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益陽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立志  頁數(shù):234  
Tag標簽:無  

前言

《史說益陽》是一本介紹和釋讀益陽地域特別是益陽古城歷史變遷、工商百業(yè)、人文風采、風物特產(chǎn)、文化現(xiàn)象和故事傳說的讀物。它從文化益陽的視角,在綿延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里,采擷益陽地域內(nèi)若干文明閃光點,透視古城益陽的人文歷史特色,并以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打開塵封的悠久歷史,探尋遙遠而多彩的古城記憶,向世人展現(xiàn)出古城益陽厚重的人文歷史和多元的傳統(tǒng)文化。它的出版對于益陽的文化建設、對外宣傳以及開展青少年傳統(tǒng)教育,都將發(fā)揮著獨特作用。    益陽地處湘中偏北,東臨長沙,西連武陵,吞資江水,擁洞庭波,靠雪峰山,境內(nèi)山水相依,物產(chǎn)豐饒,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遠古蠻荒歲月,她是宜于漁獵的百濮雜居之地;荊楚時代,她是楚人開拓和經(jīng)營的廣袤荊州之域。她最早見諸史冊的輝煌歷史,當屬秦代首批置縣。其后自漢至唐千余年的歷史風云中,她雄踞于武陵蠻北部,征戰(zhàn)、對峙、滲透和反叛在境內(nèi)交替出現(xiàn),直至宋代熙寧年梅山蠻被降納,疆域分置新化、安化兩縣,益陽才正式步入長治久安的歷史階段。宋元時期,洞庭湖濕地被圍墾,承載生齒的廣袤良田托起了明清兩代益陽跨越式發(fā)展的鼎盛和傳奇。而作為一座縣邑,益陽城最早史載于三國時期用夯土修筑的魯肅堤,史稱魯肅古城。明代,益陽的城墻及堞樓才用青磚建成并設東、南、西、北四門,始見古城雛形。清代至民國初年,益陽城不斷加修完善城池,建成十五里麻石街并孕育了繁榮的商業(yè)文化,益陽因此被冠以“銀益陽”之稱,與“金湘潭”齊名,飲譽湖湘大地。追溯歷史,檢視文明,一種探尋厚重人文的自覺和對地域文化的自信,讓新時代有擔當?shù)囊骊栁幕藫撈鹆烁乓骊枤v史文化的使命?!妒氛f益陽》用鮮活的故事和豐富的史料勾描出一幅益陽歷史文化地圖,正是這種耕耘結(jié)出的可喜成果。    《史說益陽》是第一部嘗試系統(tǒng)闡釋和全面介紹益陽古城歷史變遷與人文風采的作品。書中資料來源甚廣,含考古發(fā)掘、史志、方志、地方文史資料、檔案和其他文獻資料,每篇的綜述不吝援用各種版本的志書概說;書中還采寫和改編了一些故事傳說,以事敘史,以史記人。豐富的史料、開闊的視野、翔實的表述以及精當?shù)脑u點,構(gòu)成了本書的特色。    當前,益陽正進行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目的是繁榮文化,推動發(fā)展,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對本土歷史的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應該是加強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多出快出精品的題中之義。益陽擁有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可待挖掘的廣度和深度不可限量,只有一批批體現(xiàn)歷史文化特點的文化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成果不斷涌現(xiàn),具有益陽特色的文化才能真正繁榮發(fā)展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史說益陽》的問世生逢其時,具有很強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是為序。    黃東紅    二0一一年秋于益陽    (作者為益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介紹和釋讀益陽地域特別是益陽古城歷史變遷、工商百業(yè)、人文風采、風物特產(chǎn)、文化現(xiàn)象和故事傳說的讀物。它從文化益陽的視角,在綿延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里,采擷益陽地域內(nèi)若干文明閃光點,透視古城益陽的人文歷史特色,并以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打開塵封的悠久歷史,探尋遙遠而多彩的古城記憶,‘向世人展現(xiàn)出古城益陽厚重的人文歷史和多元的傳統(tǒng)文化。它的出版對于益陽的文化建設、對外宣傳以及開展青少年傳統(tǒng)教育,都將發(fā)揮著獨特作用。

