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唐富滿 頁數(shù):33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的內容既反映了民國政府從事社會救濟事業(yè)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廣東省社會救濟事業(yè)之地域性特色。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沒有局限于就廣東省社會救濟而論救濟,而是從政府救濟角度反觀民國南京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及地方基層政權三者在社會救濟中的表現(xiàn)、地位及其互動關系。他指出:盡管陳濟棠主粵時期廣東省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系一直處于非正常狀態(tài),并不斷挑戰(zhàn)南京中央政府的權威——在政治上以西南兩委員會為屏障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在經濟上與中央政府爭奪財源,在軍事上大搞實力對抗,在黨權及司法上亦自成系統(tǒng),不聽命于中央.不過在社會救濟方面,廣東省政府卻較好地執(zhí)行了中央政府的救濟立法及其獎善懲惡制度,并結合本省的實際情形發(fā)布和實施了一些地方性的救濟法令。當時的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及地方基層政權這三者,雖各自扮演的角色不一,但它們缺一不可,共同描繪了當時社會救濟活動的生動畫面。作者在說明了民國時期政府搞社會救濟普遍性之同時,更注意凸顯廣東省社會救濟事業(yè)的地域性特點。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廣東省因地緣優(yōu)勢得風氣之先,受西方近代救濟理念的影響較早,故它在救濟方面的近代化程度較高。民國時期,廣東省與港、澳在出入境3-面并無限制,都可自由來往,故粵、港、澳三地人員交流頻繁,經貿聯(lián)系特別密切。出于共同的文化圈及特殊的血緣、地緣關系,僑居港、澳之人士對省內慈善救濟活動較為關注;每當重大災害發(fā)生時,往往是粵、港、澳三地聯(lián)袂進行賑濟活動。在聯(lián)合辦賑之過程中,港、澳地區(qū)一些先進的社會救濟思想及理念,對廣東省政府救濟活動的展開起到了較強的參照或指導作用。②本論著將廠東省的社會救濟事業(yè)與其鄉(xiāng)村建設結合起來考察。它以陳濟棠提出的《救濟廣東農村計劃》作為切入點,對該計劃提出的歷史背景、計劃的內容、計劃的實施等情況進行了剖析,并將之與當時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作了比較分析,進而論述了廣東省政府的救濟沾動與社會控制的關系。作者認為,廣東省政府在此時期內大力發(fā)展救濟事業(yè),一方面是出于其對自身社會責任問題的覺醒,另一萬面也是為了其強化社會控制的需要——政府通過救濟活動,進一步加強了對各縣鄉(xiāng)基層社會的調控與整合,從而使自己的權威、意志及統(tǒng)治觸角深入到了城鄉(xiāng)各基層政權。
書籍目錄
序
緒論
第一章 主從角色的互換:清末至民國時期粵省救濟事業(yè)中的政府與社會
第一節(jié) 民問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的盛衰
第二節(jié) 政府對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的整頓
第三節(jié) 政府救濟事業(yè)興起的背景
第二章 自然災害救濟
第一節(jié) 災情及其影響
第二節(jié) 廣東省政府對災害的救濟
第三章 農村救濟
第一節(jié) 廣東農村經濟的破產
第二節(jié) 廣東省政府對農村救濟活動的展開
第四章 城鎮(zhèn)弱勢群體救濟
第一節(jié) 政府實施的綜合性救濟活動
第二節(jié) 政府實施的專門性救濟活動
第五章 失業(yè)歸國華僑救濟
第一節(jié) 救濟歸僑的社會歷史背景
第二節(jié) 救僑工作的醞釀及救僑機關的設立
第三節(jié) 救僑工作的展開及其成效分析
第六章 民國各級政府與粵省的社會救濟事業(yè)
第一節(jié) 政府救濟活動中的中央政府與廣東省政府
第二節(jié) 縣鄉(xiāng)基層政權的社會救濟活動
第三節(jié) 政府救濟活動的特點及效果
附錄
附一 南??h佛山救濟院圖
附二 廣東省會警察廳附設濟良所試辦章程
附三 廣州市人民團體募捐辦法
參考文獻
后記
編輯推薦
《陳濟棠主粵時期廣東省的社會救濟事業(yè)研究:以政府救濟為中心》共六章節(jié),內容包括主從角色的互換:清末至民國時期粵省救濟事業(yè)中的政府,自然災害救濟,農村救濟,城鎮(zhèn)弱勢群體救濟,失業(yè)歸國華僑救濟,民國各級政府與粵省的社會救濟事業(y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陳濟棠主粵時期廣東省的社會救濟事業(yè)研究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