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3 出版社: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辛永清 譯者:劉姿君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食串起的家族記憶史
附贈「安閑園的12道味道」別冊
安閑園裡的每一天都新鮮,時光刻劃下種種事物,靜靜流逝……
日常生活中無論多麼微小的人、事、物當中,都有寶藏。
而無論什麼時代,只要用心尋找,必定能找著。
作者辛永清是府城紳士辛西淮的女兒。她在本書中書寫了她在臺南辛家綠意盎然的莊園「安閑園」的兒時家庭回憶,並端出凝結歲月的十二道精彩菜色。每個篇章後面都會附上與主題有關的烹飪食譜。在辛永清細雋永的筆觸中,可以一窺臺灣戰(zhàn)前戰(zhàn)後時代下的臺灣、上流階層的優(yōu)雅生活,和辛家餐桌上充滿愛的記憶的料理。有些讀來充滿歡樂、幽默,有些讓人覺得遺憾、感傷,偶爾也不經發(fā)現(xiàn)一抹淡淡的陰影。讀來非常精采,就像短篇小說。
辛永清上面有三個哥哥、四個姊姊,下面則是一個小她四歲的妹妹。出生後到三、四歲以前仍住在臺南市區(qū)裡除百貨公司、唯二的水泥大樓建築裡。後來搬到臺南郊區(qū)的莊園「安閑園」。安閑園的面積想必不小,除了住了辛家一大家子的人、圍繞著他們的大批傭人,還有飼養(yǎng)的雞、火雞、豬和片片隨時間遞嬗就有不同成果的菜園、果園和花園。
那為什麼明明是臺灣人,卻是本日文翻譯書呢?這一切只能說造化弄人。她明瞭妹妹的歌唱天賦,想讓妹妹發(fā)展,但也想讓母親一原宿願,便決定由她先結婚。她懷抱著幸福家庭的美夢,遠嫁日本。當時只準備了暫時的行李,並沒有長期居住的打算,沒想到隔年生下小男孩,卻必須含辛茹苦獨力撫養(yǎng)兒子,導致婚姻瓦解。帶個孩子的外國人根本找不到工作,也不願依賴娘家和親切的兄姊,為了活下去只好開始教授她的專業(yè)音樂,但想要一次授課多收一些學生,才能多賺一些錢,於是決定開始教授烹飪。
一開始她在圍牆上貼傳單,為了收多一點學生,還騎腳踏車跑遍居住附近的私鐵各區(qū),怕別人看見,都用圍巾包著臉。從西洋料理教起,…漸漸地教起娘家的家傳料理,最後變成專門教授中國家庭料理。學生也從鄰家太太,後來傳到車站前的仙貝店、古箏老師……口耳相傳下,許多政商名流都成了她的學生。她遠在日本和兒子相依生活,同時在「安閑園」度過的多愁善感的青春時光卻時常浮現(xiàn)心頭。這些故事如同《紅樓夢》的辛家臺灣近代版,只是充盈著更多纖細的感情和愛。她的描寫活靈活現(xiàn),讓人又哭又笑,讀來歷歷在目。
大大小小的生活小事都與飲食有關。幫傭阿英姨為了幫母親去久咳,打聽來「童子尿泡蛋」做成酒蛋的偏方,不知是不是蛋與尿都出自安閑園,母親真的痊癒。嚴格同時慈愛家人的父親,堅持餐桌上的食物人人有分,不然不吃,費盡心思仍無法弄到那麼多的時候,家人只得配合演出。中年後才出生的作者備受父親疼愛,雖然公務繁忙,但只要能騰出四、五分鐘的空檔,就會命祕書要作者進房,父親總是會先把荔枝藏在牆壁上的水果畫後面,然後跟作者上演摘荔枝的戲碼,並重複「妳是誰的孩子?」、「是爸爸老來生的可愛的不得了的孩子。」的滑稽溫柔的對話。
她娓娓道來那些她總是專注地看著、守著生活的小事。因為是安閑園的生活、教育、飲食給了她很多。你、我無法違抗歷史、抵抗潮流,然而只要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都可以用心留下你的小確幸和那記憶中的傳家味道。
作者簡介
辛永清
1933年生於臺灣臺南市,為府城士紳辛西淮的五女。長榮女中畢業(yè)後赴日,就讀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別科。其後,在自宅中開設烹飪教室,以料理研究家的身分活躍於NHK《本日料理》等烹飪節(jié)目與雜誌,並經常演講,成為中華料理在日本的代言人。辛永清從小把廚房當成探險地,耳濡目染於訪客絡繹不絕的辛家廚房。辛家味並不特別追求珍奇,總是發(fā)揮當令食材的微妙滋味,高雅細膩。對辛永清來說,料理的源頭和意義都來自於「愛」,並且是首創(chuàng)「中餐西吃」的第一人。卒於2002年。
書籍目錄
前言
1 珠寶婆──薑味烤雞
2 父親的生日──什錦全家福大麵
3 家人之絆──安福大龍蝦
4 血液料理知多少?──豬血菜絲湯
5 佛堂的供品──春餅
6 兩位醫(yī)生──人參鰻魚湯
7 淺談內臟料理──脆腸料理
8 南國的婚禮──烤乳豬
9 年菜──紅燒牛肉
10 惠姑──滷肉
11 大家庭的廚房──什錦滷蛋
12 紅桃姑的素齋──千層腐皮
後記
母親的回憶 辛正仁
解說 林真理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