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曾軍 主編 頁數(shù):345
前言
一、《文化批評教程》的編寫思路 《文化批評教程》與20世紀西方文論既有重要區(qū)別,也有很大關聯(lián)。鑒于中國文化批評的突顯主要來自于文學研究的當代轉型,保持與傳統(tǒng)的西方文論的某種相關性是確立其在文學研究中學科位置的策略性選擇。因此,本教程的編撰從“文化的觀念與文化批評”開始。在我看來,從人類學對于文化的定義出發(fā),然后過渡到威廉斯對文化的新界定,以此突顯“文化的研究”從“傳統(tǒng)文化研究”向“當代文化研究”的轉型。之所以“當代文化”能夠成為“問題”,正在于這種文化觀念的變化。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傳統(tǒng)文化研究”,因此,本教程專設“文化傳統(tǒng)”作為最后一章,關心的便是“當代文化中的傳統(tǒng)文化”問題,并以此返回當代中國,顯示出“在世界中”的中國在文化批評理論方面“面向世界”所可能提出的獨特問題。從文化觀念的轉型出發(fā),“文化批評”與“文學研究”、“文化研究”的關系問題也就提了出來。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之所以被提出,原因同樣在于提問者的知識背景為文學研究者。文學研究將對象局限于文學,但在方法上卻充分吸取了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評的營養(yǎng)。
內(nèi)容概要
20世紀文化理論思潮對現(xiàn)代人的社會生活和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作為直接面向當代社會現(xiàn)實的批評實踐,文化批評正日益發(fā)揮其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人文學術與當代文化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了起來。 本教程以當代文化與文化批評的關聯(lián)作為基本的“文化觀念”,系統(tǒng)描述了以西方馬克恩主義、結構主義符號學、精神分析及社會學方法為主體的文化批評的理論資源,充分展開從事當代文化批評所擁有的都市空問、媒介技術、商品消費、身份認同及文化傳統(tǒng)等重要維度,既可以給學生以系統(tǒng)全面的文化批評的理論視野,同時也可供相關專業(yè)研究人員學習和參考。
書籍目錄
前言 一、《文化批評教程》的編寫思路 二、《文化批評教程》的中國語境 三、《文化批評教程》的體例及其他導論:世紀西方文化批評理論的學術地圖 一、文化批評理論在20世紀的突顯 二、理論視野及其問題意識 三、文化批評的當代性第一章 文化的觀念與文化批評 一、文化的觀念與當代文化 二、文化研究、文學研究和文化批評 三、文化批評的理論資源和實踐領域 文獻導讀: 1.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 2. 特里·伊格爾頓:各種意義的文化第二章 文化批評與西方馬克思主義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脈絡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取向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文化批評的意義和價值 文獻導讀: 1. 霍克海默:傳統(tǒng)理論與批判理論 2. 霍克海默、阿多諾:文化工業(yè):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第三章 文化批評與結構主義符號學 一、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發(fā)展脈絡 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理論取向 三、結構主義符號學對文化批評的意義和價值 文獻導讀: 1. 布洛克曼:什么是結構主義的哲學思考 2. 羅蘭·巴特:今日神話第四章 文化批評與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學的早期發(fā)展 二、精神分析學的后期發(fā)展 三、精神分析學對文化批評的意義和價值 文獻導讀: 1. 弗洛伊德:本能及其蟬變 2. 雅克·拉康:鏡像期:精神分析實踐中所揭示的“我”的功能構成 3. 勞拉·穆爾維: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第五章 文化批評與社會學方法 一、社會現(xiàn)象與當代文化 二、社會學視野舉要 三、社會學方法舉要 文獻導讀: 1. 埃米爾·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結論” 2. 安東尼·吉登斯:什么是社會學?第六章 都市空間 一、城市作為文化的容器 二、空間理論對都市文化的敞開 三、都市空間的批評實踐 文獻導讀: 1. 瓦爾特·本雅明:巴黎,世紀的首都(年提綱) 2.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chǎn)物與使用價值 3. 沙朗·佐京:誰的文化?誰的城市?第七章 媒介技術 一、媒介技術革命與當代文化變遷 二、新媒介文化諸形態(tài) 三、媒介文化理論要義 文獻導讀: 1. 馬歇爾·麥克盧漢:媒介即是訊息 2. 雷蒙德·威廉斯:電視:文化形式與政治 3. 斯圖爾特·霍爾:編碼,解碼第八章 商品消費 一、商品、勞動異化和商品拜物教 二、文化工業(yè)、大眾文化與媒介經(jīng)濟 三、景觀社會與消費社會 文獻導讀: 1. 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初版的序” 2. 居伊·恩斯特·德波:《景觀社會》第一章“完美的分離” 3. 波德里亞:消費的社會邏輯第九章 身份認同 一、身份認同理論溯源 二、認同的文化心理 三、種族、性別、語言及其他 文獻導讀: 1. 斯圖爾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 2. 喬治·拉倫:文化身份、全球化與歷史 3. 勞倫斯·韋努蒂:翻譯與文化身份的塑造第十章 文化傳統(tǒng) 一、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 二、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境遇 三、文化保護和傳統(tǒng)開發(fā) 文獻導讀: 1.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 2. 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后傳統(tǒng) 3. 韓少功:文學的“根”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文化的觀念與文化批評 一、文化的觀念與當代文化 文化的觀念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由簡而繁的發(fā)展過程?!拔幕睆臒o到有,在于它有詞源學意義。英文中的“culture”源于拉丁語中的“cultura”,其詞根是“可以表達耕種、居住、敬神和保護當中的任何意義”的“colere”。文化的最初意義就是耕作和飼養(yǎng)活動?!拔幕庇珊喍保谟谒囊庵鸽S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轉變和得到擴充。古羅馬的西塞羅,最早把文化的初始意義引申為培育人類心靈;17世紀英國的培根,也談到對人類心智的栽培。到十八世紀,文化“差不多成了文明的同義詞,意指一種普通的知識、精神和物質進步的過程”?!拔拿鳌焙髞碇饾u與帝國主義糾編起,所以,19世紀的文化觀念,走向了“文明”的反面——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生活方式的復數(shù)化和藝術化。“文化”日趨復雜,最終步人現(xiàn)代科學之門?! 〗倌陙?,文化一直是人類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地理學、政治學、生物學等諸多學科眾說紛紜的一個概念。美國人類學家克洛伊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概念和定義批判分析》一書,就收集了160多種文化定義,并按一些基本主題對它們作了歸類?!皻w類的結果得出9種基本的文化概念:它們分別是哲學的、藝術的、教育的、心理學的、歷史的、人類學的、社會學的、生態(tài)學的和生物學的。”據(jù)陸揚、王毅之洞見,這九種概念是對西方文化觀念發(fā)展歷史的一個概括。這表明,“文化”在諸多學科中被視為重要的觀念,在文化的研究學科當中尤其如此。
編輯推薦
《文化批評教程》淡化“文化研究”的學派形像,而著眼于20世紀文化批評理論總體趨勢及特點來展開;在體例上,嘗試著用“理論概要”和“文獻導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由于任何“概論”都是對原典的簡化,并以自己的誤讀和偏見去影響讀者,因此,“理論概要”只起到一個交待背景、引導讀者進入原典的功能,而“文獻導讀”則進一步幫助讀者深入到原典細部,在互文中突顯原典的意義?!段幕u教程》作為專業(yè)選修課教材,除面向本科生,當然也可以作為研究生教材使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