書籍目錄

序言
荊楚歲時篇
 荊楚益陽
 益陽溯源——益水浮城
 洞庭驛道:江湖與平原的對接
際會漢唐篇
 漢唐簡述
 揭秘秦漢置縣
 魯肅筑堤寫春秋
 三國風云之“單刀赴會”
 諸葛井邊當飲酒
 將軍廟里祭三國
 關(guān)瀨灘
 遠公開宗說佛道
撥霧宋元篇
 話說宋元
 學門口的文昌閣
 益陽升州探秘
 玉陵坡巷
 鵝羊池的傳說
明清鼎盛篇
 明清綜述
 古城看益陽
 益陽會館大盤點
 揭秘益陽考棚街
 三里橋掠影
 資水上的毛板船
 慈善為懷說古城
 傳頌不衰的益陽十景
 郭都賢和綿邈樓
 走近三臺寶塔
 煙波魁星樓
 益陽知縣林廷式
 陶澍與益陽
 益陽人湯鵬
 胡林翼在益陽的日子
 一塊花鼓禁碑的解讀
 哥老會大鬧益陽城
 五馬坊
 魏公廟的傳說
 廣法寺
 揭開益陽健訟之謎
 資水放觶下洞庭
 永不消逝的禁忌
民國商都篇
 民國綜述
 碼頭時代:42個港口解構(gòu)的益陽
 十五里麻石街
 ……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學門口的文昌閣    坐落在益陽古城學門口的文昌閣,一說是唐朝貞觀年間所建,而據(jù)可靠史料記載始建于宋代。它初為學宮,后改稱圣廟,俗稱文廟。    說到修建的原因,一是宋神宗熙寧年間章悻開梅山,設益陽境內(nèi)新、安二化兩縣,有施恩王法、修明教化和筑土立木加以紀念之意。二是宋代兩湖分家,地勢低洼的湖南,長期飽受長江洄水引發(fā)的洪澇水患和血吸蟲肆虐成災的貽害,致使民怨沸騰,地方與朝廷利益沖突加大;為了穩(wěn)定洞庭湖周邊政局,平息民怨,淳樸風俗,朝廷在洞庭湖周邊廣修書院廟堂等教化設施,以安撫一方百姓。除了岳陽修文廟(岳州學宮)、澧州建孔廟外,益陽古城學門口也修起了這座名叫圣廟的學宮。當年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呼吁與勸導,其中包含的舍小家、保大家的道德情懷,與圣廟的修建似乎是殊途同歸。    幾乎與北宋創(chuàng)辦且早已湮滅的松風書院同期,學門口的圣廟能夠經(jīng)千年風雨在今天還有部分殘存下來,離不開歷代的重建和修葺。據(jù)民國《益陽縣志》記載:“儒學始建于宋,歷宋元,在縣西門外,前臨資江,后距魯肅舊城,東距舊城濠,西至招仙觀(胡文忠公祠)。元末毀于兵,明洪武十三年(1380)知縣田俊重建,十七年(1384)知縣楊哲重修,始備其制。宣德四年(1429),教諭仰高倡捐重修焉?!痹┠辏R毀于戰(zhàn)火。明代初年,伴隨著大批江西吉安一帶民戶落業(yè)益陽,其厚重鼎盛的耕讀文化背景也一并帶來,促成了洪武年間圣廟的重修。隆慶四年(1570),隨著宋明理學受到進一步推崇,圣廟更新了舊制,擴大了規(guī)模。中為大成殿,左右為兩廡。前為戟門,門東為名宦鄉(xiāng)賢祠。其東南隅為古賢祠,左為泮池,右為欞星門。殿后為明倫堂,堂東為訓導廨,堂西為啟圣祠,后為敬一亭,最后為教諭廨。堂的東西為進德、修業(yè)兩齋。西齋之后亦為教諭廨。自堂折東而為門,又折南而為儒學門。門內(nèi)之東,為文昌祠。    大成殿系磚木結(jié)構(gòu),為孔廟主體,由石基、屋架和屋頂組成。屋頂為傳統(tǒng)廡殿造型,加覆橘黃色琉璃瓦。飛檐斗拱,極具氣勢。殿內(nèi)塑有孔子座像,高約一丈。其后高懸一大匾,橫書“萬世師表”四個大字。孔子頭戴冕旒,雙手執(zhí)圭。神后牌上書“至圣先師孑L子之位”,中有供桌。其兩側(cè)有四配,分成至、圣、哲、賢、儒五等。東復圣顏淵、述圣子思;西宗圣曾參、亞圣孟軻。大成殿東西兩端供有十二神位,兩廡供奉先賢和先儒,各朝均不一。    