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5 出版社:中南大學 作者:馬少華 頁數:23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新聞評論是在歷史中產生的,它的一些品格和特性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洄展現的。以歷史發(fā)展的眼光比較容易把新聞評論文體及新聞評論問題講清楚,這是本書教學的一個基本認識。因此,盡管人們習慣接受的教學模式一般是靜態(tài)地“定性”;這也是教科書的結構特點,但本書將盡可能用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來說明所謂“定性”的品質是如何產生的。 本書不僅是益于作者十余年新聞評論寫作與編輯的實踐經驗,得益于前賢的指引和師長、同事的幫助,也得益于近幾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教學經驗,得益于與同學們在課堂內外“教學相長”的交流與相互促進。
作者簡介
馬少華,1983年北京大學畢業(yè),曾長期擔任《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并曾為FM365網站、搜狐網站簽約評論員和《新民周刊》“一周評論”專欄主持、《青年參考》“一周國情”欄目新聞點評,?,F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新聞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北京電視臺“今日話題”欄目主筆。近年來為公民表達之時評文體之最有力倡導者之一。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新聞評論的性質與新聞評論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新聞評論的性質與文體特征 第二節(jié) 中國新聞評論的發(fā)展軌跡第二章 新聞評論中的觀點 第一節(jié) 論點 第二節(jié) 論點的表現形式:判斷 第三節(jié) 論點的分類第三章 新聞評論的中的事實 第一節(jié) 評論中新聞事實的不同作用 第二節(jié) 論據的要求 第三節(jié) 新聞評論知識的運用 第四節(jié) 新聞評化中對新聞事實的處理方法第四章 新聞評論的論證 第一節(jié) 論證的性質與方法 第二節(jié) 邏輯方法在新聞評論中的應用 第三節(jié) 新聞評論中的反駁第五章 新聞評論的選題 第一節(jié) 選題的性質 第二節(jié) 選題的情境與類型 第三節(jié) 選題的標準第六章 新聞評論的結構 第一節(jié) 結構是傳播效率的要求 第二節(jié) 議論文結構的基本類型第七章 新聞評論的標題 第一節(jié) 新聞評論標題與信息傳播效率 第二節(jié) 新聞評論標題的信息評價第八章 新聞評論的文風與語言 第一節(jié) 文風和語言的體制性問題:官話與民話 第二節(jié) 評論語言的文體界線問題:直筆與曲筆 第三節(jié) 文風與語言的演變軌跡:情感與理智第九章 新聞評論的倫理 第一節(jié) 新聞評論的倫理責任 第二節(jié) 新聞評論的倫理問題第十章 社論制度及其文體 第一節(jié) 社論的制度性 第二節(jié) 社論文體演化的源流:社論時評化 第三節(jié) 中西社論的對比第十一章 言論版制度 第一節(jié) 言論版概述 第二節(jié) 言論版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jié) 言論版的內在關系的與特征第十二章 編者按與配評論第十三章 新聞述評第十四章 雜文與新聞評論的關系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這篇文章,就是被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所支配的。從文體上說,應屬雜文。因為全文的整體結構是一個通過聯想產生的形象系統(tǒng)——“高壓線”,并且始終以“高壓線”的一些特征來說明法官懲戒制度——這貫穿始終的。這里始終在比喻,而不是在論證,因為真正的高壓線與法官懲戒制度并不具有同樣的性質和同樣的規(guī)律。應該說明的是,說新聞評論的思維規(guī)律是邏輯的概念、判斷、推理,并不意味著新聞評論的思維從一開始——或者說在“腹稿”階段——就一定有著清晰嚴密的邏輯特征。其實,人們對特定對象集中的認識活動,往往是在寫作過程中激發(fā)的,寫作往往與認識同步。因此,寫作活動事實上存在著“非穩(wěn)態(tài)”,存在著不斷深化、不斷調整、逐漸清晰化的過程。這個深化、調整、逐漸清晰化的過程是邏輯的。新聞評論的思維特點是與它的寫作特點聯結在一起的。概念、判斷、推理對于認識而言,是有效率的思維形式;對于寫作來說,是有效率的表達形式。寫作比思維要求更高的效率性,因為它的結果——評論文本是最終接觸受眾的。人在認識過程中的真實思考,可能是旁枝逸出的,寫作就要依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要求,去除掉那些旁枝逸出的思考內容。第二節(jié)中國新聞評論的發(fā)展軌跡中國近代以來新聞評論的發(fā)展軌跡,比較清晰地顯現出其表達的效率性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個軌跡比較清晰地表現為從“論說”到“時評”的文體變革。這樣一個變革完成于20世紀第一個10年。而我們當今蓬勃發(fā)展的“時評”正是新聞評論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重演。
編輯推薦
《新聞評論》:21世紀新聞與傳播學專業(yè)系列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