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出版時間:20061101  出版社: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朱敬一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調(diào)皮搗蛋當然不是什麼值得誇讚的正面特質(zhì),但卻也不是十惡不赦。年輕朋友若問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與研究題材,我猜是與自己調(diào)皮的個性有關(guān)。調(diào)皮搗蛋以及不受傳統(tǒng)拘束的性格,經(jīng)常會想出人意表、別出心裁,這或許就是點子與創(chuàng)新的源頭。
有一本英文字典,把研究二字定義為study or investigation of facts not readily available,譯成中文就是「對未知事實的探索與檢證」。所有的法則、規(guī)矩,都是代表已知世界劃定的範疇。越是調(diào)皮的人,越傾向?qū)⑦@些法則與規(guī)矩視為無物,也就越有可能另闢蹊徑,想出一些與傳統(tǒng)思維不同的見解。
自然與生命科學尋找新的題材,可能是要研讀文獻、觀察實驗、電腦模擬、紙上推演;但由於社會學門的知識是源自於社會現(xiàn)象的觀察,所以點子一定是由社會觀察而來。如何從觀察紛亂無緒的日常生活中激發(fā)知識創(chuàng)新的構(gòu)思,我無以名狀其過程,只能列舉一些實例,由讀者自己去體會。例中所謂的觀察,未必是自己日常生活之體驗,也包括雜誌閱讀、期刊檢索之所見。
站在進入大學等嚴肅學術(shù)體制前,許多年輕人惶恐無助。成為一位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是許多大學生曾經(jīng)想過的生涯??粗_上教授展露著豐富學識涵養(yǎng)及精湛的觀點,如果有足夠的能力成為一位為社會盡力的學術(shù)研究人,進入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也是應該受到鼓勵的選擇?!督o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絕對足以成為畢生目標為社會科學學術(shù)研究的準則手冊。
什麼是研究?社會科學的知識探索是什麼過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由國內(nèi)著名經(jīng)濟學家,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朱敬一院士來解釋學術(shù)這個生涯,成為引導此一生涯方向的重要指標。針對很多技術(shù)性的問題都有直接並且詳細的探討,例如如何爭取教職、如何面對國際論文評論壓力、如何找到研究方向……等。
「在這本書中,朱教授帶我們走到後臺,讓我們分享做學問的『秘訣』?!?br />--林南(美國杜克大學社會系正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顯現(xiàn)了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學者治學之外,最應該有的行動力和好奇心?!?br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是一本分享研究過程中的第一手經(jīng)驗與有趣故事的觀點行書籍!」
--黃榮村(中國醫(yī)藥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朱院士的文章一向犀利、風趣,帶有一點調(diào)皮,很扼要也很吸引人?!?br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院士)
「這十封信對一位稍有年資的研究者仍是很有助益的?!?br />--陳東升 (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fā)展處處長、臺大社會系教授)

作者簡介

朱敬一
1955年生於臺北市,先後就讀於東門國小、仁愛國中、建國中學、臺大商學系,1985年獲密西根大學經(jīng)濟學博士,旋即返國任職於臺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F(xiàn)任中研院經(jīng)濟所特聘研究員暨臺大會計系、經(jīng)濟系合聘教授。朱教授於1998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為近十五年來當選最年輕之院士。2003年朱教授獲頒總統(tǒng)科學獎,迄今為國內(nèi)人文社會領(lǐng)域唯一之獲獎者。中文著作:《經(jīng)濟學的視野》,朱敬一、林全合著(聯(lián)經(jīng))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朱敬一先生是少數(shù)幾位我聽過的中研院院士的其中之一,可惜不是因為他的研究,而是新聞報導上常??匆娭煜壬拇竺€人粗淺的印象中,此人敢說敢做,意見頗值得一聽,所以偶然在圖書館翻到這本書,就把它帶回來了。本書總共由十封信組成,內(nèi)容大略可分為兩半,前五封信是個人治學心得,我覺得相當不錯,後五封信則是對學術(shù)圈的建議,可能要有志於學術(shù)者讀起來才比較有感覺吧。
      
      整本書看完後,我認為朱敬一先生想要對這個高度專業(yè)分工,以致於過於狹隘與僵化的社會提供一點反思,用朱敬一先生的話來說就是: 「你如果專注於其中部分領(lǐng)域而一頭鑽進去,當然是好的,但是你若想遊走諸方而觸類旁通,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每當我想著「計算機科學是我的專業(yè)」的時候,到底是不是替我自己立下了一道牆,阻止我往外看,而失去了一些激發(fā)思想火花的機會。朱敬一是社會學家,所以書裡用很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這種法政經(jīng)社本一體的狀況,雖然表面觀察的對象不同,但是底下的氣息卻隱隱互通。
      
