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濤留痕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南京師范大學  作者:程天龍  頁數(shù):209  

前言

不難想象,在一個沒有地名的世界里,人類將處于何等的混亂之中。而在日常生活里,誰又能沒有與地名產生著聯(lián)系呢?家鄉(xiāng)的地名,時時散發(fā)著泥土和生命的芳香,猶如一束情感紐帶,總會勾發(fā)起離鄉(xiāng)游子的無盡情思;別處的地名,也會包裹著淡淡的異鄉(xiāng)情調,引起人們的悠然神往和些許遐想。不過,我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被問起某一地名的含義之時,即便是那些非常熟悉或者每日置身于其地的地名,常常會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此即所謂“熟視無睹”罷。這樣看來,稍稍關注一下小小的地名問題,似乎就并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了。地名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作為表稱地點的文化符號,地名之中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它從一個特定的側面記錄了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打開一幅區(qū)域、城市或鄉(xiāng)村聚落的地圖,那一個個地名,猶如滿天繁星般地散落其上,呈現(xiàn)為耀眼的亮點。地名是活躍的文化細胞,之中透發(fā)著生命的氣息,特別是那些蘊涵豐富的重要地名,正代表了中國文化經絡上的關鍵穴位,組成一道道文化脈絡,傳達出中國文化之深處的信息。地名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包藏了太多的歷史文化信息。一個地名常常對應著許多傳說和故事,在這種疊加式的層累之中,曲折地反映出該地生活面貌的本真。小小地名,有著這樣深厚的積淀,它才得以用高度濃縮的形式,顯露出一個地方之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生態(tài)狀況。毫無疑問,地名之命名,并非是隨心所欲的產物,在其生命的起點上,它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記,體現(xiàn)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一地之名,賦予具有特定方位和地域范圍的地理實體以名稱,保存了其所代表的土地的地形面貌,反映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從而成為其自然生態(tài)的檔案;同時,它又記錄了各民族獨特的生活內容,包含了人們對地理實體的精神寄托,反映出該地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活動軌跡、風俗習慣等社會文化特征。總之,地名是在長期實踐之中人地關系的一種反映,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一地之名,濃縮了該地的文化信息,解讀其內在的蘊涵,就仿佛尋找到了打開其文化奧秘的一把鑰匙。

內容概要

中國地名研究所所長劉保全認為,地名是研究一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也是文化遺產。透過地名的由來和變動的表象,我們可以追尋到地方政治文明演進的歷史軌跡,追尋到文化發(fā)展的多元性及差異性,追尋到當?shù)厝藗兊膬r值觀和審美理念,從而激發(fā)我們探索地方文明發(fā)展歷程的興趣,拓展我們的眼界和視野,增強我們對故國家園的研究和理解;同時,就更能煥發(fā)我們愛國、愛家鄉(xiāng)、愛生活的激情!從2004年始,我國就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在2007年召開的第九屆聯(lián)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上,受到了高度的評價。從這樣一個高度、這樣一個浩大工程來看待地名文化,本書僅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開始。    下面,我們就輕輕掀開歷史的帷幕,撥云見日,披沙揀金,探一探鎮(zhèn)江一系列地名的奧妙和逸事。

書籍目錄

總序楔子斑斕名城話鎮(zhèn)江 鎮(zhèn)江 丹陽 句容 揚中 丹徒千古江山揚美名 金山 焦山 北固山 南山 云臺山 圌山 寶塔山 茅山 寶華山 長江路 運河路 西津渡街與小碼頭街三國風云多印記 東吳路 呂城鎮(zhèn) 練湖 喬家門 韋昭祠 葛仙井六朝風流落屐痕 陵口鎮(zhèn)和石獅鄉(xiāng) 檀山路 文苑 壽丘山 招隱寺江左名城名士多 宗澤路 夢溪園路和夢溪廣場 米芾廣場 丁卯橋路 駙馬莊 季子廟 釣魚臺 伯先路 珍珠廣場和賽珍珠故居 名人的居所民間佳話夢魂縈亭橋寺塔留佳話街巷村舍遺逸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斑斕名城話鎮(zhèn)江鎮(zhèn)江“大江西來自巴蜀,直下萬里澆吳楚”。滾滾東逝的長江水洶涌著,澎湃著,六千萬年如一日地向東海奔去,孕育了中華文明的“雙核”——黃河、長江中的長江文化,同時在“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催生了燦爛的中國文化名城——鎮(zhèn)江。鎮(zhèn)江,顧名思義就是坐鎮(zhèn)江防,鎮(zhèn)守長江。有一則歇后話說“船頭擊鼓”,它的謎底就是“鎮(zhèn)江”,其名自有一種不敢攖其鋒、凜凜不可犯的威武之氣。其地理形勢群峰環(huán)抱,一江橫陳,東有圃山關,近有焦山口,還有五峰山等形成江防要塞,座座山峰如一個個虎將扼控江防,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江南第一重鎮(zhèn)。宋人汪藻說:“千山所環(huán),中橫巨浸,形勝之雄,控制南北。”陳亮也指出:“京口連岡三面而大江橫陳,江旁極目千里,其勢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穴之藏虎。”陳亮是抗金英雄,軍事上很有見地,他把鎮(zhèn)江的地勢喻為出洞的猛虎,居于可攻可守的有利地位。

后記

寫完《鎮(zhèn)江地名散記》最后一行文字,不由得長舒了一口氣,推開窗戶,只見四野俱黑,夜色沉沉,唯有星空疏朗,月兒彎如銀鉤,這是戊子年的最后一個夜晚,再過一個時辰,祈福新年的鐘聲就要敲響了。這本小冊子是《地名文化叢書》中的一本,是應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之邀而撰寫的。按照叢書的要求,通過介紹鎮(zhèn)江的山水、街巷、路橋、亭臺、村落、園林等名稱的由來和演變,生發(fā)其相關的名人軼事和趣聞,反映鎮(zhèn)江這座千古名城的文化底蘊,激發(fā)讀者愛國、愛家鄉(xiāng)的熱情。西諺云:“懂得了起源,就懂得了本質。”以小見大,以地名來彰顯城市和歷史的風采,這確實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盡其所能,查閱了大量資料,翻遍鎮(zhèn)江志書,如焦山志、金山志、茅山志、各轄市區(qū)的志書,還有鎮(zhèn)江市地名錄等等,始發(fā)現(xiàn)鎮(zhèn)江市悠久的歷史、發(fā)達的文化、生動的傳說、豐富的掌故,給鎮(zhèn)江的地名帶來了太多的內涵,真?zhèn)€是“古今客夢牽之地,三千年文脈綿延”,遠不是我一支拙筆和這本小書所能表達的。但任務既接,義不能退,我只得硬著頭皮寫下去,在拙著《鎮(zhèn)江山水》的基礎上,重新結構和增刪,寫出了這本地名散記。其間經歷了家人病故、心緒不寧、公事繁雜、身體不適的阻滯,但在陳長榮、王欲祥、丁亞芳等舊雨新知的鼓勵下,終于完稿,拿出了這本涂鴉之作。由于水平所限,許多地名的原始材料就是穿鑿附會、假語村言,所以本書訛誤在所難免;加之本人才疏學淺,見識未到,強做解人,疏漏之處,還望廣大讀者見諒。在此,還要誠摯地感謝市委辦曹軍先生、市文聯(lián)丁偉民先生,是他們提供了精美的圖片,使本書增色不少。

編輯推薦

《大江東去濤留痕:鎮(zhèn)江地名散記》:地名文化叢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江東去濤留痕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