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 作者:施聯朱 頁數:781
Tag標簽:無
前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不久,舉國上下,群情振奮,百業(yè)待興,民族工作的任務十分繁重,遭受歷代反動統治階級壓迫歧視的一個個兄弟民族,他們的安危冷暖得到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他們的政治權利受到應有的尊重。為了各兄弟民族的共同繁榮和發(fā)展,許多同志勤勤懇懇地戰(zhàn)斗在不同的民族工作崗位上,他們?yōu)樨瀼貓?zhí)行黨的民族平等政策,加強民族團結,而努力奮斗,作出積極的貢獻。我從1950年起,就讀于燕京大學,攻讀民族學專業(yè)研究生兼任助教。1952年全國各大學院系調整,我調到中央民族學院(1993年改為中央民族大學),在研究部、歷史系、民族研究所、民族學系等單位從事民族教學和研究工作,前后長達50年。在50年的民族教學和研究的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緊密地與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實際相結合,堅持馬列主義民族問題理論與中國的民族實際相結合,才能穩(wěn)妥地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搞好民族教育與研究工作。因此,我參加了多次國家組織的民族調查,諸如:1950年北京、清華、燕京3大學師生對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蒙古、達斡爾等族的調查,1951年前政務院對土默特旗縣并存問題的調查,1951-1952年內蒙古東北與中南民族訪問團的調查,1953年畬民的識別調查,1954年云南省的民族識別調查,1956年土家族的識別調查,1958-1962年福建、浙江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20世紀80年代畬族傳統文化調查等。頻繁的民族調查,對我來說,獲益匪淺。
內容概要
《民族識別與民族研究文集》全書內容共分5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關于民族問題理論與民族政策的研究,重點在于通過具體的民族識別調查研究,突出民族識別理論如何應用到中國的民族實踐中去,使馬列主義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辯證地相結合,歸根結底,即馬列主義中國化;第二部分為關于臺灣歷史與臺灣高山族的研究,以大量的歷史事實論證:臺灣自古屬中華,美麗富饒的臺灣寶島,是臺灣各族人民共同開發(fā)的,臺灣的歷史和文化是臺灣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三部分為關于畬族的研究;第四部分為關于其他民族的研究;第五部分為附錄。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施聯朱,男,漢族,1920年5月11日生,福建省福清市人。1945年暨南大學畢業(yè)。1950年燕京大學民族學專業(yè)研究生,助教。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民族研究所中東南民族研究室主任。長期以來,主要從事民族史、民族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論著有:《臺灣史略》、《中國的民族識別》、《畬族風俗志》、《畬族》;主編《畬族簡史》、《新中國的民族關系》、《臺灣民族與文化》、《畬族研究論文集》、《畬族歷史與文化》、《畬族社會歷史調查》以及合編《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常識》、《當代中國的民族工作》等20多部,論文50多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第一編 關于民族問題理論與民族政策的研究 民族識別(1986年) 中國民族識別的理論與實踐確(1989) 中國的民族識別(1993) 幾種不同類型的民族識別(節(jié)選)(2005年) 有關幾個民族識別余留問題的探討(節(jié)選)(1995年) 《當代中國的民族工作》緒論(1993年)第二編 關于臺灣歷史與臺灣高山族的研究 臺灣同胞心向社會主義祖國——紀念臺灣省人民“二·二八”起義30周年講話材料之四(1977年) 我國的高山族(1981年) 臺灣最早的居民——高山族的情況是怎樣的?(1984年) 臺灣概況(1987年) 臺灣的開發(fā)(1987年) 臺灣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統治的斗爭(1987年) 在臺灣少數民族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發(fā)言(1996年) 關于臺灣高山族若干歷史問題的探討(2005年) 第三編 關于畬族的研究 閩東畬族(1959年) 畬族人民愛唱歌(1981年) 古老有趣的畬族婚俗(1981年) 畬族(1986年) 浙江景寧縣東儷村畬民情況調查(1953年) 福建福安縣甘棠鄉(xiāng)山嶺聯社畬族調查(1958年) 江西鉛山縣太源、貴溪縣樟坪畬族情況調查(1982年) 安徽寧國縣云梯公社畬族情況調查(1982年) 廣東潮安縣鳳凰山區(qū)畬族情況調查(1982年) 《民族知識叢書·畬族》(節(jié)選)(1988年) 《畬族風俗志》(1989年) 《麗水地區(qū)畬族志》序(1992年) 《霞浦縣畬族志》序(1993年) 《上杭縣畬族志》序(1994年) 浙江麗水學院畬族文化研究所成立大會上的發(fā)言(2005年5月14日) 面向21世紀畬族歷史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2007年)第四編 關于其他民族的研究 云南的傣族(1957年) 壯族人民的喜悅(1958年) 三江平原上的赫哲族(1981年) 伊瑪堪(1981年)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什么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有何特點?(1984年) 我國少數民族有哪些著名的歷史文獻?(1984年) 我國少數民族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科技文獻?(1984年) 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少數民族的思想家、文學家和科學家?(1984年)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是怎樣形成的?