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電影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作者:汪方華  頁數:346  
Tag標簽:無  

前言

十多年以前,我和一群研究生在一起討論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世界電影,我們都有一種共同的體驗,由于電視媒介的普及及其對觀眾影像需求的部分替代,使得當代電影無論是題材、故事、人物、場景,或是畫面、鏡頭、聲音和剪輯,都與傳統(tǒng)電影形成了明顯區(qū)別,我們甚至僅僅只是從畫面構圖、鏡頭調度和剪輯方式這些外在形式中,就能輕而易舉地分辨出電影的當代性。在電子媒介環(huán)境和觀眾影像消費方式的變化背景下,當代電影,似乎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更加自覺地追求一種不同于電視媒介的視聽強度,追求更跳躍的剪輯節(jié)奏,創(chuàng)造更超常的場面和動作的奇觀,敘述更震撼、更異常的人物故事。其實,也就是汪方華在呈現(xiàn)給讀者面前的這本書中所論述的,追求電影美學的“極致化”。所以,我欣喜地讀到了汪方華的這本專著《現(xiàn)代電影:極致為美:后新浪潮導演研究》。當年,我所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唐科,就已經開始研究當代電影美學的“強度化”趨勢,而汪方華這部著作則從“極致化”視角,將這種研究進一步深化。我看到,作者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世界電影的美學發(fā)展趨勢:“極致為關”,有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機智的分析。作者從導演、演員的個性原則、影像的感性原則、電影的奇觀化原則三個方面闡述了這種“極致為美”的發(fā)展趨勢,對于我們認識當代電影美學的變遷,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參照意義?,F(xiàn)代電影的“現(xiàn)代性”首先是通過電影敘事的“現(xiàn)代性”來呈現(xiàn)的。電影敘事上的“革命”或者“變革”是創(chuàng)作者世界觀、創(chuàng)作理念發(fā)生變化的直接體現(xiàn)。本書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經典敘事作為參照框架,對現(xiàn)代電影敘事如套層式、圓周式、交叉式、進行時式等形式作出了細致而獨到的分析,特別體現(xiàn)了作者難得的電影修養(yǎng)和藝術敏感。

內容概要

  20世紀70年代后的現(xiàn)代電影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它在電影理念、電影結構、電影敘事、電影形式等各個方面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產生了不少具有大師氣質的“主流導演”:美國的斯皮爾伯格、卡梅隆,法國的呂克·貝松,西班牙的阿爾莫多瓦,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希臘的安哲普洛普斯,意大利的托納托雷,俄羅斯的米哈爾科夫,丹麥的拉斯·馮·提爾,芬蘭的阿基·考利斯馬基,還有伊朗的阿巴斯、賈法·帕納西,日本的北野武,韓國的金基德、李昌東,越南的陳英雄,中國香港和臺灣的王家衛(wèi)、吳宇森和蔡明亮等極具活力的后新浪潮導演。他們的作品均表現(xiàn)出強烈而鮮明的個人風格。也許,從電影語言入手逼近現(xiàn)代電影的創(chuàng)作理念、美學原則是一條直接的道路。

