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中國詩歌

出版時間:2009年1月  出版社:汕頭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西渡 等編  頁數(shù):322  字數(shù):328000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進入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詩歌領(lǐng)域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其性質(zhì)既是革命性的,又是建設(shè)性的。歷史的發(fā)展似乎又一次驗證了龐德的命題“詩人是一個種族的觸須”,劇變中的社會現(xiàn)實在這一時期的詩歌文本中得到了豐富而真實的反映。        本書收錄了對當(dāng)代中國最頂尖的23位詩人的訪談,這些詩人是:昌耀、牛漢、林莽、楊煉、翟永明、柏樺、張曙光、王家新、孫文波、肖開愚、陳東東、清平、蔡天新、西川、臧棣、西渡、??恕⒅墉?、朱朱、姜濤、胡續(xù)冬、冷霜、蔣浩。在這些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們?yōu)榱私ㄖ碌脑姼枥硐?,闡釋寫作動機,探討寫作技巧,不約而同地拿起了批評之筆。這就為我們理解20世紀(jì)90年代豐富的詩歌文本提供了獨特而難以被替代的參照系,也為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西渡,1967年8月生于浙江。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l989年畢業(yè)后任職于北京某出版社。著有詩集《雪景中的柏拉圖》、《草之家》、《風(fēng)或蘆葦之歌》,詩論集《守望與傾聽》,編選過《太陽日記》、《彗星——戈麥詩集》、《戈麥詩全編》、《北大詩選》、《先鋒詩歌檔案》、《經(jīng)

書籍目錄

昌耀 “荊冠詩人”的最后聲息——答《青海日報》記者張曉穎牛漢 歷史結(jié)出的果子——答《詩刊》記者曉渡林莽 我一直在努力尋找那些寂靜中的火焰——林莽訪談錄楊煉 “在死亡里沒有歸宿”——答問翟永明  完成之后又怎么樣——書面訪談柏樺 詩人要勇敢,要有形象——答楊鍵、朱朱、韓雪等張曙光 生活、閱讀和寫作——答鋼克王家新 回答四十個問題(節(jié)選)孫文波 生活:寫作的前提——答文林肖開愚 個人寫作:但是在個人與世界之間——肖開愚訪談錄陳東東 它們只是詩歌,現(xiàn)代漢語的詩歌——陳東東訪談錄清平 對西渡提問的一些回答蔡天新     詩是可以攜帶的家園——答《東方時空》記者……

