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暴力團(一)

出版時間:1999年12月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張大春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向在文壇以「頑童」著稱的小說家張大春,近年創(chuàng)作形式轉向「武俠」類型.這部全書字數(shù)長達36 萬字的《城邦暴力團》以其磅礡浩瀚的氣勢、繁複迷離的小說迷宮方式,將成為張大春近年來最具爆炸性的代表作。(摘自博客來網(wǎng)路書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城邦暴力團(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4條)

 
 

  •     2011年看的第一本書,是出版的第三天在季風看到的,馬上卓越,忍不住pdf先看了開始的試讀版,看完了卓越也沒送到,網(wǎng)上找不到任何完整版的,除了遠流的pdf掃描版,但是繁體豎排,加掃描的pdf,實在是太吃力了。周五了,看卓越是沒戲了,立刻京東,第二天早上寄到。正好是崗位調整,害了場蕁麻疹的幾天,就在病中宅著讀書,也頗切合作者隱遁之意。終于在過年之前看完了,回家。
       這本書實在是鬼才。作者不僅把自己扯進了虛構的故事中,更把高陽等老師輩的人也拉下了水,把個一朝暗殺、三十年逃遁、百年恩仇說了個支離破碎,故事真假互摻,歷史和演繹融為一體,比金庸演繹俄羅斯火槍手之亂、調侃釣魚島還要令人會心,再加上作為結尾的開篇,莫名其妙之中,一本書已經(jīng)沒有了,故事還沒有結束,還在作者身邊。
       看完小說,突然發(fā)現(xiàn)前些天買的《小說稗類》居然也是張大春寫的??纯雌淙藢τ谖淖值耐嫖?,對于掌故的信手拈來,不禁有了阿城的自慚形穢。不過有時感覺作者有炫技之嫌,同時像是個自戀狂的回憶錄和招供書,莫非有《鐵皮鼓》的影子?
  •     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很屌,簡直屌炸天。
  •     兩年前這本書剛出版,我就讀了。讀完我就暈了??戳艘蝗υu論,依舊頭昏腦漲。心里朦朦朧朧有些想法,怕說出來貽笑大方,心里扭捏一番就沒說出來。而且還一咬牙打了個5星,以示“我很識貨”。
      
      轉眼間兩年過去了,我臉皮又增厚了不少。當年不好意思說的一番感想,現(xiàn)在可以毫不臉紅的說出來了。順便再把評分改到4星。
      
      這本書起于孫小六逃入竹林市,終于孫小六逃入竹林市。中間浩浩蕩蕩幾十萬字,原來只是畫了個首尾相接的圓圈。那么這幾十萬字究竟寫了些什么呢?我以為它寫的就是竹林市。
      
      開篇是這樣介紹竹林市的:
      
      “竹林市是一座看不見的城市。所謂一座,也和尋常可見的城市之有周邊地界、自成單位者不同。打個比方來說:你去找一面二十公尺寬、十層樓高的白漆水泥墻,在上頭畫一個非常之大的臺灣島。再向徐老三借來他那把雙管霰彈槍、外帶一千八百發(fā)子彈,站在十五公尺開外之地,朝臺灣島地圖開火。待子彈打完了、你的手指頭也腫了、白漆水泥墻恐怕也垮了。不過這是打比方,所以得假設高墻沒垮,則墻上的巨大臺灣島地圖必然滿是密密麻麻,有如星點蜂窩一般的彈孔。這些個彈孔的總合,便是竹林市;其任何之一的彈孔,也是竹林市。竹林市可大可小,大竹林就是所有彈孔的總稱——不過這只是個概念,沒有哪個白癡真會去算計彈孔的數(shù)量如何、面積如何、現(xiàn)居人口如何…………即使是竹林中人,也未必愿意知道大竹林的一切(那似乎是警察單位和媒體單位所津津樂道的)。至于小竹林,就是地圖上個別的彈孔了。小竹林也自有大小可分——大的許有幾座山、百數(shù)十甲的檳榔園、綿延數(shù)里的魚池、鹽田、產業(yè)道路;小的可以只是一座神壇、一家餐館、一個貨攤乃至一間馬桶不通的公共廁所?!?br />   
      那么姑且把竹林市設想為一面布滿彈孔的墻:它的每一部分即為整體,每一整體又是部分。彈孔之間既相關,又離散。究竟竹林市何以成為竹林市?以往常見的講故事方式,都無法描述。
      
      在以往的故事里,無論敘述順序怎樣打亂,始終都有一條時間軸存在。而竹林市只是一副圖景,它呈現(xiàn)在眼前,哪里來的時間軸?
      
      在以往的故事里,無論線索多么復雜,始終都有一條主線存在。而竹林市只是一面墻上的一片彈孔,哪個彈孔是“主”孔?
      
