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通志

出版社:貴州大學出版社  作者: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古籍整理委員會 編  頁數:510  

內容概要

  現根據整理點校完畢的志書內容、特點,將原金石、古跡、秩祀和雜志四卷合并為《金石古跡秩祀志》(外一種)印刷出版,使讀者方便查閱。本卷四種志書是分別記敘貴州全省摩崖石刻、名勝古跡、寺宇道觀、祠堂的專志,所收錄的資料,對貴州文物古跡及名勝的淵源、發(fā)展、演變和研究開發(fā)可以提供詳細的參考。所輯錄之資料多半來采集于正史、史稿和有關地方史志以及當時人之文集,各地留存的碑記,地方官員的奏章、題記、傳記和地方訪冊,有較多資料已不可多見。其中省內外名人所撰寫的文章,足可以補正式記載之所缺。

書籍目錄

金石志金石志二金石志三金石志四古跡志古跡志二古跡志三古跡志四古跡志五古跡志六古跡志七古跡志八古跡志九古跡志十古跡志十古跡志十二古跡志十三秩祀志秩祀志二秩祀志三雜志雜志二雜志三雜志四

章節(jié)摘錄

  莫征君友芝青田山廬遺址在府城東八十里,距鄭征君望山堂三里?!侗赏ぴ娾n·樂安諸勝跡》云:安溪,即元和志夷牢,水經遵義治東八十里。巖壑幽曲,林木蒼蔚。自鎖江橋沂而北至丹坪,可十余里,尤據其勝。中間距橋三里,為黎伯容秀才藏詩塢。上三里度藻米溪,為鄭子伊學博望山堂。又三里為吾青田墓廬,皆頻岸東,云云。蓋征君父猶人卒于遵義,貧不能歸葬,即近鄭征君所居之青田山卜葬,筑廬焉。故征君弟庭芝詩集名《青田山廬稿》,亦示不忘之意。又征君幼居獨山讀書,有影山草堂,取“竹外山猶影”之句以為名,后毀于賊。嗣于郡居,皆謚以影山之名自記云。友芝昔者久僑暫居,必寓斯名,以存先澤。在郡購碧云山廬及樂安江青田墓廬皆以影山名之。(《續(xù)遵義府志》)  務本堂《明一⑦統(tǒng)志》:在真州長官司西六十里。漢尹珍因其俗以耕植為業(yè),建此堂。《通志》:在正安州二十里,漢尹珍建,今有草堂三楹。按: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知州趙宜影就舊址重建,祀尹珍。(《遵義府志》)咸豐六年至九年(公元1856-1859年),知府朱百谷、于鐘岳相繼修葺,同治兵燹后悉毀無遺。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知州尹樹堂重建屋三椽,門外有于鐘岳碑。(《續(xù)遵義府志)按:《明一統(tǒng)志》:務本堂在真州長官司西六十里。漢尹珍因其俗以耕植為業(yè),建此堂。舊四川《志》不載,只有樂道書館云在正安西七十里,漢尹珍建,一地二名也?!顿F州通志》兩列之,謂堂在州西二十里,甚誤。道真?zhèn)鲗W南中,后人懷賢。舊志堂與書館所由建也,遂謂即道真建,亦誤。其遺址在今州北百一十里。(《播雅》)  尹公講堂《綏陽志》:在旺草里。唐廣明中建,明知縣詹淑重修,今圮?!恫蓛浴吩谕锝鹬駥?,后移旺草場側。按:詹淑講堂銘序云:萬歷甲辰秋,余修旺草公署,掘地得碑,題曰:漢尹珍講堂,唐廣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戶崔扔立。西南人向學,蓋自珍始。唐人標其遺跡,必有所據。廣明距今六百年,講堂不知圮于何代。爰即公所為講堂,仍立唐人故石而為之銘,云云。考:平播后置綏陽,其城池公署即今縣治,中間并無遷徙。當日淑重修公署得碑,復即公署為講堂,堂亦不出今縣署內,所稱旺草公署者,蓋旺草是綏陽大地名,其地甚闊。觀《明史》,于桐梓縣猶云“以綏陽旺草地置。”可見非今旺草一里能盡之。故淑于今縣治地,亦稱旺草,后徒據淑銘,不識地理,遂以淑后重建,在今旺草@之講堂,謂是淑原修公署得碑處,誤矣。(《遵義府志》)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