      書裡舉了經(jīng)濟學家拉維(Levitt) 作為這類遊走諸方的學者典型。 拉維教授的其中一個研究證明,美國各州到一九九零年左右突然犯罪率大幅下降,其實是肇因於十八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判定禁止墮胎違憲。墮胎合法化後,許多意外懷孕的女人就不用生下「不想要的小孩」,因而抑止了將來潛在的犯罪者的出生。這樣驚奇的研究結(jié)論,實在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經(jīng)濟學家之手。
      
      不過我看過拉維的例子後,我開始有點相信朱敬一說的,廣博的通識教育帶來的不是顯然可見的解題能力,而是「發(fā)掘、形成新問題」的能力。這也是許多臺灣學生的弱點,解問題一流,但是不懂得找問題。
      
      而想要有這種能力,就要依靠後天的「不住相讀書」,朱敬一改自金剛經(jīng)的句子說「學子不住相讀書,其功用不可限量」,讀書不該功利的只求「有用」,不帶目的廣泛的讀書,才能成其大用,在大腦裡面埋下知識火種,也許有一天各個不相干的點會突然串起來,另闢蹊徑。這讓我想起賈伯斯的演講,他就是休學跑去旁聽書法課,我們今天才有漂亮字體的Mac電腦。
      
      書中有段話剛好點醒了我最近的一些迷惘,朱敬一說,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不要再以「我某某還不夠好」的彌補心態(tài)來作為學習的動力,因為知識永遠學不完。最好的方式是一腳踏到浪頭上去,讓自己成為前緣浪花的一部份。
      
      其實不管內(nèi)容的話,聽聽朱敬一閒聊也是蠻有趣的,裏頭有一段兩三頁就簡單的道出社會科學的本質(zhì),文字淺顯清楚,相當精彩。對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分際探討也很有趣,讓我現(xiàn)在開始想一個問題,究竟我念的本科是屬於哪一方面? 電腦科學固然屬自然科學,不過一腳踏入軟體工程之後,是不是就有很強的社會科學的味道了呢?
      
  •     有知識的人與沒有知識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更容易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養(yǎng)家糊口;知識多的人與知識少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許更高一點,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quán)和社會資源。那麼,有知識的人和有智慧的人,差別在哪?——我們姑且把前者叫做“知者”,後者稱為“智者”——智者知道如何尋求知識以及為何追求知識。知者明瞭許許多多的what,然而智者明白how和why才是真正的財富。
      本書的作者朱敬一的確可以被稱作一位智者,一位善於在知識海洋裏盡情盡興游泳的赤子。說其為赤子,意思是朱先生不為身外之物而讀書求知識,朱先生以一顆向世界敞開大門的心探索八方奧秘,這顆心按明朝李贄的說法就是一顆“童心”,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知識之渴望,不是為了考舉升學求名利等等。
      朱先生告訴青年知識追求者“先廣博而後精”。作書要開宗明義,傳道要開門見山,為何第一封信要告訴我們先廣博而後精?這當然是針對教育現(xiàn)狀的病癥所開出的處方。當今考學之風甚嚴,用人以知識多寡為標桿,知識多寡以學歷、以證件為衡量標準,直接後果就是知識追求者“投其所好”,要考什麼知識才學什麼知識,學習別的知識都是無用之功,以拿證過級為知識尋求的目標,其結(jié)果當然是培養(yǎng)出一個個合格的社會齒輪、螺絲釘,在其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養(yǎng)家糊口。如此,知識只是用來打開金庫的敲門磚而已。惟其學識廣博,才能在人生開拓出更多的領(lǐng)域。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必封鎖自己的靈魂在某個角落,胸懷廣博,方見世間百態(tài),比他人也看得更遠更廣;如此廣博之後,再在自己有興趣有能力之處下功夫,以求精深,才不至於選擇錯誤的道路。要知道,專家雖然在細節(jié)上毫無瑕疵,但他的哲學與見解可能有很大的偏見與謬誤,原因就在於他不夠廣博,沒有周全的視角。
      為何追求知識?因為我們要探索人生的瑰麗,所以要廣博而後精地追求知識。
      朱先生援引佛家用語“不住相”來說明讀書的方式和內(nèi)涵。所謂“相”,就是表像,事物之名。“住相”的讀書有很多,為考試讀書就是住了“分數(shù)相”,為獲得知識讀書就住了“知識相”,為成為通儒大賢讀書就住了“通儒大賢相”……通俗來說,不住相讀書就是不為任何“意義”和目標而讀書。現(xiàn)代社會效率至上,功利至上,讀書也得講求效率,講求工具性,所以我們看到市面上各種充斥了各種“成功學”的勵志書等等以類似《窮小子的發(fā)財日記》為標題的書……為目的而讀書,往往失去了讀書之趣味,把讀書變成一個苦行,變成身心累贅。這樣為特定目的讀書看起來十分講究實效,然而須知這種讀書法所求的知識往往是死的,也就是知識的堆砌,而不能時刻為我所用,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zhuǎn)移,這些死的知識不但沒有效用,還可能桎梏了創(chuàng)造力,無論讀多少書也會有“方恨少”的窘迫之感。相反,“不住相”讀書,滋潤了讀者的心田,各種知識通盤活化、內(nèi)化成讀書人的智慧,仿佛得到了釣竿,哪怕以後釣不到魚了呢?
      為何追求知識?因為我們要懂得人生格物致知的趣味,所以要不住相地追求知識。
      “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夫?qū)W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童心既障,於是發(fā)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nèi)含于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這是李贄以童心論讀書的段落,以我之見,李贄所雲(yún)“義理而反障之”的意思就是堆砌太多知識反而失卻智慧;“不失童心”,就是對知識保持純淨的態(tài)度,不以知識為器具,為敲門磚,為炫耀的財富,而是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智慧。
      前面提到知者和智者之對比,我想讓追求知識者成為智者就是朱先生寫這本書的願望所在吧。成為“知道分子”很容易,成為“知識份子”需要的更是胡思亂想的通儒智慧。
      
