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維

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作者:范希春  頁數(shù):290  
Tag標簽:無  

前言

  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一是先秦到漢代,這一時期是儒家文藝美學思想濫觴、形成的階段。從周公、孔子始到漢儒止,基本上確立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主導方向和基本框架,及其基本的概念范疇。二是從唐代中期至宋代中期,這一階段,從韓愈等人鼓吹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文統(tǒng)始,到宋代中期朱熹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進行嘗試性總結(jié)止,系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階段。三是明末清初階段,即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葉燮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深化和總結(jié)階段。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即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中,自宋仁宗慶歷年間至南宋寧宗慶元年間這段歷史時期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盛的時期之一。其間,儒學吸收了釋、道兩家的某些思想成分,完成了其哲學化的過程,形成了新的儒學——理學。與此密切相關(guān)的是,這一時期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又有較大幅度的疏離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迥異于傳統(tǒng)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其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  一、具有特殊的、鮮明的理論發(fā)展脈絡(luò)。在儒家思想體系下,這一時期的文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和理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呈現(xiàn)出這樣一個發(fā)展軌跡,就理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而言,大致經(jīng)過了以下過程:一是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理性的選擇,代表人物為周敦頤。周敦頤基本上克服了宋初道學家石介等人的偏執(zhí),開始理性地思考文藝美學的理論問題,重點探討了“文以載道”的美學意義,對“文”“道”的特性作了比較科學的界定;強調(diào)了音樂的審美作用,提出了“淡”這一審美范疇和審美境界;發(fā)現(xiàn)了“孔顏樂處”對審美自由的意義。二是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深化和提升,代表人物為邵雍。邵雍重在對思維創(chuàng)造和審美認知的研發(fā),提出了“以理觀物”的觀物理論,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作出了哲學的超越,并提出了“因物則性”、“安樂逍遙”的審美中的盡情忘性境界論。三是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偏執(zhí),代表人物為二程。二程則從對道的終極性追求觀點出發(fā),片面地發(fā)展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的重道的一面,提出了“作文害道”的理論觀點;但二程對溫潤含蓄審美境界的深化以及對“曾點氣象”的美學意義的強調(diào),則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  文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過了以下過程:一是對傳統(tǒng)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融會與調(diào)和,代表人物為歐陽修和王安石。歐陽修提出了“道盛則文不難而至”的道統(tǒng)論,“文簡而意深”、“筆簡而意足”的簡遠審美境界論,以及文藝“不害情性”,應(yīng)追求“靜中之樂”的思想;既有對傳統(tǒng)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融會,也有對宋代初期文道偏激論者石介等人的觀點與文藝審美特性的矛盾的調(diào)和。王安石則在堅持儒家傳統(tǒng)文藝美學思想的同時,提出了“神會”的審美主張,對“氣韻”這一美學范疇有所闡發(fā)。二是對傳統(tǒng)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和偏離,代表人物為蘇軾。蘇軾既堅持傳統(tǒng)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的文藝用世觀,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思想基礎(chǔ)的、建立在性命自得理論上的、合藝術(shù)審美與人生境界為一的審美自由思想;又在儒、釋、道思想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文藝美學思想,如其提出的“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寄至味于淡泊”的審美主張;“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創(chuàng)作審美理論;以及對蕭散簡遠審美境界的追求,都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偏離。三是對傳統(tǒng)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再發(fā)現(xiàn)和對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應(yīng)和,代表人物為黃庭堅。黃庭堅重新發(fā)現(xiàn)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的溫柔敦厚詩旨觀的意義,并從儒家道德倫理哲學的立場出發(fā),強調(diào)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心胸在文藝審美中的作用,表現(xiàn)出對于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某種程度的認同;同時,黃庭堅對于“遠”境的論述,表現(xiàn)出宋代人共同的美學追求,尤其是他對“韻”的審美范疇在美學領(lǐng)域的推展和運用有開宋代人重“韻”的先河之功。在前期,文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與理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是兩分的,后期則在某些方面呈現(xiàn)出共同的美學特征。朱熹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吸收了文學家的某些觀點,超越了文學家單純就文藝論審美問題的局限,修正了理學家的過分追求性理和道德修養(yǎng)而輕視文藝審美的理論缺陷,對宋代以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某些方面進行了嘗試性的總結(jié)和超越——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文藝美學思想,即文道合一的文道關(guān)系論,情理合一的情理統(tǒng)一論,以及蕭散簡遠、氣象渾成的審美境界論?! 《?、在表現(xiàn)出豐富多元的特征的同時,又形成了共同的審美追求。對于文藝與審美的問題,文學家更多地是從作品本身出發(fā)來立論的;而理學家則更多地是在理學層面來探討文藝與審美問題;由于二者立論的基礎(chǔ)不同,因而在文藝美學思想上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具體到每個代表人物,其文藝美學思想更是各具特色,故呈現(xiàn)出豐富多元的特征。但是,在宋代中期大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文學家與理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又表現(xiàn)出比較明顯的共同的美學特征,這就是:重理尚意的哲學本色;自然平淡、蕭散簡遠的美學追求;對建立在真、善、樂基礎(chǔ)上,又超越了真、善、樂的審美自由境界的關(guān)注和重視;以及文藝美學思想在總體上呈現(xiàn)形而上的特征?! ∪⑺未衅谌寮椅乃嚸缹W思想所表現(xiàn)出的上述兩大特征,是在宋初右文政策的施行、士風的挺立,尤其是義理之學的繁榮、仁宗慶歷以后一直延續(xù)到南宋的黨爭直接作用下而形成的。本論文分六個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展開論述:引言部分,對宋代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研究現(xiàn)狀作簡單概述,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重點關(guān)注的問題,并對本論文所使用的概念范疇進行界定;緒論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緣起、流變、共同特征進行概括性論述;上編,分章論述這一時期的理學家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征;中編,分章論述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征;下編,專論朱熹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對宋代以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某種程度的嘗試性總結(jié);結(jié)語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價值及其對后來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進行簡單的總體評述。

