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江西高校 作者:王怡心|主編:胡軍 頁數:225
Tag標簽:無
前言
都說人是自然的產物,但卻沒有人能夠說清楚自然是如何產生人類的過程。自然具有無窮的威力,在時間和空間上,它都是無限的。人的個體生命卻是極其有限的,是非常短暫的。即便是作為類的人,據說也有終結的時候。說人是萬物之靈長,確也見得是人的孤芳自賞,或者竟是人的自以為是。然而人與自然中其他一切物種確有著本質的差異,人有思想。這便是人的全部秘密,是人無上尊嚴之所在。思想使我們意識到自己是有限的存在,自然是偉大的,但自然卻沒有這樣偉大的能力。人類因此超越了自然。思想使我們能夠自覺而深入地考究自然的奧秘,探索人自身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追求人生的意義的過程使我們清楚地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并不在于我們能夠現實地占有多少財富,占有多大的空間,而是要能夠彰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性的東西,即人的尊嚴——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孟子云:“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贝酥兴^的賤而小者是指口腹之欲的滿足,而小人也就是津津于物質生活中的人;而所謂的貴而大者則是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理想。孟子所謂的大人可能其物質生活十分清貧,但卻具有崇高偉大的人生理想,并為實現這一理想而積極努力奮斗不已。不明了人生的意義,不真正懂得生命的價值,而虛度了自己的一生,實在是人的終生遺憾,甚或可說是人的悲劇。我們可能在彌留之際還不甚了了人生的真諦或價值,但至少在漫長或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曾經思索過這樣令人困惑不解的神秘問題,當離開這個世界,結束自己人生的時候,我們的內心至少因此可得到某種慰藉,不枉來此塵世走了一遭。尋找到了人生的意義無疑是幸福的,但未曾找到卻也思索或探索過人生的意義這樣的問題,也會在我們的心頭時時充溢著崇高、偉大和愉悅的感覺。其實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我們中國人造就形成了自己對于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行之有效的價值系統(tǒng),儒、道思想便是這種價值系統(tǒng)的代表。其中特別是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以修身為本的教化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教導著人們如何實際而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晚清以來伴隨著強大的器物文化,西方的人生哲學思想也趁勢大量地涌人中國,西學幾乎主宰著中國思想界的走向,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理念幾乎具有顛覆性的作用。當時的那種情勢逼迫國人焦慮著如何強國、如何保種,而不是怎樣依照傳統(tǒng)的人生理念勾畫設計自己的人生。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學、法治、市場經濟等理念在中國的現代社會中已經具有無比重要、人人稱道的地位。于是問題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理念是否仍然具有自己的價值或意義。思考中國傳統(tǒng)人生理念的現代價值,實質上是在探索中國傳統(tǒng)人生理念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關系。我們要知道現代生活的內容似乎都是源自西方的??梢郧宄乜吹?,現代生活的這些理念并不是產生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的,于是在探討這兩者之間關系的時候,也就自然產生了如下三種基本的反應模式:自由主義的、激進主義的和保守主義的。這三種主義之間好像南轅北轍,水火不相容,但它們所應對的問題卻是相同的。不但問題相同,而且這三種主義的擁護者討論這一問題的背景也是同樣的,即他們都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內。