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被明末戰(zhàn)火摧毀的圣廟在原址加以重建。建筑分前、中、后三進,主廳為木石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房,廟宇宏偉,雕梁畫棟,頗具宮殿特色??滴醵?1681),增建了高三層的文昌閣。咸豐年間,知縣林廷式重修文昌閣。光緒三十i年(1907),大成殿詔升為大祀,改祠為閣,正式得到慈禧太后冊封,廟制亦有增飾。正殿供先師牌位,四配、十二哲分列左右。殿高六丈有余,深不止三丈,闊五丈有奇,中懸清圣祖等御書題額。殿前有古柏二棵,高約二丈,極遒勁蒼老,生趣盎然。泮池左有柏一棵,亦蔥蘢有致。民國以后,祀典無常,軍隊駐扎,拆門欞以為薪,夷泮池以為廁,廟宇遭到極大破壞。1923年,地方集資重修文昌閣,閣分三層,高數(shù)丈,為城區(qū)制高點。大門前置漢白玉獅子一對,高約1米,狀貌勇猛,栩栩如生。經(jīng)過多次重修和改擴建,這座木石結(jié)構(gòu)的崇祀性人文建筑已經(jīng)演變成益陽古城的建筑地標。    1925年,益陽爆發(fā)如火如荼的農(nóng)民運動。從砸碎舊意識形態(tài)開始,大批寺廟被毀,《益陽縣志》估計約占總數(shù)的85%。文昌閣作為類似于寺廟的祭祀性建筑雖然茍延殘喘,但其發(fā)揮的功能卻備受質(zhì)疑。果然,為了適應時代需要,到1929年,縣政府將文昌閣改設為教育機構(gòu),其后廂附設民眾圖書館??谷諔?zhàn)爭時期,當局將中后兩大殿改成忠烈祠,神龕橫匾上揮寫“浩氣長存”四個大字。正中設有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兩壁掛有捐軀將士遺像,刻有犧牲將士具體數(shù)目和名字。其中包括蕭山令在內(nèi)的將軍級軍官3名、校級軍官38名、士兵多人、益陽戰(zhàn)亡團員8名,還有盟軍飛行員美國人羅伯爾的名字也赫然在目。1944年,一度外遷的民眾圖書館重新移人,不久,益陽師范附小也在原圣廟開辦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里,文昌閣倒也相安無事,雖然缺少必要的修繕,但是到了“大躍進”后期,出于破舊立新的需要,厄運開始降臨它的頭頂。1963年,益陽縣拆除了文昌閣內(nèi)的忠烈祠,在此大興土木,建立起益陽縣花鼓劇院。往后,由于古老的木建筑不斷風化破敗,缺少必要的維護與修繕,加之人為的蠶食不斷,到20世紀80年代,文昌閣僅存一個牌樓作為劇院的前廳,其余部分皆蕩然無存了。    1993年,益陽縣將文昌閣列為重點文物予以保護;1997年,它進入了益陽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朝,崇文重教風氣日盛,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百姓,都迫切希望鄉(xiāng)邑文運昌盛,文曲星多多降臨。特別是讀書人,文昌閣是他們科舉求仕寄寓紅運大志的圣地。如果說考棚街為他們的進階提供了比試筆墨春秋的場所,文昌閣則是這些莘莘學子發(fā)奮苦讀的精神家園。相傳明清以來,在外為官的益陽籍官宦回鄉(xiāng),先要至文廟更衣,然后到大成殿祭孔,畢后方可歸家省親。依此慣例,像夏寶、胡達源、湯鵬、胡林翼、肖大猷、劉集勛等這些益陽籍才子,無一不親臨文昌閣,祭拜里面的大大小小各種圣像的。所以,說文昌閣是益陽科舉時代的一個文化符號,似乎一點也不為過。    P37-38