      http://yuyanowen.blogbus.com/logs/61424761.html
  •     朱敬一先生是臺灣中研院院士,但是本書的立足點并沒有僅僅限于臺灣學界,而是從國際范圍存在的普遍學術(shù)研究道路出發(fā),書雖小,內(nèi)容卻值得一品再品,無論是學術(shù)的界限、治學研究的方法,到學術(shù)小社會的生存問題,都有獨特的見解和國際視野。本書并不難讀,相反深入淺出,生動有趣,能以最淺白之語言論最高深之道理,絕對不愧大家之名。如果要對本書定性,愚以為本書應是一本進入學術(shù)社會的入門讀本。
  •   你是深圳大學的嗎
  •   是啊···呃·有那么明顯嗎
  •   看到港臺特藏室我就猜你是深大的 你哪個學院的
  •   我像是哪個學院的呢??從我看的書就知道了吧~
  •   不清楚嘢 你看的書很多我都想看耶 但是我應該跟你不同學院
  •   我日語系··看的書是挺雜的··不過以還是以有關(guān)日本的為多··
    其實我看的很多書都是從圖書館里借來的呢·如果你想看的話也很方便借啊~還擔心那些書呆在圖書館里太寂寞了呢··
  •   哈哈 畢業(yè)了就懶得回學校借書了
  •   原來是前輩?。請問是哪個學院畢業(yè)的呢?
  •   信工啊 你現(xiàn)在大幾啊
  •   大二現(xiàn)役中···
  •   我該說啥···書蟲不足畏啊··
  •   書讀多了愛孤獨 孤獨的人可畏
  •   本質(zhì)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不過我并不是因為多讀了書而愛孤獨~是因為孤獨而讀書···
  •   閱讀經(jīng)常是一個人的活動 愛閱讀愛孤獨
  •   不對哦·我覺得閱讀其實不是一個人的活動···要有人寫出這本書來,才能看到這本書對吧··另外·就我個人而言·我看書是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讀書是為了與世界貼得更近·發(fā)現(xiàn)原來還可以這樣看世界···發(fā)現(xiàn)原來世界還有那樣的一面·
    ·閱讀可以讓我發(fā)現(xiàn)孤獨的趣味·但是·我不敢說自己會因愛閱讀而愛孤獨··讀得越多·就會更加恬不知恥滴想湊近那些站得比較高的人們···
  •   閱讀的過程包含兩個人的活動,但是一個人是作者,已經(jīng)靜止了,另一個人是讀者,在轉(zhuǎn)腦子,嘗試去理解作者。
  •   嗯嗯·所以說·讀書不是一個人的事·有前人在指路的嘛~
    更多時候·想和別人交流·活生生的那種交流·這樣才能走出自己的路··但我現(xiàn)在遠遠遠遠沒到這個境界··咳·若能自力更生就不誤解前人們的想法,已經(jīng)很不錯了·
  •   在哪兒買的書?
  •   淘寶網(wǎng)
  •   kongfz.com也可以買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