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詞史待平章

出版時間:2010-8-31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作者:孫維城  頁數(shù):42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千年詞史待平章-晚清三大詞話研究》對晚清三部詞話的研究從《蕙風詞話》開始,經(jīng)過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研究,再到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的研究,最后對三部詞話進行了比較研究。適合古代文學研究者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孫維城,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詞學研究者,中國詞學研究會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chǎn)》、《文藝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古代文學理論研究》、《詞學》、《中國韻文學刊》等雜志發(fā)表論文8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黃山書社,1995年版),《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tài)探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張先與北宋中前期詞壇關系探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點校古籍1部:《馬其昶著作三種》(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合著),主編教材1部:《大學語文》(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書籍目錄

自序?qū)肷暇帯 掇ワL詞話》與清季四大詞人研究第一章 況周頤生平思想述論第二章 《蕙風詞話》對“重拙大”內(nèi)涵的改造與整合第三章 意境·穆境·濃穆之境第四章 詞心:風雨江山外的人心第五章 從作家論看況周頤的詞學宗主第六章 風格:含蓄·朦朧·模糊第七章 蕙風詞法舉隅第八章 清季四大詞人詞學交往考論第九章 清季四大詞人的詞學蘄向與“重拙大”之關系附錄 況周頤年譜中編 王國維《人間詞話》研究第一章 王國維生平與《人間詞話》第二章 王國維“能觀”思想及其意境說體系第三章 王國維“有我”“無我”之境及“隔”與“不隔”之境第四章 試論隔境的審美形態(tài)第五章 王國維“人心境界”說的審美意蘊第六章 “真”——《人間詞話》的核心命題第七章 《藝概》對《人間詞話》的直接啟迪——王國維美學思想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第八章 憂世與憂生:由王國維的思考接著說第九章 王國維與況周頤對古代意境說的總結與發(fā)展——王國維、況周頤意境觀之比較下編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研究第一章 陳廷焯詞學思想前后期不同的共同基礎第二章 蘇浙皖文化圈中的晚清詞論家譚獻——陳廷焯詞學的先驅(qū)者第三章 本原沉郁忠厚第四章 陳廷焯的唐宋詞發(fā)展演變史觀——兼論《白雨齋詞話》的史論結合第五章 白雨齋論王沂孫詞平議第六章 陳廷焯的清詞發(fā)展演變史論(上)——兼論清前期朱彝尊、陳維崧和中期厲鶚第七章 陳廷焯的清詞發(fā)展演變史論(下)——兼論常州詞派張惠言、莊械結語 千年詞史待平章——《蕙風詞話》、《人間詞話》、《白雨齋詞話》比較引用書目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千年詞史待平章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詞學研究學者孫維城先生在榮休之后,非但沒有“閑居終日”,反倒愈見劬勤。不久前,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千年詞史待平章——晚清三大詞話研究》一書,洋洋五十萬言,觀察視野高闊、研究方法得宜,實可謂詞林鴻著,也可視之為孫先生學術研究的代表力作。
      
      詞作為一種特別的詩體,生發(fā)于宴間樽前,以和樂而唱、句式參差為特點,最宜自剖心史、寄托情志。其肇于隋唐,盛于兩宋,衰于元明而中興復振于清。傳統(tǒng)詞學發(fā)展一千余年,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百年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則給予以詞為代表的諸多文藝形式以精神傳統(tǒng)上的終結。不過,就在新文化運動風生水起的當夜和前夕,詞學史上出現(xiàn)了三部具有總結性質(zhì)的偉大詞話,它們就是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和況周頤的《蕙風詞話》。我們知道,有清一代可謂是帝制時代一切文藝和學術獲得自覺性的全面總結的時代,詩文、書畫、金石、經(jīng)史、科技等領域,都出現(xiàn)了集大成的人物與著作,詞學也是如此。晚清三大詞話因其理論與意旨的絕對高度,回顧千年詞史,梳理出了詞學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構建出了詞學理論的批評體系、提煉出了詞學美學的概念內(nèi)涵,對后來的詞學、詩學研究和美學研究甚至藝術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孫維城先生為這本書取名“千年詞史待平章”,正是以三大詞話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成就與地位為視角的切入點,而進行單文本的細致分析和跨文本的比較研究的。
      
      雖然晚清三大詞話的寫作發(fā)表順序是白雨在前、蕙風殿后,但此書上中下三編的先后次序卻是《蕙風詞話》、《人間詞話》、《白雨齋詞話》,與成書時間的先后正好顛倒。讀者可能會感到疑惑,是不是這樣的安排不妥、有誤?或是作者另有高論,要在三部詞話的文學批評成就和價值上排出座次?其實,這樣安排三部詞話的論述順序恰恰展現(xiàn)了孫先生的研究理路,他早年以況周頤的《蕙風詞話》研究進入詞學研究領域,處女作即為《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黃山書社1995年出版)。此書是國內(nèi)研究況周頤的第一部專著,學術水準很高,為后來研究況蕙風及晚清詞學的學者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參考的觀點、方法和資源。因《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出版時間早、印刷數(shù)量少,又是該領域研究繞不過去的一部重要參考著作,故無此書者多百般找尋,為求一冊在手;已覓得者則珍視其書,不啻拱璧。
      
