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作者:何群 頁數(shù):397
前言
(多倫多大學博士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小民族”,顧名思義,是人數(shù)少、力量小的民族,是“弱勢群體”。①我在這里要為小民族鼓與呼,主要想就三個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他們的處境、他們對社會科學的貢獻以及他們對人類文化所起的作用。 首先講一件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1992年,我正在多倫多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為了準備我的博士論文《殖民主義統(tǒng)治與農(nóng)村社會反抗:對殖民時期加納東部省的研究》,我從多倫多只身來到加納,進行實地考察并收集資料。加納是位于西非的一個非常美麗的國家,首都阿克拉更是具有典型濱海風光的城市。我當時住在我的師弟納納·布魯庫姆(Nana Brukum)家里。一天,他的妻弟吉米(Jimm)來玩,他十分熱情地邀請我去參觀恩薩瓦姆(Nsawam)--一個曾經(jīng)因可可種植業(yè)而興旺的小鎮(zhèn)。我十分愉快地跟著他的車來到恩薩瓦姆。小鎮(zhèn)已經(jīng)衰落,有“綠色黃金”之稱的可可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吉米在當?shù)氐慕虝ぷ鳎@個教會成立于20世紀40年代。教會里各種設備齊全,從抽水馬桶到廚房內(nèi)的電器設施應有盡有。
內(nèi)容概要
《土著民族與小民族生存發(fā)展問題研究》是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本論文集所收入的34篇文章,即是作者為撰寫博士學位論文而收集的部分文獻資料。帶著環(huán)境與小民族文化、環(huán)境急劇變化與小民族生存、發(fā)展關系的問題意識,將所收集到的相關論文進行了篩選,另收入作者的文章2篇,組織成該論文集。與作者博士學位論文《環(huán)境與小民族生存——鄂倫春文化的變遷》構成姊妹篇,相互映照與補充;并希望通過這項工作,為關心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這部分人群——一些傳統(tǒng)文化呈現(xiàn)簡單性特點的土著民族和小民族的生存和未來的人士提供了解和理解上的方便和思路。
作者簡介
何群,女,1963年11月出生,蒙古族。2004年6月獲得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2000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從事訪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生態(tài)人類學、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社會文化的變遷、民族社會學。現(xiàn)任教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社會學民俗學系。
書籍目錄
城市中的美國印第安人[美]特雷爾·羅茲 王珊譯李曉崗 校遠東土著民族的傳統(tǒng)風俗[蘇]ч·M·達克薩米B·Ⅱ·科薩列夫姚中岫譯近年來旅游業(yè)對羅瓦林夏爾巴人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英]賈尼斯·薩切勒 王大棟譯美國土著人民宗教概觀:抵制同化的源泉[荷]格里特·惠澤爾 東蘺 譯雅諾馬莫人——亞馬孫地區(qū)僅存的部落民[委]科恩特拉斯特張學謙譯在馴鹿牧民間進行的改革[英]皮爾斯·雛特布斯基程席法譯原住民:自治和政府間關系大衛(wèi)·C·霍克斯周子平譯印第安美洲:殖民化500年與復興的前景[俄]T·B·貢恰羅娃蔡同昌 摘譯孫士明 校土著人權利運動危機:從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到復興[加]道格拉斯·丹尼斯王麗芝譯以馴鹿為生的人戴維·佩利文佩琳毒世界傾聽印第安人的呼聲馬庫斯·科爾切斯特王硯峰圣國家意向下的民族文化的重新組合——托拉查地區(qū)的旅游開發(fā)[日]山下晉司 鄭信哲譯非洲的民族過程[蘇]P·H·伊斯馬吉洛娃高公尚譯走向毛利人未來的新道路羅伯特·麥克唐納文佩琳譯博茨瓦納的桑人[英]E·維利 戈弓 譯消逝中的最后家園J·特里恩P·揚哈斯本肖為譯游牧民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蘇]B·B·安德里阿諾夫姚中岫譯澳大利亞庫瓦拉民族的衰落——通過合法手段取得統(tǒng)治權的實例研究[美]肯尼思·利伯曼鞏惠昌 摘譯菲律賓的森林消亡與部落解體:巴拉望島個案研究[美]詹姆斯·F·埃德知寒譯民族重組:美國印第安人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生存戰(zhàn)略[美]喬安尼·內(nèi)格爾C·馬修·斯尼普劉精香譯馬來西亞的小民族:塞芒人、塞諾人、賈昆人[蘇]E·B·列鳥年科娃趙俊智譯東南亞的狩獵民族[日]大林太良石應平譯李連校改革與北方小民族的命運[蘇]3·π·索科洛娃于洪君摘譯土著部落文化的價值及其面臨的危機 [美]尤金·林登陳景源雅令文譯孟加拉國的加羅人:一個為生存而斗爭的森林民族[英]杰里米·庫珀 劉東國 譯挪威拉普人的斗爭[美]斯圖爾特·鮑威爾 郭文豹 譯正在消亡的部落倫納德·格林王曉麗譯一個從被淡忘中走向未來的印第安部落[美]蒂莫西·伊根吳德明摘譯印度對部落地區(qū)的開發(fā):總政策和某些具體政策及其執(zhí)行情況[印]C·B·特里帕西王士錄譯美國的“開拓精神”與印第安人的命運[日]富田虎男 武尚清譯美洲印第安人:被奴役的道路,解放的道路(上)[蘇]何塞·格里古列維奇朱倫節(jié)譯美洲印第安人:被奴役的道路,解放的道路(下)[蘇]何塞·格里古列維奇朱倫節(jié)譯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澳]道格拉斯·巴格林巴巴拉·馬林斯黃承球譯拉普人最后驅攏畜群?