      所以這本書不需要時間軸,不需要情節(jié)主線。他只是描述一個彈孔,然后隨心所欲的鏈接到任意一個與之相關的彈孔……最后我們讀到的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卻領略了竹林市的圖景。
      
      又或者拿我們更熟悉的互聯(lián)網(wǎng)來打比方:點擊一個鏈接,又隨意點擊另一個鏈接……如此不斷點下去,不知鏈到了哪里。初識互聯(lián)網(wǎng)的人只怕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正是在這樣的經(jīng)歷中,我們了解了什么是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了解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式,就是這本書講述竹林市的方式。
      
      《圍城》里,方鴻漸曾經(jīng)說過:“……這好像開無線電。你把針在面上轉一圈,聽見東一個電臺半句京戲,西一個電臺半句報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國歌啦,半句昆曲啦,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名其妙??墒敲恳粋€破碎的片段,在它本電臺廣播的節(jié)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鬧。你只要認定一個電臺聽下去,就了解它的意義……”
      
      那么這本書一開始,孫小六逃入竹林市時,竹林市正是“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名其妙”。而當這本書結束,又落到孫小六逃入竹林市時,竹林市已經(jīng)是“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鬧”。
      
      這就是整本書幾十萬字所寫的東西。
  •     小說什么最重要,見仁見智。有人說人物,有人說情節(jié),有人說是文字。我想,這幾個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就是作者駕馭整部小說的功力。之前說馬爾克斯厲害,是他始終把“孤獨”作為人物、情節(jié)和文字的主線,牢牢掌控整部時間跨度長達一個世紀和七代人的故事。而《城邦暴力團》的主線,我總結出來就是一個字“隱”。
      
      首先來看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一條情節(jié)線是所謂正史,即抗日戰(zhàn)爭、國共內戰(zhàn)和兩岸分治后的臺灣歷史。作者也踩了幾個點:淞滬會戰(zhàn)、桐油借款、黃金運臺、戴笠空難、西門町大火??墒窃谶@之外還有一條情節(jié)線,就是所謂野史:老漕幫、天地會、竹聯(lián)幫的發(fā)展史,這些幫派的興衰也暗合了正史的發(fā)展。這兩條線互相影響,交替明暗。忽而正史退后,野史為先,忽而野史回到地下,開講正史??傊恳粭l線索背后,總是藏著另一條線索,這就是所謂“隱”。
      
      再來看人物。張大春在開篇介紹自己的宿舍生活,用的意象是“老鼠”----躲在宿舍里,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就和老鼠的日子一樣暗無天日,這就是所謂“隱”。后來作者漸漸把自己寫進故事里,人物“張大春”本身的命運,就是躲在這部小說兩條情節(jié)線后面的另一條線。包括他的戀情、求學、交友,一開始都是躲藏著的,他在不斷窺視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秘密的一步步揭露,自己也一步步從幕后走向前臺。這也是所謂“隱”。其他幾位人物:“老爺子”蔣介石是老漕幫弟子;戴笠、賀衷寒、高陽、李翰祥,這些有名有姓的人物也被張大春安了另一張臉;包括張大春一家子也是老漕幫的人;竹林七閑各有各的深厚江湖背景;徐老三、彭師父、洪達展、歐陽昆侖、紅蓮,也是有另一個身份的人。作者在開頭向幾位前輩致敬:臺靜農、傅試中、歐陽中石、胡金銓、高陽、賈似曾,也是小說中幾位人物的原型。這些都是所謂“隱”。
      
      再看看數(shù)不勝數(shù)的典故。李商隱、陳寅恪,寫詩喜歡用典,有的會借古諷今,這也是所謂“隱”。這部小說里也是用類似的方式來體現(xiàn)“隱”,打了許許多多的啞謎。比如開頭引杜甫詩詞,算是用典,李綬武說擔心事態(tài)發(fā)展會在杜甫詩“清秋燕子”與“同學少年”之間,然后張大春寫杜甫詩“秋興八首”第三,所謂“清秋燕子”和“同學少年”之間,就是指“清秋燕子故飛飛”和“同學少年多不賤”中間的兩句“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jīng)心事違”兩句,“匡衡抗疏”指的是老漕幫違抗蔣介石命令,可能遭遇不測,而匡衡此人更為人所知的是“鑿壁借光”,用在小說里暗指“隔墻有耳”。后面李綬武又解釋“當年去成都草堂,在第四節(jié)車廂碰到嚴老五,手里捧著竹子,一數(shù)四根”。嚴老五指的是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兩個四,就是指第四首里的第四句“惡竹應須斬萬竿”,老漕幫領袖姓萬,李綬武是在暗示他,大禍臨頭是因為自家人出了叛逆。諸如此類的借古諷今在小說里俯拾即是,再比如后面幾位提到的杜詩,比如小說后面談到的“煮酒論英雄”畫是在釋放“老頭子”蔣介石看出了老漕幫的野心,想要誅殺老漕幫首領萬硯方,小說里提到的七本書,都暗含人物命運和情節(jié)發(fā)展。等等等等,皆是將小說線索埋在典故之中。
      
      再看小說的主旨。小說的封底寫著,向1949年搬遷去臺,繼而幻滅,繼而隱身江湖的萬千小人物致敬。在文章里體現(xiàn)的意象,是老漕幫的萬千光棍,是“張大春”的一家,這些小人物在大歷史敘述下,是“隱”的。而這個主旨本身,也是躲藏在許多典故、歷史、武俠和復雜的線索背后,也算是“隱藏”的主旨吧。
      
