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葆嘉 頁數:647
Tag標簽:無
前言
從16世紀末到19世紀末,西洋學者的三百年漢語文法學研究曲折姑且不論,自《馬氏文通》(1898)以來,中國轉型語法學已歷百年風雨。對馬建忠以來的漢語語法研究如何評價,在20世紀80年代的反思中,不同觀點相互齟齬并引發(fā)論爭,某些方面已溢出學術畛域。留下的思考是:學術研究的生命在于批判性;學術討論的前提是寬容和共生。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學人認識到,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的問題并不存在唯一性評判標準或“非真即偽”,“孰是孰非”的背后可能掩藏著權力干預或利益驅動,而學術爭鳴的目的應當在于各抒己見以推動不斷探索。 世紀之末,恰逢《馬氏文通》出版百年,紀念性研討頻繁舉辦。在“紀念《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江蘇省語言學會,1998年10月,鎮(zhèn)江)上,我提出了《馬氏文通》學科建設、文化交流和社會功能的三大價值以及“馬建忠傳統(tǒng)”。2000年,在“當代中國語法學理論”的講授中提出“趙元任傳統(tǒng)”,由此形成了“訓詁學傳統(tǒng)一馬建忠傳統(tǒng)一趙元任傳統(tǒng)一多元互補現狀”的漢語語法學史研究思路。
內容概要
本書基于歐美模板與漢語類型之間的關系,對中國轉型語法學的源流演變、學術背景、理論基礎、具體方法及其利弊得失逐一剖析,旨在為21世紀的新生代編織搖籃,并非為20世紀的老前輩再壘豐碑。19世紀以前,西洋學者已經走過基于多明我傳統(tǒng)的三百年漢語文法學研究歷程。20世紀以來,中國轉型語法學先后形成了基于普遍唯理主義的馬建忠傳統(tǒng)和基于分布描寫主義的趙元任傳統(tǒng)。如果從40年代始,堅持以意義-功能作為詞類劃分標準(王力1943),堅持以補詞作為句法分析范疇(呂叔湘1942),堅持以意合作為句法結構機制(王力1943),基于漢語結構類型并具有普遍價值的功能-結構語法學早就建立,完全有可能在50年代與歐美功能-結構學派平分秋色。學術史應避免基于單一價值取向或編撰模式的復制,而甄別“一家之言”的途徑就是營造多種價值取向的共存生態(tài),給學人提供自主取舍的空間。
作者簡介
李葆嘉,籍貫鎮(zhèn)江順江洲,出生地東臺西溪?,F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國際文化教育學院教授,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聯(lián)系導師,兼語言科技研究所所長、語言科學及技術系主任。致力于理論語言學、歷史語言學、語義語法學、語言學史論,語言文化哲學、元語言理論、語言信息工程學等領域的研究。在海內外發(fā)表論文1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種。
書籍目錄
自序引論 第一章 泰西眼光:多明我傳統(tǒng)和西洋漢語文法學的三變 第一節(jié) 泰西語法學的淵源和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西洋漢語文法學的溯源沿流 第三節(jié) 17世紀的多明我漢語文法學派 第四節(jié) 18世紀的羅曼漢語文法學研究 第五節(jié) 19世紀的日爾曼漢語文法學研究 第六節(jié) 西洋漢語文法學的主要創(chuàng)見 第二章 文化沖撞:普遍唯理觀和中國語法學的轉型 第一節(jié) 仿葛朗瑪而作的《馬氏文通》 第二節(jié) 國語學和國文法的“草創(chuàng)”之舉 第三節(jié) 重蹈體系模仿覆轍的“革新先鋒” 第四節(jié) 本之納氏文法的《新著國語文法》 第五節(jié) 拿來三品說渡過難關的語法專著 第六節(jié) 屈折語框架與孤立語事實的遭遇戰(zhàn) 第三章 獨領風騷:描寫主義和漢語結構語法學的構建 第一節(jié) 靜態(tài)語言學與結構主義 第二節(jié) 描寫主義與趙元任傳統(tǒng) 第三節(jié) 朱德熙的漢語語義—結構語法學 第四節(jié) 呂叔湘的漢語功能—結構語法學 第五節(jié) 析句方法的討論和層次分析法 第六節(jié) 結構主義語法學的反思和轉折 第四章 革命號角: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的生成語法研究 