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民族文化概覽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云南大學  作者:張海珍//李婭玲  頁數(shù):231  字數(shù):275000  

內(nèi)容概要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之”,“慎思之”,“說的是在治學窮理中,“學”與“思”相輔相成,二者不可偏廢的道理。“學”一般指了解事實、獲得相關的知識,“思”則是從事實和知識中獲得全面、深刻的道理?!皩W”是“學其事”,“思”是探究其“所以然”?!皩W”是“思”的前提和基礎,“思”是“學”的必然要求和深化。學有所思,思有所學,才會有收獲、有所得、有所用。大凡有創(chuàng)新、有價值、有影響的學術(shù)成果,無一不是研究者經(jīng)過由“學其事”到“窮其理”的過程,是“學”與“思”的成果。我校的學術(shù)叢書名之日“學思文庫”,就蘊涵此義。也許,我們很難完全做到這一點,但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我們希望通過“學思文庫”的出版,倡導嚴謹求實的良好學風。

書籍目錄

緒論 普洱民族文化的生境 一、普洱市概況 二、普洱市的民族 三、普洱民族文化的特征第一章 山居民族——佤族 一、概況 二、歷史源流 三、宗教文化 四、民俗文化 五、文學藝術(shù) 六、傳統(tǒng)歷法第二章 獵虎的民族——拉祜族 一、概況 二、歷史源流 三、宗教文化 四、民俗文化 五、文學藝術(shù) 六、傳統(tǒng)歷法第三章 水的民族——傣族 一、歷史演進 二、宗教文化 三、天文歷法 四、生活習俗 五、人生儀禮 六、語言文字 七、文學藝術(shù) 八、民族傳統(tǒng)體育第四章 山中茶人——布朗族 一、歷史演進 二、宗教文化 三、語言文字 四、生活習俗 五、人生儀禮 六、文學藝術(shù)第五章 大地的雕塑家——哈尼族 一、歷史演進 二、宗教文化 三、歷法 四、生活習俗 五、人生儀禮 六、文學藝術(shù) 七、民族傳統(tǒng)體育第六章 火的民族——彝族 一、歷史演進 二、語言文字 三、宗教文化 四、民俗文化 五、人生儀禮 六、文學藝術(shù) 七、歷法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祜族婚戀生活的電影《蘆笙戀歌》及其主題歌《婚誓》,煥發(fā)著西盟佤族人民斗志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等,處處展示著燦爛奪目的民族文化風采?! ∪?、普洱民族文化的特征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所組成的統(tǒng)一體,中華民族文化也是由56個民族的文化所組成的。普洱民族文化,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類文化是在人類發(fā)展中與人類一起形成發(fā)展起來的,文化不僅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標志,也是區(qū)別不同群體、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標志。在文化差異中,最顯著的差異,就是文化的民族差異。人類社會是由不同的民族社會組成的,’文化是人創(chuàng)造的,更是不同的民族創(chuàng)造的。民族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形成過程。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這個民族也就消亡了。  普洱民族文化,一是指地理上的,產(chǎn)生于普洱這塊土地上的文化;二是指主體屬性上的,居住在普洱的民族群體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廣義的普洱民族文化,是指普洱所有民族(包括漢族在內(nèi))創(chuàng)造的文化;狹義的普洱民族文化,是指普洱世居少數(shù)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本書所述,以狹義的民族文化為主?! ∑斩褡逦幕侵腥A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民族文化有許多共性,并具備中華民族文化的總體特征和基本內(nèi)核。但是普洱民族文化又獨具自己的個性特征,這是普洱文化與其他地區(qū)、其他民族文化的區(qū)別,也是它構(gòu)成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一元的根據(jù)。普洱民族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眾多民族跨居多個國家  普洱以跨境民族多在中國絕無僅有,這是普洱市民族文化最顯著的特征。由于普洱市地處紅河、瀾滄江和怒江三大流域,這三大河流經(jīng)云南最終進太平洋和印度洋,因而眾多的河谷地帶既是從大陸走向海洋的走廊,又是許多民族遷徙流動的通道。歷史上許多古代民族就是從高地沿著河谷遷往低地地區(qū),并在遷徙的過程中逐步定居下來的。眾多民族遷徙到亞洲大陸的頂端——中南半島后,就地留居繁衍的是多數(shù),從海路遷往他國或返回普洱地區(qū)的只是少數(shù)。不僅如此,歷史上,從古代直至近現(xiàn)代,許多民族都在不斷地從北向南遷徙,他們中的一部分,越過了后來才有的國界,定居在東南亞諸國。可以這樣說,古代民族的遷徙方向與高山峽谷及其中的河流走向是一致的,地處紅河、瀾滄江和怒江流域的普洱地區(qū),自然成為古代人類遷徙的中心地帶,同時也是眾多古代民族活動的舞臺。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普洱民族文化概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