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視研究”的學術源流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作者:易前良  頁數(shù):3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第一次把“電視研究”視為相對自足的學術領域,運用“知識考古學”的方法,稽考美國自電視誕生以來的相關文獻,耙梳辨析,從理論與方法的角度探尋美國“電視研究”的學術源流,旨在為中國“電視研究”的學術建設提供參照。

作者簡介

易前良,湖南雙峰人,南京大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一圣地亞哥分校訪問學者,現(xiàn)為河海大學公管院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電視研究”、“傳播與社會發(fā)展”。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章 “電視研究”學術領域的形成:中美之比較  第一節(jié) 中國“電視研究”的學科化及其現(xiàn)狀    知識領域與學科:“研究電視”與“電視研究”    國家、媒體與學者:“電視研究”的學科化    批評、藝術與傳播:知識交互的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美國“電視研究”的學科起源與發(fā)展    美國“電視研究”的起源    “電視研究”學科化的社會背景    “電視研究”的知識整合    學科發(fā)展與困境第二章 公共領域的視角:新聞式電視批評  第一節(jié) “新聞式電視批評”在媒介體系中的權力角色    關于電視批評    新聞式批評與學術批評的區(qū)別    新聞式批評的類型    新聞式電視批評的“聯(lián)袂聚焦”角色    新聞式批評與電視媒體的關系    電視網(wǎng)的營銷“公關”    新聞式批評的專業(yè)主義追求  第二節(jié) 美國“新聞式電視批評”的發(fā)展脈絡    “黃金時代”的新聞式電視批評        商業(yè)模式確定時期的新聞式電視批評    后“水門”時期的新聞式電視批評    有線電視與網(wǎng)絡時代的電視批評  第三節(jié) 尋找電視批評的標準:以《紐約時報》為例    電視批評的議題和標準    電視行業(yè)變遷的記錄者    古爾德與“新聞沙皇”默羅的沉浮    探索電視批評的標準:奧克萊的“精英化”批評  第四節(jié) 社會文化批評:以《紐約客》為例    關于電視的社會文化批評    電視的現(xiàn)實主義美學    “真實”與“整體”:批評的標準第三章 人文藝術的視域:“電視研究”的學科化  第一節(jié) “電視研究”學科生成的文化淵源    歐洲的大眾文化批評傳統(tǒng)    美國的“大眾通俗文化”論爭    從麥克盧漢到雷蒙·威廉斯  第二節(jié) 理論奠基:雷蒙·威廉斯的電視本體論    流動藏私:電視的歷史觀    日常生活:電視的社會功能論    流程:電視文本論  第三節(jié) “流程”理論在美國“電視研究”中的發(fā)展    “流程”組合:傳播者與觀眾的聯(lián)系    “流程”的內(nèi)在關聯(lián):認識電視文本    “流程”中的視聽符號:電視的影像功能  第四節(jié) 霍拉斯·紐卡姆:跨學科的知識對話    紐卡姆的學術經(jīng)歷    從卡威爾提到紐卡姆:電視是“流行藝術”    理論與方法上的對話:電視是“文化論壇”第四章 人文批評的視域:電視研究方法舉隅  第一節(jié) 電視“類型研究”    類型:作為文學“文體”    類型:作為流行文化的“程式”    “類型”在電視研究中的運用    類型與電視工業(yè)  第二節(jié) 電視“產(chǎn)業(yè)研究”    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和行業(yè)研究    媒介決策的層級理論    權利角色理論  第三節(jié) 電視“文化研究”    沿革與主要特點    文本分析    受眾研究    電視“文化研究”的理論整合    電視“文化研究”的局限第五章 傳播學的視域:電視與“經(jīng)驗一功能”學派  第一節(jié) 西美爾維特和施拉姆的“效果研究”    “電視與未成年人”研究    “未成年人生活中的電視”研究    電視“效果研究”的意義及其缺失  第二節(jié) 格本納的“文化指標”研究與內(nèi)容分析    研究前提:對電視影響的理論認識    研究方法的改變    電視的世界:信息體系分析    回歸主流:電視的涵化功能    關于“文化指標”研究的評價第六章 傳播學的視域:電視與媒介環(huán)境學結(jié)語參考文獻中英譯名對照表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喬治?布拉德(《底特律新聞》電視記者和批評家):當拉瑟來到一個小城,考佩爾來到一個小城,詹尼茲也來了的時候,就像一個馬戲團巡回演出,樹上一塊招牌“快來看,明星來了”。所以,人們就不只把杜斯蒂-霍夫曼當明星,理所當然也把這些人也當成娛樂明星了,這有錯嗎?①鄧?西維特:你們說得對,絕對準確,我真希望他們不再這么做。我想我們應該開除這些公關人員,撤銷這些機構。如果讓我來掌管CBS新聞機構的話,我就不再需要這些和報紙記者打交道的部門,拒絕再給電視批評者以施舍,立刻讓他們滾蛋!上面引述的對話言辭激烈,針鋒相對,正好把新聞式批評與電視行業(yè)的關系展露出來了。西維特,作為著名欄目《六十分鐘》的制片人,根本就瞧不上電視新聞記者,認為他們只會“坐在電視機前看娛樂節(jié)目,評娛樂節(jié)目”,因此就沒有資格來對新聞節(jié)目指手畫腳。從他的觀點來看,電視批評對于電視新聞節(jié)目來說,沒有任何意義,相反,電視批評是靠電視媒體的“施舍”來養(yǎng)活的。杜菲和布拉德,作為報紙電視記者中的優(yōu)秀分子,面對詰難,也無法否認新聞式電視批評整體上的娛樂化傾向,只好不做正面的辯駁。于是,轉(zhuǎn)而把矛頭指向?qū)Ψ?,去揭《六十分鐘》大搞?jié)目“營銷”的老底,即公關人員經(jīng)常主動聯(lián)系平面媒體的記者,籌劃各種采訪和發(fā)布會,拉瑟、克朗凱特等老牌的主持人也不例外,言下之意是,“你們《六十分鐘》和娛樂節(jié)目沒有區(qū)別,要不,干嘛老求著我們?”雙方的爭辯,不乏意氣,但至少揭示了兩個客觀的事實:第一,電視媒體和批評之間存在沖突,彼此瞧不上眼,媒體不屑于批評,批評則以為媒體低俗;第二,作為“聯(lián)袂聚焦者”,新聞式批評在文化生產(chǎn)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后記