  •     城邦暴力團兩本書,我翻翻滾滾的看了好幾遍,才將前后情節(jié)看透,覺得好散亂,換個角度,如果作者用順敘的方式寫會怎樣呢?就應該是從他爸遷臺開始,中間是到太晚眷村的生活,之后是遇襲等等,之后是和小五小六的那段避險解謎,這中間夾雜這對于等等背景的敘述。其實這樣寫也有起因,經(jīng)過,高潮,結局啊。還有北京敘述等等。我覺得也挺好的。
  •     前生今世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讀后
      苦茶
      如何是一個理想的讀者呢?在小說中張大春給了一個模糊的答案,家中所藏的漕幫萬老爺子曾經(jīng)收藏的畫作,其中講述的是煮酒論英雄的場景,曹操與劉備兩人坐在一叢竹子下。張大春從這幅贗畫,看出了老頭子和老爺子之間的關系,解讀出了萬老爺子的死因。最后的評論卻是根據(jù)萬家的畫論,所畫所寫的其實都有潛在理想的讀者,能夠會其意者即是。如果,我拿這作為整部書的題眼來解讀,也許并不違背張大春的本意。
      一、江湖
      小說開端的萬老爺子的死,其實是竹林六閑著作的引子,也是整部小說的終結。六部小說中,當然是對清代江南八俠的故事,根據(jù)張大春的需要,穿插在整部小說之中。不過,這其實是整部小說中最為實在的部分,就像高陽所說書出版了就不會欺騙。雖然,張大春從這六本書里解讀出一個民國史,但是故事本身卻是真的。
      了因和尚作為八俠之首,成名最早,功夫最深,卻最后被其它七人所殺。對于了因和尚的死,在小說中至少出現(xiàn)過兩次。那么,我們就不妨問,為何了因和尚的死,會作為故事中的情節(jié)?其它七俠都有傳承,一直到了民國,并與洪門漕幫的糾葛攪和在了一起。而唯有了因,卻因一死而真正了脫了因果,不在民國和臺灣的故事中出現(xiàn)了。
      清代的故事中,沒有政治,卻有大義,呂四娘只身殺死了雍正,汪神醫(yī)又救了呂四娘,諸俠客最后為了大義,而殺死了結義的大哥了因。英雄豪杰,各個義蓋云天,卻不妨留有小毛病,無論是貪吃、好色、喜盜、隱居。而這些豪氣和毛病,隨著血脈和師承,流傳到了民國。
      二、幫派
      故事的名字中就有暴力團,暗示了整部小說中的重點所在,我們也不能不關照一下。雖然,我不喜歡張大春的考據(jù)成癖,對于漕幫的描繪確實妙不可言。漕幫洪門這個民國時期的主角,引子也在清代,我們不妨一一分說。
      漕幫本是江南向京城押運漕糧的幫眾,為了養(yǎng)家糊口,自愿結成的團體。有信仰,有宗旨,也有幫規(guī)。不過,從幫眾的組成就能看出,他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有多緊密。再反過頭來說洪門,雖說故事中著墨不多,但是絕對是故事的二號反角。說洪門,不如說天地會,反清復明,這是金庸先生筆下的傳奇。同樣從中不難看出,洪門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且說民國時期老頭子出身漕幫本不是秘聞,但天無二日,老頭子與老爺子之間的關系就耐人玩味了。于是,老頭子雖然借助老爺子的漕幫勢力,卻暗中吸納洪門來制衡漕幫。于是出現(xiàn)了小說中,老爺子所面對的種種麻煩。盡管如此,老爺子還是化險為夷,反而幫老頭子將黃金運到了臺灣。正是這一船黃金,張大春才被父親帶到了臺灣。
      三、政治
      在講臺灣政治故事之前,我們再插敘兩個小故事,其一是晚清時期洪門在小樓陷害漕幫,其二是民國時期受洪門指使莫顧二家陷害漕幫和飄花門孫家。這兩個故事,是臺灣故事的重要兩個線索。
      錢家?guī)椭殚T建了一座小樓,作為聯(lián)合各個幫派的場所,雖然經(jīng)過漕幫眾光棍的摸索,仍舊無法發(fā)現(xiàn)暗藏其中的機關。正當洪門宴請漕幫的當口,一聲汽笛,讓整個酒樓土崩瓦解。幸而錢家暗設機關,才救得眾漕幫英雄脫困。而老幫主引咎辭職,萬家才能主持漕幫。
      莫家破產,而愿將拳譜贈予顧家,卻不料遭槍手殺害。北京的飄花門主孫少華為自證清白而殞身,萬老爺子也難脫嫌隙。這個案子,原本是洪門陷害漕幫所設的計策,其中莫人杰遁身未亡,逃到香港為洪門結交日本人,后又與赤黨勾結。
      這兩個故事引發(fā)了第三個故事,卻發(fā)生在臺灣和日本之間。莫人杰化名周德鴻跟隨團訪問日本,本想借機逃亡臺灣,卻不料被出租司機送到了蘇聯(lián)大使館。這引發(fā)了老頭子對于萬老爺子的猜忌,最終派萬熙將老爺子殺害。其實,故事到這里已經(jīng)結束了。因為,作為讀者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謎底,無需再反復玩索。只是,張大春將上面的故事演繹成了洋洋灑灑的兩大冊。
      結語
      雖然,張大春的父親也是混過光棍的,卻一直反對張大春接觸老大哥。其中的原因,頗值得思考。但整部小說從線索上看,其實就是上述三部分,其它的內容,不管是考證、回憶、記錄、對話,大半是張大春為了迷惑讀者而設下的陣。當然,有些人喜歡稀奇古怪的陣,就樂而忘返了。但是,對于清醒的讀者來說,故事是為了情節(jié)服務的。張大春擺了這么多龍門陣,到底想要說一些什么呢?在我看來,張大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歷史倒退主義者。八俠的大義和恩仇,描寫的是傳統(tǒng)的看法。這一變成了幫派,依舊是為了幫內的義氣,卻轉而為利益相互爭斗。再而下就是政治了,純粹為了利益,而沒有任何的情義在其中了。幫派也好,情治單位也好,都是為了政治利益服務的。父親告誡張大春不要參與幫派的活動,其實不如說讓他遠離政治。彼時的幫派已經(jīng)并非是老爺子的漕幫,而只是老頭子的工具了。
      作為隱藏張大春的政治觀點來說,這部小說算是成功的,畢竟百花拳確實令人眼花繚亂,從而讓人無法確知張大春的意圖所在。但另一方面,這部小說也確實是失敗的,畢竟復雜的敘事方式,并不能帶來清晰的故事構架,更不能帶給讀者閱讀的快樂。
      
