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作者:朱自清 頁數(shù):291
前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jīng)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jīng)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jīng)典,也有接觸的義務?!吨熳郧逯v國學》所謂經(jīng)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jīng)、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jīng)、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jīng)典的一部分。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說整個兒是讀經(jīng)的教育。經(jīng)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況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殘了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讀經(jīng)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回中小學讀經(jīng)運動,可是都失敗了,大家認為是開倒車。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里卻有“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話,高中的標準里更有“培養(yǎng)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jīng)典選錄的也不少??梢娮x經(jīng)的廢止并不就是經(jīng)典訓練的廢止,經(jīng)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范圍,不以經(jīng)為限,又接著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囤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內(nèi)容概要
國學又可稱國故,指中國學。狹義的是指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廣義主要是根據(jù)胡適“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說法而拓展外延和內(nèi)涵,指以先秦經(jīng)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jīng)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因此,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的優(yōu)秀文化和學術成就,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jīng)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教、醫(yī)學、星相、建筑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作者簡介
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五四愛國運動的參與者,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后,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并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則以散文為主。其作品《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菏塘月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隨校南遷至昆明,任玨南聯(lián)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書籍目錄
第一輯 經(jīng)典常談序說文解字第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jīng)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四書第七戰(zhàn)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第二輯 詩言志辨序詩言志一 獻詩陳志二 賦詩言志三 教詩明志四 作詩言志比興一 毛詩鄭箋釋興二 共義溯源三 賦比興通釋四 比興論詩詩教一 六藝之教二 著述引詩三 溫柔敦厚正變一 風雅正變二 詩體正變第三輯 國文漫談古文學的欣賞論雅俗共賞論逼真與如畫論“以文為詩”再論“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陶詩的深度什么是宋詩的精華王安石《明妃曲》《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柳宗元《封建論》指導大概
章節(jié)摘錄
中國文學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的造的。這倉頡據(jù)說有四只眼睛,他看見了地上的獸蹄兒、鳥爪兒印著的痕跡,靈感涌上心頭,便造起文字來。文字的作用太偉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進人的能力,也可以增進人的巧詐。倉頡泄漏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了,會爭著去做那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來制他們,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術的作用的,但倉頡造字的傳說,戰(zhàn)國末期才有。那時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辭》里就只說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來的。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我們知道,文字不斷地在演變著;說是一人獨創(chuàng),是不可能的。《系辭》的話自然合理得多。 “倉頡造字說”也不是憑空起來的,秦以前是文字發(fā)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不同,官書雖是系統(tǒng)相承,民間書卻極為龐雜。到了戰(zhàn)國末期,政治也在一般意識之中。這時候抬出一個造字的圣人,實在是統(tǒng)一文字的預備工夫。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