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像景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  作者:徐錚,袁宣萍 著  頁數(shù):108  
Tag標簽:無  

前言

錦和繡是絲綢最為華麗的兩種裝飾技法和效果。錦用天機拋梭織出,唐人顏師古在注《急就篇》時說:“織彩為文日錦”;繡以神針引線鋪就,《周禮·考工記》日:“五彩備謂之繡”。周代的五彩只是指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赤、青、黃、黑、白五色,而到唐人的織彩則是對豐富多彩的統(tǒng)稱了。用多色織出或是繡成的絲綢當然是絢麗多彩、耀眼奪目的,因而,世界上凡是絢麗多彩的事物就可以用“錦繡”兩字來描述了。從此以后,我們的成語中就有了錦繡大地、錦繡中華、錦繡前程、錦繡河山、錦篇繡帙、錦心繡口、鋪錦列繡等等,錦繡之詞,琳瑯滿目。2002年,蘇州大學出版社組織編著《中國絲綢通史》,在一些絲綢老專家的提議下,總編輯吳培華邀我擔任主編。此書在全國的絲綢歷史專家及出版社編輯的共同努力下,于2005年正式出版,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獲得了首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圖書獎和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大獎。此后,蘇州大學出版社又提出在《中國絲綢通史》的基礎上再出一套簡明而輕巧的普及版,于是,我們又策劃、編寫了這套“中華錦繡”叢書。

內容概要

“中華錦繡”叢書和《中國絲綢通史》還有一個很大的區(qū)別。在《中國絲綢通史》的編寫中,我們是以考古發(fā)現(xiàn)或傳世實物、歷史文獻和歷代圖像及其照片為依據(jù)的;而在“中華錦繡”叢書中,我們更為注重的是傳承至今的紡織染繡的傳統(tǒng)工藝,雖然以絲綢為主,但也包括棉、毛、麻、絲各類,雖然以漢族為主,但更注重中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紡織品種。       在2008--2009年中,我們牽頭將“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成功地申報了人類非物質文物遺產代表作名錄,這里的蠶桑絲織就是中華錦繡的同義詞,就是中國紡織染繡的代表作,就是中國絲綢文明和紡織文化的象征物。由此,我們藉新編的“中華錦繡”叢書,結合已經出版的《中國絲綢通史》,一縱一橫,一動一靜,希望以此來構建中華文明和絲綢紡織文化的一個立體形象,達到弘揚我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目的。

書籍目錄

前富第一章 歷史溯源 杭州絲綢生產歷史 西方的技術革新與像景生產 近代中國絲織技術革新 杭州像景的誕生第二章 都錦生滄桑 草創(chuàng)茅家埠 興衰艮山門 邁入新時代 契機與挑戰(zhàn) 附錄:《國民政府工商部對杭州都錦生絲織廠基本情況的調查(1931年6月)》第三章 工藝分類與題材 西湖錦上觀 別有風景好 人從像中來 再現(xiàn)書畫美第四章 像景生產工藝 組織結構設計 意匠圖的繪制 軋制紋板 織造與后加工第五章   文余 杭州生產像景的其他廠家 數(shù)碼像景技術與生產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提到杭州像景,人們自然而然想起的一個名字就是“都錦生”(圖l-22)。畢業(yè)于浙江甲種工業(yè)學校機織科的都錦生在擔任教職時潛心研究織物結構,1921年在杭州茅家埠的老屋中,率先用手拉機織出第一幅黑白絲織像景《九溪十八澗》,并于次年5月在茅家埠正式創(chuàng)辦都錦生絲織廠,開始以西湖風光為主要題材批量生產風景像景,產品風行全國各地,這就是為人所熟悉的都錦生創(chuàng)業(yè)故事。建設委員會調查浙江經濟所統(tǒng)計處于1932年對杭州市絲綢業(yè)作了調查,其調查報告也稱:杭州絲織廠(單指生產絲織像景者,與其他綢廠區(qū)別),始于民國十一年;首創(chuàng)者為都錦生,設廠于艮山門外。[1]然而,關于究竟是誰首創(chuàng)絲織像景,還有另一種說法,即首先試制絲織像景的是袁震和。如《杭州絲綢志》稱,民國六年,袁震和首先試制絲織風景畫成功,用純經絲織成,細致精美。次年,又在上海設震大絲廠,企圖擴展繅絲業(yè)務,絲廠產絲用“平湖秋月”牌號,并織成“平湖秋月”和“雷峰塔”的西湖風景作為絲織廣告。如果此說屬實,則早在1917年袁震和綢莊就已織出了像景,比都錦生還早4年。說到袁震和,人們可能并不熟悉。

編輯推薦

《杭州像景》:中華錦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杭州像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書內容很好 我覺得蠻好的 非常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