“我自為客還送客,攜我鄉(xiāng)心返故鄉(xiāng)”,春林驅(qū)車送我到機場,臨別賜我一聯(lián),同行的還有西飏。他們是加州大學一圣地亞哥分校(UCSD)的華裔在讀研究生,一起租住學校的宿舍,很多年不曾回國。三月份,凌晨五六點,美國的海濱之城圣地亞哥飄著幾絲白霧,我感覺頭暈暈乎乎的,前個晚上通宵未眠,從下午五點到凌晨四點,我一直在和春林下象棋,在一旁觀戰(zhàn)的還有西飏、雷俊和海林,他們用這樣特別的方式給我送行。在尚未完全蘇醒的五號公路上,我搖開車窗,一陣涼風襲來,不由得打了幾個寒戰(zhàn),恍然一覺:我整整一年的訪學生涯就要結(jié)束了!2008年3月應UCSD中國研究中心張英進教授的邀請,我赴美訪學,圣地亞哥的藍天白云、爽風清氣和異域風情,微醺動人,讓人流連不已。然而,張老師在見面之后就囑咐我,“你應該利用訪學的機會,好好做一做,寫本書!”如今,書稿即將付梓,寫得怎么樣?我不知道,但我已經(jīng)努力了。我熱切地期待國內(nèi)的“電視研究”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像美國那樣,成為一個成熟的學術領域,這本書從理論與方法的角度對美國“電視研究”加以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旨在提供一個參照。除了專業(yè)訴求之外,這本小書,還承載著我在圣地亞哥訪學的美好記憶。最真實的回憶,往往是一個個不連貫的場景,我得先從U(2SD的圖書館說起。與國內(nèi)不同,美國的圖書館閉館時間很晚,有時甚至通宵開放,所以很方便。在那里我打發(fā)了很多時間——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的午餐準備好,早上開車從租住的房子出發(fā)到圖書館,一直要呆到晚上。

編輯推薦

《美國"電視研究"的學術源流》:傳媒學術前沿系列叢書(第2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美國“電視研究”的學術源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對美國電視研究及思潮進行了歷史性解讀,涵蓋全面
  •   值得反復研究的經(jīng)典。
  •   小朋友都很喜歡,內(nèi)容很好,圖畫也精美
  •   還沒細看,但是這種梳理對于電視研究者應該是有幫助的

    從篇幅看,作者也是用了心思的。
  •   內(nèi)容不必說 對于研究學術很有借鑒價值 紙張也很不錯的
  •   美國的電視研究可以為國內(nèi)的電視研究借鑒,對國內(nèi)電視改革也是有益的,這本書獨到全面,很好。
  •   訂重了,要退貨!怎么操作不了!
  •   入門導引及全面了解都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