  •     刊于《今日閱讀》2013年12月
      
      《城邦暴力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以下簡稱《城》)上下兩冊足足800多頁,看完它花費了不少時間。但即便是細讀到了最后一頁,我仍然覺得自己并非真正“讀”完。原因在于這部表面上的“武俠小說”,文本之中卻塞滿了史海鉤沉、考據(jù)成癖的文獻資料,書中的登場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包羅萬象、真假難辨,非涉獵廣泛者可能永遠都無法判斷張大春究竟是在抽絲撥繭、還是在憑空杜撰,其言已在此、其意又在何處?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手里拿著這部《城》,滿眼都只能看見所謂“晦澀”和“炫技”,那就錯過了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我們最好將張大春看成一位雜學旁收的說書匠人,對其言聽之信之,任瞧他賣關子、抖包袱、講段子,做一個偷懶的茶客未嘗不能體會到該書的妙處。
      張大春(1957— ),臺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曾任教于輔仁大學、文化大學,是一位正宗的“學院派”大作家,梁文道說他比自己“厲害一百倍”,而莫言則評價其為“臺灣最有天份的作家”。其代表作包括《雞翎圖》《四喜憂國》《聆聽父親》《小說稗類》等,而《城》無疑是其中最具野心的一部著作。
        
      一、四段故事
      把《城》拆開來看,無非四段故事:(1)“江南八俠”的淵源及其學派傳承;(2)清末至抗戰(zhàn)前,“竹林七閑”相識的舊事;(3)抗戰(zhàn)至萬硯方斃命,蔣介石、萬硯方和洪達展,以及清幫洪幫諸江湖幫派的斗爭;(4)歷史學家高陽與作家張大春跨越數(shù)十年探尋真相的過程。
      這四段故事之中,第一段是經(jīng)典的“武俠”,張大春延續(xù)了清代至民國逐漸成型的老派武俠小說(如鄭證因、朱貞木、還珠樓主和王度廬等人)的風格,是對中國近代經(jīng)典武俠敘事套路的致敬;第二段是風雨飄搖的民國史,其中歷史人物、江湖幫派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讀起來就是一部間諜小說、揭秘小說;第三段是張大春的文史功底最為顯山露水的篇幅,在這個部分張大春在引證學術史料的同時,也杜撰了多部“學術著作”,進而非常完整地建構了一段風起云涌的“江湖史”;第四段不僅是一段探尋真相的元小說,也是張大春本人的個人成長史,頗有臺灣現(xiàn)當代青春成長小說的熱血之風,同時,書中“我”與高陽的交往經(jīng)歷,亦表達了現(xiàn)實生活中張大春對臺灣歷史小說作家高陽的傾慕之情。
      《城》中的四段故事在張大春的筆下,有機地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敘事時期和一個立體敘事空間,成功地塑造了一樁“江湖即現(xiàn)實”的“世紀暗戰(zhàn)”。故事與故事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推進節(jié)奏極為工整,這既是張大春科班出身所養(yǎng)成的條理“潔癖”,也表現(xiàn)出他在研究了武俠小說的傳統(tǒng)敘事之后對武俠小說結構布局的重新審視。
      