內(nèi)容概要

  《理性之維》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即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中,自宋仁宗慶歷年間至南宋寧宗慶元年間這段歷史時期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理性之維》共分為六個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展開論述:引言部分,對宋代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研究現(xiàn)狀作簡單概述,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重點關(guān)注的問題,并對本論文所使用的概念范疇進行界定;緒論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緣起、流變、共同特征進行概括性論述;上編,分章論述這一時期的理學家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征;中編,分章論述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征;下編,專論朱熹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對宋代以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某種程度的嘗試性總結(jié);結(jié)語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價值及其對后來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進行簡單的總體評述。

作者簡介

  范希春,文學博士,現(xiàn)就職于國家某研究單位。主要致力于中國思想史尤其是儒家思想史和當代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出版有《孔子本傳》、《毛澤東思想評傳(1939—1976)——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探索》、《鄧小平思想評傳(1977—199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直面中國——當代中國難點問題透析》(主編)、《硬道理——南方談話回眸》(合著)等著作,發(fā)表《港臺新儒學的轉(zhuǎn)向省察》、《論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理論》、《鄧小平與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科學發(fā)展觀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改革開放以來國務(wù)院機構(gòu)歷次重大改革比較研究》等論文。

書籍目錄

引言緒論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發(fā)展概觀第一節(jié)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緣起--宋初文道關(guān)系理論與平淡之美觀點的提出一、宋初文道關(guān)系理論形成的文化動因--宋初右文政策的實行和士風的挺立二、韓愈對宋代初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三、梅堯臣、蘇舜欽關(guān)于平淡之美的提倡和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第二節(jié)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發(fā)展與流變一、文學家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分化二、文學家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共同性三、朱熹對宋代中期文學家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融合及初步總結(jié)上編 宋代中期理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第一章 理性的首倡--周敦頤的文藝美學思想第一節(jié) 周敦頤文藝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chǔ)第二節(jié) “文以載道”的真諦一、文、道各有其特性--“文藝而道實”二、文的審美屬性和獨立性--“美則愛,愛則傳”三、文的旨歸--文以載道第三節(jié) 音樂美學思想--“淡而不傷、和而不淫”與“平情釋心”一、禮先樂后的禮樂關(guān)系論二、“淡而不傷”與“和而不淫”--音樂的審美境界三、“平情”與“釋心”--音樂的審美作用第四節(jié) 愛蓮者的理性選擇--孔顏樂處思想與人格美的追求一、孔顏樂處的審美意義二、愛蓮者的審美追求--《愛蓮說》第二章 深化與提升-----邵雍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哲學思考第一節(jié) 邵雍的哲學思想第二節(jié) 思維創(chuàng)造的哲學思考------觀物說一、“以理觀物”------認識的正確法則二、“因物則性”與“安樂消遙”------審美中的忘情盡性境界與修養(yǎng)論第三節(jié) 哲理性的超越------對文藝的哲學思考一、對“理”的強調(diào)------“真勝則華去”二、文藝審美中哲理性的形上追求------“煉意而得余味”第三章 傳統(tǒng)的偏見――二程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固守和偏執(zhí)第一節(jié) 二程文藝美學思想的基礎(chǔ)——哲學思想第二節(jié) 二程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一、修辭立其誠二、道本文末的思想第三節(jié) 二程對傳統(tǒng)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偏執(zhí)--作文害道第四節(jié) 作者修養(yǎng)論――"英氣害事"與"溫潤含蓄"之境的追求中編 宋代中期文學家的文藝美學思想第四章 融匯與調(diào)和――歐陽修對儒家傳統(tǒng)文藝美學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第一節(jié) "道勝文不難而至"的道統(tǒng)論第二節(jié) "詩窮而后工"與創(chuàng)作主體修養(yǎng)論第三節(jié) "文簡而意深"、"筆簡而意足"----對簡遠境界的追求第四節(jié) "不害情性"、"靜中之樂"與"聊佐清歡"的觀點第五章 豐富與多元——蘇軾對儒家傳統(tǒng)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和疏離第一節(jié) 