話號碼)知道的人多了,路過的又多,祗好不接電話,祇打出去。」-《張愛玲私語録?致宋淇信函 1973/9/20》
      
      居住在美國的張愛玲,不打電話不接電話不喜歡電話,甚至於還會拔掉電話線。這已經(jīng)不是新聞了,熟知張愛玲境況與性情的宋淇鄺文美夫婦,在囬憶張愛玲的時候似乎都一早提及過的。
      張愛玲就那麼不喜歡電話?不見得吧:
      
      「寫完一章就開心,恨不得立刻打電話告訴你們,但是天還沒有亮,不便擾人清夢?!梗稄垚哿崴秸Z録?寫作》
      
      (插圖-「寫完一章就開心,恨不得立刻打電話告訴你們」:http://www.douban.com/note/94254770/)
      
      在張愛玲的小說裡頭,用電話對白串聯(lián)的情節(jié)又是何其多也?猶其是《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桂花蒸 阿小悲秋》裡頭,,她甚至於連電話邊上人物的動作手勢都描述得生動若現(xiàn):
      
      「曼璐只管沉沉地想著,把床前的電話線握在手裡玩弄著,那電話線圓滾滾的像小蛇似的被她匝在手腕上?!梗瓘垚哿幔骸妒舜骸?br />   
      即便,祇是讀著《桂花蒸 阿小悲秋》裡頭阿小那左一聲右一聲的「哈羅?……是的密西,請等一等。」讓人也會不禁失笑。張愛玲真是那麼不喜歡電話嚒?不是的,「閑話對景」很重要,然而,那一個年代對於張愛玲來說,「閑話」不「對景」的訪問者太多了,於是乎,張愛玲的不喜歡電話就成了一個故事。其實,對於當年那一個獨居異國他鄉(xiāng)公寓的張愛玲來說,能夠與遠在香港的宋淇鄺文美夫婦或則其他朋友經(jīng)常通上一個電話該有多麼好啊。
      
      -ZY.S. 2010- October-07,昨夜得閑「南石軒」
      
  •     《被髮左衽?》
      
      丫髻、大髻、雙心髻、麻花髻,張愛玲筆下的女子有許多是綰髻的。她喜歡這麼寫舊時女子。然而,張愛玲自己不綰髻,也許她喜歡自在地披著蓬松的齊肩頭髪,微微燙出波浪。
      
      現(xiàn)在能夠見到的舊日相片裡頭,有好多幀是張愛玲穿著旗袍的。她喜歡旗袍,她也依著旗袍的大概自己設計,誇張一點,她喜歡,她會畫畫。
      
      隨著《張愛玲私語録》、《易經(jīng)》、《雷峰塔》的出版,新的一輪關於張愛玲的評論的熱鬧是可想而知的,不過,我不太想介入。新書出版未多久,對張愛玲匪夷所思的關注與「研究」卻已經(jīng)讀到了。我讀張愛玲,細節(jié)輪廓張愛玲,在於她的文字與構思,《易經(jīng)》、《雷峰塔》的中文版翻譯應該是不錯的,但是畢竟不是張愛玲的原汁原味了,《張愛玲私語録》是一本有價值的資料,然而,研究也不能太過于熱忱豁邊的,倘如,將張愛玲作為自己尊重的一個作家。
      不過,讀《張愛玲私語録》,卻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喜歡旗袍會畫畫的張愛玲,在給自己定做旗袍畫樣子的時候,居然將習俗上的右襟畫作左衽,奇哉。
      
     ?。ㄏ嗥ㄓ医螅褐b旗袍短襖的張愛玲 & 相片(左衽):張愛玲信函-《張愛玲私語録》-皇冠出版社2010年版:http://www.douban.com/note/92471466/)
      
      「被髮左衽」一反「束髮右衽」之中原漢人習俗,語出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好了,點到為止,此讀或可備考,是為記。
      
