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驗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彤  頁數:28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生活世界”一詞是由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的。胡塞爾最初提出生活世界是要為科學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從而解決歐洲科學的危機問題。但是,生活世界也可以擴展到日常生活的廣闊領域。而正是許菠把胡塞爾的生活世界轉換為日常生活世界。我們在日常生活世界的自然態(tài)度下生活,我們與他人的溝通就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固此,日常生活才是所有意義的真正出生地。許菠認為,胡塞爾純粹靜思的理論態(tài)度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態(tài)度,并不能代表日常生活的全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擁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經驗,許茨把我們各種經驗的意義看做實在,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這就意味著一種雙重的超越,一是超越7物質的自然界,二是超越了與他人直接接觸的鮮活經驗,而這是通過符號化才能移完成的。因此,許菠把符號的意義看做社會實在。符號其實是一種文化客體,或者說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人正是通過文化的作用,才超越了直接面對的日常生活,從而進人了社會世界的廣闊領域。

書籍目錄

導 論
第一章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及其意義、影響
第一節(jié) 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的提出及其意義
一、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的提出
二、生活世界理論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jié) 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的困境
一、胡塞爾對生活世界理論困境的自覺反思
二、繼承者對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困境的批判
第三節(jié) 現象學傳人對生活世界理論的發(fā)展
一、胡塞爾的主要弟子對生活世界理論的發(fā)展
二、許茨的現象學社會學
第二章 從先驗的“生活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
 第一節(jié)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概念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內容
  二、“生活世界”的先驗性與現象學還原
 第二節(jié) 許茨的社會世界的現象學
  一、許茨建構哲學的出發(fā)點——韋伯的理解社會學
 二、許茨社會世界現象學的核心概念:“意義”與“行動”
 三、胡塞爾的“生活世界”與許茨的“自然態(tài)度”
 四、生活世界的基礎地位與最高實在
 五、生活世界的意義結構
 第三節(jié) 許茨對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借用與發(fā)展
 一、許茨與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共同點
 二、許茨與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差異
第三章 從先驗的主體間性到日常生活世界的主體間性
第一節(jié) 胡塞爾的先驗主體問性思想
  一、胡塞爾的先驗自我
  二、胡塞爾“他我”的問題
 三、先驗主體間性
 四、在先驗主體問性基礎上的外界客觀世界的構造
第二節(jié) 許茨的主體問性理論
一、對舍勒、薩特有關他人觀點的批判與吸收
二、許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我與他人的關系
三、日常生活世界中人們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問題
四、社會世界的結構
第三節(jié) 許茨對胡塞爾主體間性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
一、許茨與胡塞爾主體問性理論的相同點
二、許茨與胡塞爾主體間性理論的主要差異
第四章 從“生活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的邏輯轉換及其理論前景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胡塞爾相信,主體間性問題包含著理解客觀實在和超越者的構成的關鍵。主體間性是一個交互主體性的概念,即主體間的關系,它意味著考察移情問題,即我怎樣才能經驗另外一個主體,現象學必須從第一人稱的視角回答人的經驗性構成。他認為,對他者的具體經驗總是一個對于他者的身體顯現的經驗,具體的主體問性必須被理解為肉身化的主體之間的關系,正如上面對移情(同感)的他我的復雜結構所進行的分析,移情預設了我所遇到的相異主體與我之間的某些相似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對他者的經驗實際上是一個類比性的推論。胡塞爾認為這并不是任何推論,而是我的實際經驗,因此他反對舍勒等人站在哲學人類學的立場認為對于他者的經驗是某種基本的不可被分析的事實,相反,胡塞爾認為對這一經驗的發(fā)生和具體的預設必須被闡明,即必須要闡明移情的可能性條件是什么。正如胡塞爾所說,正是我的身體的主客體地位,才使我將另一個身體確認為相異的被體現的主體性。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就是,當我的左手觸摸到右手時,我以如此親身的方式經驗到了自身,既預期到他者經驗我的方式,也預期到我經驗他者的方式。當胡塞爾寫到,對身體的經驗構成了所有對他者經驗的基礎和準則時,身體的重要性就表現出來了。這說明,并非我從對一個物理對象的經驗達到一個相異的主體的經驗,而是恰恰相反,我是從對肉身化的主體的經驗,而達到純粹外界的客觀對象的經驗的,我自己的和他人的身體經驗是認識對象的條件。我對他者有一個實際的經驗,這并不需要推論,但這并不意味著我能夠以同樣的方式經驗到他者,也不意味著他人能夠以同樣的方式經驗我。正如胡塞爾所說,我如果能夠以通達自己意識的同樣方式認識他人,那么我將不是我,而成為他自身,他者的自我給予性是我所不能通達和超越的,這正是我經驗的界限。他人逃避了我的直接經驗,這一方面表明胡塞爾對他者超越性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這里存在著的不對稱性。經驗的主體與被經驗的主體是不同的,但是這一不對稱性是對主體的任何正確而如實的現象學描述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種不對稱性,就沒有主體問性,而只存在一個沒有任何區(qū)分的匿名集體。除非他者出現,否則就不可能遭遇他者,尊重他者這一不可還原的他者性,只有他者以一個方式作為現象顯現。

編輯推薦

《從先驗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許茨與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比較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對生活世界理論的總體概述,指出生活世界理論是胡塞爾首先提出來的,它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理論之一,對20世紀哲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第二章“從先驗的生活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進入到《從先驗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許茨與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比較研究》的核心部分。本章指出了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內容和生活世界的多重含義,同時指出什么是符合胡塞爾最本真意圖的生活世界的意義,接著指出了許茨在日常生活這個層面來定義“生活世界”這個概念。本第三章也是《從先驗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許茨與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比較研究》的核心部分,針對生活世界與主體間性的關系問題來展開對許茨與胡塞爾的比較研究。第四章進入《從先驗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許茨與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比較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收尾部分。本章首先闡明從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到許茨的日常生活世界轉換的內在邏輯,并從總體上對許茨與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進行綜合評價和比較,指出胡塞爾和許茨生活世界理論的理論貢獻、根本差異和共同缺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從先驗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將胡塞爾定位為靜態(tài)的生活世界,許茨則將文化回歸日常生活,是為重要進化。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