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出版時間:1999  出版社:五南  作者:包宗和,吳玉山 (主編)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過去,兩岸關係是新聞話題、是政治焦點,但卻不構成理論研究的核心,更沒有學術對話的機會。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本書歸納了研究兩岸問題的九個主要途徑,並邀請開創(chuàng)或熟悉這些途徑的學者為讀者一一介紹與評論,分析每一個途徑的優(yōu)點和缺點。本書是學術界開啟兩岸關係理論研究的第一步,是任何關心兩岸問題的人士所必讀的材料。
第一章 吳玉山: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第二章 高 朗: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
第三章 張五岳:分裂國家模式之探討
第四章 吳秀光:兩岸談判之結構分析:由博奕理論出發(fā)
第五章 吳玉山:臺灣的大陸政策:結構與理性
第六章 冷則剛:大陸經(jīng)貿(mào)政策的根源:國家與社會的互動
第七章 石之瑜:芝麻!開門 心理分析引領兩岸政策研究進入新境界
第八章 包宗和:戰(zhàn)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
-以美國和臺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
第九章 明居正:國際體系理論與兩岸關係
第十章 袁 易:安全典則與美「中」關係:一個認知社群的分析

作者簡介

●包宗和
現(xiàn)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qū)政治學博士
研究長長:國際政治、外交決策、國際衝突、美國外交政策、博奕理論
●吳玉山
現(xiàn)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博士
研究專長:中國大陸研究、俄羅斯及東歐研究、比較社會主義經(jīng)濟轉型、族群政治、國際關係理論
●高 朗
現(xiàn)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學博士
研究專長:比較政府、國際政治外交
●張五岳
現(xiàn)職: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
研究專長:香港問題、中共對臺政策、兩岸政經(jīng)關係、分裂國家統(tǒng)一政策之比較、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
●吳秀光
現(xiàn)職: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政治學博士
研究專長:國際行政、國際關係、談判學、博奕理論、公共行政、公共政策
●冷則剛
現(xiàn)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學歷: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府與外交博士
研究專長:兩岸關係、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第三世界發(fā)展
●石之瑜
現(xiàn)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
研究專長:中國、政治心理學、兩性研究
●明居正
現(xiàn)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聖母大學博士
研究專長:中共政治、中共外交、國際政治、兩岸關係、政黨與選舉
●袁 易
現(xiàn)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qū))政治學博士
研究專長:中共黨政、美「中」關係、亞太安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這本書可以說是作兩岸關系研究的必讀書。臺灣這邊在十幾年前的研究水平已經(jīng)達到相當?shù)母叨?。這本書就能夠從兩岸、國內(nèi)、國際三個面向來解讀和分析兩岸關系,涉及整合理論、分裂國家理論、博弈理論、心理學理論等多層次的理論分析,為后人分析和研究兩岸關系中的某一或某些問題都提供了極好的理論基礎。
       2011年新版《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系》對此書做了相應的調整,新增了一些新的解讀,亦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      因為要寫研究計劃,所以從三月份回到學校就一直泡在圖書館的臺灣文獻資料室里,看了不少臺灣出版的關于兩岸關系的文獻,發(fā)現(xiàn)這里真是一座寶庫,正如吳玉山在其1997年的著作《抗衡與扈從》中所說的,臺灣自然是研究兩岸關系最適宜的場所,因為在這里有足夠的關心,也有充分的資訊。臺灣學界對兩岸關系的研究很深入,視角也更寬廣,很值得借鑒和學習。