      二、兩條線索
      《城》的線索有兩條:第一條,由“我”從人文書店奇遇開始,基本還是采用順序,時不時有倒敘,以及對后述情節(jié)的提示;第二條,是“竹林七閑”的七部著作,則被張大春異常巧妙地、均勻地插敘在整本書的結構之中。
      兩條線索之中,張大春并沒有太在意小說的視角問題。有時是“我”,有時又是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好處是線索和故事在視角的轉換下,形成了一張極其嚴密的網(wǎng)。而張大春細心和勻稱的結構安排、以及經(jīng)常性的瞻前顧后,加劇了一種“被作者牢牢網(wǎng)住”感覺。而帶來的壞處則是由于“我”的視角往往大幅度滯后于讀者所已知的事實和期待的懸念,“我”的地位幾乎可以忽略,極大地削弱了第一人稱的代入感。
      但是“我”又不可能完全刪去,原因是張大春需要使用“元小說”的手法。所謂“元小說”,即有關小說的小說,是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及其創(chuàng)作過程的小說。張大春在一直試圖擦去虛構與現(xiàn)實的界限,他不像傳統(tǒng)小說一樣關注情節(jié)內容,而是在不停地敘述“我”是如何尋找文獻材料、然后創(chuàng)作出這本書,元小說注重把寫作過程告訴讀者。
      真實的歷史在《城》中好比一間房子的結構,某些真實的材料就好比磚瓦,但這些磚瓦卻不夠用,張大春的技巧即將一些杜撰的材料及小說技巧作為追加的磚瓦,構建了整座房屋。 張大春自己曾經(jīng)在訪談中談到:
      “關于那些所謂的‘炫技’,比較膚淺的批評家,在臺灣碰到不只一個。只要你稍微思索一下,深刻思索一下,這個題材,跟這個人物,跟這個情節(jié),跟所有小說里頭必備的若干元素能不能天衣無縫,而且并無二者,只有一個選擇地結合在一起,如果可以那么它就是完美的。這個結構里面有語言,有情感,有情節(jié),有各式各樣所謂技術因素或者元素。如果把它做到天衣無縫,說他炫技也沒有問題?!?br />   回到“元小說”,元小說應該說是最適合《城》的敘述方法。在元小說里,什么是小說、什么是現(xiàn)實,在文本的層面就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又遑論躲藏在文本后的涵義呢?通過元小說,張大春以虛構的形式瓦解了以“廟堂之高”為核心的傳統(tǒng)正史,以非虛構的元素重建了以“江湖之遠”為主題的現(xiàn)代野史。并且,張大春的瓦解絕非現(xiàn)代性對傳統(tǒng)性的徹底反抗或徹底顛覆,恰恰卻是對傳統(tǒng)曲線式的延續(xù),是融合了現(xiàn)代性的回歸,是后現(xiàn)代層面的小說敘事。
      該書封底如此寫道:“這個神奇的、異能的、充滿暴力的世界——無論我們稱之為江湖、武林或黑社會——之所以不為人知或鮮為人知,居然是因為它們過于真實的緣故。”讀完全書,誰都會產生一種對何為“真實”的重重疑慮:“竹林七閑”的七本著作是真的么?幾乎由張大春杜撰,但內容卻頗為可信;“三軍大學”所編纂的《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呢?此雖真事,但張大春卻附會了一些情節(jié)。不禁想起新垣平所著的《劍橋倚天屠龍史》,那是歷史學者筆下史學與文學、非虛構與虛構一次可愛的碰撞,但畢竟還能分得出孰真孰假。而類似的題材一旦放在如張大春一樣的小說家手里,可就上升到另一個層次了。
      
      三、一個缺陷
      不過,到了《我應該如此開始述說》一章(或者稍微再靠前一些),張大春跳出了敘事的慣有結構,開始逐漸為全書收尾。元小說的感覺到此時、分量越發(fā)重要,但給讀者的感覺卻是它的真實性卻越來越低。
      “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焙芏喔呙鞯淖骷揖邆淞朔峭岔懙拈_場和展開能力,以及與一般小說全然不同的敘述方式,但卻因此都并不具備很好的收尾能力。比如,現(xiàn)代派的鼻祖卡夫卡,其筆下的《城堡》永遠到不了、《美國》永遠也流浪不完。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敗給莫言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其長篇小說往往能讓人欲罷不能,卻總是在結尾部分不得不草草了之。其實這是必然的,是由于前面部分產生的巨大力量所導致的必然后果。
      《城》也存在一個這樣的缺陷。張大春實際上不是糾結“我應該如此開始述說”,而是在糾結“我到底該如何結尾”,元小說所帶來的敘述優(yōu)勢在該書最后部分被消耗殆盡。從原因來看,張大春對自己才情的不加約束過分拉長了全書的篇幅,但同時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的描述手法,導致主干情節(jié)顯得很不夠用。張大春精密的布局,僅僅是讓全書具有一種相當平緩而準確的節(jié)奏,卻仍然沒有逃離武俠小說“離奇和松散”的說書傳統(tǒng)。一個又一個經(jīng)典的小段落并沒有將《城》的高度撐起來,僅僅讓它變得滯重。
      除此之外,一些細枝末節(jié)也不太符合我的口味。譬如全書最重要的懸念,卻是一句“岳子鵬知情者也”;頗惋惜孫小五的地位、半遮半掩的紅蓮又總是撓人心癢;不喜歡書中太過玄妙的“奇門遁甲”,而趙太初和李綬武二人簡直已如諸葛亮般“多智近乎妖”……不過這些都無傷大雅了。
      
