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馬明達 編 頁數(shù):516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史學研究論集,內(nèi)容涉及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族,中國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以及區(qū)域地理等,具體有:西周時期盟誓的制度化;略論北魏前期音樂及其影響;西夏禪宗文獻的多樣性和禪教的融合;清朝時期澳門議事亭研究;近代中國的官營企業(yè)與香港等,具有較高的史學研究價值。
書籍目錄
一脈天風,百丈清泉——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建系八十周年學術傳承回顧小小源流 動成掌故——朱杰勤先生致王貴忱先生的五封信深圳咸頭嶺遺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們的謀生方式西周時期盟誓的制度化從所載子思言行看《孔叢子》的偽書本質(zhì)——兼說疑古派觀點的價值與意義公孫源流考嶺南“陶瓦筑堵”說試解山西漢代城址研究仇池諸國通考略論北魏前期音樂及其影響以高歡家族為例看東魏北齊漢化試論北朝時期的政治性救災措施唐代胡僧考源唐朝嶺南道容管地區(qū)行政區(qū)劃沿革宋人著作補正(60種)西夏禪宗文獻的多樣性和禪教的融合元代的裱背工藝阿拉伯、波斯語文在元明兩朝官方的教習與運用明代宗藩經(jīng)濟犯罪述論于慎行史學著述考論《吳漁山集箋注》補訂困頓與堅守:利瑪竇廣東行教的心態(tài)史考察清代以前中國古籍有關馬來西亞的記述以及史料價值在清與明之間徘徊:順治時期廣東社會考察清代直隸的留養(yǎng)局及其運作機制清朝時期澳門議事亭研究清代中葉中國政府對澳門華人的管理近代美國教會學校與中國體育近代中國的官營企業(yè)與香港18世紀瑞典的中國趣味與中國宮的建造1901年西人在陜賑災活動考述——以美國賑款的散放為中心平等與不平等之間——中西外交禮儀之爭與中國外交近代化的艱難起步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述論日據(jù)時期馬來亞印度人的獨立運動簡析“近代墨學”研究述評戰(zhàn)時中美技術貿(mào)易之一例:以資源委員會與美國亞克屈勒電子管公司的合作為中心理論運用的時代錯位——杜能模型與中世紀英格蘭的領主經(jīng)濟
章節(jié)摘錄
20世紀40年代,沈煉之和譚其驤先后來到暨南大學,他們在歷史學系的任教,進一步發(fā)展了勇于開拓、嚴謹求實的學術傳統(tǒng)和特色?! ?943年8月,沈煉之應聘到暨南大學任教,先后擔任暨南大學史地系主任、文學院院長、代理校長等職,直到1948年才離開暨南大學。他在暨南大學的五年任教生涯中,開設有西洋思想史、法國史、西洋文化史等多門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在學術研究上受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當時學術研究的影響,他也更講究求實創(chuàng)新,密切關注世界局勢的發(fā)展,翻譯和出版了《世界文化史》和《羅曼·羅蘭傳》等多部世界名著,成為海內(nèi)外的知名學者。他在講授西洋通史時,著重講述西洋文化史,J.E.斯溫著的《世界文化史》最初就是作為西洋通史課的教本在閩南由他翻譯并于1944年出版的,出版后極受讀者歡迎,后經(jīng)周予同等先生推薦,于1947年由上海開明書店重版,1949年再版。此書從遠古敘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內(nèi)容十分豐富,結(jié)構(gòu)條理清晰,在當時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對推進我國的世界文化史研究,傳播世界文化史知識,起了啟蒙和開拓的作用??箲?zhàn)勝利后,沈煉之隨暨南大學于1946年從建陽遷回了上海。1948年,沈煉之離開暨南大學,返回故鄉(xiāng)溫州中學任教?! ∽T其驤是暨南大學社會歷史系學生,早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從事學術研究,編輯學術刊物,1947年受聘為暨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講中國沿革地理、魏晉南北朝史、中國文化史和中國史學史等課程。正是在這一階段,他完成了《秦郡新考》、《浙江省歷代行政區(qū)域——兼論浙江各地區(qū)的開發(fā)過程》等文,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學術發(fā)展打下了基礎。譚其驤的學術研究講究論從史出,各項研究都有其獨到見解,后來成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界的著名學者?! ‰S著新中國的誕生,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的學術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展開,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歷史學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臺。新中國成立后,歷史學系又有朱杰勤、金應熙、陳樂素等史學大家執(zhí)教。他們在這個新的自由開放的學術研究環(huán)境中,秉承歷史學系的學術傳統(tǒng),將歷史學系的學術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朱杰勤在來暨南大學之前已是中山大學著名的東南亞史專家,參加了暨南大學1958年在廣州的重建,1959年至1970年擔任暨南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在這段時期,朱杰勤主要致力于中外關系史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著有《亞洲各國史》,還翻譯出版了《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大秦國全錄》,發(fā)表了《泰國華僑的經(jīng)濟狀態(tài)(1948-1956)》、《十九世紀中期在印度尼西亞的契約華工》、《十七世紀中國人民反抗荷蘭侵略的斗爭》、《明末中國東南沿海人民擊退荷蘭侵略者的記錄》、《一七四。年印度尼西亞華僑反抗荷蘭殖民者的斗爭》等論文,使他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1970年暨南大學停辦,朱杰勤先后到華南師范學院和中山大學工作,1978年暨南大學復校又回來任教,直到1982年調(diào)任本校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這期間朱杰勤著有《中國古代史學史》、《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翻譯出版了《中外關系史譯叢》,還發(fā)表了《中國與伊朗歷史上的友好關系》、《十九世紀后期中國人在美國開發(fā)中的作用及其處境》等學術論文,為暨南大學中外關系史研究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