章節(jié)摘錄

昌耀“荊冠詩人”的最后聲息①——答《青海日報》記者張曉穎張曉穎(以下簡稱張):您常自喻是一個“頭戴荊冠”的詩人,長期以來,您和您的詩都曾受到不應(yīng)有的冷遇。應(yīng)該說,今天這種狀況已得到了根本的改變,無論是專家還是讀者,都對您和您的詩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對此,您想說些什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荊冠”改為“桂冠”?昌耀(以下簡稱昌):其實凡是我寫的東西,我感受到的都是時代給予我的。我在詩中寫出我對時代的感受,寫出我的美學(xué)追求、我的社會理想。至于是否被人接受,是否被人肯定,對我并不重要。讀者層次是多種多樣的,我不可能叫他們都接受,也不必強求。您說我的詩曾受到冷遇,我想這是正常的,但是我覺得多數(shù)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我的同時代人,以至于年長一代的讀者,都還能接受我的東西,這點我感到很欣慰。我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分兩大塊:一個是在藝術(shù)上的有益探索,這方面比較偏重一些;另一個是抒寫我的內(nèi)心世界,謀求與更多的讀者溝通。另外有少數(shù)比較難讀的詩,在圈內(nèi)被叫好和欣賞。前幾年我的創(chuàng)作已積累到一定程度,但是出版比較困難,這就使我的詩普及程度不夠。在這方面,青海人民出版社做了些工作,為我出了幾本書,但多數(shù)還要靠我自己發(fā)行。我對自己寫的東西是比較自信的,因為我寫東西不是單純?yōu)榱巳ギ?dāng)一個詩人。作為一個詩人,我覺得對社會應(yīng)該有自己的聲音,對于美、對于善,應(yīng)該做出自己的評價,包括自己的美學(xué)追求。我的詩不是游戲之作,里面都有些嚴(yán)肅的主題,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可,這就說明我的詩有存在的必要,有它的生命力,這也是我所追求的?!扒G冠’’是命運決定的,至于“桂冠”,那是讀者給我的榮譽。這是兩回事。張:有人稱您為一個宿命的詩人,這種“宿命”和您畢生追求的崇高精神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昌:我對人生的看法是,從人生最初哇哇啼哭著降生到這個世界,仿佛就已被注定一個悲劇的命運。從生到死,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不順的,都充滿了苦斗這樣一種精神。從這點來說,它是宿命的。但是,人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后退。我在詩里表達過這樣的感覺:就像在一條船上和激流搏斗一樣。此外,就人類社會發(fā)展而言,也無不血淚斑斑。許多思想家、宗教家、仁人志士都為人類的拯救或理想國的建立做出自己的努力,而且這種努力現(xiàn)在仍在繼續(xù)。如果說,這是善的精神,那么,我一生實際上都在敬重這種精神——包括基督那種犧牲自己、拯救人類的精神,包括釋迦牟尼普渡眾生的理想,都讓我很感佩。然而善的道路是如此曲折多艱,我的《唐·吉訶德軍團還在前進》正反映了我感受到的這種無奈。不管怎么樣,人生總要有點苦斗的精神,沒有退路可走,也就是說,痛苦是絕對的,但是斗爭也是絕對的(所謂“斗爭”,是向命運的斗爭),這種精神便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表達過這樣一種意思。詩是崇高的追求,因之艱難的人生歷程也顯得壯美、典雅、神圣、宏闊而光彩奪目。這就是我對“宿命”的理解。張:您在《題(命運之書)》一文中這樣寫道:“對于我,命運僅僅是一卷書?!痹谶@卷書中您讀到了什么?又讀懂了什么?在與命運的抗?fàn)幹校欠裰匦骂I(lǐng)有了自己的命運,或借助您的詩實現(xiàn)了對命運的嘲弄?昌:《命運之書》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探討命運的書,一個是對命運的書寫。我生命的整個歷程已經(jīng)貫穿在跟命運做斗爭這樣一個自始至終的過程。我是一個不大合時宜的人,在1950年代我是一個“右派”,到現(xiàn)在這個時期,好像我又不合潮流,這就是我的命運的必然結(jié)果。但是我對自己的追求從來沒有后悔過,我在詩里毫不諱言地說過:一個詩人應(yīng)該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我覺得我的追求應(yīng)該是和老百姓的追求貼得很近,這不妨參照我在書里題寫的一段話:“簡而言之,我一生傾心于一個為志士仁人認同的大同勝境,它富裕、平等,體現(xiàn)社會公正、富有人情。這是我看重的‘意義’,也是我文學(xué)的理想主義、社會改造的浪漫氣質(zhì)、審美人生之所本。我一生羈勒于此,既不因向往的貶值而愧怍,也不因俱往矣而懊悔。如謂我無力捍衛(wèi)這一觀點,但我已在默守這一立場……”(《一個中國詩人在俄羅斯》)因此,我對命運始終不認可,如果我認可了,那么也許我的命運就得到改變了。我年輕時就因為命運而受難,二十多年后,我更沒必要更改我的初衷。讀了我的書,就知道我的命運就是這樣一卷書。我沒有更改自己,沒有更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沒有更改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我想,在這方面,我就是我自己,我的命運是自己選擇的,我是主動的??梢哉f,通過我的詩,我實現(xiàn)了對命運的嘲弄。張:對青藏高原,您一定是有話要說的,因為您的許多作品都反映了青海的地域特征,比如《青藏高原的形體》,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從文學(xué)的角度認識青藏高原呢?昌:我到青海來是1955年,那年我還不滿19歲,那完全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本來可以上大學(xué),但我熱愛文學(xué),特別是這種邊遠地區(qū),對我有一定的誘惑力,所以我就投身到青海來了。在1957年,我就是因為一首詩,被打入社會的最底層,所以我跟青海的關(guān)系、感情是比較復(fù)雜的,它既是我自己的選擇,同時又使我感到痛苦……(詩人說到這里,百感交集,潸然淚下)最近有朋友對我說過,在我的詩里,我可以摧毀一切,但在生活當(dāng)中,一切可以摧毀我。

后記

進入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詩歌領(lǐng)域發(fā)生的變化有目共睹。這種變化的強度和劇烈程度超過了任何其他藝術(shù)領(lǐng)域,其性質(zhì)既是革命性的,又是建設(shè)性的。歷史的發(fā)展似乎又一次驗證了龐德的命題“詩人是一個種族的觸須”:劇變中的社會現(xiàn)實在這一時期的詩歌文本中得到了豐富而真實的反映,雖然這一反映的廣闊和深刻程度從未得到恰當(dāng)?shù)年U釋,——某種程度上還被有意遮蓋著。一種敏銳而豐盈的歷史感不約而同地進入了這個時代那些優(yōu)秀詩人的詩歌意識中。自70年代末新詩潮發(fā)軔以來,中國詩歌第一次以從未有過的自信和開放眼光向廣闊而豐富的存在敞開了自身。這種變化的起點多少帶有某種戲劇性。80年代轟轟烈烈的詩歌運動在進入90年代之際出現(xiàn)了令人怵目的分化和重組。這種分化和重組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80年代詩歌的本體論理想和文本理想的質(zhì)疑和揚棄,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在對新的詩學(xué)理想的探討和確立。詩歌寫作不但在一個嶄新而又困難重重的環(huán)境中得到了延續(xù),而且其有效性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得到了加強,在變化中保持和發(fā)展了詩歌的可貴的人文品質(zhì),并提供了一批極有質(zhì)量的詩歌文本?!?0年代中國詩歌”遂因此成為新詩史上一個醒目的存在。由于批評的缺席(王家新引鐘鳴的話謂至少脫離文本5年、10年),90年代的詩人不得不同時擔(dān)當(dāng)起批評家的部分職責(zé),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詩人批評家(90年代詩人普遍的高學(xué)歷和豐厚的學(xué)識修養(yǎng)也為詩人從事批評工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臧棣、王家新、肖開愚、歐陽江河、西川、黃燦然、陳東東等一批優(yōu)秀詩人,同時又是出色的詩歌批評家。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中國23位頂尖詩人訪談錄重讀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詩歌在一個巨變的時代艱難前行的一串串足跡。它們是詩的見證,也是心靈和歷史的見證。  ——西渡我注意到有人已經(jīng)快到無法慢下來,我注意到人正失去虛度他時間的能力,正像也失去了自己的精力變得集中的天賦。我知道人幾乎不可能在這個世界上僅擔(dān)任一個角色,尤其是現(xiàn)在,一個詩人無疑是一頭恐龍,并無生存的可能?!  熘?/pre>