       兩岸關系牽涉到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因此當前的兩岸關系研究涉及到上述多個方面,但毫無疑問的是,兩岸關系歸根結底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從政治學的角度對之加以研究顯得十分必要,而無論是中國大陸、臺灣還是西方的學者也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從事這項研究,這些在分析角度和內(nèi)容上各有不同,臺大的吳玉山教授將之大致分為規(guī)范性的討論、描述性的分析和理論性的建構三種類型。兩岸關系是一個相當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議題,正因為它的現(xiàn)實性,所以兩岸學界在研究兩岸關系時側重于從現(xiàn)實政策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重大事件并進行對策研究,側重為政府在兩岸關系問題上的決策提供參考,而從理論的角度進行研究則不夠多,只有部分學者從理論意義上尋找兩岸關系的規(guī)律或模式,以期了解兩岸關系背后的影響因素。
       這段時間唯一完整看完的是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的《爭辯中的兩岸關系理論》,本書即是一本從理論角度對兩岸關系進行研究的論文集,該書收集了臺灣理論界對兩岸關系進行研究的頂級學者,這些學者在其研究中嘗試著確定兩岸關系的定位和發(fā)展取向。吳玉山在其《抗衡與扈從》中指出,對兩岸關系過去和當前發(fā)展狀況的研究,主要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研究,包括兩岸互動面向,國內(nèi)政治面向和國際環(huán)境面向,而國內(nèi)政治面向又可以區(qū)分為大陸對臺政策和臺灣的大陸政策兩個方面,而本書的內(nèi)容即涵蓋上述三個面向。
      在兩岸互動面向上,高朗運用整合理論來分析兩岸關系的現(xiàn)實狀況,他將兩岸關系的現(xiàn)狀描述為未統(tǒng)一、未整合,而要想實現(xiàn)整合與統(tǒng)一,則有兩種方式,分別是漸進式途徑(先整合后統(tǒng)一)和概括式途徑(先統(tǒng)一后整合),前者可以用功能主義和后功能主義來解釋,為臺灣方面所可能接受,后者則可以用聯(lián)邦主義論來解釋,是大陸方面的主張。高朗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清楚的理解兩岸當局各自的立場,從其紛繁變化的論述中整理出簡單的脈絡。當然,這種概括也存在問題,畢竟兩岸當局的兩岸關系政策出了其外在表現(xiàn)外,還隱藏著很多不足與外人道也的東西,這也是兩岸關系之所以復雜的原因所在,比如臺灣先整合后統(tǒng)一的主張,看起來有其合理之處,但大陸總是懷疑其明處是統(tǒng)一,暗處卻是在為獨立創(chuàng)造條件,是在拖延統(tǒng)一進程,以拖待變。大陸的這種擔心不無道理。
       吳秀光則運用博弈理論來分析兩岸關系,他指出兩岸之間的談判具有“兩造”、“資源不均衡”、“認知差異”、“無法自由退出”、“兩階段”、“多議題”、“重復”、“公開”、“協(xié)議無強制性”等特性,認為盡管兩岸間的談判難度高、失敗代價高、復雜,但可操作性強,應該投入更多人力與資源進行研究。用博弈論來研究兩岸當局的互動著實是個很好的視角,兩岸虛虛實實、雖有溝通卻真假摻雜,確實是一出博弈的好戲,可惜兩岸政治交流又是一個典型的黑箱,局外人要想了解其中的實情,是非常困難的,即便臺灣民主化后媒體的開放使得我們了解幕后事務更加容易,但是媒體報道有多少真實成分仍然是值得懷疑的,從這個角度說,博弈論從理論上理解兩岸關系是有意義的,但要真正為這一理論的具體應用提供現(xiàn)實素材,卻是十分困難的。
       至于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走向問題,張五岳運用分裂國家模式,通過比較東、西德和朝韓兩個分裂國家的處理方式,力圖為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取向提供一種借鑒,并建議雙方應該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展開交流??梢园l(fā)現(xiàn),上述兩個模式和兩岸問題有其相似之處,特別是起源背景比如美蘇干涉和冷戰(zhàn)局勢等問題上都能找到共性,這使得比較和借鑒他國的處理方式有其現(xiàn)實意義,而上述模式都是和平解決或者正在和平共處,確實不應該完全加以否定其意義。不過,這幾個模式之間的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規(guī)模,東西德和朝韓是體量相當?shù)膶αⅢw,而兩岸不是,大陸遠大于臺灣,無論是經(jīng)濟規(guī)模還是軍事實力皆是如此,另外大陸還是世界級大國,可以在外交上要求其他國家對其讓步,并對臺灣施壓,這種客觀條件都使得運用別的模式來類比兩岸關系需要特別的慎重。還有一個問題,大陸在“一個中國”問題上拒不讓步,延伸的立場是堅決不同意現(xiàn)實意義上或暫時的分裂或臺灣獨立,因此這也就與兩德、朝韓的做法完全不同,如果簡單套用上述模式只能流于自說自話了。
