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作者:雷躍捷 編 頁數(shù):344
Tag標簽:無
前言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媒介批評”這個術語開始被引入中國內(nèi)地新聞傳播學界,開啟了媒介批評研究的學術自覺之路,以之為名的理論探討和批判性媒介研究開始在新聞傳播學界以及文藝文化學界生根發(fā)芽,并逐步走向枝繁葉茂,目前已經(jīng)成為中國內(nèi)地新聞傳播學科的重要分支研究領域之一?! 恼Z源的角度來看,媒介批評(media criticism)這個術語在西方已經(jīng)有了近百年的歷史。早在20世紀初期,歐美新聞傳播界就已經(jīng)正式命名,其理論和實踐的源頭有二:一是19世紀歐洲出現(xiàn)的關于現(xiàn)代傳播現(xiàn)象的社會文化批評傳統(tǒng)以及20世紀20年代開始勃興的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傳播批判研究傳統(tǒng);二是20世紀初期美國出現(xiàn)的聲勢浩大的媒介批評實踐浪潮。媒介批評至今已成為相當成熟的西方傳播學術研究譜系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有著獨立的學術旨趣和社會關懷?! 』讵毺氐膰H學術交流對話的便利條件,港臺地區(qū)的媒介批評學術研究發(fā)軔時間比大陸更早。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相關院校的學者已經(jīng)開啟媒介批評學術研究,世新大學的黃新生教授于1987年出版了《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一書,1988年臺灣政治大學編撰出版了《媒介批評》論文集,標示著臺灣媒介批評的早期學術成就。香港的傳媒批判研究也有著較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學術基礎,如上世紀90年代相繼出版的《批判傳媒》、《解構傳媒》等著述。到目前為止,這一學術傳統(tǒng)在港臺地區(qū)已經(jīng)具有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匯集了兩岸三地新聞傳播學界在“媒介批評”領域的前沿成果,涵蓋媒介批評史、媒介批評理論、媒介批評方法、媒介批評實踐以及媒介批評課程建設等相當開放而多元的主題,全方位展示了華語傳播學術圈在這一熱點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緯鴮τ谔嵘齼砂度孛浇榕u學術研究和大眾傳媒批評實踐的水平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適用于從事新聞傳播與文化批判研究的理論工作者以及廣大傳媒專業(yè)師生。
書籍目錄
序言 雷躍捷媒介批評與大眾文化 陶東風 網(wǎng)絡交往與新公共性的建構 蔣原倫電子文化中的儒學 宮承波 試論新媒體文化的生存悖論 吳聞博 李玉曉 大眾文化視野下大陸電視綜藝節(jié)目的審美反思 媒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王一川 藝術批評的素養(yǎng)論轉向 劉建明 媒介批評學的理論與視野 陳龍 論媒介批評的理論體系 哈艷秋 王啟祥 媒介批評的科學精神研究媒介批評的責任與功能 夏春祥 從媒介批評到媒體素養(yǎng):論傳播生態(tài)中的媒介改革 聶依文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a Criticism 謝靜 媒介批評與新聞專業(yè)主義 王姍 《人民日報》電視劇批評的社會建構作用 媒介批評的現(xiàn)實與格局 胡智鋒 周建新媒介批評三題 劉曉程 王 贅 我國“媒介批評”研究的概念語境及邊界反思 高永亮 當代中國大陸媒介批評格局初探 李 濱 鐘沈軍 媒介批評實踐中的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影像 馬天劍 欲望生產(chǎn)與消費倫理:網(wǎng)絡媒介批評的病象評析 莎莉娃 對《中華新聞報》媒介批評實踐的研究 媒介批評的課程與教學 黃新生 對“媒介批評”教學上的反思 