編輯推薦

《訪問中國詩歌(特價)》:創(chuàng)美人文書系。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訪問中國詩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6條)

 
 

  •   書中多是對于當(dāng)今中國詩壇詩人的訪談,對于我們了解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理解他們的創(chuàng)作很有幫助。問題和回答同樣精彩,值得細讀。
  •   一切的追求都應(yīng)圍繞本我,了解靈魂深處的回應(yīng)。
  •   可以說很全面也很深入~
  •   書中如陳東東、昌耀、王家新、柏樺等的文章,頗堪細讀。有些詩人充其量是二流,卻忝列其中,(書名:頂尖)讓人費解。而于堅、韓東、歐陽江河、楊鍵、王小妮等均未收入,遺憾。雖有疏漏,書里的不少文章算得上經(jīng)典,亦是好書。
  •   說實話,還是被他的封面吸引的
  •   是些當(dāng)代詩人的談話錄,對于理解其近作有些許幫助
  •   書的質(zhì)量不錯 總體挺滿意的 書還沒看 不過里面收錄的都是當(dāng)代著名詩人對詩歌的看法 對于了解當(dāng)代新詩大有幫助
  •   中國的詩歌一直是愛好詩歌讀者心中隱隱的痛。好詩歌如鳳毛麟角,埋沒在泱泱的字堆里。這本集子里收錄作品,還是相對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有著深刻思想的詩人心血。值得一讀
  •     《訪問中國詩歌》最精彩的部分是采訪王家新的那一篇,初是在《南方詩志》上發(fā)表,后被多家詩刊轉(zhuǎn)載。其中,記者提問:對于一個詩人,或者說對于你,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應(yīng)該是怎樣的?你在多大程度上努力去接近這種生活方式?
      王家新回答:我要努力去接近的,恐怕是詩而不是某種生活方式。里爾克在創(chuàng)作《杜依諾哀歌》前先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但實際上“神話”只有當(dāng)他真正進入語言與靈魂的歷險后才開始產(chǎn)生;這就是說,詩人只存在于詩中。
      總觀整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詩人們確確實實活在詩中。例如從第一篇詩人昌耀的采訪來看,他整個人仿佛活在一首聲勢宏大的“希臘神話”詩中,是宿命論的嘲諷。
      他說,在我的詩里,我可以摧毀一切,但在生活中,一切可以摧毀我。
       詩是什么東西呢?
       詩人王家新說,詩是一種“未知的語言”,它只有經(jīng)過一種嚴(yán)格、深入、有時是出其不意的寫作才有可能將自身呈現(xiàn)出來。
       借用詩人蔡天新的話說,現(xiàn)在容易理解的東西增多,比如電視,電影,報紙,流行音樂,大眾小說等等。人們的生活愈加忙碌,他們把幻想留在學(xué)校里了。結(jié)果使得詩人和藝術(shù)家品嘗到了千百年來一直有自然科學(xué)家獨享的寂寥和孤獨。
       于是開始有人質(zhì)疑詩這樣的東西離生活越來越遠,有一天恐怕是會消失的吧。
      但請想一想,真的是離生活越來越遠的東西越容易消失嗎?恐怕越是離我們近的東西,越容易消亡。比如煤氣燈,電報,甚至石油。誰知道蠟燭和燈泡那個更早消失呢?但是詩歌從《詩經(jīng)》開始,都已存在幾千年了。
      生命需要的可不只是空氣,光和水。還有詩歌。
       讓我想起這首歌:就狂舞如果吹狂風(fēng),就等待放晴的天空,這一聲這一次為自己抬起頭,至少要驕傲的盛開過。
       原來,就算是棵花,所要接近的,也是詩。
      
      
  •   詩人只存在于詩中 恩 很好
  •   就像霸王別姬里的蝶衣 永遠存在于他的戲中
  •   你就像太陽
  •   跟豆丁的文字一樣,柔軟的觸碰內(nèi)心
  •   寫得真好~:)
  •   來個小打擊:今日把此書看完了,卻覺得王家新那個是最無趣的一篇:)因為不誠懇,文鄒縐,我是耐著性子看完,而相比較而言,其他詩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了他們的真摯和平等的視角:)
    除此以外,小語君這篇文字已然超越豆丁了啊,樓上上:P
  •   哈哈,一群人都在進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