作者簡介

汪方華,浙江人。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青年理論家。現(xiàn)任教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著有《通俗電視劇美學: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的通俗電視劇》(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在《文藝研究》、《當代電影》、《電影藝術》、《現(xiàn)代傳播》等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40余萬字。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現(xiàn)代電影”——界定之難一、“現(xiàn)代電影”二、“現(xiàn)代電影”與“主流電影”三、現(xiàn)代電影——后新浪潮導演的“作者電影”第二章 現(xiàn)代電影語言一、電影就是電影 二、戰(zhàn)后的電影語言研究 三、電影美學研究的再度嘗試 第三章 現(xiàn)代電影本體卿——被表現(xiàn)的真實一、真實之維 二、被表現(xiàn)的真實三、被表現(xiàn)的真實——現(xiàn)代電影本體觀 第四章 極致為美——現(xiàn)代電影美學原則一、故事和故事的講述 二、影像中心的美學 三、現(xiàn)代電影美學——個性原則 四、現(xiàn)代電影美學——感性原則 五、現(xiàn)代電影美學——奇觀化原則 第五章 現(xiàn)代電影的敘事一、電影敘事的相關概念 二、好萊塢經典敘事體系 三、片中片 四、現(xiàn)代電影的敘事迷宮:交叉小徑的花園 五、現(xiàn)代電影敘事的速度、深度、特征 第六章 后新浪潮導演研究呂克·貝松:一位現(xiàn)代的電影“作者”? 大衛(wèi)·林奇:夢、歌、舞臺、局外人 科恩兄弟:幽默怪誕走向崩潰的犯罪故事 奧利弗·斯通:主流電影之外的主流導演 現(xiàn)代性的誘惑——《不準掉頭》和《天生殺人狂》的比較研究 朗·霍華德:類型電影的實踐者 《美麗心靈》:命運的風景 阿爾莫多瓦電影的欲望、激情 后庫斯圖里察時代的“巴爾干電影”《無主之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柏林墻——民主德國政治題材影片的一個胎記 《竊聽風暴》:一幕關于拯救的通俗劇 北野武的“削落美學”陳英雄——有關越南的記憶、想象、凝視 《三輪車夫》:重建一個愛與痛交織的世界 金基德:現(xiàn)代荒原中的罪與罰 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臺北故事 臺灣新電影中的臺北和從未缺席的“中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現(xiàn)代電影”:界定之難奔跑中的紅發(fā)女郎,電子游戲式的三段重復講述的故事,晃動的DV鏡頭對著臉部的特寫,沉浸在巨大恐怖中的少年在痛苦地訴說,黑色風衣下擺前飄落的彈殼,停滯的時間,充滿玄機的矩陣世界,藍天海洋游輪,甲板上一對青年前后相依迎風而立,伴隨著天籟般純凈的歌曲《我心永恒》這是—部現(xiàn)代電影嗎?直接面對銀幕上這一組組影像,直觀的感受是:這就是“現(xiàn)代電影”,“被表達的”以及表達的方式與以往的電影,包括經典時期以及“現(xiàn)代主義電影”時期有著明顯的分野,給予觀眾的是迥然不同的審美體驗?,F(xiàn)代的電影觀看已經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儀式”,不能完全用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來.解釋?,F(xiàn)代的電影觀眾也不再像《天堂影院》中的“小托托”那樣,凝視著黑暗中的銀幕,充滿“朝圣感”,電影已是充斥著身邊的“虛像”的一部分。雖然,電影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xiàn)代的,無疑都是普通人的生存與現(xiàn)實體驗,都是表達與傾聽的簡單關系。從16格到24格,從實景、搭景到虛擬技術,從傳統(tǒng)的平均500-600個鏡頭到現(xiàn)在的1000個鏡頭,從以男性視角為主的電影到中性、女性視角的電影,從傳達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電影到注重邊緣體驗、注重個體表達的主流電影,電影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轉變,這個轉變又是以一個個電影事件為標志的?!缎乔虼髴?zhàn)》系列影片創(chuàng)造了一個想象的完整的星際世界,將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整合在一處?!恶斂偷蹏啡壳忠约夹g決定世界的哲學對電子虛擬世界的異化進行了形象地思考,達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想象力所能到達的高峰。《指環(huán)王》三部曲又將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世紀史詩類型發(fā)揮到極致,正邪對峙,尋寶的傳統(tǒng)結構之外是全新的銀幕形象群體,制造了遙遠的恢宏的史詩般的完美幻覺。

后記

這是研究電影最好的時代!2003年初,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師弟約我一起參與撰寫教材《中國電影史》,聽說是由李少白先生主編,我欣然答應。記得第一次編委會是在高教出版社的餐廳,除了見到先生及師母,還見到了北京大學的李道新兄、北京電影學院的李二仕兄,還有師弟張江藝等幾位。談到當下的電影研究,李老師風趣地說:“現(xiàn)在不是中國電影最好的時光,但的確是電影研究最好的時代?!笔堑?,最好的時代!想90年代中期,跟著唐科、鄧光輝師兄去北京電影學院觀摩影片的時候,何其辛苦。想90年代后期,電影研究的限制也不少。時在《中國電影報》任編輯的我在參加完北京西郊舉行的“青年電影作品研討會”后撰寫了八千字的長文,排完版后,心里很有些成就感。結果,第二天,陳航主編非常為難地告訴我,報紙清樣送上去審查時,我的稿子沒有通過,后來還是《文藝報》藝術周刊的李梅老師在報上刊發(fā)了我的文章。在國內,對于“第六代”導演的研究我不是最早的,但可能是最早形成體系的。我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就是中國電影“第六代”。因為在《中國電影報》工作的關系,我采訪過霍建起、張元、王小帥、路學長、管虎、阿年、何建軍、章明、金琛、婁燁、張揚、賈樟柯、王全安、李虹等導演,并相繼發(fā)表了對這些人物的訪談。導師尹鴻先生讓我把“第六代”的相關研究成果整理好,然后和我的碩士論文一起送到上海文藝出版社。為此,我花了兩個月時間,與黃式憲、戴錦華、呂曉明、韓小磊等學者聯(lián)系版權事宜,與采訪過的導演們要劇照。導師尹鴻時在美國做課題,但還是花了大量時間修改書稿。可惜,至今,未見出版。研究電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可以不斷地看電影。我總覺得一個人只有一“部”人生,而電影卻提供給你無數個故事,無數種“人生”。于是,我常常躲在一個小小空間里,感受另一個世界:葡萄牙導演大師奧利維拉的影片《會說話的照片》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每一天每一刻的珍貴。

編輯推薦

《現(xiàn)代電影:極致為美后新浪潮導演研究》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現(xiàn)代電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