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 作者:吳可夫 頁數(shù):235 字數(shù):190000
內容概要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公允價值會計就成為國內外學術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和研究的世界性難題,其涉及之廣、影響之’大、紛爭之多,是會計發(fā)展歷程中前所未有的。公允價值會計理論研究不足和實務規(guī)范不完善的現(xiàn)狀,使公允價值會計實施面臨重重困難。盡管如此,無論是從會計理論研究的方法論視角和會計計量視角,還是從產(chǎn)權理論視角和契約理論視角,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選擇都具有歷史必然性,公允價值會計是21世紀會計發(fā)展不可逆轉的潮流,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2006)》中公允價值的回歸就是明證?! 炔靠刂频陌l(fā)展歷程顯示,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日益融合。內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及執(zhí)行情況將對會計信息產(chǎn)生重大影響,“風險”成為公允價值會計與內部控制的契合點。透過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會計存廢的論戰(zhàn)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公允價值會計與內部控制緊密相關,并將處于長期動態(tài)完善過程中。公允價值會計面臨的問題比較多,主要包括計量范圍的擴展、估價技術的發(fā)展以及非活躍市場條件下的計量1'7題等。從我國的現(xiàn)狀來看,《企業(yè)會計準則(2006)》沒有對公允價值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規(guī)范,也缺乏對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詳細指南,各準則以及相應指南中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簡單規(guī)定也極為不一致;同時,由于公允價值會計本身的復雜性等多方面原因,《企業(yè)內部控制規(guī)范——公允價值》尚處于研究與起草階段,時間上遠遠落后于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這些制度性和系統(tǒng)性缺陷的存在,對于正確實施公允價值會計和審計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筆者相信,本書研究公允價值會計的內部控制問題,必將有助于推動公允價值會計理論研究和實務開展,拓展內部控制的研究領域,為構建公允價值內部控制規(guī)范、正確和有效實施公允價值會計提供指導和參考?! 』诠蕛r值會計信息系統(tǒng),筆者將公允價值會計的保障體系分為信息輸入階段的環(huán)境保障、信息生成階段的質量保障和信息輸出階段的評價保障。公允價值會計的保障體系是一個互動的整體,各組成部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各保障機制都是為了有效控制公允價值會計風險而設計的,而風險管理也正是內部控制理論和實務發(fā)展的主線;同時,各保障機制可以融入內部控制的要素中,共同構成公允價值會計的內部控制框架。內部控制貫穿保障體系始終,對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實施全程關注,是整個保障體系的核心。本書分別從內部控制五要素討論了公允價值會計的內部控制需求。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1.2文獻綜述 1.3本書的理論基礎第2章 公允價值會計的內部控制框架 2.1公允價值會計面臨的主要問題 2.2公允價值會計的保障體系 2.3公允價值會計的內部控制需求 2.4本章小結第3章 公允價值會計的內部控制環(huán)境 3.1公允價值會計與公司治理的相關性 ……第4章 公允價值會計風險評估第5章 公允價值會計的控制活動第6章 相關制度規(guī)范的差異及協(xié)調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20世紀80年代初,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受金融監(jiān)管放松、匯率和利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各種新的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歷史成本的局限性在金融工具方面得到了直接表現(xiàn),如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2000多家金融機構因從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財務困境之前,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信息還顯示著這些部門“良好”的經(jīng)營業(yè)績和“健康”的財務狀況①。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為了對籌集資金、規(guī)避風險和投機、套利提供多種多樣的方式,金融界創(chuàng)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defivative instru-ments)。這些衍生金融工具既為籌集資金和轉移風險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為投機或套利提供了機會,從而產(chǎn)生了極大的風險,導致了后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金融風波②。人們發(fā)現(xiàn),歷史成本財務報告對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無能為力,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才是唯一出路?! H會計準則理事會(含其前身“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Board,IASC/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xiàn)ASB)在制定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過程中,都確立了以公允價值計量所有金融工具的目標。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