(1984年) 款(1986年) 深切懷念林耀華老師(2005年) 〔附錄〕 少數民族的知音——訪中央民族學院副教授、著名民族學家施聯朱 施聯朱副教授四下畬鄉(xiāng) 《臺灣史略》1984年獲全國愛國主義通俗歷史讀物優(yōu)秀獎的有關評語與報道 “還是家鄉(xiāng)好??!” ——訪閩籍著名作家冰心老人 論述我國一項世界性創(chuàng)舉的專著——《中國的民族識別》 編史修書更修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施聯朱小記 作一次極目之眺——臺灣少數民族研究會成立大會記 情深彩云邊(節(jié)選)——回訪中央民族訪問團 聆聽施聯朱先生的學術與人生 民族識別,走向平等團結的前奏(節(jié)選) 我校榮獲四項國家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獎 文化部、財政部評選《中國的民族識別》為“送書下鄉(xiāng)工程”(2007年度)圖書之一施聯朱教授論著目錄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編 關于民族問題理論與民族政策的研究 中國民族識別的理論與實踐確(1989) 民族識別,是指對一個族體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的辨別?! ≈袊且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為了貫徹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結束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民族成員結構、民族成分和族稱混淆不清的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國家即組織大批民族科研人員和民族工作者,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和民族問題理論為指導,從中國的國情和民族的實際出發(fā),就各個族體的族稱、分布地域、經濟、語言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歷史進行綜合的調查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并在充分尊重該族體人民意愿的基礎上,科學地甄別各個族體的民族成分和族稱。通過調查研究,首先要弄清楚那些有待于識別的民族共同體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其次,如果是少數民族,那么,他們究竟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一少數民族的一部分。我們稱此項工作為民族識別工作?! ∶褡遄R別是一項理論性、科學性、政策性很強而又相當復雜的重要基礎工作。它直接關系到具體落實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改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勝利地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問題。因此,民族識別工作既是一項極為繁重的實際工作,又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涉及民族定義、識別標準等理論問題。實踐證明,中國的民族識別研究工作是成功的,它是以馬列主義民族問題理論與中國民族實際相結合的解決中國國內民族問題的典范之一,并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工作和民族科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民族識別研究的特色 中國的民族識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工作之一。本文試從3方面論述之: (一)偉大時代提出的歷史性服務。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重視和關懷下,其規(guī)模之大,歷時之久,識別民族之眾多,調查地區(qū)之廣泛,都是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中,各民族都作出過自己的貢獻:他們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共同創(chuàng)造祖國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共同締造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是我們偉大祖國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平等成員,他們同漢族人民一樣都是吃苦耐勞、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但是,過去歷代反動統治階級卻采取民族壓迫政策,歧視少數民族,抹殺各個民族在締造祖國歷史文化中的貢獻和在中國歷史上應有的地位,而且荒謬地否認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否認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客觀存在。國民黨政府為了維護其階級利益,鞏固其統治,推行民族壓迫政策,極力鼓吹“國族論”,把少數民族視為“國族”(實際上就是漢族)的“大小宗支”。蔣介石在其《中國之命運》中,公然宣稱中國只有一個“國族”、“宗族”或“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把那些歷來被公認的許多少數民族也都說成是漢族的“宗支”。就連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五族共和”也被抹殺,甚至稱回族為具有“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從而根本否認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這是赤裸裸的大漢族主義,其目的在于壓迫和強制同化國內的少數民族。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的:“國民黨……否認中國有多民族存在,而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稱之為‘宗族’。他們對于各少數民族,完全繼承清朝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政策,壓迫剝削,無所不至?!