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王向清 湘潭大學出版社 (2008-01出版) 作者:王向清 頁數(shù):204 字數(shù):238000
前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問題,是我國近年來學術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這不僅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工人階級的人類先進的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歷史觀與價值論的統(tǒng)一,乃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因而能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問題,是一個直接關系到我們這樣一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事業(yè)成敗得失的關鍵問題。而且,這一問題也直接關系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相會通、相融貫,以實現(xiàn)二者的真正合流,使中國哲學真正成為世界哲學的一個富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問題。因此,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近30年來,我國的許多理論工作者,包括一大批專業(yè)哲學工作者和哲學家,曾為此進行了長期的、艱苦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在這些有重要成就的專業(yè)哲學家當中,已故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馮契教授是較突出的一位。因此,王向清同志承擔的湖南省教育廳“馮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課題及其作為這一課題結(jié)題成果的同名書稿,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這一熱點問題的直接回應。它從分析馮契哲學貢獻的個案人手,回答了諸如什么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之類的理論問題。而且,也為學術界提供了一部在有關如何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上具有一定范例意義的學術著作。粗讀書稿,我以為本書有以下幾點是值得特別注意的:1.從學術層面提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三條標準,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內(nèi)涵作了科學的闡釋和明確的界定。我認為這種闡釋和界定不僅是準確的,也是富有新意的。
內(nèi)容概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有兩個層面:一是實踐層面,二是學術層面。馮契在學術層面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方面,馮契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解讀中國傳統(tǒng)哲學,創(chuàng)立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理論;另一方面,馮契建構(gòu)了一個廣義認識論的哲學體系——“智慧說”,指出,哲學不僅僅要從知識層面來把握認識論,還應該考查如何將知識轉(zhuǎn)化為智慧。此外,馮契還對邏輯思維能夠把握宇宙的統(tǒng)一原理、發(fā)展法則、理想人格培養(yǎng)等問題作了探索。本書全面而又有重點地揭示了馮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的特殊的貢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寶庫。
作者簡介
王向清,1960年12月生,湖南邵陽縣人。1984年7月、1990年1月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分別獲哲學學士學位、哲學碩士學位。現(xiàn)任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湖南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20
書籍目錄
序引言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回顧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兩個層面 二、李達、艾思奇、張岱年對學術層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初步準備 三、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杰出貢獻第二章 馮契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獨特創(chuàng)造 一、“智慧”說哲學體系建構(gòu)的時代背景 二、“智慧”說哲學體系的邏輯結(jié)構(gòu) 三、“智慧”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性質(zhì) 四、“智慧”說對學術層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貢獻第三章 馮契眼界中人的認識的形成過程 一、感覺能夠給予客觀實在 二、普遍必然的知識何以可能 三、真理的形成過程第四章 馮契對人的本質(zhì)的新見解 一、人的本質(zhì)是化天性為德性,德性復歸天性的辯證統(tǒng)一 二、人的本質(zhì)是理性和非理性的辯證結(jié)合 三、人的本質(zhì)是共性與個性的綜合 四、人的本質(zhì)理論的思想淵源 五、馮契對人的本質(zhì)的發(fā)展的闡釋第五章 馮契的理想人格學說 一、馮契理想人格學說構(gòu)建的理論前提 二、馮契理想人格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 三、馮契理想人格學說的思想淵源 四、馮契理想人格學說的當代性與前瞻性第六章 馮契視域中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 一、社會實踐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源泉 二、從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立場把握中國傳統(tǒng)哲學 三、強調(diào)以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把握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邏輯發(fā)展 四、站在哲學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即唯物辯證法階段回顧中國古代哲學第七章 馮契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解讀和闡發(fā) 一、對毛澤東方法論的闡發(fā) 二、對毛澤東真理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 三、對毛澤東自覺能動性思想的發(fā)揮與反思第八章 馮契的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理論 一、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根據(jù) 二、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制約因素 三、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階段構(gòu)成 四、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主要成果 五、對中國近代哲學革命一般成果的論述 六、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表現(xiàn) 七、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缺失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回顧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兩個層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傳人中國的時候起,就存在著如何中國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包括了實踐層面的中國化和學術層面的中國化。實踐層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指革命家、政治領袖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考察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科學地解答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形成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實踐層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已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上述成果由于理論工作者的積極探索、大眾傳媒的宣傳而廣為人知。學術層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首先是指哲學工作者繼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精神,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積極成果為切入點,建構(gòu)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包括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安排、范疇展開和命題闡釋。其體系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安排、范疇展開和命題闡述應具有中國文化特點和中國氣派;其次是指哲學工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去解讀中國傳統(tǒng)哲學,使其可能適用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積極成果得到發(fā)展。相對而言,哲學界對學術層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要滯后些,具體表現(xiàn)為對學術層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經(jīng)歷了哪些環(huán)節(jié),取得了哪些成果等重大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探索。
后記
當這部書稿即將付梓時,本人從事馮契先生的哲學思想研究已近10年了。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作為他的學生,能有機會將先生的哲學思想介紹給學術界,是我莫大的榮幸。我的哲學學士學位和哲學碩士學位都是在華東師范大學獲得的,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都曾聆聽過馮契先生的教誨。求學期間,先生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已先后出版,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正因為這樣,那時,我以為先生僅僅是、或主要是一位哲學史家。1998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購買到了一套十卷本的《馮契文集》,通過研讀,對先生建構(gòu)的元哲學體系——“智慧”說即廣義認識論的哲學體系——有了初步了解。隨著學習的深入,感覺到這一體系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對于哲學研究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是值得研究、推薦的哲學體系。受上述感觸的驅(qū)使,從1999年開始,本人就開始了探討馮契先生哲學思想的歷程,至今近10年,期間雖有徘徊,但總的來說還是堅持下來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我先后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30多篇,其中國家級刊物4篇,一般的CSSCI來源刊物12篇。其代表作是發(fā)表在《哲學研究》2004年第12期上的《馮契對人的本質(zhì)的新見解》,發(fā)表在《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4期上的《論馮契的理想學說》,發(fā)表于《哲學動態(tài)》2006第5期上的《“智慧”說及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貢獻》等。2004年,我以“馮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為題成功申報了湖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經(jīng)過近三年的探索,課題論證方案的計劃和目標已實現(xiàn)或基本實現(xiàn),即將付梓的書稿正是這一項目的結(jié)題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方克立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彭漪漣教授、楊國榮教授、高瑞泉教授,上海師范大學陳衛(wèi)平教授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幫助;湘潭大學哲學系的李佑新教授為書稿的寫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導師彭漪漣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為本書作序;在此,對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編輯推薦
《馮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全面而又有重點地揭示了馮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的特殊的貢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寶庫。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