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定罪量刑機制比較研究

出版時間:2007-3  出版社:人民公安大學  作者:孫春雨  頁數(shù):51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在論述中美法律傳統(tǒng)、司法理念、刑事法律體制的差異的基礎上,分別從中美犯罪的定義和分類、犯罪構成、定罪程序和方法、量刑模式、量刑的程序和方法等角度對中美定罪量刑機制進行全方位、多視角比較研究。  不僅闡明了美國定罪量刑機制在人權保障、司法權力分權制衡制約等方面的優(yōu)勢以及我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而且就完善我國定罪量刑機制提出逐步實現(xiàn)我國犯罪的“立法定性、司法定量”;重構我國的犯罪構成體系;構建雙軌制偵查模式;制定中國的量刑指南;明確規(guī)定量刑的方法和程序等設想和建議。

作者簡介

孫春雨,法學博士,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研究室副主任、檢察員。 
1994年至今先后在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工作。
  工作期間,曾作為翻譯隨北京檢察代表團考察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司法制度;曾作為北京市政法系統(tǒng)高層次法律人才赴美培訓團的成員,赴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和大西洋城凱波學院研習美國刑事法。   
  曾在《政法論壇》、《法學雜志》、《人民檢察》、《犯罪與改造研究》、《法制日報》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30萬字。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中美法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司法理念之差異 第一節(jié) 美國的普通法傳統(tǒng)和我國的成文法傳統(tǒng)  一、關國的普通法傳統(tǒng)及其兼具的制定法傾向  二、我國的成文法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中美法律文化、司法理念之差異  一、中關法律文化、司法理念的影響因素  二、中關法律文化之差異  三、中關訴訟文化之差異 第三節(jié) 美國法律的個人本位主義定位和我國法律的社會(國家)本位主義定位  一、芙國法律的個人本位主義定位  二、我國法律的社會(國家)本位主義定位 第四節(jié) 美國的分權制衡制約主義的治理體制和我國的集權主義管理模式  一、中關憲政制度的理論基礎  二、中美分權的模式  三、司法機關在憲政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節(jié) 美國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經(jīng)驗主義)法律觀和我國的唯理主義、完美主義(形式理性主義)法律觀  一、美國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經(jīng)驗主義)法律觀  二、我國的唯理主義、完美主義(形式理性主義)法律觀 第六節(jié) 美國的創(chuàng)新法律觀(判例主義)和中國的“本本主義”法律觀(成文法主義)  一、莢國的判例制度  二、美國判例制度與英國判例制度的差異  三、中國法的制定法主義  四、判例法和法典法的優(yōu)缺點比較  五、法典和判例的社會適應性及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功能第二章 中美刑事法律體制之差異 第一節(jié) 中美刑事訴訟模式、訴訟結構之差異  一、中關刑事訴訟模式之差異  二、中關刑事訴訟結構之差異 第二節(jié) 中美刑事司法體制之差異  一、中關偵查(調查)模式之差異  二、中關公訴機關設置之差異  三、中關法院系統(tǒng)設置之差異 第三節(jié) 中美刑事司法制度運行模式之差異 第四節(jié) 中美刑事法律淵源之差異  一、美國刑事法律的淵源  二、我國刑事法律的淵源 第五節(jié) 中美刑事法律解釋方法之差異  一、美國刑事制定法解釋的規(guī)則  二、我國法律解釋的方法與適用法律的規(guī)則第三章 中美定罪機制比較研究 第一節(jié) 中美對犯罪的界定之差異  一、美國對犯罪的定義  二、美國對犯罪的分類  三、我國犯罪的定義和類型 第二節(jié) 中美犯罪構成之區(qū)別  一、中關犯罪的構成要素  二、中關犯罪構成之比較  三、美國特殊類型犯罪  四、中關在犯罪因果關系認定上的差異 第三節(jié) 中美犯罪形態(tài)之差異  一、教唆  二、未遂  三、共謀  四、共同犯罪  五、罪數(shù) 第四節(jié) 中美在定罪過程中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之差異 第五節(jié) 中美定罪方法之差異 第六節(jié) 中美對定罪在證據(jù)法上的要求之差異  一、中關證明模式之差異  二、中關證據(jù)種類之差異  三、中關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之差異  四、中關證據(jù)運行規(guī)則之差異  五、中關證明標準之差異 第七節(jié) 中美定罪的司法運作程序和方式之差異  一、審前程序  二、審理程序  三、審后程序  四、對中關定罪的司法運作程序和方式的簡要評價 第八節(jié) 中美影響定罪的因素比較  一、美國對影響定罪因素的嚴格限制和控制  二、我國影響定罪的因素第四章 中美量刑機制比較研究第五章 中美司法運作結果和表現(xiàn)形式之差異結語參考文獻后記(一)后記(二)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中美法律傳統(tǒng)、法律文化、  司法理念之差異  德國著名法學家薩維尼(Friedrich Carl yon Savigny,1779—1861)認為,法律決不是那種應當由立法者以專斷刻意的方式制定的東西。法律乃是“那些內在地、默默地起作用的力量”的產(chǎn)物。它深深地植根于一個民族的歷史之中,其真正的源泉乃是普遍的信念、習慣和“民族的共同意識”(The Common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就像一個民族的語言、構成和舉止一樣,法律首先是由一個民族的特性,亦即“民族精神”決定的。薩維尼指出,每個民族都逐漸形成了一些傳統(tǒng)和習慣,而通過對這些傳統(tǒng)和習慣的不斷運用,它們逐漸地變成了法律規(guī)則。只有對這些傳統(tǒng)和習慣進行認真的研究,人們才能發(fā)現(xiàn)法律的真正內容。法律就像語言一樣,既不是專斷的意志也不是刻意設計的產(chǎn)物,而是緩慢、漸進、有機發(fā)展的結果。法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民族生活中的一種功能?!胺呻S著民族的成長而成長,隨著民族的強大而強大,最后隨著民族個性的消亡而消亡?!薄 ∶绹蠓ü倩裟匪梗∣liver Wendea Holmes,1841—1935)曾說,法律是一面魔鏡,從這面鏡子里,我們不僅能看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而且能看到我們的前人的生活。“對法律的理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歷史的研究。美國著名法學家羅斯科·龐德認為,我們必須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法律:對過去來說,法律是文明的一種產(chǎn)物;對現(xiàn)在來說,法律是維系文明的一種工具;對未來來說,法律是增進文明的一種工具。

編輯推薦

  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是專門從事刑事法研究的新型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也是1999年12月首批建立的15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本中心依托中國人民大學雄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堅實寬廣的法學學科實力,以國家級重點學科刑法學為龍頭,涵蓋刑事實體法、國際刑法、刑事程序與證據(jù)法、刑事偵查與刑事物證技術、刑事法律史等刑事法律學科群中的主要領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美定罪量刑機制比較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有厚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