儒家傳統(tǒng)文藝美學思想的堅持--有補于國的文藝用世觀第二節(jié) "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和"寄至味于淡泊"的審美主張第三節(jié)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對"意"境的追求第四節(jié) "文理自然"與"蕭散簡遠"的美學追求第五節(jié) 性命自得與審美自由第六章 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第一節(jié) 溫柔敦厚的詩旨觀第二節(jié) 對韻的強調(diào)和推展第三節(jié) "平淡而山高水深"------對"遠"境的審美追求第四節(jié) 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與理學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共同性下編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融合第七章 繼承與綜合――朱熹對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初步總結(jié)第一節(jié) 朱熹文藝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chǔ)第二節(jié) 文道為一論一、朱熹的文道范疇論二、文從道中流出三、文道一也第三節(jié) 情理統(tǒng)一論一、朱熹對情性的理解和對情理在哲學意義上的關(guān)系界定二、創(chuàng)作與鑒賞過程中的審美心態(tài)——“心虛理明”三、感物道情四、情理合一第四節(jié) 審美境界論——蕭散閑淡、清新高遠和氣象渾成一、蕭散閑淡二、清新高遠三、氣象渾成結(jié)語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特質(zhì)第一節(jié) 重理尚意的哲學本色一、重理二、尚意第二節(jié) 平淡自然、蕭散簡遠的審美追求一、平淡自然二、蕭散簡遠第三節(jié) 形上的追求--建立在真、善、樂、美合一基礎(chǔ)上的審美自由境界一、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的真理性追求二、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善的追求三 、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中樂(適)的追求--審美自由第四節(jié) 余論引用及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盤層頂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聲谷應(yīng)清。天風拂襟袖,縹緲覺身輕。[52]  這些詩和程顥對周敦頤的描述,都說明了周敦頤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梢哉f,周敦頤的孔顏樂處指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追求道樂合一的精神境界,后來的理學家如程頤便從理論上給予了解釋,他認為:“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在人與天地的互動關(guān)系中,人達于精神自由的境界。而周敦頤這種對道樂合一的追求,在精神境界方面又與其主靜的理念相通。前面說過,周敦頤的主靜說所強調(diào)的“靜”,既是完成道德修養(yǎng)的方式途徑,也是一種自在的精神境界。道樂合一的境界與靜的境界,二者又有重合之處,共同形成了一種人生的審美態(tài)度和審美境界,儒家學派所倡導的審美中的理性精神,由此得到了更深層次的、更為完善的理論支持。德國古典美學家康德和席勒都主張,人類實現(xiàn)心靈自由的唯一途徑和標志就是審美。周敦頤的孔顏樂處,可以說與之有共通之處;只是周敦頤的這一主張,更多了些性、情的美學意蘊?! ∽灾芏仡U之后,理學家對孔顏樂處的審美意義,格外重視,從未間斷。理學家們并沒有局限于安貧樂道這樣一個層次,而是將孔顏樂處當作他們?nèi)烁裥摒B(yǎng)的最高標準和人生審美的最高境界。無論是程朱一系,還是陸九淵一系,乃至事功派的陳亮、葉適等人,都如此。程顥對孔顏樂處的理解是“仁者渾然,與天地同體”的心靈境界;程頤則提出了“敬則自然和樂”的思想;孔顏樂處的意義就在于“理與己一”的大樂境界。程顥還專門作了《顏樂亭銘》,其銘云:“清泉澤物,佳木成蔭。載基載落,亭日顏樂。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是一篇選題難度大而有獨創(chuàng)勝的博士學位論文,具有重要學術(shù)價值。對于人們進一步認識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歷史發(fā)展及其內(nèi)在規(guī)律,對于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藝美學是否有深度模式和潛體系存在均有值得重視的史料學價值和理論意義。  --論文答辯委員會評語

編輯推薦

  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即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中,自宋仁宗慶歷年間至南宋寧宗慶元年間這段歷史時期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展開論述:引言部分,對宋代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研究現(xiàn)狀作簡單概述,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重點關(guān)注的問題,并對本論文所使用的概念范疇進行界定;緒論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緣起、流變、共同特征進行概括性論述;上編,分章論述這一時期的理學家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征;中編,分章論述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特征;下編,專論朱熹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對宋代以來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某種程度的嘗試性總結(jié);結(jié)語部分,對宋代中期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價值及其對后來的儒家文藝美學思想的影響進行簡單的總體評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理性之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