     ?。璟Y.S. 2010-September-24,得閑「Always」
      
      
  •   好久沒看你寫評論了~~~
  •   @尋山刀山寺:事實是很久沒有真正動筆了,這篇也就是東拉西扯,沒正經(jīng)寫。
  •   一向病著。還有很多蕪雜的事情。
  •   看到文美95年8月9日最后一封信的時候 ,實在心疼的難以支撐,愛玲于9月8日被發(fā)現(xiàn)死于家中。書的最后一頁,沒有再做補充,心里空蕩蕩的,難受。
  •   是啊,太凄涼,跟宋氏夫婦通信是張愛玲晚年最大的寄托吧。
  •   1997的陰影?是指香港回歸?
  •   還有別的嗎
  •   給林式同的信里還說要搬到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或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去,張愛玲其實對人世間還蠻多向往的。
  •   好些日子沒讀張愛玲了,宋以朗又倒騰出幾本?
  •   期待宋以朗趕快倒騰啊
  •   為何沒有完整出版她的信?
  •   宋以朗要慢慢賺錢撒
  •   謝謝喜歡這一首一尾的句子
  •   面對一個不再愛你的男人,做什么都不妥當?!轮v究就顯得浮夸,衣衫襤褸就是丑陋。沉默使人郁悶,說話令人厭倦。要問外面是否還下著雨,又忍住不說,疑心已問過他了。
    汗 這不就是亦舒說過的另一句話的翻版嗎?
    一個男人不再愛他的女人,她哭鬧是錯,靜默是錯,活著呼吸是錯,死了還是錯.
  •   她忘記了炎櫻,她年輕時的閨蜜,唯一見證過她兩段婚姻的姐妹,
    兩人同在紐約,但是連電話都很少打。也似乎對炎櫻的征婚并不以未然……
    她也不再離不開姑姑。周茂淵寫信說國內政策有松動,可以回上??纯矗?br /> 她斷然拒絕……
    母親重病,她也不去倫敦探望,收到遺物卻眼淚汪汪,
    弟弟一人終身未婚,她也似乎并不心疼……
    對宋家可從來都不缺溢美之詞,盡管是在私人書信中,那些話仍舊看了覺得不舒服,
    這到底是為什么??
  •   這幾個朋友真是不怎么樣
  •   朋友應該還好,我以為是朋友的兒子太過分,實在是個不怎么靠譜的遺產執(zhí)行人。
    出版《小團圓》以及這什么私語集,都是宋以朗在父母去世以后做的事,他人的私信都要公開,沒有一點尊重。本來以為出完《小團圓》就算了的,現(xiàn)在看來是沒完沒了,變本加厲了。張愛玲果真是一口井。
    很矛盾。作為讀者,對他多少有一點感激,可是作為張迷,心下還是有些憤恨,憑什么這樣對待她。
  •   哈哈 悲哀呀 文學跟金錢地位的較量。熟將勝出?
  •   買了臺版正在讀,很喜歡,讀著也開始思念數(shù)年之前與友人之間有書信來往的生活。宋以朗很精心編撰這本書,至少我自己覺得很感謝他的費心。雖然他說自己不是張迷,但還是閱讀大量遺留下來的手稿和信件,并一點點出版給我們看到。這本書還有很多注釋,提示背景以及信件之間的相互引用,著實是要付出辛勤勞動的。
  •   張不想出版她的《小團圓》(張有書面文字作證)
    張不想把思緒與真情事曝光于大眾,或者她認為其作,其文有偏激處(比如她對其弟的情感,有可能是矛盾中一時之寫),遑論私信?
    這件公案,悲哀在于宋家(或宋淇夫婦,或其子嗣)沒能實現(xiàn)故人遺愿。且不說這個故人是張,就是普通人。一人孤身,唯有信賴的朋友可以托付。其結局竟然是朋友家自作主張,改人心愿。這難道不是是不義的嗎?
    而不在于其出版的張的作品或私信是不是認真付梓,是不是考究精良。雖然是一己之見,我還是有點疑問。如果張本就不愿公開的私信,不僅公開了,而且還累累注釋,把錙銖瑣碎零星附會,唯恐證的不細不精。這樣算是以慰逝者,還是有那么一點不敬的意味在呢?
  •   是啊,在讀這本書,感覺張愛玲是這么單純的一個人。
  •   我也于周四在季風買到了,正在讀呢。
  •   水樣的時間
  •   本人也喜歡張愛玲
  •   我覺得要感謝香港書展,讓我遇到這本書
  •   老爺?shù)臓斪郑糜蒙虾T捵x呢
  •   Ya~~HaHaHa~~
  •   ... 我真的 還蠻喜歡張的文風..(我覺得我還是什么都不說好..汗個10086)
  •   :)有啥說啥嚒~~
  •   這里不能貼圖挺遺憾!
  •   嗯~~ 所以祇能在日記裡頭同時發(fā)了 :)
  •   阿小幫哥兒大聽電話,總是記錯電話號碼,一個9字又總是反這寫。
    “難為情啊,阿媽——”哥兒大這樣說。他也不想一想,自己連甜雞蛋這種不上臺面的甜菜都能拿出來待客,還有什么難為情不難為情的。也就是蘇州娘姨要強,還用自己的戶口本面粉先替他墊上,攤個雞蛋餅出來,否則甜雞蛋到底不像話。
    阿小悲秋是小人物的小事體,但是聽她接電話會令人有種:“難末對了,就是這樣的?!卑残?。
    現(xiàn)在,到啥地方去尋這樣窩心的阿媽?
  •   看的都是好書
  •   您紹介的何嘗不是好書~~ :)
  •   我介紹書有私心的,您不是。正在挨個的看您的評論!
  •   倘若不是驛旅頻,東東便是尋讀處。區(qū)區(qū)數(shù)語知栞新,一翻果然皆好書。
    :)
  •   兄好文采,贊!
  •   慚愧~~ :)
  •   據(jù)說滿族人的旗袍原本就是左衽。。。
    清廷官員朝服也是左衽?
    這個得好好考證一下才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