       就國內(nèi)政治面向而言,臺灣學者們分別關注臺灣和大陸內(nèi)部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對兩岸關系的影響以及各自的兩岸關系政策。吳玉山將大小政治實體模式和選票極大化策略模式結合起來,前者從外在結構性因素出發(fā)分析臺灣的大陸政策如何受到影響,而后者則闡釋了臺灣大陸政策的微觀基礎,說明民主政黨競爭體制所產(chǎn)生的作用。其邏輯是兩岸的經(jīng)濟差距與美國支持臺灣的程度(安全取向)的變化,導致選民在認同和利益問題上的偏好變化,進而影響各政黨的大陸政策取向。吳玉山建構了一種分析臺灣大陸政策的理論,有助于對臺灣大陸政策的形成和變遷做出解釋并提供預測,但其問題是在強調結構性因素的同時,忽略了對大陸的對臺政策等能動性因素的關注,還需要對這些解釋和預測進一步精致化。冷則剛用發(fā)展國家理論來詮釋臺灣民主化后新的政商關系,以及其對臺灣的大陸政策所產(chǎn)生的影響。民主化后,臺灣不再是威權政體,政府的專業(yè)官僚不再如過去那樣有自主的經(jīng)濟政策制定權,政治人物也不似過去那樣采不干涉立場,反而在社會各界特別是團體的壓力下積極介入經(jīng)濟政策的制定,而國民黨當局在這種情況下希望通過抗拒兩岸經(jīng)貿(mào)交流來應付反對黨對統(tǒng)一的反抗,并借此與大企業(yè)討價還價,保持控制能力。但民主化的現(xiàn)實也使得政府也面臨民間的巨大壓力,特別是中小企業(yè)不受當局限制自行去大陸投資,大企業(yè)也利用大陸的優(yōu)惠政策提高與臺灣當局的議價能力,總體而言,民主化確實削弱了當局的自主性和施政能力,兩岸經(jīng)貿(mào)關系也更加復雜化。而石之瑜則用心理分析途徑來詮釋大陸對于臺灣的態(tài)度與政策,他主張通過對不同世代和派別的兩岸領導人進行分析,以發(fā)現(xiàn)決策者所發(fā)生的變化及其對兩岸關系發(fā)展方向的影響。
       在國際政治面相上,包宗和將Lowell Dittmer戰(zhàn)略三角理論引入對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的三邊關系研究,通過界定不同時期美國、大陸和臺灣在戰(zhàn)略三角中所處的位置,希望弄清楚三者在相互關系中的地位以及變化的可能性。該理論包含四種模式,分別是結婚型、三邊家族型、羅曼蒂克型和單位否決型,而在這四種模式中各個成員扮演的角色包括樞紐(pivot,羅曼蒂克型里對另兩方都友好的一方),朋友(friend,三邊家族型中相互友好的任一方),伙伴(partner,結婚型中關系友好的兩方),側翼(wing,羅曼蒂克型里與樞紐友好的一方),敵人(foe,單位否決型中互相敵對的任一方),孤雛(outcast,結婚型中與其他兩方敵對的一方)。通過三方相互關系的演化,可以使三邊關系向不同的模式轉化。他指出大陸、臺灣和美國的三邊關系從過去到現(xiàn)在經(jīng)歷過多次變化,而就角色效益而言,成為樞紐固然最優(yōu),但只有建立三邊家族型的關系才能獲致一種微妙平衡的態(tài)勢。
       明居正從國際體系理論出發(fā),分析了“體系”的兩種用法,即外在因素和“體系影響”,他指出前者強調對外在因素的羅列,但忽視了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行為者的,并且,很多論述無法構成理論,因為缺乏變項間的因果聯(lián)系。他認為只有“體系影響派”可以對兩岸關系提供理論的詮釋,特別是現(xiàn)實主義有助于分析兩岸關系問題中的因果關系,有助于找到兩岸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癥結所在。
       袁易在對新現(xiàn)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進行理論梳理之后,使用認知社群理論來分析中美關系,他強調主觀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把結構制約、行為者利益、選擇偏好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從認知理論出發(fā)認為行為體的意識和知識決定了對制度的需要?;谏鲜鲅芯?,他提出一個有關美中安全典制的分析架構,包含國際無政府狀態(tài)、安全困境、國家權力結構、國際典制,這些因素同國內(nèi)政治一道對國家行為產(chǎn)生影響,這一研究途徑的具體做法是通過認知與機構的戰(zhàn)略聯(lián)結,建構對安全典制動力的認知因素分析架構。他進而認為需要掌握安全典制的建立、發(fā)展和變遷過程,以避免決策者在“認知社群”里出現(xiàn)“知覺錯誤”,并對兩岸關系的互動提供參考。
      
      
      
      
      《爭辯中的兩岸關系理論》
      
      主編:包宗和,吳玉山
      
      目錄:
      
      第一章 吳玉山:爭辯中的兩岸關系理論
      第二章 高朗: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
      第三章 張五岳:分裂國家模式之探討
      第四章 吳秀光:兩岸談判之結構分析:由博弈理論出發(fā)
      第五章 吳玉山:臺灣的大陸政策:結構與理性
      第六章 冷則剛:大陸經(jīng)貿(mào)政策的根源:國家與社會的互動
      第七章 石之瑜:芝麻!開門:心靈分析引領兩岸政策研究進入新境界
      第八章 包宗和:戰(zhàn)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臺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
      第九章 明居正:國際體系理論與兩岸關系
      第十章 袁易:安全典制與美“中”關系:一個認知社群的分析架構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第一版(2000年4月第二次印刷)
      
      
  •     若希望了解臺灣學界對兩案關系的政治解決方案,張亞中先生的書自然避不過。
      但是如果要全面了解臺灣學術界對兩案關系的思考路徑和研究成果,當首推此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