內容概要
《名家論人生叢書》是有感于現在社會上彌漫的急功近利、過度注重經濟實業(yè)發(fā)展的風氣,坊間又缺乏可供青年人閱讀的人生思想方面的成套的上乘佳作這一現狀而策劃的選題。該叢書既是為了給現代青年們提供關于人生思想方面的優(yōu)秀讀本,也是便于專家學者對中國現代人的人生思想的深入研究。旨在在此一論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撰寫出反映現實生活內容且適合于青年閱讀的人生哲學書來。
作者簡介
胡軍,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教授、博導,校學位委員會委員、人文學部委員,哲學分會學位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哲學會秘書長,馮友蘭學術研究會秘書長,國際中國哲學會中國大陸分會秘書長、民進中央常委、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民進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人大常委等職。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中國近現代哲學、知識論、哲學概論。出版專著有:《道與真》《金岳霖》《知識論引論》《知識論》《分析哲學在中國》《哲學是什么?》;合著有:《哲學百年》《金岳霖思想研究》《中國儒學文化大觀》;主編的書籍有:《詮釋與建構》《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探尋真、善、美》《觀瀾集》《反思與境界》等;發(fā)表學術論文約150篇;學術著作曾先后獲得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第八屆“全國青年優(yōu)秀讀物獎”一等獎、國家優(yōu)秀輸出版圖書獎等國家及省部級十幾項獎項。編者簡介
王怡心,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移居美國。
書籍目錄
序
導讀
1.自課
2.問題與主義
3.易卜生主義
4.貞操問題
5.美國的婦人
6.不朽——我的宗教
7.少年中國之精神
8.我的兒子
9.新生活
10.愛國運動與求學
11.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12.學生與社會
13.哲學與人生
14.科學的人生觀
15.讀書
16.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tài)度
17.麻將
18.關于人生
19.慈幼的問題
20.我的思想
21.保壽的意義
22.我的信仰
23.儒教的使命
24.信心與反省
25.大學畢業(yè)生贈言
26.治學的方法
27.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
28.為學生運動進一言
29.知識的準備
30.中學生的修養(yǎng)與擇業(yè)
31.大學的擇系標準
附:語萃
章節(jié)摘錄
一、神不滅論。宗教家往往說靈魂不滅,死后須受末日的裁判:做好事的享受天國天堂的快樂,做惡事的要受地獄的苦痛。這種說法,幾千年來不但受了無數愚夫愚婦的迷信,居然還受了許多學者的信仰。但是古往今來也有許多學者對于靈魂是否可離形體而存在的問題,不能不發(fā)生疑問。最重要的如南北朝人范縝的《神滅論》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質,猶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猶刀之于利?!崂麩o刀,舍刀無利。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宋朝的司馬光也說:“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雖有判燒舂磨,亦無所施。”但是司馬光說的“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還不免把形與神看作兩件事,不如范縝說的更透徹。范縝說人的神靈即是形體的作用,形體便是神靈的形質。正如刀子是形質,刀子的利鈍是作用;有刀子方才有利鈍,沒有刀子便沒有利鈍。人有形體方才有作用,這個作用,我們叫做“靈魂”。若沒有形體,便沒有作用了,便沒有靈魂了。