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1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作者:高翠蓮 頁數:331
Tag標簽:無
前言
中華民族形成史研究是近年來為歷史學界和民族學界學者所關注的課題。從中華民族形成史的發(fā)展階段來說,我們通常把它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孕育(從遠古到夏商周時期)、中華民族的自在發(fā)展(從秦漢到1840年)、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大聯(lián)合(從1840年到當今)三大歷史階段,每個階段又可以劃分為若干歷史時期?! £P于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孕育,曾有“外來說”、“本土說”、“一元起源”與“多元起源”的爭辯,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先生在其著名論文《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以及本人為王鐘翰先生主編的《中國民族史》所撰第一編《中華民族的起源》中,對中華民族起源的本土特點和多元特點作了較為詳細而明確的敘述與論證,肯定這是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矛盾統(tǒng)一運動的起點。我們是在充分依據了中國古人類學以及舊、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豐碩成果,并與中國古文獻相互印證,從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才敢于作出這樣的敘述并作出了明確的論斷?! ≡谥腥A民族自在發(fā)展的歷史階段,隨著統(tǒng)一多民族中國的形成、鞏固與確立,中國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關聯(lián),客觀上在形成和發(fā)展著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從秦漢到1840年,中華各民族形成了統(tǒng)一的疆域,全國所有的民族地區(qū),都置于中央直接派官的管轄之下,形成了中央直接管轄下的行省與特別行政區(qū)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國與鄰國的邊界已經穩(wěn)定地形成,尤其在清朝,中國與俄國訂立的《尼布楚條約》與《布連斯奇界約》,已經具有近代主權國家間雙邊界約的水準。
內容概要
《清末民國時期中華民族自覺進程研究》試圖以歷史學、民族政治學、民族學等理論和研究方法分析中華民族自覺的獨特性,以豐富民族理論和現(xiàn)代化理論。從中華民族形成史研究的需要來說,系統(tǒng)梳理中華民族自覺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進程,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民族結構特點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起到怎樣的制約作用,中華民族自覺主體發(fā)揮怎樣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探尋中華民族自覺的歷史軌跡、總結其發(fā)展趨勢及其留給人們的啟示,既為中華民族形成史(近現(xiàn)代部分)的研究提供學術基礎,又使中華民族成員加深對本民族的了解與認識,進而進一步激發(fā)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作者簡介
高翠蓮,1963年4月生,遼寧葫蘆島市人,漢族,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陳連開教授?,F(xiàn)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定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定、中國近現(xiàn)代民族關系定、中華民族形成史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參加多項國家和部委級社科基金項目,主要著作有《野火神州——從苦苦相特到曙光初照》、《李鴻章:落日弧臣》、《中國現(xiàn)代史》(副主編),發(fā)表學術論文《中華民族自在實體形成和發(fā)展若干問題》、《國家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的自覺》、《中華民族自黨的最初形態(tài)與步驟探析》等30篇。
書籍目錄
緒論一本選題的緣起二國內外學術界相關研究現(xiàn)狀三相關概念辨析及本課題的范疇規(guī)定四本選題的基本內容和研究意義五研究方法、資料來源和研究難點第一章 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發(fā)展的轉折第一節(jié) “天下體系”與中華民族自在實體的發(fā)展一中華民族自在實體的一體性發(fā)展趨勢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性發(fā)展的內在動因三中華民族自在而非自覺的內在原因第二節(jié) 民族國家的挑戰(zhàn)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意識的新變化一民族國家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形態(tài)與民族意識的挑戰(zhàn)二天下體系的瓦解與統(tǒng)治上層、“士”民族觀念的變化三中國下層民眾傳統(tǒng)民族觀念的變化第二章 中華民族自覺進程的起步第一節(jié) 中華民族自覺的最初形態(tài)與步驟一“精英階層”的種族自覺二種族意識與民族意識的對立與互動三中華民族意識的初步自覺四中華民族文化的初步自覺第二節(jié) 中華民族自覺意識的橫向擴展一中華民國的建立與中華民族意識的傳播二“五族共和”及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意識的出現(xiàn)第三章 中華民族自覺進程的曲折發(fā)展第一節(jié) 中華民族自覺進程中的困惑一民國初年國家觀念與民族觀念的分離二分裂的政治格局與構建聯(lián)合式統(tǒng)一體嘗試的失敗三精神分裂:民族文化的自覺與困惑第二節(jié) 救亡壓力下中華民族群體自覺的開始一中華民族群體自覺的逐步開始:主權意識與中華民族命運意識的覺醒二少數民族先進分子的民族自覺與中華民族地理認同的結合第四章 中華民族自覺理論政策的不同取向與共性追求第一節(jié) 國家主義與中華民族的自覺一國家意識與中華民族意識的同一性理論——國家主義二國家主義的文化政治價值取向與中華民族的自覺三國家主義理論的發(fā)展與中華民族自覺第二節(jié) 國族主義理論政策與中華民族的自覺一孫中山的“國族主義”理論其及評價二國民政府對國族主義的“繼承”與國族政策第三節(jié) 反帝反封民族主義取向與中華民族的自覺一反帝反封視角下的中華民族觀二民族危機下的中華民族觀與中華民族自覺理論政策第四節(jié) 學者視野下的中華民族觀一“中華民族”概念與種族民族主義認同模式的局限二中華民族觀的發(fā)展與中華民族團結論第五章 民族戰(zhàn)爭與中華民族的全體自覺第一節(jié) 民族主義理論政策的新自覺與整合一中華民族觀的新發(fā)展與中華民族含義的多重性闡發(fā)二中共對中華民族自覺理論的整合與推進民族自覺的政策三國民政府民族主義的統(tǒng)合作用與民族政策四知識階層的中華民族自覺追求與方法第二節(jié) 中華民族自覺的群體性與表現(xiàn)形態(tài)一地方利益、黨派利益的讓位與國內政治格局的重組與一體二中華各民族一體意識的形成與自覺的表征第三節(jié)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趨向一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新模式:民族文化認同的回歸與創(chuàng)新二文學藝術的民族化、大眾化與中華各民族的文化自覺結論參考文獻附錄 1附錄 2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三、中華民族意識的初步自覺 改良派的“大民族主義”與革命派的“反滿民族主義”的初衷都是從“保國保種”的目的出發(fā)的,在愛國與建國的探索中,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和漢族乃至國內各族的民族意識都在成長。應該說這兩個層次上的民族意識在今天來說是自然的,但在清末,二者則一直處于對立狀態(tài),使中華民族這一“高層次”民族意識的廣泛形成備感艱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多層次的民族認同受多重民族矛盾的困擾。正像孫中山說的那樣,中國“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千年專制之毒不解”①。雙重民族主義的任務需要雙重民族的認同,而當時中國“大民族”認同和“小民族”認同雖然已經有了雛形,但二者在文化價值取向和政治價值取向上卻各自不同,因而處于對立狀態(tài)?! 】涤袨榈戎鲝埡献逭摰摹按竺褡逯髁x”認同與革命派排滿民族主義的“小民族主義”認同各執(zhí)一詞,甚至相互攻訐,具有雙重民族認同意識的人尚占少數(如梁啟超);另外,傳統(tǒng)的中國既是統(tǒng)一封建的多民族國家,又是一個文化體系。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中只有“大一統(tǒng)”和族類之辨,在保國和建國的轉折中將過去的“文明國家”變成“民族國家”②,其間包含著巨大的不兼容性;加之“異種殘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