薄 ∶褡迨窃陂L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于歷史上的原因,在中國各個時期人們共同體變化的具體情況顯得非常復雜,加以在舊中國統治者對國內各少數民族采取歧視否認態(tài)度,長期存在著民族壓迫制度,因而中國有許多少數民族是長期埋沒無聞的,許多少數民族被迫隱瞞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科學的調查研究,所以全中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誰也無法回答?! ≈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加強了民族團結,出現了一個親密團結的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平等團結的民族大家庭中,黨的民族平等團結政策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進行社會改革,幫助少數民族發(fā)展政治、經濟和文化事業(yè),改善了民族關系,歷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閡逐步消除。這些因素構成了當代中國民族問題、民族關系上的特點,保障了各民族在共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以適合本民族特點的方式闊步前進,走向共同繁榮和進步,也為族別意識的覺醒和高漲奠定了思想和物質基礎。因而,許多長期被壓迫、受歧視的少數民族,紛紛提出自己的族稱和公開自己的民族成分,要求作為多民族大家庭里光榮的一員。據不完全統計,到1953年止,全國各地匯總登記的民族單位名稱共有400多個,其中僅云南一省就有260多個,貴州省有80多個。這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光輝勝利,也是少數民族人民民族自覺的表現。只有在實行民族平等政策的國家里,少數民族才會有這種自覺的“返本歸原”、恢復本來面貌的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認真落實黨的民族平等政策,體現民族平等,在各級權力機關里,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里,就要落實少數民族的代表名額,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幫助少數民族發(fā)展民族經濟、發(fā)展民族文化等。這就首先要搞清楚中國究竟有哪些民族以及他們的人口分布、各具的民族特點等。因為如果民族成分不確定,勢必影響到這些民族充分享受一個民族應該享受的各項權利,影響到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也會妨礙這些民族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中充分發(fā)揮其積極性。因此,自1950年起,民族識別便作為首要解決的任務之一被提到了民族工作的日程上,由中央及有關地方的民族事務機關組織了包括專家、學者和從事實際民族工作的人員在內的科研隊伍,對新提出民族名稱的各個民族單位,深入實際,進行了民族識別調查研究。 1950—1952年,中央先后派出了西南、西北、中南、東北和內蒙古等地區(qū)的中央民族訪問團,分赴各少數民族地區(qū)進行慰問,宣傳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初步接觸到民族識別問題。1953年中央民委派出畬民識別調查小組,分赴福建、浙江等省調查研究畬民族問題。同年,中央民族學院在中央民委領導下,也派出達斡爾族識別調查組,分赴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達斡爾族地區(qū)進行民族識別調查研究。1954年中央派出云南民族識別調查組,對該省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曾提出的260多個民族名稱,經過識別,歸并為22個,除首先確定彝、白、傣、苗、回、佤、哈尼、傈僳、拉祜、納西、景頗、藏和瑤族外,還識別了68個大小族體,有的給予正名,有的劃分了歸屬。1955年國家民委派出廣東蛋民、畬民識別調查組。1956年又派出湖南土家族識別調查小組等。此外,貴州、四川、云南、廣西、湖南、湖北、廣東、西藏等省、自治區(qū)也陸續(xù)派出許多民族識別調查組,深入到各個民族地區(qū),做了大量的民族識別的調查研究工作,為待識別民族的族屬認定提供了科學的客觀依據?! 。ǘ┲袊褡遄R別研究在對“民族”定義內涵上的認識和實踐中應用的特色。 在民族識別研究工作中,首先要明確什么叫做“民族”?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民族定義,對于我們的民族識別工作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但由于我國的國情和民族實際情況的不同,因而對“民族”定義的內涵的認識和實踐中的應用也有所不同。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穩(wěn)定的人們共同體。馬克思說:“只有當結合在一個政府之下的諸部落融合為統一的整體時……這時民族方始產生……部落聯盟是與民族最近似的東西。”恩格斯說:“最初本是親屬部落的一些部落從分散狀態(tài)中又重新團結為永久的聯盟,這樣就朝民族(Nation)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庇纱丝梢?,馬克思、恩格斯一致認為民族是由部落發(fā)展而來的?! ×袑?、斯大林則集中論述現代民族的形成。列寧說:“民族是社會發(fā)展的資產階級時代的必然產物和必然形式?!彼勾罅终f:“封建制度消滅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過程同時就是人們形成民族的過程?!绷袑幱终f:“因為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平衡,而客觀現實又告訴我們,除了高度發(fā)展的資本主義民族之外,還有許多在經濟上很軟弱和十分不發(fā)達的民族?!绷袑幧踔僚u說:“歐洲人常常忘記殖民地人民也是民族,誰容忍這種‘健忘癥’,誰就是容忍沙文主義?!笨梢?,列寧除論述資本主義上升時代所形成的現代民族共同體外,十分強調經濟上不發(fā)達和殖民地人民所形成的資本主義以前的民族共同體,兩者雖然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但畢竟都是長期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是歷史上形成的穩(wěn)定的人們共同體。斯大林還在1913年給“民族”下了一個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929年,斯大林在《民族問題和列寧主義》一文中又寫道:“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4個基本特征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边@就是斯大林關于民族定義的著名論點。斯大林的民族定義是對資本主義上升時代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科學總結。他根據歐洲的現代資本主義發(fā)展之后形成的民族,總結了它的特點,概括為4個特征,具有原則上和實踐上的指導意義?!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