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古詩文背誦篇目一看通

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存仁  頁數(shù):145  

內(nèi)容概要

《新課標高考語文古詩文背誦篇目一看通(粵教版)》根據(jù)教育部新近頒發(fā)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新課標)和2010年廣東省高考考試說明編著,是廣東省第一本供廣大中學生背誦使用的教材。《新課標高考語文古詩文背誦篇目一看通(粵教版)》分上、下兩編。上編為基本閱讀和記憶內(nèi)容,下編為檢測和拓展積累內(nèi)容。上編根據(jù)新課標必背篇目,分“文言文”和“詩詞曲”兩部分,按時代順序編寫,每篇分設以下欄目:背景與作者:幫助學生了解文題意思,知曉寫作背景,了解作者概況,有助于學生誦讀。原文與譯文:分雙行排列,左為原文,右為譯文,譯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理解與賞析:對詩文進行鑒賞、評價,重點從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藝術特色兩方面進行鑒賞,理解詩文情感,有助于學生背誦記憶和運用。背誦指津:分“背誦脈絡”和“易誤警示”兩部分?!氨痴b脈絡”用圖、文簡明扼要地勾勒出詩文線索,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易誤警示”主要提示學生容易寫錯的字詞。

書籍目錄

上編 第一部分 文言文  1.《論語》十則(《論語》)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3.魚我所欲也(《孟子》)  4.逍遙游(《莊子》)  5.勸學(《荀子》)  6.曹劌論戰(zhàn)(《左傳》)  7.出師表(諸葛亮)  8.蘭亭集序(王羲之)  9.桃花源記(陶淵明)  10.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11.三峽(酈道元)  12.滕王閣序(王勃)  13.師說(韓愈)  14.陋室銘(劉禹錫)  15.阿房宮賦(杜牧)  16.岳陽樓記(范仲淹)  17.醉翁亭記(歐陽修)  18.六國論(蘇洵)  19.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20.赤壁賦(蘇軾)  21.愛蓮說(周敦頤)  22.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第二部分 詩詞曲  1.關雎(《詩經(jīng)》)  2.蒹葭(《詩經(jīng)》)  3.氓(《詩經(jīng)》)  4.離騷(節(jié)選)(屈原)  5.觀滄海(曹操)  6.飲酒(陶淵明)  7.歸園田居(陶淵明)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9.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10.次北固山下(王灣)  11.使至塞上(王維)  12.山居秋暝(王維)  1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14.行路難(李白)  15.蜀道難(李白)  16.望岳(杜甫)  17.春望(杜甫)  18.登高(杜甫)  19.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20.燕歌行(高適)  2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2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23.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24.觀刈麥(白居易)  25.琵琶行(白居易)  26.雁門太守行(李賀)  27.赤壁(杜牧)  28.泊秦淮(杜牧)  29.夜雨寄北(李商隱)  30.無題(李商隱)  31.錦瑟(李商隱)  32.相見歡(李煜)  33.虞美人(李煜)  34.雨霖鈴(柳永)  35.漁家傲(范仲淹)  36.浣溪沙(晏殊)  37.登飛來峰(王安石)  38.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39.水調(diào)歌頭(蘇軾)  40.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41.聲聲慢(李清照)  42.游山西村(陸游)  4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4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45.過零丁洋(文天祥)  46.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47.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yǎng)浩)  48.己亥雜詩(龔自珍)下編 第一部分 高考復習方略 第二部分 古代詩詞名句分類集萃

章節(jié)摘錄

  理解與賞析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墻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ldquo;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秋色里”,寫進軍的時令。“角聲滿天”,寫進軍的雄偉場面和悲壯氣氛。“塞上”,是指藩鎮(zhèn)作亂的地方。“燕脂”,即胭脂,指紅色。這兩句詩是說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xiàn)了出征將士們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zhàn)斗精神?! ?ldquo;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志描寫進軍的速度——快。“聲不起”形容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再現(xiàn)了作戰(zhàn)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fā)。“黃金臺”,典故,相傳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曾經(jīng)在易水東南鑄一高臺,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不惜以重金招攬人才。“玉龍”,指寶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愿意手提寶劍戰(zhàn)死疆場。在這里,詩人交代了將士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作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夸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zhàn)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難問題卻又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了。出生在我之前的,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若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會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高低,也不論年齡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難問題真難??!古代的圣人,他們遠遠地超出了一般人,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遠遠地低于圣人,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為圣人。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這里吧?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然而對于他自己呢,卻認為跟從老師學習是可恥的,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不過是教給他們書,幫助他們學習書中句讀的,還不是我說的能傳授給他們道理、解答他們的疑難問題的人啊。不通曉句讀,又不能解答疑難問題,前者倒有人跟從老師學習,后者卻有人不跟從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我沒看到他明智在什么地方。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認為互相學習是可恥的。但士大夫們,一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一群群聚在一起譏笑別人。問他們?yōu)槭裁醋I笑,他們就說:“他跟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老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老師,就又感到近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看不起他們,現(xiàn)在君子的見識竟反而趕不土他們.這不是很奇怪嗎!  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蒇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里面一定有我值得學習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也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李家名叫蟠的孩子,十七歲,愛好古文,廣泛地學習了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及其傳文,不受當時風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之道,就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hellip;…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高考語文古詩文背誦篇目一看通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7條)

 
 

  •   書本封面設計很古典,其次內(nèi)容很飽滿豐富,基本上要背誦的所有內(nèi)容里面都有。放在宿舍,可以隨時背誦。
  •   篇目全,有解釋,不錯
  •   高考用書,兒子要買的
  •   我覺得還不錯, 有對課文的簡介和一些記憶方法,但是版面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是A4大小,如果可以像普通課本那樣大小就更好了。至于有評論說的錯誤的地方,還沒來得及去細看,書剛剛拿到的。
  •   書的包裝很好 摸起來手感很棒
    字體清晰 暫沒發(fā)現(xiàn)錯字漏字現(xiàn)象
  •   賺積分賺積分還是賺積分
  •   要是書能再小點兒能好攜帶就更好啦
  •   很好的圖書,認真學了很有用的!
  •   很多年后再來溫習,覺得想又回到了高中年代一樣
  •   好書~很詳細!
  •   本來是給孩子買的,后來看了看,發(fā)現(xiàn)自己也可以用,很高興!再補習一下古文基礎吧!
  •   服務快,態(tài)度好》
    只是書有點爛,不過其實也還好,
    總體上滿意。。
  •   不錯,很詳細.
  •   錯誤的地方很多,害得我現(xiàn)在還要拿語文書對著找錯字..感覺很失望
  •   為了準備廣東某大學的考試買的。
    和人教有很多出入,不知道是打印錯誤還是版本不同。
    所以壓箱底了~~
    內(nèi)容挺一般。沒有什么亮點。
  •   買錯了版本,也沒退,怕麻煩!
  •   新書太臟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