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0 出版社:云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蔡維琰 頁數:261
前言
本書將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進行高度濃縮,通過對各個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成果的介紹和評述,從中把握云南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社會、物質等成果。歷史文化形態(tài)是一種歷史過程的動態(tài)積淀,是為社會成員所共享的文化共生方式和區(qū)域現實人文狀況的反映,它與特定區(qū)域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系。 希望朋友能通過本書的描繪,佇立在古城間,淹沒在亞熱帶叢林里,站在雪域高原上,觸摸古老迷人的民族歷史文化,愛上如同彩云般絢爛的云南。 后記: 由于歷史文化傳承上的曲折歷程,云南民族文化的構成成分極為復雜,它與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遺風、中原漢文化的傳人、東南海洋文化的浸潤、中南半島周邊鄰國文化的互滲等都有密切的關系,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云南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的兼容能力?! ⒉煌瑫r期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進行高度濃縮,目的是欲通過對各個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成果的介紹和評述,從中把握云南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社會、物質等成果。歷史文化形態(tài)是一種歷史過程的動態(tài)積淀,是為社會成員所共享的文化共生方式和區(qū)域現實人文狀況的反映,它與特定區(qū)域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系。這種現實人文狀況以隱性的系統而存在,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性、過程性和導向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走向?! ≡跉v史進程中,云南各民族始終存在著一種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歷史意識,因為以農業(yè)和畜牧為主的古代云南民族,認為美好的生活只有神化的自然才能給予,人們求助于自然,順從于自然,目的是為了希望自然實現人的愿望。這里的人們始終關注著社會生活這張關系網的狀況。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互助互愛、淳樸無間、和平共處的關系對幸福生活的獲得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對于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的各民族來說,民族內部和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對任何人的生命與財產都是嚴重的摧殘和損耗,在經濟、商貿的交往中創(chuàng)建一種生態(tài)良好、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和平寧靜的發(fā)展模式和典范尤為重要?! ∵@是一種充滿詩意和審美追求的文化與生命的境界。 這是一種真正美學意義上的人學觀。這種人學觀的基本命題就是:人與物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自由,人與人建立在各有其主體性上的對話關系。從歷史上看,這是很大的課題。在今天,它已具有國際意義。如果能夠使人類智慧的成果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經濟的協調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就是我們的心愿?! ∮捎谠颇厦褡鍤v史文化的研究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課題,要將云南如此眾多民族的文化形態(tài)和內涵進行準確把握和挖掘,并從中探求人們對美的追求規(guī)律,本書對此還未上升到理論概括的層次,但作為從事民族教育的工作者來說,研究并介紹云南民族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輝煌,則是學者們責無旁貸的義務?! ∥艺J為,只有踏踏實實地了解自己生活地域上的文化,才能傳播這個地域的民族文化,才能輸出云南民族絢麗的文化。當然,不希望只是輸出一種文化符號,而是力求輸出文化的內涵。我真切地希望這可以成為人類心與心之間的一脈相通?! ∵@本著作其實是在教學實踐中的講稿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在成書的過程中作了較大的補充、調整和修訂,題目也作了相應的變動。在大學教材中,很難找到一本合適的《云南民族文化史》教材。面對求知若渴的學子,我不敢有所懈怠,除了查閱大量的資料外,也作過田野調查等工作?! ≡谧珜戇^程中參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將主要參考文獻列出,以示對前人辛勤勞動的尊重與謝忱。由于著作體例的限制,有些資料不能一一指出出處,在此誠摯地向有關論著的作者表示歉意和謝意。另外,也熱忱希望專家學者給予指教?! 〔叹S琰 2007年7月于云南民族大學
內容概要
由于歷史文化傳承上的曲折歷程,云南民族文化的構成成分極為復雜,它與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遺風、中原漢文化的傳人、東南海洋文化的浸潤、中南半島周邊鄰國文化的互滲等都有密切的關系,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云南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的兼容能力。本書將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進行高度濃縮,通過對各個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成果的介紹和評述,從中把握云南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社會、物質等成果。這種現實人文狀況以隱性的系統而存在,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性、過程性和導向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走向。
作者簡介
蔡維琰,漢族,云南昆明人。畢業(yè)于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歷史、文化及傳統美學。參編著作3部;主編教材1部;公開發(fā)表論文20余篇,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11篇;主持省級社科課題1個:《云南民族歷史文化與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參加省級社科重點研究課題1個:《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研究》。
書籍目錄
序高原的云 高原的民族與文化 高原民族文化之美 多元和諧文化蘊涵的審美意識 高原民族歷史文化之精髓——道路文化 審美觀念的形態(tài)之美遠古的回音 云南高原遠古人類的活動 滄源崖畫萌動的審美信息文明的曙光 古滇王國的青銅文化 青銅文化反映的民族審美意識歷史的濤聲 中原“雅”文化的傳人及碑刻文化 兩漢時期的民族紡織品 外來道教與本地巫鬼教云的華彩 南詔、大理時期云南民族文化的交流 南詔、大理的宗教文化 南詔、大理的雕刻、建筑文化 南詔、大理的音樂及繪畫 氐羌文化之根與多元文化的大融合近代的先兆 元、明、清時期云南民族社會文化 元、明、清時期云南民族建筑 元、明、清時期云南文學藝術 元、明、清時期云南茶文化 元、明、清時期云南民族節(jié)日文化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