      四、沒有分界
      《城》中,舊學考據(jù)是特色,秉承老派武俠小說及江湖說本也是特色;以小說寓意現(xiàn)實是特色,開創(chuàng)了極具“學術風格”的新派武俠也是特色。但該書故意抹掉了“虛構和非虛構之間那條分界線”,才是我眼里《城》這部書最具魅力的特色?;谶@種手法,浪漫的武俠才有了真實的骨骼,而殘酷的現(xiàn)實才披上了浪漫的外衣。
      “虛構和非虛構之間那條分界線”出自《紐約時報書評》主編塔能豪斯所引用的弗里德曼的書評文章:“虛構和非虛構之間那條分界線,我覺得我和吉米在1976年就對之嗤之以鼻了?!?對這句話記憶深刻,是因為“嗤之以鼻”這個翻譯極有力量。
      2003年,美國暢銷作家丹·布朗(Dan Brown,1964- )的《達芬奇密碼》紅遍全球。讀者不僅跟隨書中男女主角經(jīng)歷了兩天一夜的神奇冒險,而且丹·布朗以模糊了真實與虛假界限的縝密推理,完整地闡釋了耶穌基督的“圣杯”之謎。此后,這類故意抹掉虛構與非虛構界限的文學小說大行其道,廣受歡迎。
      再往前看,文學史上第一個采用這種寫法的,大概就是意大利國寶級學者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 ),這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符號學家、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博學家和小說家,1980年玩票似的出版了小說《玫瑰的名字》,包括后來的幾部作品,尤其是《傅科擺》,艾柯的小說精彩絕倫地集合了兇殺、解密、偵探、歷史、考證等元素,開創(chuàng)了這種故意模糊虛構與非虛構間之間分界線的寫作手法。難怪張大春會為這位對他“影響很大”的意大利作家的作品中譯本作序了。
      其實,融合虛構和非虛構,絕不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學伎倆,而是小說作為一門藝術、其自身早就具有的本能。這股存在于文學內部的力量,不僅僅在于塑造了某個人物、抑或是留下了某段情節(jié),而是每每讀到類似《城》一樣的小說,都像是登上了一級臺階,進而會發(fā)現(xiàn)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環(huán)視這片天地,讀者就會清楚地知道:其實小說,還可以這樣寫。就像張大春本人曾類似地說過:“每個作家都有義務把小說的定義拓寬一步?!?/li>
  •     咬著牙看到87%,后面實在讀不下去了。所謂情節(jié),一本民國秘史和一本百科不太全書被掰開揉碎攪拌到一起再撒上把江湖玄奇的胡椒粉。所謂人物,不是一張臉譜就是一團迷霧,可親可敬可憎可恨可關心可帶入的一個也沒有。只能自甘恕鈍,參不出各中機巧;暗愧淺薄,讀不懂丶乛丿一深沉
  •     ﹣本來是老婆借回來看的書,但她說很難讀,我一時起了想試試的童心,竟然是我先把書讀完而老婆卻放棄掉了。
      
      ﹣好久沒有看過一本小說那麼‘累人’,或著說從來沒有看得那麼累人,就算是看董啟章的《天工開物》也沒有。
      
      ﹣累人,不是它不好看,而恰恰是它好看的地方。累人是因為它的敍事十分複雜,時序人物關係跳來跳去;牽涉的知識很多,從功夫到文學到歴史到政治到幫派到奇門遁甲,還沒有說臺灣或中華民國的社會背景。每一個向度本身就深不可測,而張大春在寫的時候也不是清蜓點水的每個點一下,而每每就是引用些內行人才知道的典故,挑戰(zhàn)讀者的理解極限。
      
      ﹣它這本書,不是一種線性的故事,而是像在織網(wǎng)一樣,又或建立 mind-map在一些縱橫交錯的時間軸上那樣,不易讀但也許更接近我們所理解的現(xiàn)實世界?
      
      ﹣作者把江湖、武俠與民國政府遷臺拉在一起寫,其實十分美麗。確實對我們不太理解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那時的故事和我們看武俠小說或江湖軼事有多少分別我們或許也說不上來?而我又覺得他寫他爸爸的那種貪心怕死逃到臺灣的遺恨、帳惘淒美得不得了。書中丈七個遺老、幫朋,那種流落異鄉(xiāng)無根可歸、為著一點江湖情義把命茍存於亂世,寫出來有如不合事宜的某種歌曲一樣。
      
      ﹣作者還談‘虧欠’,我有那麼一刻覺得他真的用這本書來談虧欠,雖然理不出甚麼。
      
      ﹣讀完這書,少不免會開始懷疑現(xiàn)實是不是有點像書中的描寫那樣,充滿了我們不知道的秘密及隱世高人。當然我們也透過作者被提醒,正史下隱藏了太多不能被人知曉的東西。
      
      ﹣作者也談作為一個敍述者的思考,比如讓當開始去寫這故事。某些段落看出了駱以軍的影子,畢竟張大春是老師吧。如果夠努力應該去爬梳一下張大春與高陽的關係呢。
      
      ﹣最近臺灣的‘文學’讀得蠻兇,難得有股勁,還要再努力!
  •      名聲得響的一本書,經(jīng)常在一些雜志報紙網(wǎng)站上看到關于這本書和作者的介紹,贊者居多。不過我早于對于好評如潮的書有了免疫,不會立馬入手。
       在圖書館偶然發(fā)現(xiàn)可借,一翻之下覺得其實難符。本人評價小說的好壞是可不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很遺憾,這書不能。現(xiàn)在這書只看到一半左右,發(fā)覺作者東拉西扯,引這引哪,令人不勝其煩。
      還有人物描寫不清楚,反正現(xiàn)在搞不清“七閑”,誰是算命的,誰是書法家了。
      情節(jié)沒有一氣貫之的感覺,沒有追的快感。
      
      
      
  •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在浩瀚如海的史料背景下,用文字瑰麗奇異寫出一個大開大闔的故事,一些令人神往的人物,看得叫一個痛快淋漓。
      
