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6 出版社: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紀永貴 頁數(shù):387
內(nèi)容概要
董永遇仙傳說在當代能產(chǎn)生顯性傳播效應(yīng),首先要感謝嚴鳳英(1930~1968),是她塑造的七仙女形象使這個近代以來幾乎呈現(xiàn)出奄奄一息氣象的古老傳說得以復(fù)活。嚴鳳英以當時尚未成名的黃梅戲為依托,完成了這個看起來不呵思議的使命,因而黃梅戲才是董永遇仙傳說得以新生的最佳援手。當然,這個結(jié)局還必須是在20世紀50年代那個狂熱的變革時代才能實現(xiàn)。當人們沉醉于黃梅戲《天仙配》悠揚婉轉(zhuǎn)的唱腔和超塵脫俗的情節(jié)之時,其實并沒有多少人關(guān)心這個古老傳說漫長而復(fù)雜的傳播演變史。
書籍目錄
序言Abstract前言第一章 董永遇仙傳說的發(fā)生第一節(jié) 文化背景:孝感文化與遇仙文化一、孝感文化的生成——從“孝人”到“感天”二、遇仙文化的演進——從“神人交”到“仙人配”第二節(jié) 社會背景:行孝-封侯-遇仙一、行孝二、封侯三、遇仙第二章 董永遇仙傳說的演變第一節(jié) 說唱——與俗眾互動一、《董永變文》二、話本《董永遇仙傳》第二節(jié) 佛道——與俗信接軌一、佛教因素二、道教因素第三章 董永遇仙傳說的完成第一節(jié) 董永遇仙傳說戲曲作品考述一、元曲二、明傳奇三、清代以來的地方戲曲第二節(jié)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完成與影響一、《天仙配》歸屬黃梅戲二、黃梅戲?qū)Α短煜膳洹返母木幦?、黃梅戲《天仙配》對傳說模式的定型第四章 董永遇仙傳說的口頭傳播第一節(jié) 民間傳說的傳播原則第二節(jié) 董永遇仙傳說的傳播特征一、地域性特征:三條傳播路徑的形成二、時代性特征:四種傳播態(tài)勢的推進第三節(jié) 董永遇仙傳說的傳播區(qū)域第四節(jié) 董永遇仙傳說的口頭形態(tài)一、博興中心的董永傳說二、孝感中心的董永傳說三、東臺-丹陽中心的董永傳說第五節(jié) 董永遇仙傳說在傳說家族中的地位第五章 董永遇仙傳說的人物考探第一節(jié) 董永歷史原型考一、歷代對董永籍貫與生活時代的認定……第六章 董永遇仙傳說的民俗研究第七章 董永遇仙傳說的當代關(guān)注附錄一:托名詞劉向《孝子傳》辨?zhèn)胃戒浂捍鹁W(wǎng)友“500座”先生對董永歷史原型的質(zhì)疑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地域性特征:三條傳播路徑的形成 董永遇仙傳說產(chǎn)生于山東半島的腹地,后來根據(jù)傳播三原則不斷地向外擴散,并與所到之地各種人文因素相混同,在全國以至國外形成了內(nèi)容迥異卻共承同一母題的各種地方新傳說。從空間的維度去看,這個漫長的傳播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谝环较颍瑥狞S河下游向黃河中游擴散。根據(jù)就近原則,傳說剛剛形成的早期,它只會在原域的周邊地區(qū)流傳。比如刻錄董永故事的武梁祠畫像石出自山東嘉祥,這是從青州沿黃河向中游上溯的不遠處。曹植聽說了這個故事可以說明,它已從山東原域向黃河中游地區(qū)擴散了。這個方向的傳播有兩個便利的條件,一是山東半島向東已經(jīng)沒有延伸的自然空間,所以向西擴散就成為必然之勢;二是沿黃河向西正是從文化邊緣地區(qū)指向文化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區(qū),無論是哪種交流都在情理之中,所以北魏時期洛陽地區(qū)的墓葬中就繪有董永孝親的故事。如果曹植真是在這個傳說的傳播中起了作用的話,也與這一條原因有關(guān)。曹植在其父死后即被曹丕遣送到山東淄博的封地,而后的遷動正是沿黃河向中游一帶移遷,最后來到中原腹地陳國,這也是曹植政治處境逐步改善的一個象征。 第二方向,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南遷。就目前所見的材料來看,這個起端不早于唐代,晚唐《錄異記》記蔡州董永故事就是最好的信息,這證明傳說已經(jīng)做好向南傳播的準備了。果然,不久之后隨著安陸孝感縣名的設(shè)立,混同原則在就近原則的指引下,終于完成了董永的孝感籍貫的口頭改寫。筆者曾疑干寶《搜神記》在東晉即已記下此傳說,而干寶本人并未到過中原,則干寶之時,此故事在晉代已經(jīng)傳到長江下游地區(qū)。然而即使這是事實,但在宋代以前,并不見董永與長三角地區(qū)相混同的任何痕跡。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