王君超 媒介批評課程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翟靜宜 黃璜 謝蓓 高校媒介批評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媒介批評的歷史 李磊 新時期我國大陸地區(qū)媒介批評特色體系初探 胡正強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媒介批評初探 涂曉華 試論上海淪陷時期報刊的文化傳播媒介批評實踐:個案討論 蘇鑰機 香港藝人裸照事件:比較免費報紙與收費報紙的報道 馮應謙 Localizing a Global Amusement Park:Hong Kong' s Disneyland 媒介批評實踐:宏觀觀照 黃玲媚 李秀珠媒體科學論述中的專家和非專家:從“批判性論述分析看消息來源選擇和消息來源論述再現(xiàn) 劉自雄 民主治理的“親民”vs政治公關的“作秀” 何國平 新聞媒體非規(guī)范行為論略 張曉紅 傳統(tǒng)主流媒體在新輿論格局中的機遇與挑戰(zhàn) 張曉輝 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隱私暴露及其傳播心理學思考 蘇桂艷 新銳期刊、休閑文化與新階層 曹洵 羅昕 整容真人秀:商業(yè)邏輯下的身體消費國外媒介批評 韓運榮 于盟 當代美國媒介批評的特點與態(tài)勢評析 劉學義 News Ombudsman:西方新聞監(jiān)察與投訴專員述評 常春從 FAIR網(wǎng)站“公關”議題看美國新聞行業(yè)外媒介批評 薛寶琴 社會結構、文化、媒介符號中的種族主義
章節(jié)摘錄
就沒有實用價值一點而言,“孔子名高實秕糠”可謂一語中的。其實當年孔子就“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后來孟子也如此,齊威王、梁宣王等向他討教具體的治國和對付隔壁鄰國的方略時,孟子那一番有關仁義的高談闊論就不解決實際問題,起碼是遠水不解近渴。按照《史記》的說法,“(他)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合則留,不合則去。也許正是脫離了實用價值,反而容易使其升華,成為一種精神信仰。孟子之所以為孟子,就在于他的迂闊,堅守自己的信仰,不茍同于流俗,結果只能回老家與他的徒弟們著書立說去了。至于后學們虛構出的“內(nèi)圣外王”一套說法,一心想著兩頭通吃,不僅無可操作性,還有很大的欺騙性。在槍桿子里出政權的年代,倒是先王后圣更便于付諸實施,是皇帝么總會有新衣穿的?! ‘斔臅褰?jīng)還是讀書人仕途的敲門磚時,當它們還是換取黃金屋、千鐘粟和顏如玉的籌碼時,不過是一種謀取利碌的媒介,而不能成為精神家園。儒學的去功能化,不僅不會導致其衰落,反而還成全了它,即如在日本,在韓國,儒學和治國的關系不那么緊密,反倒是香火綿綿不斷。那里的人們也就沒有在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間看出“吃人”兩個字來,糊糊涂涂就馬虎過去了,進入現(xiàn)代社會,公民的人格也沒因此殘損破缺。 “仁義”也罷,“中庸”也罷,作為價值取向,很是高尚,值得普世推廣。并不因為某些倡導者的虛偽,就派定相關學說是偽善的、只為專制統(tǒng)治服務等等。不過高尚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與實用和效益保持距離,非工具化和價值中立。一旦被拖人現(xiàn)實的泥淖,為實用目的服務,作為策略和手段來運用,就會失之偏頗,就會有美美惡惡之辟。只有儒學工具化過程的結束,其內(nèi)涵的價值理性才會得到進一步開掘,其精神層面的力量才能逐步積聚,成為民族和群體的信仰?! ≡賮碚f說康有為的立孔教為國教的方案之所以無法推行,我以為,主要是那時的儒學還沒有去勢,這位大成至圣文宣王和現(xiàn)實生活中氣勢熏天的權貴們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仍然有著統(tǒng)治工具的嫌疑,難怪目光如炬的魯迅和五四新青年一代人不答應,革命黨人不答應。居然,要不要打倒孔家店,要不要反對各種名頭的尊孔讀經(jīng),成了那時新潮學子和封建余孽的分水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