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的適用及其價值取向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作者:廖斌 編  頁數(shù):388  字數(shù):344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綿延不息。當今中國的改革發(fā)展,為中國的法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沃土。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時代中,都在不斷釋放自己的能量,以期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作為一個法學研究者同樣希望能夠通過融合群體的力量,為國家的興旺與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一些哪怕是微薄的貢獻。西南科技大學位于黨中央和國務院確定的中國科技城——四川省綿陽市。西南科技大學不僅云集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現(xiàn)代高科技研究的精英,在其下屬的法學院還有一批年輕的法學教育工作者長期在此默默耕耘,并于近幾年逐漸活躍在國內外各層次的法學論壇上,他們?yōu)槲鞑糠▽W教育事業(yè)、基層法制建設、各行各業(yè)法制觀念的更新、法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而勤奮探索著。西南科技大學于2001年3月成立了法學院。法學院是年輕的,她舉辦的法學本科專業(yè)迄今只有12年的歷史,她的教師大部分是35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法學院又是快速成長的,法學院10余年的發(fā)展不僅為四川和西部地區(qū)培養(yǎng)了數(shù)千名法律專業(yè)人才,而且在教學與研究實踐中快速成長了一批優(yōu)秀的年輕教師。目前,法學院擁有刑法、經(jīng)濟法等5個法學學科碩士點,擁有一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盡管法學院身處于中國的西部地區(qū),似乎離學術中心還比較遙遠。但是,法學院建立至今,從來沒有閉目塞聽,總是通過各種渠道建立與北京、上海乃至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地高校與政府機構的學術聯(lián)系,并承辦了多項國家一級學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和年會。

內容概要

通過梳理中、西方死刑存廢之爭的思路,明確死刑保留論的堅實基礎在于維護正義、保衛(wèi)社會;死刑廢除論的堅實基礎在于超越正義、追求人道。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重構刑法的價值體系:基本價值在于追求秩序,終極價值在于保障自由;刑罰是實現(xiàn)刑法價值的基本工具,正義是刑罰的基本價值,人道是刑罰的修正價值,主要體現(xiàn)為禁止酷刑。廢除死刑實際上是人道價值對于正義價值的超越,但是這種超越尚不符合我國目前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社會道德觀念,不過正義價值也可能逐漸被人道價值浸潤從而刑罰逐漸輕緩。只有對于有預謀地殺死無嚴重過錯的被害人或者在價值上相當于這種情形的犯罪才能判處死刑;對于有被害人的犯罪,如果通過恢復性司法能夠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協(xié)議的犯罪人,原則上也不應當判處死刑。