      一開頭就先聲奪人,漕幫老爺子明明絕世神功卻不明不白的死在幾粒槍子兒下,得罪的是蔣介石,然后就越扯越能扯,連國共對峙都扯出來了,亂世隱于碟陣,大陸臺灣美國日本居然被幾股黑幫攪成這樣。什么黃金運臺,蓋世神功,神秘大佛,會道門的居然能被一股腦兒寫進去,還這么煞有介事,真是奇詭華麗。
      
      故事開始看起來似乎有點艱難,可是越到后面越懸疑,越到后面越緊張,又有一種黑色幽默的輕松和快感。雖然看起來像是一本武俠小說,但是它有種完全不同于過去的武俠小說的特點。
      
      說的是武俠,其實說的是現(xiàn)實。寫的是江湖,但既沒有縱橫快意的恩仇,也沒有糾結難理的情怨。作者把江湖與政治糾纏到一處來寫,布局迷離,作者通篇都在暗諷政治,每段都有令人思考的文字。
      
      此書對武術招式兵器內功的描繪不多,主要還是靠情節(jié)推動。雖然情節(jié)確實有點亂,一會兒插敘一會兒倒議的,需要靜下心來仔細讀。還有很多情節(jié)都是點到為止并不深聊,但是反而讓讀者邊看還能邊回憶邊琢磨。最后全書讀完后,感覺有很多伏筆沒有明白,忍不住回頭再重讀,很多細節(jié),前后貫通后才知其深意。
      
      作者行文風格也算獨特,有點兒半文半白的感覺,個人覺得還是港澳臺那邊兒的傳統(tǒng)文化保留的更原生態(tài)。
      
      整體來說,故事充滿想像力,現(xiàn)實與虛構完全融合。不過里面承載的信息太大,涉及的古書、典故太多,閱讀流暢感差了一點。
      
      
      
  •      張大春,1957年生人,《城邦暴力團》一書成于1999至2000年,作者時年剛過不惑。四十幾歲的男人身體已經(jīng)走了幾年下坡路,于是當年之勇就會愈發(fā)在記憶中凸顯,“想當年如何如何”成了酒場牌桌上必不可少的佐料,昔時的殘垣斷壁,無論是鄰居瘦弱的姑娘,還是夜店把來的馬子都被擺在同一張臺面上供人反復咀嚼,好似一鍋新鮮出爐的麻辣小龍蝦,掐頭去尾剝皮后雖然沒剩多少肉,絕妙之處卻在手指所沾的醬料,吸吮之,回味之,個中滋味跟聽同桌謝頂醉漢講完一段真假難辨的青春艷事后不由自主地嘆出一聲:“哎!”一樣來得回味幽長,甚至往往聲已斷而意未絕,不知又會勾起那家爺們兒的傷心事,雖然同樣的真假難辨,不過似乎更加刻骨銘心,于是一桌酒肉宴成了十日談,村姑少婦妓女尼姑統(tǒng)統(tǒng)被擺上臺面供人反復咀嚼,好似一鍋新鮮出爐的麻辣小龍蝦,食之無肉,回味悠長。
       上述文字充滿了一個人在二十郎當歲時對一群想象中酒酣耳熱的四十幾歲的老爺們所必然抱有的優(yōu)越感。我覺得自己永遠都不會出現(xiàn)在那場聚會中,他們是我嘲諷的對象,他們不是我的未來,我父輩的現(xiàn)在或者我祖輩的過去,他們就是一群酒后扯淡的醉漢而已。因為我不會讓我恨過愛過思念過的姑娘們成為任人咀嚼的小龍蝦,更絲毫無法體會那吸吮手指的快感在哪里!不僅我不會,我的父輩不會,我的祖輩們也不會,他們就是一群四十幾歲的酒酣耳熱的老爺們兒,在歲月中孤零零的回憶著真假難辨的姑娘,吸吮著手指,回味悠長。
       在二十年后世界中我們既可以把每道菜都變成舌尖上的中國,也可以把每篇文章都改成《環(huán)球時報》的社論,不過無論是唇齒留香或是佶屈聱牙都是個孤零零的存在,與己無關,雖然神在其中時會癡笑、會訕笑、會嘲笑,卻不會覺察到紅蓮對張大春所描述的“虧欠”之感,易言之,我們不可能愛上那個二十年后的世界,因為它與我兩不相欠?!冻前畋┝F》中的竹林七賢所占篇幅甚巨,不過作為作者化身的顯然是那個同叫“張大春”的少年。他生于民國四十幾年,父親木訥母親柔弱,曾經(jīng)的夢就是能有臺電視機,曾經(jīng)的愛好是把手伸入鄰家孫小五的裙底,考入大學混到碩士學歷,僅此而已。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就是現(xiàn)實中那個張大春的回憶,民國四十幾年可以換成一九八幾年,電視機可以換成小霸王學習機,孫小五可以換成韓梅梅,諸如此類,幾個簡單的替換過后就可以用這些字概括絕大多數(shù)男孩的前半生,盡管這樣的記憶形貌猥瑣,但奈何我們依然愛的深沉,就像那神秘的孫小五的裙底?;貞涍^去總讓人感到羞赧,因為那時的快樂是如此直接而獲取快樂的手段又是如此的低劣,混雜著下流殘忍與屎尿屁的快樂記憶源遠流長,滋養(yǎng)著大地與心靈,于是當我們再年長些的時候,我們選擇了去粉飾。那伸向裙底的手變成了少年維特之煩惱,變成了迎面而來溫暖的風,變成了初中時舉家搬遷的修長少女的身影。張大春更是粉飾者中的翹楚,在他的回憶里,那只骯臟的手依然還伸向了裙底,只是那可人的少女身懷絕技,一下就卸掉了他的大拇指,然后再裝回去,微微一笑,驚天動地。作者說全書始于那個叫孫小六的懦弱男孩自五樓窗口的飛身一躍,在我讀來全書的書眼卻盡在那不斷伸向或意圖伸向孫小五裙底的手,后來則變成了腦海中反復翻滾的紅蓮的豐潤多汁的肉體,這是一本中年大叔回憶少年時懷春的書,而置于其上的大人物、大歷史、大事件盡是為了將那只骯臟的手變成溫暖的風。
       《城邦暴力團》中提出了一個“理想讀者”的概念:“在他們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的讀者’。這個‘理想的讀者’能夠透過殘破散碎的文本,完全了解作品的意義,且基于這份了解而訴諸某種符合作者預期的行動”。萬硯方是李綬武那副方鳳梧仿作的理想讀者,他讀出了那畫里的藍二哥不僅是劉備更是其他兩個散落于《三國演義》角落里的兩個不知名的人物,活脫脫的一幅三位一體圖;萬德福是萬硯方臨死字謎的理想讀者,他解出了部分又將剩余部分找到了能破解之人;張大春之父曾被竹林六老認做理想讀者,但他卻無法從散落于海量信息中的只鱗片爪里找出頭緒,到頭來只落得李綬武的一句“你爹負了我們!”。同那可憐可嘆的“走之輩”的張老爺子一樣,作家張大春也要在浩如煙海的青春記憶中去尋找猜測一個又一個的謎題與暗示,隔壁粗陋的出租車司機、書店碰到的“吊兔子哥的老變態(tài)”、兒時記憶里的一場大火、菜場口窩囊的武師以及那個“越活越回去”的師娘等等雞零狗碎的細節(jié)都成了解開人生謎題的鑰匙。靠著他們,作者成為了自己回憶的理想讀者。作家張大春樂此不疲的解讀著以自己前半生為謎面的謎題,為此他甚至特意勾畫了一個與自己的青春同樣形貌猥瑣的少年,并以己之名加諸其身。嶄新的張大春在故紙堆里粉墨登場,張牙舞爪并低眉順眼著。
       “如果有需要援引古今中外著名經(jīng)典或研究資料的地方,我就瞎編一個人名、捏造一個書名、杜撰一段看起來像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jīng)說出、寫出且恰恰可以充分支持我的論理的語言。坦白說,這樣的勾當作來十分有趣,幾乎像是上了癮一般,我越來越覺得發(fā)明一個論文中的理據(jù)要比推演一套嚴整的論述或者歸納一個抽象性的命題來得更加迷人。在將近四個月的時間里,我創(chuàng)造了一百三十二個不存在的人、兩百零五本不存在的書、三百二十六則不存在的論述。如果不是因為繳交期限已至,我還可以繼續(xù)寫下去,直到天荒地老?!边@是人物張大春在完成碩士論文時所說的一段話,不出意外大概也是《城邦暴力團》成書的經(jīng)過,字里行間透著作者壞笑。歷史的面目尚且模糊,當其被混雜入中年人對自己青春的敝帚自珍時難免會更加的曲折離奇。有人說張大春是在用以小說講歷史的方式向其忘年交高陽致敬,我以為高陽之地位與方鳳梧、萬硯方等人并沒有差別,都是為了重塑青春而被編排進的人物罷了,這些真真假假的人物虛虛實實地把散落一地的青春殘片穿起,以中華民族兩千年未有之動蕩為底色,輪廓卻是紅蓮那豐潤多汁的肉體與孫小六那神秘的裙底。
      