——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遺患[英]布賴恩·杰克曼阿嬰譯解讀那片金色的森林——讀何青花著《金色的森林》 何群環(huán)境、文化與小民族的特有發(fā)展難題——中國鄂倫春族個案 何群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根據(jù)1990年的人口普查,近200萬美國人申報為美國印第安人,而指明其祖先有美國印第安人血統(tǒng)的人數(shù)還要多得多(美國人口普查局,1991年)。(斯尼普確定了美國印第安人之民族性的三個類別:①“美國印第安人”,認定自身的種族以及民族世系就是美洲)20世紀上述各種數(shù)字有增無減。因此,隨著數(shù)百個不同的美國印第安人社區(qū)的相繼出現(xiàn),這些數(shù)字證明了旨在使美國印第安人的民族性歸于消失的“消滅”和“同化”綱領的失敗。盡管美國印第安人沒有被消滅或被同化,但是融合與調(diào)節(jié)的過程也不能準確地勾勒出土著美國人在美國社會中所處的地位。美國印第安人對美國文化的影響是有限的,他們在美國的經(jīng)濟、社會和政治生活的許多方面處于不利的從屬地位。因此,“熔爐”論也罷,文化多元論也罷,都不能就美國印第安人的狀況做出令人滿意的說明。 在本文中,我們將論證作為多數(shù)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關系之特征的、尚未為上述四大過程所包括的第五大過程,稱之為“民族重紺’(ethnicreorganization)。我們認為,民族重組是所有少數(shù)民族群體的特征,它對于認識各殖民地社會中土著人的民族生存尤為重要。在這個意義上,民族重組尤其有助于證明美國印第安人之民族性的持久與轉化。 當少數(shù)民族順應主流文化的壓力或要求而經(jīng)歷其社會結構的重新組合、民族群體界限的重新劃定或某一種其他變化時,即出現(xiàn)民族重組。由是觀之,盡管是采取一種緩和的形式,民族重組實乃促進民族群體生存的一大機制。為了說明這一過程的運行,我們將集中探討繼人口銳減和美國作為政治主權國家出現(xiàn)之后,美國印第安人的民族界限是如何變化的。我們將明確論述并列舉事實證明,這一過程首先在維護美國印第安人作為與眾不同的少數(shù)民族的繼續(xù)生存方面,其次在說明美國印第安人之民族性的內(nèi)容與組合的變化方面所發(fā)揮的主要作用。
后記
這是一本國外學術界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土著民族、小民族生存狀況的論文集。它們是我按照世界范圍內(nèi)土著民族與小民族生存發(fā)展狀況及學界對此的研究狀況的選擇主旨,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現(xiàn)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的刊物《民族譯叢》全部期刊(1982-1994年)中所收集并挑選出來的。同時,編人我的有關文章兩篇,加上我寫的前言,權為編著。 記得那是1999年9月-2001年1月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訪學期間,除了上課,便是聽講座,去圖書館,跑書店。而每次去北京大學圖書館,都是懷著朝圣般的心情。嗅著北大圖書館大門臺階上下我感受到的特有橘香,又興致勃勃地鉆進那叢林般的書架之間,找到按年度裝訂成冊的那種黑色硬皮、燙金字的沉甸甸的《民族譯叢》,先翻目錄,查題目,再品原文,將文章名和期刊號以及大致內(nèi)容記到本上,再急著去復印,而復印不出圖書館的門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工作用去了呆在圖書館里的不少時間。我至今感念北大圖書館工作的踏實和有心,使學子免去了多少找資料的勞神費時之辛苦,頃刻間便可以擁有想找的某本刊物的全部。一所好大學,正如某個老村的格局或一個哪怕是破落貴族的家庭布置,于細微處見經(jīng)心、見品質(zhì)。后來,在中央民族大學院內(nèi),院里的人都知道的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6號樓后那間幽靜、常年缺乏日照、而時常會不期遇到好書的小書店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套將12年逐期裝訂成兩大厚本的《民族譯叢》正在出售。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本論文集所收入的34篇文章,即是作者為撰寫博士學位論文而收集的部分文獻資料。帶著環(huán)境與小民族文化、環(huán)境急劇變化與小民族生存、發(fā)展關系的問題意識,將所收集到的相關論文進行了篩選,另收入作者的文章2篇,組織成該論文集。與作者博士學位論文《環(huán)境與小民族生存——鄂倫春文化的變遷》構成姊妹篇,相互映照與補充;并希望通過這項工作,為關心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這部分人群——一些傳統(tǒng)文化呈現(xiàn)簡單性特點的土著民族和小民族的生存和未來的人士提供了解和理解上的方便和思路。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