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 作者:達力扎布 主編 頁數:559
Tag標簽:無
前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60周年之際,為全面回顧中國少數民族研究學科60年的發(fā)展歷程,展示其豐碩的研究成果,向國慶獻禮,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擬組織出版由戴慶廈教授擔任總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學科發(fā)展60年》叢書,本書即此《叢書》之一種。本書對60年來中國民族史研究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綜合敘述。除中國古代民族史和現代各少數民族史的研究綜述之外,也包括了對漢民族形成和中國民族史重要理論問題的研究綜述?! ⌒轮袊闪⒁詠淼拿褡迨费芯看篌w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50至60年代中期。第二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間民族史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 一、20世紀50至60年代中期的民族史研究 新中國建立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落實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先后在各少數民族地區(qū)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使各族人民實現了當家做主的愿望。國家空前統(tǒng)一的新形勢和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促進了中國民族史的研究。這時期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民族識別工作,編寫了各民族的《簡史》和《簡志》初稿;在民族史專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950-1952年,中共中央和政務院先后派出民族訪問團赴西南、中南、東北和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qū)慰問,宣傳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進行民族調查和識別工作。1956年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了全國規(guī)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先后有16個組,1000多人參加,至1964年結束。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識別和確定了53個少數民族。至1979年55個少數民族全部確定。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編寫了少數民族《簡史》、《簡志》和民族自治地方《概況》“三套叢書”的初稿。1956年至1960年還進行了民族語言調查,為民族識別工作和研究少數民族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內容概要
1.除了第一章民族史理論問題之外,本書分七章綜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民族史研究的情況。為敘述方便,采取了分地區(qū)論述,同時考慮到了各民族間的族屬關系的方式。例如為了照顧族屬關系,我們將今黔東南、黔西南地區(qū)的民族沒有放在第七章西南地區(qū),而是劃人到第八章中東南地區(qū)進行論述。 2.土司制度主要實行于我國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為敘述方便,我們將土司制度安排在第七章“西南民族史研究”部分進行了集中論述。 3.本書中所引用的各大專院校學報,凡未注明為自然科學版者,均為哲學社會科學版或人文社會科學版。 4.本書的編寫,各章都安排了一個編委,負責該章的組稿、審閱和撰寫該章通論。還有一些編委負責審讀部分稿件。全書最后由主編統(tǒng)稿。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中國民族史理論問題的探討 通論 第一節(jié) 民族識別問題研究 第二節(jié) 民族平等問題研究 一、民族平等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二、歷史上的民族平等問題 第三節(jié) 民族戰(zhàn)爭問題研究 一、對民族戰(zhàn)爭性質的研究 二、關于民族起義反抗壓迫斗爭的研究 三、民族政權之間的戰(zhàn)爭研究 四、港臺學者的研究 五、60年民族戰(zhàn)爭研究特點 第四節(jié) 民族英雄問題研究 第五節(jié) 民族同化與民族融合問題研究 第六節(jié)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問題研究 第七節(jié)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問題研究 一、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研究 二、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研究 三、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研究 第八節(jié) 中華民族形成問題研究 一、中華民族形成問題研究概況 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主要內容與學術探討 三、專題綜述第二章 漢民族形成研究 通論 第一節(jié) 50、60年代漢民族形成問題的討論 一、新中國成立之初漢民族形成問題的提出 二、50年代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三章 東北民族史研究第四章 北方民族史研究第五章 西北民族史研究第六章 青藏高原民族史研究第七章 西南民族史研究第八章 中東南民族史研究參考論著目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其周邊則是游牧或半農半牧地區(qū),農業(yè)核心具有吸引周邊的強大內涵,非漢群體朝向中原文明呈現出強烈的匯聚趨勢,這是各族之間融合、統(tǒng)合乃至同化的內在動力,易言之,文化的融合,是中國古今民族交往匯合的特征和本質?! ∨c此相關的另幾個概念,如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多民族國家形成、中華民族形成等問題,則是學術界持續(xù)討論的話題,形成了影響當代學術乃至整個社會的話語體系?! ∮嘘P民族國家疆域的討論,學者們從各自采擇的資料出發(fā),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均有所不同,有主張以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為主而敘述中國各民族和國家發(fā)展歷程的,也有以中國歷史上各個民族所生活的地理范圍為宗旨的,盡管爭論分歧,但對中國歷史上國家疆域問題討論的突破,即不再僅僅限于漢族王朝的疆域體系,而是包含了活躍在各自領域之內、被視為中國古今各民族(勢力)活動的疆土范圍,已成為今日學術的鮮明特征。從這個角度講,中國歷史上國家疆域表現的特點,就是不斷地變遷和衍生,先秦時期以黃河中游或下游為中心,到秦始皇統(tǒng)一農耕地區(qū),再到清朝中葉大一統(tǒng)王朝盛世覆蓋的疆土,達到了古典時期的興盛局面。這樣的認識,雖說并不能獲得每個人的首肯,但成為學界基本認識則無可置疑了。 “多民族國家形成”與“中華民族形成”也是兩個關系密切而不相同的概念。前者重在國家構建的本質屬性,后者重點是民族群體的特質。從二者建構的邏輯關系講,多民族的構成引發(fā)出多民族的國家建設。但在歷史的實踐中,二者呈現的則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就民族角度而言,從多民族到中華民族的形成,恰是歷史在中國社會族群群體演變的一個趨勢。所謂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構成的國家組織,其基本含義則是:中國至少在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fā)掘已經清晰地展示,不同的族群生活在大江南北,足跡遍布各地,考古學家用“滿天星斗”的詞匯比喻①,形象地刻畫出早期族群分布的特征,此后隨著中原步入國家的進程,逐步而持續(xù)地吸納周邊各民族,成“滾雪球”式的發(fā)展壯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