后記

經(jīng)歷了痛苦而焦灼的妊娠,《史說益陽》一書即將付梓。當飽含作者心血的書稿送至我的案頭,匆匆翻閱,雖未卒讀,面對厚厚的書稿,已先為作者的敬業(yè)和執(zhí)著深深折服。作者歷三載艱辛躬耕卷帙浩繁的史籍,于史海中拾取散見于各種文集中關(guān)于古城益陽的點滴印象,重新整理,以時為綱,串珠成鏈,牽引風土人情、世事浮沉、歷史變遷。或流連于斷壁殘垣的考證,傾聽城市的足音;或?qū)W⒂阢y城古跡的探尋,復活遺忘的塵封。一書在手,仿佛能教人穿透深不可測的時光隧道,觸摸古城斑駁的遺跡,領略三國古戰(zhàn)場的波詭云譎,更能引發(fā)古城文化的愛好者和繼承者對這座蓄勢待發(fā)、展翅欲飛的城市發(fā)展的深層思考。筆觸之間,作者對古城歷史文化的拳拳熱愛流于胸襟,溢于筆端。亦可推知,正是緣于這份對古城歷史文化的鐘愛和執(zhí)著求索的精神,方有《史說益陽》的誕生。    文化乃城市之魂,亦為凝聚人心的磁石。豐厚的歷史文化作為古城的寶貴饋贈,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知之深方能愛之切。周立志老師此書,著眼于古城歷史循跡與文化發(fā)掘,對益陽古城的厚重歷史借豐富史料和個人思考進行了生動詮釋。展讀此書,古城人猶如覓到古城解讀密碼,于歷史鉤沉間生發(fā)生于斯、長于斯的古城人的強烈共鳴,催發(fā)追根思祖、續(xù)寫古城輝煌歷史的激情。    資陽乃益陽母城、三國故城,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濃郁文化氣息。近年來,資陽不斷加大歷史文化挖掘、整理、保護和開發(fā)力度,修復古城故地,整理歷史遺存,期冀借文化之翼,揚發(fā)展大旗。此書面世,用文化為資陽開啟了一扇走近益陽、走進古城的窗口。貴客至此,只需輕啟文卷,借此就能輕松穿透厚重的歷史煙云,窺見古城歷史演進過程,聆聽古城前進腳步。情感溝通有了橋梁,心靈交匯有了憑借,古城也由此變得真實可感、親切可近。該書的出版,無疑將為古城旅游開發(fā)和資陽乃至益陽經(jīng)濟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添力助威,其作用不可低估。    作為同窗、同鄉(xiāng)、好友,現(xiàn)在又共事古城,一同為古城文化發(fā)展盡心竭力,囑我做跋,雖然惶恐,但感佩于立志老師此舉難能可貴,遂欣然命筆,算是對好友的鼓勵和支持。    是為跋。    劉煉真    2011年9月30日于益陽    (作者為中共資陽區(qū)委宣傳部部長)

編輯推薦

周立志編寫的《史說益陽》是第一部嘗試系統(tǒng)闡釋和全面介紹益陽古城歷史變遷與人文風采的作品。書中資料來源甚廣,含考古發(fā)掘、史志、方志、地方文史資料、檔案和其他文獻資料,每篇的綜述不吝援用各種版本的志書概說;書中還采寫和改編了一些故事傳說,以事敘史,以史記人。豐富的史料、開闊的視野、翔實的表述以及精當?shù)脑u點,構(gòu)成了本書的特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史說益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想買一本介紹益陽歷史的書 這本很不錯!
  •   拍盡馬屁,內(nèi)容不如初中的鄉(xiāng)土歷史,雷到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