第一節(jié) 生成語法的語言觀與學科性質 第二節(jié) 生成語法的方法論和操作性 第三節(jié) 漢語語法研究中的生成理論導入 第四節(jié) 普遍語法、形式系統(tǒng)和演繹方法 第五章 人文形態(tài):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和文化語法的反撥 第一節(jié) 中國文化語言學的學術背景 第二節(jié) 漢語語法革命的海外先聲 第三節(jié) 文化語言學的基本觀點 第四節(jié) 文化語言學的語法研究 第五節(jié) 文化語言學的價值、立場和性質 第六章 多維世界:三個平面和漢語語法理論的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三個平面理論的學術背景 第二節(jié) 三個平面理論及其研究方法 第三節(jié) 三個平面的漢語語法研究 第四節(jié) 三個平面的爭鳴和句系學的設想 第七章 原子化合:配價理論和漢語語法的配價研究 第一節(jié) 配價語法理論的淵源及其發(fā)展 第二節(jié) 配價的引進和漢語動詞的配價 第三節(jié) 漢語配價語法的研究成果 第四節(jié) 配價語法的應用和繼續(xù)深入 第八章 話語行為:功能主義和漢語語法的功能研究 第一節(jié) 功能主義的淵源和流派 第二節(jié) 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理論和方法 第三節(jié) 中國語言學界的功能語法研究 第四節(jié) 系統(tǒng)功能語法學的圓夢之道 第九章 經驗框架:認知語言學和漢語語法的認知研究 第一節(jié)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jié) 語言符號的隱喻認知闡釋 第三節(jié) 認知經驗框架和語言象似性 第四節(jié) 現代漢語語法的認知研究 第五節(jié) 語言的非象似性與相關解釋 第十章 推陳出新:古代漢語語法的體系討論和方法變革 第一節(jié) 古代漢語語法的轉型研究 第二節(jié) 古代漢語語法教學體系的討論 第三節(jié) 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研究方法的比較 第四節(jié) 古代漢語語法學的觀念更新與方法創(chuàng)新 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泰西眼光:多明我傳統(tǒng)和西洋漢語文法學的三變 作為泰西語法學的濫觴,古希臘語法學是蘇美爾—埃及文明和腓尼基字母(西元前1000年左右)傳人愛琴海地區(qū),在希臘半島土壤中孕育出的一朵奇葩。理性分析的“邏輯”和日常所說的“語句”源于同一古希臘詞Logos,其最初含義是“講話”(英語的dialogue與之同源)。西元前6世紀,小亞細亞西南海岸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約前625—前547),早年曾游歷巴比倫、埃及等地,由此形成了以自然為對象而探索世界起源和構造的全新思維方式。在愛奧尼亞學派(Ionian Schoo1)中,Logos是支配宇宙的原則及其來源,或人類關于宇宙的推理原則。在智者學派(Sophistes)中,Logos是理性論爭的話題或論爭本身。在斯多噶學派(Stoics)中,Logos是活躍的、物質的、理性的宇宙原則,或存在于人類靈魂中的推理能力。古希臘語的muthos“神話”一詞本來也不與Logos對立,其原義是一種專門性的“敘述”即“傳說”?! 〔坏畔ED神譜來自蘇美爾文明(西元前3000年),古希臘哲人吸收了蘇美爾人留下的以自然神崇拜為主、對創(chuàng)世神質和個人命運的理性思考,而且古希臘的“元素原子論”(從約前625—前547的泰勒斯到約前460—前370的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也來自腓尼基字母的“音素論”(西元前1500年)的催生。Logos突然脫離了神話,出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希臘奇跡”。這些最初狀態(tài)的自然哲學尚未完全蛻盡神話結構的胎記,不僅宇宙演化論重復并延伸著神話中的宇宙起源母題,而且各種自然“元素”在失去人格化的神祇特征的同時,在運作中仍然充滿了那種曾為宙斯所特有的智慧和公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