  •     《城邦暴力團》張大春的小說 一個朋友的碩士論文就是以此為題。 昨天
      
      在上海圖書館看完了上冊,真是過癮。 其實也可以算現(xiàn)代武俠小說,里
      
      頭的人武功好生了得,不必金庸里頭的人遜色,而且還是在現(xiàn)代。 看的
      
      人明明知道是假的,看起來卻好像真的一樣。 張大春的傳統(tǒng)文化底子好
      
      生了得。
      
       原來萬老爺子的原型就是 杜月笙
      
      
  •   十四好久不寫評了,一出手還是經(jīng)典。
  •   第一遍看實在是……沒看懂
  •   這書,說是狗屎也有道理,因為讀著腦袋疼,不連貫,最后故事云里霧里的沒講完。但是讀完之后去回味的時候,發(fā)現(xiàn)與那些連貫的故事一樣,真正停留在記憶中的不過也是那些記憶碎片。這些玩意勾勒出一種氣氛,有點像周星馳的電影《功夫》里邊,把無厘頭的部分去掉,那種環(huán)境、那種感覺略像
  •   倒數(shù)第三行有個筆誤,“一級臺階”
  •   好的^_^
  •   哈哈哈,出差開心吧~
  •   還好...再不去這種公務接待性質的了..喝酒喝死。。
  •   這么慘,你還要喝酒的哇。。。
  •   囧...就我跟老板倆..被車輪戰(zhàn)...
  •   我去。。太兇殘
  •   梁文道談此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3039a0100xeyx.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3039a0100xez7.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3039a0100xezt.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3039a0100xf0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3039a0100xs5h.html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