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寅彭 編 頁數:434
內容概要
“文衡”之“文”,首先自然是“中文”的文?!拔摹庇质恰拔膶W”(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的文,又是“語言文字”的文,涵蓋了中文系內的全部學科,是我們中文系全體教師、乃至于學生的學術園地。而這個“文”字,又不是“文化”之文,標示出上海大學中文系近年所定下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相結合”的大學科發(fā)展方向,老學科結緣新興學科,從而貼近當下,煥發(fā)出郁勃生機?!拔暮狻敝昂狻保俏覀兤谠S這份出版物所要達成的學術水準。“衡”者,權衡也,權重也。希冀我們的學術成果成為“衡量”全國中文學術研究現狀的權秤之一,這自然是最高的標準了,雖難以企及,卻心向往之?! 叭》ê跎?,僅得其中”?!段暮狻芬云溟_放性,熱忱歡迎廣大學者同仁惠賜大作,以文會友,以文求道。
書籍目錄
卷首語大學應承擔更多的責任——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訪談錄關于“通識教育”尋求有自己特色的通識教育之路——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委員會座談會紀要以通為識 以改促教兩翼齊飛逐步輻射——上海大學中文教育高地課程體系改革小結耶魯大學的人文教育——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訪談錄佛教唯識學存在論要義述評《論語》“小不忍則亂大謀”解——兼釋“是可忍孰不可忍”蟠桃考文學禊祓——胡蘭成與中國文學風景“一個外行人”的“內行話”——魯迅的現代戲劇觀管窺上海工人文學創(chuàng)作繁榮的機制原因世變中文學的先鋒運動——兼論《今天》(1978—1980)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國文學敘事傳統(tǒng)的一塊里程碑——論劉知幾《史通》的敘事觀清代藏書家朱文游與乾嘉學術清代中期文筆說的重提與發(fā)展《蕙風詞箋注》訂議陳蒼虬與晚清民國舊體詩壇在變與不變之間——讀《顧頡剛讀書筆記》有感我儂說詩·各體總說SOV完成體句和SVO完成體句在吳語中的接觸結果上海市大中學校學生語言生活狀況調查《古代漢語》字詞札記上海語言接觸的語言社會學分析巴赫金對伯明翰學派的影響研究性別、種族與戰(zhàn)爭簡析古希臘文學中的神義論問題《太陽照樣升起》對美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解構淺議紀德作品中的現代性倫理主題中國大陸文化研究的“熱”和“冷”:以上海為例新消費文化對閘北社會生態(tài)的影響——以大寧國際商業(yè)廣場為例消費時代、大眾傳媒與性別政治——文化研究視野中的性別研究批判的文化研究如何可能?課程改革中“自主”的迷思——以上?!岸谡n改”拓展型課程為例的討論農村初中生文學環(huán)境與“文化網絡”變遷之關系——以山東省X鎮(zhèn)初中生為例
章節(jié)摘錄
大學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中文系教師問(以下簡稱問):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的高校開始探索通識教育體系,至今已有十多年,您是怎么來看這些年國內的通識教育實踐的? 葉志明(以下簡稱葉):國內高校對“通識教育”的探索,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針對我們國家以往比較強化的專業(yè)教育和后來更強化的應試教育提出來的。我國高等教育從50年代開始,出于國家發(fā)展的需要,特別強調行業(yè)化,因而十分重視專業(yè)教育。從那時候開始,很長的時期內專業(yè)教育越來越強化。后來在逐步的思考與探索中,發(fā)現人才的培養(yǎng)光靠這種模式是不行的,同時提素質教育又覺得太空、太虛,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通識教育”。因此,我們現在在探索的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一談素質教育,似乎更抽象,它看不見、摸不著,而且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從小學、初中開始,一直談到大學。實際上,大學更主要談的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有它自身特殊的特點。 問:您認為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是什么? 葉: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教育目的和價值觀,具體講就是培養(yǎng)什么人。實際上,講通識教育也好,素質教育也好,通俗地說,我們就是希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我校NBA中心主任有關“全人教育”的表達方法很好,意思也就是全面發(fā)展。當然,如果我們說培養(yǎng)的所有學生都是全面發(fā)展的人,這看起來好像又變得很一般了,也不太可能。我們所理解的全面發(fā)展,實際上就是體現在對人的方方面面的要求,包括人品、道德、行為、誠信等多方面做事做人的基本素質要求。我們可以發(fā)現,凡是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一般總是擁有一定的人格力量,胸懷寬廣,志向遠大,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追求事業(yè)上的更高境界,始終如一的飽滿熱情,嚴謹求實,謙虛好學,艱苦奮斗,拼搏奉獻,堅忍不拔,直至實現自己的目標。
編輯推薦
《文衡(2008卷)》是一部文學研究文集,共收文章34篇。具體內容涉及:關于“通識教育”,蟠桃考,佛教唯識學存在論要義述評,陳蒼虬與晚清民國舊體詩壇,我儂說詩·各體總說,性別、種族與戰(zhàn)爭,簡析古希臘文學中的神義論問題等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