      就在研究況周頤的過程當中,孫維城先生也開始逐漸關注起《人間詞話》,他比較了況周頤與王國維的“意境觀”,認為他們對于意境的總結是相輔相成、桴鼓相應的,對于意境的構成要素、意境的真實內(nèi)核、意境的表現(xiàn)形式、意境的象外空間都作了全面的概括與總結;同時,它們劃分并一一探討了意境的各種類型,開發(fā)出情境、穆境、隔境等范疇,從豐富意境理論的角度大大地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意境觀,而王國維對“無我之境”的研究更使得意境說回歸了哲學母體,從一個闊大的文化視角上重新賦予意境的文化哲學意義。由于王國維一直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重大熱點對象,《人間詞話》也廣為人們所熟知,所以孫先生特意避開一些闡釋殆盡的熟舊話題,專從人們不太注意的幾個方面來討論,比如境界層次問題、對劉熙載憂患意識分類的繼承問題以及強調(diào)詩詞尚“真”的問題等等,而且以《人間詞話》作為一種美學著作來研究,并將之與《蕙風詞話》進行了一系列的比較研究,故而生發(fā)出許多新的理論意義和價值。無疑,這種學術思維和研究視角是很能啟人思路的。
      
      關于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的研究,孫維城先生用時最短,用功也最強,從2008年開始研究到這部專著的脫稿,前后不過兩年左右的時間。但因他對千年詞史和清代詞學史早已有了詳細的了解和研究,基礎厚實,故而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得出十幾萬字的研究成果,完全是一個水到渠成、噴薄而發(fā)的事。我記得當年曾為孫先生通過網(wǎng)絡購買到一部屈興國先生的《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后來去他家拜訪時,在書房看到此書已被翻看得近乎爛了,每頁上面都有密密麻麻的閱讀札記。孫先生在這本《千年詞史待平章》中也談到,屈先生的這本校注以及后面附錄的三篇相關論文,給了他很多啟示和借鑒,為他進一步研究陳廷焯和《白雨齋詞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不掠前人與同道研究之美,是孫先生治學的一貫原則,他總是將在自己之前就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表的相同論題的書、文一一列出,并指出這些研究工作的得失,再嚴謹?shù)胤治鲎约旱挠^點有何出新之處,且詳分層級、次第道來,不僅給人一目了然的感覺,也為我們后學作文提供了一個堪資借鑒的范本。
      
      孫維城先生在自序中言,以后不大可能有大型的系統(tǒng)研究了,聽來不免有些悵惋。不過也確實如此,一個真正的學者應該是不問名利大小、不問課題大小、不問成果多少的,像孫先生這樣用大半輩子來精心鉆研這幾種研究對象,恐怕當代很多年輕的學者是難以認同的。但孫先生顯得很達觀,他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什么“大學問”,只要自己耕好屬于自己的那一片田地、種出不錯的果實,便可算是一個合格的學者了。從這層意義上來看,這本《千年詞史待平章》不僅體現(xiàn)了孫先生數(shù)十年詞學研究的成果、體現(xiàn)了他個人的詞學研究歷程,可能還體現(xiàn)了他對于人生的理解與感悟,就像他經(jīng)常引用的清代詞人項鴻祚的那句“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這種對學問、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極其真誠的。
      
      孫先生常年在安慶師范學院這所百年學府教授唐宋文學,并為研究生開設詞學專題研究課程。作為一個“蹭課大戶”, 當年的我有幸跟聽了孫先生的全部課程。我至今清晰地記得他每次進教室時的形象,都是將一只深褐色的單肩皮包拎在左手,右手執(zhí)一玻璃口杯,衣褲永遠是那么潔凈光鮮、纖塵不染;待一踏上講臺,課即開始,間或掃一眼講稿,斷無粘連、往復,兩節(jié)課下來,聽課者不但毫無倦容,而且大多精神奮振。記得孫先生曾多次說過:“我上唐代文學課的時候,同學們都說,孫老師真像個唐人啊;上宋代文學課的時候,同學們又說,孫老師真像個宋人。孫老師到底是像唐人還是像宋人呢,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每次講這段時,他的面上都不無得意之色。我知道,雖然孫先生極看重學術研究,但更重視課堂教學,學生聽課后的反應是他最為在乎的。他這種“教唐代文學時‘像唐人’”、“教宋代文學時‘像宋人’”的效果,正說明他對文學和文學史有著深刻的理解,每每涵泳其間而不自知,精神與那個時代的古人相通接、相契合、相協(xié)洽,仿佛在訴說著自己的日常生活,顯得那么自然又那么有趣。很可惜,人文學科這種傳統(tǒng)的治學途徑,目今已經(jīng)逐漸淡出現(xiàn)代高校的教研過程中了,我們現(xiàn)在有太多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唯缺這種浸潤、感受和體悟。讀孫先生的《千年詞史待平章》,能讓我們有機會再度重溫經(jīng)典——這個重溫經(jīng)典的過程,不是一次緊張枯燥的科研行為,而是在一個晚秋初冬的傍晚,一場我們輕吟小詞后枕書而眠所做的美麗的夢。
      
      
  •   “孫先生顯得很達觀,他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什么“大學問”,只要自己耕好屬于自己的那一片田地、種出不錯的果實,便可算是一個合格的學者了?!边@種謙和沖淡的姿態(tài)真讓人心馳神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