范縝這篇《神滅論》出來的時候,惹起了無數人的反對,梁武帝叫了七十幾個名士作論駁他,都沒有什么真有價值的議論。其中只有沈約的“難神滅論”說:“利若遍施四方,則利體無處復立;利之為用正存一邊毫毛處耳。神之與形,舉體若合,又安得同乎?若以此譬為盡耶,則不盡;若謂本不盡耶,則不可以為譬也。”這一段是說刀是無機體,人是有機體,故不能彼此相比。這話固然有理,但終不能推翻“神者形之用”的議論。近世唯物派的學者也說人的靈魂并不是什么無形體,獨立存在的物事,不過是神經作用的總名。靈魂的種種作用都即是腦部各部分的機能作用,若有某部被損傷,某種作用即時廢止。人年幼時,腦部不曾完全發(fā)達,神靈作用也不能完全,老年人腦部漸漸衰耗,神靈作用也漸漸衰耗。這種議論的大旨,與范縝所說“神者形之用”正相同。但是有許多人總舍不得把靈魂打消了,所以咬住說靈魂另是一種神秘玄妙的物事,并不是神經的作用。這個“神秘玄妙”的物事究竟是什么,他們也說不出來,只覺得總應該有這么一件物事。既是“神秘玄妙”,自然不能用科學試驗來證明他,也不能用科學試驗來駁倒他。既然如此,我們只好用實驗主義(Pragmatism)的方法,看這種學說的實際效果如何,以為評判的標準。依此標準看來,信神不滅論的固然也有好人,信神滅論的也未必全是壞人。即如司馬光、范縝、赫胥黎一類的人,說不信靈魂不滅的話,何嘗沒有高尚的道德?更進一層說,有些人因為迷信天堂,天國,地獄,末日裁判,方才修德行善,這種修行全是自私自利的,也算不得真正道德??偠灾?,靈魂滅不滅的問題,于人生行為上實在沒有什么重大影響。既沒有實際的影響,簡直可說是不成問題了。二、三不朽說。《左傳》說的三種不朽是:立德的不朽,立功的不朽,立言的不朽?!暗隆北闶莻€人人格的價值,像墨翟、耶穌一類的人,一生刻意孤行,精誠勇猛,使當時的人敬愛信仰,使千百年后的人想念崇拜。這便是立德的不朽?!肮Α北闶鞘聵I(yè),像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像華盛頓造成美洲共和國,替當時的人開一新天地,替歷史開一新紀元,替天下后世的人種下無量幸福的種子。這便是立功的不朽。“言”便是語言著作,像那《詩經》三百篇的許多無名詩人,又像陶潛、杜甫、莎士比亞、易卜生一類的文學家,又像柏拉圖、盧梭、彌兒一類的文學家,又像牛頓、達爾文一類的科學家,或是做了幾首好詩使千百年后的人歡喜感嘆,或是做了幾本好戲使當時的人鼓舞感動,使后世的人發(fā)奮興起,或是創(chuàng)出一種新哲學,或是發(fā)明了一種新學說,或在當時發(fā)生思想的革命,或在后世影響無窮。這便是立言的不朽??偠灾?,這種不朽說,不問人死后靈魂能不能存在,只問他的人格,他的事業(yè),他的著作有沒有永遠存在的價值。即如基督教徒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他的神靈永遠存在,我們正不用駁這種無憑據的神話,只說耶穌的人格、事業(yè)和教訓都可以不朽,又何必說那些無謂的神話呢?又如孔教會的人每到了孔丘的生日,一定要舉行祭孔的典禮,還有些人學那“朝山進香”的法子,要趕到曲阜孔林去對孔丘的神靈表示敬意!其實孔丘的不朽全在他的人格與教訓,不在他那“在天之靈”。大總統(tǒng)多行兩次丁祭,孔教會多走兩次“朝山進香”,就可以使孔丘格外不朽了嗎?更進一步說,像那《三百篇》里的詩人,也沒有姓名,也沒有事實,但是他們都可說是立言的不朽。為什么呢?因為不朽全靠一個人的真價值,并不靠姓名事實的流傳,也不靠靈魂的存在。試看古往今來的多少大發(fā)明家,那發(fā)明火的,發(fā)明養(yǎng)蠶的,發(fā)明繅絲的,發(fā)明織布的,發(fā)明水庫的,發(fā)明舂米的水碓的,發(fā)明規(guī)矩的,發(fā)明秤的……雖然姓名不傳,事實湮沒,但他們的功業(yè)永遠存在,他們也就都不朽了。這種不朽比那個人的小小靈魂的存在,可不是更可寶貴,更可羨慕嗎?況且那靈魂的有無還在不可知之中,這三種不朽——德、功、言——可是實在的。這三種不朽可不是比那靈魂的不滅更靠得住嗎?
編輯推薦
《胡適論人生》:胡適(1891一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1910年考取庚敞留學官贊生,赴美入康乃爾犬學讀書,學農科一年后轉為文科。1915年到哥倫比亞大學師從著名哲學家杜威攻讀哲學博士學位,1917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抗戰(zhàn)期問任中國駐美大使,卸任后從事學術工作。1946年回國,就任北大校長。1949年到美國,寓居紐約,1958年離美國回臺北定鬧居,1962年在臺北逝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