作者簡介

何顯兵,四川省三臺縣人,生于1978年11月。1996年考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先后在中國政法大學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xiàn)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講師。在《政法論壇》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先后出版《社區(qū)建設與犯罪防控》(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與廖斌合著)、《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死刑存廢之爭及其述評  第一節(jié) 死刑存廢之爭的歷史考察  第二節(jié) 當代中國死刑存廢之爭的焦點分析  第三節(jié) 對我國死刑存廢之爭的述評第二章  死刑的價值分析  第一節(jié) 刑法的價值構造:自由與秩序  第二節(jié) 死刑的基本價值取向:正義  第三節(jié) 死刑的修正價值取向:人道第三章  死刑限制論:當代中國語境中死刑存廢之爭的現(xiàn)實選擇  第一節(jié) 一個前提性問題:死刑的正當性根據(jù)  第二節(jié) 死刑限制論概說  第三節(jié) 中國學界死刑限制論的相關學說述評第四章  死刑適用的實體限制  第一節(jié) 死刑適用的立法限制  第二節(jié) 死刑適用的司法限制第五章  死刑適用的程序改革    ——恢復性司法的引入  第一節(jié) 恢復性司法的基本理論概述  第二節(jié) 死刑案件處理程序引入恢復性司法的探討第六章  死刑緩期執(zhí)行制度  第一節(jié) 死刑緩期執(zhí)行制度概述  第二節(jié) 死刑緩期執(zhí)行制度的變更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康德、黑格爾立基于自由意志論,從正義原則出發(fā)論證死刑的正當性是非常有力的,死刑廢除論者很難在這一點上給出有力的駁斥。死刑廢除論者對死刑的批駁也主要是從死刑是否必要、死刑是否經(jīng)濟等功利主義立場出發(fā)對死刑進行鞭撻,而基本上沒有從奠基于自由意志論的正義原則出發(fā)去進行討論。在這一點上,林山田教授有過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死刑的恐怖造成對受刑人的雙重報應。死刑不僅使受刑人死亡,而且使之承受很大的死亡的恐懼,等待死亡的過程無疑是給受刑人一種雙重的負擔,死刑實無絕對之必要。①康德、黑格爾等自由意志論者的論證思路與洛克、盧梭等社會契約論者的論證思路顯然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社會契約論者從社會安全的保障需要與和平秩序的維護出發(fā),認為死刑應當存在,死刑存在的合理性乃在于它是保障社會安全的最后一種手段,死刑的正義性根源于社會;自由意志論者則不同,他們從法律乃是人的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犯罪乃是犯罪人自身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以及生命不能與其他任何價值作比較這三個基本理論立足點出發(fā),論證死刑存在的合理性,死刑的正義性根源于犯罪人自身的自由意志。(三)從平衡被害人感情出發(fā)正義是等利害相交換。正義思想的起源就是報復的渴望和平等的感情。②等害交換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損害社會和別人,他就會受到同等的損害。因此,對殺人犯或者其他極其嚴重的犯罪處以死刑是否正義,就必須考察被害人的情感。因為,盡管通說認為“犯罪是個人孤立地反對社會的斗爭”,但實際上真正受到犯罪侵害的仍然首先并主要是被害人及其親屬。

后記

這本書的寫作從2006年秋天開始,到2007年冬天完成初稿。其中寫作的艱辛,也唯有作者自己才能體會。尤其死刑這樣一個關涉重大的問題,盡管作者只是一介書生,也誠惶誠恐,不敢稍有懈怠。我深知,死刑這樣復雜的問題,要研究好它,必須具有極其深厚的哲學造詣、非常深刻的人生洞察和敏銳的學術批判能力。我不揣冒昧,來和死刑對話,來和中外學者交流,真也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英雄氣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書生意氣了。這本書面世后,可能將很快成為大海里的一滴水,但是我想,它至少代表著中國社會中非精英階層對死刑的一種認識角度,在這個意義上說,它蘊涵了我十多年來學習法律的全部理解,還是有些敝帚自珍的感覺。能夠完成本書,首先要感謝恩師——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平教授。恩師對學生關懷備至,對學術執(zhí)著追求。他欣賞我不羈的學術批判風格,同時也諄諄教誨我為人、為學的深刻道理。多少次,在他家里,我狂妄地展開“大批判”,恩師從來都不輕易否定我的意見,而是舒緩地說出他的觀點,在不經(jīng)意間,就對我有了恰到好處的啟發(fā)。同時,要感謝我的兄長——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廖斌博士。他寬厚仁慈的長者風范,細致深刻的學術風格都對我影響頗深。他不僅在生活上關心我,更在思想上指引我,我的學術道路上的每一分成長,也都蘊涵了他對我的深厚情誼。我要感謝我的兄長——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劉永強和楊書祥副教授,他們對我的關懷令我永不能忘懷。

編輯推薦

《死刑的適用及其價值取向》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死刑的適用及其價值取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這本書出自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的法學文庫,是何顯兵博士撰寫的,他對于死刑存廢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并用等量論與等價論保留部分死刑,廢除現(xiàn)有的部分死刑罪名,充分體現(xiàn)了一個年輕學者的睿智、敏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